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方案的构思方法范文

方案的构思方法精选(九篇)

方案的构思方法

第1篇:方案的构思方法范文

关键词:分层教学;案例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94-01

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存在误区,案例教学的确是技术教材的一大特色,但不少教师过分依赖教材,造成了负面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重点中学的文科班,两极分化是十分严重的,此时如果依然照本宣科,那就很容易适得其反。鉴于学情的需要,我们必须对案例设计加以处理,设置了“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式,使各个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更好的指引学生完成设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以《方案的构思方法》为例,来介绍分层教学法在案例设计中的应用。该课的案例必须体现构思方法的运用,因此笔者在设计中,引入“传统作画”的视频。该案例是 变废为宝”创意作画的教学设计结构图

教学设计的重点,围绕重点展开可以引出各类构思方法。为了兼顾学情,案例的拓展必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解决学生间的差异,使他们都得到充分发展。

笔者在教材处理时,采用了这种台阶式的教学方式,将构思方法分为四个层次,各个层次都围绕案例具体展开,它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指引学生更好的完成构思设计。“

一、草图法:呈现设计构想、进行设计交流的构思方法。作图构思时,学生可捕捉灵感,自由发挥,因此很多灵感会在绘制时激发出来,新的构思也就应运而生。

草图法是方案构思中最基础的方法。案例设计时,可在把握整体教学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起点,从简单的平面设计出发,导入最基础的方法。如本案例就涉

及到各类传统作画的草图设计,由此可引导学生进行构思,启动设计思维的门。

二、模仿法:核心在于通过别人的想法、构思激发自己的灵感,触动自己的思维。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基础知识为依据,导入第二层,第二层教学是在已有知识水平上,发现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如本案例设计时,就在学生草图构图的基础上,通过视频教学的引导,进入构思的第二层―模仿设计。模仿作画并不等于照搬照套,它融入传统作画的设计技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构图设计,它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该层的教学尤其重要。

三、联想法:借助于某种形象引导观者的认识向一定方向集中,由观者产生的联想来补充没有直接交代的东西。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方法,也是常见的方案构思法。

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变式延伸,可导出第三层。第三层教学在模仿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变更问题,从变废为宝的角度入手,进行作画材料的拓展。在该层教学中,学生可结合生活,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这样的联想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奇特性构思法:这些构思在生活中很少出现、或从来没有出现过,它也许产生于某种需求,也许是一时的突发奇想。用它构思的方案一般比较独到、新颖。

在第三层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变式延伸,可导出第四层。第四层教学在变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在该层教学中,可引入各类创新画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此基础上去引导他们变更角色,从原创者的角度进行构思,这种角色转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反思与讨论:记得教育家安德鲁说过:“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作为教师,我们绝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因此在案例设计时,要辩证全面地看问题,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拓展,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效果,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第2篇:方案的构思方法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数据结构;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法

0、引言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否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如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计算思维的引领下,人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问题的研究有所突破。

谭浩强教授指出:“培养和推进计算思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深入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规律,更好更自觉地应用信息技术。二是把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用于各个领域,推动在各个领域中运用计算思维,使各学科更好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冯博琴教授也指出:“在课程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关键是要提炼并展现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计算思维的光芒,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心理共鸣。”数据结构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它是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的学科。在数据结构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从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1、运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计算思维

案例教学法是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精心设计的案例将学生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间平等的互动、对话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处在特定的情境中,由被动听课转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判断和决策,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计算思维。

1.1 设计案例问题应把握的原则

(1)案例的设计要紧贴学生生活或专业的实际。例如对于图的拓扑排序问题,可以用学生选修课问题作为案例,问题的背景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不但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更好地调动其思维积极性。

(2)案例的设计要契合所研究的数据结构或者应用的特点,便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实现教学目标与案例的统一。如可采用银行自动排队系统作为队列的案例,具有鲜明的先来先服务特性。

(3)当研究某一种数据结构时,要设计一个能涵盖整个教学内容的案例,每个知识点都要以案例中要研究的问题贯穿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严蔚敏、吴伟民编著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作为教材,采用的主要案例如表1所示。

1.2 使用案例应把握的时机

案例的使用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引入数据结构。在讲解一种数据结构之前,先介绍案例,通过分析操作对象的特点和关系即可引入该数据结构,在呈现教师的思维活动的同时逐渐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

(2)引入知识点。例如在讲解线性表的插入时,可以用学生信息管理案例中的有学生插班的问题来引入,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3)拓展思维。当一种数据结构讲解完毕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相似的案例可通过该数据结构来实现,使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联系起来。

(4)实践巩固。采用案例教学法完成一种数据结构的教学后,还应设计相似但难度更大的案例作为学生的实践作业,如栈可采用迷宫求解问题作为实践题目,使学生将在课堂上接受的计算思维训练转化成自己的计算思维活动。

由于算法本身逻辑性较强,而数据结构的相关术语又比较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案例中的词语来讲解算法,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以学生选修课程为例来介绍拓扑排序时,与其说“我们先输出哪一个顶点”,不如说“我们先选修哪一门课程”;与其说“输出一个顶点后,删除该顶点和以它为尾的弧”,不如说“学完一门课程后,就可以去掉它和相关的弧了”。

2、运用基于案例的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它符合人类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把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要想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创设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办法。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启发方式主要以问题创设为主,可以和对比、归纳、联想等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应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4种问题效果比较好:

(1)铺垫性问题。这种问题一般在新知识点开始之前提出,主要是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积极思考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创造条件,提高其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悬疑性问题。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猜想,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提出这种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解答,而是在后续内容的讲解中逐渐揭示解决方法,使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3)发散性问题。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提出发散性问题能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从各种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提高其思维和探索能力。

(4)设疑性问题。主要针对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提出疑问,也可用于引出新知识,使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在与学生共同分析中理清问题。

2.1 基于案例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设计案例。首先由教师提出案例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需求。这一步对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很重要。面对熟悉的案例问题,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性,考虑想要计算机解决哪些问题,在讨论中不断活跃思维。然后教师分析需求,理清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使之分解、融合,形成符合课程教学需要的具体案例,以便指导课程教学实践。

(2)启发思考。一是分析操作对象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引出数据结构的类型,介绍该数据结构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二是分析存储操作对象的方法,引出该数据结构的存储结构,在讲解存储表示的同时,分析各种存储结构的优劣和适用情况。三是分析解决(1)所确定需求中的问题,依次引出并讨论数据结构各种操作或应用的算法实现。

(3)思维拓展。培养计算思维的目的是更好地应用计算技术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与提高。学习数据结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不能满足于一种案例的学习,而要具备把知识推广到更多领域的能力。学习完一种数据结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在生活和专业的实际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这种数据结构来解决,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学生实践相似案例。计算思维主要不是靠讲课得来的,而是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过程中培养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愈深入,对计算思维的认识就愈深刻。学生学习一个案例的过程,主要是学习教师思维的构建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还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完成一个相似案例的实现。这种实践案例要比教学案例的难度更大,带给学生一定的挑战性,使他们完成后获得较大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后续知识的强大动力。如果案例的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实现。

2.2 基于案例的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案例问题:城市间交通旅游咨询。

设计案例:教师提的案例问题是:“如果你要去旅游,你希望计算机帮你解答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感兴趣的问题主要有:①各城市有哪些特色旅游资源?②从所在城市到某个旅游城市有哪些路线可供选择,哪条路线最省钱,哪条路线最省时间?③如果利用假期分别到多个城市旅游,怎样安排旅游路线?④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转车次数最少的路线是什么?经过分析,①和④讨论的都是遍历问题,而②和③讨论的则是最短路径问题。考虑到最小生成树问题,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现有的道路交通状况无法满足游客对旅行时间的要求,短时间内如何建立一个高铁网连通各个城市?因此最终把案例的需求确定为:①各城市的特色旅游资源查询;②建立一个刚好能连通各个城市的高铁网;③最短旅游路线查询。

启发思考:见表2。

思维拓展:城市间交通旅游咨询案例讲解完毕后,教师先归纳总结所学习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广泛查资料了解相关应用领域和案例,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学生实践相似案例:案例名称为城市公共交通查询系统,包括所有公交车路线和地铁路线。要求:①实现最少换乘次数的路线查询;②实现最少乘车时间查询;③实现最短乘车距离查询。

3、结语

第3篇:方案的构思方法范文

【关键词】 城市设计;设计结构;形式美

德国城市规划师阿尔贝斯认为:“城市设计是在城镇范围内对空间发展,特别是建设发展的调控。其责任范围从对土地使用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计划,一直延伸到从房屋外形的三维框架设计。从建筑法规的角度看,城市设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用地规划和建筑规划。”1本文以美学的角度,探索初学者在城市设计中勾勒出属于“美”的方案结构的方法。

一.城市设计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对于设计结构的形成,是由城市用地形状、功能等要素与几何图形在设计师头脑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许多城市用地特有的属性,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设计原理中已具有明确规定,而设计师头脑中对于几何图形的储存以及其运用美学法则来酝酿设计结构的过程,则会因人而异。设计原则及原理的控制性决定了运用美学构建的设计结构的合理性。方案结构的合理与否是有据可查的,而其艺术感则是非理性的。因此,设计师对结构的艺术感就成为设计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设计出“美”的结构与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二.设计结构中的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对比统一、尺度比例、节奏韵律等四部分内容。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在设计构思中的运用,能够培养人们对方案结构美的敏感,指导设计师更好地去创造美的方案。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规划工作者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构思城市设计方案,达到美的形式与城市设计内容的统一。设计师在进行方案构思时,或多或少的运用了其中的内容,给予城市设计的初学者提供一种设计的思考方向,使“设计是可以学会的”。2

(一)对称与均衡

自然界中具有丰富的对称形式,如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等。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2在城市设计中,比如商业办公楼的对称布局结构,即可以突出轴线关系,强调建筑与道路的有序美感。均衡是在不对称中求平稳。均衡可分为调和均衡和对比均衡两大类,调和均衡是指同形等量,即在中轴线两面所配列的图形的形状、大小、分量相等或相近。在处理各种不同用地时,可以借助主轴线或构图重心,使轴线两侧的用地或场地在分量上平衡。对比均衡则是指异形等量,即在中轴线两侧所配列的图形形状不一,但在分量上相等或相近。(图2-1)。

(二) 对比与统一

对比是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但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2设计结构图案的形态、疏密、大小、钝锐,形状的大小、长短、曲直、凹凸、,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都是对比的运用。它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世界观。对比统一法则广泛应用在城市设计当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效果。比如奥运场馆水立方与鸟巢的设计方案中,运用方与圆的强烈对比,成功的将用地和建筑统一起来(图2-2)。

(三)尺度与比例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概念,在感性思维因素较多的结构设计中应用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考虑尺度问题主要结合用地的功能性质,来丰富城市的各种层次的空间形态。

(四)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在结构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序列感。2韵律原指音乐的声韵和节奏。结构中图案的大小、凹凸、长短的组合,匀称的排列或变化,一定方位上相同图形的反复等就是韵律的运用。设计结构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由有规则变化的图形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可使之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感。富有韵律的设计结构可以使方案更具有美感,使设计方案特色鲜明。(图2-3)

三.方案结构设计中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在结构设计构思的过程中,美学法则应用的顺序也应有所区别,对称与均衡应在设计最初地块处理的时候运用,把握设计方案的整体效果属于结构设计中最宏观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将对比与统一、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的方法加以应用。对比与统一可运用于丰富空间的形态,如大体量的单体公共建筑。尺度与比例着眼于满足功能需求,例如居住建筑与商业建筑的尺度比例,各类建筑之间的距离、外部空间尺度。节奏与韵律多用来加强轴线关系和加强城市空间景观的有序性。

在设计过程中,四种构思角度会产生各种相互作用,根据设计用地形状、性质周边等因素等将四者有选择的运用于结构设计中,才会得出一个最适宜的设计框架,为进一步深化设计方案提供支撑。

四.结语

通常很多初学者对于城市设计无从下手,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知识和美学法则理论的整合,将形式美法则运用到结构设计过程中,使初级的设计师找到一个切入点:运用自身储备的美学知识,结合各种功能关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设计出较为成熟的方案结构。在方案结构的基础上,将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用地进行深化,即可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案。但要拥有设计出较为成熟和具有特色方案的能力,规划工作者还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学习和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篇:方案的构思方法范文

关键词: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引 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为此,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 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1、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系统化设计思想于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

制定的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进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德国标准VDI2221的设计方式。除此之外,我国许多设计学者在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时还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系统化设计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将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特征构思、结构设计和零件设计、工艺规划、作业控制等的基础,从产品开发的宏观过程出发,利用质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统地将用户需求信息合理而有效地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

(2)将产品看作有机体层次上的生命系统,并借助于生命系统理论,把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成功能需求层次、实现功能要求的概念层次和产品的具体设计层次。同时采用了生命系统图符抽象地表达产品的功能要求,形成产品功能系统结构。

(3)将机械设计中系统科学的应用归纳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把要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处理,最佳地确定其组成部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将产品设计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根据设计目标,正确、合理地确定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各个不同的设计阶段 。

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1.1 设计元素法

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1.2 图形建模法

研制的“设计分析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 。

将设计划分成辅助方法和信息交换两个方面,利用Nijssen信息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具有内容丰富的语义模型结构、可以描述集成条件、可以划分约束类型、可以实现关系间的任意结合等特点,将设计方法解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设计过程中不同抽象层间信息关系的图形化建模。

文献[11]将语义设计网作为设计工具,在其开发的活性语义设计网ASK中,采用结点和线条组成的网络描述设计,结点表示元件化的单元(如设计任务、功能、构件或加工设备等),线条用以调整和定义结点间不同的语义关系,由此为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结果预先建立模型,使早期设计要求的定义到每一个结构的具体描述均可由关系间的定义表达,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

1.3 “构思”—“设计”法

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

将方案的“构思”具体描述为:根据合适的功能结构,寻求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结构中的分功能由“结构元素”实现,并将“结构元素”间的物理联接定义为“功能载体”,“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图(机械运动简图)。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功能示意图,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结构元素”和联接件(“功能载体”)的形状及位置,得到结构示意图。Roper,H.利用图论理论,借助于由他定义的“总设计单元(GE)”、“结构元素(KE)”、“功能结构元素(FKE)”、“联接结构元素(VKE)”、“结构零件(KT)”、“结构元素零件(KET)”等概念,以及描述结构元素尺寸、位置和传动参数间相互关系的若干种简图,把设计专家凭直觉设计的方法做了形式化的描述,形成了有效地应用现有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构思”和“设计”阶段。

从设计方法学的观点出发,将明确了设计任务后的设计工作分为三步:1) 获取功能和功能结构(简称为“功能”);2) 寻找效应(简称为“效应”);3) 寻找结构(简称为“构形规则”)。并用下述四种策略描述机械产品构思阶段的工作流程:策略1:分别考虑“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因此,可以在各个工作步骤中分别创建变型方案,由此产生广泛的原理解谱。策略2:“效应”与“构形规则”(包括设计者创建的规则)关联,单独考虑功能(通常与设计任务相关)。此时,辨别典型的构形规则及其所属效应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产生的方案谱远远少于策略1的方案谱。策略3:“功能”、“效应”、“构形规则”三者密切相关。适用于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间没有选择余地、具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如超小型机械、特大型机械、价值高的功能零件,以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零部件等等。策略4:针对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化求解。该策略从已有的零件出发,通过零件间不同的排序和连接,获得预期功能 。

1.4 矩阵设计法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与或”树)描述要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满足要求的功能设计解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要求—功能”逻辑树建立“要求—功能”关联矩阵,以描述满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示出要求与功能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Kotaetal将矩阵作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础,把机械系统的设计空间分解为功能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只表示方案设计的一个模块,在抽象阶段的高层,每个设计模块用运动转换矩阵和一个可进行操作的约束矢量表示;在抽象阶段的低层,每个设计模块被表示为参数矩阵和一个运动方程。

1.5 键合图法

将组成系统元件的功能分成产生能量、消耗能量、转变能量形式、传递能量等各种类型,并借用键合图表达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将基于功能的模型与键合图结合,实现功能结构的自动生成和功能结构与键合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寻求由键合图产生多个设计方案的方 法。

2、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从规划产品的角度提出: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设计任务,即分解任务时就考虑每个分任务是否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品规划阶段就消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由此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Feldmann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能化产品结构分为四层,(1)产品(2)功能组成(3)主要功能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能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研制出适合于产品开发早期和设计初期使用的工具软件STRAT。

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 险十分有利。

提倡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联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层次化、灵便化、经济化,具有互换性、相容性和相关性。我国结合软件构件技术和CAD技术,将变形设计与组合设计相结合,根据分级模块化原理,将加工中心机床由大到小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和元件级,并利用专家知识和CAD技术将它们组合成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功能模块,再由这些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总体方案。

以设计为目录作为选择变异机械结构的工具,提出将设计的解元素进行完整的、结构化的编排,形成解集设计目录。并在解集设计目录中列出评论每一个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于设计工程师选择解元素。

根据机械零部件的联接特征,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1)元件间直接定位,并具 有自调整性的部件;2) 结构上具有共性的组合件;3)具有嵌套式结构及嵌套式元件的联接 ;4)具有模块化结构和模块化元件的联接。并采用准符号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间的连接规则,由此实现元件间联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视化。

在进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用“功能建立”模块对功能进行分解,并规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与机构型式的一一对应。“结构建立”模块则作为功能解的选择对象以便于实现映射算法。

3、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为此,国内外设计学者针对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知识的自动化处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几种。

3.1 编码法

根据“运动转换”功能(简称功能元)将机构进行分类,并利用代码描述功能元和机构类别,由此建立起“机构系统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将二元逻辑推理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相结合,建立了该“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并用于四工位专用机床的方案设计中。

利用生物进化理论,通过自然选择和有性繁殖使生物体得以演化的原理,在机构方案设计中,运用网络图论方法将机构的结构表达为拓扑图,再通过编码技术,把机构的结构和性能转化为个体染色体的二进制数串,并根据设计要求编制适应值,运用生物进化理论控制繁殖机制,通过选择、交叉、突然变异等手段,淘汰适应值低的不适应个体,以极快的进化过程得到适应性最优的个体,即最符合设计要求的机构方案。

转贴于

3.2 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

针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采用混合型的知识表达方式描述设计中的各类知识尤为适合,这一点已得到我国许多设计学者的共识。

在研制复杂产品方案设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DMDSS中,将规则、框架、过程和神经网络等知识表示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设计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描述。将多种单一的知识表达方法(规则、框架和过程),按面向对象的编程原则,用框架的槽表示对象的属性,用规则表示对象的动态特征,用过程表示知识的处理,组成一种混合型的知识表达型式,并成功地研制出“面向对象的数控龙门铣床变速箱方案设计智能系统GBCDIS”和“变速箱结构设计专家系统GBSDES”。

3.3 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

在联轴器的CAD系统中,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NEXPERT-OBJECT,借助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创建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数据库,为设计者进行联轴器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广泛且可靠的设计方法谱。则利用NEXPERT描述直线导轨设计中需要基于知识进行设计的内容,由此寻求出基于知识的解,并开发出直线导轨设计专家系统。

3.4 设计目录法

构造了“功能模块”、“功能元解”和“机构组”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并将这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作为机械传动原理方案智能设计系统的知识库和开发设计的辅助工具。

3.5 基于实例的方法

在研制设计型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采用基本谓词描述设计要求、设计条件和选取的方案,用框架结构描述“工程实例”和各种“概念实体”,通过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产生候选解来配匹产品的设计要求。

4、智能化设计方法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 产品的结构。

在利用数学系统理论的同时,考虑了系统工程理论、产品设计技术和系统开发方法学VDI2221,研制出适合于产品设计初期使用的多媒体开发系统软件MUSE。

在进行自动取款机设计时,把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概括为“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三个阶段,并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CAD尖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1) 产品规划—构思产品。其任务是确定产品的外部特性,如色彩、形状、表面质量、人机工程等等,并将最初的设想用CAD立体模型表示出,建立能够体现整个产品外形的简单模型,该模型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建立,借助于数据帽和三维鼠标,用户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这一环境中,并且能够迅速地生成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立体模型是检测外部形状效果的依据,也是几何图形显示设计变量的依据,同时还是开发过程中各类分析的基础。 2) 开发—设计产品。该阶段主要根据“系统合成”原理,在立体模型上配置和集成解元素,解元素根据设计目标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基本元素,如螺栓、轴或轮毂联接等;也可以是复合元素,如机、电、电子部件、控制技术或软件组成的传动系统;还可以是要求、特性、形状等等。将实现功能的关键性解元素配置到立体模型上之后,即可对产品的配置(设计模型中解元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产品配置分析是综合“产品规划”和“开发”结果的重要手段。3) 生产规划—加工和装配产品。在这一阶段中,主要论述了装配过程中CAD技术的应用,提出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解元素在相应位置的装配过程,即通过虚拟装配模型揭示造形和装配间的关系,由此发现难点和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认为将CAD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可以使设计过程的综合与分析在“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中连续地交替进行。因此,可以较早地发现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使产品在开发进程中不断地细化和完善。

我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重点研究了按时序合成的机构组合方案设计专家系统,并借助于具有高性能图形和交换处理能力的OpenGL技术,在三维环境中从各个角度对专家系统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观察,如运动中机构间的衔接状况是否产生冲突等等。

将构造标准模块、产品整体构造及其制造工艺和使用说明的拟订(见图1)称之为快速成型技术。建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快速成型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表达与神经网络(应用于各个阶段求解过程需要的场合)结合应用。指出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应尽可能地将多媒体图形处理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中,例如三维图形(立体模型)代替装配、拆卸和设计联接件时所需的立体结构想象力等等。

利用智能型CAD系统SIGRAPH-DESIGN作为开发平台,将产品的开发过程分为概念设计、装配设计和零件设计,并以变量设计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胶印机凸轮连杆机构的概念模型。从文献介绍的研究工作看,其概念模型是在确定了机构型、数综合的基础上,借助于软件SIGRAPH-DESIGN提供的变量设计功能,使原理图随着机构的结构参数变化而变化,并将概念模型的参数传递给下一级的装配模型、零件设计。

5、各类设计方法评述及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系统化设计方法将设计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进行层次划分,拟定出每一层欲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至具体地将各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设计过程系统化,使设计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易于设计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实现。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对于特定种类的机械产品,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结构模块的划分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由于实体与功能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实体通常可以实现若干种功能,一个功能往往又可通过若干种实体予以实现。因此,若将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用于一般意义的产品方案设计,结构模块的划分和选用都比较困难,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广博的多学科 领域知识。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通常无法采用纯数学演算的方法进行,也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而需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形式化的描述,借助于设计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决策。因此,欲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必须解决计算机存储和运用产品设计知识和专家设计决策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由此形成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目前,智能化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三维图形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直观性较好,开发初期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到设计中,但系统性较差,且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尺寸、位置的合理确定,要求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或者有丰富经验的设计者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各类方法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如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中,划分结构模块时就蕴含有系统化思想,建立产品特征及设计方法知识库和推理机时,通常也需运用系统化和结构模块化方法,此外,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同时又是方案智能化设计的基础之一。在机械产品方案设计中,视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通用零件、部件或常用机构为结构模块,并将其应用到系统化设计有关层次的具体设计中,即将结构模块化方法融于系统化设计方法中,不仅可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而且可以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第5篇:方案的构思方法范文

在民法案例的分析中,我国一直缺乏一套规范、严谨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思维模式来分析案例,欠缺一种规范的分析方法。在实务中,有一些法官常常是先确定了事实,然后就直接确定结论,其后为了支持结论再去寻找一些法律依据;也有的判决中,事实清楚,法律的适用也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对事实和法律的适用的连接点分析;还有的在判决中,常常从事实就直奔结论,判决缺乏推理过程,逻辑的三段论不能得到运用。这种状况表明逻辑三段论和民法解释学等方法在实务中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采用。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学方法作为共同基础,这也导致在讨论时语境上的差异和沟通上的隔阂,并影响了法律人才的培养[1]。

请求权基础是民法实例研习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培养法律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司法实务实现正确推理、保障司法公正的手段,有利于法官素质的提高。

请求权基础理论

请求权规范基础是指可支持一方当事人得向他方当事人有所主张的法律规范,即为请求权规范基础,简称请求权基础。也就是说一方当事人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若想使自己的权利得到法律上的救济需要依据何种法律规范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弥补损失。由于请求权在民法的诸多权利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请求权的正确行使与实现将直接关系着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和人身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并最终实现法律的保护、补偿等基本功能。

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基础理论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件而抽象总结出来的案例分析方法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可以较准确地确定请求权及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并以此去论断具体案件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法学方法论的意义 。

1、请求权基础分析案例方法的结构概括为 “谁得向谁,依据何种法律规范,主张何种权利”。法官判案或当事人分析案例用的是形式逻辑三段论的方法,即案件事实为小前提,法律规范为大前提,然后找到大前提与小前提的联结点,最后得出结论。由于请求权基础案例分析法的结构模式是固定的,因此无论案情简单或繁杂,其思维步骤和程序是固定的。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通过对案件事实小前提的整理与说明,通过对法律规范大前提的解释,建立起大前提与小前提之间的联系,是形式逻辑三段论推理过程的一部分,这种方法其实是形式逻辑在法律思维中的运用,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它必须与法律解释方法相结合,本文由收集整理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

2、用请求权基础分析案例的方法,有对请求权有检索的顺序的要求,即按照契约上请求权,无权等类似契约关系上请求权,无因管理上请求权,物权关系上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其他请求权。依此种顺序检查的目的“尽量避免于检讨某特定请求权基础时,受到前提问题的影响。”而且在面对具体的案例时原则上对请求权基础做通盘依序的检查,“藉此养成邃密深刻的思考;避免遗漏;维护当事人利益”。

3、构成要件的检视顺序,非但对数个请求权规范的检视有先后,对单个请求权规范之构成要件的检视也有次序。

4、经过以上检查,若某一请求权可以成立,则还需要检查于此请求权上是否存在抗辩。包括权利消灭和权利阻止抗辩。

基于请求权基础的案例分析方法

案例:a教授于3月1日接获b出版社寄来的《台湾法学百科全书》目录,载明该全书共十册,价款一万元,并附订书单一张。a教授于三月四日填妥订书单,即于上课后交c生回家途中于邮局投寄之。c生离去之后,a教授忆起其同事d教授曾参加该全书编辑工作,答应赠送一套,即自四楼研究室窗口呼叫,“不要投寄”, c生于下课钟声中误听为,“不要忘记”,点头离去,而投寄之。a教授于三月五日下午知其事,即以限时专送致函于b出版社,叙明是由,表示撤回订书单,仓促之间,未帖限时专送标签,并误投于平邮筒,延至三月七日上午实行到达。b出版社于三月六日上午收到a教授的订书单,即于当日下午寄发该百科全书,于三月九日到达,a教授拒绝受领。试问b出版社得主张何种权利[2]?

此案的分析堪称范本,极具启发意义,按照请求权基础理论架构、按照请求权检索顺序所做的分析展示如下:

1、b出版社得依法律规定,向a教授请求支付价金及受领标的物。理由:

(1)买卖契约的成立,须当事人就标的物及其价金互相同意。

首先,b出版社寄送的台湾法学百科全书第目录及订书单,仅为要约的引诱。

其次,a教授寄发订书单成立要约。a教授填具订书单,其将信件交与使者投寄时,于交付之际,其意思表示已脱离其支配范围,亦属要约已为发出。

a教授试图阻止c生投寄订书单未果,使者权限的授予或撤回,亦属意思表示,于对话人间须于相对人了解时,始生效力。a教授呼叫“不要投寄”, c生于下课钟声中误听为“不要忘记”,未能了解其内容,a教授的撤回不生效力,要约的发出不因此而受影响。a教授于发出要约之后,试图取回,阻止要约达到相对人,乃内心效果意思的变更,对于意思表示的效力,不生影响。

a教授的要约,于三月六日上午达到b出版社,其撤回的通知于三月七日始到达,不生撤回的效力。又此项撤回的信件,不能同时或先时到达,b出版社无即发迟到通知之义务。

b出版社于三月六日上午收到a教授的订书单,于当日下午即寄发书,是为承诺,于三月九日到达a教授时发生效力。

综上,a教授与b出版社之间购书的相互表示意思一致,其买卖契约成立。

(2)a教授支付价金及受领标的物之义务

a教授于三月五日致函于b出版社,表示撤回订书单。撤销

迟到,不生效力。

a教授忘记赠书之事,乃动机错误,不在撤销之列。又a教授亦不得以c生传达不实,撤销其意思表示。

2、b出版社得依法律规定,向a教授请求支付价金一万元,并受领标的物。

第一、此案例分析隐含的前提条件

为案件定性的问题,然后才能立案和审理。如果不能正确定性,找“法”的过程就比较麻烦。解决定性的问题可以用法律关系分析方法。

“法律关系分析的方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1]这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在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时,能够条分缕析地分析各种权利义务。通过对法律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将各种法律关系比分开来,以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当事人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排除非法律关系的因素,即在区别法律关系与非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将考虑对象聚焦于法律关系;把握法律关系的要素。任何民事法律关系都由几项要素构成,要素发生变化,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就随之变更;把握法律关系的变动。把握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脉络。”[1]请求权基础方法仅适用于请求之诉,对于确认之诉和变更之诉并不适应,本文由收集整理上述分析中这些前提条件是隐含着的。

第二、分析案例的关键要点

(1)关于请求权基础规范(具体法条的得出)的判断,确定适用案件的请求权。

找到制定法对该请求权的具体规定,这个思维过程有时与纸面上展现的过程并不一致。在具体案例分析过程中需要按照下列顺序加以通盘检讨:契约上请求权、无权等类似契约关系上请求权、无因管理请求权、物权关系上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其他请求权。各案的情况与上述类型之一对应起来时,才缩小了在制定法中寻找某一具体请求权的范围,对现行制定法的熟练程度和对案例接触的量有助于更快地寻找出请求权基础。

在“a教授的订书单”一案中,王泽鉴老师给出的请求权基础规范法条是台湾地区现行民法 第 367 条:“买受人对于出卖人,有交付约定价金及受领标的物之义务。”这个结论的得出也是应该在整个案例分析的结尾才产生的,此构成三段论中的大前提。

(2)关于请求权基础构成要件的分析

第6篇:方案的构思方法范文

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我认为教师上课其实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关键是要让学生能来听你的课,看你表演。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而且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一进教室不应该立刻侃侃而谈,不知学生在不在听,只管自己讲,也不注意学生有什么反应,所以要让学生来听你的课,一进教室在讲台上立定,目光循视全体学生一遍,确定学生都进入角色了才可以开始讲。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3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

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

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人类生活需要美的装点--基础图案"中学习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从第一课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欣赏,到第二课图案设计的基础点、线、面的构成,再从点、线、面的构成原理转入本课内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结合后面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原理,为最后的"写生、变化与构成"图案设计作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图案设计过程。)

c)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

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以及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 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 说教法、学法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的甘苦。

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 观察、发现法

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 演示、练习法

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和中间讲解

(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学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业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学生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学生怎么布置这个桌面。(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桌面的分块与布置,再结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与缝纫。

同时板书: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5分钟)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割与构成。

板书:--形块的分割与构成

1、请学生先自己来说说什么是分割,(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分割是将一个形分成若干等分;结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内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间分割,关键是怎么分,)分为随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画讲解,分割成自然形、几何图形。)相对应的还有规则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刚才作的练习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2、 构成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指将各分散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态。

把这两个的步骤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中的过程被称为是变异过程,它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板书:分割与构成指将原来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新的形态。

3、出示几个简单的构成图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得出它们的构成方式:

① 衔接的构成方式,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单元形左右或上下相接。

② 重叠的构成方式。

③ 减缺的构成方式。

④ 错位的构成方式。

⑤ 转换的构成方式。

⑥ 渐变的构成方式。

⑦ 分离的构成方式。

让学生能通过自己创造思维,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全新的一幅构成力案,采用剪裁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眼、脑相协调并用。

教师以课堂直接示范:

1、先让大家来回忆一下牛的头部大致有几个部分,角、眼等。再进行简化为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有计划的在一张方块的纸上表示 出来,教师示范在纸上画出牛头的几个部分的几何图形,然后直接剪裁,最后构成一幅完整的牛头的形象。

2、其次出示知了和狗的头部图案,教师要强调的是:先确定好你所要构面的是什么图案,再在纸上进行有规律的,合理的分割:"要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地分割"。

3、通过教师的演示,范画的出示:打开学生的创作天地,都事先定好了图案,鱼、树、狮子、小丑,再确定为几个体块,概括成几个图形,合理的分布到一张纸上,这有一定的难度。

4、之后教师给学生总结分割的几种方法:

① 两等形分割,产生正负形。

② 多等形分割,产生对称群。

③ 不等形分割,组成意象形。

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自由分割--自然形、几何形

1、分割 规律分割 + 功能分割

2、构成--重新组合

第7篇:方案的构思方法范文

笔者以自己在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民法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为基础和素材,探讨民法案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根据对民法案例教学的类型学分析和民法案例教学的价值目标的探讨,提出“叙事民法学”的概念和构想。

一、当前民法案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跟同行的交流,目前的民法案例教学存在着三个致命的问题。

1.当前民法案例教学注重对“民法规范”的阐释、解读和学习,缺乏对民法案例教学的价值目标———人文关怀的思索

现行民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着太多概念法学的痕迹,侧重从法条到事实的演绎归纳,却忽视了法律的价值与人性的关怀,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价值性。[3]民法案例教学成为规范与技巧的观摩学习场域,对人本身的关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而民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要为如下目的服务的:培养民法人缜密的思维、雄辩的口才,同时培养其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人道精神。

2.当前民法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本身存在着规范性差的问题

具体体现为:一是案例教学材料选取的规范性弱。有的案例教学中,不使用严谨规范的人民法院公布的裁判文书材料,而是仅使用媒体报道的新闻性资料,难以保持客观中立,且易受媒体报道的文字与价值倾向性所误导,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与诉讼策略建构能力。二是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不足。在课堂教学或讨论之前,对学生的课前指导不够深入充分,甚至根本没有课前指导。任课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才展示某个或者一系列案例材料,学生无法对案例材料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分析,更谈不上对案例事实和判决理由的熟悉,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4]三是案例争点的归纳与建设缺乏开放性。通常案例争点的归纳是任课教师自己现行归纳的,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与开发方面不是互动的积极的参与主体,而是被动地跟随教师的问题走。四是案例教学的角色建构不足。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建构不足,甚至往往没有案例讨论中的角色建构意识,仅仅是任课教师念念案例材料而已。[5]亟待指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角色扮演,提高指导教师的案例讨论引导能力,建构平等、开放、活跃、参与的课堂案例讨论教学机制。五是案例课堂教学后的总结与提升不足。在案例教学活动结束后,还面临着如何检验和提高学生们的案例分析能力和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建构系统化的案例分析式考试/考查机制,如何总结与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问题。

3.当前民法案例教学存在着特色性弱的问题

首先,缺乏精品意识。任课教师更多的是仅将案例中的法院认定的事实和判决理由作为定论,向学生宣读了事,未能进而将案例本身作为问题产生和问题启发的本源,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主动去发现和思考在案例事实中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发散性思考案件中被遮蔽、被隐藏的问题。其次,缺乏成果意识。任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将案例教学的成果(学术论文、对话体材料等)进一步提升体现为教研教改的学术成果,转变为可供公众阅读与批判的对象,并使之进入学术的公共交流之中,从而推动对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和教学形式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再者,未能将案例教学与本校的办学特色相连结,凸显和强化案例教学法的本校特色。

二、民法案例教学中亟待反思的基本问题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和基础。西南政法大学开设的民法学课程,既是重庆市精品课程,也是部级精品课程,并且提出“民法人”的教学、育才理念,因而可以作为含金量很高的研究范本。西政的法学学子,博学笃行,厚德重法,营造了优良的论辩文化。笔者在所在的教学班开展案例教学和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尝试,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欢迎。

笔者认为,以下民法案例教学的基本问题值得关注:

1.民法案例教学的本体论意义

在民法教学的过程中,民法的案例教学仅仅是辅助于民法教学的一种手段,还是说其本身就是独立的民法教学的形式,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前者将民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服务于对民事立法的某个或者一系列规范的阐释与探讨,引导学生去发现或者去了解立法规范在司法实践中的形态和状况;后者意味着民法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关注某个或者一系列立法规范在司法实践中的形态和状况,而是在该特定案例境遇中的各类主体对该不同事实的解读,对不同问题的建构,从而去发现立法规范对不同的实践主体产生何种影响,也可以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去发现不同的实践主体对同一立法规范的认知的文化差异,从而关注具体的特定的个人的命运与正义诉求。因此,探讨民法案例教学的本体论意义,关注民法案例教学的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民法案例教学的功能与价值追求

民法案例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案例选择、争点归纳、问题建构、课堂引导与辩论驾驭等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学生而言,需要全面培养他们资料搜集、事实分析、问题建构、策略整合等诸种能力。民法案例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规范与事实的分析与思考能力,还在于培养他们关注实践、面向本土,提出建设性的而非仅仅是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议的能力;最后还要培养他们关注人、关爱人的人文情怀。

3.民法案例教学的多样化形式建构

当前的民法案例教学存在着规范性差、特色性弱、人文关怀少的问题,对以上缺陷的分析使得重构传统民法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如何有针对性地探究重构可能路径,需要在解决了民法学案例教学应重视何种价值、追求何种功能的问题之后,考虑民法案例教学参与主体的角色如何定位和建构,以及如何丰富案例教学方法,并在方法的多样化中追求特色化的问题。可以说,民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法科人才培养手段,具有独立的本体论价值和意义。民法案例教学具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功能效用,能够实现民法学对人的自由与平等的价值的培养,提升法科学生对实践的关注与对人的关爱。

三、民法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创新:叙事民法学的宏观构想

目前的民法学教材和教学,都可以视为是“规范民法学”,强调以民法规范的解释作为民法学的教材和教学的中心,也可以被称为民法解释学或者教义民法学。规范民法学关注的对象不是人,而是规范在司法实践中的实现,而且规范民法学认为,只要实现了民法的规范,就实现了民法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的价值。在强大的规范民法学的影响下,当前的民法案例教学也以规范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过度关注民法规范的运作和实践,忽略了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特定的个人的利益和诉求,尤其是忽视了民事立法的概念和术语所表达的规范性利益诉求与具体当事人的非规范性利益诉求的差异,往往导致难以发现现行立法规范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考虑在民法案例教学中建立叙事民法学。叙事民法学以具体事件中的当事人为出发点,关注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参与各方对规范的不同理解,无论其为有权解释还是无权解释,从而去关注司法机关如何在相互冲突,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规范解释中去选择或支持其所认为是适当的论点。特别是从规范与事实的二元对立的角度,去发现规范与事实环境的洽适性,从而为建设性地提出立法规范或司法实践的改进建议奠定基础,也引导学生关注具体事件特定环境中个人的命运。

针对前述的当前民法案例教学的缺陷,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建构叙事民法学:

第一,从程序性的意义而言,叙事民法学通过对提倡制定类似《民法学案例教学法指引》的开放性程序指引,既规范案例的选取,同时也为案例教学前的资料查阅、材料规范、学生指导和案例教学后的检验、考试等工作提供有序的指引,解决传统民法学案例教学法规范性差的问题。

第二,从实体性的意义而言,叙事民法学创造了一种场域,可以让各类主体,原告、被告、法院以及案例教学的其他参加者拥有参与、言说的场域,让法之思考者不仅是亲临言说者们的场域,而且让所有的参加主体走向事实本身,“从规范性偏好向事实性与规范性并重转变”。第三,从文化性的意义而言,叙事民法学主张建设特色教学文化,注重民法人的培养。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以规范论为中心,漠视和忽略叙事主体的个性因素,直接将事实纳入法律规范的事实构成要件而通过逻辑运算得出所谓的依法结果。这种处理方式仅关注法律规范所要求的或所提示的事实因素,因而有可能忽视了案件的其他也许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实因素,将不同的案型同质化,更可惜的是,其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叙事民法学不仅重视事实发现价值,也重视人性尊严价值。

通过叙事民法学可以实现以下基本任务:

首先,叙事民法学通过建构开放、平等、对话、参与的案例论辩机制和平台,充分展现法学学子的思辨才华与论辩风采,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法学研习的古板印象,而且提振法学学子的精神。

其次,叙事民法学通过关注民法人的培养,一方面,引导参加者充分发挥演讲的才华与个性,在活泼的氛围中锻炼法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参加者关注规范的社会效果,养关怀品格。

再次,叙事民法学不仅重视事实发现价值,也重视人性尊严价值。使法学学子不仅具备利用法学知识解决社会纷扰的职业能力,而且使其关怀社会的变革和人性,换言之,使其成为既博学笃行,又厚德重法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叙事民法学在巩固教学成果方面指引教师保存完整的教学档案材料,促进案例教学的交流观摩;指引教师将案例教学的成果通过学术论文、对话体材料等形式转变为可供公众阅读与评析的对象,使之进入学术的公共交流场域。

第8篇:方案的构思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114-02

一、“学案导学”的初步实行

对于适合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研究,应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建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三大要素或三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

三、“学案导学”教学的设计

1.“学案导学”的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一点对于“学案导学”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2)引导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将难易不一、杂乱无章的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阶层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3)探索性原则:“学案”本身就是一份探索性的自学提纲。学案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2.学案的组成

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一般新授课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阅读思考等部分。复习课学案的编写应体现专题的特点,其内容应包含以下四大要素: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技能训练。

3.学案的设计思路

(1)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上述原则,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研究这些内容: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切合实际的制定出学习目标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包括:智力目标和非智力目标,其中智力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非智力目标包括情感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

(2)编辑推荐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编辑推荐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3)选编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在学案的“阅读思考”栏目中,教师选编一部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或最新科技成果,兼具知识性、思想性并渗透科学方法的文字材料供同学们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四、“学案导学”实施的策略

1.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学案,借助教材、媒体,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学案导学”的主要环节。

2.协作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小组内同学讨论、邻组互补讨论。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精讲释疑

教师依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

五、实施“学案导学”教学的体会

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体会到这一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这是因为,第一,该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来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第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第三,学习目标的认定、学习效果的评价也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可见,此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学案导学”教学法以学案的形式,通过对知识点的问题化、层次化,教法的讨论化、示范化,技能训练的方法化、自主化,对教学情境进行创造。

3.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分散的,打破了以往整齐划一、齐步走的方式,就为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为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 尊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2 赵之兴.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第9篇:方案的构思方法范文

图形思维方法在室内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方案的形成和方案的最终表达都离不开图形思维方法,它可以与抽象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等相结合,在室内设计方案的形成中帮助思考,是设计师必须采用的方法,在室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图形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图形思维方法;室内设计;运用;表现特征

一、图形思维方法的定义

图形思维方法是运用图形、图像等视觉概念来表达抽象思维,将抽象的设计知识、设计经验转化成直观的视觉属性,运用草图、分析图、效果图等来解释方案的设计思维,将设计师的思想和理念客观地表达出来,使设计师、用户和生产商这三者能有效沟通联系。另外,图像思维方法能将那些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事物及时记下并赋予美学价值,然后在设计中加以引用,图形思维方法能直观地再现思维、直觉、心灵和创造,是人们进行设计思维所必备运用的方法。

二、图形思维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若干形式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很多时候都要依赖于表现,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以图形来表达,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图形思维方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室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每个阶段几乎都用到图形思维方法,这里的图形思维方法主要指的是运用各种工具绘制不同类型的形象图形,并与多种思维方式一起共同进行思维。在室内设计中,图形思维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空间实体可视形象图形

空间实体形象图形主要表现为速写式空间透视草图或空间界面样式草图。画一张室内透视速写草图,能有效帮助设计师与他人进行设计构思的交流。这种速写式的图形思维表达还能帮助设计师在纸上画出大量不同的构思设想,进而将这些设想发展成为最终的设计方案,这是一个轻松而随意的过程,能开阔设计师的思路,让方案具备多种变化,因此,速写草图是室内设计的最初形式。

(二)抽象几何线平面图形

这种图形在室内室内设计中主要表现为关联矩阵坐标、树形系统和圆方图形三种形式,在室内设计中,主要用在开始阶段用来帮助空间分析,进行图解和快速草图。比如进行室内设计的功能分析、各空间人流路线分析、特定功能分析、设备家具分析等,这些分析如果只用文字或者速写的形式来表达,要么不够直观理解有一定困难,要么工程量大,分析起来很吃力,所以,运用抽象的符号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运用抽象式的符号能清晰直观地理清各空间的功能属性和相互关系,能帮助设计师理清思路,设计出合理完美的空间。

三、图形思维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按照图形思维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形式划分,图形思维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主要分类为以下几种:

(一)抽象几何线平面图形的思维方式运用

这种图形思维方式主要用于设计的初期阶段,通过网络图、树形图和矩阵图等形式,对室内空间进行各方面的分析,包括功能分析、流线分析、空间尺度分析等。在设计中,要善于运用符号化的图形语言,如各空间以圆圈表示,空间之间的关系用线来表示,线的宽度、颜色、形式等的不同可以表示空间之间联系的强弱、疏密等,圆圈位置的不同也能用来表示各空间在平面上的布置关系等。这种运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各室内空间的功能关系、尺度关系等的方法,简洁而又直观,能够帮助设计师理清思路,更有的效记忆。

(二)速写草图的图形思维方式运用

在对室内空间进行空间分析之后就可以运用速写草图的图形思维方式进行三维的空间构思了,这种徒手画出来的草图最后大多发展成为完整的设计方案。速写草图可以画出很多张,然后从中挑选出有价值有设计意义的草图进行深入刻画,构思时,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如空间形式、流行趋势、设计理念、艺术风格、构图法则等,多看多画,抓住画草图产生的诸多灵感,深化设计,完善设计方案。

四、图形思维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特征

在室内设计中,方案各阶段所运用的图形思维方法不同,其表现特征也不同,运用速写草图的图形思维方式时,主要进行初期的方案构思,重点在于迅速地捕捉到内心的强烈感受或者是存在脑子里的空间环境记录,这是一个感性思维的过程,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体同一空间能画出不同的速写草图,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面对同一空间也能画出不同的速写草图,这是个人的设计思维的表达,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对空间进行图解分析属于理性思维,这是基于功能要求、使用要求和尺度要求等方面进行的一种分析表达,它表现为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这些抽象的几何图形,能有效地表达各空间的使用要求和功能关系。而画法几何严谨的图形则是直观地表达,是方案最终阶段的表现形式,它接触的是用户与生产商,它必须做到清晰明确,直观具体,便于人们理解感受。

五、图形思维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图形思维方法首先能有助于设计师抓住瞬间迸发的思维火花,能对方案有最初的想法和构思,通过设想尺度、空间关系、材质、明暗、对比等,体现设计师的思维与理念;其次,运用图形思维方法能让设计师理解室内各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联系,便于使设计师做出舒适合理的方案;再之,运用图形思维方法能将设计师的方案直观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设计师的思想.

六、结语

不管是抽象的图形思维方法还是具象的图形思维方法,在室内设计中,图形思维方法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设计的过程中,缺少了图形思维,设计就好比如缺少了灵魂一样,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注重图形思维方法是运用,发挥其作用,塑造出具有艺术美的室内空间形象。

参考文献:

[1]范庆华.室内设计方法中的图形思维与表达[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2):54-58.

[2]李亚萍.图形思维与室内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9-9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