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际交往心理学范文

人际交往心理学精选(九篇)

人际交往心理学

第1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认知

人是群体动物,需要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人要想发展,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人际交往是人们维系和提升与他人关系的重要途径[1]。大学阶段是学生由校园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入手,充分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认知的研究,使学生能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认知

(一)情绪认知方面

当学生由一个环境进入另外一个环境学习时,学生身边的环境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而言,最为直接的变化就是身边竞争者的变化,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与学生一同竞争的人是同一区域内的学生,生活条件、教育水平等多方面都相差不多,且学生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成绩。当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竞争者转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生活水平、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当这些差异作用到学生身上时,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人际交往方面,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交流等方面不积极、不主动,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2]。

(二)羡慕认知方面

羡慕心理是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经常羡慕其他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社交能力、学习成绩等,但自身却缺乏主动改变的动力和能力,久而久之这种羡慕就会转化为很多不定因素,进而影响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发展。

(三)自我认知方面

自我认知方面主要是指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部分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因为本身在经济或者学习上占有较大的优势,又或者是受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较大的优越感,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喜欢对其他学生指指点点,经常凌驾于他人之上,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知不仅不利于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发展。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认知的改善路径

(一)引导思想认知

思想认知引导是帮助学生有效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途径,高校教师应加强对思想认知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因此,高校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重视专业课程的引导。高校教师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通过开展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来对高校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如何正确地看待周边环境要素的变化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第二,重视其他课程的引导。高校所有课程的教师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专业课程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包含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而不是仅仅讲授专业课程的内容,因此高校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三,重视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建设。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高校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能随时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沟通,解决心理认知问题,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改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

(二)创设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促进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降低心理障碍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时,应充分重视实践活动的创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比如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认知进行引导时,教师可以定期地以学院、专业或者班级为单位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不断感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乐趣,从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三)构建预防机制

为全面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改善工作的工作质量,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引导教师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工作准则———预防大于治理,即引导已患有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投入成本要远大于在预防方面所投入的成本。因此,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工作中,高校教师应加大对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视,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出现。因此,学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构建预防机制:第一是学生自觉。教师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宣传,明确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类型和特点,并明确学校在人际交往心理认知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自省,一旦发现自己存在人际交往心理认知问题,就可以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打好基础。第二是学校引导。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定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可以借助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筛查可能存在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学生,并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

(四)优化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是影响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教师应加强外部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降低各种人际交往心理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可能。首先,在家庭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家长提升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辅导工作的积极性,让家长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利用家庭的温暖感染学生,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认可程度,更加自信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其次,在学校方面,学校应加强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和校园生活,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质;最后,在社会环境方面,学校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一些不良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无法进入校园中,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综上所述,人际交往心理认知会对大学生培养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高校教师应加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充分体现出高校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严峥.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消除对策[J].心理医生,2017(2):275-276.

[2]刘树芬.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及心理干预研究[J].山西青年,2020(15):117-118.

第2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误区;调试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如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更好地相处、缺乏与他人主动沟通的勇气等等。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在生理上都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里发育还未完全成熟,而这就很容易е滤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甚至发展成为交往障碍。那么,如何正确识别人际交往障碍,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自我调试,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猜疑心理重,缺少知心朋友

许多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有时猜疑心理过重,认为对方在戴着面具说假话。其实所谓的猜疑,是一种在缺乏充分认识的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的不信任和怀疑的心态。有些猜疑心重的同学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或者算计自己。这种猜疑心理一旦持续或蔓延,身边的知心朋友就会减少,甚至没有知心朋友。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大学生猜疑心理过重,会对以后的大学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自我中心,不能深入交往

许多大学生往往会建立自我的小中心,有一个只有自己才能懂的世界,别人与他深入交往是非常困难的。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只满足于自我的感觉良好。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生活都是以寝室来划分的,有的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就变成了以寝室为中心。他们大多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而在寝室里又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这样长期的生活下去,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自卑心理,交往困难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当一个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与尊重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一些刚入校门的大学生,在新同学新老师面前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愿意开口说话,这种自卑的心理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当看见有些同学在大家面前表演自己的特长或其他技能时,觉的自己什么也不会,这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四)恐惧心理,社交恐惧症

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小就不敢与人交流。小学乃至到了初中,高中都生活在一个小范围的圈子内,而到了大学会遇见许多人许多事,自己的心理又开始变的恐惧。恐惧心理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敢与人说话,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社交恐惧。

(五)孤僻心理,不想交往

大学生们在进去一个新的环境后,如果调节不好自己的心理,那就很容易变得孤僻不合群。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经常自己独自一个人进行生活。班级的集体活动不参与,同学之间的聚会不参加,甚至都不愿意正常的与身边的朋友交流。这种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不是很常见,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所对应的调试对策

(一) 尊重他人,倾听并恰当地给予反馈

当与同学出现矛盾或者问题时,首先要学会理智思考,不可感情用事。不要让猜疑的心理在自己的心中持续蔓延,而是要督促自己去寻找证据。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给予他人适度的尊重与理解。在猜疑别人是否议论你时,应先回忆一下自己最近是否引起过什么事端。在参加谈话的人中是否与人发生过争执等。如果疑点很多,证据实在、确凿,你应以诚恳的态度,鼓足勇气找对方坦率交换意见。尊重他人是大学生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第一步,只有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才能与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当别人与你谈论时,记住倾听和反馈比猜疑要重要的多。

(二)不吝啬自己肯定和赞扬的话语,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真诚的谈话基础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学不能做到正确的与人交往,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让其他的同学不敢与其深入交往。正确的做法是不吝啬自己对他人肯定或赞美的话语,这样的表达能够适度的拉进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和紧张感,让你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打开自己内心的大门,做到真诚的与同学交流相处。

(三)学会宽容和谅解,适当地替他人着想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善于管控自己的心理,要想克服自卑,就要正视自卑。自卑是一种自我怜悯的心理反应。有些大学生往往把问题看到的过于严重,终日沉溺于比如他人的自我比较中,长期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自卑感加重。学会宽容待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与人相处,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可以不必那么较真。大学生们更应该如此,同学之间的相处要做到真诚交流。当你做事不再只是以个人为中心时,你就迈开了第一步,其次就要适当的倾听他人的话语。当与其他同学出现矛盾时,要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重伤了对方,要学会现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四)关心和帮助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心态体现着一个人的素养。大学生在大学生涯里要学会主动的关心与帮助他人,与人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关系。适当的心理暗示,可以缓解自己的恐惧心理。多多参加大学班级和学校的活动,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

(五)遵守所在群体的基本规则,同时保持独立自主和谦虚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一个人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化的产物,当群体中的个人出现孤僻现象时,应懂得及时自我调解。不想与人交往的大学生,会让自己置身于孤独的境地里。当踏出校门时,就不会懂得团队之间的协作该如何完成。所以一定要遵守所在群体的基本规则,按照规则去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要清楚的知道,特立独行或者不合群等行为不属于独立自主,这里的独立自主是指要有自己个人的思想意识,不会因为别人的想法而左右自己。另外一方面,拥有谦逊的品格与品质也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这些积极地、正确的处事方法与做人的态度都会让你的大学生活更加健康、快乐。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生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所谓的心理障碍实质上是自己心理上的一种不确定性,导致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方法积极地去预防。

第3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范文

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极大的需求,他们人人都渴望获得真挚的友谊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因此,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使他们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自信,保持乐观向上的认知态度。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品质,能够很好地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反之,如果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则容易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孤单等不良情绪,由于心胸狭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容易形成各种压力,严重地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孔子曾说过:“独学则无友,则孤陋寡闻”,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帮助我们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也提高了对他人的认识。在整个交往过程中,我们彼此之间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对方,同时也可通过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清了自己。交往越多涉及的面越广,交往的程度越深,我们彼此的认识就越深刻,才能达到前面所提到的,得到他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量不断提高,人们对拥有的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也随之增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互换,使自己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协调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良好的集体,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品质都是在民主、和谐、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反之,则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自卑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自卑是心灵的癌症。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情绪。适度的自卑能激励人发愤图强,取得成就;但过度的自卑则会使人堕落颓废,自毁前程。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心比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成为自卑心理的牺牲品。因为自卑,他们往往精神萎靡,丧失热情,学习落后,成长受阻,严重的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天资较低,或者学习习惯未能培养好,造成学习能力较弱。从小学到大学,他们的学习成绩都跟不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产生了自己是“差生”、跟不上的感觉,随着岁月的不断沉积,就逐渐形成自卑心理。

2.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或家庭残缺。由于经济状况较差,父母整天忙于奔波,养家糊口,无暇顾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再加上其自身的素质不高,社会地位相对低微,学生容易产生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或者由于家庭残缺,使孩子缺少本该有的温暖和稳定的生活,从小蒙上生活的阴影,产生了自卑心理。

3.学生所处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学生自身比较调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再加上某些学校或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当,常常把他们视为差生,不愿也不想与他们打交道,他们的座位也排在教室的后面。时间一长,这类学生就慢慢自认是差生,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放纵甚至是放弃的心理。

(二)自卑心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影响人际交往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自卑心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卑的一些表现及其潜在特质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潜在的影响。

1.封闭。由于自卑心理而导致的封闭性大学生,通常不喜欢与人交流,觉得交往起来过于麻烦,更多的时候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出不去,外人进不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

2.嫉妒。自卑者的心理容易产生一种畸形的嫉妒心理,在各个方面都想争第一,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得心理上的胜利,恶语重伤别人,这也是导致与他人交往关系交恶的原因之一。

3.敏感。自卑者过度的敏感会对人际交往很不利。很多时候,对方一句很不在意的话就会刺痛到自卑者的神经。自卑者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听到对方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就会受到伤害,甚至愤怒,搞得对方都莫名其妙,久而久之,自卑者就很难听到真话了,听到更多的是一种恭维,和朋友的交往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

 

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文章:

1.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4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激励

美国着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由于他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一语道破了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忽视了这方面,尤其是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多方面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本文拟从何以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心理激励的角度,对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渴望友谊、渴求交往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他们全面成长成才。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着较大心理困惑。

(一)人际交往的认知不足

在人际交往时,交际双方必须要有良好的认知和认同,必须要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已有的经验、价值观念和家庭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贫困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与城里学生相比在文娱活动方面又没多少特长,这使得他们内心不免产生失落感,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始终与他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怀着戒备心理,对他人的言行也过于敏感,生怕别人贬低自己。由于这些顾虑,使得贫困大学生很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底气不足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交换的不仅是物质的,也包括信息、情感、地位等。由于贫困大学生因物质条件有限,在人际交往时,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心理,都会出现底气不足的心理困惑。具体体现在:

第一,自卑心理,因家庭经济拮据,在生活水平上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在人际交往中,也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导致他们处于人际交往的半封闭状态,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交往。第二,焦虑心理,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和家庭问题的时候特别敏感,他们渴望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但又担心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内心与实际行动产生冲突导致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从而与他人产生情绪对立致使人际关系产生问题。

(三)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足

一个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技巧。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技巧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时,贫困大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状态,总是等着别人来接近自己,这种守株待兔的惰性心理,阻碍了他们进一步与人交往。其次,由于戒备心理较强,贫困大学生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敞开心扉的告诉他人,这无形中拉开了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距离,使自己处于一种孤立状态。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存在羞怯、封闭、猜疑等不良心理,导致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导致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在人际交往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

(一)社会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与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已成为社会的价值中心,甚至人的感情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商品化,人际交往也难免受到这些经济因素的渗透,这种负面的导向也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在人际交往时也表现出更看重物质利益的倾向。另外,社会中一些善意的资助由于实施不当或扭曲,使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心理上感觉资助更像施舍,这就不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间接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交往心理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贫困大学生更是如此。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因此对自己未来期望值较高,一旦在学业上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另一方面,部分贫困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母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贫困大学生容易存在人格缺陷和抑郁心理。

(三)自身因素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固然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无关系,但个人因素则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因。

首先在自我认知方面,一些贫困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偏低,没有正确的看待他人和自己,当人际交往出现挫折时,又往往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贫穷,从而在人际交往上会变得更加消极。其次,在性格上,一些贫困大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行为上比较孤僻,因此也就很少参与公众活动,这无形当中减少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使得自己的朋友很少,有些被孤立。此外,一些贫困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独来独往,也不想搭理别人。

第5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德爱团队”于2013年6月1日至30日对石家庄市高校区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得出结论:被调查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约为30%~40%左右,其中有20%的大学生至少存在一类心理健康问题;有1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适应能力差。

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新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三个方面,具体行为表现为:

(一)学习持久紧张感与竞争的压力感。由于中学长时间的拼搏和竞争,进入大学后对这种学习已难以承受,总想轻松一下,但又不甘落伍,所以,始终被一种压力感困扰着。

(二)吸烟、酗酒的增多。吸烟、酗酒在大学生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尤其近几年,女生吸烟酗酒者逐年上升,扩大了大学生吸烟、酗酒的总比例。据我们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大学生中男生抽烟和酗酒的比例分别为89%和18%,女生抽烟的比例为13%;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吸烟、酗酒比例的上升,不仅加大了家庭负担,也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考试焦虑。大学生中很多人在应付各种考试时,会出现预感焦虑和期待不安等心理状态,有的甚至恐惧考试,以致不能自制。

(四)恋爱受挫与单相思。如今大学校园内,“禁止谈恋爱”已显得苍白无力,仿佛在校谈恋爱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时尚,被学生称为一门“必修课”,因而也就会出现因失恋、单相思引起的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首先是家庭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一部分家长受自身素质水平的制约,教育子女方法不得当,导致这些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就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为人处事、与人沟通的能力差,长此以往形成了孤僻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早年生活在缺少爱的家庭中,有的是父母不和,经常吵架。有的是父母离异,还有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由于长期缺乏亲人的关爱,导致自我封闭。

其次是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更加重视和强调个人的兴趣和发展。再加上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但由于他们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当,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导致失败,受交往失败的影响一些人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使这些学生变得自我封闭或上网寻找慰藉,以此来弥补空虚。

(二)主观因素

首先是认知不当。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大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强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他们正处在确定人生之路的发展阶段,因而难以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能正确与别人进行比较,有些学生常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越比越气馁,由此形成自卑心理。他人认知方面,由于受认知偏差的影响,大学生存在着主观性强的特点,容易对别人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影响人际间的正常交往。

其次是遭受挫折后归因不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但如果不能正确归因,挫折的消极影响就会变成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如有的大学生在他人面前发言屡遭失败和交往效果不如意,就埋怨自己天生不善交往,以致于以后再遇到类似场合就极力逃避。

三是过分自尊或嫉妒。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的大学生,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弱点或遭遇挫折后,往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人交往。另外,人们往往通过横向比较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当确定别人的价值超过自己时就认为别人的存在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并会把这种不满转化为对别人的嫉妒。轻微的嫉妒可使人产生积极的竞争行为,但严重的嫉妒会导致更多的敌意和仇视,以致于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三、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创建宽松的高校校园环境。宽松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有良好的关系,必然要有接触,这种接触可以是个人间的交往,也可以是组织内、组织间的交往,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组建一些社团、组织,让大学生多接触同学,接触老师,接触社会,在广泛的人与人交往实践中锻炼自己,设身处地去体味人与人间的交往。

(二)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作用。大学生人际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因此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应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认知,遭受挫折后归因合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大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大学生拥有一种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轰振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2]何维林,李哲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4(8)

[3] 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2)

[4] 骆风.和谐社会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提高[J].中国青年研究,2005(6)

第6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范文

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的优势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运用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依据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心身统一、社会影响、认知评价、主动调节、情绪作用、个性特征等基本观点,在帮助医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工作,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二)《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范围广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它涉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与保健、咨询等更全面、更有效的方式、途径与机制,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经过学习,医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各种方法应用到自我心理调节与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学生适应能力不强

医学生从学校毕业迈入社会,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的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从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调整。但是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快节奏步伐,要求医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部分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养成的依赖性,致使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上,一些学生与病人交往沟通能力不足,处于被动地位,治疗效果不佳,遭到病人投诉。

(二)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过去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医学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往往根据自身的认知来认识他人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对社会的认知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用自己的意志去想、去做事情时,在人际适应之中就会出现一些偏见,影响了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准确性,阻滞他们与同事、病人的沟通。

(三)情绪情感负面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与情感起着十分的作用,他们是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的渠道互相传递交际的信息,达到互相了解、彼此共鸣的目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消极的情绪情感则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往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若医学生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消极的情绪情感能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卑、嫉妒、冷漠、愤怒、恐惧等,进一步加深负性情绪情感,便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社会、教育体制造成能力培养的欠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课程,忙于各种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集体意识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主动性。许多医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优秀,但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不能自我调节,同时在遇到学习或生活困难时无法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这样使得他们陷入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状态,对人际交往丧失信心,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结合调查结果设计针对性授课方案

要在课程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首先必须了解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前可以先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案,即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讲授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1.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它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医学生社会认知的准确性引导,减少产生寂寞、压抑、焦虑、生理疾病等消极面体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2.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情绪情感调控能力。情绪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认识活动受情绪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情感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人们的活动,消蚀人们的活力,甚至引起错误的行为。因此,善于调控情绪情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认识情绪情感的本质、表现和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状况,学会调控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意志能力。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医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总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意志的特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的表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学会承受压力,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培养自己的耐挫力。

4.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健康人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人格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明确人格是个体本质属性的体现,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它包含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格特征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依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5.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医学生正是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各项生理功能日渐成熟,心理能力逐步发展,自我意识迅猛增长,成人感和独立感、自尊心与自信越来越强,期望个人的见解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医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社会交往甚至形成社交障碍,为此而感到苦闷、自卑,以至于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青年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奋斗目标;同时应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心理应激,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应激源,正确理解应激反应,采取正确有效应对策略,能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修正期望目标,学会寻求社会支持,改变认知和行为,保持心理平衡,拥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7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范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而导致人际交往活动失败。本文主要分析了几种最为普遍的消极心理状态,对其产生的原因、消极影响等进行阐释,并提出了高校在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时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消极心理状态;应对策略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17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38—02

收稿日期:2014—09—17

作者简介:孙盛存(1989— ),男,山东烟台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苏琪(1987— ),男,山西阳泉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心理活动对于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尤其如此。不良的心理认知与情感会扭曲个体对外界的认识,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之下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遭受一系列不良的人际交往体验,而这些不良的体验又会反过来加重个体的消极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当个体心理的消极状态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其在行为上出现偏差。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乏和同龄人相处的经验,加之现代社会整体浮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所以,高校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自身的人际关系陷入困境。

一、当代高校学生人际交往中几种常见的消极心理状态

影响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认知和情感因素有许多,这里主要分析其中最为常见的几种。

首先,就是自负。自负可以说是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其本质是当代学生对于自身的过高评价及产生的一系列的傲慢情绪,其实就是对于自我认识不清的一种表现,对自己的评价远高于自我的真实水平。

这种不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源于后天成长的环境,因为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便生活在一种众星捧月的环境之中,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过分偏向正面的评价,其本意是想鼓励孩子,但过分夸大的评价会导致孩子慢慢出现自我评价过高的问题,久而久之,其自负的心理状态就会变得根深蒂固。

伴随自负而生的是一种高傲的心理,大有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态势,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个人中心观念的产生便显得理所当然。有调查显示,“10.94%的学生认为自己待人处事主要考虑自身的感受及自身的利益。28.61%的学生不喜欢配角工作,没能占据主导位置便会产生极强的失落感”。[1]

人际交往中涉及到许多个人与他人的利益问题,协调这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对于交往中的个体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个人中心主义者轻视甚至完全忽视这种协调的重要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态度即便是一般的人际关系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更深层次的交往。

其次,就是自卑。和自负恰恰相反,自卑者对于自身的评价远低于实际的水平,并伴随一系列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卑者对自我进行否定,忽视自己的优点,不断压低自己的价值。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者也显得极为消极、被动。

自卑的产生同自负一样,主要源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对于自卑情绪的产生往往有很大的影响。和过分夸赞导致孩子产生自负心理一样,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严苛,因为某些原因总是倾向于对其进行否定,久而久之,导致子女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特征,进而对自身的评价也变得消极、负面,自卑情绪由此产生。

事实上,许多自卑者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但是,这种自尊是极其脆弱的。自卑者为了保护自尊,往往会选择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在与人交往时,自卑者总会觉得他人的优点极为显著,从而进一步感到自身的无能。久而久之,孤僻、冷漠的标签就会贴在这类学生的身上,其自身的人际交往就会陷入绝境。

值得注意的是,自卑心理如果长久地存在,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最终就会使学生个体的心灵发生扭曲,进而对社会产生愤恨之情。

最后,还有一种心理值得我们注意,就是猜疑心理。所谓猜疑,即“个体根据自己的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2]

猜疑之心在当下高校学生中的存在是确定的,其实这也并不令人意外,在如今这个时代,社会上虚伪的人际交往可以说比比皆是。高校作为亚社会,不可能像一个密封的罐子一般与大社会相隔绝,社会的种种影响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必将给高校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冲击,既然社会上虚伪的交往现象大行其道,那么高校学生以一种警觉的防备之心面对校内的人际关系就是一件正常的事了。

亲密的人际关系要求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但是,自我暴露意味着向另一个体展现自身的弱点,很有可能被另一个体所利用,最终对自己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为了避免这种伤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自我的暴露,但是,这要以牺牲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为代价。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只能勉强维系一般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的,有调查显示,“63%的学生感到交往困难,知心朋友很少”。[3]在这种情况下,当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学生无法从交际中得到相应的支持,只能独自面对。

二、针对不良心理状态的应对策略

虽然造成人际交往困境的几种心理因素主要源于学生儿时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年少时的家庭教养方式,但是,高校绝不能因此就对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视而不见。完全纠正一个人从儿时起就逐渐形成的消极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一个教育环节,有责任、更有义务帮助学生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首先,高校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活动中种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并对其危害性进行阐释。同时,可以进行相应的辅导,指导学生不断改善自我,对自身存在的消极心理情绪、认知进行纠正,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与改善。

其次,高校应当逐步改变辅导员在大学生活中的角色。目前,大学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但事实上,要想在大学期间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辅导,更好的方式绝不是带有命令式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从专业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多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心理上有许多的消极观念和情绪,其实这些心理问题只要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指导、排遣,完全是可以消减的。

最后,高校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来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办相应的校内网站,进行与消极心理状态有关的知识的科普,并在版面上设置相应的问答栏,由专业的教师回答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困惑,排除影响其人际交往正常进行的消极心理因素。

诚然,高校学生作为相对成熟的个体,在许多方面,包括人际交往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主见,高校教育工作者完全没有必要像中小学教师那样

过于密切

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但也绝不能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对于那些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消极影响的心理问题,高校完全有能力、更有责任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不是一个尽责的学校应当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伟东,刘敏姬.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与交往能力培育策略思考[J].青年探索,2010(4).

[2]丛茂国.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自我解决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3]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6).

[4]田晓红.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及调适对策[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9).

第8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交流障碍现象;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11―02

人际交往指的是作为个体的人与其身边的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及行为的沟通过程,是最为基本的人际间交往活动。交际障碍是指人际交往中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和消极作用的梗阻性主观和客观因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是难免的,然而,人际交往障碍严重的人极有可能存在个性缺陷、认知错误等情况,影响到自身学习、工作、生活的健康发展。大学新生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期,如果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将十分不利于毕业后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因此,教师应帮助大学新生明确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找到解决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一、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自卑或清高

有些大学新生由于贫困等因素,自视低微,由此产生自卑心理,常常感觉自惭形秽,在人际交往时过于拘谨、扭捏;同时,也有的大学新生自视清高,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存在抵触情绪,影响了交流的正常进行。久而久之,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二)猜疑和戒备

部分大学新生交流中对别人不信任,戴着面具与人交往,喜欢主观猜疑,在交往中心存戒备,处处设防。

(三)妒忌和怨恨

部分大学新生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就会在狭隘的心理作用下升起妒忌心理,致使同学关系恶化,不能正常交流。

(四)羞怯和回避

部分大学新生在交往中因为性格内向而回避与同学交流,使得交流语言生硬,正常的交流受到阻碍。

二、影响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有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三种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家庭对大学新生的影响。家庭的和睦程度影响大学新生的交往,来自关系融洽家庭的大学新生很少有妒忌、自卑等不良心理,因而善于与他人交往,来自内部关系不融洽家庭的大学新生则恰恰相反。

2.社会环境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风气影响着大学新生的交往观,给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高校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大学新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和交往指导,不利于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文化因素

1.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也有其负面的影响。如:大学新生对所遇到的问题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对人不够真诚,不善于沟通,妨碍了正常人际交往。

2.西方文化的渗透对大学新生交往的影响。西方社会文化的观念形态日益渗透到大学新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当今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较以往更注重竞争,而忽视人情。

(三)心理因素

影响大学新生交往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识具有强烈的影响,在交流中重视前面的信息而忽视后面的信息,必然影响大学新生的正常交流。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的一个人,在他身上很可能被赋予更多积极的特征,大学新生在和他人进行交往的时候在晕轮效应作用下会影响正常的交流。

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人或者事物固定的看法。大学新生在刻板印象作用下,很容易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先入为主,产生固定印象,阻碍正常交流。

4.定时效应。定时效应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心理状态影响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向的现象。部分大学新生因心理素质差,在定时效应作用下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最终导致自己越来越孤僻。

三、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一)主观因素

1.把握住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平等、宽容、诚信、真诚、互助等最基本的原则。

2.大学新生要具备正确的和同学交往的观念,和同学和睦相处。在和同学交往之前,要明白和同学的正常交往是人的正常社会需要,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3.大学新生要能够科学合理地看待别人,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些高校新生产生自卑、自傲等心理倾向,往往都是因为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在大学新生的日常交往中,大学新生要在和他人的日常交往中不断发现并纠正自身的缺点,学会欣赏他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大学新生才会取得人际交往的良好效果。

4.大学新生要有乐观向上的交往情绪。大学新生在交往中要注意到情绪交往的重要性,保持积极健康的交往情绪,提高亲和力。

5.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注重仪表和举止言谈、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保持适当的交往距离等必要的交往技巧。

(二)客观因素

1.加强对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对大学新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在课堂中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样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才会有正确的话题。

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陶冶大学新生的情操,健全大学新生完善的人格,是加强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管理的重要环节。

3.建立健全大学新生心理辅导机制。大学新生心理辅导机制是将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大学新生为进行心理辅导做好准备。帮助大学新生疏导心理压力,促进大学新生能够正常进行人际交流。

4.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应帮助高校新生树立起正确的人际交流观,时刻关注大学新生,与他们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与大学新生家长一起共同致力于大学新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到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要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不仅家长、老师要做好工作,大学新生自己也要学会调节种种不良的心理倾向,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使得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卓殷如.浅谈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2).

[2]缪洁.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及对策[J].民营科技,2009(04).

[3]赵婵,贾鹏飞.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2).

[4]方煜东.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其针对性教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S1).

[5]解如华,田德勇.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及教育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9(18).

[6]王国华,全桂艳.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初探[J].当代青年研究,2007(12).

[7]裴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调查分析和优化提高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5).

[8]桂世权.大学新生人际交往不适的原因与调适[J].教育与职业,2006(17).

第9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人际交往 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11-01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良好的家庭条件使他们多数是从充满溺爱的儿童时期成长起来的,这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现有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原因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对策,强化教师和家长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关注和重视,有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整体的安定发展。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 心理障碍

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年龄多为13-18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在生活上渴望独立和自由,因此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叛逆心理,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少,在遇到问题时很难凭个人能力解决,所以在遭遇失败挫折后就产生了心理障碍。自卑心理是造成初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成绩和外貌等原因影响,不少初中生在对比这些因素时会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常常感到自卑,从而使人际关系发展产生障碍;另一方面家庭因素也是初中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农村部分中学生家庭贫困使他们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往往感到自卑。

(二) 社会和学校因素

随着网络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不少中学生更希望在网络游戏里发展自己,由于游戏人物、场景等更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不少中学生会选择生活在网络游戏里。但当他们再次回到现实时就会感到特别的无助、困惑,久而久之部分中学生就会与同学之间产生代沟,从而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此外,学校也是造成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因素,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大多数中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在校园管理中很多中学会采取封闭的管理政策,这样不仅束缚学生的自由,而且由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使得他们在离开校园后就遇到了很多人际交往问题。不仅如此,多数学校仍然注重传统的应试教育,按成绩排名分座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有些教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经常与他们发生互动,而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出于嫉妒等心理会选择不与学习好的学生说话,这样同学之间就产生了隔阂,从而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措施

(一)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消除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措施,由于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在生活中往往喜欢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使得那些家庭条件不好、外表不好的学生产生一定自卑心理,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感到孤独。面对这种现状,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障碍,如教师定时举办班会、课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为学生之间的友谊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那些羞涩的同学进行发言,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等,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摆脱不敢说话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感觉在朗诵课文时非常自信,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就是缺乏兴趣,包括学习、生活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培育兴趣过程中很自然就强化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发挥网络作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观念,对于那些沉迷网络的同学不要彻底禁止网络游戏,盲目管理学生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可以定时举办班会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此外,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其利用网络知识,如查找名人传记、历史典故和英语单词等。人际交往虽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但只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校方面要积极开设心理课程,通过心理疏导和沟通,帮助那些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及时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和沟通,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结语

人际交往障碍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少中学生因人际交往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产生犯罪心理。因此,要及时认识到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