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言文范文

文言文精选(九篇)

文言文

第1篇:文言文范文

以上两方面(前者指向“文”,后者对应“言”)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学习为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服务;反过来,“文”也会带动、促进“言”的学习。然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逐字逐句翻译文章的串讲法把持了课堂,“祥林嫂讲阿毛”式的字词句繁琐训练大行其道。这种以“言”为本,严重忽略了文章内容和思想的应试式学习,致使课堂失去应有的生气与活力,学生根本无法透过文字符号达到与作者情感相通的境界。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强调中学文言文教学“言”和“文”之间的和谐融合。

一、关于“言”的学习:应强化梳理,注重有效积累

为提高“言”的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增强学生归类整理的意识,引导他们把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理性知识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在词法上,应当对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谦敬副词、时间词和各种词类活用的类型等作归纳,帮助学生从中体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高中文言课文时,要善于联系相关词语(尤其是成语)以及学过的课文,举一反三地来识记词义。以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的第7段为例:本段中“以父母之遗体行殆”之“殆”,可联系成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殆”;“君不许”之“许”,可联系《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和词语“许诺”之“许”;“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之“无以”“犹”,可分别联系《劝学(节选)》“无以至千里”之“无以”,及成语“记忆犹新”之“犹”;“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之“无往而不”,可联系成语“无往不胜”;“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之“微”“文”,则可分别联系《岳阳楼记》“微斯人”之“微”,及成语“文过饰非”之“文”。对于词类活用,也可借助成语、歌词等加深认识。如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有“不经之谈”“不期而遇”“如覆薄冰”“经天纬地”等,由此可总结出两条规律:①受副词“不”修饰时,名词活用作动词;②带宾语时,名词活用作动词。又如名词用作使动的,有“汗马功劳”“损人利己”“祸国殃民”等;名词用作意动的,有“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不远千里”等。此外,在句法上,梳理句式使之系统化同样重要。教师应引领同学理清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等特殊句式的类型与语法规律;对一些习惯句式的整理也应引起重视,诸如“无乃……与”“其……之谓也”“何……为”等结构固定的句式,务必使学生了然于胸。

二、关于“文”的学习:应细加挖掘,凸显人文价值

文言文作为一种时代久远的书面语,已永远退出了口语交际的舞台,但其价值,突出表现在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上;文言文中的思想精髓、文化精华,是引导学生认同、继承传统文化并从中提高人文素养的绝好内容。

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价值,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1)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苏武传(节选)》《张衡传》《〈黄花岗烈士事略〉序》);(2)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如《勾践灭吴(节选)》《报任安书(节选)》);(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项脊轩志》《登泰山记》);(4)帮助青年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如《渔父》《谏太宗十思疏》《师说》《五人墓碑记》);(5)训练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如《逍遥游(节选)》《烛之武退秦师》《察今(节选)》《种树郭橐驼传》);(6)引导学生完善人格,学会处世(如《秋水(节选)》《陈情表》《兰亭集序》《赤壁赋》)。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课文中承载的人文因素,许多情况下是含蓄委婉、隐而不露的,这就要求师生善于用一双慧眼来发掘,以一颗敏感的心来体悟。如教《滕王阁序》,我们当然要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当然要赞叹“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决心。仅此而已吗?自然还不够。粗粗看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要建立的主旨逻辑,似乎是天下阳光灿烂,你的头顶可能是一片阴云;天下政通人和,你却可能命运坎坷。“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一说,仿佛将人生命运放到宿命的框框里,四面高墙,没有出路。其实不然,王勃给“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决心开了个大豁口,共计四条:第一,“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必须认识命运不公的客观性,这是哲学的;第二,“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在黑暗中不要悲伤,这是心理的;第三,“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到达理想的路途遥远,不定哪天借到外力,可能一步登天,不排除偶然性;第四,“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要怕,不管什么年龄层的人,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都来得及到达目标,这是方法论。像这样从“王勃开出了处世良方”的角度来发掘文本深层意蕴,由语言文化、情感模式、思维方式等多个视角审视文言文承载的信息,足以使其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服务。

三、“言”“文”并重的典型教例

如何切实做到“言”与“文”并重、“言”和“文”交融呢?这就得充分考虑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从语言入手,通过诵读、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分析及丰富的学习活动,努力实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者的统一。例如讲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教师可给出如下问题:“文章记述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共出现六个‘曰’,你能在每个‘曰’之前添加修饰语,以准确揭示人物说话时的情态、心理吗”。这无疑是富有激发性的纲举目张的问题设计。

从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看,主要有两种模式:可以是先“言”而后“文”。比如教读《〈史记〉选读》中的《魏公子列传》,在先用一个教时帮助学生扫除了“言”方面的阅读障碍后,我专门抽出一堂课,借助“从迎侯嬴、窃符救赵等情节中,可看出信陵君是怎样一个人”“从策划到实施窃符救赵策略的过程中,可看出侯嬴是个什么样的人”“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侯嬴表示要自刭,信陵君为什么没有反应”等有深度的探究题,指引同学透视传主形象,多维地、精准地鉴赏了文本的丰厚内涵。

常规的、运用更多的则是“言”与“文”并行推进。例如苏教版必修三课文《鸿门宴》,既是典型的史传文,又富含社会、人生多方面的有益启迪。阅读此文,深入理会作品的内容价值,也应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比如研读文本第一层(全文分三层,第1、2段写会前斗争,第3段写会上风云,第4段写会后余波),为引导同学“仔细理会”项羽、范增、项伯、张良、刘邦等的说辞,理清他们在项、刘矛盾激化时的心理状态,我是这样安排学习活动的:

(一)以“《项羽本纪》重点描绘的是项羽在大起大落的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导入新课。

(二)研习第1段

1.抽读原文;

2.解答学生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难点,对段落中的文言词法、句法进行“归类”:

通假字有:采

古今异义词有:山东

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军、王(2)形容词的活用:小

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天子气也”(2)省略句:“沛公欲王关中”“为击破沛公军”(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使人言于项羽曰”

3.问题探究:

(1)曹无伤告密的真实性如何?课文第2段中哪几句与之照应?

——曹无伤的告密是属实的(三句话,分说刘邦在政治、人事、经济三方面的安排);第2段中相照应的文句,一是“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二是“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遣将守关”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行动)。

(2)项羽想击破沛公军的原因,与范增主张“急击勿失”的理由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致。项羽主要是为“名”为“利”(“珍宝尽有之”)。具体地说,因秦的主力被项羽击败,所以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觉得冒犯了自己的尊严(出身于“世为楚将”的贵族家庭,贪图虚名)。范增则是为了抓住消灭劲敌的大好时机,出于把握局势的考量。

(3)根据你的理解,预判范增“说”的效果。

——效果不会很理想。范增与项羽对消灭刘邦意义的认识存在差异,彼此很难做到步调一致。

(4)曹无伤说刘邦“珍宝尽有之”,而范增说刘邦“财物无所取”,两人的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可认为两种说法是矛盾的,曹无伤是据实告密,范增是存心违背事实,目的是揭露刘邦的政治野心,借以引起项羽对对手的忌惮与重视。也可认为并不矛盾,因为“有”说的是拥有分配权,“取”指的是分配给自己,刘邦拥有财宝而没有留下自用,基本发出去收买人心了。

(三)研习第2段

前两个学习步骤同“研习第1段”;问题探究:

(1)张良当时是刘邦的谋士,为什么对项伯说自己只是“为韩王送沛公”?

——因为刘邦是项羽的敌人,说自己只是“为韩王送沛公”,可以淡化自己与项伯间敌我对立的色彩,从而使“亡去不义”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2)张良为什么强调“亡去不义”?

——“义者,宜也”,指公认的行为准则。项伯是讲究“义”的,他连夜通风报信,就是报答救命之恩的“义举”;张良用“义”来打动他,无疑是一帖灵丹妙药。

(3)项伯回营劝项羽休战,用了反问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若改为陈述句,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项伯作为项羽的长辈,用反问句显得语重心长,能引领项羽的思考沿感恩的路线行进。

增设的教学环节是:请同学们“仔细理会”,自行发现并探讨一些问题。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发现:张良去见刘邦,当时他对刘邦是不满的,因为像“距关,毋内诸侯”这样关系全局的大事,刘邦竟未和他商量,所以发出了反诘;但他并未给刘邦过多难堪,两次提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明显包含劝导刘邦、晓以利害的目的——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张良顾全大局的气度和品质。还有学生指出:刘邦回答张良问话时说“鲰生说我曰……”,与第3段的项羽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作一比较,不难看出刘邦机敏精细,而项羽思虑浮浅、沽名钓誉。

(四)布置作业

请思考:假如没有项伯通风报信,张良有没有另外的避免项、刘冲突的策略?把自己设想成张良,说说你的办法。

综观完整的教学进程,“学习文言实词‘飨’‘当’‘籍’‘谢’‘遇’,虚词‘为’‘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掌握通假字‘距’‘内’‘倍’‘蚤’的意义,‘山东’‘亡’‘非常’等古今异义词,及‘王’‘善’‘活’‘兄’等词语的活用情况”,与“由人物说辞汲取人生智慧”这两个学习目标贯穿始终,驾引着学生从“言”(古文字的辨析、理解)切入,充分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使其思维趋向活跃而终至高潮。

总之,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汇集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意志品质,具有相当强的思想启迪意义。中学文言文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与人文精神的熏陶不可偏废(有时不妨多关注课文的人文性,有意识地多从“文”的层面加以阐释和拓展,以突显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而不能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材料,仅仅停留在认读和翻译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2篇:文言文范文

一、精心导入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比较新鲜,如果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保持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并将自己的注意力与思维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至关重要。

以故事导入。许多文言文有着很强的故事性,有些内容学生已经以故事的形式接触过,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导入时可以将文本中的内容串编成故事,通过故事先让学生来熟悉一下学习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去学习,这样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熟悉度,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老师先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并让学生来讲一下歌词当中所描述的故事,然后老师再告诉学生这首歌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以及存在的差异,学生很想知道究竟存在着哪些不同,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

出示成语渊源。我们现在用的成语有许多都来自古文,诸如我们所知道的“拔苗助长”、“温故知新”等,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文本当中的成语,让学生来说一说成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成语的来历,有些内容学生能说出来,有些内容学生则说不出来,这时老师再出示与之相关的出处,并向学生做出相关的解释,此时再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兴趣也就被带动起来了。

代言讨论。有些文言文属于论述性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或者志向,诸如《出师表》《马说》《陋室铭》等,对于这一类文章导入时,老师可以将作者所持观点向学生出示出来让他们进行讨论,并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观点与学习内容所表达一致的观点进行强调,并告诉学生在哪个朝代的什么人与他们的观点相同,今天让我们看一看古人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究竟有哪些相同之处。这样学生感觉自己与名人齐名,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被调动了起来。

实验揭密。对于说明文类的文言文,由于文章所记述内容已经时过境迁了,因此文本内容学生在理解时就会有些困难,对于这类文章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将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文本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会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二、努力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老师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各类教学手段创设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或者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建各类教学情境,将学习内容融入教学情境当中,就会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通过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现在在网络中有许多视频、图片资料,有些内容的对话形式就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如果稍做修改,当学生看到这些内容,他们自然会了解文本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更能w会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通过表演来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将学习内容串编成情趣剧或者小品,在表演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用现代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对白,然后再来用文言文进行对白,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理解文本意思,更可以体会文本中所描述的其他方面的内容,诸如人物性格、语言特色等。

三、多角度分析文本

(一)归纳整理,寻找规律

文言文虽然离我们现实比较远,但是它却很有规律性,在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之后,就应当引导学生来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寻找相关规律,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可以有助于增加学生知识积累,提升学习兴趣。

(二)古今对比,寻找差异

1.古今异义词有些文言词,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有一些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诸如“跑”“走”这两个词,古今意义就是不一样的。2.词义的变化。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有不同的读音,读音不同,则意义也就不同,如“为”有wéi和wèi两个读音,读音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还有一些词组的理解与现代汉语也不同如“刀剑”则指刀而不指剑。3.句法知识。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而这些内容也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在,诸如使动用法之类。通过总结,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语法知识。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找一些相关的例证,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第3篇:文言文范文

怎么做到让“言”的教学做到既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又能准确把握其文言释义呢?

一、重识“字”,准确译“意”

陈寅恪先生说:“通经必先识字”,每个汉字就是一块活化石,字是汉语最基本的单位,学习文言文得从识字开始。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是初一起始阶段就力求学生掌握这两个最基本识字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字句翻译上的基本规律,还可以紧扣汉字表意特点,

1.“说文解字”解词意

黄玉峰老师提出“说文解字学古文”,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学生一旦探得了汉字的秘密,许多障碍就迎刃而解了。他列举了自己上《蒹葭》时,帮助学生理解“溯洄”二字,以及学习《孔雀东南飞》的关于“相”的多种理解,这样学习文言文不但轻松有趣,更可贵的是学生学而得法,终身受益。

要达到黄老师的文化积淀不是朝夕之事,然而我们也可从文言实词的字形,根据形旁来推测义项。如“春和景明”的“景”字从“日”,阳光之义、“沙鸥翔集”的“集”从“隹”,短尾鸟也。“木”乃“树木”也,根据“集”的字形,意为“鸟儿落在树梢上”,即了解该字之义为“栖息”,这样“沙鸥翔集”这四个字呈现给学生是一幅灵动活泼的画面——白色的沙鸥时而飞翔在湖面上,时而静静地栖息在树上,一动一静,盎然春意在沙鸥翔集里弥散开来。这样学习文言词语不仅不费力,而且容易让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美,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

2.对举推测晓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结构相似的句式,学习中注意结构相似的句式,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从常用成语迁移,如“狼吞虎咽”“山穷水尽”“好逸恶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如学习《岳阳楼记》时,其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其中“谗”“讥”容易写错,有的写成“食”字旁,讲析时,可从结构入手,“忧谗”与“畏讥”是并列结构,意思相近,那么“谗言”“嘲笑”都是“言”字旁,学生弄清“讥”的意思就可以把“谗”的意义记住并掌握了。再如学习《与朱元思书》时,理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绝”“穷”意思相近,都是“尽,消失”之义。这样循着文言词语的解释规律,学习文言实词的效率就会提高。

3.联想推断识“字”义

因为成语和现代词语中保留了许多文言词汇。课堂上下,运用联想法来推断,就是先借助熟悉的成语或现代词汇来推断该词在成语和常用词汇中的意思,再由此迁移到文言文里,如:“长跪而谢之”的“谢”,可以联想到“谢罪”,道歉;“薄暮冥冥”,可以联想到“日薄西山”,迫近;由“辍耕之垄上”的“辍”,可以联想到“辍学”,停止……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无知,这样活学活用,文言文“言”的教学才会盎然生机。

二、重诵读,读中会“意”

对这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文言文作品,诵读是会“意”的钥匙,是培养语感的捷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确,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与气势来,最终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那么文意的理解就不为其难了。诵读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示范读,激趣兴味

范读文言文,让学生懂得如何读书,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关停顿、句读等知识点与划分方法,以口诀或顺口溜的形式教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例如用这样的顺口溜“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2.品味读,知文会意

所谓有语感,就是能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彩。语感是可以训练的,其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反复品读,在品读中知文会意。注意语气词“也”“邪”“耳”等细微差别,如在《孙权劝学》一文中品味对话的意蕴,孙权的语重心长,鲁肃的由衷赞美以及吕蒙的调侃自豪尽在读中。

3.想象读,悟情入境

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写景抒怀的文字。

像《与朱元思书》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像《记承天寺夜游》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像《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这些文字里的妙处不仅仅是通过“字字落实”的准确翻译而能得以体味的,疏通文字障碍后,引导学生驱遣着想象力来读这些文字,再借助音乐媒体,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清韵。

三、重积累,树立意识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真正有效的积累应该是在学生自主积累的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从量和质上分层积累语文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完善积累。文言文学习更是如此

1.重实词的隐性积累

实词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文言词汇是“言”的教学的重点,除了常规的实词显性积累,落实到作业外,最重要的还是课堂上的隐性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形成日积月累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单篇课文的实词学习时,教师仍要注意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做到新旧勾连,古今关联。

2.重文言句式的积累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课堂上要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为了利于学生学得有趣,可以采用造句的形式强化这样的句式。

如学习“判断句”时,首先明确此类句式的特点,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还有“乃”、“为”、“非”、“悉”、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然后用游戏的形式要求学生用当堂造句,或者将教师出示的现代汉语改写成文言判断句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于此类句式的理解记忆会得到强化。

3.重课外的文化积淀

第4篇:文言文范文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名言(最新版)

1)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2)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战国诗人

3)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战国哲学家

4)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汉朝经学家

5) 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韩婴,汉朝诗论家

6) 诚召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7) 帮人要帮心,帮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

8) 养真(陶渊明)君子诚之为贵。——礼记

9)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0)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11)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清·顾图河

12) 一言九鼎。——清·李绿园

13)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唐·陈子昂

14) 诚信者,国之宝也,民之凭也,天下之结也。

15)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宋朝哲学家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句子(精选版)

1) 诚召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2) 帮人要帮心,帮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

3) 养真(陶渊明)君子诚之为贵。——礼记

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5)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6)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清·顾图河

7) 诚篇明(礼记)一言九鼎。——清·李绿园

8)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唐·陈子昂

9) 诚信者,国之宝也,民之凭也,天下之结也。

10)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

11)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2) 明篇诚(论语)忠信所以进德也。——《易经》

13) 澄怀(清·金晓)信为万事本。——唐·褚遂良

第5篇:文言文范文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9、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1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13、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5、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16、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1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1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9、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2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

2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2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2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2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8、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贺《南园》

29、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3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3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3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4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试《后赤壁赋》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2、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李商隐

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4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4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4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5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李商隐《无题》

5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5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5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6、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5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5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5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6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6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6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6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6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7、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68、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

6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7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7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7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7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7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7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7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7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7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8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8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8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8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8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春江晚景》

87、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8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试《水调歌头》

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9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频《渡汉江》

9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92、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93、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9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9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论语》

98、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9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100、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0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10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10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0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毁读书迟。——颜真卿

10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0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10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司马光《资治通鉴》

10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4、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11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11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膝王阁序》

117、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1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119、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1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2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2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12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124、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125、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12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12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12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29、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130、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13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132、风暧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1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34、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3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13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37、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1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3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140、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14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4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143、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144、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14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人京使》

14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14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14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4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15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15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村绝句》

15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153、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15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5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15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5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15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5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16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6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16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163、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

16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165、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166、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6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6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16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弟舍》

17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第6篇:文言文范文

>> 试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谈文言文的文化教学 浅议文言文的学习―诵读 浅谈文言文的学习 浅谈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摭谈 谈初中文言文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模式的创建 谈初中文言文的快乐学习法 领悟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谈中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谈文言文翻译的“文本意识” 谈文言文阅读与积累的使命(二) 例谈文言文修辞句的翻译技巧 例谈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也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我谈高中文言文的背诵途径 谈文言文背诵的一些方法 例谈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 谈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引领学生进入文言文的殿堂方法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等。

第三,要多读几部古书,以多读几部古书为基础向外扩张学习新的知识。想要透彻地掌握文言文,发现中国文字的魅力、中国语言的魅力,《说文解字》、《尔雅》、《广雅》、《方言》和《释名》等,阅读这几部解释性的古书必不可少。因为这些古书的阅读可以解决在学习文言文当中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解释,这样便于你加深文言文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当然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或者说古文基础不好的情况下,看懂以上书籍的原著,显然不太可能。但我们可以借助离它们的时代比较近的学者给我们做的注解书,或者说离我们的时代比较近的学者做的注解书来看这几部古书。在解经方面,清时期达到了鼎峰,很多学者对中国的很多经书做了注解。许慎先生的《说文解字》我们可以看大徐本徐铉先生的《说文解字》,也可以看汤可敬先生的《说文解字今释》;《尔雅》可以看黄侃先生的《黄侃手批尔雅义疏》或徐朝华先生的《尔雅今注》;《广雅》我们可以看王念孙的《广雅义疏》;扬雄的《方言》我们可以看周祖谟先生的《方言校笺》;刘熙先生的《释名》我们可以看毕沅先生的《释名疏证》等,一些古注书比较难读懂,需要有老师的指导,了解编排体例、内容、如何阅读,同时在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在翻阅这些古书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语言文字的极大魅力,感悟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智慧,领悟他们当时的生活情况,完全沉浸在我们多姿多彩的古文化中。尽管我们在阅读以上古书的时候可以翻阅对应的注解书籍,但是我们要知道读这些注解书籍还是不如读原著,所以我们在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返回多读原著,并且审视之前在这个地方做出的这个解释是否合理,因而原著才是我们要重点把握的,尽管有相对应的注解书籍,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每个人的理解也都不一样,先辈们的一些注解尚且有的还值得商榷,更何况当今不负责任的翻译人做的注解更是值得怀疑。

第四,在学习文言文当中不能完全迷信各种注解。很多读者特别是初学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边看文言一边看注解,或者说直接看文言的全篇翻译来学习文言文,甚至没有注解或没有翻译就看不下去就学不下去,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也是很多学者文言文学习能力没有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看一些自认为很懂文言文很懂国学、不负责任的写作者、翻译者或滥竽充数者,甚至追求速度的出版商,他们对国学的翻译漏洞百出,五花八门,甚至令人可笑至极,已让人深恶痛绝。所以一味地迷信注解,想要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那是不可能的,甚至我们大学里面的教材中,涉及文言文的注解都有或多或少的错误,更别说市场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做的注解书。而且对于文言文的诠释,随着人们对它的理解日益深刻,它的意思有些已发生了变化,很多已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中国的语言文字渊远流长,一脉相承,时至今日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有些我们是可以根据我们的语感掌握和理解的,不可能什么都不懂,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注解。

第五,学好文言文重要的一环是要多阅读多思考,领会其中的含义。古人云:读书百变,其义自现。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多读如何来把握古人所要传达的思想,古人当时的情怀。特别是提到注解有时候都不可靠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多读多思考,让自己去深刻把握,去理解,去找寻答案。多读可以让我们领悟古人传达的思想,多思考也让我们对古人的佳话做进一步的阐释,为当今所用,同时,多思考也让我们可以回过头,苦思冥想发现现在的理解是否有错。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很重要的治学方法。

第六,学好文言文的重点还是要会用,把国学的精粹贯穿于我们的思想,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学而不用那也是为什么造成现在的90后大多数认为学习文言文无用的一个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接近死亡的古语词或者长期不用的古语词慢慢被激活,比如:■、雷人等逐渐从网络步入到社会。很多新词新语的出现,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古汉语找寻答案。“■”字的写法事实上产生于本土,就来自最初明亮的“明”的写法的左半边,表示月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而雷人的“雷”字,是一个被现在激活了的词,由于雷给人的感觉是震惊、惊讶,在人的感彩的附加上,把震惊、惊讶这种感觉赋予给了“雷”这个词,从而产生雷人、雷事这么形象生动的说法。所以,古汉语不可不学,古文言不可不知。同时,当今社会日益复杂,压力日益增大,当我们感到迷茫时,感到困惑时,我们不妨从古人那去找找答案,因为很多时候古人的思想通过文言文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多去看看走走会发现,就连当今各企业竞相打造的代表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大多来自我们的国学思想,来自我们的文言文选篇。国学已走出了学校,与当今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现在很多企业外出培训,所学的一个科目就是国学,国学与办企业联系在一起,用国学思想来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来提高管理者的心智。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上,我们要做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有心人,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把我们的国学用活。这里所说的把国学用活并非推崇用文言代替普通话,而是用我国法定通用语普通话理解文言,领悟文言作为语言文字和文学两方面所绽放的魅力,让国学为今人所用。

鉴于本来一直以来从事古代汉语、文字学和训诂学的教学,对于古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写下此文,望对喜欢文言文、喜欢中国国学而不知道如何学好文言文、掌握好文言文从而挖掘中国国学、中国语言文字魅力的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蔡文婷.试论高校相关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学理论,2012(18).

[2]许宜平.“抓”与“放”的艺术――对高职《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13(13).

[3]王成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

第7篇:文言文范文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为文言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注重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文言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就是“读”“诵”“说”“背”“用”文言文五环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读

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再到注释,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合作下进行研读品味。

1.1 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 与破读。

1.2 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断句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

1.3 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师要范读,必要时还要领读;学生要有集体朗读,还要有个别朗读;可读全篇,亦可读某几段、某一段,还可读某几句、某一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学生就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背诵奠定了基石。

2.诵

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也是理解课文、体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前奏。朱熹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强调的也是通过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要朗诵好文言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如下环节指导。首先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查资料,资料都无法解决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共同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老师认为学生忽略而又重要的地方,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情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品味深藏其中的浓郁情怀,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事实上,诵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都很重要,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一方面要守住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强化“读诵悟情”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延伸到课外,留诵读作业,开诵读会等。

3.说

大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仍采用通篇逐句串讲法,这种教学法早已陈旧过时,它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学习者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很难抓住重点。为适应《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者应改变这种教学法,实施重点提示法,让学习者借助文下注释自觉主动学习,充分让学生说,单个说、小组内说,互相探讨,交流体会,教者只需对重点语句进行提示或辅导。如何引导重点呢?重点要根据文体来确定;根据句式来确定;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

4.背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文言文的背诵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文言文很少用于口语,说起来拗口,要达到用文言文流利而又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必须强化文言文的背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背诵指导,让他们熟读精背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达到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练习背诵。学习者要掌握文言文的背诵技巧及方法,背诵的常见方法有抓关键词背诵法、画面背诵法、写作顺序法、线索背诵法等。重要的名言警句要消融在脑海里,达到“烂记于心、熟念于口、常写于手”的境界。背诵要按时完成,在落实方面,可设置三道关卡确保背诵的顺利进行。一,家长关。每次背诵的内容可由家长督促检查,背熟后家长检查签字。二,组长关。早自习由组长复查,进一步落实,组长检查后,报课代表,由课代表在“背诵”一览表上积分,进行公示,形成竞争。三,老师关。上课前五分钟,抽签检查两三个同学,当堂背诵,这既是督促,又是展示。对不合格的同学,督促其按时补上。这样就可保证背诵要求的落实,促使学生将文言内化为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5.用

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外,还要把所学知识用在文章里,使文章精悍凝练。在现代文里引用具有哲理的古诗文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妙笔生花;用文言文练习写作,还可巩固所学文言文知识。

第8篇: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 强化诵读; 鉴赏能力

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作为一线教师本人就谈谈自己对于文言教学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学生对文言文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所以得让学生感兴趣。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四条教学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动机原则,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学生对学习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然倾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创设情境:

①播放影像资料。学习《三峡》,可以欣赏三峡优美的风光,把学生带到那个情境中去,激起学习的冲动和热情。学习《口技》可以用一段现代口技表演的录音导入,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致学习《口技》,体会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②讲相关的故事,或改编故事,或分角色朗读。学习《隆中对》,就给学生讲一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经过;对于像《唐雎不辱使命》《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文章,就应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事先应做好相应的指导)。

③背诵相关诗文,以激发兴趣。教学《湖心亭看雪》,可以用张岱的《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也怕痛,荷锄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仅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来引入,并引导学生评价张岱,以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请学生背诵与雪或西湖有关的诗句来引入本文。

④诵读作者的其他诗文或介绍作者的成就、写作背景来引入。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们可以应该介绍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的成就,让学生首先对苏轼产生一种敬意;也可以用比赛的方式背诵苏轼的诗词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让学生体会苏轼的豪迈、豁达的胸襟;背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认识一个柔情的苏轼。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更好的教,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应该感到满足,享受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使学生关系和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内涵。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诵读应该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读出语气、语势;第四步,体味情感、感悟意境。在学生诵读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必要时应该进行示范,要结合文章的感情意境指导朗读,要让学生多读一次就有新的体会。不能机械重复的读“望天书”,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结果是脑子里什么都没装进去。比如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让学生读准字音、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历史背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讨论,读好两个主要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当学生对人物特点和课文中语气语势的把握都比较到位的时候,再让学生模拟表演。可以指导朗读的文章一定要不怕花时间,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爱意,觉得学习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有趣,甚至更有趣。只要学生爱上了文言文,那一点时间就花得很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嘛。

三、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下面以《三峡》第一段为例说明注释的重要性: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本段的注释有:“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 、“阙”、“亭午”、“夜分”“曦”。根据这些注释,学生很容易明白本段的大意,只要认真推敲两个“自”的意思(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如果” ),那么整段的意思就能够轻松的弄明白了。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教师就不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了,学生本身也就有事可做、就有成就感了。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就不会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了。

四、培养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第9篇:文言文范文

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显性目标为:一是发展积累与整合的能力。二是发展感受与鉴赏的能力。三是发展思考与领悟的能力。四是发展应用与拓展的能力。五是发展发现与创新的能力。六是隐性目标(终极目标)为:以人为本,使学生通过古代优秀人物的优秀作品的学习,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感情健康积极向上、具有崇高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根据要求和目标,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层面达成:

一、知识层面

什么叫文言文阅读,什么叫阅读,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举了一个例子,其实就是这样的,她首先从文本里出来,把握这个狼的特征,然后这个狼的特征形成了,不是像架空的高处走,再回到文本中去,这样一个进去、出来的过程,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阅读教学的理念,体现在文言文里头,就是把言和文两者融合的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效果非常理想。

首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读文章,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结构。教师不必逐字逐句串讲。针对学生疑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其次,每篇课文,教师要有重点地、少而精地教学字、词、句,课后,让学生自行梳理常用字、词及句式的意义、用法。第三,将文言词法、句法与具体的阅读实践结合起来,有意激活学生已经储备的现代汉语母语知识,让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起来。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词法和句法。第四,激发朗读的兴趣,培养诵读的习惯。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当然,如果能读出古诗文腔调更好。

二、能力层面

这个层面需要通过阅读鉴赏实践活动实现。一是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二是了解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三是让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的阅读、探究性阅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读《采薇》,要能看到戍边士卒步履蹒跚的背影;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要能听到畅谈理想、侃侃而论的声音。

三、情感层面

新课标理念最新的地方,在于突出强调对学生情感、思想文化的熏陶感染。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时,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要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的文化积累。

贯穿人文教育的主线。挖掘作品的文化宝藏,点拨学生体会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形成传统的文化底蕴,培养优秀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感情、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三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生命,古为今用。例如:学习《劝学》,鼓励学生思考:要想成为君子应该怎么做?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四、教研方面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建设“学习共同体”。围绕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理论的探索,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探究”“应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探究”“文言文阅读教学探究”等,教师围绕这些课题,共同探讨,共同设计,形成很好的教研氛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