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相矛盾的故事范文

自相矛盾的故事精选(九篇)

自相矛盾的故事

第1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范文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的天气可真好,来看窗外,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大家笑什么,老师说得不对吗?

噢,布满阴云就不可能是晴天。

还有件事,老师昨天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的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两道语文题没做。

完全不通?两道语文题没做就不能称之为做完了。

同学们都是逻辑关系非常清晰的人,老师要向你们学习。那有没有同学知道,老师的话犯了什么错误?

你举手最快,请说。噢,自相矛盾。

谢谢你把我们今天的课题都总结出来了(板书自相矛盾),那自相矛盾的典故究竟怎么来的呢?今天呢,就让我们跟着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一起来寻一寻“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根。

溯自相矛盾的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矛是什么,盾又为何物。请大家先看大屏幕上的第一幅图,这种长柄尖刀,就是矛,是古代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而这个可以挡住敌人刀箭的牌呢,就是盾,是打仗时的防护工具。也就是说矛和盾为一攻一守武器,而攻和防大家知道应该是对立的。

二、读通课文

认识了矛和盾,我们再来看看自相矛盾究竟是怎么回事吧。首先,老师给大家放一下名家范读,请同学们听的时候注意标注好字音和停顿。好,两遍范读结束了,哪位同学来挑战下自己,给我们试着读一下。

看你跃跃欲试,来。

他读得怎么样?嗯,声音洪亮,感情饱满。哎,我听到有位同学说他有个地方停顿好像不对。

那正确的读法应该是:楚人 有  鬻盾与矛者。嗯,你的节奏把握非常准确,谢谢你帮忙指正,请坐。

除了开头这句,本文结尾一句,节奏也不太好把握,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请同学们用笔划一下。夫 不可陷之盾 与 无不陷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

三、读懂课文

请同学们按照划分好的节奏,再自由朗读全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尝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圈点勾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同时,试着用自己的话给我们讲讲整个故事。好,带着目标开始你们的朗读吧。

同学们的读书声渐渐小了,应该是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

第一句,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讲一讲?

请第一桌这位勇敢的男生。嗯,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

翻译非常准确,老师还想请问你,誉之曰的“誉”你是怎么知道翻译成夸耀的?

噢,你说是根据上下文,因为他说到吾盾坚,物莫能陷,从而可以推断出誉是称赞、夸耀自己的盾好的意思。推理能力真不错,请坐。

看你已经迫不及待要说第二句了,请吧。嗯,这句意思是: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它不能刺破!。

大家都在点头赞许你的翻译,请坐。

听上去这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拥有的可都是上等好物,一定会有不少顾客买账吧,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怎么理解?

穿红衣服的女生:嗯,你翻译为: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言以对。条理清晰、简洁明了,请坐。

请大家注意:这里的“或”在古文中意思是…“有的人”;“子”,是古代男子的通称;而弗呢,对了,是不的意思,表示否定。

文章最后一句,我们留给终于鼓起勇气举手的A同学。

什么矛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刺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太棒了,这么复杂的句子,你都能够翻译得准确无误,肯定没少下功夫,老师给你一个大大的赞,也希望你以后争取更多的机会勇敢展现自己,请坐。

四、再现课文

好了,通过同学们的齐心协力,本文的大意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那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再给我们整体讲一下这个故事。

你都等不及了,来……

你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眼看到了卖矛盾者和围观者的对话场面。

那再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你若在现场,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卖者和围观者?

你说卖者起初叫卖时自吹自擂、得意洋洋;被围观者质问之后哑口无言、非常尴尬窘迫。

嗯,你说围观者冷静思辨,从容发问,有智者姿态。

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观察人物和揣摩心理非常到位,让自相矛盾的故事更吸引人了。

那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一下这个故事,注意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第一和第三组的表演真是活灵活现,说明对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理解已经非常透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一故事说明坚不可破的矛和无坚不摧的盾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能自相矛盾。

五、小结课文

相信通过这个故事,大家都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言实相符,前后一致的务实、诚信之人,为人处世不能自相矛盾。课下,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也讲给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们听一听。

好,同学们,下课!

六、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第2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范文

小学语文课本不但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内容作为教材,而且还要求小学生能够编写一些简单的故事。因此,我们应当研究故事的一般特征和编写方法。

一、抓住人物情节编写简单故事

无论是寓言故事、童话故事、革命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都是运用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情节,来表现鲜明、深刻的主题思想。

1、编写一人一事的故事

像《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里,人物是古时候有个人。起因是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经过是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是禾苗都死了。表现了急于求成往往会把事情办坏的主题思想。作者运用“看到的、想到的、说的、做的”把故事写具体。

2、编写两人一事的故事

像《在金色的海滩上》是讲“小姑娘”和“青年画家”两个人在海滩上拾贝壳的故事,表现了小姑娘诚实的优秀品质。作者运用“看到的、说的、做的、感受到的”把故事写具体。

老师和学生之间就有两人一事的故事。在讲到《曹冲称像》一课时,老师认为曹冲很聪明,有个学生反对说曹冲并不聪明。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和误会,造成学生被家长责打,结果老师被学生说服了。这个故事说明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置疑的教育新思想。

3、运用两人的对话,编写故事。

学生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运用两人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例如,《我和网友谈理想》。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我的理想》,我和网友张仕清在网上谈起了自己的理想。通过两人的对话,他们改正了沉迷于上网,不爱学习的错误,双方各自成为学校表彰的“三好学生”。

4、编写多人一事的故事

《群鸟学艺》讲的许多鸟(赋予人的特征,把它们当成人来写)都去向凤凰学习搭窝。猫头鹰、乌鸦、麻雀听到半途先后飞走了。只有小燕子听到最后,它的窝搭得最好、最漂亮。说明了办任何事情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到底才会有好收获。这个故事作者运用“说的、想的、做的”的构思方法把故事写得很具体。

我们不但要关心学校生活,还要留意社会生活来编写多人一事的故事。

二、运用矛盾和斗争编写故事

有矛盾、有斗争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没有矛盾和斗争就没有发展。我们把有矛盾、有斗争的规律运用到编写故事中去,故事就会更加生动、具体、感人。

1、《打赌》这篇故事就写了三对矛盾。①我爱吃零食与不爱吃饭的矛盾。我与爸爸闹矛盾。戒掉吃零食与想吃零食的矛盾。

通过矛盾和斗争,我和爸爸都戒掉了坏习惯。

2、社会生活中,有矛盾、有斗争的故事很多。例如:

正常考试与作弊的矛盾中,又存在着老师与学生的矛盾,学生之间的矛盾。我们用这些材料可以编成生动的故事;

3、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产生许多误会,造成矛盾的尖锐化,斗争的复杂化。我们应当抓住误会编写创作生动的故事。例如:

某个同学没有偷别人的东西,而钢笔却从他的书包里搜了出来。这就产生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强烈的误会。①老师对他的批评;同学们对他的指责;他的思想斗争;④他的明察暗访;⑤真相大白。

三、运用波折和起伏编写故事

由于外部和内部的原因,许多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会出现波折和起伏现象。运用这种规律编写的故事就会曲折生动、波浪起伏。

《飞机遇险的时候》这篇故事讲,飞机从延安飞往重庆的途中,遇到了强烈的寒流,沉甸甸地直往下坠,情况十分危急……最后,飞机终于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圈,脱离了危险。

第3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范文

材料:华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医。有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均头痛发热,同请华佗看病。经华佗望色、诊脉后,给李延开了解表发散药,给倪寻开的是泻药。正当二人疑惑之际,华佗解释道:李延是因受凉,病在外,故应当吃解表药。倪寻是因饮食过多引起,病在内,故应当服用泻药。二人虽病状相似,但病因不同,所治疗方法也不同。二人信服,各自拿药服用,很快痊愈。

1、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并分析内涵。(70分)

2、请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分)

参考答案: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

第一,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本质和现象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华佗对症下药是透过头痛发热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疾病的本质。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引起头痛发热这一结果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华佗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不同的病因,才做到了对症下药。

矛盾特殊性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都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首先,必须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也就是说要承认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就意味着世界是一个没有矛盾的世界,因而也就谈不上去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了。所以,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应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其次,我们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最终目的是要找到正确、合适的方法,从而解决矛盾。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哲学理论必须在实际运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在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基础上真正解决矛盾。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说明,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启示有:

第一,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第二,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4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影视作品;爱情;冲突模式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亦是影视作品的永恒主题。影视作品的特点是必须通过声音和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中,通过剧中人物的思想和言行及其展开的矛盾和冲突表达其主题内涵。故在以爱情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任何爱情思想的表达都必须是通过一定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情感冲突来加以揭示的。也就是说,影视作品中的观点表达,只能是一种间接表达,而不能如普通文学作品一样直接地讴歌爱情或表达特定的爱情观念和情感。

影视作品的音声形象的表达方式决定了其思想表达的故事性与情节性,而矛盾与冲突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必要条件。幸福的爱情总是相似的,也因其矛盾性的缺乏而缺少影视作品展开所需要的故事情节;不幸的爱情则各有各的不幸,以其矛盾的复杂性和冲突的剧烈性而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情节。故影视文学作品更注重描写爱情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在矛盾和冲突中表达出一定的爱情主题、爱情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不同的冲突模式加以透视。

一、婚恋双方情感与欲望的冲突

在现实的世界上,不存在真空中的爱情。现实中的爱情总是包含着纯真的情感追求与现实的欲望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保持二者的相对平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每个现实中的人都正在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也就成了影视作品得以立足的生活根源,只是影视作品会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更加戏剧化,使矛盾的对立和冲突更加尖锐化,矛盾双方的个性更加鲜明、更加类型化,从而在这种尖锐的冲突中突出自己的主题,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引起受众的反思,起到启迪作用。

这种情感与欲望的冲突往往是通过情感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来展开的。世俗中的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情感追求,这种美好首先表现于纯洁。纯洁意味着超越世俗、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忠贞不渝、地久天长。其次表现于崇高。崇高意味着生死相依、同舟共济、患难与共、风雨无阻、不离不弃。这种纯洁而崇高的美好爱情为人人所渴望,其主题也为各类文学作品所歌颂。但是,基于其表现生活现实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展开故事情节的需要,影视作品更加关注这种美好爱情所面临的现实考验――即真实的生活。

现实生活总是无情的,不以人们的美好愿望为转移。现实中的人总是面临着各种欲望的追求与实现的问题。当这种欲望的追求与纯真的爱情纠缠在一起时,就演绎出了影视作品所期望表现的人世复杂的爱恨情仇。这种纠缠首先表现为欲望对情感的污染。即使是正当的欲望追求,因其是对现实的某种“需要”和“妥协”,从而意味着与纯洁的、超现实的情感追求相矛盾。这种矛盾使欲望的存在成为对情感的一种“染指”,所以欲望与纯情的冲突是永恒的。其次,表现为欲望对爱情的障碍。当欲望与爱情的冲突达到极致,就产生了两者不可兼得的选择,此时的爱情就受到了欲望的巨大的挑战,而在此时也更突显出选择者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婚恋双方在关键时刻的特定选择,影视作品或歌颂纯真爱情的美好,或揭露虚假爱情的丑陋,而其宗旨则是呼唤美好的爱情,鞭笞丑恶的爱情。

二、婚恋双方的社会背景与个性冲突

爱情是发生在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故事,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这就是决定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与品质。婚恋中,连接起两个人的是同一种爱,是共同的爱,而对这同一的、共同的爱,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受与需求。这种不同往往会因为婚姻的一体化而被忽略,因为爱是“我们”共同的,所以一方总是会认为对方应该与“我”有同样的理解和感受。这就造成彼此之间期望与现实的偏差,矛盾和冲突也就伴随着偏差产生了。这种矛盾和冲突又从深层反映了角色双方的爱情观念与价值取向,故影视作品又可以通过婚恋双方的这种矛盾和冲突,展开故事情节,表达出自己意在言说的爱情主题。

现实中的人都是社会性的存在,每个人的出现与成长都不是完全自我选择的结果,这就决定了人的有限性;人又都是独立存在,无法脱胎换骨,把自我变作他人,这也就意味着个体之人的绝对性。每个人的言行都有自我过去的影子,每个人的现在都担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所以婚恋中的两个人很难达到完全同一。影视作品正是抓住了个体之人的这种有限性与绝对性,设计人物冲突,展开故事情节,借之言说主题。

这种冲突首先表现在每个人独特的社会背景差别,可以是城乡差别、文化差别、经济与社会地位差别等,这些差别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三观”最终决定了人的爱情观。其次这种冲突又可以通过个体之人的独特个性表现出来,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两个相爱的人不可能在各方面完全一致,矛盾与冲突也就在所难免。这样由社会背景不同与个性差异所导致的爱情悲喜剧就成为一种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

可以说在这种影视作品中,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思考,审视爱情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存在形式怎样纠缠于社会生活之中,而这种社会生活不仅有空间的广度,更有时间的长度,与历史血脉相连。这种爱情题材更有深度,其主题更有启迪意义。

三、婚恋双方的价值取向冲突

爱情与婚姻和家庭不可分割,爱情终会走向婚姻和家庭,婚姻和家庭终会消融爱情于其中。当然这不是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只是爱情转换了其存在的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婚姻包裹下的爱情。但这种转换却会使人感觉昔日的爱情逝去了,代之来的是家的牢笼、婚姻的围城。这就需要爱情认识适时发生转向,正确认识爱情与婚姻的价值,而转向缓慢或失灵者必然会发生爱情矛盾与冲突,甚至导致爱情危机。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升起突显了一定境遇中的一类人的爱情品质与观念,形成可以展开故事情节的冲突结构,使影视作品找到了生发的土壤,可以借之表达一定的爱情主题。

婚姻包裹的爱情当然不是原始的单纯的爱情了,具有了更多的复杂的内容,也包括前文已述的两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当身处其中的人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就会想到躲避、逃离,甚至是背叛。正如钱钟书把婚姻比作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却想出去。这样的过程就展开了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成为影视作品的素材。这样的情节展开的结果很可能是婚姻的破裂,或婚外情的发生。这种悲剧性的结果拷问着爱情的本质,也拷问着人性的本质,是对虚假爱情的深刻揭露,也是对人性沉沦的一声叹息。而这样的情节再继续展开就会是当事人为自我的沉沦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或幡然悔悟发现婚姻的真谛而重拾幸福。这样的情节安排未必真实却合情合理,因为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得到都要付出代价,“舍得”二字是先“舍”后“得”,所谓的“得”只是自己认为自己的得到值得自己的付出。爱情与婚姻的目的是获得幸福,幸福与否是衡量人的爱情追求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故冷暖自知,影视作品通过故事情节演绎出一幕他人的人生悲喜剧,让我们在他人的生活中明了其中的冷暖,从而起到警示与启迪的作用。

第5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矛盾律 排中律 《战国策》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的一定阶段上又都有其固定性,即质和量的规定性。比如战国时的七国,虽然战国的时局及七国各自的情况每天都在变,但在秦未统一七国之前,七国仍然是并存的,那个时代也仍然属于战国时代。这就是它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事物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决定了某物之所以为某物。这种事物的质和量规定性反映在人脑中来,就是思维确定性。思维的确定性从不同角度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就分别是逻辑的基本规律:说一个思想反映了什么,就不能同时又说这个思想没有反映什么。用公式表示为:A不是非A。――不矛盾律;一个思想或者反映什么,或者没有反映什么,二者必居其一。用公式表示为:或者A或者非A。――排中律;在下面的论述中,我们就具体讨论矛盾律和排中律在《战国策》中的体现。

要使我们的论辩富有逻辑力量,必须遵守这两条规律。矛盾律又叫不矛盾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矛盾律的公式“A不是非A”的意思是说,A这个判断与其相矛盾的判断非A不能同时成立。即是说,A与非A这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如在《齐策六・齐王建入朝于秦》中,齐王建到秦国去朝见秦王,齐都城门的司马问齐王:我们是为社稷立王,还是为大王您个人立王?在这两个问句中,对应着两个回答,也即两个判断,而且这两个判断是相互矛盾的,齐王要么说是为社稷立王,要么说是为齐王个人立王,不能在肯定其一的同时又肯定另外一个,即不能同时为真。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也具有“不能同真”的特点,所以,矛盾律不仅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也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如在《楚策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中,齐王派使者向楚王要地,子良说不能不给,给了再攻打。昭常说不能给,自己愿意去防守东地。景鲤说不能给,但是楚国不可能单独防守,我愿去向秦国求救。可以看出,子良主张给,而昭常和景鲤主张不给,两派的意见是相互反对的,所以这两个意见只能同意其中的一个。但在原文中楚王派子良带车五十辆往北向齐国献地五百里;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去防守东地;派景鲤带车五十辆,西去向秦国求救。于是,在齐王向子良要地不成,要攻打昭常时,秦国已经派大军五十万逼近齐国的西境,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南边到楚国,西边到秦国,解决齐国的灾难,楚国不用一兵一卒就保全了东地。在这里,表面上是楚王把三者的意见都付诸实施了,实际上,子良、昭常是迷惑齐王的烟幕弹,景鲤的行为才代表了楚王的真正意图,而这也恰恰反映了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的正确性。

我们在论辩中运用矛盾律揭露逻辑矛盾时,要注意划清逻辑矛盾和客观事物所固有的矛盾的界限。前者是应该在论辩中避免的,而后者是客观存在的。前者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表达之中,而后者则是客观世界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中,张仪主张攻取中原心脏之地,占有九鼎。司马错则认为应先攻取西蜀,扩大疆土。如果去攻打韩国,会背上恶名,而且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这里,张仪和司马错的论据就是客观事物间存在的矛盾。

还应注意,矛盾律的运用也是有条件的。我们说在两个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的判断之间不能同时断定它们都是真的,其条件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如果时间、方面不同,我们的断定不受此限制。

有时候,同时运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来断定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还可以使论辩更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宋卫策・公输般为楚设机》墨子进见楚王说:“现在有这样一个人,抛弃自己的彩车,邻居有一辆破车他却想去偷;扔掉自己华丽的服装,邻居有粗布衣服他却想去偷;舍弃自己的美味,邻居有米糠他却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啊?”墨子讲了一个人互相矛盾的两方面,更加清晰地为楚王分析攻宋行为的不合理。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有一个是真的。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这里,A表示一个判断,非A表示A的矛盾判断。在A和非A之间,要么A真,要么非A真,二者必居其一,排斥中间的可能性,故叫做排中律。排中律要求我们在同一思维或议论过程中,必须在互相矛盾的两判断间肯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否定,也不能含糊其辞。排中律要求我们论辩时在是非面前必须旗帜鲜明。《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中,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为他们考虑得很深远。您老人家送燕后出嫁,临别登车,握住她的足跟哭泣,悲伤她的远去,也是感到伤心啊。她走后,不是不思念她,祭祀必为她祝福,祝告道:‘一定别让她回来。’难道不是考虑长远,希望她的子孙世代继承王位吗?如今您老人家提高长安君的地位,把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给他很多宝物,不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不幸逝世,长安君怎么在赵国立足呢?老臣认为您老人家为长安君考虑得少,所以说您爱他比不上爱燕后。”在燕后和长安君之间,赵太后最爱长安君;而赵太后也承认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很深远。然而,赵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不如为燕后考虑得深远,这两者之间岂不是存在着矛盾?左师触龙通过提出这两个的矛盾关系,使赵太后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自相矛盾关系,触龙也通过思维的排中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论辩中运用排中律时,要紧紧抓住“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之间”这一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将排中律和矛盾律的适用范围严格区别开来。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之间,而矛盾律则既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之间,也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之间。在运用排中律时,我们还得考虑到思维过程的复杂情况。有时,由于各种原因,思维弄不清事情的真假,在二者之间不急于表态,这不算违背排中律;有时,由于种种需要,可以在谈话中采取故意违反排中律的手法来显示其谈话的艺术性。值得一提的是:从总的情况来说,我们的论辩必须遵守逻辑规律,而这里故意违反逻辑规律的情况,仍然是以说话者在运用逻辑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需要而进行的。因此,故意违反逻辑规律以增强谈话效果,只能看作是在特殊情况下对逻辑规律的运用。

参考文献:

第6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矛盾 化解 幸福

2011年初热播的电视剧《幸福来敲门》收视率一路飙升,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它改编自中国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小说作品《继母》,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名漂亮时髦又不失聪明贤惠的继母排除重重阻力、终于获得幸福家庭生活的故事。该剧取材于现实题材,直射当时社会环境下和家庭伦理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冲突和矛盾,女主人公江路也在解开一个个情感纠葛的过程中中凸显其率真个性,赢得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打动了千万电视机前的观众。追踪看完全剧,其中矛盾设置可谓密集猛烈、高潮迭起,推动了剧情的流畅发展。笔者就该剧中的矛盾设置展开探析,主要矛盾类型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大龄女与社会时代环境的不协调

人物与环境的不协调是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江路的出场即带出她骨子里对那个时代的挑战或者不恭。上世纪80年代的人的思想和行为还处于初春的气候,乍暖还寒。伴随着孩子们的嬉闹和邻居大妈们的交头接耳、指指点点,主人公江路穿着一袭睡衣模样的衣服走出家门,旁若无人。36岁的江路依然未嫁、孑然一人,自在洒脱,这必然会招致周围人的闲话和猜测,何况这是一位穿着时髦、聪颖漂亮而又极具个性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出现在公众视野即是有故事的人,不想引人注意都不可能。当她和宋宇生在小卖铺相遇,两个有故事的人不可避免的遭遇了爱情。他们炽热的情感灼烧了那个时代背景和他们周围的人际环境,所以引发了周围人们的不解、紧张甚至强烈反对。江路成为当时的另类。

二、两种爱情观的冲突

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爱情观,江路江沛两姐妹则是浪漫主义和务实风格的两端。江路是一个骨子里充满浪漫色彩的人,她全身心期待并大胆追逐自己的爱情,为了爱情不惜一切包括物质和情感。她拒绝了很有经济实力的美籍华人的求爱,不听姐姐规劝,宁愿为了爱情驻守在宋宇生的身边。江沛则是一位善良而务实的女人,她希望妹妹在感情的世界里能够寻求到一种更为安全的物质呵护,姐姐对于妹妹这种追求幸福的方式和方向一直担心。所以在本剧中,姐妹俩既互相扶持,又偶尔会因为观念不合而纠结。直到江路经历所有磨难,在除夕夜等到幸福敲门,姐姐终于笑出眼泪,两人的爱情观终于融合。

三、算不上情敌的情敌

次要人物的出现往往会改变故事的发展速度。“考拉”的出现让江路萌生醋意,也激发了她和宋宇生爱的进度。传统谨慎的岳母一心要为女婿找个好老婆,给自己的外孙找个好继母,她不停地敦促宋宇生去和自己喜欢的女人相亲,这必然引起崇尚爱情的宋宇生的逆反。当江路欣然赴约去参观宋宇生的摄影展,岳母带着“考拉”也来了。第一次激烈的正面碰撞不仅没有阻止江路追逐爱的步伐,反而成了他们情感的催化剂。“考拉”最后退出,情敌危险解除。当然,后来因为隽隽转学的关系,“考拉”和江路再次邂逅,此时,两人已经能够微笑面对,情敌关系早已不存在。

四、另类婆媳的博弈

另类婆媳之间的博弈是本剧前半部分的矛盾集结点。婆媳关系是经常被影视剧利用的矛盾,而在本剧中,婆婆是丈夫前妻的母亲,身上带着前妻的影子,感情纠葛更加微妙错杂。江路不会一味的委曲求全,老太太反对的态度坚决,矛盾异常尖锐。老太太不愿意让一位太“招摇”的女人走进自家大门,这样的女人不会过日子,不会照顾自己的女婿和外孙。她的这种担心和不信任促使她一次次想办法拆散这一对恋人。不料正是因为她的破坏和阻挠让宋宇生更清楚的看到了江路对自己真挚的爱情,并下决心一定要和江路结婚,给予她幸福。结婚现场,老太太“婚宴托孤”,继续对抗江路、宋宇生的结合。直到老太太病倒之后,江路善良细心的照顾开始冰释老太太心里的疑虑。当江路宋宇生这一对夫妇发生矛盾时,老太太极力撮合二人和好,她和这个家已经离不开江路了。江路既彰显了自己的个性,保全了个人尊严,同时也用善良和耐心化解了婆媳矛盾。

五、继母与孩子关系的反复

故事总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曲折推进,本剧中继母和女儿的情感对抗最为精彩。继母和孩子是一对敏感的家庭关系,江路用爱来呵护。本来女儿宋征对江路非常友好甚至崇拜。可是后来却因为一辆自行车而产生误会,进而引起宋征对江路的抵触心理。再加上宋征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江路既要化解二人之间的矛盾,又要为宋征成长担忧,她主动承担起对宋征引导人生的责任,她利用女人的温婉细腻与宋征和解。相对来说,和宋隽的友好关系建设的较为顺利。但是宋隽是姥姥的心头肉,突破口很难找到。江路用她独特的方式和对宋隽发自内心的爱感动了小小的心灵。

六、狭路相逢,与小人斗

因为小人的卑鄙才愈加彰显主人公的坚韧,反面角色的破坏力更能够激发主人公前进的动力,形成了较强的戏剧张力。江路个性极强,王文生是江路生活里的小丑。他对江路充满幻想却得不到回应,恼羞成怒就处心积虑处处给江路找麻烦。江路因为家庭原因影响到了工作,再加上王文生成心寻找麻烦,江路的事业遭遇瓶颈。王文生最终堕落成一个十足的小人,他的一封匿名信点燃了江路和宋宇生的夫妻矛盾,也毁了江路的工作前程。江路再次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陷入情感危机的同时,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业。

七、夫妻心结

高潮段落需要集中而有力量的矛盾点,姐姐、婆婆、儿女都不能阻止江路对爱的追求,可是丈夫的冷遇却击垮了江路的心理底线。在本剧中,是什么原因导致美丽聪颖的江路36岁依然未嫁、孑然一人?这个原因揭开了江路最深的伤痛也直接推动故事奔向高潮――当年为了从遥远的云南返回北京,江路竟默然付出了青春的身体,为此,她一次次与幸福失之交臂。因为真爱,她不敢对最爱的人谈及此事。当一切真相大白于天下,宋宇生的爱突然狭隘,江路的处境令人心碎。经过三个月时间的修复,宋宇生终于归来,幸福,终于照耀这位美丽、善良、聪颖的女人。

剧本的设计给予了演员很好的提示和更多发挥的空间,蒋雯丽娴熟的演技将江路这一人物形象演绎的真实而丰满。矛盾是推动主人公和故事前进的的动力,当所有的纠结都被化解掉,江路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最简单、最质朴也最真实的幸福。幸福,已经成为新年运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这部电视剧的主创人员以白描的手法和生活流的创作思维,为2011年的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部清新芬芳、意味隽永的电视作品。

第7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范文

1、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刺刀见红穿越长人阵,玩得漂亮。

4、有个人在大街上卖兵器,他吹嘘说:“这是天下上最锋利的矛,什么盾都能刺穿。”然后又拿起一个盾,说:“这个是天下最坚固的盾,什么矛都刺不穿。”这时,一个老人走过,就问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结果回怎么样呢?”这个人一时哑口无言。

5、什么东西都可以刺穿的矛和什么东西都刺不穿的盾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就像万能的上帝无法造出一块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一样,无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出自《韩非子》上的一个典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7、既然你郑鹏拿着这些工程说事,那我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其乐无穷也。

9、执行法官要善于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战术中寻找到执行的突破口。

第8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范文

1、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刺刀见红穿越长人阵,玩得漂亮。

4、有个人在大街上卖兵器,他吹嘘说:“这是天下上最锋利的矛,什么盾都能刺穿。”然后又拿起一个盾,说:“这个是天下最坚固的盾,什么矛都刺不穿。”这时,一个老人走过,就问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结果回怎么样呢?”这个人一时哑口无言。

5、什么东西都可以刺穿的矛和什么东西都刺不穿的盾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就像万能的上帝无法造出一块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一样,无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出自《韩非子》上的一个典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7、既然你郑鹏拿着这些工程说事,那我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其乐无穷也。

9、执行法官要善于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战术中寻找到执行的突破口。

第9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范文

近几年来,因农村邻里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刑事案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为充分发挥检察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能,我们对__年办理的因农村邻里之间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以利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共同做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工作。

一、__年办理此类案件的基本情况

__年,__县人民检察院受理县公安局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涉及到农村因邻里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有16件20人。其中:涉嫌故意伤害罪13件13人,涉嫌故意杀人罪1件1人,涉嫌过失致人重伤罪1件1人,涉嫌聚/,!/众斗殴罪1件5人。从犯罪主体的基本情况上看:在文化程度上,涉案人员的文化程度均偏低,其中文盲2人、小学文化程度5人、初中文化程度13人;在年龄结构上,以青壮年为主,其中:20岁至40岁的有11人,41岁至50岁的有3人,50岁以上的有6人,最大的为62岁。在生理上有残疾的1人,在精神上有限定责任能力的1人。从犯罪的主观方面来看,大多数犯罪嫌疑人是在一时冲动情况下,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绝大多数无犯罪预备。大多数涉案人员在犯罪后都后悔当初的行为不应该,没有想到后果,愿意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希望得到被害人的谅解,但因大多数被害人提的要求过高,双方一时难以达到和解。从犯罪客体方面来看,侵犯客体主要侵犯的是他人的人身权,即身体健康权。从犯罪的客观方面来看,大部分是造成轻伤害案件,在被害人中有1人死亡、4人受重伤、11人受轻伤,给被害人的身体、家庭、经济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二、因邻里纠纷引发刑事案件的特点

1.引发邻里纠纷的原因相对简单。一是为地基、边界、水沟等引发的纠纷有8起。农村住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没有正规的审批手续,住户一般有私自扩大房前屋后等宅基地的情况,将不属于自己的地基占为已有。如:__年2月,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犯罪嫌疑人贾大国涉嫌故意伤害一案,住__县盛康镇贾庙村2组的贾大国,在其家门前水井打水时,邻居贾刚波说贾大国水井的水流到其家门前的水沟里,又说贾大国家的柴垛占了其家地界,双方引发争吵后撕打在一起,贾大国用手中的钉耙朝贾刚波头上砸,造成贾刚波损伤属重伤的严重后果。二是为小事引发争吵而发生有3起。如:__年6月,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犯罪嫌疑人胡顺旺涉嫌故意伤害一案,住__县赵湾乡青龙山村1组的胡顺旺与本组村民王兴旺因纠纷双方发生争吵,继而相互撕打,胡用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王腹部戳伤,造成重伤。三是因怀疑、猜疑对方、心胸狭窄而引发的有2起。如:__年8月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犯罪嫌疑人李清明涉嫌故意伤害一案,住__县冷集镇团湖店村7组的李清明因怀疑邻居杜定富与其妻子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既怀恨在心,趁杜经过其门前之机,用西瓜刀朝杜身上连砍十余刀,致杜定富受重伤。

2.因邻里之间平时不注意细节,痴笑残疾人被对方怀恨在心,产生不正常的报复心态,致使恶性案件的发生。如:__年4月,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犯罪嫌疑人胡春英涉嫌故意杀人案,住__县紫金镇将军坪村1组的胡春英(女)是个聋哑人,因邻居程贤菊经常对其翻眼睛,胡春英感到低人一等,便准备了一瓶“甲拌磷”农药伺机报复。__年3月12日下午3时许,胡春英见程贤菊上山捡柴,便跟踪上山后,胡春英用手指擦脸作羞辱程贤菊的动作,继尔相互撕打,胡春英把程贤菊按倒在地后,将农药灌入程贤菊口中,致程贤菊中毒死亡。

3.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后,互不相让,互不谅解,看谁的势力大,导致双方矛盾激化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如:__年6月,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犯罪嫌疑人鲁海涛、鲁海军、李卫星、张泉等人涉嫌寻衅滋事案,住__县庙滩镇檀树湾村6组村民鲁来生在田里拔草乱扔石头,与邻居陈玲发生争吵后,鲁来生的妻子即给在外地打工的鲁海涛、鲁海军打电话,叫他们回来帮忙,从而引发一场情节恶劣的寻衅滋事案。

三、因邻里纠纷引发刑事案件原因

1.法制观念淡薄,发生矛盾纠纷后不能用正当途径或者法律手段解决。有的村民不知法、不懂法、不会用法、不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遇到矛盾纠纷,不通过正当途径或者法律手段解决,不能双方友好地、相互谅解地来解决问题,而是不管是违法还是犯罪,不考虑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采取极端的方式和不合法手段,使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

2.村民的土地边界、房屋地基等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引起。由于受农村自然条件的限制,原有的土地边界、房屋地基等没有经过严格的规划,正规的审批程序,造成边界、地基不很明确,不很具体,邻里之间关系能处理好的,彼此都无事;邻里关系之间一旦处理不好,产生了矛盾,轻则邻里不和,相互辱骂、撕打,重则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3.基层组织对邻里纠纷引发的矛盾后调处工作有欠缺。邻里纠纷引发的矛盾发生后,有的不是直接找村干部解决,有的村干部听说后就不重视、不去主动协调解决,很多时候都有多一事不好少一事的思想。有的虽然找村干部解决,但由于纠纷双方分歧较大,村干部也想尽心尽力把纠纷解决好,但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也只好有心无力地尽到责任算了,不追求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缺乏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

4.执法办案单位有的存在为完成逮捕、的任务,就案办案,不重视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刑事和解,存在单纯办案思想,只重视实体,只重视犯罪行为构不构成犯罪,能调解的就简单调解一下,一时调解有困难的不能够做耐心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够想方设法把双方的矛盾化解掉,不去积极争取把双方的纠纷矛盾平和的化解掉,争取双方互相谅解,在以后的生活相处中平和对待。

三、处理邻里之间矛盾的建议。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合理合法的处理好邻里纠纷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因此在处理邻里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前预防,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是建立健全人民调解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矛盾发生后平和调解意思。邻里纠纷发生后,当事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申请基层组织进行调解。另一方面,基层组织若能迅速介入,积极主动地开展

卓有成效的调解工作,就可以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或者减少刑事案件的发生。二是加强民间矛盾纠纷信息反馈工作。矛盾纠纷要得到及时调处,纠纷信息渠道必须畅通。矛盾纠纷发生后,有关部门或基层调解组织得不到信息,也就失去了有效调处的时机。这种情况下矛盾纠纷就容易被扩大、激化。因此要建立矛盾纠纷信息收集机制,便于有关部门和调解组织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后及时介入、处理。

2.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做好刑事附带民事部分的调解工作。对邻里纠纷引起的刑事案件在审理中应当贯彻“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的刑事政策。对一时冲动引发的刑事案件,事后确有悔改表现的,积极弥补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应当从轻处罚。而对主观恶性大,召集他人参与械斗的,则应当从严处罚,以发挥法律的教育、引导功能。对刑事附带民事部分的审理,则应当倾力做好调解工作,尽力引导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减少双方的对抗,实现双方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