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父亲的散文诗范文

父亲的散文诗精选(九篇)

父亲的散文诗

第1篇:父亲的散文诗范文

我想告诉你的是,看到那片浅蓝浅蓝天么,让我可以站立在最宽广的博大里,足以从我们所能望见的此端至彼端。

闲暇的时候会回忆一些早已是曾经的事情,总有些会让自己的心酸得无以复加,化成最清澈的泪水,在记忆中缓缓流淌。亲爱的爸爸,我究竟在心安理得中错过了多少你们给我的温暖?

很小很小的年华时,总会有一个人会静静等着我讲话。我时常在想,一个人最难熬的就是等待,而在这逝去的这么多年里,我究竟让你也等待了多少年。

前两天和你聊天的时候,因为一个很微小的问题而争论,我不甘心地抹着眼泪,一个人硬咽。其实,这样过去也许多年了,许多年许多次我也会在这样的争论下哭泣。

有多少人愿意每天用一个小时来听你说话,以一个欣慰的微笑肯定你所做正确的事,亦或是以一个严厉的姿态否定你无知而可笑的行为与言语?

亲爱的爸爸,你总是会否定你自己,怀着一颗对我充满期望的心,总是以为我是个更为优秀的女儿。怎么会呢?你以那些肯定或否定的语言完成了我的人性的塑造,你告诉我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想做的人。

平平淡淡地溜过了许多日子,即使是找不到所期待的波澜壮阔,我也可以把这短暂的生命的部分镌刻到整片天空上,然后看着它们彼此相融合,化作最欣慰的浅蓝。

可惜的是,我长大了,不再是当初天真的幼童,在每天的闲聊之后可以笑着说老爸最好了,但是我依旧会用崇拜者的眼光来看你,我依旧想做你心目中的乖孩子,即使哪一天我长出了棱,磨出了角。亲爱的爸爸,如果人生是在下一盘棋,我会心甘情愿站在你的棋盘上,做一颗毫无怨言的棋子。

生命中有多少天,有多少个一小时,生命中只有一个爸爸,是这个爸爸给了我这么多天,这么多一小时。

第2篇:父亲的散文诗范文

“有一种‘爱’,它被冷冰紧裹着,困住了孩子的自由;也许十分僵冷…… ”她喃喃自语。

她本是学校小有名气的才女,尤其是她的诗歌,十分细腻柔美。但她却是个高傲的女孩。名字叫得越响,与父母的距离越远。毕竟她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

她不愿让同学知道她的家境,在她心目中,父母是那么呆板。她羡慕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渐渐地,她开始埋怨父母。

“娃,回来啦。”母亲一见女儿回来,似乎十分高兴,马上端上早已熬好的鱼汤。但她却推开了:“不要,太油了。”母亲高兴的神色消失了,“哦。”她失望地把鱼汤端走了。

父亲狠很地扫了她一眼,她有点吃惊,那刺眼的光刺得她有一种莫名的害怕。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父亲如此凶神恶煞般的眼神。但她竟装做若无其事,与往常一样进入房间。

她庆幸自己逃出父亲的视线,轻轻舒了口气,但舒张的眉头随即又皱起来。原来,明天是她生日,她答应同学们趁双休日一起去野餐的,但她没有勇气向父母拿钱,脚上的伤痕令她进退两难。父亲是极少给她零钱的。前些天,她想买一个风铃装饰房间,却遭到父亲“无情”的反对,她哭泣,反驳。父亲终于抄起鸡毛掸子,狠狠打了她一顿。事后,父亲却悄悄拿着一点积蓄,跑了几十里路,买来药酒,放在她房里。然而,她全然不知。

“娃,喝杯水吧。”母亲进来了,见她愁眉紧锁,关切地问:“娃,怎么了?能同妈说说吗?”她头也不回,只是冷冷地向母亲提出自己已长大了,不要再叫自己“娃”了。“说说吧,妈帮你解决。”母亲仍不放弃。“你帮不上忙的”,母亲眼圈红了,她却没有察觉,漫不经心地说:“明天我生日,想和同学去庆祝。”其实,父母早已买好了礼物——《散文诗》。他们知道女儿喜欢写诗也喜欢读诗。

母亲放下杯子,轻轻走出去了。她隐约听到父母在商量着什么。

她苦苦地思索着,不觉父亲高大的身影出现在眼前。

“明天你要和同学去野餐,是吗?”父亲仍是一脸严肃。

“恩。”她轻轻点了点头,不敢看父亲。

“家里的情况……”父亲顿住了,“走,去跟同学解释,明天就别去了。”父亲不可抗拒的命令使她打了个寒战。

“不!”声音有些颤抖。调皮的泪珠早已夺眶而出,她咬了咬牙,一口气说出她的不满。她埋怨父母,埋怨命运。

冷风灌进屋子,撩乱了父亲的银发,父亲眼圈红了,但他又一次抄起鸡毛掸子,她早已失声哭泣。父亲举起鸡毛掸子,却又缓缓放下,父亲没有打她,而是拿出刚买的《散文诗》。

平日在她眼中宝贵的《散文诗》,现在变得那么讨厌!父亲的目光变得柔和,使她感到自己的体温在升高,第一次感到父亲也能给予她温暖,擦干泪水的她,又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但她忍住了,她无法执行父亲的话,于是她奔了出去。

窗外,雨沙沙地下着,雨水打湿了她的衣襟,一向高傲的她顿时觉得眼前一片迷茫。但是,黯淡的目光即刻又变得明亮。远处,一位历经沧桑的农民父亲背着一个小男孩,男孩手中拿着的雨伞是向前倾的。她的心被震撼住了,鼻子一酸,眼泪再次涌出来……

第3篇:父亲的散文诗范文

关键词:耿翔;《马坊书》;细节描写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18-01

陕西诗人耿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以《淡紫色的苜蓿花》在《诗刊》上崭露头角以来,出版有《岩画:猎人与鹰》(1989)、《望一眼家园》(1991)、《母语》(1993),九十年代远离乡土,隅居古都西安,出版了《西安的背影》(1998)、《众鸟之神》(2004)、《采铜民间》(2007)、《长安书》(2009)、《大地之灯》(2012),三十年来笔耕不辍。新作《马坊书》的出版,成为近期的重要收获,也是诗人创作生涯的一次质的超越。《马坊书》是一部随笔集,没有目录,没有标题,全文用序号将60章随笔连缀而成,以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浓郁的忧伤情怀从细节处展开乡土叙事,以敬畏之心实现对故土的精神皈依。本书中大量的细节描写,令人记忆深刻。

诗人曾说,“如果细读我的诗,视角都选取得比较讲究,特别是切入的时候,比较绞尽脑汁。诗歌中大的抒情,我是用大量的细节、画面、节奏来完成的。”诗歌如此,散文亦然,作者是一个过于关注细节的人,“我想在我的这部零散的《马坊书》里,把多年藏在心头的,那些有关这块土地的细节,尽可能的用文字再现出来,算是我在土地一样的纸张上,为自己种出的一些粮食。”可以说《马坊书》是细节言说的胜利。

其实,这是一本关于父母亲的记忆的书。“我以为这篇要专写羊,写着写着,又写到父亲了。事实上,能在我心里扎下根,又与马坊有关的哪一样事物里,没有父亲的影子?”马坊的一山一石无不浮现着父母的身影,马坊的一草一叶无不滚动着父母的泪珠,马坊的一切,无不浸染着父母的气息。而关于父母亲的记忆,全部用细节来体现。

首章中,马坊,一个在《诗经》里被叫作豳风的地方,作者始终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我对马的欣赏,就像是对父亲的欣赏。在许多时候,目光沿着马鬃滑落,一直滑落到它毛色最光亮的脖子上。”“我捕杀过飞鸟,但我从未抽打过这匹栗色的马一鞭子。与所有爱马的人不一样,我最爱马那很有力量的脖子。在我的经验中,父亲的脖子和马的脖子一样,是最有力量的部分。父亲把那么重的担子,放在肩上走几里路,脖子依然是昂挺的。”“我摸过躺下的父亲的脖子,那时一种赛过土地的粗糙。我以为他身上惊人的力量,就藏在这些粗糙里。”至此,马的脖子与父亲的脖子,马的力量与父亲的力量之间的隐喻关系已显而易见,作者喜欢马的脖子也就找到了全部理由。

在《风为什么呼啸》(《马坊书》之6)一文中,作者是这样描写风的:“它轻吹一次,要让劳动者雇劳动的快乐,它猛吹一次,要让劳动者记住劳动的庄严。我更确信,那些吹在父亲背脊上的风,才是大地上真正的风。”而作者擅长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说明:“我看得最动心的,是父亲背着一大捆高粱,逆风走路的样子。那时的父亲和风迎面挤在羊肠小道上,风想穿过父亲和他背上的高粱捆,父亲想穿过风在狭路上的凌厉。而风的凌厉,像在父亲的背上,点着了那捆本来就燃烧着的高粱。”表面上写的是风,其实父亲逆风而行的坚强早已让我们泪盈双眸。

诗人懂得牲口、土地之于生命的真正内涵,一组组画面的拼接与回放中,牵动我们的是诗人细腻而多感的情怀。诗人深深地领悟着阳光、雨水和土地的赐予,并用足够的安静去聆听自己的内心。“在这块以粮食养生的土地上,不管发生什么,写在农历上的季节,都会为劳动者打开一扇命门。”这一切都是从沉潜中获得的,沉到土地深处,沉到记忆深处,沉到时间深处,沉到生命深处,直至回到1958年最初的那个自己。“一生在乡村,热爱命运的母亲,收割完最后一垄麦子,也把我收割在她的衣襟里。”

耿翔是一个将身躯俯向大地,去叩问每一片草叶上的灵魂的人。马坊漫山遍野的物事,几乎全被收入书中。试看:马,羊,狼,鸟声,虫鸣,二胡声,高岭山,灰堆坡,风,水,石头,石碑,山沟,土地,草叶,苜蓿,荞麦,油菜花,槐花,葵花,棉花,豆子,土豆,小麦,米香,镰刀,蓝花土布,马灯,药锅,盐甚或土地的黄昏,霜降等等全都雀跃登场。通过作品,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对于日常乡土生活的高度关注,仅仅用“怀旧”或“思乡”来概括,是肤浅的。诗人深知那些凡俗的物事、家常的情景中所蕴涵的恒久的意味,在诗意追寻中,日常经验与乡土物事最终以一种朴素的生动,深切地感动着我们。

诗人用力的弥合了文字与马坊间的距离,收获了一村的土色,大把的诗情。

参考文献:

第4篇:父亲的散文诗范文

诗月捧着父亲的信,躺在床上,流着泪。过了一个钟头,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一个世纪。诗月从床上爬了起来,坐在书桌前给好朋友凌佳写信。

“亲爱的凌佳,我在给你写信,现在已是黄昏,我祝你快乐健康。”诗月写道:“今天我收到了父亲的信了。”

“啪,啪”两滴眼泪滴在了崭新的信纸上,象两朵硕大的玫瑰花。竺月用手背一擦,泪水马上消失了,她朝窗外看看,玻璃窗上映出继父影子。继父是父亲,父亲也是继父???继父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平时从来不发脾气,晚上还经常给诗月讲故事,诗月怎么也不能把坏人与继父联系起来,坏人尽是干些杀人放火的事,而继父有爱心,关心人。

天气真好,天空被裹上一层紫红色,巧手的织女也把自己织的彩锦挂在了天上???这是个美丽的黄昏。

现在父亲一定蹲在冰冷的监狱里,剃着平头,吭吭地咳……

诗月摇摇头,也咳嗽了一下,继续写下去。

“昨天,我梦见继父。梦见他穿着那些大风衣,手提公文包,潇洒地向我走来。可当我醒来,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梦。我又不禁泪水涟涟。半夜里,我听到一阵抽泣声,是妈妈那质感很好的声音。她又倚在窗边,眺望着,眺望着??她,也想继父了。当妈妈肿着水蜜桃一般的双眼转身看着我时,一瞬间,我分明感到妈妈已经没有了力气。妈妈吸溜了几下鼻子,对我说:‘诗月,快去睡吧!’凌佳,你知道吗?我的心里象千万根针在扎,痛得不得了。我不敢提爸爸两个字,也不敢听到这两个字。每当看到小孩拉着爸爸的手时,我就起继父宽大,温暖的手。我多想见到继父啊!……”

诗月拿出一片纸巾,抹了泪,又伏在桌子上沉默了一会儿。

“我从小跟着继父长大”,她继续写道,“我很小的时候,我的亲生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我和母亲孤零零地在这个世上生活。正当我们母女俩走投无路时,继父从天而降,他象天使一样,抚慰着我和母亲千疮百孔的心。继父一直告诉我做人要有爱心,继父自己也有爱心。邻居家王奶奶从楼梯上摔下来,继父把她送到医院,还特地请了假去照顾她。我知道??继父是好人,可我不明白??好人怎么会进监狱?”

诗月伤心地叹了一口气,又呆呆地望着桌上的小布鞋??那是继父出差时给诗月买的。继父在一家大企业当老总,工作忙,只要一有空,他就会陪母亲散步,诗月经常跟在他们后面,快乐地哼着歌。

继父虽说是一个大男人,却很细心,帮诗月检查作业时,总能发现诗月复查时不曾发现的错误。

现在,诗月一遇到难题就想起继父,要是继父在身边,那多好啊!他会鼓励诗月自己动脑筋,发现她实在做不出,就耐心地给他讲解。诗月心里空荡荡的,在她心里继父就是父亲。她多么希望早点见到继父。

“凌佳,你知道吗?继父走的那些日子,我恨不得把自己裹进套子里。可我依然无法逃脱流言的侵蚀,尤其是那些要命的警车,只要醒着,我就听到它歇斯底里地叫。凌佳,我有时候真想去死。但是,我不能死。继父说过,小小年纪就有轻生的念头,那是对生命的亵渎,我只有希望奇迹发生,让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从前。但,这只是一个梦。我不止一次的眺望,在我的视线里,继父只有一个模糊的身影。凌佳,我发现我现在变得越来越不爱理人了。我感觉我象个机器人,没心,没肺,没灵魂。孤独地在人群中穿梭。经常,我仰望天穹,觉得我自己的人生就好象一片没有星星的天,一片黑暗,却又不知道前面还有多少黑暗在等待着我。我又一次感到悲哀,脆弱,无助,好象是回到了四五岁的光景。”

“我怨过天,我怨过地,我甚至也怨过把继父带走的人。但这都无法改变继父犯罪的事实。我想好好学习,用好的成绩来麻痹自己。但我一直都摆脱不了继父的阴影。只要一闭上眼睛,继父那慈祥的面庞又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凌佳,你告诉我,好吗?你的好朋友

诗月。

××年×月×日。”

诗月把信拆成一只小鹤放进散发着淡淡的柠檬香味的信封里,这就是回忆的味道吧!心酸里又有芳香的味道。

诗月用正楷字在信封中间写上:

“上海市星光小区231号凌佳收。”

诗月想了想,又添上几个字:

这是心灵的对话。

第5篇:父亲的散文诗范文

高原是唐信林的创作母体,是他生命和写作发源的地方,高原的河流成为他讴歌的生命因子。《高原河,流向太阳的河》:“高原河,你给予我难以企及的高远和深度,我感觉到了高原古老的渊源和旋律,因为我把我的心跳融进你铿锵的节拍了,因为在你的涛声中复活了祖先长眠的面孔,因为你的壮歌又一次次冲刷了我淤塞的想象。”高原的河流成为生命抒发的载体,凸显出强大的生命意蕴:“时间和空间在你的涛声中循环不息的律动。”还有“高原系列”:《家在高原》《走向高原》《高原深处》《流浪高原》等表达了他这个高原之子的敬仰之情。读他的高原系列,仿佛我的心也在随着高原律动。优美而激越的文字指点高原诗化高原,把读者带到高原的深处,仰望那片神奇而古老的大高原:“你向我敞开你那本读了几万年的黛绿色的书,我在夕阳最后的余晖中,读到你神奇的片断,读到你的博大与刚毅,你黑色的髯须抖动着,视线触及的每一个角落,昨天的声音破译为最隐秘的历史,我的生命也由此感悟你雄奇的光辉。”

高原可以看成是他的第一书写代码和符号。而在他的诗文里,不少是抒写乡土物事的,把那些司空见惯的物事用诗歌的元素去链接思想的碎片,打磨着他生命的光芒。如《古战场遗址》《古驿道》《古镇遗风》等作品。抒写乡土的作品《父亲的麦垛》《幺妹出嫁了》等以写实手法,描绘家乡的人事,触痛着我们的灵魂。如《父亲的麦垛》抒写了老一代人生命的认同,朴实的话语里包含了作者的真情:“不需要语言,更不能有喧闹,有粮有人,父亲就足够了,麦垛年年堆积,父亲也在季节中年年衰老。”

生长于高原的他,其笔墨不是单纯地泼洒在高原乡土,而是站在高原放眼华夏;其题材已经永远超越了生活的地域范畴,成为华夏的歌者或思考者,东南西北各地都留下了他深深的抒情笔迹,成为高原上的文学“漂泊者”:《遥望三星堆》《孤独敦煌》《青海湖》《天池》《月牙泉》《大盆地》《大沙漠》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立足于山水,感怀于真情。他把自己生命的灵魂放逐在华夏的山水之间,寻找着自己人生思索的光芒。如《泸沽湖》:“路途迢遥,挡不住纷繁杂乱的脚步,古老的青苍生命,在现代人的敲声中战栗,连无忧无虑的云也难以安详。”吕进先生认为:真正优秀的作品包含生命意识和关怀意识。如《大草原》阐释生存的渴求,体现出博大的关怀意识:“大草原,你的水是血液,水的源头是雪,雪线逐年抬高,你造血的骨髓正在生病。”

第6篇:父亲的散文诗范文

在我国文艺界,提到美术创作成就,有“南周北吴”之说。周即周韶华,吴即吴冠中,两人都以写意画闻名海内外。周又是书法家。吴又是散文家。周的书法,厚重而洒脱,又多有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十堰市文联工作期间,与时任湖北省文联主席的周韶华同志有过几次交往,并得到他所赠书法一幅和画作一幅。那幅书法写的是初唐诗人王勃散文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称《滕王阁序》)中的一个对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书体为行草。与一般行草不同的是,他把字与画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幅字中有画的书法。其中齐飞的“飞”写成了简化字一只鸟两翅奋飞的样子;秋水的“水”写成了类似“川”字像一股清泉飞流直下的样子。如此一来,就使这幅行草不知生动耐看了多少倍。

多少年来,在我居室的墙上,总是更换着挂书画条幅,周韶华同志所写这幅行草,是我悬挂次数最多的一幅。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总是对它观赏玩味一番。

杜民送给的条幅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市文联调到二汽电视台,担负新闻编辑工作。在通讯员队伍中,有一个名叫杜松的小伙子(那时是冲模厂党委宣传科的干事),不但图像拍得精,解说词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漂亮。

与杜松接触一段日子,得知他的父亲就是书法家杜民。我对他说,我在市文联工作期间,有一次到省里参加会议,曾顺便把他父亲加入省书法家协会的申请表带到省文联。大概杜松回去后把此事向他父亲说了,我可能就给他父亲留下了印象。我与杜民虽未见过面,但是总有一种互相亲近的感觉。

事隔不久,春节期间,我邀几位文友在家里聚会,也邀了杜民、杜松父子俩。那天上午我到楼外去迎接他们时,见杜松手里拿着一件长东西,后来知道那是杜民特意送给我的一个装裱好的条幅。他在条幅上写的字是:“文姿笔态云山里 画意诗情烟树中”。

这一条幅,不但从一个角度说出了文艺作品与物质存在的关系,而且其本身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对仗例句。

一幅嵌名联

前些日子,因为工作的关系,结识了能诗能画又善书法,已经86岁的朱能华同志。

那天朱老到我家里,带来他2013年出版的《诗词联选集》一册送我,我则送一本散文随笔集《往昔和今天》给他。未料几天后,他特意写了一幅行草嵌名联给我送来。那嵌名联,上联是“濡沫精深散文洒脱歌尘世”,下联是“毛锥锋利短辑清逸兴岁华”。流畅的笔墨和联语,使我感到,他似乎是毫不费力就把我的名字“世兴”嵌进了其中,但又感到他是下了一番斟酌之功的。

我毫不怀疑朱老对我那本书评语的真诚,可又觉得它们确是有些“溢美”了。

现在,那幅装裱好的嵌名联已挂在我住室洁白的墙上。

我喜爱它,是因为它是一幅很耐看的书法。

第7篇:父亲的散文诗范文

1、“三父子”是指的是苏洵、苏轼及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和苏辙是苏洵的儿子,人称“三苏”。

2、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是三苏中的父亲,北宋文学家,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文。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讲的便是苏洵发愤读书的历史。

3、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陆游并称“苏陆”,其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名家之首。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清代文学家王士祯更是把他和曹植、礼拜并称为三大仙才:“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4、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虽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如乃兄,但是在政治方面苏辙无疑比苏轼更加成功,元祐七年六月,苏辙任门下侍郎、拜相。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父亲的散文诗范文

火车站

相离别

泪光之中情多长

父子情

永在我心

沧桑的背影

背影船

父亲帆

满满叮咛在我心

买橘情

意味深长

蹒跚的背影

孤单人

思父亲

谁懂得父亲的艰辛

第9篇:父亲的散文诗范文

一、误会错过显真情

学生从小就爱读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疑是地上霜”一句虽然简洁,却包含了复杂的心理过程:低头,只见地上一片雪白,以为是秋霜降落,心内顿感凄凉;略一思量,原来是月光!又不禁让人为“月圆而人未圆”而伤感。一次人对景物的心理误读,让诗歌平添了波折,让平白朴实的语言荡起了情感的涟漪。

打开电视,一些连续剧也往往有让我们难以释怀的情节:两位主人公彼此期盼,彼此寻找,却往往在即将相遇的刹那擦肩而过,让我们在遗憾中心生疼痛。这让我想到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佳节,微风轻拂,烟火绚烂,香车穿梭,鼓乐声声,玉壶流转,笑语盈盈,热闹繁盛的夜里,词人却苦苦寻找着心底的人儿,四处张望,却不见她羞涩婉转的笑容。这种遗憾,让人怅惘。而就在词人惆怅失落时,却蓦然发现,远处那一角残灯里,隐隐约约的可不就是她那若有所待的倩影!一种悲喜莫名的感慨也漫上了读者心头。没有先前人与人错过的失落,就没有后来蓦然回首的喜悦。一个极平凡的生活画面被作者捕捉、定格,竟有这样动人的情感张力!

在第一次写亲情的作文训练中,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两首诗词,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有没有这种误会或错过,不仅仅是人与人的错过,更重要的是付出与理解的隔阂。当我们抓住这些瞬间,文章的真情就有了流淌的出口。

我班的杨洲同学通过写与母亲打电话来展示母亲深沉的爱,其中一段特别感人:

翻开日历,我蓦然发现母亲生日已过,而那天我正好打电话回家,竟不知道说声“生日快乐”。母亲也一直未提及此事。

打给母亲的电话,简短而悠长。

母亲说,电话费很贵,怕你花钱。

“我”打电话回家,明明是母亲的生日,却错过了,忘记了祝福母亲,作者将自己对母亲生日的忽略与母亲对我的牵挂进行对比,在自我责备中道出了对母亲一番深情的惭愧,语言虽然平实,读来却倍觉动人。

鄢嫣同学在写妈妈时,也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听到医生对妈妈说:“我早跟你说,你的腰不能进行像爬山那样的剧烈运动,而且还要少走路,多在家里休养,不然,万一病情加重,我也无能为力。”我霎时怔住了!我居然在看到妈妈爬山那样步履艰难时无动于衷,居然在妈妈说她腰痛不能陪我去散步时生她的气!瞬时,眼泪夺眶而出。

妈妈的腰有病,不能剧烈运动,而“我”由于不知情而误会了妈妈,埋怨妈妈不陪自己散步,对妈妈爬山缓慢而无动于衷,可是当“我”明白真情的时候,心灵震颤的刹那,也拨动了读者善感的心弦。这份付出与理解的错位让人读来倍觉真诚。有了这个小小的波折,“我”对妈妈的爱理解得更深透了。

二、烘云托月衬真情

文贵情真,而情不一定要直抒,采用烘云托月的方法,往往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中国古典诗词,不乏借景抒情之作,唐朝诗人王勃在《江亭夜月送别》中写道:“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诗人写乱烟,见出心情的迷乱;写飞月,流露聚散匆匆之感;写离亭,满带落寞凄凉之情;写寒夜,暗写心头离别之愁。诗中不见离别之人,却处处染着离别愁绪,读来让人仿佛伫立寒夜,独自远望,心内怅惘不已。整首诗景情巧妙融合,情渗于景,景映衬情,使诗歌见出空灵蕴藉之美。

欣赏了许多古典诗歌,学生也喜欢其含蓄委婉之美,在写作中也常常运用这种烘云托月之法。我班的丁圣兰同学写自己独自在家的孤独之情,就将自己满心的埋怨移注于身边的景物:

“这日子怎么过呀,都要冷死了。爸妈跑到哪里去了?”我在心里埋怨着,望着窗外那摇曳的杉树,原来它们和我一样没人疼,没人爱。……

看样子今天要在冰窖里过一天了。夜幕降临了,窗外的冷风又请来了帮手,晶莹的雪花像幽灵般从天空飘落,有的落在树梢,有的落在枝头,还有一部分不知道哪儿去了。

作者冬天回家,却发现家里冷冷清清的,心里不禁冷落落的,于是,杉树也和自己一样孤零零的,冷风、雪花也和夜幕一起降临,让我们心里也不禁孤独起来。瞧,虽是写景,却让人体会到了心中之情。

三、细节描写见真情

“于细微处见精神”,我很喜欢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我把这首诗推荐给学生的时候,不少人被最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感动了。这两句只截取了家书要发出时的两个细节――“复恐”和“又开封”,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一句的心情。正是这富有诗情的细腻之处传达出了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一“恐”一“开”中包孕了生活的真情。

打开学生作文,也有不少感人片段:

我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托着父亲的手,当我的指尖触到父亲的掌心时,我的心猛地被什么刺了一下。他的手心有很多凸起的像起伏的山峦一样的皮肤,其间还有一些模糊不清的烈痕,黄土般的颜色中还夹杂着少许黑斑。我说不上这都是些什么,我的视线从手心移到手背,他的指甲基本上是灰色,指甲背早已被磨平了,没有一点血色,手背上突兀的血管清晰可见,和深深的皱褶交织在一起,零乱无章,刺痛我的心的正是父亲这粗糙、猥陋的手。

这是张江城同学给父亲剪指甲的过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父亲那双写满了辛劳的手,“凸起的像起伏的山峦一样的皮肤”“模糊不清的裂痕”“少许的黑斑”“磨平”的“指甲”“突兀的血管”“深深的皱褶”,这满怀感情的文字既刺痛了作者的心,也刺痛了我们读者的心。

下面是张天荣同学写妈妈的文字:

以后的日子,妈妈看韩剧的次数少了。每次吃饭,她会情不自禁地拿起遥控器,但即将按下的一刹那,她的手又缩了回来。她拿起筷子,往我的碗中放了一块肉说:“多吃点,吃饱了好搞学习。”那一年,妈妈只看了三部韩剧。

句句都是描写平凡的生活,一个爱看韩剧的妈妈,多么可爱而熟悉的形象啊。可是“即将按下的一刹那,她的手又缩了回来”,就在这举手之间,道出了妈妈对我的关爱。多么细微的一个动作,却成了动人的瞬间!

四、推出真我表真情

有很多同学在写作中习惯于用介绍或陈述的口气来写文章,满足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即可,读完文章,我们会发现,文章中的“我”不知到哪去了。这种“忘我”的作文显得干涩,缺少感染力。

唐诗宋词中,诗人不论是写自己还是写人物形象,都处处蕴藏着“真我”。如唐朝诗人宋之问贬居岭外,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对家人倍加思念,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句“情更怯”而“不敢问来人”将诗人复杂而微妙的思念之情说得如此深婉动人。

即使是诗人写他人之作,也从不丢掉“真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诗人描写一位闺中登楼赏景,见到陌头杨柳,不觉悔上心头。“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悔”字让我们体会到她心中深藏的思念之情。没有作者的“真我”融入,他又如何能把握出思妇内心的微妙变化呢?

例如,我班张甜的作文片段:

钱!钱!又是钱!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厌其烦地拜访着我们,父亲终于又挤出一个灿烂得似乎没有夹杂丝毫烦恼的笑容,对着我说:“以后啊,要好好学习,什么都别管,啊?”父亲放下了手中的通知书,扛起锄头,干活去了。我强忍的泪水也终于忍不住一滴一滴流过我的脸颊,流过我的心里。……

我只能哽咽地跟在父亲身后,踏上了我们的征途。父亲啊父亲,你又何必费尽心思来满足我的虚荣心,其实你可知道我早已读懂了你的微笑。我不要什么虚荣心,我只要父亲你能幸福你能开心啊!

作者想去城里学校读书,可家里的条件又不允许。父亲在生活的压力面前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朴实地嘱咐我好好学习,然后用他的锄头,用他的勤劳,扛起了生活的重担。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父亲,我们怎能无动于衷?于是,作者感情的潮水在内心涌动,流泻笔端,抒写了对父亲的真情。

五、对面敷笔道真情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沦陷长安,思念远在州的家人,写下《月夜》一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明明是自己望月思亲,杜甫偏偏想象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从对面写来却道出了彼此思念的深情,使情感显得更加哀婉深沉。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中“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最是惹人愁肠,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如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更具动人的力量。

我班的马香明同学写自己牵挂奶奶的文字很感人:

也许你正在月空下翘首企盼,也许你正在窗边默默祝愿,也许你正躺在床上克制你对我的思念。奶奶,你还好吗?

作者运用了对面敷笔法,设想奶奶此时对自己的挂念,而在彼此的牵挂中,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奶奶真诚的思念。

下面是赵纯同学对爸爸的思念:

夜很静,窗外一片漆黑,只听见树叶沙沙响的声音。有一片叶子飘落了,如同我心里的叹息。此时此刻,爸爸,您在干什么呢?是在别人家里为了那血汗钱而挥汗如雨呢,还是在寂静的黑夜中风尘仆仆地往家赶呢?您一直都是这么操劳着,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