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扇形统计图教案精选(九篇)

扇形统计图教案

第1篇: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关键词:老子思想;数学教学;生态课堂;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23.5;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76-0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阐释不尽的老子思想依旧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学者进行探索。教师将老子思想与教学方式相结合,打破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快、更好地推动生态式教学课堂的发展。

一、“无为”,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三年级“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树林里一共有五排小树,第一排到第四排每排各有5棵树,第五排有7棵树,那么一共有几棵树?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同桌两两进行讨论并举手给出自己的答案与算法。之后有两名学生给出以下答案:学生甲:一共有27棵树,因为5+5+5+5+7=27;学生乙:一共有27棵树,因为5×4+7=27。师:这两名同学给出的答案一样,但是给出的算式不一样,那么哪种算法更简单呢?学生:乙的算式更简单。之后教师又给学生提出几个类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不断地加深对混合运算的印象,增强学生使用混合运算知识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老子思想的“无为”,为教学方式做减法,通过“无为”而有所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

二、“不行”,循序渐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在短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新知识,让学生难以消化,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如在六年级“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发给他们一张统计表。学生统计的结果如下表。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用一张扇形图来表示这张表,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呢?此时学生都有些疑惑,于是教师在多媒体上现场做扇形图向学生更加直观地展示扇形图每一部分的含义。教师继续进行引导:乒乓球占20%代表着什么呢?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20%说明乒乓球占其中的20份,依此类推各项目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扇形图表示如右上图。

教师继续进行引导:大家看一看踢毽是不是最多的?再观察一下这张扇形图,是不是蓝色的踢毽部分占的面积最大?所以,今后再看到扇形统计图时,可以根据面积的大小判断数量的大小。大家现在还可以从这张图中发现什么呢?学生:喜欢足球的同学在我班占的人数是最少的。师:所以,我们学习的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优势呢?我们是不是可以更直接地观察到各项目人数在班级总人数之中所占的比例的情况?学生: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所有学生都更加深入地掌握了扇形统计图的应用。

三、“自然”,尊重差异

老子思想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状态与规律,不应对其加以破坏。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耐心地发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绽放自己的光彩。如在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教师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第一部分:在班级中成绩较差的学困生。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能比出你认为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分别是多大吗?那么你知道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积吗?教师可通过这样简单的引导以及对旧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第二部分:学习努力但是成绩一直处于中游的学生。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可提出问题:你可以自己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你可以自己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吗?有几种画法呢?教师可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数学思维。第三部分:拥有自己的学习体系并且成绩优异的学生。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师给出图形,并提出问题:图中红色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黄色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宽一样,那么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可通过这样的问题来提升这部分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的引申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的不同为其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结合老子思想进行数学教学,不仅能提升教学水平,而且也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同时,让学生根据自然发展规律成长、成才,也是建设生态式数学教学课堂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2篇: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因此,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方法,寻找真正适合本班的教学策略,确保实现高效课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数学能力.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寻找真正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1. 以生为本,摸清本班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摸清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师接手一个新班级或者是教学活动进行到一个阶段的时候,教师要通过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数学能力,并根据本班同学的数学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不断沟通.

2. 以学定教,寻找真正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效,教师就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组织教学. 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所需确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让每一名学生在每一堂数学课中都能够有所收获,都能够有所得.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仔细思考本班同学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思维训练计划,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于学,能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思考. 在课下活动中,教师也要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1.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些数学问题逻辑性较强,也比较抽象,这就导致有些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跟不上教师的讲解. 如果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那么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就会变得形象可感,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降低学生数学思维的难度,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数学内容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进行思维. 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与图表”第四节“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姚明在NBA篮球赛中的精彩进球镜头,并让学生猜猜看姚明在这场比赛中得了多少分. 在学生回答之后,多媒体课件出示“火箭队队员得分情况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课题导入很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能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中学会扇形统计图的读图和绘图.

2.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掌控学生的思维进程,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与图表”第四节“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出示,让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扇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 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在形象表达各部分量在总量中所占份额大小所具有的优势,从而根据问题情境分析数据,并学会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方法. 学生通过情境进而在交流合作探究中总结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掌握制作步骤,绘制出正确的扇形统计图.

3. 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扩展课堂容量

初中数学课堂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感受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并通过训练掌握数学方法,就必须依靠多媒体课件拓宽课堂容量. 如在教师讲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拓展练习,让学生在拓展练习中准确应用绘制方法,在学生绘制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台让学生出示自己绘制的扇形统计图,让师生互动,生生交流. 在学生完成扇形统计图之后,教师还可以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相比较,让学生明确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不同,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以生为课堂的主体,开展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1. 合作交流,拓展学生思维含量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交流. 在课堂中,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一言带过,但是相对较难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思维进程. 合作交流作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图形和变换”第三小节“平移变换”和第四小节“旋转变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要求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但是学生单凭个人的力量来感知平移的方法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互通有无中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并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相互交流以及教师的引导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这样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不但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会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 教师要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效果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合作交流学习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不但要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条件,还要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正确的合作交流探讨,既不要让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形式,也不要让合作交流成为学生议论与数学课堂无关的话题的空间. 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监控,构建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自主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产生合作交流的冲动和交流的愿望,能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探索出问题的答案. 教师要关注合作交流的效果,要在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学生群体,认真聆听,让学生在开放式合作学习中可以提高效率. 对于合作的形式,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学习,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增加了合作交流的次数,却起不到合作交流应有的效果. 对于合作小组的确定,教师要根据每一名学生不同的数学能力,确保每一个合作小组中的合作伙伴经过交流能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真正提高数学能力.

四、有效预习和复习,让学生不断在知识的掌握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 有效预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生本理念已经逐步深入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完成有效预习,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集中精力处理一些数学难题,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分解因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数学知识之前,要认真思考教学预案,在教学预案中要有学生前置性作业的预设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完成处理一些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 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的合作交流进行研讨,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在课堂上与教师、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积极复习,掌控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并在课堂上认真聆听、交流探究,还要善于进行复习,掌握学生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程度,以便确定下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有目的、有实效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建军.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创新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2).

第3篇: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学会关爱,在引入中体验生活

(课件显示“学会关爱”图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做一个调查:近三年来同学们给自己父母过1次生日的、2次生日的、3次生日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同学与老师共同记数,画好扇形统计图,调查结果如图。)

师:请同学们看图,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近三年我们给父母过生日的扇形统计图。

生2:我看到近三年我们给父母过一次生日的百分比最多,是40%。

生3:扇形统计图上的百分比之和是1。

生4:我看到近三年我们给父母过3次生日的百分比最少,是10%。

……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再请大家根据看到的数据,结合父母平时给我们的关爱,谈点感受。

生1:我们班给父母过生日人数百分比是80%,还比较多,我很高兴!

生2:父母都记得我们的生日并年年给我们过生日,而我们还有20%的同学三年都没给父母过一次生日,我们应该感到惭愧。

生3:希望统计图将来会全变成黄颜色的,给父母更多的爱(学生立刻鼓起掌来)……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请同学们今后在生活上学着多多关爱父母。

师:一副小小的扇形统计图给同学们带来那么多的思考,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制作。

赏析《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本节课教师创设了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学会关爱的氛围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实际结果,展示出统计图,通过这个简单的统计图,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体会了数据的意义,又让学生经历一次爱的洗礼,很好地渗透情感教育,初步实现情感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活动,寓情感于活动,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这样,就使单纯、枯燥的数字问题变为活生生的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真切地体现了新课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用心体会,在探索中体验生活

师:(老师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效果――扇子打开合起,忽隐忽现“用心体会,你会成功”的字语)看完动画后,你能看出扇形面积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吗?

生1:和扇形半径有关。

生2:和扇形的圆心角有关。

生3:和扇形的弧长有关。

师:大家讲得真好,在扇形统计图中,若告诉了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你能求出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吗?

生4:小学时我们学过,扇形圆心角=360°×该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数。

生5:该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数用部分数除以总体数。

师:(课件展示)在期中汇报会上,某班50人中,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学有20人,25人只记得父母一方的生日,完全不记得父母双方生日的有5人。

请同学们观察表格,并完成下表(生报答案):

师:有了上面表格里的数据,如何将表中数据转化为扇形统计图呢?请同学们完成统计图后,在图中请写一句表达你的愿望与思考的话。

(生画扇形统计图,并展示在投影台上)

生6:先画一个圆表示整体,再用量角器画各部分圆心角的度数。

生7:注明各部分名称与百分比。

生8:在扇形统计图的上面,还要写上标题。

师:请同学们说出作扇形图的步骤。

生9:计算百分比、圆心角,制图。

生10:还有调查、制表格。

师:制作扇形统计图的过程:(1)调查,(2)制表格,(3)计算百分比 、圆心角,(4)画出扇形统计图(要有标题,并说明各部分的名称和百分比)。

赏析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师把现场制作、探究的过程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实践与操作制作扇形统计图,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认识扇形统计图,归纳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及相关概念。教师将统计图放在投影台上,有创意地让学生添加自己的愿望和思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精神,通过学生探索、创造活动,体现了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对身边问题的研究、探索中体验到过程与方法,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制作的相关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有趣、自然、流畅,教学效果非常好。

动手实践,在合作中体验生活

师: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制作这么美丽的扇形统计图并表达出这么好的愿望与思考,真不简单!下面我们分四个小组进行现场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作扇形统计图,看哪一个小组调查的内容最新颖、最具有吸引力、最有价值、最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学生现场讨论,经过以下几个过程:激烈的争论――交流;组长分配任务――合作;现场调查制表――探究)。

赏析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要求学生对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当学生学了扇形统计图的制作后,教师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点滴思考与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同时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既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层次性,又注重参与的趣味性、娱乐性,学生在课堂上愿学、能学、勤学、乐学,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加深了对扇形统计图制作的理解,有效地改变了学习方式,渗透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汇报交流,在展示中体验生活

师:(教师将各组制作的统计图粘贴到黑板上)大家画得真棒!各小组发表你们的研究成果与思考。

生1:我们调查的是“喜欢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学科人数的统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喜欢数学的最多,占40%;喜欢政治的最少,占9%,我们希望政治课上多讲一点与生活有关的事情。

生2:我们调查的是“喜欢吃零食人数的统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喜欢吃零食人数占45%,不喜欢吃零食的人数最少,占25%,无所谓的占30%。吃零食有碍健康,也是一种浪费,我们希望同学们不要吃零食,特别是不要去吃外面的小摊上的食品。

师:讲得很好,吃零食有碍健康,大家继续发言。

生3:我们调查的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学科作业量的统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语文占33%,数学占26%,英语占24%,政治占10%,其他占7%。大家一致认为,语文作业太多,而且重复太多,我们希望语文作业数量少一点,质量高一点。政治作业虽然比较少,我们认为,还可以更少一点,节省时间多做点综合课作业,动手做我们会更喜欢的作业(学生掌声激烈)。

师:讲得很好,看来学校开设综合实践课已经见效了。下面请第四小组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和思考。

生4:我们调查的是本组同学对学生食堂食品卫生的统计,我们认为,满意占60%,基本满意占30%,不满意占10%,我们希望学校食堂应提高食品卫生。

第4篇: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1,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 2.浙江省温州中学,325014)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控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加广泛,以智能控制为基础的机器人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教育学者都在探索机器人教育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本课题以声控风扇为例进行教学实践探索,通过用Arduino 机器人的声音传感器与直流电机模块制作声控风扇,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机器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Arduino 声音控制 智能风扇

纵观当前的机器人教育, 多数是以竞赛、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真正进行课堂教学的少之又少, 而教学中主要是以小车为主,缺乏实际的生活意义。本课题以声控风扇为例,引导学生在学习机器人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体验机器人技术的生活应用,培养学生对科技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一、选题背景

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教学中,对直流电机的控制既是热点又是重点。经调查发现,多数教材在涉及电机时都是借用小车来进行设计的。虽然学生对小车有足够的学习兴趣, 但是小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本课题借用日常生活中的风扇来讲解Arduino 机器人中对直流电机的控制。传统的风扇是一个简单的电器装置,缺乏智能控制功能。本课题选取声控风扇,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制作出本课题的相关作品, 也将对生活中智能控制产生更大的兴趣,以激发更多的创意想法,设计出更加有趣、有生活意义的作品,如从传感器的角度提出光控风扇、温控风扇、倾倒自动停止风扇,从风扇的角度提出控制风扇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等。

二、方案设计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题是自编教材《Arduino 创意机器人》第二章《智能风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涉及直流电机(自带风扇)和模拟声音传感器两种元器件,并使用模拟声音传感器制作出声控风扇,最后从传感器、风扇等不同角度,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意。在本课之前,教材中已有《智能LED》一章,涉及传感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Arduino 机器人的基本控制方法,为本课题的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因此, 本课题将以此为基础, 重点解决利用Arduino 控制直流电机。当学生学会通过Arduino 控制直流电机之后, 便可利用前面学过的传感器知识轻松地制作声控风扇。

本课题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Arduino 机器人的输入、输出,掌握了传感器的一般使用方法,熟悉了ArduBlock 的基本模块。另外,通过《智能LED》一章的学习,学生对Arduino机器人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对深入了解Arduino 机器人有了迫切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

1.3掌握Romeo 板的L298 驱动控制电机的方法及模拟声音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2.3通过使用模拟声音传感器,理解传感器的一般使用方法。

3.3通过Arduino制作声控风扇,感受传感器控制为生活带来的方便, 体验学习Arduino机器人的乐趣。

(三)可选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通过对教材与学生情况的分析可知,本课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Arduino 对直流电机的控制。当学生可以控制直流电机之后,为检验和巩固他们对直流电机在具体项目中的运用能力,并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创造力,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声控风扇作为学生模仿的基础。另外,根据声音传感器对风扇的不同控制方式,笔者初步设计了四种声控风扇的方案(如表1)。

以上四种方案所使用的硬件都是Romeo3V1.2、模拟声音传感器、直流电机(带风扇),不同之处在于编程知识点与程序编写的复杂度。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Arduino 对直流电机的控制, 同时希望学生独立做出作品,获得成就感,从而对Arduino机器人更加感兴趣。比较以上四种方案可以看出,除方案一外,其他几种方案都或多或少涉及两到三个编程知识点。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和课堂时间等因素,本课题选择了方案一。其实,方案一是其他三种方案的基本形式,当学生理解之后,其他三种方案也会变得简单。

三、硬件搭建

声控风扇用到的硬件器材主要包括Romeo 控制器(Arduino 板)、迷你小风扇、直流小电机、模拟声音传感器、USB 数据线和3P 线等。

(一)Romeo 控制器

本节课使用的控制器是DFRobot 出品的Arduino8Romeo8V1.2, 该控制器采用的是最基础且应用最广泛的UNO 板卡。

(二)模拟声音传感器

本课题用到的模拟声音传感器是DFRobot 生产的,Arduino 能够通过它来感知声音的大小,并转化为模拟信号,即通过反馈的电压值来体现声音的大小。这种传感器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吹气的方式代替声音,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课堂教学中其他学生的声音干扰。美中不足的是这种传感器只能检测声音的大小,并不能进行语音识别。

(三)硬件搭建

搭建时, 将风扇连接在直流电机上,然后通过电机固定件(使用3D 打印机打印的)固定在U 条上。另外,在接线时需要注意的是,直流电机接到Romeo 控制器的电机模块(M1 和M2 两组接线柱),声音传感器接到模拟针脚端,接线图如图1 所示。

四、程序编写

硬件搭建好后就可以编写程序了。本课题采用的编程环境是图形化编程软件ArduBlock。ArduBlock 是一款为Arduino 设计的图形化编程软件, 是Arduino 官方编程环境的第三方软件, 目前必须依附于Arduino8IDE 软件运行,使用图形化积木搭建的方式编程,可视化和交互性强,编程门槛低,即使没有编程经验的人也可以尝试给Arduino 控制器编写程序。

声控风扇的程序编写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串口监视器输出声音传感器检测到的音量值的程序,通过这个程序,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听到声音时传感器值变化的范围;另一部分是根据串口监视器读到的值编写声控风扇的程序。读取声音传感器值的程序如图2 所示,程序中声音传感器连接的是模拟针脚1。假如声音有明显变化时,通过串口监视器读取到的值大概是30, 则声控风扇的程序如图3 所示,程序中设定的风扇转动速度为200,其取值范围是0~255,这里并没有设定风扇的转动方向,系统会默认风扇按照某一方向转动(转动方向与实际的电机接线有关)。

五、拓展应用

人类学习具有“聚类”特点,不管是新知识的获取还是原有知识的同化, 都习惯以“类”为依据进行加工、存储和提取。教学设计与实施也理应体现这种逻辑,以某种聚类方式将相关学习内容连成组块,从而在局部上聚类知识内容,在宏观上形成课程内容的集合,逐步呈现给学习者,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已有研究,大致有三种聚类方式:以相似的功能、相似的目标、相似的技术思想聚类。

本课题希望学生能够学会Arduino 控制直流电机的方法。以声音控制为例,按照上述聚类思想,可以拓展出很多应用。比如,以相似的功能(声音控制风扇)进行聚类,可以设计声音控制风扇的转动方向或转动速度等;以相似的目标(控制风扇)进行聚类,可以分别采用温控、光控等单一传感器或不同传感器组合来实现;以相似的技术思想(声音控制)进行聚类,可以设计出声控台灯、声控闹钟、声控窗帘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机器人的各种元器件及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学科知识逐一卷入学习中。因此,教学中希望学生以声音控制为出发点,尽可能多地发散出有聚类性质的作品。

六、教学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本课题是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完成的: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前一章《智能LED》所学过的各种传感器以及对LED 的控制,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机器人的三大组成部分, 以便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也为后面学生的拓展应用做铺垫。

(二)突破重点,解决困惑

本环节主要是向学生讲解本课题的重点问题,也就是Arduino 控制直流电机的方法。首先向学生表明,Arduino 中对直流电机的控制并不像控制LED 那样,可以直接将LED 连接到数字口上。因为针脚直接输出的电流太小,无法带动电机转动,所以需要专门的电机输出———Romeo 板的L298 驱动。然后向学生讲解Romeo 板的L298 驱动控制电机的方法(包括PWM 模式和PLL 模式,这里只介绍PWM 模式)。同时,提示学生将电机连接到板子上。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将电机接到M1 接线柱上,但也会有个别学生连接到M2 接线柱,此时要提醒学生记住连接的是哪个接线柱,这关系到控制电机的针脚是4 和5(M1),还是6 和7(M2)。

当学生连接好线路之后,便可以进行电机控制的程序编写了,这也是本课题的基础任务一:编写程序,尝试控制直流电机,使风扇转动起来。由于学生此时已经了解了Arduino 控制电机的原理, 因此笔者在上课实践时便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一下编写控制电机的程序,但需提示学生,数字针脚4和5 分别控制电机M1 的方向和速度,数字针脚6 和7 分别控制电机M2 的速度和方向。经实践,班上有几位学生可以做出来,然后请这几位学生向其他组传递经验,很快全班学生都可以完成此任务。

(三)合作学习,成就自我

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延续,因为经过上一环节的小组讨论与合作,学生会不愿意让教师继续控制课堂,所以,笔者便提出本课题的最终作品,也就是声控风扇,让学生继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设定简单的任务,使学生完成之后产生学习机器人的成就感,进一步增加对Arduino 机器人的兴趣。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但是并没有接触过模拟声音传感器,所以在这个环节,笔者将模拟声音传感器的使用说明发给了每个小组,作为他们的学习支架。而此任务也是本课题的基础任务二———先通过程序读取模拟声音传感器的值,再根据读取到的值编写程序,最后实现听到声音时风扇转动,否则风扇停止转动。

(四)拓展提升,课堂总结

学完本课题,为鼓励学生产生一些创意想法,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份表格供学生参考,如表2 所示。

最后对本课进行总结:Arduino 对直流电机的控制原理和程序其实并不复杂,我们学习本课最重要的目的是思考如何设计风扇会更有生活意义。因此,学习Arduino 机器人并不只是学习机器人的知识和技术,更希望大家在学习完机器人课程后能够设计与开发出更有创意、有生活意义的作品。

七、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重点是Arduino 对直流电机的控制方法,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所有学生基本都已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从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全班30 人(共15组)全部完成了基础任务。对于拓展任务,有1 组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做出了光控风扇,还有1 组学生做出声音同时控制风扇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许多学生都提出了创意想法,比如温控风扇、声控窗帘、声控闹钟等。通过本课题的学习, 学生不仅学到了Arduino机器人的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对Arduino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另外, 本课题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对学生拓展的提示和引导过于详细,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不够细致,造成了部分学生在出现问题后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希望在之后的教学中对这些地方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义务教育STEM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3YJC880121);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多平台、跨学科、聚类化、重创造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研究”(项目编号:CCA130133);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项目编号:ACA120005) 等多项课题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第5篇: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博物馆每年都会根据自身的规模大小、自然条件、馆藏文物,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举办各种展览。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展览成功之时,往往是展览资料流失之时。在举办展览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文字、图表、声像等资料。有的资料因为没有及时收集整理,在中途已经丢失。有的资料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集中保管,处于失管状态。如何将展览陈列实践中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保留下来,进行有效归档管理,建立健全展览档案,是各博物馆面临的一大现实课题。

1 建博物馆展览档案有多方实用功能

博物馆的收藏、研究、社会教育功能都是通过展览陈列展示的,建立丰富翔实的展览档案既是对展览陈列工作的真实记录,又是学术价值的二次开发,还能从一个侧面助推博物馆的发展,并对博物馆今后的展览起到指导的作用。

1.1 展览档案是展览工作的真实记录和原始佐证

一个展览,观众所看到的只是面前的展览内容,是成果的展示,而选题、拟定、布展的整个前期过程则要通过展览档案来记载和反映,一份全面细致的展览档案是对整个展览工作的动态记录,真实反映了一项展览的主题思想、设计水平和观众反响,如果缺少这一过程的记载,那么展览工作是不完整的。

1.2 展览档案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研究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研究为展览打基础,展览为研究展成果。如我馆通过刀剑分册编撰过程中的梳理和研究,最终形成剪刀类原创性展览,通过扇分册编撰形成工艺扇主题展,这些展览形成的原始资料集中体现了博物馆研究者的研究结晶,包含着许多重要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用来作为编研学术的材料,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1.3 展览档案是博物馆发展的见证

展览档案翔实记载了博物馆举办展览的整个历程,也反映博物馆的办展水平。

2012年5月16日,“落纸云烟―当代书法百家扇面作品展”在杭州中国扇博物馆开展。展览甄选了101幅中国当代百位书法名家的扇面书法(印)作品,正、草、隶、篆、行五类书体俱全。

翻开当年的展览档案:

开幕式现场主持稿、领导与书法家现场题字;各大媒体报道:《百家书法展开幕》(今日拱墅)、《百幅名家扇面书法今起展出》(钱江晚报);电台报道清单:浙江影视快乐一点通、杭州导视最忆是杭州、杭州1套新闻60分等;有扇面书法知识讲座、“扇与书”知识问答等体验活动资料;配套的展览图录《落纸云烟――当代书法百家扇面作品集》等等。

此次展览是杭州中国扇博物馆“扇动风发”系列展继成功举办“袖里翰香―明清精品扇展”、“澄怀博雅-民国精品成扇展”后,联手杭州市书法家协会推出的又一次扇面艺术精品展,不仅扩大了博物馆的知名度,也见证了博物馆办展业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1.4 展览档案对以后的展览有借鉴作用

展览档案来源于展览,同时它又服务于展览工作,既可以为当前的展览工作提供文件参考,也可以为今后的研究、展览的总结和查找不足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图表、实物、照片等丰富的材料。每年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都要针对自主策划的临时展览进行观众访谈,从年龄、信息来源、参观目的、总体评价、参与内容、意见与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

例如:2015年博物馆“百兵君子―千年一脉的中国剑文化展”和“c蜡成纹―贵州蜡染艺术展”中的几项调查:

从上看出,“参观展览”的观众比例大于“参与体验活动”,由此可见,参观展览仍是观众来博物馆的最主要的目的。从纪念品销售方面分析,观众对配套纪念品感兴趣度都不高,大多数观众认为出售的小纪念品价格较高,而对于一些愿意花贵价格买的纪念品,博物馆的商品缺乏收藏价值,这也是博物馆今后开发展览配套文创产品的一个方向。

观众提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展览展示形式的多样性,有静态展示,也希望有动态展示,如蜡染展,可以引进画娘现场作画,既是对展览的补充说明,又能更直接的表达展览想传递给观众的信息;二是临展的讲解服务,虽然博物馆开设了微信导览服务,但是受众群局限,要加强临展的宣讲力度。

通过分析这些调查表,展览策划人员可以在举办下一个展览时,哪些需要着力避免或调整,弥补不足,促使展览水平不断提高。

1.5 展览档案可以为博物馆的考核评定等提供相关原始凭证材料

如2013年度、2014年度浙江省未定级国有博物馆运行评估的申报,就有代表性原创临时展览内容,包括展览主题、基本内容、展览形式设计、辅助推广活动等相关考评内容;浙江省第九届(2014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申报中,我馆“青出于蓝――传统蓝印花布展”参评,上报了策划展览的相关材料并最终荣获此次陈列展览精品奖。

2 建博物馆展览档案要把握三大特性

一是档案的成套性。一个展览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项目,它的展览档案就是这个展览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文件集合,根据展览实施的阶段,又可以将档案区分为不同的阶段,即展览前、展览中、展览后的材料。一个展览从酝酿到展出,都是一个完整有序的过程,产生文件材料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二是形成部门的广泛性。举办展览需要各个不同业务部门互相配合,除了展览策划部,还有综合管理部、宣传部门、安保部门、后勤部门以及与展览密切联系的外单位等。这样一来,展览档案往往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甚至个人手中,这样为收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是种类和载体的多样性。载体和记录方式既有纸质档案,也有照片档案;既有以文字、视频、音频为记录手段的档案,又有电子档案;既有文书档案,也有展览工程施工档案。文件来源不同,文件的尺寸和规模也不相同。

3 建展览档案的若干方法论

3.1 建立档案管理体系,完善展览档案的常态管理

一是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每次展览,组建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展览档案管理小组”,积极落实展览档案管理的责任制,并将展览档案管理纳入部门的年终考核中,使展览档案和展览策划同步进行;二是建立博物馆档案管理体系。每个部门都设立一名兼职档案员,负责本部门文件材料临时收集工作;同时以博物馆综合部为牵头部门(档案室归属综合部),将博物馆各部门负责人、部门兼职档案员、与展览相关的设计单位纳入展览档案管理体系;三是积极开展各种档案业务知识培训。由于我馆的档案员大都是兼职,档案专业技术知识薄弱,所以要求各部门兼职档案员参加档案上岗培训、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综合部每年举办档案知识培训,邀请专业人士来馆授课,组织档案人员到其他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以提高实践能力。

3.2 明确展览档案的归档范畴,确保展览档案的系统性

展览档案涉及的内容繁杂,从分类来看,有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专题展览、交流展览等;从内容上看,有历史类、工艺美术类、纪念类、人文类、书画类等。展览档案内容应该涵盖展出前、展出中、展出后的各种形式、介质的资料、文字、图片、声像。主要包括:一是展览立项过程中的方案、专家意见及论证后的修改意见、会议纪要、上报的审批材料等,这些清晰的反映出展览选题的思路和过程;二是展出中的展览大纲、展览文本、藏品清单、讲解稿、布、撤展方案、平面设计图,这是展览档案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宣传教育材料,如展览宣传通稿、媒体采访报道、展出效果照片、音频、视频材料,根据展览出版的展览图录、展记、折页,与展览相关的各项活动内容,如我^举办泥塑展时召开了专家研讨会活动,还有开幕式资料、领导讲话稿、重要领导或来宾的签名薄,每年定期的观众调查问卷,对日后的展览进行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四是各项合作展览,与对方签订的意向书、协议书、有的需要施工的,施工协议书、与展览有关的安全责任书;五是展览的衍生品,是伴随着展览所开发出的产品。如我馆2016年举办了泥塑展,配合泥塑展开发的半山泥猫、黑旋风李逵立体便签夹、花梨木书签、荷叶娃娃等,这些衍

生品通过融入泥塑的元素,对泥塑展进行了另一种诠释,也要归档,可以通过照片记录下这些与展览相关的文创产品。

当然,档案工作者要主动参与到展览过程中,指导或协助各部门,争取将与展览有关的资料信息“一网打尽”,保证展览档案的系统性

3.3 做好及时收集和定期收集,确保展览档案的全面性

根据展览档案广泛性的特点,可以多方面拓展展览档案的收集。

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为例, 2016年举办的广东粤绣展,此次展览由全馆各部门配合完成,比如展览经费请示上报由综合管理部负责,展览立项、展览大纲、展览文本、布、撤展方案等工作由展览陈列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由安全管理部负责,水电后勤由物业负责,宣传报道、宣教方案由社会宣教部负责,其他如开幕式活动、展品运输等工作甚至由多个部门协同完成。这样一来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文件材料。做好及时收集,就是要求所有临时展览形成的文件材料,各部门兼职档案员在临展结束后两周之内全部移交到展览陈列部,由展览陈列部门按照《临时展览归档文件目录》进行暂时接收,对部门材料缺少的,退回要求重新收集。对收集齐全的展览档案,按照自主策划展、合作展、对外交流展三类形成一个个临时展览案卷,且不予装订。到年底时统一移交档案室;定期收集是碰到展览跨度时间比较长(有的展览横跨两年的),那么每隔一个固定时间,移交一批资料。如在展览筹备阶段结束后,相关的筹备资料立马归入临时案卷,待整个展览结束后,所有文件能够完整的归并在一起,解决了展览文件资料分散保管的问题。

3.4 区分不同载体,确保展览档案的联系性

对文字材料,应按统一规格装订;对照片分类排列,做好文字说明;对设计图,可以装订缩印件;对光盘、录音等,可以在档案中注明清单和内容简介后进行专门的保管。不同载体可以区分保存,但要注意保持一个展览的各类载体的有机联系,使得不同载体档案能够相互参照。目前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以制定有效的计算机检索体系,实现展览档案的实体分散和虚拟集中的管理模式。

4 展览档案的数字信息化建设和开发利用

4.1 加强展览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管理展览档案的一个趋势

目前我馆使用办公自动化OA软件,但没有档案管理功能,生存的电子文件无法有效保存归档,档案查阅也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只能检索题目,无法查阅全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为低下,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

为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展览档案的整理、移交、归档、统计、利用等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将档案管理系统纳入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开发档案管理软件,建立相关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对现有的纸质档案进行整理、扫描、数据录入,并将扫描资料和录用信息导入到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与现有的OA办公软件集成融合,使得流转在OA上的文件资料结束后,能够自动归档。同时,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建立科学有效的档案检索工具,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在设置相应信息系统管理权限情况下,对部门和个人开放,达到“一人管理、多人共享”的优化模式,有效提高展览档案资源的利用率。

4.2 展览档案要注重它的开发利用

要重视展览档案的深层次转化。根据博物馆的发展,编研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如展览图录,宣传图册、展览档案的参考资料、著作。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利用伞、刀剑、扇基本陈列展览档案,编写了《守望运河》《天毓琳琅》摄影宣传图册,出版了《伞行天下》《刀剑(剪)春秋》《扇动风发》三本书,充分发挥了展览档案的价值,是对展览档案进行积极利用的体现;要开展展览档案数字化编研。在档案管理系统中另辟一个展览档案编研平台,网罗馆藏展览档案之外与展览专题内容有关的各种信息,制作新颖、鲜活、富有表现力的多媒体档案编研成果,并与博物馆的门户网站对接,在网站上开辟一个展览档案专栏,这样一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静态、纸本化的编研模式,为公众带来了多样化的体验和精神熏陶。

5 结束语

档案记载着丰富的信息,博物馆展览档案记录着博物馆的成长历史,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使档案的潜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这对于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徽明.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几点认识 [J].档案学研究,2015,(3)

[2]陈馨虹.展览的记忆―浅谈博物馆展览档案管理 [J].办公室业务,2015(9)

[3]盛志喜.钟国文.略论展览档案的有效管理[J].兰台世界,2014,(5)

第6篇: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一、 基本统计量理解不全面

例1 为了解2009届本科生的就业情况,2013年3月,某网站对2009届本科生的签约状况进行了网络调查. 截至3月底,参与网络调查的12 000人中,只有4 320人已与用人单位签约. 在这个网络调查中,样本是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

【错解】样本是12 000人,样本容量是12 000.

【错因】不理解样本和样本容量的含义,错误地把研究对象的载体(本科生)当作研究对象(签约状况).

【分析】本题考察的对象是:2009届本科生的就业情况,调查12 000人的就业情况,则这12 000人的就业情况就是样本,根据样本中所包含个体的个数就是样本容量,即可确定样本容量. 解题要分清具体问题中的总体、个体与样本,关键是明确考察的对象. 总体、个体与样本的考察对象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范围的大小. 样本容量是样本中包含个体的数目,不能带单位.

二、 方差的运算规则理解不清

例2 一组数据的方差是2,将这组数据都扩大3倍,则所得一组新数据的方差是( ).

A. 2 B. 6 C. 9 D. 18

【错解】B.

【错因】误以为一组数据都扩大为原来3倍的同时,其方差也扩大为原来的3倍.

【分析】本题考查了方差的计算公式. 一般地设n个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方差为s2,则数据3x1,3x2,…,3xn的平均数为3,方差为[(3x1-3)2+(3x2-3)2+…+(3xn-3)2]=9s2=18. 所以,一组数据扩大为原来的n倍,则方差变为原来的n2倍. 故正确答案为D.

三、 看不懂统计信息图

例3 在读书月活动中,学校准备购买一批课外读物. 为使课外读物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学校就“我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从文学、艺术、科普和其他四个类别进行了抽样调查(每位同学只选一类),如图是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请你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 本次调查中,一共调查了______名同学;

(2) 条形统计图中,m=_____,n=_____;

(3) 扇形统计图中,艺术类读物所在扇形的圆心角是______度;

(4) 学校计划购买课外读物6 000册,请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学校购买其他类读物多少册比较合理?

【考点】条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扇形统计图.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综合应用,将条形图与扇形图结合得出正确信息求出调查的总人数是解题关键.

(1) 结合两个统计图,根据条形图得出文学类人数为70,利用扇形图得出文学类所占百分比为35%,即可得出总人数;而本题的关键和解题桥梁就是求出总人数.

(2) 利用科普类所占百分比为30%,则科普类人数为n=200×30%=60人,即可得出m的值为40.

(3) 艺术类读物所在扇形的圆心角是×360°=72°.

第7篇: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三地理;复习内容;整合

一、自然地理――精制小专题

自然地理部分,难度较大,数理逻辑性强。因此,为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必须细心、适时地采用设置“小专题”的方法,依傍大的复习框架,化整为零,逐个突破,引向纵深,方能取得实效。

1.展示案例

【案例1】“冲积扇”小专题

展示冲积扇结构组图(如图1),从对景观素描图、等高线地形图、俯视平面图及剖面图等四种不同形式的示意图剖析切入,创设问题链,逐步揭示冲积扇的结构特征。

【问题情境Ⅰ】读图1,回答问题。

(1)说明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及其分布特征。

(2)从图1中,分别说出冲积扇结构特征。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辨别冲积扇的具置及河流河道部位?这些河流外貌形态(河床位置)有何特征?它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情境Ⅱ】我国西北地区一些山麓地带常分布着大量冲积扇,在冲积扇中下部,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泉水从冲积扇的边缘区渗出,造就了沙漠绿洲。冲积扇边缘部分常常会有泉水出露,这与冲积扇结构有很大关系。读图2,回答问题。

(1)结合图文材料,试从冲积扇结构角度说明冲积扇边缘泉水出露的原因。

(2)沙漠绿洲为什么大多数分布在扇缘地带?

(3)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可能会给当地造成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4)比较图1丁剖面图和图2剖面图中的物质结构差异并分析成因。

通过对题的层层剖析,形成对冲积扇深入、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绘制出小专题知识结构图(如图3)。

2.小专题制作原则

(1)依据课标及考纲。所选小专题内容应紧扣学科主干知识点及核心能力点,尤其是教材中表述仅仅几行字,但在高考试题中却频繁出现的内容,比较适宜作为小专题素材。切忌不顾目标,随意拓展加深,导致耗时费力、增加师生负担且不得要领、事倍功半。如地球运动中的光照图,除基本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外,不需增加局部切割放大图、剖面展开旋转图等难度较大的图形,多设置贴近生产生活的实际案例,达到准确理解与灵活应用地球运动相关原理教学目标即可。

(2)依据学生易错易混点。从学生考试试题评讲、练习作业批改等过程中,可发现学生的易错易混点,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创设适合的小专题,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心理规律,促使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再向新的最近发展区螺旋式上升。

(3)小专题力求“小”而“精”。对课本中表述仅寥寥几行字,但内涵丰富、便于从不同角度变式拓展的内容,可灵活地创设不同立意和情境的系列问题,通过一条主线整合成小专题。小专题内容不可求多求全,力求短小精悍,能够解决问题,一般控制在1课时之内。在第一轮复习中可灵活穿插使用小专题,不宜堆放到第二轮时再构成大专题复习。由于第二轮复习时间紧、对第一轮相关知识遗忘率较大,堆放一起,难以起到分散难点、优化整改、及时补短的作用。

二、人文地理――重构体系框架

人文地理部分内容,内容繁杂,头绪较多,动态发展更新快,不像自然地理有较强数理逻辑,结构较为松散,但对案例剖析和原理的提炼及迁移应用能力的要求更高。必须大胆重构人文地理复习内容框架(又称“大专题”),以核心概念及核心原理统领全局,优化整合复习内容。切忌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依教材逐章逐节简单重复,或用大量习题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这样容易导致“知识碎片化”、“结构堆栈化”及“思维浅表化”,无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更难以提升分析和解决人文地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展示案例

【案例2】“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移”专题(如图4)

从图5可知,交通运输业是地理事物空间位移的先决性条件与基础,通过与通信网络、人才队伍的融合,极大地激活和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推进人类的电子商务及“互联网+”等活动的进程和深化其内涵。以此大框架为基础,再聚焦交通运输业,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可建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思维模式(图略),再回归教材。“交通运输业”作为人文地理要素之一,对区域农工商业、人口与聚落等要素产生影响,而“交通运输业”本身也受其它各要素的共同制约(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区位因素,图略)。利用图示,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大专题重构策略

(1)主题选取紧扣课标。必须熟悉和透彻理解课标中规定的相关人文地理内容,特别要提炼出课标已经涵盖而在教材中却未明确体现或体现很少的隐性内容,寻找出隐性内容与教材中已充分体现的显性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与完善地理知识框架结构,提升地理学科能力层次,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构建相应概念体系和原理框架。人文地理复习阶段,围绕核心概念整合复习内容、设计复习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完整有序地把握知识体系,自主建构有理解力和可迁移的知识结构,使隐性的思维形式外显为清晰的思路线索,起到事半功倍、提升思维能力的作用。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能更深刻地理解贯穿整个结构中的地理原理。

(3)精心组织和呈现整合内容。在精选出的核心概念中,寻找其间关联、体现贯穿整个结构的原理,并学会用概念图、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等形式表达。通过对体系框架图的构建,利于学生把碎片化知识点放在有机联系的网络上深化理解,从知识网络的层面打通各节点,达成迁移应用、融会贯通之目的。在每个阶段,相应地设置问题情境、练习、案例,在学中做、做中学,由问题驱动,以解决新的问题为目标,建模―用模―修模―再用模,固化和活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力引领学生的思维升迁。

三、区域地理――知地明理、渗透融合

区域地理主要研究各区域的区域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区域认知应以人地协调观念为主线,其学习思路可归纳为:确定区域地理位置认识区域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比较各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及措施探究区域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这部分内容切忌按世界、中国分区地毯式、八股式重炒旧饭,也不能依人教版必修3内容照本宣科,必须就区域与原理两大领域进行高度融合,方能取得较好复习效果。如“区域济联系与协调发展”总体框架(如图6)。

1.展示案例

【案例3】2014年7月,在北京市延庆县召开的第11届世界葡萄大会上,延庆县与张家口市怀来县签订了葡萄产区合作协议,打造“延怀河谷・葡萄酒乡”品牌(图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图文材料,对比分析延庆和怀来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条件,简述“延怀河谷”协调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具体分析思路:怀来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比延庆好,从市场区位看,延庆更有优势,可见两地发展葡萄产业条件具有很强互补性;两地相邻,交通便利,通过合作可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培育和拓展及规范市场,实现互补共进、提档升级(如表1)。

“延怀河谷”协调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有助于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以工业化助推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2.大主题框架复习建议

(1)关注学情,以学定教。建构区域地理大主题框架之前,必须对学生区域地理储备知识及系统地理相关原理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以复习中存在的知识缺漏、能力短板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对其深入思考,方可构建较为适合的大主题及分阶段推进的小专题,从而达成查缺补漏、补齐短板、提升能力的目标。

第8篇: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以“错例评析式预学”为特色的规则学习,是指在“预学单”中,教师设计相应的错例,请学生对错例进行自主评析,在课堂上组织交流反馈,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关注学习的细节,完善原有的思维,形成更加细致的规则。在规则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原有规则的推导过程中,列举的例子有意识地回避了一些较为复杂或细节的问题,而随着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相应的例子,暴露出了原有规则引导下的思维缺陷。这种现象在统计学习的过程中特别多,如开始学习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时,采用“以一当一”的画法,因为当时统计的数据都不大,通常在10以内,但当统计的数据再大一些,学生还会用“以一当一”的画图规则画条形统计图。又如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不同刻度单位下的折线统计图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等。下面以六年级的“统计”为例,阐述具体的做法。

一、错例自评,检测学生的评析能力

六年级的“统计”没有教学新的统计知识,而是让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再观察、再分析,指出在统计图的画法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通过自主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吗?学生能够想到一些具体的策略进行纠正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进行了处理,先去掉了它们的结论,设计成预学单,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具体“预学单”如下。

“统计”预学单

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全面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图、表的数据能为我们对事物的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但有时候也可能会“误导”我们。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下面的扇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错例自评”下的预学作业,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预学单中的第1题是幅扇形统计图,问题在于“其他”这块数据不清,就不利于学生根据扇形统计图明确哪一种饮料占总销量最多。预学单中为此图配上2个问题:第1个问题“你认为A品牌在饮料市场销售前景如何?”就是让学生在预学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第2个问题“A品牌在饮料市场中是不是最畅销的饮品?最大的竞争对手来自哪里?”前半个问题是让学生通过读图做出决策——A品牌是不是最畅销的;后半个问题是让学生寻找做出此决策的原因——竞争对手是来自于B还是来自于其他?

预学作业的第2题的两幅折线统计图在纵轴上每一格的标准不一,初看这两幅图容易产生A员工工资高(涨幅大)的误判,这是由于只看折线的形状,脱离具体数据分析所产生的。预学单中为此图配上2个问题,第1个问题“你认为哪个员工的工资增长得快?”就是让学生预学时通过观察统计图写出原生态的想法。第2个问题“比较两幅折线统计图,说说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紧跟第1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对两幅图的比较,仔细读图,全面分析,致力于发现数据相同这个点,与初看这两条折线得出的结论形成矛盾,从而引发强烈的认知冲突,为后续课堂导学时组内及课内交流讨论埋下伏笔。

以上预学单要求学生提前一天完成,用时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预学效果给出评价。预学案中有2种批改符号,“?”表示在理解和表达上还存在问题, “”表示想法得到教师的肯定,对学生预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有效预学资源进行整理,为课堂导学提供有力“导学依据”。

二、小组交流,积累反馈资源

以学生的预学单为主题,凭借小组的力量,在每一个组内通过“兵教兵”实现一些问题的解决。这颠覆了传统课型当中,只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因为教师只有一个,不可能一一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旁听者,听教师与个别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当然我们不能保证所有小组内问题解决的正确性,但是肯定能解决一部分基础性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教师对预学单进行资源重组,抓住学生存在的核心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难点,从而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打造高效的课堂。

在本课中教师谈话导入新课,针对预学案的批改情况提出小组合作要求:“预学案中有2种批改符号,‘?’表示在理解和表达上还存在问题,‘’表示想法得到教师的肯定,请各小组根据预学单的批改,在组长的负责下重点就本小组的批改情况,针对“?”进行讨论与订正,形成统一意见;针对‘’进行交流和分享,时间为5分钟。”

以下是精思小组内的交流片段。

生1:我对第1个问题的回答是“还好吧,其实也不是很好,总之比另外三个好,只比一个差。”你们说说我的问题出在哪里?

生2:我觉得你的回答不够确定。

师:这个“?”不是指这个,你们再想想问题出在哪里?

生3:我是这样写的(如图1),老师说我对了。看来你应该错在“只比一个差”,“其他”是不一定的。

生1:哦,我是把“其他”当做一个品牌了。

(师点头表示赞同)

……

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开始小组合作指导。通过小组合作,为重组资源的交流积淀素材,提供有力的导学支撑。

三、集体交流,明晰存在问题

数学是表达的工具,通过统计图,把抽象的数据形象化,方便人们通过直观地读图迅速地判断数据的多少,数据间的变化情况,以及数据的变化趋势。但是,统计图也可能会迷惑人的认识。通过预学作业与小组交流,每一位学生对这一种现象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如何让这一种感受变得更加强烈,我们通过集体反馈的形式进行交流。

1.交流数据不清的扇形图

从学生预学案中的扇形统计图看,有少数学生认为“其他”部分指的是一个节目;有部分学生认为“其他”部分中若干个小项都一定小于已知项;即使是认为不能确定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准确阐述理由。这一环节主要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呈现典型的学生资源,请学生围绕不同的观点进行交流。

整体呈现三位学生对第1个问题的看法(如图2)。

第1位学生原先以为其他品牌是一个品牌,它比A品牌高27%。经过交流后,他认为其他品牌不止一种,应该是多个品牌。

第2位学生原先认为A品牌比已经知道的B、C、D都要好,但是其他这块没有标明,所以它不一定是最好,只是很好。

第3位学生原先认为其他是不一定的,有可能比A大,也有可能比A小,是不是最好不能确定。

同时呈现带有不同观念的预学作业展开交流,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促进不同观点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结合实际情况,显然这里指的“其他”不仅是“一个品牌”,还包含着几个品牌,但这几个品牌中也许会出现超过A品牌的情况。学生交流反馈后,教师出示图3、图4具体说明。

课前教师对预学单进行剖析后,将预学单中的有代表性的资源扫描截图,重组成新的资源,整体呈现这些典型的资源,通过学生说一说“预学当时的想法和经过交流后的想法”,让存在同类问题的学生在思考基础上得到类化。通过这些典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或观点分析,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小结,学生能够解释本题扇形统计图中因数据不清不能做出合理决策的原因,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2.交流标准不一的折线图

从预学单中的完成情况看,学生对A、B两员工的折线图的理解出现三种情况:①A员工和B员工的月薪收入相等;②A员工和B员工的月薪增长趋势相同;③A员工月薪增长趋势快。从预学单中挑选出典型问题,整体呈现后,让学生说一说预习时的想法,从学生的交流中明确:“一格当几”的标准不一是产生误判的原因。随后再呈现一道标准相同的延伸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标准相同、折线的形状相同,两人的工资怎么又不同?从交流中知晓起点工资不同也会造成误判,让学生更加确信“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以下一组材料进行交流。

第1位学生认为A员工工资增长快,是因为他的上升幅度大,也就是看折线的形状。(折线)

第2位学生认为是一样快的,是因为看他们的数据。(数据)

第3位学生认为一格代表的数据不一样,A员工一格是50元,B员工一格是100元。(标准)

通过上面这组材料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经历一个再观察与再反思的思维过程(如图6)。如生1看了生2的结论后,再看统计图上的数据,发现是一样的,认同了生2的说法,自然就会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数据,在不同标准下画成的统计图的视觉会不一样的呢?最后,生3给出了答案。

预学作业指导下的课堂交流讨论,往往建立在预学作业的基础上,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从学生的预学作业中选择合适的素材,使得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

四、学以致用,层层深入剖析

通过以上两则扇形图与折线图的错例分析,学生已经对问题统计图所产生的错觉深有体会,教师在巩固练习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错例统计图,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剖析中,突破原有的浅显的旧规则,形成更加细致的新规则,并运用新规则找出产生错觉的原因。

1.数据模糊的扇形图组

先呈现题组的第1题,此题是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模糊数据误导,并能分析数据提出修改建议,属于规则的模仿阶段。强化统计图中的“其他”份额不应大于已知的份额,从而提出要把“其他”的份额再细化。

当出现题组中的第2题时,题中有“最多”两个字,足以说明其他当中的若干省份都比最多的五个省份少,突然把学生头脑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规则给打破了。“这个67%的‘其他’感觉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这是怎么回事?”此时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急欲寻求一种新规则,为这幅图的合理性找到一种理由,他们会把目光聚焦到统计内容上。

2.标准夸大的折线图组

这题是应用层次的练习。

(1)呈现图表1:本题只有一幅折线图,学生没有比较的对象,难以得出产生错觉的原因。因此,对本题的呈现方式做了以下调整。

a.隐去图中所有的文字与数据信息,让学生猜一猜这可能是一幅什么统计图。(如图7-1)

生1:这可能是某支股票涨跌的情况统计图。

师:如果这是股票,你觉得这只股票怎么样?

生1:涨了很多又跌了很多,幅度很大。

生2:也可能还是某人的收入情况统计图。

师:如果是收入,你觉得这人的收入怎么样?

生2:不稳定的,有可能是个卖油条的小贩。

全班顿时炸开了锅,什么想法都出现了……

b.只显示统计图的标题,其他信息仍旧隐去。(如图7-2)

师:这是一幅某地区月平均气温情况统计图。初看这图,你感觉怎么样?

生3:温差变化很大。

师:既然温差这么大,你觉得会是我国的哪个地方?

生4:吉林、新疆……

旧规则占据了学生的整个大脑。

c.显示全部文字与数据,学生惊呼上当受骗。(如图7-3)

师:你现在觉得这会是我国的哪里?

生5:温差不大,最高月与最低月相差5度,简直就是四季如春,可能是我国的昆明。

(2)呈现图表2:请你分析图中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推断这又是哪个地方?(杭州)为什么形状类似的两幅图会是温差很大的两个地方?为寻找理由,学生会把目光聚焦到标准上,这是由于一格的标准线画得太长的原因,使原本平缓的折线图看起来起伏很大。

(3)呈现图表3: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必须统一标准,学习把两条折线绘制到同一幅统计图中的规则。

通过上面呈现方式的调整,引导学生经历“折线数据标准”的真实演绎,真正达到此题组检测学生能否将直观表象与具体数据相结合,对其进行全面、正确地分析的目的,真正使学生深刻体验信息呈现过程中的“再观察再反思”的思维过程,巩固观察比较统计图要“统一标准”的全新规则。

3.迁移规则到条形统计图

这题是拓展层次的练习,呈现条形统计图(如图8)。

根据今天的研究结果去推理,在分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从积累的比较折线统计图规则迁移到条形统计图,以此题为引子,引导学生自主习得比较条形统计图时的规则。

错例的安排要凸显层次性,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错例练习,学生经历“模仿规则应用规则认知冲突细致规则迁移规则”的巩固过程,练习不再是机械的训练,反而有了生长点。

第9篇:扇形统计图教案范文

关键词:认知结构;整体认识;欣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48

一、设计思路

在“概率与统计”这一课中,学习整体性认识统计和渗透统计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因此,笔者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整体感受,以及利用实际问题来认识统计调查的整体过程和方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整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始终带着明确的目的、整体的思路、自然的思考去认知。体现“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过程。

二、课堂实录

1. 视频引入――整体感受

师:请大家观看我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情况的新闻会片段,请注意片段中出现的数据: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表现好于预期。初步核算第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亿元……

师:片段中有许多数据,为了清楚了解,我已将它们做成一张表格

师:该发言人得出的第一季度经济情况是好,还是坏?他的依据是什么?

生:好,根据很多同比增长的数据。

师:这就说明了,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一些数据来了解世界的现状以及变化规律。这些数据这么重要,他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应该是调查后,统计得到的。

师:你真棒,已经具有统计的思想观念,请大家用掌声对她表示欣赏。(同学们掌声热烈,表情愉悦)由此引出所讲的内容。

2. 解决问题――整体认识

师:首先来解决身边的问题,我们学校重视文化建设,每年举办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4个“文化节”活动。如果班长想了解全班同学对这4个“文化节”的喜爱情况,然后在班级举办一些活动,你认为他该怎么做?

生1:可以找个时间在班里表决一下。

生2:可以用问卷调查统计。

师:大家的方法都对。实际上大家都是想得到数据,即收集数据。

那么,如何去收集数据呢?方法有很多,例如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问卷调查就是常用的方法。如果用问卷调查,我们先要做什么?

生:设计问卷。

师:怎么设计?问题是什么?选项是什么?

生:问题是:下面四个“文化节”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选项:A.科技节 B.体育节 C.读书节 D.艺术节 。

师:如果大家都将问卷写好交给课代表,他能直接看出情况吗?

生:不能,答案还没有整理,可用表格整理。

教师赞赏同学们的讨论能力、学习能力,并说明用计算机制做表格方便,出示:

教师介绍设计表格的横、列内容,以及用划记法记录数据。

师:刚才我们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针对这个问题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吗?

生:可以让大家直接举手。

教师按照他的方法现场得到表格:

师:如果要更直观地看出表中的信息,你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用条形图。

师:对,可以用条形图直观描述数据,如何画条形图呢?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画条形图的方法。并出示:

师:由图得出大家最不喜欢的“文化节”是什么?喜欢它的有几个人?你是怎么看出的?

生:大家最不喜欢的“文化节”是“科技节”,只有4人。我是先找到最矮的条形,它标示是4人,对应横轴是表示“科技节”。

师:正确,大家的思维都很有条理性。每个条形既要看它横轴表示什么,也要看它纵轴的高度表示的数值。在条形图中能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比例吗?

生:不能,可以用扇形图直观反应。

教师赞扬同学们反应真快。并出示:

师:你能根据扇形图得出大家喜欢“文化节”的情况吗?

生:由图可知,大家最喜欢体育节,喜欢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1.2%。

师:如果让大家自己画扇形图,你会怎么画?

师生共同探讨画图方法,并强调关键是计算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圆心角=360°×比例。

师:现在有两种统计图都可以直观描述数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生:相同点是都很直观,都能反应各部分的大小;不同点是条形图是反应具体的数值,扇形图是反应各部分占的百分比。

师:你的比较能力、概括能力好强啊!最后,你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建议班长在哪些“文化节”中多举办活动?

生1:我得出的结论是大家最喜欢“体育节”,所以建议班长在“体育节”中多举办活动。

生2:我建议学校取消“科技节”。

生3:不行,我建议改正“科技节”,让更多的人喜欢它。

师:大家说得都对,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都是根据数据的分析来决策的。回顾这次统计调查,经过了哪些步骤?

生:就是黑板上写的这些过程。

师:在这次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要考察的对象,我们对全体对象进行了调查。像这样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法叫全面调查。例如:2010年我国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就是全面调查。

3. 巩固检测――发展能力

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课后练习:1、2。

激趣应用:如果了解全班同学对《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唐僧(道德)、孙悟空(能力)、沙僧(规矩)、猪八戒(性格)的喜爱情况,来判断大家的价值取向。你会怎么做?

学生口头表述解决过程,完整地运用本节的内容。

4. 小结提升――形成结构

学生独立回答,教师边引导边出示课件反映主要知识框架:

三、体会与反思

1. 进行有效的整体性教学

学生在视频引入中有效地整体感受知识;从整体过程中学习局部知识,表现为学生对每一环节目的明确,从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过渡自然,整个过程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应用中,学生条理清晰、知识提取流畅,充分说明了整体性教学的有效性。

2. 抓住内容的本质

统计调查的核心是“让数据说话”。本节课借助计算机统计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将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理解统计的思想和从事统计的活动上来。

3. 培养学生的能力、渗透统计的观念

本节课通过问题的解决这一核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通过合作、交流用统计调查的途径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渗透了统计的思想观念。

4.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满足

本节课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热烈的掌声既将学生的思维充分地打开,也将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

5. 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不足之处

为了强调整体性设计,本节课的容量偏多,还有进一步推敲整合的空间。由于是公开课,过多重视课堂完善,个别环节不够开放,例如应用问题只是让学生口头分析讲述,没有实际实施。

参考文献:

[1] 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