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1篇: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例 《扇形统计图》 反思

《扇形统计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案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1 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而我们的膳食是否平衡有营养呢?老师这里有一副图是“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它是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从这个宝塔中,同学们知道我们需要的食物中哪种最多?其次呢?

(反思:以“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引入,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又渗透了对学生的健康饮食的教育。)

1.2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

1.3 师:老师把这张统计表制成了一张条形统计图,从这副条形统计图中,同学们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计算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2.引入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不能看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不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反思:先要求学生计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摄入总量的百分比,再呈现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主要是让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师: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清楚地看到了什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反思: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点与作用。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体会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巩固练习

(数学书中85页:说一说)

师:观察这些统计图,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再说说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第2篇: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一)对教材的分析: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的主线,就是学习运用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第二、三课“探索黑白灰之美”、“装饰的秩序之美”,涉及到绘画和雕塑工艺等,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本年段的学生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懂得美术造型要素的一般构成规律,掌握适用的造型手段,知道中外美术史上主要的流派,并能用美术词汇表达和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于是教材第16页上的学生作品给了我教学的启示。

(二)我的教学设想:

1.在学生心中建立装饰纹样的基本概念。

在本课的第一、二课时中,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并尝试“写生花卉概括特征艺术加工(夸张、变形、添加)花卉图案”的设计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纹样设计的方法,提高了对图案画的审美能力,并能设计纹样美化生活。

2.初步了解装饰纹样

由于学习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想要学生了解装饰艺术中的人文内涵必须联系生活中的物品,联系生活当中的服饰、首饰,用以美化建筑环境的壁饰、柱饰、门饰等,从装饰艺术美化我们的生活为切入口进行深入。

隔扇门当中的装饰形式相比于其它传统装饰艺术较为单纯,是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到过的,隔扇门中的纹样形式简洁,以单线为主,并且包含了深厚的内涵。

3.理解传统装饰艺术中所包含的寓意

隔扇门的最初意义在于体现遮护功能和防御功能,人们在实现隔扇门的使用功能后慢慢衍生出它的装饰功能,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装饰艺术形式,隔扇门的结构与装饰艺术形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更加提升了隔扇门装饰的艺术性,也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课的设计也试图引导学生在绘画学习中,慢慢理解传统纹样的寓意,尝试用这种方式寄托思想,使作品充满创意。本课的教学设想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最便捷的作业形式既能达到初步的写实要求,又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内心情感,体现绘画的创意。

二、学生作业形式的设计:

学生作业纸采用隔扇门的形式,中间的格心是学生需要进行完成的,右上角为可以选择的纹样,右下角为用于剪贴的图案。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步骤完成格心的设计,将创造力集中在格心的装饰上。

三、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说明:

(一) 导入

出示繁体的“門”,让学生从象形文字的形态上初步认识门,了解到门的字面意思。欣赏新巴比伦的伊什塔尔门、法国的凯旋门、上海的石库门和北京故宫的门。

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风格。学生可以根据游玩的经历谈一谈,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小结:不同的文化、环境、历史下门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引出隔扇门。

(二) 新授

讲解隔扇门的概念及组成部分:隔扇门由绦环板、格心、裙板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格心最为关键。这一部分的知识让学生从最基础的层面认识隔扇门。学生思考:镂空的格心有什么好处? 通过比较分析出隔扇门透光透风,可以装卸的好处。通过看图诵诗的活动让学生尝试感受到隔扇门带来的朦胧美感。这一阶段学生在对比分析中知道隔扇门格心部分可以透光透风,既满足了生活需要,又带来了朦胧美。

观察隔扇门格心纹样的形态,格心纹样来源于自然景物。通过将自然景物简化、几何化的方法,制作成具有装饰性的纹样。活动:学生简化、几何化自然景物。

根据图片观察纹样的特点和规律:重复、对称、不断裂。

了解隔扇门中最常运用的六种纹样:回纹、云纹、盘长纹、花结、冰裂纹、十字如意纹。选择其中的一种就能构成隔扇门的“形”。

隔扇门的图案观察图案摆放的位置。图案的添加能使隔扇门“神”兼备,这个神更多的指精神内涵。图案类型:翎毛走兽、戏曲故事、植物风景、人物神仙。图案与环境相符合。

(三) 实践

步骤:先选择纹样,设计摆放的位置,再按照预想将格心分成2、3、4、6几等份,将纹样纳入格内,最后加上横竖的线条连接,剪贴图案。

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边做边讲,既告诉了学生步骤,也让学生明白了用什么材料,画那一部分。提出作业要求:线线相连、疏密适当、组织巧妙、内涵丰富。

(四)展示评价,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引导讲解其中纹样、图案的内涵意义。

(五) 总结

隔扇门的最初意义在于体现遮护功能和防御功能,人们在实现隔扇门的使用功能后慢慢衍生出它的装饰功能,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装饰艺术形式,隔扇门的结构与装饰艺术形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更加提升了隔扇门装饰的艺术性,也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论是皇家隔扇门的尊贵,还是民宅隔扇门的吉祥,都将门的装饰艺术形式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其表达出来的美学意义都对现代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形神兼备的隔扇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欣赏不同风格的门,了解隔扇门纹样的基本特点规律,知道隔扇门纹样、图案具有特殊的寓意和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隔扇门纹样观察与分析,发现纹样的规律、特点,尝试用线描的方式装饰出一扇形神兼备的隔扇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隔扇门带来的朦胧美感,体会隔扇门中的内涵,培养对民族传统艺术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对美的创造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隔扇门纹样的“形”,并尝试绘制 。

教学难点:创造纹样使其形式美观,疏密合理并理解纹样的内涵。

【教学过程】

(四) 导入

1. 出示繁体的“門”,让学生从象形文字的形态上初步认识门,了解门的字面意思。

2. 欣赏

欣赏新巴比伦的伊什塔尔门、法国的凯旋门、上海的石库门和北京故宫的门。

观察比较它们的风格。

3.小结:不同的文化、环境、历史下门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类型。

4.引出隔扇门。

(五) 新授

1.隔扇门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隔扇门由绦环板、格心、裙板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格心最为关键。

2.思考:镂空的格心有什么好处? 

3.活动:看图诵诗

学生用一句诗描述透过隔扇门所看到的美景,感受隔扇门带来的朦胧

美。

小结:格心部分可以透光透风,既满足了生活需要,又带来了朦胧美。

4.观察隔扇门格心纹样的形态

格心纹样来源于自然景物。

通过将自然景物简化、几何化的方法,制作成具有装饰性的纹样。

5.活动:学生简化、几何化自然景物。

6.观察纹样的特点和规律

重复、对称、不断裂

7.了解隔扇门中最常运用的六种纹样:回纹、云纹、盘长纹、花结、冰

裂纹、十字如意纹。

选择其中的一种就能构成隔扇门的“形”。

8.隔扇门的图案

观察图案摆放的位置。

图案的添加能使隔扇门“神”兼备,这个神更多的指精神内涵。

图案类型:翎毛走兽、戏曲故事、植物风景、人物神仙。

图案与环境相符合。

(六) 实践

1.步骤

先选择纹样,设计摆放的位置,再按照预想将格心分成2、3、4、6

几等份,将纹样纳入格内,最后加上横竖的线条连接,剪贴图案。

2.教师示范

3.作业要求:线线相连、疏密适当、组织巧妙、内涵丰富

4.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四、  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引导讲解其中纹样、图案的内涵意义。

点评优点与不足。

五、 总结

教学反思

《形神兼备的隔扇门》是一堂造型与欣赏结合的美术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造型的专业知识与欣赏中的诗情画意有逻辑的连接起来,如何来调动他们课堂上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有专业性又能生动活泼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应植根于生活,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美化生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那么,这节课我做到了吗?怎么做会更好?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 自制教学图片效果会更好。 

美术是一种形象表达的视觉艺术,这节课的开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装饰基础上展开的,但对于纹样设计的概括、夸张、想象等方法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完全理解其方法,如果用教师自制的图片示范,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热情,化平白的教学语言为形象具体的图片范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做到了植根于生活。 

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美化生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比如纹样设计课程的引入是由生活中这些纹样如何产生的,在我们教师中的物品上所见到的纹样是用哪种方法设计出来的,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纹样是用的教材中的那种方法等。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模仿学习,同时了解了什么样的物品适合什么样的纹样。 

3、及时表扬,维护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对每位学生的美术作品等做出合理的评价,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引导,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自身创作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保持学习热情。 

4、需要加强的方面——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 

第3篇: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2017 年是中国共产产党建党 96 周年的大喜日子。我们伟大的英 雄的中国共产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产党是带领全国 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掌舵人!只有中国共产产党才能带 领中国人民建设繁荣昌盛的富强的新中国!!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 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 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当时,北 京和各地爱国学生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挺身而出,肩负者“反帝、反封 建”的伟大任务,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共产产_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这 次运动的光辉胜利。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首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 力量, 他们勇敢地游产行示产威不怕军警的镇产压和逮捕。

这股力量, 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 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那个 黑暗践踏着光明的旧社会,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的侵略行为; 演讲稿面对着军阀政产府可悲的卖国行为;面对着武装军警可怕的镇 产压和逮捕,北京的爱国大学生们——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毅然勇 敢地站了起来,“爱国高于一切!”这是肖邦说过的话,这一点在北京 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用自己尚还稚嫩的血肉的胸膛,迎向 了北洋军阀那闪亮的刺刀。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冰心说过:“一 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 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北京学生不正是这样吗?那种视死如 归、毫不退缩的可贵精神,不正是来自那颗炽热火红的爱国心吗? 真正的爱党和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 而是应该表 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又 该怎样去做呢? 有人说,19 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 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 21 世纪, 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 “远去足音凝重, 再创辉煌更撼心!” 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 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 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 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就该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 想,将来有所作为,报效祖国。

而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我们作为学生,更 应该讲科学,树理想,用科学的人生观筑起防线! 让我们用知识加汗 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现实证明: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 胜利! 灵感启我们:跟党走,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是中国人民的惟 一的正确选择! 朋友们:让我们高兴五星红旗,高唱红色凯歌,稳坐 在中国共产党这艘乘风破浪的飞船上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缅怀先烈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活动主持词_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坚守初心,增强四个意识,永远跟党走南丁务幼儿园 王香池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总体要求,基础在 学、关键在做。“学”要带着问题学,学就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牢记 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树立行为规范。“做”就要围绕专题学习讨论,找 自身存在的差距,针对问题改,自我净化、自我提高,防止大而化之,力戒形 式主义。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应当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当年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许下的诤诤誓言。

经常回首曾经的理想追求,将会使党员干部不再迷失自己,把握住自己的理想 目标前进。不可否认,当年举起右手时的誓言是如此真挚和诚实。当年的单纯 和崇高的理想是如此的动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心中 的那份单纯的理想已经渐渐远去。慢慢地将自己迷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那伟大的理想,也已经变得不在那么真实,甚至达到了失去信 仰的可笑地步。经济条件的好转,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 这是当前很多党员干部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信仰出了问题。不忘初心,找回 自己的最初理想,是解决党员干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认识问题。

不忘初心,是党员干部对自己的本质要求,重温入党誓词应当成为常态。

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重温入党誓词来感受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激动人心的誓言。再看一看自己与自己的初心距离有多远,还能不能找到来 时的路。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够不忘初心,修得正果, 达到自己理想的彼岸。 经过这几年从严管党治党的实践, 党员干部整体素养和作风都得到了加强, 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精 神空虚,甚至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看齐意识不强,不 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的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利己主义严重,工 作消极懈怠;有的党员道德行为不端,不注意个人品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

因此,在新形势下,社区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要不断增强自身政治意识、大 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种意识”。

一是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把坚决拥护的核心地位作为第一位 的政治要求,更加坚定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严格遵守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做到坚守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 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政治立场、 政治信仰、政治纪律和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认知,不断增强 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和 组织优势。坚决维护这个核心,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 要求,更是政治要求。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党的领导核心坚强,党的事业就会 实现大发展;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弱化, 党的事业就会遭受大挫折。要坚决站稳政 治立场,把政治忠诚作为第一要求,时刻绷紧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这根弦,对 各种错误思潮敢于发声、坚决驳斥,对各种错误行为敢于亮剑、坚决斗争,在 大是大非问题上决不暧昧、决不含糊,把坚决拥护的核心地位, 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和首要的纪律,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深入贯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自 觉服从这一大局、坚决维护这一大局,始终在党和国家这一大局下想问题、作 决策、 办事情, 勇于担当、 敢于负责;就要将这一大局牢牢记在心上、 扛在肩上、 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三是牢固树立核心意识。核心意识是全面从严治党、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 根本原则,是立场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要在思想上深刻认同核心,系统、 准确、全面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打 牢心中有核心、忠诚于核心的思想基础;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 严格遵守党的组 织纪律,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心同 德;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 以指示为最高标杆,以党中央要求为行 动指南,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 方向前进。一定要做到“三个坚决”,即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定和部署;坚决贯彻落实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 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

四是要牢固树立看齐意识。看齐意识的加强,仰仗于要有过硬的定力和坚 强的毅力。而这类定力与毅力源于党性。正所谓:党性强,看齐好;党性弱,看 齐差。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意识强不强,不是抽象的,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 行动上。必须始终向这个核心看齐, 学坚定的政治品格、 深厚的为民情怀、坚韧的历史担当、卓越的领导才能、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 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挥行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做到在党爱党、在党护党、 在党为党,为党服务、为党分忧、为党奋斗。要始终坚持党的组织原则,坚决 听从党中央指挥, 服从党中央命令, 坚决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 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 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缅怀先烈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活动主持词_《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演讲稿课题:1、明与暗课时:4 课时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 方法。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 感觉。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教具准备: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2、射灯 3、静物台 4、投影仪 5、 范画两幅 6、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学具准备:8 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一)导入(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 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 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师:对,这些作品都是用 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 暗”。(出示课题)(二)新授:(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师: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 样产生的。(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 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 (学生上台演示)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 化?师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师: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 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师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 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 发生怎样的变化?师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师:通过刚才的观察, 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师总结: 对了, 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 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 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1、同学 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 我们来观察, 当光线照射的它时, 我们会发现什么? (出 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

你们再仔细看看, 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 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 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 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课件演示)2、刚才 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 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 变化,我们来找找看。(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四)主动参与(设计意 图: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 柱明暗关系。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 在的位置。2、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 明暗交界线、投影;3、然后就可以铺大色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 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4、最后进行细 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 比受光面的灰调亮; 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 画。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 习兴趣,导入新课。)作业设计: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B、 明暗交界线不准;C、投影不准;D、排线问题;E、反光太亮。四、欣赏讲评(设 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 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 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 体感, 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 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 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六、拓展: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 明暗变化,并进行写生。教学反思: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 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 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学生在课上都 能认真观察,仔细写生,因为初次接触素描绘画,所以有的学生还不太能绘制线 条,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型掌握得还算可以。课题:2、寻找美的踪迹课时:2 课时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综合 探索教学目标: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 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 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教具学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课件 内容: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 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 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 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 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师:小结: 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2、揭示课题我们一起来 《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 的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教师再分 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 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 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2、 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 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 踪迹呢?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 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 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设计意图: 开拓学生思维, 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瓦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4、欣赏肌理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自然界的肌理图片 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

(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在欣赏照片肌 理现象中, 提问学生: 你觉得它们象什么?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 提问学生: 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 作成的。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学 生讨论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作业设计: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 片。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三、作业评价: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五、拓展:(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 昆虫的演化等。(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 得好。教学反思:法国著名雕塑家罗 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节 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 美的踪迹。课题:3、泥浮雕课时:2 课时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2、技能: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 雕作品。3、情感: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 学生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教具学具准备:收集有关浮雕的资料、图片、陶泥、泥塑工具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一)导入:1、欣赏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雕塑馆 去参观,想去吗?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如:中国唐朝的《昭陵 六骏》,《人民英雄纪念碑》、非洲浮雕、青岛沿海的浮雕柱子等或者是其他学 生的浮雕作品师: 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教师拿泥笔筒或完全 立体的雕塑与我们欣赏的这些雕塑有什么不同?(生答: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 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2、揭示“浮雕”的概念师:我们知道,从 背景中凸出形象的雕塑称为浮雕。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 浮雕。

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为什么我们说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 结合的特点呢?生: 因为浮雕和普通雕塑一样是凸出的,但却又和绘画一样只能 从一个方向进行观察,所以我们这样说。(二)新授:学习制作泥版浮雕(设计 意图:让学生通过看书和师生的共同演示、探究,自己总结出制作的方法)1、 看到这么多的浮雕作品, 我想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了,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浮 雕呢?(生答:动物的、人物的、植物的、太阳的等)2、制作步骤:(1)揉 泥(2)拍泥板(3)割边(4)画形象:用铅笔或者自己的泥塑工具在底板上画 上形象。(5)堆出大的形体:注意看老师都用了那些制作方法?生答:用搓、 捏、压、剪、刻、画等方法制作出泥版浮雕大的形体,并将他们按照刚才画出的 形象,利用水作为粘合剂,将他们粘在底板上。(6)塑造形象局部:利用泥塑 工具或者手指,将自己已经制成的大的形体进行仔细的描绘,也要用到压、剪、 刻、画等方法进行装饰最后形成制作好的泥版浮雕。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评析作业:小组互评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各小组的作品不仅创意好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精美,希望 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过的陶艺制作方法,做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来!六、拓展: 1、尝试创作一件带有主题性的浅浮雕或高浮雕作品。2、尝试用其他方法制作 浮雕作品。教学反思: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 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并通 过小小的泥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 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 和创造力。学生在课上积极动手,动脑,能小组合作的完成作品。课题:4、画扇面课时:2 课时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不 同的扇面形式。2、技能:尝试运用山水或花鸟画技法作扇面绘制的练习,让学 生掌握扇面作画的特点及步骤。3、情感:通过学习、欣赏,了解我国丰富的扇 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扇子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走近祖国传统扇文化,了解并掌握扇面的 各种不同形式。2、扇面的构图与布局。教学难点:1、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 体会扇面画之美 2、 用水墨技法绘制扇面, 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 题字的方式, 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教具学具准备: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扇子。笔墨纸砚、国画颜料、裁纸刀、剪刀 等工具。(可带造型各异的白坯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设计意图:绕口令和谜语是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 通过绕口令比赛和猜谜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内容——扇面画。)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绕口令,咱们来一个比 赛,看谁读得最顺畅。出示绕口令:“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学生 在小组间内展开读绕口令比赛。2、师:这段绕口令实际上是个谜语,你知道它 说的是什么吗?(扇子)虽然空调、电扇早已面世,可是扇子因其经济实用、小 巧玲珑、携带方便,更因扇文化的历史悠久及扇面画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人 们所喜爱。3、揭示课题:咱们今天就一起来体会扇面画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新授:1、交流讨论,了解扇子种类。(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 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扇子多样的外形与材质。)师:同学们,请将你自己 带来的扇子拿出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看看扇子的形状、 材质、 画面有什么不同。

每组选一位代表代前面来介绍。我们常见的扇子有这么三种形状:(1)折叠扇 面形(2)圆扇面形(3)鹅毛扇面形师总结: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 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 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后来的扇子取材广泛,有竹、木、 纸、草编等等。2、听故事,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听故事, 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出示空白的和绘画的扇面)师:同学们,这两把扇 子的大小、形状、材质完全一样,扇出的风也一样凉爽。如果要你选择,会要哪 一把?为什么?师: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家也喜欢在扇面上画画、写字,即用 来美化、装饰,又可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一个故事还与扇文化有关呢,现在老师 就给大家讲一个《题扇桥》的故事:传说在王羲之家门前东边有条小河,河上有 座石头砌的拱形小桥。这一天,天气很热。王羲之经过这座桥回家,看见有位头 发花白的老婆婆抱着一大包扇子在桥上叫卖。走近一看,是一大包制作粗糙质量 低下的纸扇。虽然便宜,但没人买。老婆婆站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满脸是汗, 愁眉苦脸地叫着:“要扇子吗?买扇子吗?”王羲之见了很同情,问道:“老婆 婆,你这扇子卖几文钱一把呀?”老婆婆说道:“三十文,少两文也卖给你。” 王羲之听了,向旁边店家借来一支笔,就站在桥头,把扇子一把一把都题上字, 说道:“老婆婆,这题上字的扇子,要八十文一把,少了你不要卖。”哪晓得这 时桥上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家一看王羲之题字的扇子,人人争着要,一下就 卖光了。请问:为什么没有王羲之题字的扇子卖不出,而被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 出高价都有人买呢? (说明扇面被赋予一定的艺术字迹或画面,就具有了一定的 艺术收藏价值)3、通过欣赏体会扇面画之美。(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课件,引 导学生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不少的艺术家也在扇面上落下了精彩的一笔, 咱们现在就来欣赏一下大师画的扇面作品。展示四幅古代山水、花鸟扇面画。引 导学生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 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 的理解。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今天欣赏了这么多的扇面画,你想不想自己设计一把 扇子?你想设计一把什么形状的,用什么材料来做?准备在扇子上画什么?(讨 论汇报) 这节课我们先来完成扇子的制作, 可将宣纸或图画纸裁成各种扇面形状, 并简单的装饰一下边框。

下节课我们来画扇面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白胚扇的制 作。提醒学生下节课带国画工具。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展示完成的形状各异的白胚扇。这节课我们也来学学王羲之 在扇面上作画,让我们的扇子也充满艺术气息。2、教师指导(1)根据扇面形 状构图构思、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山水或花鸟水墨画。在不同形状的扇面上,需要 不同的构图。提出建议:折扇一般由左右两条直线和上下两条弧线组成四边。在 扇面上绘画要考虑扇面的形状, 画景物时可先在扇面上画出浅浅的水平线,以免 景物随扇子弧线歪斜。但在特殊情况下,画的景物随弧线弯曲也别有风味。

( 2) 示范在扇面上作画: 今天咱们都在提前准备好的白坯扇上作画,需要利用扇面纸 质和宣纸吸水不一样的特点。

如果想表现出国画中洇开的效果,笔中的水分可适 当多一点。(3)在扇面上题字方式:通常在作画完毕之后要提上诗文或画名、 作者的姓名,再加盖印章。题字分横竖题两种:竖题依斜线斜写;横题则依弧线 曲行。(4)运用水墨形式创作扇面画,不要将画面安排得太满,有时适度的空 白也会产生丰富的效果。3、欣赏多幅扇面画作品。并请学生点评这些作品的精 彩之处。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欣赏了这么多扇面画,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画家, 画一画扇面好吗?作业要求: 在上节课做好的白胚扇上,尝试用国画中的山水或 花鸟形式画扇面画。

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 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2、现在大家都画 好了扇面,但是我们的扇子还不能使用,想一个办法让我们的作品具有实用性。

各小组讨论,也可以尝试一下,怎样让不同形状的扇子“动”起来。教师总结: 扇形的画面可以采用反复折纸的方式来做成扇子。

(请一位同学做简单示范)团 扇、 其它形状的画面可以采用背后贴卡纸,中层插入冰糕棒的方法做成实用的扇 子。既然找到了方法,大家赶快动手做吧。做好的扇子请按不同的形状放到老师 给大家准备好的扇子架上,让我们来开个“扇子博览会”吧!学生完成扇子的制 作。四、作业评价我们的“扇子博览会”还真吸引了不少收藏爱好者呢。现在请每组 评出你们认为最棒的作品放到这个“拍卖台”上,请小作者来为自己的作品作一 下“广告”,也就是说说自己的作品好在哪儿。作为主办者,我发给每位同学三 张代币券, 在听完介绍后, 你希望收藏谁的作品, 就将代币券放在这件作品前面。

1、各组推选出的学生以做“广告”的形式进行自评。2、其他学生选择最喜欢 的作品投代币券。3、评出得到代币券最多的作品。并请两位同学说说自己为什 么选择收藏这把扇子。4、师评:选择一把在小组内就落选的扇子,为它提出修 改建议。五、小结:今天我们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这么多漂亮的扇子,为我国的“扇子 文化” 注入了新鲜的设计元素。

近年来也有许多的设计师将一些时尚的元素带入 了扇子的设计中。六、拓展:在即将毕业之际,让我们把亲手做成的扇子当成友 谊的见证物,在同学间互相赠送留作纪念吧!教学反思:学生对本节课兴趣浓厚,学习认真,积极动手,最后更是以扇子作为 礼物互相赠送,表达同学之间的友谊。课题:5、我设计的服装课时:2 课时学习领域:综合 探索教学目标:1、知识:有兴趣的讨论学生着装问题,能从服 装的色彩、 款式等不同角度进行审美思考,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 情趣,。2、技能: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通过服装设计激发创新意识。3、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及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赏析服装的作 品,运用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进行设计练习。教学难点:服装设计过程中运用传 统及民间图案进行创作。教具学具准备:搜集服装历史资料及图片资料、铅笔、 彩色水笔、各种布头、毛线、废光盘、气球或彩纸,剪刀,胶水、胶带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以传统图案装饰、设计的服装启发学生, 激发创作欲。

) 老师在自己的衣服上粘贴剪纸图案, 问: 看看老师的衣服独特吗? 为什么?这是老师运用我国民间剪纸图案设计的,你们想不想也设计自己的服 装?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动手试一试:我设计的服装(板书课题 )(二)新授:欣赏、交流、学习 1、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服装发展、设计 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与大家一起交流。(1)服装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最早 是遮挡身体和保暖用的, 后来它演变成为一门艺术,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 要,还装饰美化人们的生活。(2)我们查找了关于服装的相关资料:服装是一 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自 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 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 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 三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可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 色愈多。(3)我收集了服装的一些图片,从中我们知道每个国家还有自己独特 的民族服装,如: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等(4)现代服装被称 为人类的第二皮肤,它代表个人的品位,不同的场合,要穿相应的服装,如:运 动装、套装、工作装、校服等。师小结: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是丰富多彩,我们 从中增长了不少的见识。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资料,想不想看一看?2、我们中华 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历代的服装样式和各民族 的服装真是色彩斑斓。

最原始的服饰就是山顶洞人用动物的毛皮制成的衣服,这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 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佩戴这些饰物有天然美 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 纪念。

(欣赏毛皮服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汉代铠甲的 样子。(铠甲图片)历代帝王的服饰与众不同,这是汉代皇帝的服装,冕冠的颜 色以黑为主,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装始 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汉代皇 帝服装图片)这是唐朝画家周昉的一幅画,名叫《簪花仕女图》,表现了当时宫 廷妇女穿着的服装, 这种开身肥袖的服装样式当时流传到日本,成为当今日本和 服的主流样式。

(看簪花仕女图) 清朝在我国历代中服装最丰富, 最具民族特点, 以满族服饰为主流,深刻影响着各民族的穿戴,为现代中国服饰奠定了基础,如 中山装、旗袍、坎肩等。

(清朝皇帝、皇后服饰图,)3、了解少数民族服饰(直 观的了解少数民族服饰)师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 个民族)56 个民族, 56 朵花, 你了解他们特有的服装吗?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连连看:在黑板 出示 7 幅图片,给出相应的民族名称: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白族、彝族、傣 族、高山族请小组同学连连看。4、现代社会服装的功能、样式更是多姿多彩, 从功能上分有礼服、职业装、学生装、休闲装、泳装等,种类有:男装、女装、 童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要根据不同的场合穿相应的服装,如:开运动会 或上体育课时要穿运动装;平日上学要穿有领或有袖的服装,以示对老师、同学 的尊重;在家休息可穿家居服、休闲服;陪爸爸、妈妈参加别人的婚礼,要穿礼 服,这时我们可穿中国传统的服装。

(多姿多彩的儿童服装)5、思考、讨论(1) 着装与环境相协调的人是有品味的人,此外在此基础上,还要穿出自己风格,怎 样才能穿出自己的风格呢?从哪些方面来突出个性呢?请同学们做小组中讨 论?学生讨论结果:1、样式要独特。2、色彩要鲜明。3、在服装上加自己喜欢 得图案。4、运用独特地材料。师小结:我们还可以从祖国传统服装、少数民族 服装及民间美术中找创作元素,看老师的这件衣服就是运用我国民间剪纸—— 团花图案设计的,是不是很有个性?所以服装重在装饰。俗话说:“爱美之心人 皆有之”。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服装能体现自己的个性,那么今天就让我 们尝试着将理想中最能展现自我的服装给设计出来。

(2)今天大家都带来了什 么材料?(学生举起:有塑料袋、毛线、花布、彩色纸、气球、废光盘等)请小 组同学共同设计一个主题:2008 奥运会运动员入场服装、生活装、学生装、节 日盛装、 未来宇航服你们想怎样设计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建议:可先设计一个效 果图,再进行创意。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播放音乐)各组推荐一个组长,一个模特,将布或塑 料袋、彩纸围在身上,进行大胆的创意,没有特定的要求,学生自己想怎样设计 就怎样设计,组长安排大家分工,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意,集思广益,发扬合作 精神。1、小组讨论,设计以什么图形为主的图案 2、考虑颜色如何搭配,图案 如何粘贴比较好看 3、试穿设计的服装四、服装会 1、师:经过设计师们紧 张的工作, 我们的最新款的服装就要展现在大家面前了。请欣赏小模特的时装表 演。(播放音乐)2、请小组代表谈设计意图。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 收获?五、小结:今天我们运用服装设计知识设计出了别具一格的服装,这些服 装张扬了大家的个性,只要我们能象今天这样勤动脑、勤动手,我相信你们一定 会创造出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六、拓展:女同学可为自己心爱的布娃娃缝制衣 服。课后反思: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用自己的双 手创造,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课题:6、图文并茂课时:2 课时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学会运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2、技能:学习用绘画表现自编故事的形式特点,通过创 作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动作的画法。3、情感:通过画自编故事,使学生 从生活中体会真、善 、美。教学重点:1、了解绘画故事的表现特点,感受真、 善、美。2、绘画自编故事的创作特点及步骤。教学难点:1、选材、构思设计。

2、 构图与绘制。

教具准备: 各种材质和表现形式的作品, 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1、游戏:“连连看”:(设 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连一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 入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教师提供数张图片和几句话(或几段文字),请 学生根据文字找到相应的图画将它们连起来,并找出先后顺序将故事讲完整。教 师小结,出示课题《图文并茂》。2、欣赏分析作品(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故 事画的魅力。) (1) 欣赏大师丰子恺的配文图画,体会其中的趣味性趣。提问: 如果这些绘画作品没有配上文字,还会这么具有感染力吗?(2) 欣赏不同种类 的故事画。(出示单幅、连环故事画)(3) 欣赏小朋友自编故事的配画作业。

师: 看了这么多的故事画, 你有没有发现一幅好的故事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师 总结:一幅故事画应该包括三个主要元素:谁、在哪里、干什么(板书)3、分 析故事画的创作步骤: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绘画故事的完成过程。通过欣赏 也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 提高去挖掘素材的能力, 开拓创作思维。

第4篇: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一、 考查三种统计图的选择和应用

利用统计图表可以清晰、直观地整理和表示数据,从而更便捷地分析数据. 因此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百分比;条形统计图能表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特征. 了解这些特点,进而学会从统计图中获取需要的数据去解决相关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了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各部分所占总体的百分比. 因此参加人数最多的课外兴趣小组为所占百分比最大的部分,即为演唱组. 故选B.

例7 (2013・福建泉州)某校开展“中国梦・泉州梦・我的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设有征文、独唱、绘画、手抄报四个项目,该校共有800人次参加活动. 下面是该校根据参加人次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 此次有______名同学参加绘画活动,扇形统计图中“独唱”部分的圆心角是______度. 请你把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 经研究,决定拨给各项目活动经费,标准是:征文、独唱、绘画、手抄报每人次分别为10元、12元、15元、12元,请你帮学校计算开展本次活动共需多少经费.

【解析】此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

(1) 根据手抄报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求出总人数,用1减去其他所占的百分百就是独唱的百分比,再乘360°即可得出扇形统计图中“独唱”部分的圆心角的度数,再用总人数减去其他的人数就是绘画的人数,从而补全统计图.

第5篇: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探究思维;认知思维;类化思维;创造性思维

思维型课堂,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课堂学习活动. 关于数学课程的性质,课标表述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这段文字包含两重含义:① 数学是贯穿思维活动的课程;② 数学是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 在课程教育价值或功效方面,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因此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致力于构建思维型课堂是课程教育的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思维型课堂,本文以《圆的面积》为课例,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利用课题导入,引发探究思维

探究思维,指与探究活动有关的思维活动. 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主要包含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探究方案、实验并获取数据或收集资料、分析与论证等五个环节,这里所指的探究思维,一般指前面三个环节的思维活动.

课题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围绕课题核心内容而设置的问题情境,由于是学生未知且又想弄清楚的问题,因此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小数乘法》课题,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多位数乘多位数的运算方法,因此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乘积小数位数的确定方法. 据此,课题导入就可以以5.8 × 3.7为例来提出“如何确定乘积的小数位数”问题. 对此问题,学生具有“似相识又非相识”的感觉,“似相识”是知道5.8 × 3.7的乘积数字组合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相同,“非相识”是指不知道小数位数的确定方法,然而这样问题最容易引发学生猜想为“乘积中含有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同时又会探寻支持猜想的理由或构思验证猜想的方案,其中的“猜想”、“探寻理由”、“构思方案”就属于探究思维活动.

利用课题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思维,首先在于教师对课题核心内容的把握,其次在于问题情境的启发性. 如《圆的面积》课题,圆的面积公式S = πr2是本课题的知识重点,而公式的推演过程又是本课题的学习难点,因此探索圆的面积与什么因素有怎样的关系就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 关于问题情境的启发性,课题导入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半径为r、2r、3r的同心圆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圆的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两个问题,其中图形大小的对比显示就具有直观启发作用. 学生通过对图形大小的比较观察,通常能引发学生的下列两种猜想:① 与半径有关,半径越大,面积越大,半径增大1倍,面积增大2倍或3倍;② 与周长有关,周长越大,面积越大,周长增大1倍,面积增大2倍或3倍. 另外,学生还会联想某些验证猜想的计划或方案. 尽管上述两种猜想不完全正确或联想的验证猜想方案有欠缺,但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问题引导,促进认知思维

认知思维,指认知过程的思维方式.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主要为同化和顺应两种. 同化是指将面前的新问题转化为与已有知识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来认识或理解. 如将5.8 × 3.7的小数乘法演变为5.8 × 10 × 3.7 × 10 ÷ 100 = 58 × 37 ÷ 100的思维方式就是同化,其中58 × 37的运算就是已有的方法知识. 顺应,指当前的新问题无法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体系时而构建新的知识与方法来认识或理解的认知方式. 如对于“扇形统计图”,学生没有与之相关的知识,因此不能理解这种统计图的内涵. 当学生形成“整个圆表示事物的整体,其中某一扇形表示某一事物的数量大小”这种概念后,学生就能依据概念的内涵来认识或理解“扇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与意义,这种认知过程就是顺应. 课程学习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思维,主要就是指促进学生的同化或顺应思维.

问题引导,这里指为促进学生的同化或顺应思维构筑一定台阶或桥梁. 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教材是先把圆分割为诸多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接着将这些三角形拼接为近似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并推理,分割的三角形越细小,拼接的近似长方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最后依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圆的面积. 对教材这种圆面积的转化方法与极限分析思想,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必须设计下列问题加以引导:

(1)你学过哪些图形面积的计算?

(2)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并依据其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3)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两边的扇形与等腰三角形相比,有什么区别?

(4)两个扇形互为倒置相拼接后是什么图形?

(5)把圆分割成偶数个扇形,互为倒置相拼接后是什么图形?

(6)分割的扇形越细小,拼接后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

(7)拼接后的图形,长边与短边分别等于多少?

(8)计算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在上面问题中,(1)(2)(7)(8)是促进同化思维,而(3)(4)(5)(6)则是促进顺应思维.

三、依托变式训练,发展类化思维

类化思维,指概括当前问题与原有知识的共同本质特征,将所要解决的问题纳入到原有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去,对问题加以解决的思维活动. 数学解题的过程,实质是数学形式的类化演绎过程. 如 ÷ 与 ÷ 3,在形式上似乎有所不同,然而将后式写成 ÷ 则形式就相同,这就是把整数类化演绎为分数. 又如整数、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通常是将小数类化演绎为分数. 再如在解答应用题中,构建数学形式的过程就是将实际生活问题类化演绎为数学问题. 因此,数学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类化思维是课程教育的重要目标.

提供变式训练是发展学生类化思维的良好途径. 变式训练,就是指依据数学知识概念而设计不同形式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解题训练,其思维过程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将所要解决的问题纳入到原有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去并加以解决. 简单地说,变式训练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类化思维.

设计变式问题的思路主要是依据知识概念进行形式与内涵方面的变化. 如圆的面积计算训练,就可以设置下列问题.

问题1:在直径为20 cm的大圆中,挖去直径为10 cm的小圆,求大圆剩下的面积.

问题2:把半径15 cm的圆分成6个相等的扇形,每个扇形的面积是多少?

问题3:花瓣状门洞的边是由4个直径相等的半圆组成,这个门洞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问题4:在某400 m跑道运动场中,中间是一个长方形,两端是直径为40 m的半圆形,求跑道的直道长度与运动场的占地面积.

上面四个问题,在形式方面,问题1残缺圆,问题2中的扇形是圆形的分割体,问题3是半圆形与正方形的组合,问题4是半圆形与长方形的组合. 在内涵方面,问题1是求两圆面积之差,问题2是引导学生将扇形面积转化为圆面积来求算,问题3是已知分量求总量问题,而问题4则是已知某总量和某分量来分析另一分量或求算另一总量问题. 但不论何种形式与内涵,它都要求学生类化为圆问题来解决,而其中蕴含着不同的类化思维方式正是变式训练以发展学生类化思维能力的目标所在.

四、借助延伸拓展,启迪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特或突破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在数学课程学习中,一题多解或发现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都属于创造性思维. 如通过对■ + ■ = ■和■ + ■ + ■ = ■的观察与分析则可以得到■ + ■ + ■ + … + ■ = ■的结论,并且知道,相加的项数越多,结果越接近1. 这种由发现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思维就属于创造性思维. 当然,就数学知识而言,上面问题属于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早已被人们发现,但对学生本人来说,仍是一种新知识,因此它属于一种创造.

数学课程知识与原理的形成过程就是数学家的发现与创造过程,其中的问题背景素材以及蕴含的思维过程与方法都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然而能否将这种源泉有效地利用,关键在于教师在教材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能进行适当的延伸或拓展.

如“圆周长公式”的探索,教材是引导学生采用实验测量的方法来论证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关系. 对于“圆面积公式”的探索,教师也可以提出能否采用实验测量的方法来论证面积与直径的关系. 实验测量圆面积,它可以借助圆柱体与长方体容器来对比盛装某种液体;来间接地测定圆面积数据(圆面积=长方形容器测定液体体积 ÷ 液体在圆柱体中深度). 对于圆面积与直径之间的数据关系分析,又要求从方面进行分析. 毫无疑问,这种实验探究活动,有益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对于圆面积与半径的S∝r2关系,教师也可以结合下面图形知识来进行分析与论证.

下图中的三角形均为等腰三角形,图2三角形XYZ的腰长是图1三角形ABC腰长的2倍,而两者面积则是4倍关系. 对于图3的扇形,边长AD是AB的2倍,那么扇形ADE的面积则是扇形ABC的4倍. 对上述知识,在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活动前,教师要做必要的认知引导教学. 在此基础上,倘若学生能把圆分割为扇形,然后依据上面的知识来推理演绎并得到“半径变为2倍,圆面积就变为原来的4倍”,从而得到“圆面积与半径平方成正比”的结论,何以不是一种创造.

数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首先在于教师对“思维点”的选择,即哪些知识与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其次在于教师对“问题点”的设计,即设计怎样的问题方能点燃思维的火花. 它不仅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与学情有着一定深度的把握,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方法与艺术.

【参考文献】

第6篇: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73-01

机械重复、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作业会大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力,甚至会成为他们所在家庭的精神负担。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师要巧妙设计充满魅力的数学作业,使学生乐于去思考、去探索、去完成。下面,笔者谈几点自己在数学作业设计方面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1.联系社会生活,摒弃纸上谈兵。

教师应注意将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教学苏教版六下《扇形统计图》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调查你家上个月的各项支出情况,并把支出情况制成扇形统计图,再认真观察扇形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对于上个月的支出,你准备向爸爸妈妈提出什么合理化的建议?这种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作业,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还可以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强化他们的应用意识。

2.改变呈现形式,远离枯燥乏味。

学生往往对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而喜欢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童趣的作业。例如:复习了苏教版六上“体积和容积单位”的知识后,可以布置“生活在线”作业――《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起床后,我来到空间为3立方分米的卫生间,拿起容积为200毫升的漱口杯接了180升水开始刷牙。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一辆大卡车,那卡车油箱的容积足足有600毫升。我来到学校,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容积为10立方米的书包里翻出笔记本,从体积为0.3立方米的文具盒里拿出笔认真地做起了笔记。”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批了“可能吗”三个字,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应该怎么改正?本题将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改为富有情境的数学日记,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成了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3.加强实践操作,发展综合能力。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设计作业时,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例如:学习了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做得好的放在教室里的“学习角”展示,供大家欣赏。要完成这样的操作型作业,学生既要考虑制作的顺序又要考虑所用材料的大小,思维能被有效地激活。

4.重视学科渗透,提供“全营养式”教育。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建立“大数学”观,探索并设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作业,给学生提供“全营养式”的教育。例如:学习了苏教版三上《轴对称图形》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画一幅具有轴对称性的图案,第二天带到学校展示。将数学和美术融合,由认识“轴对称图形”到创造“轴对称图形”,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提升。

第7篇: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针对问题精心创设情境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精神。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20章的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有了对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还请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数量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通过课前预习,自己先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由于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索发现,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出了扇形统计图反映数据情况的优缺点,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这种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他们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达到开发潜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作业设置多样化,正确评价学生

新课程则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究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勾一叉和打个分数,而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结束了扇形统计图知识的学习后,我布置学生自定主题,设计一个扇形统计图,并涂上彩色作为作业上交。学生们确定的主题很多,设计出的扇形统计图也美丽自然。比如调查学校或班级同学姓氏、同学年龄、出生月份或生肖星座、男女生比例、喜欢的电影或歌曲类型、喜欢的明星类型、喜欢的科目或书籍类型、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饮料或水果、近视情况、家庭人口数量、长短发、爱好的体育活动或球类、团员和非团员比例、拥有QQ号和上网时间、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课余时间的安排,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 三、多关注和赞赏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同学们中间,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也做他们的益友。只有当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这位老师了,他们学起这个科目来自然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兴趣。

第8篇: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统计,概率,数据分析

 

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①描述统计。包括整理数据、统计图表等;②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③可能性。

这些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统计与概率”是与生活联系,又有学生可以操作实践的内容,比较容易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下面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统计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统计知识,从数学活动看,主要经历如下一些学习:对数据的统计活动有初步的体验、解读和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在活动中获得对一些简单的统计量(如平均数、众数、中数等)的意义理解等等。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组织中,信息技术有以下应用:

1.1利用信息技术, 能够设计并呈现符合小学生生活经验的特定情境。

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已有的日常经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使小学生在现实的和经验的活动中去获得初步的体验。

例如,小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理解可能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们习惯的是面对已经给定的甚至是已经被处理过的一些数据进行思考和判断。因此,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日常经验和兴趣,去设计并呈现一些特定情境下的现实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多次尝试去不断体验。

如在教学《组织比赛》一课,就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小朋友在操场做游戏,要从跳绳、套圈、拍球和踢毽子四种活动中选一种进行比赛。要选哪种活动更好呢?”开始时,小学生们可能会依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判断期刊网,但是,多次的交流后就会体验到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联欢会是大家一起参加的活动。于是,他们就会尝试着先调查每一个人的口味和喜好。可是,面对一大堆杂乱的数据怎么办呢?这时已经构建的分类与排列思想就会提供帮助,他们就将调查得来的那些数据,构成了一幅扇形统计图。接下来,学生们进一步讨论,喜欢哪一种活动的同学多些?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集中在哪几种活动?喜欢哪一种(和几种)活动的同学最少?于是,不仅帮助学生对“组织比赛”的行为选择提供了帮助,而且对统计与统计量的意义也提供了理解上的帮助。

1.2利用信息技术,强化数学活动过程。

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经历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因此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不要将一些统计知识简单地当作对那些表示概念的词汇的识记,或者将它简单地当作一种程序性的技能来反复操练,而要尽可能地用一些活动来组织,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例如,统计图表的认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有制作、对比过程中体验和理解统计图表意义的问题,即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堆砌的过程,而是一个对数据理解的过程。

在教学《扇形统计图》中,先出是上面两个图形,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了;然后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同一信息分别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等数学活动,从图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并对比各自的优缺点,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1.3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小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学习,重点并不是能记住几个概念,能计算几个习题,能制作几个统计图表,关键是要能学会一些初步的和简单的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能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小学生可以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增进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处理由课程其他领域或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等。

如在Excel中可以设计以下练习题期刊网,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是某校运动队跳绳测试情况的记录单。(以每分钟跳过次数计算)

 

编号

成绩

编号

成绩

编号

成绩

编号

成绩

1

39

11

38

21

44

31

44

2

40

12

43

22

36

32

34

3

44

13

37

23

39

33

50

4

43

14

45

24

42

34

43

5

34

15

46

25

29

35

36

6

43

16

38

26

50

36

37

7

37

17

35

27

37

37

45

8

47

18

45

28

43

38

44

9

45

19

48

29

39

39

38

10

42

20

39

30

48

第9篇: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自制教具;演示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6-0056-2

1 放大实验现象,激发探究欲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探究的热情和欲望,尤其是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一些教师自制的、能把微小变化放大、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 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新课导入环节,笔者利用一个小的电风扇,导入新课。打开电风扇吹动放在桌子上的纸片,说明风扇给空气一个向前的推力,然后提出一个让学生将信将疑的问题“空气会不会给风扇一个力的作用呢?”在学生的疑惑中进行实验展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将一个可充电的小电风扇固定在小车上,小车放在轨道上。打开电风扇开关,发现电风扇和小车一起向相反方向运动,利用这个演示实验把空气对电风扇的微小作用力放大。据此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2 设计实验方案,引发深度学习

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发展也更具深刻性。尤其对于自制的实验装置,教师可以将自己在实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体会融入到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案例 在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探究环节,当老师利用DIS实验系统探究完运动物体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后,笔者增加了让学生探究磁铁之间非接触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小组合作利用力传感器研究两个磁铁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质量和磁性都不同),画出方案设计图。

在各小组完成设计后,进行展示交流。选几个小组派出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然后让其他各个小组对其提出改进意见,经过不断的讨论与修正,最终大家推选出最优的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这与笔者在课前自制的实验装置图不谋而合,如图3所示。

将一根长铁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的正上端,将两个质量不同的条形磁铁通过细线悬挂起来,细线呈竖直状态,目的是让磁铁的重力与细线对磁铁的拉力二力平衡。两个条形磁铁各自的一端N、S极正对,另一端通过细线与固定在铁架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力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两个力传感器与两个条形磁铁在同一水平面内,这样两个力传感器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的读数就是两个条形磁铁彼此受到对方的吸引力大小。

3 改进实验装置,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

现在教材中或试卷上介绍的实验方案虽然理论上看起来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存在可行性的问题,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不可逾越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做到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然后,再用改进后的自制实验装置进行科学探究。

案例 如图4所示为很多DIS说明书上或试卷上经常介绍的实验装置图,让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如果按照此装置,实验误差在30%左右。笔者在调节实验装置的过程中发现两个不可避免的难题:①要保持两光电门传感器的小孔在同一条竖直线上很困难,铁架台的竖直杆本身就无法调节到正好竖直,这样就不能保证小球在下落过程中经过光电门传感器时挡光的宽度都是直径,尤其下面的传感器测量的时间误差很大;②小球由静止释放时,是手动控制的,只是通过肉眼观察小球直径差不多能通过光电门的小孔,但是小球实际运动过程中挡光的宽度很可能比直径小,存在很大误差。

针对上述问题,改进后的自制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①用一个宽度为2 cm,长为6 cm,厚度0.2 cm的钢片作为挡光片代替小球,这样改进的的好处:不需要维持两光电门的小孔完全在同一条竖直线上,即使错开一点也没关系,由于它的长度为6 cm,在钢片下落过程中经过两光电门的挡光宽度可以保证始终为2 cm;②钢片释放时用一个夹子来代替手动控制,这样可以保证钢片在下落过程中不发生转动,减少实验误差。

利用此装置,实验误差为3%左右,可见在经过实验改进后,精度大大提高,是可行的。

自制教具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多变的设计,它具有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原理直观、现象明显等特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开发价值。它的使用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的实验内容,提升了物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有效问题的设计提供肥沃的土壤,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具深刻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