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过渡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过渡教育论文

第1篇: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爱尔兰;过渡年学习项目;中等教育;职业教育

过渡年学习项目在其他欧盟国家看来是一个特别的学习项目,它是爱尔兰针对15-16岁的初中毕业生的一个学习项目。爱尔兰的现有学制是初中3年,高中2年。初中之后高中之前有一个衔接阶段,初中毕业生可以选择是否参加一个过渡年学习项目。该项目介于初中毕业证书项目之后高中毕业证书项目之前,目的是促进初中毕业生的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人。

一、过渡年学习项目的理念与目标

过渡年项目是爱尔兰中等教育阶段的一个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反映了教育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爱尔兰中学生通常在15岁左右参加初中毕业证书考试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之后可以选择为期一年的过渡年学习项目继续学习。过渡年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教育体验,目的是使中学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逐步成人,逐步成熟起来。为他们职业选择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一个桥梁,帮助学生在一个知识多样化的环境中培养自己对于某一方面的兴趣,培养理性的价值观,使自己走向成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过渡年学习项目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年学习项目也提供学习者一个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教育与培训的价值,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的要求。过渡年项目的实施为完成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地体验学习和工作经验,重点不是以考试为中心,而是为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与未来的学习选择做好准备。爱尔兰政府为每一位参加过渡年项目的学生提供50爱镑的补贴。

过渡年学习项目的目的是为了使初中毕业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上逐步走向成熟,鼓励和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经验积累。从初中阶段的依赖性学习中走出来,培养自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发展和培养与工作和职业相关的技能,实现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走向成熟。在一年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和经验,还可以通过学校介绍或者个人联系进行工作见习积累经验,发展自己的兴趣,从而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

二、过渡年学习项目的实施内容

1974年开始,爱尔兰教育与科学部开始过渡年学习项目在部分学校开始试点,到1994年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过渡年的学习内容集中在非学术性科目上,比如急救、烹饪和打字等一些其他的生活技能。学生们参加许多的体育活动包括攀岩、爬山、赛艇、野外定向等。社区服务也是许多实施过渡年学习项目学校的必须条件之一。过渡年学习项目作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衔接,对于促进初中毕业年龄段青少年的个人发展,积累社会经验,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走向成熟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爱尔兰初中毕业生来说,选择过渡年的学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为期一年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在一年之中,学习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生存教育、哲学、逻辑、音乐、艺术、爱尔兰文化研究、欧洲文明史、视觉与媒体素养教育以及公共演讲、交际技能教育等相关的课程。这一年的学习以项目为基础,无正式的质量评价机制,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选择,充分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过渡年项目使学生们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走向成熟,一年的学习使学生们思考与重视教育与培训的价值,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为工作或学习做好准备。

实施过渡年学习项目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情况酌情制定合适的学习科目。目前,实施过渡年学习项目的学校可以从下列课程中选择部分课程:语言类(英语、法语、德语、爱尔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自然科学类(农业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应用科学类(应用数学、建造学、工程学、家政学、机械制图);商科类(商业、会计、经济学)和人文艺术类(艺术设计、地理学、历史、音乐、宗教教育、体育、社会个人与健康教育、生涯指导、信息技术)。实际上大部分学校都选择很少的课程实施。学生可以依照个人兴趣或父母的建议自由选择或调整过渡年期间的学习课程。在设置过渡年学习项目的课程时,各学校会把企业以及其他提供工作实践岗位的机构以及当地社区的需要和意见充分考虑进去。过渡年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空间去学习和发展自己,使自己逐渐走向成熟,参加过渡年学习项目的学生不必参加考试,没有考试的压力。因此,过渡年学习项目的课程设置与传统的高中课程是有显著区别的。

三、过渡年学习项目与传统高中课程的区别

通过过渡年学习项目帮助学生走向成熟是该项目所有内容中的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目标;重视学习过程重于具体课程的学习内容;过渡年学习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为推动力,而不是以期末的书面考试为动力;各实施过渡年学习项目的学校可以自己选择调整课程及学习内容,课程选择体现学科广度和平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潜力和兴趣发展的需要。培养扩学科性学习的方法;重视见习和工作经验,从经验中学习。学习环境突破教室的局限,重视外部学习。与当地的社区、企业等社会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通过见习、工作模拟、社区服务、创业教育等途径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教学方法灵活,学习方式多样,包括辩论式学习、以活动为基础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式学习、讲座等。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过渡年学习,对于初中阶段的学习进行弥补、巩固和提高。

过渡年学习项目中的课程与传统的高中课程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属于后者的一部分,过渡年学习项目不应当被看作是高中毕业证书项目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参加过渡年学习项目的学生不是用三年时间来完成两年的高中课程。参加者能够通过一年的发展充分应对挑战,他们应当比那些没有参加过渡年学习项目的高中生知识更加全面,更能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过渡年学习项目的目的是丰富高中学生的生活体验,为高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习者积累了工作经验,自身素质和身心得到发展,使学生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同时,过渡年学习项目的学习内容在进行实施的时候会充分地考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体现出与传统的高中课程的区别。比如,在对商业科目进行学习时,鼓励学生建立小型的公司,通过实践来增长知识。

过渡年学习项目学习内容方面的一个新变化就是过渡年学习单元的开发。它是过渡年项目的一个新的课程内容,由学校教师单独或者与国家课程与评估委员会等机构合作开发,每个过渡年学习单元安排45小时的学习时间,也不通过考试来考核。现在实施过渡年项目的学校可以自行开发一些新的学习单元,或者对现在使用中的一些学习模块进行调整,也可以使用其他学校或机构开发出来的过渡年学习单元,包括一些已经开发出来并受到国家课程与评估委员会推荐的学习单元内容。

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上,过渡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活动中学习,强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注重讨论式学习和小组讨论、模拟表演、实地采访和在活动中学习,实施小组教学,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社区服务。

过渡年学习项目强调辅导性学习、补偿性学习与跨学科性学习。过渡年学习项目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式学习、学生个人自律自觉性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学习内容的融合整合以及小组团队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多媒体演示、讲座与研讨会、学习访问与实地考察、工作经验积累、社区服务等。过渡年学习项目的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帮助他们发展学习技能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过渡年学习项目的一个中心方面就是发展学生个体的基本素质,包括适当的辅导。目的是通过补偿性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学好不擅长的科目,树立信心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跨学科性学习是过渡年学习项目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跨学科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每一位选择此项目的同学为自己的过渡年学习选择一个社会主题,比如流行文化、学校生活、失业问题、能源使用等,选定的主题对他们的过渡年学习会有一个指导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过渡年项目的实施体现了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过渡年学习项目的目的是促进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社会意识和职业意识,为他们将来作为自主的、负责任的社会人做好准备。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生活技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参加了过渡年学习项目的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强于没有参加过渡年项目的学生。通过过渡年项目的学习,爱尔兰初中毕业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了发展:(1)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了适应社会能力。(2)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工作实习积累了工作和社会生活经验,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促进了个性发展。爱尔兰过渡年学习项目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它对于促进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Evaluation of the Transition Year Programme by the Inspectorate [EB/OL]..

第2篇: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选项课型;俱乐部型;过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模式等也都发生了变化,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代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和新课题。结合国外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选项课教学向课内俱乐部的转变是目前国内体育教学一个新趋势,而“选项课型”向“课内俱乐部型”体现着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活动策略,其转变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且这个过程并未有一个通用和成熟的经验,所以要想在尽量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如何平稳地进行尝试和过渡,值得我们思考。本文拟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选项课型”和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自的特征及优缺点,为体育教学模式的过渡提供理论依据。

一、“选项课型”与“课内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对比

二、“选项课型”向“课内俱乐部型”过渡的原则分析

由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两点:一、差异较大的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等;二、以“选项课型”为参照对象,相互不冲突,“课内俱乐部型”可以作为补充和完善的方面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所以,“选项课型”向“课内俱乐部型”的转化,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入手,以下列三个原则来进行过渡:

1.过渡的教学模式应遵循“以点带面”的原则。在目前体育教学俱乐部并不成熟和完善的情况下,针对各高校的不同实际,“选项课型”向“课内俱乐部型”全面同步进行改革并不现实。而且从体育项目上来看,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娱乐性较强,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实现向“课内俱乐部型”的转变相对要容易。而有些教师主导性强、内容较难的一些体育项目,如武术、女子防身术、定向越野等,在实施中难度较大,在课中若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学生可能就觉得无所适从,体育课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俱乐部制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实现。因此,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该有选择地进行尝试,而不能一蹴而就或完全地放开。

2.过渡的起点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在以上图表中的六项内容中,教学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相对较容易,可作为转化过渡的前三个内容,而教学目标,主导与主体的地位等内容随着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逐渐转化,也将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地被改变,最终完成向俱乐部制的转化。

3.过渡的过程应遵循“经验与实际结合”的原则。由于各个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学生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向俱乐部制改革的过程中,在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综合考虑。

三、结论及建议

针对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等原则,我们可以先从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师资和学生等方面入手,具体建议如下:

1.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可暂沿用“选项课型”以班级教学的形式。但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可同时设置初级班、提高班(加强班)等不同水平的班级,教学的内容可根据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选择,这样可以提高“三自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2.教学手段和方法。首先,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一般规律,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灵活选择锻炼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自练、自评、互教的能力,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依赖型”向“自主型”过渡。其次,要重视手段的多样化。例如多媒体教学、小群体教学等,其中多媒体教学虽然在多次教改中被提出,但在“选项课型”教学模式中,始终未受到重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本人也要适应从“主导”向“辅导”的转变,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第三,在选项课教学中,主要沿用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纠正错误法等,在过渡时期,体育教师可逐步加入范例教学、情景教学、协同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比较、自我学习等能力的掌握,这些方法在各种体育项目的运用均不同,同时也需要体育教师在实施中逐步地学习、实验和完善。

3.教学评价。在过渡时期,体育教学的评价以现行的“选项课型”考核标准为主,逐步加入并加大“俱乐部型”评价标准的比例。

4.师资力量。体育教师的思维的转变和技能水平高低对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需要体育教师从主导地位变为辅导地位,若不能转变,体育俱乐部制就无法实现。同时要实现体育教学的俱乐部制,对教师的素质和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专多能”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高度的责任心和创新的意识是实现的保障。在“选项课制”的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的思维、技能和素质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校领导及体育部领导要实施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的学习和进修,提高教师对俱乐部教学的实验及科研能力。

5.加强学生对俱乐部教学的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及主动性是俱乐部制的一大特色。由于学生长期处于“选项课型”的被动学习中,这种被动的习惯,需要体育教师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讲授体育与教学俱乐部制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俱乐部制理论的理解;其次,可以通过俱乐部实施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俱乐部制的运行机制。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具体实施的方向和过程必须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同时要注意,成功的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丁建平,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第3篇: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字】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过渡环节

幼儿园活动的过渡环节是幼儿日常各活动中的衔接部分,也是过渡部分,常被教师用以休息调整的,自由而活泼。虽然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过渡环节被利用起来,当仍存在闲散和放任自由的情况。幼儿教师要利用幼儿园教学实践定位思考,减少过渡环节的时间,增加日常活动的效率,并在教学实施中加以充分的利用。幼儿园过渡环节等待时间的减少是老师与幼儿的共同需要,在幼儿教育中有着深远的研究和发展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在幼儿园期间,教师会合理安排幼儿的活动时间,有针对性的传授一些知识,训练相关能力,在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幼儿园的过渡环节的占据相当比例。幼儿园的过渡环节是幼儿适应日常教学活动不可避免的、适应节奏的需要。幼儿园的教育必须有意识的针对幼儿在活动中身心转换的需求,合理利用过渡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减少幼儿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幼儿园“过渡环节”是指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时间段之间的间歇,如饭前饭后、午睡前后、教育教学活动前后、户外活动前后等。一般教师会利用这些时间提醒幼儿上厕所、喝水等,或者继续传授文化知识等。经过一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这种将教学实践延长或某些不合理的活动会带来幼儿身心的疲惫。举一个明显而常见的例子,幼儿集体上厕所或去喝水,会造成拥挤和无谓等待,甚至幼儿之间的冲突事件,完全自由活动又存在管理隐患,幼儿可能会出现打闹和争吵。

长久以来,幼儿园过渡环节这个细节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幼儿园没有统一的合理的设计,消极控制、顾此失彼、让幼儿消极等待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幼儿自行玩闹、无目的地玩玩具、无所事事等现象的发生。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们都深有体会,幼儿在过渡环节的管理上有一定的困难,无序的管理不利于幼儿在幼儿园的安全的保证,也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减少幼儿园过渡环节幼儿等待时间势在必行。

二、幼儿园过渡环节等待时间减少的方法

幼儿园幼儿一日生活中有很多的环节,其中过渡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合理的过渡环节能够有效的减少幼儿的等待时间,尽量的避免幼儿冲突的发生,那么如何能够做到合理的安排过渡环节呢?

合理安排教育活动的内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包含社会、健康、语言、艺术、科学五大领域的课程,合理的安排这些课程,能减少过渡环节的等待时间。例如,在户外活动之前,先组织教育活动,能有效地避免幼儿在玩耍之后注意力的分散,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把相对安静的教育活动安排在上午,放在户外活动前,这两个活动间的过渡环节幼儿能明显加快速度,减少了等待的时间;如果将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安排在下午幼儿起床之后,幼儿对这种课程比较感兴趣,将会很快进入状态。

适当的安排自主时间。现在的幼儿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会被教育独立自主和尊重自由,幼儿都有自己的情绪和爱好,希望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意愿能够被发现和宣泄出来,适当的自由活动时间会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有被重视的感觉。当然,自主活动时间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教师要规定活动的地点和形式以确保管理。比如,对幼儿分组管理,按序盥洗,其他幼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看书、浇花、聊天等等,感情和身体的宣泄会让幼儿能放松,锻炼自主规划时间。

教师间的有效沟通。幼儿园每个班基本配备的是两名主班教师和一名生活教师。下午班教师休班期间大部分时间幼儿园会组织教研、业务学习等活动,这样每天上午和下午基本上就是两名教师在班。那么教师间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只有沟通顺畅了,配合默契了,才能有效的减少过渡环节幼儿的等待时间。

三、幼儿园过渡环节时间调节的意义

减少幼儿园的过渡环节幼儿等待时间,有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投入到每个环节,便于教师管理和幼儿的学习生活的安全和谐。同样,时间的合理利用能让锻炼幼儿时间意识,理解各个环节的顺序、组成以及每个环节的意义。

过渡环节并不是简单地转换与过渡作用,而是使活动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会给幼儿增加疲惫感,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过渡环节幼儿等待时间减少和合理利用对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如进餐、午睡、盥洗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起着主导作用。利用幼儿以往等待的时间,唱儿歌、歌曲,讲故事,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在严谨却又轻松的幼儿园环境中,幼儿不仅能利用自己的时间学习和娱乐,而且利用幼儿园提供的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有利于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过渡环节幼儿等待时间的减少、幼儿时间合理利用对幼儿园管理方面也有很大帮助作用,主班教师和生活教师共同的努力进行幼儿教学和指导生活现场的设计、思考以及一些突发的情况的处理,教师整体掌握幼儿的情况,而不再有顾此失彼的状况,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朱家雄、张亚军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篇: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随着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整体环保搬迁,一个由城郊型城区走向都市核心区、由重工业城区走向新兴工业城区、由基地型城区走向综合型城区的大渡口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而教育,也正在成为大渡口的一张新名片。

按照“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大渡口区以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改革为载体,加大投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域教育都市化,都市教育优质化,优质教育均衡化”,95中、37中、区实验小学、育才小学、钰鑫小学、商务学校、旅游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越来越亮眼,区内区外有口皆碑……

然而,大渡口与重庆多数区县情况类似,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反映到教育领域,一方面是城区优质学校的崛起,另一方面却是农村及城乡接合部相对薄弱学校的逐渐式微,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差距较为明显。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从2013年起,大渡口在区内八桥、建胜片区试点实施学区管理办学模式,由城区两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引领9所相对薄弱学校,探索整体运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路子。

政府推动:从“学校人”到“学区人”的机制嬗变

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壁垒到底是什么?是教育投入不足?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还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薄弱学校重视不够?

面对这些莫衷一是的问题,大渡口区教委主任毛勇有着清醒的认识:“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偏远学校倾斜,城区热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硬件’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小。真正的差距在哪里?主要的差异其实在‘软件’,在师资队伍和学校管理。”

大渡口区教委班子一致认为,只有缩小并逐步消除“软件”差距,才能让薄弱学校、偏远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硬”起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读到好学校”才不是一句口号。

在大渡口区东南部相对偏远的八桥、建胜片区,有两所城乡接合部学校和7所农村学校。由于这些学校规模都很小,师资配备常常是“一人多岗”,每个年级多为一个班,教师缺少同伴。于是乎,“多米诺骨牌效应”渐次显现:校本教研形同虚设――缺教研;学科组、年级间没有比较――缺竞争;教师外出学习很难调配――缺眼界;难以产生市区级骨干教师――缺榜样……问题多年积聚,终成痼疾,该片区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和学校育人质量长期偏低,成为制约全区整体育人质量提升的一块“短板”。

面对全区教育“一盘棋”,短板如何变长板?区教委经过反复调研分析,以“学区管理”试点拉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构想渐渐落地――

建立实验“学区”,打破壁垒动真格。按照相对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成立八桥和建胜两个实验学区,参与学校11所,教职工人数390人,班级152个。采取“基地学校”与“联盟学校”捆绑发展的方式――以区实验小学为基地学校,捆绑带动八桥片区4所联盟学校;以区育才小学为基地学校,捆绑带动建胜片区5所联盟学校。通过捆绑,在两个实验学区内实现教育资源全面统筹共享。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改革试点并不新鲜,“无非是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的老调重弹嘛。”

事实上,大渡口区教委考虑得更深远。区教委主任毛勇这样解读:“短期来说,就是要打破校际壁垒,盘活资源存量,对学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等进行全面重塑。而更长远的目标,则是要让城乡学校建立起一个个区域内实质融合的‘教育共同体’,促进学校之间的联手合作,实现资源深度共享互融,尤其是让教师合理分配、流动。”

区教委动了真格:明确告知试点学校,学区管理试点是政府行为,绝不是走过场的样子工程。管理上,学区管理试点由区教委全面统筹指导,区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落实相关业务工作。将学区内联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情况、教师专业成长状况,纳入两所基地学校的年度考核项目。

教委进一步拿出“干货”:每年划拨学区建设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开展学区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研训指导、技能竞赛、质量监控、综合发展监控、校园文化建设、评估考核与奖励。

在严格的制度框架下开展工作。对试点学区按照优势互补、尊重个性、合作发展、分步推进、循序渐进、整体提高的工作原则,建立了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学区管理负责人列席区教委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学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可列席区教委相关会议。建立中心教研组工作制度:每学期在学区内设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各中心组组长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编制研训计划,交学区管理办公室审批后组织落实。建立德育工作交流合作制度:加强学区内学校在德育模式、德育内容、德育载体、德育方法、德育活动、德育评价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常规教育、专题教育和大型活动教育中进行联合策划并组织实施,开展德育专题培训、德育论坛、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促使学区内学校德育队伍的共同成长。建立月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每学期围绕重点工作,针对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专项活动方案,通过开展德育活动、校长论坛、教师论坛、校园文化建设等专题研讨,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此外,学区还建立了基地教师传帮带制度、学区内学生学业水平与学校综合发展监控制度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学区实现了教学设施、优秀师资、课程资源的全面共享。

校际联动:“薄弱”学校正在悄悄脱“弱”

庹家坳小学位于九宫庙街道和八桥镇的联结处,生源既有街道的,也有附近农村的,是一所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学校。“一开始要求我们加入学区,我其实是十分‘纠结’的。”校长彭邦勇直言不讳,“我校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师资又较为薄弱,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就让我和老师们伤透了脑筋。区教委的管理考核就够咱们‘应付’了,再来一个‘学区管理’,负担岂不更重?”

虽然带了点儿情绪,工作上一向要强的老彭在学区工作的落实上丝毫没打折扣。

一学年下来,一连串的成绩让彭邦勇直呼“没想到”――于瑶老师获得区语文新教师赛课一等奖;李先瑜老师先后获得学区朗诵比赛、区语文“心动课堂”赛课两个一等奖;颜梦妮老师成为重庆市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的一匹“黑马”,取得全市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要知道,这些代表教师专业水平的奖项,全都是学校发展史上“零的突破”啊!

作为基地学校,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和育才小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一年多的试点中毫无保留地传帮带,让两个片区9所学校取得了切实的成长。

区实验小学校长李竹说:“我们不是把捆绑带动简单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而是从心里把联盟学校当成‘自家人’。学校的所有教研活动联盟校教师必定参加,教学资源也全部共享。”采访的当口,李竹正要出发去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洽谈“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合作,“我约了联盟学校的校长,一同赴约。”

区育才小学副校长张雪梅说:“我们是有计划地进行传帮带,第一年集中精力帮助联盟学校培养出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有了自己的骨干力量,就能实现‘自主造血’,教学质量不愁提不上来。”

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曾葵告诉记者,学区管理办公室还对项目实施全程质量监控,从前测和第一次中测情况看,学区学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已有明显提高。学校整体风貌的改变,让多个学区学校出现流失生源回流的现象。

2014年11月,国家教育督导对大渡口区进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评估抽检了三所学校,恰好是学区管理试点中的两所联盟学校和一所基地学校――四胜小学、钓鱼嘴小学和育才小学。检查当天,评估组专家认为,大渡口区试点实施的学区管理,在推进教育均衡方面发挥了积极、务实、有效的作用。在年底召开的重庆市义务教育均衡“国检”总结会中,市领导点名表扬了大渡口区的学区管理工作。

内需驱动:在专业共同体中唤醒成长的力量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佛祖问弟子们:“一滴水怎么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无人能答。佛祖笑曰:“让它归入大海。”

谈到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大渡口区教委副主任沈维安有着深入的思考:“人的改变是非常艰难的。要唤醒薄弱学校教师们的专业自觉,改变他们的内在精神和专业素养,让他们不断超越、迈向更高层次,就必须有一种机制,让他们告别单打独斗,进入合作共赢、团队发展的境界。”

学区管理,就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大海”。

来看学区管理中的“教师传帮带”制度:大渡口区实验小学、育才小学两所基地学校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与联盟学校相关教师结成对子,每学期联盟学校教师到结对子教师所在学校跟岗实训一周,从备课、上课,到作业设计与教学反思,从课堂管理到学校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近距离观察,面对面、点对点咨询;每学期基地学校教师到结对教师所在校跟岗指导一周,手把手、一对一传帮带,推动结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成长……

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主任、语文特级教师瞿涛说:“专业成长,是每一位教师提升生命质量的内在需要。”

陈永红是钓鱼嘴小学一名53岁的老教师。当了一辈子教师,从来都是按部就班地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眼看就要这样走完自己平淡无奇的教育生涯,却在学区教研中重新发现一个“专业自我”。在跟基地学校结对子教师的交流切磋中,在参与学区教研活动的讨论过程中,她发现教学原来这么美,专业发展的魅力如此迷人;她发现,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工作,原来别有洞天!她暗暗攒劲儿:退休前必须摒弃从前的工作惯性和惰性,将前沿的课改理论注入课堂,用高水平的教学成绩来诠释自己的专业生命。经过一次次自我突破,她如愿以偿地走上了学区优质课展示的讲台,“重新焕发了生命的光彩”。

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刘吉平认为:“中心教研组、教师传帮带、定期专题论坛等制度设计在学区管理中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逐渐建立起一个学区教师专业共同体。”“调动老师的内驱力,才能彻底改变现状。”

建胜小学是一所城乡接合部学校,加入学区一学期,校长刘凤记录下这样一个镜头:

(餐后闲谈中,几位教师的对话)

教师A:现在的教研很实在,和我们班上的学情比较吻合,有操作性了。

教师B:在育才小学跟岗一周,收获很大。每天都要跟着老师听课、议课,指导老师还教我们怎样备课……

教师C:最初觉得好麻烦,这么多互动,耽误时间,班上的课都上不走……现在感觉学区教研还蛮好,毕竟对教学很有帮助。

教师D:我参加的教研活动很人性化,每次听完一节课,大家交流看法,教研员还仔细点评、指导,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看着这一幕,刘凤写下了这样的感言:“默默地观察着,悄悄地聆听着,作为校长,我心里无以名状地激动着……是什么点燃了教师们参与的热情?是什么唤起了教师们那份内在的发展渴望?我想,这就是学区的力量。”

――基地学校的教师们感到教学之路上不再孤单。课程计划、教学进度、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项目统筹推进,基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具体的指挥棒:专题讲座、示范引领、观摩研讨、影子培训……促进了优秀师资共享,及时解决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难题,教师真正感到有团队的力量在支撑自己。

――偏远学校教师感受到“弹丸之地”也有关注的目光。由于客观原因,区级层面的研讨活动以前很少放在城乡接合部学校和农村学校。通过学区这个平台,很多活动过来了,让这些学校真正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注。

――教师们切实感受到努力付出有价值、有回报。学区定期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并评出等级奖,还对获奖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既有横向的对比,也有纵向的对比,这样的评价机制,让薄弱学校及其教师能更加科学地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也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发展“场”,在“场”中,大家可以更好地展示自我、收获自信,体会教育工作的价值。

学区这个平台,让53岁的陈永红优雅地站上讲台执教优质示范课;让陈家坝小学48岁的何红彻底告别了安于现状的过去,主动要求代表学校参加学区教师技能大赛,以崭新的姿态在专业成长的路上重新出发;让越来越多的学区教师展现出积极的生命状态……

第5篇: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一日活动 过渡环节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6-01

一、过渡环节的价值

过渡环节作为不可避免的环节存在,渗透在一日教学之中,每个活动转换之际,都会有过渡环节存在,看似一小块、一小块的转换时间,毫不起眼,但是,每天把这一小块一小块时间加起来,就是不容忽视的大块时间了。

1.对教师――解压身心,解放思想

首先,过渡环节处理的良好,可以帮助教师解压身心,使教师从集体教学高控制的状态下缓解精神压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再次,短暂的休整可以扩展教师的视野;最后,合理的过渡环节组织,是考察教师是否具备教育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2.对幼儿――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培养能力

过渡环节迎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合理的过渡环节能给幼儿提供一个渲释心理压力的空间。在合理的过渡环节中,孩子们要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活动材料,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在过渡环节中,孩子们会因为选择材料而发生纠纷、大家一起游戏会有合作、相互讨论会有交流、互换材料会有交往……因而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二、过渡环节的现状

教师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者,在过渡环节的组织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目前存在以下现象:

情景一:前一个活动结束,老师就指挥孩子:“请第一组去小便,第二组去喝水,第三组先休息……”

表面效果:活动室井然有序,鸦雀无声,幼儿能按部就班地根据老师指令做事。

情景二:马上要进行下一个活动了,老师开始不停地催促:“大家快把玩具收起来!”“轩轩,洗个手怎么要这么长时间?”“我数到三,再不出来的小朋友不用去做游戏了!”……

表面效果: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相应的工作,确保了下一个活动按时进行,活动秩序看似井然。

透过现象看本质:情景一中教师方法单一,用简单的生活活动方式替代过渡环节,违背了《纲要》的精神,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除了消极等待,什么也做不了,这种没有必要的“集体活动”是《纲要》中所极力避免的。

情景二中教师一直扮演着指挥官的角色,无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处于被动状态,每个人都很累很疲惫。这是由于教师实施了过多的控制和干预,没有充分尊重和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当老师认识到了以上的两种弊端,开始把重点集中到如何使过渡环节更加有价值,更充实,更能体现孩子的个性时,新的过渡环节方案产生了,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情景三:“先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玩积木。”“先喝完水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看书。”“先画完画的小朋友可以去玩区角。”……于是,为了玩到积木,孩子狼虎咽;为了看到心爱的图书,孩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一大杯水,飞快地跑过去;为了多玩一会儿区角,孩子对画画敷衍了事……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幼儿园过渡环节的转换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管理者与教师的正确观念还没有树立。因此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师对一日活动中过渡环节的处理方法,丰富过渡环节的组织形式迫在眉睫。

三、良好过渡环节的创设

1.心理环境的创设

我们要营建宽松,信任的氛围,教师除了提供相应的支持外,要学会“冷眼旁观”孩子的活动,要将过渡环节与集体活动或者区域活动区分开来,它应该是自主的、宽松的。

2.物质环境的创设

创设安全、舒适、卫生的活动室环境,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提供的材料应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和多种需要,提供适合不同个体的活动内容,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四、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和内容

1.活动式过渡

活动式过渡是指以喝水、入厕等生活活动或小型的游戏活动等衔接前后两个活动环节,实现活动转换过渡的方式。在日常带班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喜欢新奇的、不俗套的、有挑战性的游戏,对一些朗朗上口的节律儿歌非常的钟情,对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手指游戏也百玩不厌。于是,活动性过渡应运而生。

2.信号式过渡

信号式过渡是指教师利用音乐、琴声、铃声、信号旗、手势等作为信号,吸引幼儿注意,将幼儿的兴趣自然转向下一个活动,实现活动转换过渡的方式。利用音乐作为环节的转换信号,将环节过渡中的单一化活动内容改变成了可依个人需要进行多项选择的活动内容。

五、实施效果

不管是活动式过渡还是信号式过渡,在过渡环节的组织中都是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两者在各个过渡环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应考虑当前环节的适宜性,只要幼儿喜欢在各个过渡环节都是可以进行的。很多时候,过渡环节处理得当,对教师管理班级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过渡环节的注意事项

1.有目的开展个别指导,进行情感交流

目前同大多数幼儿园,一日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个别交流机会比较少,而孩子(特别是小班)在情感上又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注,所以,在这过渡环节中,也是教师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最好机会。

2.有针对实施活动评价,促进活动优化

教师应该定期开展对活动的评价,这种有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深化过渡环节活动内容,并为下次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促进过渡环节水平的不断优化。

3.相应规则的建立

要使过渡环节自主、有序,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则跟上,在大班,这些规则最好由孩子自己商议制定;在中班,这些规则最好是由教师与孩子一起制定,因为来自自己制定的规则易于孩子理解并遵守;在小班,老师将制定的规则与孩子一起解读,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遵守。

生活处处皆教育。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要求我们把握好过渡环节,将其纳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一环,积极利用这一环节,促进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策略 绍兴市机关幼儿园 丁备奋

第6篇: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外语教学;过渡语僵化

一、引言

伴随着世纪之交高校扩招浪潮的开始,多媒体技术迅速被运用到高校教学中。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指出:“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最有可能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此后,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他又说:“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是我们的手段。”因此可以说,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从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新教学手段、变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改革的神圣使命。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也加入了教学改革的队伍。然而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之后,外语教师和学生们都发现,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模式背景下发生的过渡语僵化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使大家对这次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疑问。本文将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僵化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发生原因,解除大家的疑虑,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

(一)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媒体技术能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引入外语教学,从而创造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必然是以某种先进的理论为基础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后出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最早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索引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能再做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应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应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而应起主导作用,作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紧紧围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进行。那么,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呢?黄若妤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多媒体技术具有视频、音频、互动、实时等多种感知的优势,特别适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如一缕春风为传统的外语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它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它最核心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词:量大、质优、高效。

所谓“量大”,是指在进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时,由于采用了多媒体电教手段、多媒体教学光盘和PowerPoint课件等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高密度的信息,同时节省了以往教师板书、擦黑板的时间,因而在固定的时间内传递出的信息量比以往大得多。

所谓“质优”,是指多媒体技术在辅助外语教学时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资料,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并能最大程度地设计具体事物的仿真环境,创造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语言环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

所谓“高效”,是指通过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即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其中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实验表明,人们94%的信息来自听觉和视觉,多途径、多感官刺激对于信息及知识获取十分重要。另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该实验告诉我们,如果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交流表达出来,其知识保持的效果就会得到大大加强。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进行以视听、交流为主的形象、立体、交互式教学,使学习者更加有效地成为信息的加工者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三、过渡语及其僵化

(一)过渡语

过渡语(Inter—languageIL)(也有学者译为中介语、媒介语)一词是由Larry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来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指语言学习者所创造的与母语和目的语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或者说是尚未学到家的目的语,它不断离开母语向目的语渐进。Selinker(1972)认为,称其为过渡语是为了强调语言学习者在结构上处于其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中间状态。

与Selinker同时期及之后,有不少学者参与到对过渡语的研究。其中Adjemian论述了过渡语的性质,认为它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僵化现象和反复性这四大特征。联合则指出过渡语还具有母语依赖性、目的语不可接近性和过渡性。

(二)过渡语僵化

过渡语僵化,也称过渡语化石化,也是由Selinker(1972)最先提出的。他说:“当使用非本族语者(即便能流利使用)长期不变地处于非目的语语言结构的高原现象成为僵化现象。”他认为,约占95%的外语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最终到达目的语的水平,即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会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

随后,Selinker还对这一定义进行过增补,并于1996年将这一现象重新定义为:“语言的僵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僵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

JackC.Rechards等将该概念进一步解释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出现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的各个方面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会成为固化或僵化”。

三十年来,中外学者都对过渡语僵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有如下几种重要学说。一是Selinker的“心理论”,二是以Lenneberg和Lamendella为代表的“生物论”,三是Schumann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四是Krash.en的“认知模式”,最后一种是以Ellis、Vigil和Oiler为代表的“相互作用论”(亦称为“反馈模式”)。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语言学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四、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导致过渡语僵化的原因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并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从理论上说,应该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建构自己的语言。可是事实究竟如何呢?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的04级和05级采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部分班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表明,有73.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发展停滞或几乎停滞,也就是发生了过渡语的僵化,而且这种情况也与任课教师的反馈大致相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时。未能实现角色的正确转换

根据Selinker提出的过渡语僵化“心理论”,导致僵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训练迁移,其中就涉及到教师教学方式不当。采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以后,虽然教学手段更新了,但部分教师却未能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仍然在课堂上扮演“主角”,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忽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忽视师生互动。而另一部分教师却只是充当了多媒体光盘、课件的“放映员”,毫无课堂艺术可言,在教学活动中似乎可有可无。这样下来,课堂教学效果甚至不如采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好,学生过渡语僵化现象依然严重。

(二)部分外语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好

Krashen认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语言输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习者掌握语言就是理解输入的结果。他提出了“i+1”的概念,即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大部分为已习得语言,而另一部分则是具有挑战性、且可以转化为可理解输入的新内容。部分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不加处理地将多媒体光盘、课件上的内容统统呈现给学生。一方面,由于输入量过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思考、消化、吸收的过程受限,难以抓住知识重点,一堂课下来,似乎学了很多东西,而事实上却又是无所收获;另一方面,由于输入质量不适,学生难以将教师授课内容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入。因此,过渡语僵化现象就难以避免了。(三)很多学生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不太适应

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来是近几年才刚刚开始的,很多学生也是刚刚接触到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适应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首先,很多学生对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关注其形式,而忽视其内容。久而久之,对新颖形式的新鲜感消失之后,学习兴趣锐减,学习动力不强,出现了Krashen认知模式中涉及到的“情感屏障”,从而导致过渡语僵化。其次,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与传统的线性结构教学方式不一样,具有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特性。很多教学内容以窗口形式弹出,发散性、跳跃性很强,学生难以适应,难以抓住教学的重点,学习效果不好。

(四)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在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程度与积极性。减少了师生交流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一个原始目的就是解决高校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大学英语课程往往实行大班授课,一个班的学生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甚至近百人。这无形中就使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师生交流的机会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过渡语僵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五、解决措施

按照Selinker的观点,95%的二语习得者在语言能力的获得上出现僵化现象,只有5%的学习者能获得母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进入这个5%的行列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需要关心的问题。

(一)加强文化教学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处于文化之中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熟悉其相应的文化。应该庆幸的是,外语界已经就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达成共识,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狭隘的语言教学观念,丰富和健全了外语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但是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课堂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未能认真地选择西方的文化内容,将一些连西方人都知之甚少、不予关注的细枝末节的东西用多媒体在课堂上长时间地播放,不仅耽误了课堂时间,还让学生们一头雾水,影响了学习兴趣;二是文化教学占课堂教学时间比例太长。我们知道,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加强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认知。但文化教学不能代替语言教学,只有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二)优化语言环境

优化语言环境就是要在输入和输出两方面作文章。正如Corder所说,学习者的母语为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关于目的语的假设,只有通过大量的目的语输入,才能减少母语的干扰程度,建立目的语的认知语法系统。大学英语教师应尽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增加阅读材料,播放影视录像,开设英语书报室、广播电台等,加强语言输入。但在确保“量”的输入之后,还应注意提高目的语输入的“质”。在正确估测学生现有水平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分级教学,提供难度适中的输入,同时还要考虑输入的多样性、趣味性。在输出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输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有机会写。其次对输出中的错误应有正确的反馈。犯错误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必然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应采用肯定的情感反馈以及否定的认知反馈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既不伤害学习者的自信与自尊,不至于产生情感障碍,又纠正其学习过程中的非目的语形式,避免过渡语僵化。

(三)提高师资水平

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外语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外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外语教师能力不仅包含他们的外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还应包含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外语教师要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以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拓宽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和渠道的同时,注意掌握节奏,监控质量。此外,外语教师还应慎重选用教材,使之既有时代性、趣味性,迎合学生口味,适合学生水平,又尽量错误较少、语言纯正,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7篇: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幼儿;过渡环节;一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91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一日生活是幼儿从来园到离园的全部经历,是幼儿展示自我,在幼儿园中进行体验与创造的过程。中班幼儿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但不能主动管理好自己。《纲要》指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活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然而,在实践中,过渡环节的组织存在“高控式”“单一式”“等待式”等问题,教师纠结于“管”“不管”和“怎么管”,幼儿缺乏自由、自主、自律的过渡空间。下面笔者就当前幼儿园过渡环节组织的现状作一具体分析。

(一)整齐划一,消极等待

“苹果组小朋友去喝水,葡萄组、香蕉组小朋友趴在桌子上睡觉……”这样组织,孩子们的确井然有序,教室里会变得很安静。可是,当我们向孩子发出这样的指令时,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违背了《纲要》的精神,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除了消极等待,什么也做不了。这种没有必要的“集体活动”是《纲要》所竭力避免的。

(二)教师高控,缺乏自主

“豆豆,快点啊!”“可可,你进去多长时间了,还不出来!”“我数到三,再出不来的小朋友不能玩玩具了!”看看,过渡环节中,孩子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下,孩子缺失主动性,更不用说自主了。

二、研究措施

(一)合理调整,自主调配

《纲要》指出:“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避免消极等待和时间的隐性浪费。”纵观幼儿园中班一日活动时间表,我们发现幼儿的一日活动被人为地划分成了许多片段,有的幼儿园甚至达到了十多个活动环节。环节越多,时间被切分得越细碎,教师高控的成份越多,孩子自由的空间越小。

观察调整前的表格,我们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活动环节多。总共有十一个环节,都由教师进行安排,幼儿缺乏自由、自主空间。第二,活动时间短。一个上午有这么多的活动,相对每个活动时间短,节奏快,活动一个接一个,幼儿无法充分体验和感受每个过程,而且室内室外来回走,造成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合理调整、自主调配优化活动环节。首先,我们将晨间接待和室内自主游戏安排在一起,这样早到的幼儿可以在室内自由、自主地进行活动,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其次,将户外自主性游戏和早操结合在一起,减少室内室外之间走,在户外游戏中更能体现出幼儿的自主;再次,减少上午活动的安排,让幼儿在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渡过,充分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调整、整合后,环节呈“块状”结构,室内外交替的活动序列,教师在组织各个环节中再也不会显得急急忙忙,可以静下心来耐心观察幼儿,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大大减少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二)形成规则,自主自律

过渡环节要优化,真正走向自主、有序、宽松,仅仅依靠科学的调整方法和组织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一套幼儿认可的规则系统,逐渐使幼儿形成自律,只有在大家自觉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才能真正发挥过渡环节的作用。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指南》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要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让他们遵守规则。”遵守班级的规则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们生活有序、心情愉快。而这些规则的制定,我们也要遵循指南的精神: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中班幼儿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自主能力,我们特地召开了“小精灵主题班会”,与他们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小精灵的约定。

30个可爱的小精灵来到我们这个充满阳光、雨露的大森林――大集体中,真是太开心、太温暖了。在“大森林”里,我们都有自己的约定,而且每个小精灵都会遵守这些约定,这样我们的学习、生活、游戏就更加井然有序了。下面就来看看我们小精灵的约定吧:

(1)小精灵在看书的时候不打扰别人;

(2)小精灵做错事情的时候要学会道歉;

(3)小精灵要讲文明,粗鲁的行为不可有;

(4)小精灵在游戏后要学会整理,玩具要归位;

(5)小精灵要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别人的东西不可拿;

(6)小精灵在游戏或生活中要学会等待,谁先拿谁先用。

2.自理互助,自主分配。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中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但已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只是自我管理能力还有待加强和提高。俗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孩子都有当管理者的欲望,为了使幼儿感受到当管理者的乐趣,我班增设了不同的班长,给幼儿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管理平台,大大满足了幼儿的管理欲望,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

三、反思与改进

生活处处皆教育,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要求我们把握好过渡环节,将其纳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一环,积极利用这一环节,促进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对于过渡环节的重视和改变,是一个师幼共同探索、共同调整、适应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应依据实际情况,在追随幼儿兴趣并提供支持的前提下,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之间的关系,从而让过渡环节成为师生积极交流、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幼儿个性。

参考文献:

第8篇: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四重过渡;体制改革

十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在培养大量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与此同时,从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又面临着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着眼于这些问题的缓解,我国高职教育在新时期需要进行一些重大转变和过渡,在根本上又需要深化高职教育的体制改革。

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可供借鉴经验不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职教育由于起点低、探索时间短和快速的规模扩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生源问题,表现为生源质量不高,数量初显不足。众所周知,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和人事制度安排的结果是,高职教育只能接受最差的生源,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展的同时,生源质量一降再降。尽管如此,许多高职院校在完成招生计划上仍越来越困难。虽说由于高中普及率的提高,高职教育的生源似乎尚有较大空间,但因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在一些地区滋生蔓延,加上2008年起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高职教育的生源堪忧。

二是质量问题,表现为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尽管我国高职教育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总体质量不高,要么是停留在中职水平上,要么是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结果是无论采用何种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其质量都是不高的。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质量对高职教育越来越具有生命线意义,高职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其质量的优势首先在于形成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然而在排除体制性因素的条件下,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尚未真正确立自己的生存空间,用生态学的原理解释,就是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高职教育还没有找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位”。

三是就业问题,表现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从近年一些调查研究来看,采用国际统计贯例(学生毕业后半年进行统计),我国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般在80%以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就业率差距越来越小,问题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起薪点在降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越来越多地去挤占中职毕业生的岗位,且就业的稳定性差,非正规企业和非正规岗位就业、临时就业甚至“被就业”现象增多,毕业生本人对自身就业的满意度普遍不高。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表现也不够满意,他们常为招不到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犯愁。

四是社会服务问题,表现为高职院校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较低。作为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在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紧贴地方和产业的优势,广泛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然而由于办学思想和教育体制束缚、办学基础薄弱和资源短缺等原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还不强,服务水平还不高,在职业培训方面离社会的期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二、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四重过渡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审时度势,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实现以下四重过渡。

(一)学制系统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过渡

我国高职教育实行的是2至3年的学制,在过去一直被严格限制与中等和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相通,因此是一种封闭模式的学制系统。在这种学制框架下,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终极教育,接受2至3年高职教育的学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也被限制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这既不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吸纳优质生源,又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一方面,我国现行人事制度强化了本科教育的优越性,使学生不愿意选择没有上升空间的高职专科教育。尽管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推行了自主招生改革,但面向高中的自主招生情况仍然很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学制系统中没有本科层次以上的职业教育,致使许多以“升本”为战略目标的高职院校拼命向学术型、理论型本科教育靠拢,其结果往往损害了高职教育质量,不利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制约着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适应性。

因此,我国高职教育现行学制系统必须通过改革,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过渡,这也是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经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探索架设与其他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与中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正在打通,但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解决生源问题的需要来说,还要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学制的开放性,打通与普通高等教育和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体制阻隔。

(二)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过渡

过去,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规模,这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大量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截至2008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高职(专科)院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占普通高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的51.11%和55.92%,而在1184所高职(专科)院校中,高职院校占了1036所。可见,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占了半壁江山。但是,我国高职教育总体上是在起点低、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在办学初期又忙于规模扩张,无法顾及内涵建设,从而导致了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政府和高职院校自身的重视,控制规模扩张、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10年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明确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各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围绕提高质量的目标,停止了大规模扩张,着眼于把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升质量上来。

(三)办学模式从学校单独办学到校企合作办学过渡

除行业院校以外,我国大量地方高职院校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制约和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办学模式比较封闭,在总体上还是学校单独办学,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这使我国高职教育具有典型的“院校模式”特点。多年的实践证明,离开企业的广泛参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质量都会受到制约,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举世瞩目,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层次校企合作。从这些年我国的实践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程度不深,在一般情况下局限于为高职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师资、设备等,在缺乏奖励措施的情况下,积极主动性不足,随意性大,自然谈不上深层次的合作。

基于这种局限,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合作办学逐步从学界共识发展到政策行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0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又提出了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发展路径。总之,突破现有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转变。 转贴于

(四)人才培养从强调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过渡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受狭隘职教观的影响和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局限于学校实施的学历教育,排除职业培训。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在生源充足和办学条件紧张的情况下,主要以适龄青年为教育对象,忽视社会上其他人群的教育需求,这既不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需要,也不适应个人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说,忽视职业培训既不利于学校及时掌握人才培养的市场信息,并据此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又不利于高职院校应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推进带来的生源减少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职业变迁的加快,职业培训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日趋强烈,强化职业院校的培训功能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针对这种变化,1999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出了以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替代职业教育的观念。为应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我国高职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强化职业培训功能,从过去单纯强调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过渡,以适应经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更多关于知识、技术和劳动力方面的市场信息,以更好地推进学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出了“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发展部署,是重视职业培训的新起点。

三、深化体制改革,助推高职教育的四重过渡

在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实践中,正在进行以上“四重过渡”的探索,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要从根本上实现这“四重过渡,”必须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来推进。

(一)改革教育学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学制系统要实现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过渡,依赖于对我国整个教育学制的改革。我国高职教育学制的封闭性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客观上需要打通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阻隔,构建起纵横相通的、开放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深造的机会,还能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自由转换。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吸引力,提高社会地位;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办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从而抑制全国高校的同质化趋势,实现整个高等教育的分类、科学发展。因此,在打通与中职衔接的基础上,我国一方面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允许部分高职院校举办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引导整个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与普通教育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发展需要适时做出教育类型的选择和调整。当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作出了“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点的部署,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二)改革办学体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办学质量,离不开办学体制的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在现有条件下,旨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引入企业作为新的举办者,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企业通过某种形式的投资真正成为办学主体,与学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承担办学责任,共同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时下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或合作开发专业便属于这种情况;二是高职院校通过资产出售或租赁等形式,将举办者身份转给企业,由企业负责实施办学;三是企业没有办学投资,也未成为办学主体,但出于人才需求的考虑,通过高职院校的理事会制度、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教学改革委员会制度等制度设计,把自己的意志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中去,成为主导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生力量。

第9篇: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化学人教版;化学反应限度;角度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教版也成为教师和学生选择的重要版本之一,尤其是在高中化学中,高中化学人教版是国内较为常见的版本,下文是笔者以化学反应限度的角度,对高中化学人教版特色的分析。

一、对教材内容实施对比

1.编排上的分析

第一点是构建题目,因各教材版本的不同有所差异,在人教中叫做“化学平衡”;第二点是教学内容上,人教版比较突出一些,其中相关问题人教版反应是可逆的与不可逆的,化学平衡的状态,还有就是化学平衡的常数。

2.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侧重点的角度分析

人教主要以溶解平衡过渡到可逆以及不可逆反应,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掌握的知识对比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再从学生已了解的溶解平衡以及资料卡片过渡到化学平衡状态以及化学反应程度上。分析了组成化学平衡模式的根本需要以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内容特质。而人教类似的设计可以辅助学生吸收新内容,全面挖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再从学生的掌握层面过渡到外界环境对化学平衡的作用,此相关知识是此章节的教学核心以及教学难点,同样是考试中的一大考点;人教版在构建此内容的时候实施了下述方式:从实验[2―5][2―6]过渡到浓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利用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作用。

在课本里主要给出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注意内容,利用浓度商Q和平衡常数K的对比,分析反应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在平衡转化率的内容构建中,给出平衡转化率能够直观地显示反应程度;举例讲解转化率的计算模式;以沟通、分析表格,整合出转化率和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且提出利用改变原料气的比率,能够转变平衡转化率,因此,为反应环境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奠定路基。在反应环境对化学平衡作用的内容中,有活动分析以及结论导向。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内容设置里,实施活动分析的形式利用观察双氮球试验,让他们分析试验现象,最后总结出结论,以分析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利用相关的研究活动让学生从理解上掌握温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让学生切实掌握温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是利用平衡常数K去完成的。活动分析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的实验过渡到浓度对化学平衡的作用,通过实验,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讨论,深入地加强物质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作用。再从Q的大小与柱状图的模式理论判断浓度对平衡的深层次作用。有关压强对平衡移动的作用教材中的构建为:(1)在沟通分析环节让学生充实表格,按照表中内容实施分析。(2)探究分析。让学生试着总结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作用,且从p的联系深入地研究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作用与平衡移动的情况。在知识构建的环节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还

有科学认真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对科学的爱好。

二、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不同版本在编排模式、系列栏目构建、习题安排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而知识点也有所不同,为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最为理想的效果,本人总结了一些教学建议:

在人教版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的作用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要全面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浓度的变化理解压强的变化,利用学生主动思考过渡到压强变化对平衡的作用结论,全面深化教学的多元化主题。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构建环节,教师要全面利用教材构建优势,让学生在对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以及环境对化学平衡的作用掌握过程中深入总结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及作用,且和必修版里的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进行对比,深化学生对平衡状态的

掌握。

不同版本教材均按照教材内容需要,多元化的构建相应的栏目,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分析以及沟通能力。特别重视方法促进类栏目的构建,在此望相关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原则,全面发挥学生的学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

伴随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教版也成为教师和学生选择重要版本之一,尤其是在高中化学当中,高中化学人教版是国内较为常见的版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其优势及特性,才能够更好地结合教材,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的误区与盲点[J].人民教育,2011,33(11):102-10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