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中村过渡性景观设计论文

城中村过渡性景观设计论文

1大学校园绿地景观的设计因素

不同性质的院校可以用不同的绿地景观烘托气氛。如艺术类院校的绿地景观以展现浪漫艺术氛围为主;而农林类院校的绿地景观则可将教学、研究与绿地植物相结合,突出“农”或“林”的特色,形成“两园合一,学用并举”植物园式的校园环境。校园中的植物景观是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每所大学各自的自然资源、历史特点和人文环境等条件进行植物景观配置,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如台湾大学的杜鹃花节、武汉大学的樱花节、海口大学的滨海椰林景观等,无不彰显了校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格与特色,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校园植物景观往往也成为了大学校园的标志。

2大学校园绿地使用主体的行为特点

大学校园是张扬个性、鼓励创新的场所,校园绿地环境景观应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不同使用主体的行为特点,塑造从公开领域到私密领域的过渡空间,以及不断加强的空间层次。师生作为校园绿地的主要使用者,在绿地中的活动主要分为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其中个体行为的使用率要高于集体行为。传统的大学校园绿地偏重景观的视觉感官,而忽视了使用主体的心理感受。因此,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绿地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主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

2.1校园绿地环境意象塑造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人们感知不同类型的空间,就会形成某种特定类型的环境意象。环境意象是指空间环境在意识中形成的记忆并变成可被回忆的形象。校园景观一般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五元素组成,其中包括了绿地中的道路、植物、小品等。这种环境意象带有一定的识别性和特征性,即使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校园环境发生了变化,也仍然会作为一种特征记忆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同的区域的绿地景观就应该把握其功能特点,以符合不同区域的空间需求。

2.2校园绿地使用空间的多样性

校园绿地空间使用的多样性体现在使用主体、使用需求和行为习惯的多样性上。由于师生的校园活动常常具有自发性和不定性,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绿地景观设计中应考虑到私密性空间、公共性空间以及由私密性——公共性过渡的半公共(私密)空间的设置,以形成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并且不同的活动空间中应有可识别的边界和特征。

2.3关注使用者的行为习惯

在绿地空间活动中,各类使用者存在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其中主要有抄近路、依靠性(如喜欢坐在林缘或树下)、人看人(观察他人的活动或大众潮流)、安静与凝思等,因此,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中应尊重这些行为习惯,为这些行为习惯提供合适的空间和场所。

3校园绿地中植物景观的营造

校园绿地中的植物配置应与已有建筑环境相协调,规划设计时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改善环境。结合校园的总体规划意图和校园所在地的自然特点,通过对校园各功能区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设置,以及对重要节点的精心处理,形成具有一定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绿地景观。

3.1疏林绿地

在现代校园绿地景观中,草地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疏林草地常因简洁、开阔的特点而与广场结合。疏林草地的主要特点为上层乔木稀疏,下层以草本植物为主,适当点缀花草灌木。将传统植物配置和现代草坪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开阔的活动场地。该类型绿地宜置于缓坡地形处,树种宜选择高耸挺拔的大乔木,1~2种树种为宜,7~8株自由散植,留出充分的观景空间和活动空间,为师生提供集体活动的最佳场所。

3.2密林绿地

密林绿地能充当空间边界,带有一定的识别性和特征性。一般由3~4层的适生树种组成。结构紧密的树丛,能起到划分绿地空间的作用。高层树宜选择生长健壮的适生树种,下层搭配分枝点较低、枝叶浓密、枝条开展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类,并通过地被植物与草地衔接。较易营造出幽静、私密的景观空间,适合个体活动。

3.3背景绿地

背景绿地是指浓密的植物形成完整的深绿面景观,衬托绿地中的花境、孤植树、主景树丛以及建筑小品等前景,以达到更好的观赏效果。背景绿地的树种应尽量简单,以分枝点低、叶色对比强烈、生长健壮、树冠浓密、开花不明显的常绿植物为宜。如树种组成较多,则要求这些树种风格统一,在树冠形状、高度、色彩上相似。但是背景植物的林缘线和林冠线的曲折变化不宜过于繁杂,以防喧宾夺主。

3.4带状绿地

带状绿地是指各类呈带状分布的绿地,包括道路绿化、林荫景观道以及滨水的带状绿地等,是校园绿地景观中最常见的营造方式之一。带状绿地承担着校园内的交通组织及生态廊道的功能,如若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则可进一步丰富校园的环境景观。根据校园景观特点、艺术构图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带状绿地景观可以由1种树种组成,也可以由多种树种组合搭配而成。通过合理配置,可营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和季相变化,起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在绿带宽度相对较窄的地方,可采用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草花地被结合的种植方式来增加视线的通透性。

4校园各功能分区的绿地景观设计

4.1校园主入口区

校园主入口区包括校园大门外部至内部主体建筑间的区域,在功能上除了要满足密集的交通集散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凸显校园的个性化特色和风格。由于门前车流量、人流大,且与校外城市道路联系密切,绿地景观应体现出景观性、较强的可识别性、交通安全性等特征,凸显大学的风格特色。该区常由较大面积广场和绿地组成,绿地景观应与大门建筑形式相呼应。门前设有广场的校园,应将门前区作为主要观赏区,避免校园景观一览无余。在植物配植上常采用带状绿地与疏林绿地结合,设计时应注意竖向与横向的对比,植物要低矮、整齐,可布置成大面积的草坪,也可用一些宿根花卉布置成大型花境,并选用树形较好、病虫害较少的乔木作为两侧行道树,构成宽阔的绿色通道,同时保证开阔的视野。

4.2教学科研区

教学科研区是学校的主体建筑群区。针对师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考虑多样的学习形式,因此,该区的绿地设计应在满足室内通风、采光、消防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学习氛围,提供独处、集中学习讨论等不同类型的场所,形成幽静舒缓的景观环境。在构图上通过对色彩的合理利用,强调图案构成和线形设计,创造出适合平视和俯瞰的优美景观,使绿地成为该区域的重点景观空间。营造宁静的教学科研环境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隔离各种噪音,达到宁静的效果,可在该区与校园大道、运动场地相邻部分选择防尘降噪的常绿和落叶乔灌木等以密林绿地的方式进行配植,起到防尘降噪及隔离作用。景观的有序、合理容易使人产生宁静的感觉。

4.3生活区

该区主要由学生公寓和服务中心组成。在设计中应根据使用主体的个性特点和社交需求,动静结合,适当设计部分活动区。由于宿舍区人流集中、活动频繁,管理不便,植物配置应以简单大方、自由活泼为主,选用树形优美、花色艳丽的乔木和花灌木,配以丰富多样的地被。通过对植物的树形和色彩的合理搭配,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生生活区环境。宿舍楼前有较大活动空间的区域,设计时应适当考虑私密与公共相结合。在植物搭配上要注意疏密结合,可种植树冠较大的落叶乔木,搭配层次丰富的小乔、花灌木等,既有季相变化,同时夏可遮荫,冬有暖阳。若是宿舍楼前的绿地范围较小,则应避免种植过多的高大常绿乔木,可选择一些色彩丰富的花灌木组成特色园或者专题园。在宿舍楼西晒面可种植落叶大乔木或爬墙植物,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且立面季相景观丰富。

4.4体育活动区

体育活动区是师生运动锻炼和精神交流的主要场所,该区人流量较大,绿地景观设计宜以简洁、活泼、耐破坏为主。运动场四周的绿化,可根据地形情况,以带状绿地景观和密林景观为主,既要有一定的通透性,又要有一定的阻隔效果。运动区若绿地面积较大,可以采用疏林绿地与密林绿地相结合的形式,主要采用“大乔木+灌木+地被+草坪”配置,对活动空间进行围合;若绿地面积较小,则可采用带状绿地为主的设计形式。乔木宜选择根系发达、高大挺拔、枝叶繁茂的树种,并配以丰富色彩的中、下层植物,营造优美的绿色环境,既满足了造景和滞尘需求,又能有效地减少体育活动对其他区域的干扰。

4.5景观休闲区

该区绿地景观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多样化的活动需要,不仅要能提供多样化室外场地,也要设置多样的过渡空间,增强场地的进深感、内外的交通联系和保证视觉的连续性。景观休闲区是师生交流、健身、学习、举办集体活动等的户外空间,是校园绿地景观的重点,常用各种造景手法创造丰富多彩的季相景观。绿地景观要根据地形地貌、校园整体布局和周围建筑的特点,依季节配置各种观花、观叶、观形的植物,疏密结合,巧妙搭配;采用孤植、群植、片植等多种设计形式,努力做到造型有特色、配置有变化的多种绿化景观,营造“春花、秋色、夏阴、冬韵”的优美环境。大学中的花圃、苗圃、植物园、树木园等也可布置成休闲游览绿地。

5结语

校园是凝固的,也是发展的。校园空间是校园历史文化的体现和延续。一个学校的建设不能抛弃历史,只有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发展,才可以使学校精神和特色得以传承。大学校园景观的建设,不能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而忽视校园的环境质量,在满足校园物质环境质量的同时,必须注重校园精神环境的营建。校园绿地景观是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结合体,是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绿地景观设计也要注重历史挖掘,体现学校文化,使校园的内涵更加丰富,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同时,还要根据校园不同功能区域对绿地的不同要求,营造不同的绿地景观,以满足师生日常的教学、生活以及休闲交流的需求。所以,绿地景观设计前应对校园各种实际情况和功能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

作者:唐必成 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