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乡的环境作文范文

家乡的环境作文精选(九篇)

家乡的环境作文

第1篇:家乡的环境作文范文

米易一小三(4)班胡大洋

我的家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可是有点美中不足就是部分环境遭到破坏。

一个周末,我去二糖厂打乒乓球,刚到那里,一股异味扑鼻而来!瞧,二糖厂正排出滚滚浓烟,公路上货车排放的大量尾气,甚至路旁还有马屎、牛粪之类堆积在一起,行人都捂着鼻子,连路边的草也是黄黄的。我再往山上走,渐渐异味没有了,还飘来一股清香,树上的小鸟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小溪清澈见底,树木郁郁葱葱,不远处还有一所职业学校,同学们正在给树浇水呢!

在同一个城市,为什么差异就如此之大呢?原来,二糖厂厂区的水、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而相反,山上的树没有受到污染,而是得到了人们的精心呵护,所以山上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

第2篇:家乡的环境作文范文

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我回到家告诉爸爸,我们班要求学生对家乡的环境做一个调查。爸爸说:“那好,赶紧吃饭,回老家去。”就这样,我带着好奇的心情去开始了我的工作。

回到老家,我到了我们村的“金雁桥”上,观看桥上的环境质量。桥面上很干净,河水清澈见底,一眼就能看见水里面的小石头。这里的环境真是清洁、优美。

我又到了田野里,一片片绿油油的小麦正在茁壮的成长着,那种景象真是让人一看,心情就很舒服。我爸爸大声的喊了声:“好舒服呀”。爸爸告诉我:“原先我们的家乡没这样的干净,人们也没这种意识,现在随着社会的呼吁大家对环境也很重视了。镇党委政府专门派有关人员定期清理,所以我们的家乡才有现在这么好的环境”。

好的环境是要大家都自觉保护的,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啊!

我好喜欢我这美丽又干净的家乡呀!

第3篇:家乡的环境作文范文

最近,我发现家乡的环境一天不如一天了,大街小巷内垃圾随处可见,母亲河的水黑乎乎的,还发出恶心的臭味。这一切,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啊!可我一个人势单力薄的,所以,我决定成立一个环保小组,组员就是我的一些好朋友。

环保小组成立以后的第二天,我们就上街宣传环保知识,哪知环保知识没有宣传成,到看见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事:一辆载满垃圾的大货车在公路上飞快的行驶,车上的各种垃圾随着风一袋一袋的往下落,落下来的垃圾有顺序的排列着,像一条彩色的大蛇。突然,一个骑着单车的小伙子飞奔过来,由于他来不及刹车,就被“大蛇”给绊倒了,小伙子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垃圾,气呼呼地说:“谁这么缺德呀,把垃圾丢在大马路上!”说罢他又用脚去踢垃圾袋,垃圾袋里东西被踢得满大街都是。这时,有过来一辆小汽车,把“长蛇”的上半部分给撞的七零八落的,垃圾到处都是。车越来越多了,你压过去,我碾过来的,干干净净的马路变成了一个大花脸,这儿一抹绿,哪儿一团红,活像一个脸谱。那股臭味别提有多臭了,周围浓郁的花香都盖不住臭味,唉!可怜的马路呀。

现在随着科学的提高,生活的进步,21世纪的人们越来越不注重环境了,在此,我想向全世界呼吁:请保护环境吧!别再让地球母亲哭泣了!

第4篇:家乡的环境作文范文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全乡环境建设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始终坚持环境塑造人这一宗旨,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从而提升了民气,塑造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年,被评为沈阳市文明乡镇、沈阳市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所有成绩的取得,是省市县给予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同县直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分不开的。

年,全乡社会总产值实现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全乡建成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下面,就我乡创建“辽宁省环境优美乡镇”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思路,加强领导,把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作为全乡的重要工作来抓

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全乡载体综合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强力拉动着全乡建设的发展。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乡领导班子成员坐下来认真思考,大家一致认为,要写好环境优美乡这篇大文章,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明确思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集中精力抓全乡环境建设,环境建设可以出生产力,抓环境本身也是抓经济,把全乡环境建设搞上去,环境优美了,就可以更多地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应该说,对全乡环境建设认识上的高度统一,这在历届政府工作定位上是空前的。抓好环境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思路。为了拓宽视野,树立超前意识,我们乡党委、乡政府有关领导先后到省内几个环境建设搞的非常出色的乡镇进行了考察学习,从而确定了我乡环境建设的工作思路,即: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本着“人民环境人民建、人民环境人民管”的方针,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措施,以“绿起来、洁起来、美起来”为目标,用五年时间把我乡建设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文明乡。

二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了明确工作方向,我们对全乡环境建设作出了五年总体方案,围绕环境基础性设施欠帐抓全乡环境建设,提高全乡功能;围绕形象抓乡建,实施精品工程;围绕热点、难点抓乡建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每年都有新变化。为确保工作项目顺利实施,乡党委、乡政府成立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强化指挥和协调,严格工作责任制。几年来,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乡主要领导都亲自挂帅,分兵把守,靠前指挥,正是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全乡环境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每一项重点工程都落到了实处。

三是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几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县直各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下,从实际出发,站在对现实历史负责的角度,想大事、干大事、集中精力、集中时间上了一批重点工程。目前全乡10个村普遍进行了村屯环境综合整治,修筑村屯砂石路211条,99.1公里,改扩建环乡公路22.5公里;新铺筑村级柏油路1.9公里,修建水泥边沟7万延米,安装路灯216盏,绿化村屯街道178条,栽植风景树16600棵,建设村民文化娱乐广场3处,占地面积10600平方米。分别是养前村文化广场,白家岗村文化广场和养后村文化广场,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宫四处。养前村、养后村、白家岗村、细河沿村、腰屯村、凌角泡村村屯街道全部铺设了砂石路,另外四个村村内主要街道也铺设了砂石路。预计到年全乡10个村全面实现街道硬覆盖和美化绿化,现已完成的村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巩固完善原有的成果。在养前村、白家岗村村屯环境整治的带动下,全乡各村村屯环境整治的气氛空前高涨,一个讲文明、讲卫生、讲健康的氛围正在形成。

二、拓宽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项目落到实处

现在我们还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我乡的财力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搞环境建设,全乡要发展,要建设,就要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把眼睛转向民间,依靠社会力量或利用政策感召的力量改造全乡、建设全乡。几年来,我们先后投入1065万元搞环境建设,这样一笔数额巨大的资金,单靠我乡自身财力是根本办不到的,所以,我们从五个渠道来筹集资金搞环境建设:

一是吸引社会资金。我们的政策是,在统一规划下,统一动迁,商业开发,政府要形象,开发商要效益。并且我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乡环境建设项目新闻会,广泛宣传,平等竞争,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

二是盘活存量资产。我们充分利用全乡空间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等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或资产的优化重组,搞活建设资金。

三是政府投入。一方面我们在每年收缴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拿出600多万元的资金用于市政建设,另一方面县里每年给我们按一定比例批配的建设费也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证了建设的基本投入。

四是银行信贷。在加强全乡环境建设方面,我们不仅要有超前意识,而且要敢于超前投入,本着不举债,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大大促进了全乡环境建设的发展速度。

由于我们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搞活了全乡建设资金,使各项建设项目如期实施。

三、创建工作的实施过程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分4个步骤进行:调查摸底,积极筹备;宣传动员,组织创建;强化管理,严格执法;自查验收,组织申报。

(一)全面调查摸底,积极筹备

近年来我乡在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加上一些历史欠帐,与其它省市的一些相对发达的乡镇相比,环境质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随着乡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环境保护事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构筑现代化小城镇进程中,把环保与生态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我们设想到年,把乡建设成为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个环保模范乡。我们乡有这样宏伟的建设目标,凭着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和优势,又有经过这几年艰苦奋斗取得成果,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创建”成功。

乡党委、乡政府将指标体系中工作任务全部落实到各单位、各责任人,针对性的找出针对我乡弱项指标和差距,布置了工作重点,为“创建”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经济增长、人口、资源、农林业、环保等指标认真进行了摸底调查,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

(二)开展宣传动员,明确职责,全力创建

今年初期,乡党委、乡政府确定布置了今年的创建工作任务,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了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表示通过努力,争取跨入全省环境优美乡行列,同时在新闻媒体进行了公布,让全乡人民懂得创建环境优美乡,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道理。乡党委、乡政府在集中力量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下大力气搞好全乡建成区环境及辖区生态环境建设,这一方面是我们经济实力壮大的体现,同时也是为发展经济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使乡早日跨入全省环境优美乡行列。

目标确定后,乡党委、乡政府结合沈阳市环保局建议及本次评比要求,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技术落后、耗能高、污染重、布局不合理的企业,对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动植物油、烟尘、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等十二指标实行总量控制,乡领导在会上对本次“创建”工作进行布置,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善我乡内环境及辖内生态环境,必须抓住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性问题。加大全乡的景观建设,两侧绿化美化,对重点道路、街道进行彻底改进,进一步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美化档次;2吨以上燃煤锅炉的烟尘排放要求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大搞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利用农作物秸杆发展畜牧养殖业,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发展经济作物;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提高粪便利用率和污水排放达标率;加强全乡企事业单位污水、废气的达标管理。乡党委、乡政府把“创建”工程作为衡量各单位、责任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年终工作“一票否决”。

(三)强化管理,加速治理,严格执法

根据沈阳市政府和市环保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辽中县环保局对乡辖区的其它企事业废水、废气严格要求限期达标排放,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污染物总量指标体系和污染物申报登记制度,污染物总排放量控制计划纳入到小城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县环保局加强对新改扩建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坚持必须先进行现场勘察、环境影响评价和专家论证,基本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四)自查验收,组织申报

为保证“创建”工作的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人员深入各相关单位,对有责任单位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创建”工作情况进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创建”的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进行档案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保证按要求完成“创建”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按申报程序申报,成立了“创建”验收小组,对所有考核指标涉及的内容逐一进行自查验收,结果表明,乡有条件达到“创建”工作指标要求。

四、创建工作体会及今后主要工作

(一)“创建”工作必须与实现全乡总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

“创建”工作纳入全乡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发展,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城镇自身发展需要。在硬件建设上,采取多渠道筹集全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舍得花大本钱,与此同时,着眼长远,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乡政府“十五”总体规划已提出建设目标,结合本次“创建”活动,将进一步加快乡环境优美乡的建设进程。

(二)“创建”工作必须与为民办实事和提高全乡居民环境意识紧密结合

“创建”工作根本目的改善人们生态环境,确保人民身心健康,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此,我们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创建工作的主题,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在农村无论做什么工作,必须得老百姓形成共识,特别是像村屯环境整治这样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更是如此。一个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乡的整体形象和文明程度,也关系着百姓的生存条件和全乡农民素质的提高。通过新闻宣传,广大农民环境意识正在逐年提高,一个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已经形成。

(三)今后主要工作

1、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从全乡规划抓起,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对所有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改造,进一步完善全乡功能,创造一个文明的优良生态环境;二是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坚持从污染源头控制抓起,逐步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到生产全过程控制,淘汰落后的、耗能高、耗水量大、污染重的落后设备和工艺,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5篇:家乡的环境作文范文

乡镇中心园新农村建设生态学一、生态学视野下的乡镇中心园发展的理论依据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提出关于人的发展的生态学理论。它是研究个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以人为核心,探讨不同层次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布朗芬布・伦纳指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层层镶嵌的层级化多元系统,呈同心圆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每个层次的系统都与上下级系统相互包含、交互作用。微观系统是指“发展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样式”。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是微观系统的基本要素,而乡镇中心园作为个体,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组织和参与一切教学活动,即管理者和教师,他们是影响乡镇中心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间系统是指发展中的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直接环境之间的关系。家庭、社区、村办园和小学之间的关系构成乡镇中心园发展的中间系统。外系统是指个体不直接主动参与的环境中的事件与个体直接参与的环境中的事件相互影响。外系统是影响乡镇中心园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家长文化水平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宏观系统包括在不同社会、阶级、种族的文化或亚文化中,包括价值观、习俗、法律等。对乡镇中心园而言,宏观系统主要是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

二、乡镇中心园发展的生态环境因素解析

1.微观系统――乡镇中心园发展的内部环境

微观系统主要是指个体在所处的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样式,乡镇中心园内部主要是管理者、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此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并与幼儿、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科研、保教活动的质量和幼儿园的长远发展。专业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教师不仅能协助管理者建设好乡镇中心园,也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适宜幼儿发展的方案,从而有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2.中间系统――乡镇中心园发展的直接环境

中间系统不是实在的环境而是指影响个体的直接环境之间的关系,家庭、社区、村办园和小学之间的关系构成乡镇中心园的中间系统。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园一些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家长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和生活知识,一方面幼儿能尽快适应园内环境,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因此,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工作中重要的环节。社区是幼儿园发展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社区的文化、习俗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素材之一。幼儿园将“课堂”带到社区中,社区不仅能给幼儿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能开阔幼儿的视野。在与社区人员的交流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性。因此,乡镇中心园要利用好社区资源,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两者的“双赢”。乡镇中心园的职责是对村办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乡镇中心园的科研、信息、管理和师资方面优于村办园,而村办园的自然资源占优势,不仅能给幼儿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也能给乡镇中心园提供本土教育资源。总之,家庭、社区、村办园是影响乡镇中心园发展的直接因素,需要管理者处理好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3.外系统――乡镇中心园发展的间接环境

外系统是指个体不直接参与的环境,但此环境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对乡镇中心园来说主要指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家长文化水平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乡镇中心园的办园标准。家长文化水平也对乡镇中心园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向家长宣传教育理念,组织家长学习育儿知识。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容易内化,并能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也能对幼儿园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而相对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不容易接受新知识,对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不同。有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注重家园互动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而有的家长由于教育观念、工作原因等无暇顾及孩子,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了,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这不仅给幼儿园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

4.宏观系统――乡镇中心园发展的文化环境

宏观系统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及法律政策等。就乡镇中心园而言,宏观系统是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一些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如《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学前教育坚持走普惠性和公益性的发展道路,让广大群众成为学前教育的受益者。政策更倾向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政策不仅为发展学前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指明了学前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对乡镇中心园的启示

1.以促进乡镇中心园的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

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乡镇中心园的最终目的是提出适合发展的对策,实现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中心园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资金、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家庭、社区、村办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另外,还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利用乡土资源优势,如从民间游戏、饮食文化、文物古迹等中挖掘本土教育内容,发现教育价值,作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素材,以此来建立乡镇中心园的“造血”机制。

2.发挥各生态因素对乡镇中心园的作用

乡镇中心园各要素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是其核心因素,不断为教师提供参观、培训学习的机会,创造发挥自主性的条件,使教师在乡镇中心园发展中建言献策。家庭、社区、村办园能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需要管理者调动这些资源参与到幼儿园建设中来,并发挥各自的优势。

3.处理好各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

人类发展生态学强调整体性、和谐性和有机联系,乡镇中心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是家园互动的纽带,也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践行者。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社区内居民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幼儿园工作的进展。因此,乡镇中心园要处理好教师、家庭、社区及村办园之间的关系。

第6篇:家乡的环境作文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

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

(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第7篇:家乡的环境作文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WWW.133229.cOM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

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第8篇:家乡的环境作文范文

 为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策部署和迎接2012年元旦及春节的到来,努力营造“欢乐、祥和、文明、整洁”的节日气氛,根据《关于切实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川城乡治办〔2011〕17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志愿者清洁美化城乡环境,为整洁城乡庆佳节、靓丽城市庆佳节、文明新风庆佳节的要求,团区委将组织全区青少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的活动。努力打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营造欢乐、祥和的浓厚节日氛围。现结合我委工作实际,经我委党组研究决定,从2012年1月6日至2012年1月31月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月活动,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重点实施“城区环境美化工程”、“公民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动员全区青少年和广大志愿者积极投入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来,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热潮,按照整洁营造一个清洁、整齐、优美、文明的城乡环境,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活动目标

节日期间,通过发动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志愿者的力量,以“保持清醒求巩固、转变观念求深化、扎实推进求提高、正视问题求延伸”为指导思想,深入组织开展好“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城乡环境共清洁、革除陋习我行动”等各种主题活动,强化对“五乱”的治理,集中解决影响我区环境卫生整体质量的突出问题,高标准完成节日期间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任务,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全面提升我委城乡环境卫生整体水平。

三、组织领导

为了促进元旦及春节期间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治理活动有效开展,做到细化责任,强化落实,经我委党组研究决定,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四、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环境整治我知道——宣传活动

动员志愿者和少先队员,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的带动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全面参与的推进态势,做环境综合整治的倡导者,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社区宣传专栏、宣传橱窗、各种形式的集中宣传活动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良好公共行为”、“爱护公共设施”等系列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增强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同时积极宣传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让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整治的具体行动中。

(二)除陋习 树新风——文明劝导活动

1、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在全区主要街道、广场、红路灯口开展文明行为监督和劝导活动,开展“文明出行、安全回家”主题宣传活动,以遵守交通信号、文明行车、文明停车为重点,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停乱放车辆等不良行为。

2、 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交通铁序专项治理活动,在各大交通路口、旅游景点组织志愿者向市民发出倡仪并开展“文明乘车”、“文明行路”、“爱护公共环境”等内容的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道路交通铁序治理的高潮,把各项志愿服务举措落到实处。

(三)爱护我们的家园——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活动

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容貌和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清除“牛皮癣”,清扫街道、保护母亲河等环卫活动;同时组织志愿者参与治理违法违规建设及主干道风貌、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农贸市场环境,搞好建成区绿化和重点区域的亮化。

(四)旧貌换新颜——整治前后对比活动

对城乡环境整治过程中新旧、前后进行对比,形成对比照,广泛宣传我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珍惜和爱护美好环境。

五、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委成员要迅速行动,继续充实和扩**乡环境综合整治志愿者队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激发群众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要立足共青团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青少年及家庭成员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肩负起宣传、整治、监督、管理的重任,号召少先队员勇于和毁坏市容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做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监督者。

(三)佩戴标识,展示风采。团组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服务队在工作服务当中要举止文明,从我做起,树立良好形象、佩戴统一标识,进一步展示青年志愿者风采,展示年青人应有的活力。统一标识为:志愿者“小红帽”、志愿者服装。

 

第9篇:家乡的环境作文范文

根据县委办(20*)71号文件精神,为巩固省级生态乡创建成果,进一步改善乡村环境卫生,不断提高群众公共卫生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全面提升全乡环境卫生质量,决定在全乡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特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创建部级生态乡为目标,针对我乡环境卫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对全乡环境卫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有效整治行动,努力塑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新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集中一段时间,全面开展全乡各村,特别是乡政府所在地村、中心村、*国家森林公园沿线村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使乡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广大群众的卫生保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长效保洁机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健全。

三、活动的安排

整个“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从9月20日开始到10月3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9月20日—9月28日)

乡村两级联动,逐级召开动员会,9月28日召开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全体乡干部会议,部署“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各项工作:乡里制定活动方案,精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利用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参与“清洁*、美化家园”活动,使广大群众成为环境整治活动的主体力量。

(二)集中整治阶段(9月29日—10月25日)

1、开展*乡“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

(1)时间:20*年9月29日

(2)地点:以村为单位组织搞环境卫生

(3)乡机关全体干部,参加乡政府所在地*区域及*国家森林公园沿线大溪口村的环境卫生活动。

2、以村为单位,重点开展乡政府所在地村、中心村以及县道以上沿线村庄的环境卫生整治,做到公共区域、道路两侧无暴露垃圾、沟渠畅通无淤泥,池塘清洁无漂浮物。

(三)巩固提高阶段(10月25日—10月30日)

各村要按照整治标准,适时开展“回头看”活动,乡政府将以片为单位进行各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开展整治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整治活动的领导,在集中整治阶段,乡里将以片为单位联系到村指导活动的有序开展。各种要把此项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安排好人员,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整治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