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青蛙一年级下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

第1篇: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课《青蛙看海》识字教学。

1.片段一

出示本课生词。

师:你认识哪些词?谁来读给小青蛙听听?

轮读,相互正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准,现在小青蛙要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

去掉拼音认读。

打乱顺序认读词语。

小组齐读。

2.片段二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真流利,小青蛙可高兴了,生字宝宝们也跑出来想和你们一起玩,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出示生字。

学生自主识记生字。

师:现在你能叫出谁的名字?学生汇报读字。

师:小青蛙也想和这些生字宝宝做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帮它吗?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师引导学生总结。

师:现在生字宝宝们有些累了,我们一起把它们送回家吧!

二、点评

本课例来自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9课《青蛙看海》。

识字与写字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课例识字教学设计完整,重点突出,密度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在第一学段是这样描述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因此,要让学生识字,首先要培养他们对字的兴趣。

在片段一中,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了“小青蛙要考考你”的情境。学生对小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当他们听说小青蛙要考考他们,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也激起了他们的好胜心,在对着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打乱顺序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学生很快就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提高识字效率”是语文教师识字教学追求的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那么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准确、快速地识记生字呢?

在片段二中,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生字,而是把学生带到一个有趣的情境中――帮小青蛙想想怎样和这些字宝宝交上朋友。低年级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就识字而言,他们认得或接触过一些汉字,对汉字有自己的感受和感知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积累和水平出发,让学生自己寻求识字的方法。人总是会对自己参与经历过的一些事印象更深,所以在最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识字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过程,会让学生的脑子里对识字的方法有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哦,这个字可以这样记!”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使他们主动识字的热情持久不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以后学习中的识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组织识字游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在初步感知识记生字后,教师还要安排复习巩固的环节,让学生加强对汉字的记忆效果,同时也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不能直接出示生字词,让学生单纯枯燥地复习生字词,而是要创设各种游戏情境,学生喜欢游戏,所以他们是兴趣盎然地、主动地认读了生字词,完成了复习巩固的过程,而且效果明显。

第2篇: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

一、利用儿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歌浅湿易懂,生动有趣,为低年级儿童所喜闻乐见。利用儿歌帮助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收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金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金鱼怎样游水,然后请学生边讲述边表演。在学生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一边念自编儿歌:“小金鱼,摆摆尾,摇摇鳍儿划划水”,一边带领全班小朋友演金鱼游水。全班学生争先恐后地参加表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又如在教学《青蛙》一课时,我把儿歌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认识完青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后,我试着让学生根据青蛙的叫声自己编儿歌,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编出了第一句儿歌:“小青蛙,呱呱呱。”然后我有意识的问大家,青蛙吃什么?除了让学生观察图外,我还让学生编下一句来回答:“专吃害虫保庄稼。”我接着对学生说,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在教师指导下,他们编出第三句儿歌:“我们大家保护它。”

二、利用儿歌教学帮助儿童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并掌握大量文化科学知识,离不开良好的记忆能力。可是,低年级儿童因受年龄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对所学知识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刚刚学过的知识有的很快就忘了,有的则要通过死记硬背才能掌握,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他们喜欢的儿歌帮助他们记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教授九义教材第二册《各种各样的花》时,教材要求学生描述花的形状。为此,我先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说牵牛花的形状像什么,很多学生都说像喇叭。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用一句儿歌概述为:“牵牛花,像喇叭。”用同样的方法,师生共同得出:“白菜花,十字叉;豌豆花,像蝴蝶;桃花就像五角星。”学生没费多大劲儿就把这几种花的形状记住了。

又如九义教材第三册《蚂蚁》一课,要求学生认识蚂蚁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进行描述。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根据蚂蚁的外部形态特征编写了儿歌:“小蚂蚁,真可爱,身体分为头胸腹,一对触角头上长,三对足儿在胸前。”教学时我边教学生念儿歌,边进行表演。学生因熟记了儿歌内容而较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利用儿歌教学,指导儿童的实践活动

自然课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准确地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失时机地把儿歌引入到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一册《保护牙齿》一课时,针对小学生刷牙的方法大多不正确,容易损坏牙齿的情况,我编写了一首问答式儿歌来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老师问一句,学生边答边根据儿歌内容做出相应的刷牙动作。

师:唰唰唰,上边的牙齿怎么刷?

生:唰唰唰,上边的牙齿向下刷。

师:唰唰唰,下边的牙齿怎么刷?

生:唰唰唰,下边的牙齿向上刷。

师:唰唰唰,牙齿的咬合面怎么刷?

生:唰唰唰,牙齿的咬合面来回刷。

从这一问答的儿歌声中,儿童不仅学会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又如,教学九义教材第一册《保护眼睛》一课时,我仍运用儿歌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保护眼睛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

保护眼睛很重要,小朋友们要记牢,

看书写字坐端正,字要匀称又整齐。

走路坐车和躺着,千万不要把书瞧。

眼保健操天天做,身体健康学习好。

四、利用儿歌提高教学总结效果

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进行归纳小结,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利用儿歌进行归纳总结,形象生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三册《土电话》一课中,我先指导学生制作土电话,然后学习打电话的正确方法,最后用儿歌进行课堂总结:

说电话,做电话,

两个纸筒一根线,

做成一个土电话。

土电话,真好耍,

手指触线听不清,

线绳弯了不传话,

第3篇: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

【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合理开发 语文素养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学生热情,重塑教材的“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记得去年我的表姐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 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第4篇: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

提示法

口语交际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的主要载体是语言,它的实现手段是听与说。提示法是指在口语交际训练中,为突破学生说的难点,给予学生以提示的方法。可分为说话内容(说什么)的提示和说话方式(怎么说)的提示。

低段学生词语不够丰富,思维、表达能力均于较低水平,往往会出现“心中想说,口中无词”的情况,训练时宜提示说话内容。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口语交际“我会拼图”,适时提示拼图工具、拼出物体的名称和拼图过程(如剪、对齐、折、粘贴等)。

训练中,还可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提示。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秋天”,学生试说。大多句子简单,对秋天描述不具体。笔者首先提示学生抓住“时间”(哪一季)、“人物”(有谁)、“事件”(做什么)来观察,再提示有关词语,如阳光、空气、田野、动物、人们等。经提示,有的同学说道:“金秋十月,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稻谷金黄,田野一片丰收景象,南飞的候鸟依依不舍,我们摘果子、放风筝、郊游健身,享受这美好的的季节。”

问答法

口语交际的主要内容是听说训练,问答法是在训练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使听和说得到同步的训练。低段用问答法应不拘一格,如“每课一问”“课前五分钟提问”“今天我提问”等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对高段,笔者采用“多题连问连答”式,在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速记的能力。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帮助”,笔者要求学生,一要听清老师提问,老师只说一遍;二要按问题顺序回答。接着提出7个问题:“你在什么时候得到过帮助?是谁给予的?他(她)帮助你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帮助过别人吗?安慰别人时你会怎么说?怎么做?”提问时,学生都听得很仔细,回答问题时,都能按问题顺序作答,条理清楚,达到听、想、说同步训练的目的。

对提示法和问答法的运用宜“由扶到放”。在低段可多提示,提示过程中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在中高段实现“自我提示”或“优生提示后进生”。运用问答法时,低段教师宜多问,学生在中高段就能自己多问多思、互相提问,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复述法

复述法是把口语交际训练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复述课文来训练的方法。复述法充分利用了教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结构的精巧、语句的精妙,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对复述内容生动有趣、篇幅短小精悍的课文非常有兴趣。例如,教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成语故事《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充分想象,自由发挥,复述故事,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有的同学根据青蛙特点,说“青蛙咧开大嘴笑了”。教师由“青蛙笑”启发学生想象“小鸟会怎么笑”,有的说“小鸟微微一笑”,有的说“小鸟摇摇头笑了”,恰当地表达了小鸟对青蛙无知的嘲笑。在高段则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例如:教学《黄河象》(五年级下册)一课,让学生尽情发挥,用一种与原文不同的顺序或体裁来复述,结果有的同学按“发现――挖掘――假想――陈列”的顺序来复述,还有的同学用童话《一头老象的回忆》来复述,让学生品尝到了创造的喜悦。

情境法

情境法是指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先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看、去听、去做,然后再说。在低段教学中,可采用听自然音响等素材说的方法。例如,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森林之歌》,让学生说说森林中有哪些动物,还听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听到了森林中青草的气息、茂密的树丛、清新的空气、小木屋及屋中正在酣睡的狗熊一家。高段教学中,可让学生演小品、做游戏后,再说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使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能力同步提高。

第5篇: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 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转贴于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第6篇: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求知兴趣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颜色、动作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就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如在教学《月亮和云彩》(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时,我了解到孩子对这个事物很熟悉,所以我就给孩子出示了课件图片,并问:“这是什么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月亮,那是云彩。”接着,我让小孩和我一起表演“月亮在云中穿行”。看一看是月亮跑得快还是云彩跑得快。表演一开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表演着,通过模拟对话,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顿时课堂的学习气氛高涨起来了,对话让孩子把课堂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劲头就更高了。

二、活用现代信息,轻松突破识字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语文苏教版第四册的识字一时,识字教学中出现了一组最难的区分的形声字“清晴睛情”怎样让学生记住并准确区分这几个字?尤其是“晴”和“睛”,对高年级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更何况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为此,我首先在一只青蛙肚子上出现了一个“青”字,然后青蛙跳入清澈的小河中河水演变成三点水,并配有青蛙说话点明“清”的读音,意思;同样,天上红日演变成日字旁,组成“晴”;青蛙眼睛演变成目字旁,组成“睛”,青蛙吃完害虫后心里高兴,把“心”字演变成竖心旁,组成“情”。由于有声音的解说,学生很快掌握了这几个字的音、形、义,并能跟着配音说出三个字的演变过程,接着我用摘苹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牢牢记住这几个字,并且,我还让“睛”字目字旁的一横飞入“睛”字的目字旁,让学生仔细区分。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很轻松地让学生攻克了识字教学的重点难点,增大了课堂容量,增添了趣味性,学生学起生字来记得久,记得牢,老师也教得轻松。

三、妙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自主识字,渗透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新课标还具体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汉字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敢想敢干,敢创新的精神。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识字活动中运用猜字谜、编字谜,不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如教学“毛”字时,就有孩子说出了:小手不小心被扭弯了;“本”字就说木头的根露出来了。再者,我还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利用电脑显示出来,让小朋友去猜,去读。如“竹子下面长了毛”(笔字)等。以这样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营造了一种和谐相融的学习氛围,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还想出了很多记忆生字的方法:如用熟字加、减、换、改的方法识记生字,如:“木”与“相”、“长”与“张”、“去”与“却”……还有编儿歌,组词造句等等。对学生说出的识字方法,老师要及时的总结和归纳,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不露痕迹地给学生渗透了学习的方法,对他们以后的识字有很大的帮助。

第7篇: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

复述训练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整理、编辑,文质兼美,富于儿童情趣,最适合相应年龄段小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是来自课外读物,如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名人童年的故事、幽默故事、笑话等。

复述训练的步骤大致是:

1.教师先富于情感、绘声绘色地讲读课文或者讲述课外读物中的故事。如果所讲故事有录音磁带,可放录音让学生听,必要时可重复播放。

2.请学生当着全班同学复述课文或复述所听的故事。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教师以表扬为主适当点评,也可让同学参与评说,看看说得是否通顺,有无遗漏。通过点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复述内容,学会复述。

3.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轮流复述,互相评说。

4.要求学生回家后向父母家人作复述,并请他们评议。

复述训练的方法有:

1.背诵性复述。这是最初级的复述训练法。低年级课文一般较简短,便于学生记忆、背诵。背诵性复述对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儿童故事录音磁带为示范,选一些课文以外的精彩短小的故事,让学生听几遍后进行背诵式复述训练(可采用比赛形式),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

2.提示性复述。这是较容易进行的一种复述方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和内容较丰富的故事,可采用提示性复述,减轻记忆难度,使复述能够顺利完成。这种复述,不必死记硬背,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原内容确切地表达出来就行了。提示性复述训练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文字提示复述。即把所要复述内容的每个层次或自然段的关键词句写出,让学生进行记忆、复述,如学习完《刘胡兰》一课,可在黑板上写出每段的关键词句,即:①1947年1月12日……云周西村……被捕了……②……收买……威胁……把她打得……也不动摇。③……广场上……也铡死你……怕死不是共产党员……④……牺牲了……15岁。⑤……挽词……还可提示每个自然段开头的词句让学生边回忆边复述。如《斧子的故事》,教师提示:①从前……②突然……③孩子说……④老爷爷说……⑤孩子说……⑥老爷爷又钻进水里……⑦孩子摇摇头……⑧老爷爷又……⑨孩子高兴地说……⑩老爷爷微笑着说……(11)孩子说……(12)老爷爷看着……也可以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帮助学生复述。如复述《哥哥傻吗》,教师可概括性地提示:①哥哥很聪明,可是小林说他傻。②“傻”的第一个例子;“傻”的第二个例子;“傻”的第三个例子。③可是,儿童节时哥哥被评为了优秀少先队员。这些不是课文中的原词原句,主要起意义提示作用。有了这些提示,学生复述不致丢三落四。

第二,图画提示复述。这种方法,需要有贴切通俗的画面(可以是单幅画,也可以是多幅的连环画)。例如《爱因斯坦小时候》一课,教材用整整一页的彩色画面把课文后半部分内容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了。教师在课文教学的最后,可让学生看着这幅图画复述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又如课文《小山羊》配有4幅形象生动的连环画面,教师让学生根据4幅连环画面的提示复述课文所讲的故事,学生必然乐意进行,并易于获得较好的复述效果。有些课文(或读物)只有图画而无文字说明,要学生自己看图说话难度较大,教师可根据自己对画面的体会,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老师讲述故事,随后又让学生看着画面复述老师所讲的故事(可有一定灵活性)。第三册《基础训练7》的最后一题“看图听故事说话”就是很好的范例。

3.创造性复述。这是学生在复述中发挥自己创造性,对原文加以合理的想象,进行适当的补充、续说的一种复述。如学习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第3课《我爱爸爸妈妈》,第一段是:早晨,妈妈在擦桌子,我拿起扫帚扫地。(接下来用汉语拼音写:妈妈笑了,我也笑了。)第二段是:晚上,爸爸在灯下看报,我送上一杯热茶。(接下来仅用汉语拼音写:爸爸笑了,我也笑了。)在课文教学的最后,教师可启发学生作创造性地复述,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在每段中间适当加上符合情理的具体内容。比如在第一段中间可加上:“妈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小宝贝,你能学做家务事了,真乖。’我说:‘妈妈,我每天都要做家务事。’”或者加上:“妈妈翘起大拇指夸奖我,我说:‘妈妈,我扫得干净吗?’妈妈连声说:‘干净,干净。’”在第二段中间加上:“爸爸说:‘谢谢你,我的乖女儿。’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者加上:“爸爸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说:‘老师告诉我们,在家里要爱自己的父母,要帮父母做点事。’”有的课文,可以要求学生在复述时自己加上一个恰当的结尾。如学习完《小猫种鱼》一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上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秋天到了,小猫到地里种鱼的地方刨开土,只见种下的小鱼变成了鱼骨头。”或者是:“小猫真笨,连鱼不能种也不知道。”有的课文,可以从整体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或者修改情节,或者补充内容。例如,学生复述《小猴子下山》可以把开头改为:有一天,小猴子的妈妈病了,小猴子的爸爸要去请医生,他让小猴子到外面找点食物回家。小猴子下山来……把结尾一段改为:小兔儿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迷了路,心中很害怕,一直转到天快黑了才找到回家的路。他又饿又累,也只好空着手匆匆赶回家去,心想“我怎么向爸爸交待呢?”还可以加上一句:“后来,在爸爸的教育下,小猴子知道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不能贪玩。”有时候,用成人的眼光看,学生的想象补充往往不确切不必要,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却是可行的、有益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改变主人公来进行创造性复述,如把人物的故事改为动物的故事、把动物的故事改为人物的故事、把某一动物的故事改为其它动物的故事、把某一人物的故事改为其他人物的故事等。

4.角色性复述。这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当课文或课文外故事中的角色而进行的复述。如能创设相应情境,进行表演式复述,就更为生动有趣了。一般对话形式课文或课外读物,适于此法。如第二册《基础训练1》中练习打电话的对话部分、第三册《基础训练8》第6题和第8题的对话材料等,就可让学生分别充当两个对话的角色,记熟各自所说的内容,然后按角色进行对话复述训练。有些课文或课外读物,虽然不完全是对话形式,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穿针引线,安排学生作角色式复述训练。课文中描述交代的语言则由另一部分学生或教师来复述。例如第三册《坐井观天》一课,教师可安排一部分学生为甲,专门复述交代的语言,一部分为乙充当青蛙,另一部分为丙充当小鸟进行复述:

甲: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

乙:你从哪儿来呀?

甲:小鸟回答说——

丙: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甲:青蛙说——

乙: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甲:小鸟说——

丙: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甲:青蛙笑了,说——

乙: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甲:小鸟也笑了,说——

丙:朋友,你是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第8篇: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

苏教版第二册“识字”第6课的内容是“夜晚 繁星 亮晶晶 爷爷 奶奶 小丁丁 竹椅 蒲扇 萤火虫 牵牛 织女 北斗星”,文字周围环绕着与之相关的图画。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读熟了词语,也把这些词表示的人啊,物啊,在图画中找出来了,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这个农家小院去旅游,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师:闭上眼睛,走啊走,我们来到这个小院子的门口,夏夜,真凉爽啊,睁开眼睛,抬头看,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多星星。

生:我看到了亮晶晶的繁星。

师:用上了刚学到的词,真好!小朋友看哪,深蓝色的夜空像一块巨大的天鹅绒幕布,亮晶晶的繁星多像点缀在它上面的

生:宝石。

生:钻石。

生:珍珠。

师:是啊,再看这些星星,一闪一闪的,好像在调皮地

(老师做眨眼的动作)

生:眨着眼睛。

师:呵呵,这些星星呀,就是小天使的眼睛,正好奇地望着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呢!它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词语下面的图画。

生:看到了萤火虫和花儿。

师:萤火虫在干嘛呢?它们点着灯儿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正在

生:在欣赏花儿。

师:是啊,茂密的绿叶中开满了花儿,真美呀,有红的,有

生:有黄的,有紫的。

生:还有蓝的。

师:也许还有其他颜色的,画插图的阿姨没把它们都画出来,这么多颜色,真是

谁能用一个词儿说一说?

生:五颜六色。

师:你懂得真多!(板书:五颜六色,领读三遍。)

生:(一生举手)萤火虫还在跟花儿说悄悄话。

师:噢,说什么呢?

生:花儿花儿,你真美啊!

生:花儿花儿,你真香啊!

师:这是在赞美花儿呢!还可能说什么呢?

生:小红花,我每天晚上都来找你玩!我要永远和你做朋友!

生:花儿妹妹,我来跳舞给你们看!

师:噢,跳起“萤火虫之舞”了!说得真好!花儿们看啊看啊,也跟着轻轻地跳起舞来了!(师轻摆手臂做舞蹈动作,学生情不自禁跟着老师舞蹈。)

师:夏夜多美多热闹啊!小游客们,你能把这美丽热闹的情景说给你的同桌听吗?

(学生和同桌一起练习说话。)

【点评】

中高年级的习作基础,是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有经验的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最方便实用的资源就是课本上的插图。利用想象,让定格的图画活动起来,是看图说话的秘诀之一。叙事性的插图学生容易说,但是,绘景的插图,就有点难度了。本案例中,教师别出心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将学生带入一个童话世界,让景物“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师生共编童话,在丰富想象的同时,进行语言实践训练:有修辞的运用,有句式的训练,有词语的输送……教师的巧妙引领,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在师生对话中不知不觉实现了思维向语言的转化。

【案例二】

苏教版第二册“识字”第8课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韵文周围是蜻蜓在荷花间飞舞捉蚊的图画。

师:小朋友们来看图,这一天,蓝蓝的天上,太阳公公微微笑着,万里无云,真是个

生:晴朗的天气!

师:池塘里的水

生:清清的,蓝蓝的。

师:美丽的荷花仙子和荷叶姐姐说着悄悄话,生活得别提有多幸福啦!可是,不开心的事发生了。

生:有几只讨厌的蚊子飞来了。

师:是啊,讨厌的蚊子,吸血鬼呀!(众笑)后面会发生什么呢?小朋友们能不能猜一猜,说一说,说得越生动越有趣越好!(生兴奋地小组讨论。)

生:几只蚊子得意地“嘤嘤”(学蚊子叫)叫着,唱着歌。

师:它们今天吸了不少血,很兴奋。(众笑)

生:荷花仙子看着它们,很不高兴,说:“吵死了,烦死了,谁来帮我把它们赶走!”这时,小蜻蜓飞了过来。

师:这时候,青蛙应该先过来呀,它们可是捕蚊虫的能手。图上也画了青蛙,作者为什么不让青蛙大显身手,而让蜻蜓“飞来飞去来捉蚊虫”呢?(生思考了一会儿)

生:青蛙说,今天我吃饱了,就让蜻蜓来捉吧!

师:有道理!青蛙把立功的机会给了蜻蜓!

生:青蛙说,蚊子太坏了,飞那么高,我捉不到它们。

师:狡猾的蚊子,也有道理。那我们就看蜻蜓的!

生:蜻蜓睁大眼睛,说:“仙子姐姐,我来帮助你!”

生:(抢着举手)蜻蜓大喊一声:“吸血鬼,哪里走!”(众笑)

生:说完,蜻蜓就飞来飞去,一口一个,一会儿,就把蚊子全吃光啦!

师:完了?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怎么感觉还少一个结尾呢?(生又讨论了一会儿。)

生:荷花仙子高兴极了,说:“谢谢你们,小蜻蜓!”小蜻蜓说:“不用谢,不用谢!”有了蜻蜓和青蛙的保护,从此,荷花仙子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点评】

这则案例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看插图,编童话。和上则案例不同的是,这则案例由于文本内容的限制,故事情节已有框架,学生只需要想象故事的“血肉”,故而教师“放”得比较多。但是,因为要考虑故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要达到目的也非易事。既然图上有青蛙,为什么不写青蛙捉蚊虫?故事应该如何结尾?面对老师的质疑,学生给出了合理的解答。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开始更严谨、全面,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语言迁移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第9篇: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

关键词:情景教学 兴趣 动力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学生在此情此景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音乐知识,陶冶了情趣。他们在好奇、好动、好玩中学。近年来,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结合儿童好奇、好动、好胜、好玩,以及善模仿,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在音乐课堂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情景教学”。

一、寓教于乐 表现情景

音乐的基本素质中最重要的是识谱,而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感到比较抽象与枯燥,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单纯地就识谱讲识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我采取了将乐理知识融于游戏中,让他们心情舒畅,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比如:我在教do、re、mi三个音在五线谱中的位置时,分别请三组同学,一组6至7人,把卡片上的音符在五线谱中的位置表达出来,卡片只能让本组的同学看,下边的同学不得而知,而做五线谱的同学则张开双臂,依次排成五条线,扮演音符的同学把自己的小脑袋放在卡片上所示的位置。看到学生们伸着小手、眨巴着眼睛,而下边的同学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回答,我自己的心里也充满快乐。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活动,我又安排了几组。这样的课,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兴奋、快乐中,孩子们记住了do、re、mi这三个音在五线谱中的位置。

二、图画录音 再现情境

在歌曲的教学中,适时给学生设置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乐这片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如:教唱歌曲《小青蛙找家》时,我先展示图片、编故事:有一天,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我们都长大了,该自己去劳动了”。于是小青蛙们高高兴兴地到田里捉害虫去了。他们跳着、捉着;捉着、跳着,不知不觉离家越来越远,小青蛙找不到家了,它急坏了,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哪里?”此时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小青蛙找到家呢?”一下子,学生的劲头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表示能帮小青蛙找到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观看图形普,各自踩着荷叶,听着歌曲,学习歌词。这样的学习轻松愉快,下课了学生仍然意犹未尽。又如:我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通过播放春景的幻灯片和录影带,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仿佛置身与春天之中,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热情高涨,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得非常认真,学得高兴,曲调掌握也非常快。就这样他们在一个故事、一幅画面、一段录音的激发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音乐中来,收获了音乐知识,得到了心理陶冶。

三、激发兴趣 表演情景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密不可分,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低年级表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小学生喜动不喜静,喜新不厌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我采取的是教师课堂口若悬河地教,但是学生则在下面嘻嘻哈哈的不学。对此,我曾感到十分烦恼。自从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认识到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这些“见多识广”的小学生了。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获得知识技能是学生更乐意的事情,即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快乐学。于是,在进行表演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就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自己编自己演。令人高兴的是,学生特别踊跃 、特别积极。不仅有单人演,还有三人、五人做造型的,变队形的;动作也变化多端、各有千秋、丰富多彩。有时甚至于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青出于蓝而高于蓝”。比如:在教第四册书的《牧童遥》一课时,每段共有四句歌词,其中有三句都是“那斯那斯嘿”,因为它是一首湖北民歌,教参没有对这句歌词进行注解,只是说着是一句衬词,如果让我去编这个律动的话,我还真不知道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去表现它更为合适。当我看到学生用双手呈喇叭状放在嘴边,做喊的动作时,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传统的山歌风格“喊唱”吗?还有一年级第一册的《小青蛙找家》里的“几只小青蛙,要呀要回家”,这个“要呀要回家”,如果从老师或者是大人的角度来编,会是边跳边找家的位置,而学生编的是双手不停的揉眼睛做哭状。噢,小孩子找不着家要哭,多么贴切多么形象的动作。孩子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又真切、又易于理解。这时,我不由自主地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四、 创造机会 体会情景

音乐教学虽然是专业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但教师不能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一门唱歌课,要结合音乐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了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美化学生心灵,我在教《拍皮球》一课时,让学生自编小品。如在演出是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学生自己的皮球自己玩,不让别人玩,这样大家都不理他;而另一位同学则把自己的皮球拿来,同大家一起玩,你拍拍,我拍拍,大家一起玩得真愉快!通过看小品,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激烈的争论。最后,一致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想到自己,就脱离了集体,是非常孤独和痛苦地。只有生活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快乐,才能得到帮助,才能得到友谊。这节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