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提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文言文晦涩难懂,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教师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讲解,但是难以取得较好效果。文言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更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并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本文将结合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特点,提出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科中的重难点内容,要求教师掌握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技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学生深入领悟其中的问题,确保文言文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但是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如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文言文,课堂教学也与现代语境相脱离,学生缺乏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对此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真正学好文言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要更新思想理念,激发学生参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文言文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大,容易在课堂上出现走神的现象,这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文言文教学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例如:在苏轼的《赤壁赋》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多媒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在课堂上营造夜间山水明月的情境。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教学情境中,感受文言文中呈现的美丽场景,并配上舒缓、典雅的古筝乐曲,让学生心灵与教材情境充分融合起来。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文言文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精讲细讲,推陈出新

高中语文中每篇文言文均有其独特之处,需要教师精讲细讲,让学生在每节课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例如:在苏轼的《石钟山记》教学中,学生可以轻松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为中心句,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到作者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并学习其不盲从的可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注意文章最后一句,即“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让学生思考:“是否苏轼的观点就是真理?”学生结合教材能够知道“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和“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为入室也”,并说苏轼笑话郦元和李渤,说他们简单和浅陋,殊不知现在也被俞樾看了笑话。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都懂得了笑人之时要想到人笑之日,应该始终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放在心上。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有了新的收获,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

三、转变教法,加深理解

为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当学生学习文言文遇到难题与争议以后,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也掌握了文言文基础知识。例如:在庄子的《逍遥游》教学中,里面的内容相对艰涩难懂,文字上存在较大的障碍,因此教师先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中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并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真正从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联系生活,巩固提升

虽然我们现在不用文言文,但是里面却蕴含着前人超凡的智慧,并富含深刻的哲理,直到今天仍然运用比较广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上,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才能轻松体会与理解文言文,学习效率也将获得有效提升。例如:在荀子的《劝学》篇教学中,里面有一句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论语》里面也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感到陌生,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其含义。由此可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生活化元素引入课堂上,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轻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懂得了其表达的思想主旨,对文言文基础知识有了巩固提升,做到了学以致用,也为学生学好文言文打牢了基础。总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文言文,为学好语文打牢基础。对此教师应该注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让文言文教学更具趣味性、新颖性,并与生活结合起来设置良好的情境。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融入到文言文呈现的意境中,学习上也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杜红琴2017《试析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才智》第23期。

赵庆礼2016《高中语文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分析》,《亚太教育》第13期。

作者:达瓦卓玛 达琼 旦巴桑布 单位:西藏那曲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