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第1篇: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编者按】2014年12月25-26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承办的中国旅游研究院外设研究机构工作年会顺利召开,本届年会以“旅游发展与平台建设”为主题,会议期间中国旅游研究院14家机构分别汇报各自2014年度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本刊编辑部现将该些成果的摘要汇编如下以飨读者。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2.001

1.昆明分院:《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科教兴旅”战略,充分发挥旅游科研工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智力推动作用,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暨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携手部分云南高等大学研究单位,组织云南有关旅游专家、学者并邀请相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业界的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合力研究、编写和推出了《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全书分为五个章节。根据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分别从旅游产业运行、旅游市场发展、旅游开发建设与投融资、旅游改革发展与开放合作、旅游行业发展与管理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在认真梳理2013年的运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客观评析存在的问题,用新视角、新观念和新方法预测了2014年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对当前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云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2.旅游市场与目的地营销研究基地:《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研究与中国实践》

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旅游业也是国家文化交流与输出的重要载体。2014年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旅游业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举。发展旅游作为国家战略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国家旅游形象的战略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2013年9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委托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开展“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战略”课题研究,本研究专辑是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专辑从国家战略层面识别出国家旅游形象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入境旅游市场连续下滑、正面临严峻考验;外国游客入境过境旅游签证手续繁琐;国家旅游形象不够清晰、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国家旅游形象的营销推广投入不足、效果不够显著;旅游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等等。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旅游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还尚未充分发挥。

以系统化和战略思维来研究和解决国家旅游形象的重大问题是本研究专辑的出发点和核心思路。本专辑在整理国内外关于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旅游形象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入手,从地方旅游部门和国家目的地角度开展了国家旅游形象的概念和维度研究,开发出国家旅游形象的测量工具,分析了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重点和潜在市场,并对营销策略运用、保障机制与措施等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借鉴了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西班牙、泰国、香港、台湾、法国等八个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形象推广的经验。

本研究专辑既是关于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的一份比较系统化的学术成果汇编,也对我国塑造国家旅游形象的若干战略问题开展深入探讨,为提升我国国家旅游形象、打造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旅游强国贡献思路和策略。

3.旅游影响研究基地:《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Insights from insiders》

Thi s paper pre sent s an up-to-da te and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ourism research by Chinese scholars residing in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Chinese journal publ icat ions and conduct ing interviews with members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the China Tourism Academy (CTA). There has been an imbalance in the type of research on tourism in China:most research has ref lected applied work whereas little priority has been given to theory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this imbalance,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earchers and the raising of the status of research on tourism to a level in line with research in other academic disciplines. Mastering cutting-edge research methods is also critical to helping China’s tourism scholarship.

4.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现代大众旅游》

该成果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主任谢彦君教授于2014年4月出版的一本译著。全书包括9大部分主体内容,分别是旅游研究中的剪刀危机、全球旅游系统、后现代范式、不期而至的旅游研究者、解放神学、东南亚的白面孔、漫步哲思之路、旅游的语言、为现代大众旅游另谋出路。这是一部富有思想性的著作,对旅游现象的整体思考以及对旅游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集成化地浓缩在一起,书中探讨了科学研究的种种话题,展现了后现代范式在旅游研究中的滥觞与发展,触及了旅游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和经济议题。同时,这也是一部充满批评意味的著作,批评构成了作品的特色,在目前实证研究在中国旅游学术界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作者从方法论层面所展开的批评的态度、角度和深度是我们难得的稀缺思想资源。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经典的旅游学著作,作者以其独特的思维与研究风格为技术导向占主流的国内旅游学术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

5.饭店产业研究基地:《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

《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2007—2013》是由中国旅游研究院饭店产业研究基地受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委托,从2007到2013年长期开展的追踪研究成果。本着记录历史、服务产业的宗旨,本报告以客观、理性的数据勾勒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进程,同时为未来发展提出基础数据依据。

根据2007年9月召开的中国饭店集团联席会议决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于2007年10—12月首次对在中国大陆具有影响力的21家饭店集团进行了相关调查,之后连续7年开展调查。2013年调查企业规模扩大到60家(实际有效数据企业44家),分别是(按拼音顺序排列):北京东方嘉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国宾友谊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首都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伦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贝斯特韦斯特(北京)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城市名人酒店集团、福建中旅饭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广东白天鹅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碧桂园凤凰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海航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河南中州国际集团管理有限公司、湖南和一酒店连锁有限公司、湖南华天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华住酒店集团、锦江国际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凯莱国际酒店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开元酒店集团、凯悦国际酒店集团、康年国际酒店集团、雷迪森旅业集团有限公司、绿地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明宇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山东蓝海酒店集团、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旅游饭店管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衡山集团饭店管理公司、深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世纪金源酒店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国大酒店经营有限公司、四川锦江旅游饭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岷山集团有限公司、速伯艾特(北京)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管理有限公司、维也纳酒店集团、厦门建发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阳光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远洲酒店集团、粤海(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南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世贸君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调查采用自愿原则,按照中国旅游饭店协会要求设计相应调查项目下发饭店集团企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填写上报,数据在审核后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中国主要饭店集团的相关数据。

饭店集团的规模、成长力、空间布局、运营业绩、品牌和管理体系、运营数据是饭店集团化实力及发展力的主要衡量指标。本调查基于上述要素将其分解为各项具体指标,共计6大类236个数据点,如饭店集团成员饭店数量、客房数量、饭店档次分布、地域分布、合同签订时间、品牌使用状况、国际化经营数据、外派经理构成、薪酬水平、培训、饭店集团组织机构、集团管控指标、信息系统采纳、集团化预定比例、网络预定比率、按照最高值和最低值计算的运营中的数据如出租率、平均房价、各项收入、成本率等。

根据以上指标,每年对当年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的总体规模进行排名,同时对发展产业结构进行剖析,对发展中的进步进行追踪,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报告基于客观数据得出结论,分公开版和内部版两个部分。公开版在每年举办的“中国饭店集团化年会”上对社会公开,内部版在中国饭店集团30强(2014年扩大到60强)小型会议上公布并研讨。从2014年开始,本报告还收录了《中国饭店集团化年会》上的主旨发言、嘉宾研讨的主要观点,同时还对当年排名中的饭店集团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获得发展中的质性研究数据。

以 2013年数据为例,报告对44家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饭店集团在2013年度的业务活动进行了总结,发现在新的市场格局中,饭店管理集团“三分天下”(旅游饭店管理集团、国际品牌饭店管理集团、经济型饭店集团)的态势更加明显,呈现出快速扩张、市场分化以及收入下行压力较大等特征。

(1)旅游饭店集团营业收入下降较大,经济型饭店的营业收入不降反升。人力成本、能耗费用居高不下的压力仍在持续,旅游饭店集团成员饭店由于经营收入下滑,导致经营毛利率低于2012年水平;国际品牌饭店集团由于各项成本、费用的上涨不得不重新考虑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经济型饭店同样存在人力成本、能耗费用的上行压力,但租金上涨是经济型饭店的“痛点”,2013年租赁经营的数量占比逐渐减少。三个“阵营”的市场营销及行政等支出比例均有所下降。

(2)整体上呈规模快速扩张趋势,但旅游饭店集团规模扩张速度相对较缓。产业集中度继续提升,集团间的规模对比依然呈两级分化趋势;旅游饭店集团的国内规模扩张速度继续高于国际饭店集团的全球规模扩张速度,但在成员饭店和客房的绝对数量上,与国际品牌饭店集团的差距并未缩小;经济型饭店实现从租赁经营向特许经营的华丽转身。

(3)在品牌结构方面,2013年旅游饭店集团的多品牌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发展,高档(四、五星级)饭店占客房总数的半壁江山,其中部分集团虽然开始布局豪华市场但仍处于建设过程中,未见明显效果;中档饭店的集约化程度和品牌建设略有起色,但需经历市场考验;本土经济型饭店集团在市场上呈现出绝对优势。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在国内不断丰富品牌谱系,但在三、四线城市的扩张面临挑战。

(4)在品牌支撑方面,由于2013年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旅游饭店集团开始注重支撑平台(如中央预定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的搭建,但仍处在初级阶段,这些支撑平台的贡献率还有待提高,需向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和经济型饭店集团借鉴和学习。(5)在空间“布局”方面,各饭店集团虽然在布局上有意向非总部所在地的城市进行扩张,但总体规划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难以执行或实现,最终仍然体现出布局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较2012年未见明显变化。

(6)各集团规模成长性普遍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中档饭店显现出明显的向好趋势;品牌管理的稳定性,普遍好于往年,管理费收取较为顺利;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大部分旅游饭店集团正在由传统向现代缓慢过渡,远不及国际品牌集团和经济型品牌集团。

《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是国内延续时间最长、采集数据最全、涵盖企业数量最多的饭店集团发展研究报告,已经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旅游安全研究基地:《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

保障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旅游者基本权力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抗风险能力弱,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给旅游者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都可能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遭受重大挫折,旅游业是泰安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泰安市委、市政府、市旅游局及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旅游安全,为了在《旅游法》实施后的新的形势下,提升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水平,泰安市旅游局与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就编制《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达成合作协议,在不断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三易其稿,完成了体系的编写。

《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以新颁布实施的《旅游法》为主要依据,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总则,提出了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法律依据、监管原则、监管目标;第二章以旅游安全监管体制创新为主线,明确了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组成及各组成部门职责;第三章从旅游安全监管本质需求入手,系统的提出了旅游安全监管的范畴及主要内容;第四章从泰安旅游安全监管重要工作的角度,制定了日常安全监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旅游安全专项整治、考核问责等四大重点工作监管机制;第五章从行业安全监管角度,提出了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业及高风险旅游项目的监管主体及职责、监管内容与要求、监管形式及手段等规范;第六章制定了旅游安全人才保障、科技保障、公共信息保障、文化保障等六大旅游安全监管保障措施。

《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与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管理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成果。专家团队在撰写过程中,认真研读“旅游法”与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结合泰安市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历时半年,撰写了8万多字的《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此研究成果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为依据,本着依法行政、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创新了泰安旅游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与完善了泰安旅游安全监管体系,通过旅游行业安全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与制度化,进一步保障泰安市旅游业安全、健康、持续与高效发展。研究成果在理论上严谨、规范、有法可依;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易懂、标准、可操作性强。对于政府相关部分的安全监管提供了操作性规范,有利于打造“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品牌。

本研究成果为目前国内首个“市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旅游安全监管体系与规范,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7.武汉分院:《武汉城市圈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中的定位及对策研究》

中三角是我国承东启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地带,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区域旅游一体化作为创新型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合理、有效地推进旅游一体化建设,是政、产、学、研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中三角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政府、企业,都希望区域之间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谋求共同发展,实现旅游资金、旅游信息、旅游者以及诸多要素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开展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以及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定位研究,有助于推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发挥区域旅游整合效应;有助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提高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大武汉的复兴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从而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中部崛起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本课题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区域旅游一体化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归纳出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驱动力、主要内容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旅游一体化系统;继而对中三角旅游一体化的沿革、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认为中三角旅游一体化存在驱动力不足、规划不清、特色不显、发展不均、机制不活、核心不明等问题;提出中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取向以及战略重点。课题最后落脚武汉城市圈,结合武汉城市圈旅游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中的优势,就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提出倡导并推动旅游发展联盟建设、积极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以武汉为凝聚核,着力建设三大中心、牵头构建运行模式与平台、示范引领旅游标准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8.都市旅游研究基地:《上海旅游资源图志》

2008年5月开始长达三年的上海旅游资源调查工作。调查工作覆盖了上海所有的区县,被调查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超过1000个。

调查工作内容包括对各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实地考察、采集地理位置数据、摄录影像资料、了解开发保护状况和周边交通情况等。在调查工作开展期间,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上海旅游资源调查的基本原则,调查依据和分类体系。

2010年11月6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了上海旅游资源图志专家评审会。为了使上海旅游资源调查的成果能得到广泛的使用,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编辑了《上海旅游资源图志》一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水平特色项目“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上海市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和上海市旅游局给予了出版资助。

该套书籍分上中下三册,已经于2014年6月正式出版。

9.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研究》

本书以中国西部入境旅游时空规律为研究对象,在时空分异、管理科学和人地关系等理论指导下,依据实证主义方法论,利用时空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市场调查分析、地图分析、文献与理论分析、数量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作者先后主持完成的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时空动态模式研究”(49571027)、“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40271037)和“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40771058)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主持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及模型与机制研究—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41271158;2013-2016年)已取得成果,以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的入境旅游为基本研究省域,按照划分的五个旅游区:成渝旅游区、泛湄公河旅游区、陕甘新旅游区、青藏旅游区和宁蒙旅游区,以西部省区市的入境旅游为研究案例,从全国尺度、西部区域尺度和省区尺度等空间尺度,以入境旅游发展整体演进、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旅游产业要素演进、旅游目的地供需平衡演进、入境游客评价等为多维研究视角,系统梳理西部入境旅游近20年的发展和演进过程,对西部入境旅游五大空间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探求西部入境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路径优化和客流调控。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入境旅游整体分析、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进系统分析、西部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分析、西部旅游产业要素分析、西部入境旅游供需平衡演进分析、西部入境游客旅游设施及服务评价分析以及西部入境旅游五大空间区域的入境旅游成长分析。

本书撰写的主要宗旨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时间断面入境旅游的客流演变规律、结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等,从而揭示我国西部入境旅游的成长。本书对我国西部旅游经济、管理、扶贫具有很大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

我国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变研究总体上较为薄弱。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我国就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入境旅游,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东快西慢,地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困扰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瓶颈”。学界和业界对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关注不如对东部入境旅游的关注,对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变的研究更是少见。

从时空视角研究西部入境旅游可丰富拓展旅游学理论。我国国土面积大,西部地区更是地域辽阔。从时空视角,系统、深入地研究我国西部地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客流规律、时空动态、旅游经济动态、空间集聚与扩散、旅游空间选择、旅游供需平衡状况、旅游空间格局以及演变规律趋势等,可丰富与拓展旅游学特别是旅游地理学理论。

形成本成果的基金项目由马耀峰教授主持,本出版项目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014-F经济10)和陕西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本书在撰写过程中,突出和强化了如下特点:(1)以西部泛湄公河、成渝、陕甘新、宁蒙和青藏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和12个省区市为研究案例地,以过去与现在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成果为依托,建立样本点模型,从而尝试揭示整个西部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规律和发展历程。(2)从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序列中,选取1996年—2012年的时序尺度界面,反演出中国西部入境旅游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节律,建立相应的模拟模型,借以分析其发展趋势与前景。(3) 对12个省区市研究案例地入境旅游的分析,撇弃传统侧重资源、现状讨论研究等内容,而是着重利用亲景度、竞争态等数量分析手段,以“瓶颈问题分析为导向”,研究各地域入境旅游存在的限制性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建议。(4)充分利用丰富的实地市场调查资料、数据库信息,利用数学建模、地图分析、计算机处理、GIS等技术手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使定性和定量研究紧密结合,提高成果的科学性。(5)有效借用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方法,以20幅彩色附图直观反映西部入境旅游的发展规律与演变特点,努力做到图文并茂。

10.台湾旅游研究基地:《海峡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模式、效应与路径选择》

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是民族国家的重要事务、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本项目研究围绕如下方面对海峡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诸多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在文献分析与现状调查基础上梳理两岸旅游互动与合作的发展脉络,思考两岸旅游互动新形势、两岸旅游关系与市场新走向、两岸旅游发展前景等,讨论两岸旅游合作发展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寻找两岸旅游发展的共识性认知与话题。特别在充分调查基础上,分析“赴台旅游”开放后两岸旅游市场的发展演变、旅游意愿与消费需求、旅游市场规模与结构、产业要素组合、产业运行及其社会环境差异等基础性问题。重点从八个方面分析两岸旅游合作与产业对接的效应,分析了两岸旅游互动发展十大趋势。其次,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思考两岸特殊政治生态背景下两岸旅游合作的内在动力根源,从驱动机制、传播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尝试性地构建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动力机制模型。再次,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了两岸旅游产业的合作模式、对接路径与渠道选择,思考两岸旅游发展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重点问题和原则。探讨了两岸旅游产业三个层面的对接、四大合作对接机制;多方面研究两岸合作对接的路径,特别是在旅游产品、旅游投资、旅游交流平台、旅游市场、旅游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合作与对接。再次,以闽台、厦金为个案探讨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思考两岸旅游发展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重点问题和原则,并从业务角度和政策层面提出学者建言。最后,重点思考了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及其对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影响,特别是以“反服贸协议”为代表的突发事件对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进程的冲击与影响,提出在政治突发事件与特殊形势下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应该把握的重点与原则、政策与建议等。

通过研究,大致形成如下基本观点和立场:(1)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是两岸发展的历史选择与必然趋势,对两岸和平发展产生多层面的正向效应,不仅将推动两岸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将对两岸发展民众交流了解、社会文化融合乃至国家统一有特殊贡献;(2)两岸旅游产业与社会的现实差异应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尊重并引起足够重视,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应成为两岸发展的常态;(3)两岸旅游与社会差异及其引发的管理“真空”、合作与对接障碍将使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模式、路径研究从各个层面推动两岸旅游合作发展;(4)两岸特殊区域旅游合作与产业对接研究将丰富旅游学理论、为区域合作研究与产业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思考,并将为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合作和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提供海峡两岸的突出范例。

项目研究注重调查与访谈,特别注重对台湾局势及旅游发展状况的了解,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兼具理论与应用双重品质的创新性思考,对推动两岸旅游发展有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与社会政治价值。从现实应用层面将为两岸旅游发展乃至两岸特殊区域合作及其政策制订提供建议与策略,对推动两岸旅游发展乃至民族国家统一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政治价值;在学理上可回应全球化语境下的两岸特殊区域社会发展问题,为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产业合作与发展提供海峡两岸的突出范例,为区域合作研究与产业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11.旅游职业教育研究基地:《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12》

《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12》由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牵头,会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旅游院校共同编写完成。《报告》由总论篇、分论篇和改革创新案例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总论篇包括旅游高职教育年度报告、旅游中职教育年度报告、旅游教育培训年度报告等4个部分;分论篇包括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专题研究、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特色与品牌专业建设专题研究、中国旅游职业教育院校合作办学专题研究等7部分;案例篇则包括了16个鲜活的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例。可以说,本报告既有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总体概览,也有热点部分的具体分析讨论,同时又不乏贴近实际的院校及企业提供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从总到分再到例证的研究思路。

《报告》的出版为全面深入研究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分析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为旅游职业教育从业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12.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旅游标准学》

为了配合国家旅游标准化,规范旅游标准化活动,规范,旅游服务,将标准的科学性和系统思想植入旅游业,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普及旅游标准和标准化知识提供服务,使旅游业朝着规范化、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编写了《旅游标准学》(基础篇)。

本书的编写坚持P-D-C-A的循环理念,达到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本书体系的目的。

编写这本书的现实价值在于有效规范旅游服务标准,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能够标准化,借此提高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质量,促进我国旅游业可持续、高品质发展。

13 .边境旅游研究基地:《云南大百科全书·旅游卷》

《云南大百科全书·旅游卷》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严格按照大百科体例编撰的旅游百科全书。全书包括概述、旅游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管理、大事记八大板块,共计96万字、 2118个条目、1190幅图照。全书展示了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历史与重大事件、旅游资源价值与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发展与旅游市场格局、旅游政策法规与旅游行业管理等全貌,构建了云南旅游知识体系,反映了云南旅游发展最新成就,彰显了云南多彩的旅游魅力。《云南大百科全书·旅游卷》由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省内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等院校参与,历时四年,138人撰稿,56人摄影,近百万字的宏大工具书,是《云南大百科全书》十七卷之一,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系列出版的第一部旅游百科全书。

第2篇: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昭苏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13

1 前言

1.1 全域旅游的提出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步入大众旅游的阶段,公众对于旅游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旅游模式通常只注重景点景区的建设,与社区建设之间相互独立,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相互独立的模式,可以借助全域旅游来实现,将景点景区所在的社区作为整体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对区域内各项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地优化、整合和提升,最终实现区域内各项资源有机整合、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

1.2 乡村旅游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目标时间紧迫且任务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首先需要先打破当前体制机制带来的阻碍,抓住全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关键性的战略机遇,整合扶贫开发资金和旅游发展资金,发展乡村旅游。

《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范围内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大约为2000万人,该行业已经带动超过7000万农民从中受益。乡村旅游已成为城乡交流的重要方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旅游投资和消费的热点领域。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将达300万家,该行业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40亿人次,营业收入将达2.3万亿元,届时,约8000万农民将会从中受益。

1.3 昭苏借助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昭苏县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与哈萨克斯坦交界。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确定了262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昭苏县榜上有名。2016年7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在昭苏县召开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会上提出自治区旅游局要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以期带动全疆全域旅游建设与发展。

昭苏县在创建全域旅游的基础之上,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昭苏镇灯塔知青馆等,并且县政府牵头挖掘村史文化,斥资720万建设完成52个村史馆体,其中包括村级独立馆、村史墙、村史廊厅等形式,这些乡村史馆也作为文化旅游点,成为昭苏乡村旅游的亮点和看点。这对于昭苏县借助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基于全域旅游角的昭苏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机遇

2.1 昭苏县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昭苏县完整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格局已初步形成,成立了“全域旅游、全民兴旅”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全域旅游体制机制。该县目前已完成智慧旅游平台基本框架的搭建,主要景区、酒店及服务区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安装360°智能摄像头,建立昭苏县智慧旅游专用监控中心。景区电子门票检票系统完成电子检票、二维码扫码器硬件设施建设,设计了昭苏县全域旅游智能电子导览图,实现旅游地图与平台数据的无缝对接。

2.2 昭苏县乡村旅游发展规模

2.2.1 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昭苏县通过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等,全面提升全域旅游运作和服务水平。目前,昭苏县已建成全县旅游标识系统和2个县级入口服务区,13个全域旅游停靠点即将全部投入使用,县城至各重点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和定点旅游车也正在努力完成建设中。修建一般农村公路101公里,完成整村推进通村油路54公里,种马场和昭苏林场客运站、夏特乡综合客运服务站竣工。

2.2.2 乡村旅游初具规模

以旅游全域化战略,引领全民广泛参与。截止到2016年8月,昭苏县的农牧家乐和大小餐厅已达730家。其中,农牧家乐220家,达到A级、B级标准的农牧家乐分别占到了20%和50%。这些旅游点带动了17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也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奠定了良好基础。完成17个贫困村产业扶贫“双百工程”,实现2052人脱贫。

2.2.3 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昭苏县积极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支持有条件的乡村镇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牧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组织宣传力度,强化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乡村和休闲养生的自然生态景区。

2.2.4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昭苏县围绕国家生态县和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先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项目8个,涉及34个村,惠及62652人。启动了美丽乡村之“发展庭院”活动,上千户村民、牧民在庭院内种花和经济作物,使庭院焕然一新,千户牧民结束了庭院杂草丛生的历史。

2.3 全域旅游视角下昭苏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3.1 经济基础差,旅游设施投入乏力

目前昭苏县面临经济快速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大等问题,加之县级财政力量薄弱,旅游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因此,尽管近几年来昭苏已经在完善交通网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离伊宁机场距离200多公里,又无航班可直接抵达,昭苏旅游受到了极大限制。酒店等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酒店住宿餐饮等出现了“一房难求”、“一餐难求”的局面,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对昭苏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定位产生了不利影响。

2.3.2 乡村旅游产业链过短过窄

乡村旅游产业链实际上是以核心的乡村旅游企业为基础,承担为游客提供不同消费需求的价值创造功能的相互内在联系的产业共生体,通过对信息流、客源流、物质流的链条连接,形成具有一种内在相互联系企业的集合。目前昭苏乡村旅游产业培育不足,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精品,上下游的a业部门互动不够,从业者普遍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总体竞争力较弱,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乡村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弱。

2.3.3 高层及旅游人才不足,人才引进困难

昭苏县地处边远,高层次旅游人才严重不足,且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级人才,大多数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均由农民及村干部担任,服务意识不够,服务质量较低。

总的来说,昭苏乡村旅游目前仍处于低端旅游业态的状态,且已遇到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上的一种转型升级。

3 昭苏基于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研究

3.1 借助相关政策,实现基础设施全域化

国家旅游局在其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推出“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八项支持措施。

昭苏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可借助报告中的支持政策,争取中央及自治区、自治州的资金支持,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加大对酒店业的投资力度,解决旅游旺季住房难、就餐难等问题;改变目前形式单一的景点景区、酒店餐饮的模式,借助全域旅游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优化乡村旅游服务,打造让游客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借助国家旅游局的支持措施,创建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如马文化产业品牌等,扩大对昭苏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尽可能消除基于地理位置的客观不利因素。

3.2 借助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实现转型升级

全域旅游的涉及面广、关联性高,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与相关产业、行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昭苏乡村旅游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经营模式雷同且单一,上下游部门之间联动不足,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需借助全域旅游,创新“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摈弃各自经营的理念,探索以合作社、农业旅游综合体、家庭农场等方式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扶贫开发。

为拓长拓宽产业链条,昭苏县政府部分可大力扶持几个特色乡村旅游经济,创建乡村旅游精品,深挖独具特色的农牧业模式,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形成规模化、企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加强与其他行业如手工业、养生医疗业、娱乐和新闻传播等的联动融合,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全面整合。

3.3 强化社区居民全域旅游观念,提高其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当前中国的旅游正走向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主体和旅游消费需求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80后”、“90后”已逐渐成为旅游业重要的消费主体,这个群体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参与,渴望释放压力,获得印象深刻的旅游经历。这个变化要求旅游从业者及相关利益者具备更开放的理念,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加强对社区居民全域旅游理念的普及尤为重要。用全域旅游观念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将整个乡村生态环境都纳入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打造“全域乡村旅游”。调动社区居民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动性,融入现代化创意,引进一批不同行业的高层次新村民,建立乡村创业基地,发展乡村现代化酒店,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转型升级中来,提高社区居民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实际收入,以缓解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

3.4 解决人才引进问题,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昭苏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经济、教育等相对比较落后,造成了该县人才引进难等现象。笔者认为昭苏县应树立人才至上的理念,主要通过引进+培育模式解决此问题。对此,结合目前国家旅游局的对于全域旅游区实施的支持措施,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高薪、高待遇引进农业、旅游业等高级人才,同时聘请疆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及讲座,培训内容包括当地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介绍、本土文化解读、乡村旅游经营的现代化理念、乡村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等。此外,加强校企合作,吸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实习生参与当地旅游发展事业,也可以作为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4 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重要举措,在全域旅游的发展契机下,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期。然而,目前关于昭苏县的乡村旅游如何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也仍需针对实践问题进行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国家旅游局新闻办.国家旅游局网站.2016-02-07.

[2]王思超.新疆全域旅游贯穿百业千态[N].中国旅游报,2016-07-20.

[3]魏莹.全域旅游带动昭苏农牧家乐迅速发展[N].伊犁晚报,2016-08-25.

[4]王友文.昭苏“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研究[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6,(03).

第3篇: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平时注重品行修养,积极参加职业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和公务员集中宣誓活动,严格要求自己,政治坚定,作风扎实,生活俭朴,讲党性,重品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本色。

二、述学

积极参加机关集体学习、委员培训班,干部网上学习成绩在全省,积极参与自主选学活动,着重学习领会中共xx大、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发展战略。参加全省政协系统学习工作座谈会和全省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学习人民政协理论,深入领会新时期中央和省委关于政协工作一系列文件精神。同时,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三、述职

一、结合政协实际,组织和推动广大政协委员学习

组织政协委员学习,是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也是提高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水平的需要。作为负责学习和文史的专门委员会,我委始终把委员学习摆上突出位置,并把两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组织学习中,我们强化学习意识,拓宽学习领域,改进学习方法,取得学习实效,为人民政协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一是协助市政协办公室做好市政协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等有关学习的服务工作,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为全年的学习工作提供保障。二是配合市政协办公室,制订市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的年度学习计划,指导和推动委员的学习活动。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二机关干部集体学习的时间,认真组织开展讲学活动,机关每名干部围绕中心工作、部门发展、热点难点、个人特长精心选择讲学题目,按时上报讲学主题,实现了全员讲学,创造性地推进干部讲学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为委员订阅了省政协学习委主办的《学习资料》,为部分常委订阅了省政协文史委主办的《钟山风雨》,作为委员学习的载体和阵地。20xx年11月8日,我们还邀请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程xx为我市驻县区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机关干部作了题为《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的主题报告,使新委员对人民政协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主题要求等相关内容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学习培训,委员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政协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效提升参政议政能力,为他们更好地投身我市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立足xx实际,推进文史资料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xx于1996年成立地级市,是xx省最为年轻且发展最快的城市。在岁月和历史的长河中,17年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这17年却谱写了xx历史交响中的华彩乐章。xx,这一昔日贫穷落后、苦不堪言的小县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徐守盛、仇和等一代代富于改革创新精神的实干家带领下,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交通、信息、对外开放全方位的提升。17度春华秋实,6000多个日日夜夜,xx的发展和变化写在这块古老而又崭新的土地之上,写在所有注目着这座城市的目光之中,成为这座城市崭新的历史。回顾和纪念这段历史,意义重大。我们特意撰写《建市之初那些事》,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城市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这本书里。它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这座城市独有的个性和身份。该书已经定名为《xx旧事》,即将出版发行。

xx既是充满活力的改革之城、开放之城,同时也是独具魅力的旅游之城、生态之城,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中道、扼二京咽喉”之称,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赞xx为“第一江山春好处”。我们围绕xx旅游开发,充分发挥文史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xx年5月,我们与xx市诗词协会联手,共同编印了《江山流韵》一书,该书共征集、整理古今诗词800余首,楹联130余副。内容包括xx市区、三县主要旅游景区27处,景点70多个。古今诗人用生花妙笔,形象鲜明地歌咏了xx地区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自然风光。凸现了xx集湖光山色、运黄新姿、人文景观、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充分挖掘并展示了xx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把地方、历史的东西变成为服务社会的文化遗产,集可读性、知识性、文学性为一体,为不断提高xx旅游景区及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xx的软实力,创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同时,我们还与xx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联手,编辑出版《xx历史文化研究》二册,即将修订出版《古今诗人咏项羽》一书,并征集出版《经典xx》系列丛书。

三、定位发展全局,组织开展视察和调研活动

围绕发展献计策,服务地方做贡献。按照市政协机关统一安排,本委通过积极联系学习文史委员会委员,帮助委员参政议政,积极鼓励委员撰写提案和社情民意,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我们采取专题视察、分点考察、专题座谈等形式对我市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生产生活的热点问题,深入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了较好的调研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近年来,xx在旅游工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文章,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步伐快、品位高、形势好,项王故里景区、皂河乾隆行宫景区、真如禅寺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景点,吸引了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的朋友慕名而来。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再接再厉,全力推进,我们积极组织学习文史委员会委员,围绕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地域历史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独特价值及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关于发挥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报告建议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积极走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之路,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的品位和特色,着力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升现有项目的品质和内涵,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示。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力度,加强资源保护,大力走特色化、生态化、内涵化旅游发展之路,提升景区品位,促进达标升级,强力宣传推介,努力把xx打造成黄淮海地区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四、述法

参加20xx年度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试,提升法律素养;参与政行风评议,对窗口单位和工作人员履行职责、遵纪守法、廉洁从政等方面进行监督评议,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促进了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第4篇: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澳大利亚旅游统计现状、挑战与趋势①朱红兵1,2,Noel SCOTT2 

(1.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245021;2. Griffith Institute for Tourism, Griffith University, Gold Coast 4222,Australia) 

Doi: 10.3969 / j.issn.1002-5006.2016.04.001 

一、澳大利亚旅游统计现状 

20世纪30年代以来,政府和旅游行业组织已经开始尝试监测旅游市场规模和特征②。世界旅游组织在旅游统计的标准化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澳大利亚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也在收集国际和国内旅游需求的相关数据,以及旅游业供给方面的数据。例如,澳大利亚统计局1959年就开始收集海外入境和出境的系列数据,1975年开始进行旅游住宿方面的统计调查工作。这些收集的数据被广泛应用于产业政策制定、政府和行业营销规划、研究和教育等方面。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旅游统计工作出现了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数据收集成本的增加迫使政府部门开始重新考虑他们的数据收集方案④。这最终导致了一些州政府停止了其旅游统计数据的收集工作,1998年昆士兰州旅游和节事管理部门取消了昆士兰州游客调查工作。随后不久,西澳大利亚旅游机构也取消了其州一级层面的旅游数据收集工作。这就使得由各个政府部门资助的国家层面的旅游数据收集支出增加。另一方面,一些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如黄金海岸和凯恩斯)接待的国际游客人数不断增长,导致他们对区域层面的可靠旅游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加。澳大利亚旅游研究院对国际与国内游客样本调查数量的显著增长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需求。 

当前,两个联邦政府部门负责澳大利亚旅游方面的主要数据统计工作。一个是澳大利亚统计局(Australia Bureau Statistics, ABS),另一个是澳大利亚旅游研究院(Tourism Research Australia, TRA),他们都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如上所述,澳大利亚统计局主要负责海外入境和出境(Overseas Arrivals and Departures, OAD)以及旅游住宿(Survey of Tourist Accommodation, STA)方面的调查,而澳大利亚旅游研究院主要负责国际游客(International Visitor Survey, IVS)和国内游客(National Visitor Survey, NVS)调查工作。同时,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的调查数据成为澳大利亚旅游卫星账户的组成部分。表1描述了澳大利亚主要旅游统计工作的特点。 

当前,澳大利亚对旅游统计数据的应用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领域:第一,有大量的行业人员(如运营商),他们对旅游数据的需求通常是经常访问非常有限的一部分核心数据。许多这样的用户被公认为对研究数据应用甚至可获得性没有被很好地指导。这些用户希望能够找到相关信息,以此来帮助他们衡量业务的相对绩效(基准化分析)。第二,不同的政府部门,他们需要时时了解旅游业的增长情况。虽然他们使用旅游数据不是那么频繁,但对数据类型的要求有时可能是很广泛的。第三,一些数量不多的顾问机构和研究人员,他们对旅游研究数据的需求具有持续性和广泛性。最后,还有一些数量很少的机构对特殊旅游数据存在相应需求,如政府财政部门对游客花费数据的需求。 

二、澳大利亚旅游统计面临挑战 

任何现实的旅游统计系统都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澳大利亚现行的旅游统计体系同样也面临一些挑战: 

时效性。国际和国内游客调查的结果通常要在数据收集完成以后的8个星期左右才能公布。澳大利亚旅游研究院在减少报告的滞后时间方面面临持续不断的压力。 

成本。数据收集的成本也面临不断的审查。在澳大利亚,政府基本上提供了数据收集的所有必备资金。过去20年,相关部门一直试图从用户那里进行成本回收,但带来的收入通常是很低的。当前,一些主要的调查数据信息对公众都是免费的,但一些专门研究报告也会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最近,澳大利亚旅游研究院已经同意向学术界提供免费的专门研究报告。 

小区域数据调查。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想知道在他们本区域内的游客情况,而不是州一级层面或者国家层面的数据。然而,对于一些接收游客数量很少的区域很难使用调查方法进行对游客数量的可靠估计,因为这些数据是在游客离开偏远地区以后开始收集的(例如在他们将要离开澳大利亚的某个机场时收集)。目前,澳大利亚旅游研究院已经尝试使用拦截调查法对偏远地区游客进行调查,但这种做法成本相对昂贵。

收集的数据类型。一方面,当前主要的数据调查通常被批评为不能收集足够的客户信息。国际和国内游客调查主要收集的游客信息包括年龄、旅行目的、旅行花费、游览的城市等。然而,如果问卷设计太多问题又会导致受访者的疲劳,从而可能产生不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数据收集类别也不够全面。如空中食宿(AirB&B)提供了一些非传统的住宿设施,由当地居民提供自己房间给游客。然而,当前旅游住宿调查只收集了15间及以上客房的商业住宿设施数据,这些类型的住宿设施并没有被纳入旅游住宿调查系统中。 

三、澳大利亚旅游统计未来发展 

使用非传统的信息来源和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数据收集的机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电力使用数据、网络摄像头图像等方法来估计游客游览景点、停车场使用、海滩游客数量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被用来实时估计旅游人数或游客行为。在黄金海岸,一个当地的旅游组织正在使用手机数据来估计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评估他们的投资回报率。此外,黄金海岸市政府正在研究开发一个新的旅游门户网站,以便收集和分析多类型化的旅游数据。澳大利亚旅游研究院最近开发了一个可以提供全天候(24×7)数据查询服务的手机移动应用软件(TRA Statistics),该软件提供了澳大利亚最新的旅游产业数据,作为一种创新的做法为用户提供了快速便利的数据获取方式。 

可以预见,澳大利亚当前的主要旅游统计工作方式在不久的将来仍会继续保持,因为这些数据仍将作为政府政策制定的基础。然而,伴随互联网和社会媒体带来的旅游行业的不断变化,以及新的数据收集技术的发展,获取新的本地和区域的旅游数据将成为可能,这也为未来旅游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背景信息。 

(第一作者系黄山学院教师,格里菲斯大学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系该研究院教授;收稿日期:2016-02-02) 

①本文受国家留学基金支持项目(201508340067)资助。 

②Leiper N.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ourism, tourist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 6(4): 390-407. 

③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 Technical Handbook on the Collec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Statistics[M]. 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1981. 

④Jones B. Reforming the system? A review of Australian tourism statistics [C]. Canberra:ACT, Bureau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15. 

强调理解国民账户体系和投入产出结构框架的重要性,将卫星账户核算方法作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全球核算标准 

Tadayuki HARA 

(Rosen College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Orlando 32819, USA) 

Doi: 10.3969 / j.issn.1002-5006.2016.04.002 

酒店及旅游管理行业中的很多人都听说过旅游卫星账户(TSA),但很少有人知道投入产出(I-O)模型、社会核算矩阵(SAM)以及国民账户体系(SNA)。国民账户体系(SNA)是当前全球性的法定标准,是世界各国用于测量国家经济活动中重要基准数据的一种方法,如国民生产总值(GDP)等。国民账户体系是完全嵌入在投入产出(I-O)模型框架中的。因此,不了解投入产出(I-O)模型,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国民账户体系如何运作。 

一、国民账户体系以及卫星账户中“卫星”之称的原因 

国民账户体系是国际公认的一套标准的推荐规范,大约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主要用来测度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指标。这一体系涵盖了当时来说一些重要的产业部门,而一些当时不重要或当时并不存在的产业部门和产业活动并未包括在这一体系框架内。国民账户体系一直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统计的基础,是经济报告和经济政策制定的一项依据,因此,对于新兴产业部门而言,在国民账户体系确立多年以后的今天,要求变更其基础结构是不可能或不合理的。 

研究人员并没有否定国民账户体系,而是带着对其现状的充分尊重,通过确定这些新兴经济活动隐藏在国民账户体系现有框架中的位置,来尝试找出这些特定的经济活动,将找出这些特定经济活动的方法比作绕地卫星对地球(确立的国民账户体系SNA)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卫星账户试图测度既定的国民账户体系中未涵盖的经济活动或行业的规模。2008国民账户体系(联合国统计司的最新版的权威性材料)中提到“卫星账户分两种类型,分别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第一种类型也被称为内部卫星,遵循国民账户体系整套核算规则和惯例,但是会偏离标准分类和等级而关注特殊行业,例如旅游、咖啡生产和环境保护支出等。第二种类型称为外部卫星,可以加入非经济数据或改变一些核算惯例,或二者兼具。在研究中,非常适合考察新的经济领域。经济中的公益活动可以作为一个例子。”① 

第5篇: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旅游广告 媒体选择 营销效率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旅游已经成为我国人民休闲、度假的良好方式。我国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问题,旅游产品的营销,越来越多地借助媒体广告来扩大影响力,吸引客源。因此,针对我国目前旅游市场的特点和现状,研究媒体广告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及其营销效率问题,是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旅游广告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1.旅游广告营销现状

世界已经进入“不见广告不购物”的后广告时代。当今社会是一个大人类小地球的高度信息社会,一切都彻底信息化了。广告就是一种人为加强的浓缩信息,是广告主用智慧和金钱制造的射入人们大脑和心灵的信息核动力和原子弹。旅游业是一种事先看不见、摸不着,出售风景、出售文化和出售服务的特殊产业,广告更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广告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2.存在的问题

首先,旅游业界广告意识极其淡薄。其次,旅游广告经费严重短缺。再次,旅游广告整体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数量少、水平低。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消极的一面,任何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旅游广告的发展也不例外,事实上,国内外旅游广告业的发展还是很迅速的,我国的旅游企业的广告意识也在加强,人们也开始了对旅游广告的关注和研究。

针对旅游营销目前存在的这些现状,如何更好的通过研究现状,发现旅游广告的特点,分析旅游广告的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从而找到具体的对策,将是有关旅游广告营销效率研究的重点。

二、影响旅游广告营销的主要因素

1.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是旅游广告的基本前提

首先对消费者需求类型和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其次是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广告的具体调查是广告实施之前的必然准备,主要有广告环境调查、广告调查、中介媒体调查和广告效果调查。不论是旅游系统内部负责广告工作的部门,还是专门的广告公司,都是应在广告实施之前和进行过程中认真考虑这几个方面问题。

2.旅游广告的定位和创意

旅游产品的定位和创意主要包括找准对象,进行旅游目标市场的分析和选择;正确出击找到定位的方法,如填补空白式的定位、平分秋色的定位、取而代之式的定位和适应变化式的定位;了解对象进行市场细分,可将旅游市场细分为会议商务旅游市场、观光旅游市场、度假旅游市场、探亲访友旅游市场、奖励旅游市场等。合理的旅游定位更离不开好的创意,旅游广告的创意分析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广告的好坏,创意和联想是分不开的,例如可以把承诺、名人效应、幽默、民族风格、一切有名的东西糅合在广告的创意之中,能更好的章显旅游广告的风采。

3.旅游广告的内涵和特点

旅游广告与一般的产品广告不同,它受旅游行业特点的影响非常明显,诸如旅游产品的时效性,不可触性,旅游产品的跨区域、跨文化、跨国界性,行业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鉴于旅游行业的这些特点,旅游广告展现出自身的特点:旅游广告不同于一般文字广告和其他的产品广告,旅游广告必须传达明确的信息,既广告的发出者是谁,而其他的产品广告不一定要明确的告知广告主,它只需要传递产品本身的信息或者一种观念,一种思想,它的目的是让受众购买产品,至于在哪购买不是广告要传达的内容,但旅游广告不同,必须让受众在认识产品、服务、观念的同时记住信息发出的组织、企业或个人。有效的掌握广告的内涵和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旅游广告的营销效率。

4.旅游广告的表现形式

将旅游广告无形的创意变成鲜活的有形的东西,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手段和形式,这一过程其实就是物化过程。这一过程是整个工作的一个中心转折点,其前面的工作多为科学调查研究、分析,提出构思创意,其后面的工作将是前面工作的结果,其将停留在纸张上和脑海中的语言文字、构思转化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广告作品。简言之,广告表现就是借助各种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符号将广告创意转化成广告作品的过程。主要借助于旅游标志、符号的广告效果,旅游广告的视觉传达感受,旅游广告的戏剧性表现和故事性表现,旅游信息的表现策略等。

三、旅游广告的媒体选择及营销率分析

1.报纸广告的营销效率

报纸广告是旅游线路、旅游交通等产品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报纸广告的受众面主要集中在城市集镇,读者群稳定,主要受众是旅游产品主要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报纸具有消息性、时效性的特点,更新快,传播速度快,更容易获得受众的信赖感。报纸广告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广告信息容量大,广告费用较低,能够更全面、准确、详细的对旅游产品进行广告宣传,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保存性。目前的广告主要是旅行社用以旅游项目、旅游线路及旅游交通的广告,以及旅游行业的通告。但由于报纸印刷与版面的限制,广告的表现力不够强,内容不够丰富,受众的目的性不够明确,不适合旅游产品形象性的整合宣传。

2.电视广告的营销效率

电视广告是旅游地形象宣传推广的重要的表现形式。电视广告色彩绚丽,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地表现产品,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电视广告通过运用不同的拍摄手法和广告创意,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情节性的片段,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和记忆,是旅游地形象宣传的最佳表现形式。

3.互联网的营销效率

互联网是最佳的旅游广告形式和发展趋势。网络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形式迅速发展。遍及世界各国。网络广告的传媒模式及时互动、双向沟通。“一对一”交流、用户驱动等性质特点,使网络广告在形式上和上逐渐模糊了信息与广告的界限,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广告与广告受众的互动,向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立体化的、直接的信息,有效的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要和习惯,实现了广告的个性化和碎片化。网络广告的优势和特点,完全符合了旅游广告信息和旅游教育的

诸多要求,必将成为旅游广告的最佳形式。

4.其他广告形式的辅助营销

除了报纸、电视和互联网进行规模化的旅游广告宣传外,旅游企业运用不同的手段不同的载体其他的企业形象宣传,主要包括旅游期刊、旅游企业派发的旅游宣传传单张、旅游企业宣传册、旅游产品介绍册、旅游交通工具上的流动广告、户外广告、旅游地图,以及旅游企业的其他隐形广告,如旅游企业的公共关系活动、企业现场活动等等。

在当前我国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态势下,旅游企业在旅游广告时,应结合旅游推广的目的和内容,充分考虑广告宣传上的营销效率,整合不同的广告形式和广告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才能达到预期的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贤平.旅游广告的奥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第6篇: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一)积极推动《中共柳州市委 柳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旅游名城”建设的决定》的出台为加快柳州旅游业发展,推进“旅游名城”建设,我局着手起草《中共柳州市委柳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旅游名城”建设的决定(草案)》,在广泛研究、借鉴了其他城市特别是南宁、杭州等城市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多次在我市旅游行业内部调研,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形成初稿上报市政府。按照市政府相关批示意见,我局又多次召开征求意见会议,并结合相关部门意见对《决定》进行修改。2009年第3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此决定,根据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我局对《决定》再次进行修改,2009年9月市委常务会原则通过此决定,我们已根据修改意见作了调整上报市委市政府,目前等待批复下发。该《决定》的出台将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重点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今年,我局安排专项资金,组织编制完成了《百里柳江标志性景观策划及概念规划》、《柳州市金洞旅游区总体规划》和《柳州市融安县天门仙湖旅游区总体规划暨修建性详细规划》。豪华游船按计划完工并投入运营。为加快百里柳江旅游开发,由我局牵头负责设计、建造的集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豪华旅游船已顺利由瑞通公司接手并于9月底开始运营,有力提升了百里柳江水上旅游的品质。根据市里打造市区旅游集散中心的指示,我局完成《打造柳州旅游集散中心》政策研究课题。同时积极推进柳州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目前选址待定。近期我局正与有关部门协商在市区中心地带(五星步行街、广场、江滨公园)设置柳州市旅游咨询服务点。今年三江程阳桥景区建设项目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补助。

(四)全面加强a级景区建设工作为推进我市的景区升级,我局重点推进市博物馆、鹿寨香桥地质公园、三江丹洲古镇、融水贝江景区四家景区开展4a级景区创建工作,多次下到景区现场指导、督查,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创a工作,经过努力,各景区基本完成创建工作。其中,市博物馆、香桥地质公园已报国家旅游局验收,基本通过;丹洲、贝江景区由于景区基础设施配置等未完善,正在整改当中,拟于明年3月上报验收。同时三江石门冲开展3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今年龙潭公园、柳侯公园、鱼峰公园、都乐公园等a级景区通过了自治区旅游局复核。

(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建设“环都市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圈”我局按照打造“环都市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圈”的规划,科学规划,认真实施,按照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加强调研,制定方案。对全市各县(区)乡村旅游资源情况开展调查,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制定了《柳州市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若干意见》、《2009年乡村旅游发展方案》及《209国道沿线乡村旅游发展方案》。组织对成都的“五朵金花”进行了考察,借鉴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拟定了明年乡村旅游发展若干办法。以示范点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根据自治区旅游局、建设厅要求,启动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评选,坚持追求精品原则,根据考察以及材料情况选定程阳八寨等6个旅游村镇上报自治区旅游局及建设厅。进一步推进国家、自治区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今年鹿寨古赏村及柳北区金鼎湾鱼乐中心已通过自治区验收,我市又新增自治区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全市自治区农业旅游示范点达14家。启动209国道沿线乡村旅游建设。制定了209国道乡村旅游发展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为今后工作做好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对209国道沿线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申请设置旅游交通标识牌,促进农业旅游示范点管理规范。组织部分乡村旅游点参加自治区旅游局组织的乡村旅游培训班,提高了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项目建设及市场推广。抓好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设立乡村旅游项目库,指导各县做好项目规划等前期工作,同时要求各县区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创业工作相结合,做好创业项目调研工作,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创业项目上报市工作旅游创业项目领导小组。策划包装乡村旅游线,邀请各县参加县域旅游资源展示活动及演出,极大提高了各县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景点游览消费。

(六)加大力度,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今年我局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参加了由市里组织的温州、上海招商推介会及在南宁举办泛珠经贸洽谈会、东盟博览会等招商会,推介旅游项目。联系制作旅游招商册,宣传推介项目。为更好地做好招商工作,我局加大对项目的梳理,目前初步拟出十个超十亿元的旅游招商项目,下一步将重点推进这批招商项目的前期策划。以大兑现为抓手,推进我市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柳城沙埔河旅游开发和青优水上综合运动项目两个招商引资项目在推进中均遇到问题不能顺利推进,我们积极与市招商局联系,上报市招商引资大兑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情况,主动协调,力争加快项目推进。目前,沙埔河项目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二、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市场宣传促销力度

 

(一)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风情柳州”,提升柳州旅游知名度今年,我局加大了户外广告、主流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的旅游宣传力度。在高速公路口、机场路口等重点路段显要位置设置4座柳州旅游形象大型宣传牌,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中国旅游报》、国家发改委高层次期刊《宏观经济研究》、《南方都市报》、《厦门晚报》、昆明各媒体以及柳州日报、晚报、今报、柳州电视台等媒体上大篇幅全方位介绍柳州旅游,达到了提升柳州旅游影响力的作用。我局还充分利用2009年全区旅游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的机会,对全区旅游系统充分展示柳州风情,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极大的提升了柳州旅游在全区的地位。在网络宣传上,更新了大量图片和信息,增强了柳州旅游在线的可视性、可读性。利用柳州旅游在线开展网络促销,策划制作招贴画及自驾游地图,在南宁、桂林媒体进行宣传,提升柳州休闲观光类旅游形象。加大本市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优化旅游环境。另外,制作大量宣传品对公众发放,还在各大宾馆设置旅游宣传架,并配备了柳州“食、住、行、游、购、娱”六类宣传资料,更加方便了游客阅读,引导旅游消费。印制旅游宣传海报,在航班上投放,使许多高端游客了解柳州旅游。

(二)对重点客源市场加强市场宣传推介,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组织开展各种专项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带旺旅游市场,扩大柳州旅游知名度。由我局主办,开展了“一路欢歌一路风情——柳州人游新柳州”旅游主题活动。活动期间开通了“新柳州,新体验”免费旅游专线车,向市民开放,近万名市民乘车游览了蟠龙瀑布、城市规划展览馆等新景点,这一首创举措受到市民热烈欢迎和赞誉,也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进一步宣传了柳州旅游,提升了柳州城市形象。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我们在三门江公园举办开展“2009·柳州风情文化节”活动。组织、参与各种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策划组织“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柳州系列活动”、2009年柳州旅游(温州、上海)推介活动及投资说明会、2009年柳州旅游(昆明)、2009(南宁)专场宣传推介等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广西人游广西”活动、自治区旅游局广东大篷车宣传推介活动、自治区五十周年大庆展、广西经贸文化代表团赴台湾进行旅游大蓬车、广州国际旅游交易会、昆明国际旅交会等。通过开展旅游咨询、发放旅游宣传资料、歌舞表演、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推介柳州线路和景点,收到了良好的宣传促销效果。组织和接待20多批次境内外媒体、旅行商踩线团,对我市旅游资源进行实地线路考察和宣传。组织香港“亚洲旅游”杂志记者、泰国、厦门、广州、香港等地媒体、旅行商代表考察桂北旅游风情走廊,推销我市旅游产品。

(三)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加大“引客入柳”力度1、加强与桂林区域旅游合作,将桂柳一体化落到实处。今年,我局进一步加强与桂林的区域合作,以桂林为平台开展宣传促销,深入实施柳州与桂林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议。今年与桂林新境界旅游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合作签定《桂林---柳州旅游客源市场整合营销方案》,通过推出“桂北风情旅游走廊”,推进柳州旅游新的运营、盈利模式和新的市场格局的形成。以三江-龙胜通车为契机,召开桂林—柳州旅游恳谈会,加强两地政府及旅行社合作。另外,借助桂林在台湾、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境外销售网络平台,构建柳州旅游产品销售网络,实行平台共享的销售模式,与香港、日本、泰国、韩国等旅游企业签定销售协议。与桂林联合对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法国等重要传统客源市场继续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加快开发东盟各国、欧美等新的客源市场。2、以线路为核心,拓展以广东为重点的新的合作区域,巩固推进贵州黔东南、云南、上海、重庆区等地区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客源互送、共同发展的目标。我们还积极与河池市、来宾市开展旅游合作,先后召开座谈会,探讨线路合作事项。已推出柳州市、来宾市来柳假日休闲三日游旅游合作线路,三市刘三姐风情游线路合作正在策划当中。3、制定奖励政策,鼓励旅游专列、包车、包机入柳。为了发挥旅游对经济的消费拉动作用,建立和提升柳州旅游目的地形象,激励旅游企业引客入柳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旅游专列、包车、包机入柳旅游奖励政策。希望通过奖励产生“骨牌”效应,拉动柳州本地旅游消费。

三、围绕“服务质量提升年”,创新旅游管理和服务手段,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围绕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整顿旅游行业秩序,服务企业,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的工作重心,我局以规范企业,服务企业为抓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行业管理工作。

(一)继续执行企业成长计划,培育企业品牌,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二)加强行业培训,开展多形式主题活动,提高我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柳州旅游的知名度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导游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强导游人员年审和岗前培训;举办“风情柳州”导游大赛,评选出“十佳导游”和“优秀导游”,以赛促训,提升导游员综合素质,我局选送参加区旅游局组织的2009’广西导游风采大赛的选手取得了第一、三、十一名的历史最佳成绩,通过参赛和表彰,较好的扩大了柳州市在全区旅游系统的影响和地位;今年我市导游资格考试报名人数达700多名,创历史新高;与我市新闻媒体合作,举办“风情柳州”美食大赛,打造本地美食品牌,并带动其相关产业链发展;与柳州市一职校合作举办全市星级饭店技能大赛培训,提高了饭店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增强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同时也为我局明年举办和参加全区旅游服务技能大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贯彻落实新《旅行社条例》,多次对行业进行条例的宣贯培训,强化了企业的法制意识;为规范我市重点景区导游讲解,丰富景区导游词内容,完成了我市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重点景区导游词初稿。

 

(三)加强旅游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全年开展了四次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一次“安全生产月”活动、创建“安全行车游”活动、开展旅游设备设施安全大检查等等;深入开展“隐患治理年”活动;要求各旅游企业依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做好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城中消防中队在华锡大厦联合进行消防演习,通过实战模拟演练,解决应急救援预案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举办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安全应急管理培训,提高旅游企业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同旅游行业各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大联合检查的力度,确保安全管理不留死角;做好甲型h1n1流感预防工作,制定旅游行业防控应急措施,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督促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和旅游客运经营单位等旅游企业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旅游安全防范工作。

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坚决按照区党委、市委的要求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局按照“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开展各项活动。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局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我局确立了“大力推进‘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活动主题,明确了“开展‘二次创业’,以建设旅游名城”为活动载体。以深入学习调研、推动思想解放为基础,以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项目建设突破为重点,以推进科学发展、人民群众满意为目的。坚持把加强学习培训贯穿始终,把深入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把推动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始终,把吸收群众参与贯穿始终,进一步加深了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旅游名城的共识,解决了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2012年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2012年是柳州市旅游名城建设突出重围、树立形象的关键时期。市旅游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建设“旅游名城”为目标,围绕“创品牌、造热点、树形象、拓市场、聚人气、提质量”开展工作,全力推进《中共柳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名城”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根据当前发展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我们在明年的对外宣传和塑造我市旅游形象上,主要考虑突出柳州市“宜居、休闲、时尚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这一主题,项目策划要围绕建设中国水上娱乐运动之都,重点打造“百里柳江都市休闲”、“桂北民族风情旅游走廊”和“城市后花园--乡村休闲度假”三大品牌,加大宣传造势,营造旅游氛围,协调推进项目建设,提高旅游功能配套服务能力,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二、重点工作

 

(一)创新手段,强化宣传推广,提高柳州旅游知名度在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上,以策划大型有影响力的主题活动、与强势媒体合作策划专题宣传、举办特色品牌旅游节庆、宣传品广泛进入主要客源地以及加强区域合作为主。1、针对不同客源区域、群体,有选择的加强广告推介和投放抓住2012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宁东盟博览会等有利时机,加大对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推介力度。(1)在国内知名的、有影响力的旅游杂志上做专题宣传。继续参与广西旅游整体宣传各项活动,包括央视广告、香港地铁广告、华东大篷车系列宣传活动。(2)加强重点区域户外广告。市内选择在柳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投放户外广告;区内在桂海高速公路重要节点、南宁、桂林、玉林等地投放公共户外广告,树立柳州旅游形象,提高柳州旅游知名度,吸引区内客源。(3)加强网络宣传。一是策划“柳州旅游在线”网站升级建设;二是选择国内有影响力的网站,进行网站链接和通栏、专题广告宣传,努力扩大柳州旅游在全国的影响力。(4)利用手机短信,区域性地方媒体宣传。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或在主要客源市场地方媒体上宣传柳州旅游,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市旅游知名度,开拓客源市场。2、针对不同宣传对象,更新调整宣传品。针对柳州的高端客源、旅行商,制作精美柳州旅游画册发放;针对专业旅行商、星级酒店客源,设计制作全面翔实介绍柳州的旅游指南,在市区、南宁、桂林星级酒店发放与赠送;针对公众、重点客源市场,制作发放或发行中文和英文的旅游宣传小折页、小册子、旅游导览图。3、组织有影响力的旅游专题活动、特色节庆,营造氛围,提高影响力(1)面向社会征集柳州旅游口号与标识,利用此次活动造势达到确立柳州旅游形象的效果。(2)开展“畅游柳州,美不胜收”走进南宁、广州、上海等系列大篷车宣传活动。针对重点客源市场进行宣传,宣传注重直接效果,突出柳州精品线路、核心景区、景点、产品,并加强与旅行商在营销上的(3)举办乡村休闲旅游节。针对柳州及周边客源市场,举办柳州乡村休闲旅游节,展示柳州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推介乡村旅游线路,丰富休闲旅游产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促进农民增收。4、加强区域合作,重点拓展港澳、马来西亚客源市场。通过与桂林进一步加强合作,找准重点市场,加大对港澳市场、马来西亚客源市场的宣传力度,推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介,加强与当地旅行社的合作,引客入柳。精心设计运作跨区域的精品线路:(1)桂北风情线,柳州市区-柳城-融水-融安-三江-龙胜-桂林。通过与桂林旅游的合作,把柳州市百里柳江沿线新增景点融入进桂北风情旅游线路。(2)刘三姐线,河池-来宾-柳州。(3)生态休闲游,柳州-象州游,柳州-金秀游。

(二)摸清资源家底,完善规划布局,力推核心项目,增强产品吸引力和旅游配套服务能力1、2012年我局将牵头开展并完成全市旅游资源普查,为我市旅游项目库建设做好基础储备工作。完成编制《柳州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根据当前自驾游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潜力,争取完成全市自驾游系统规划及市场推广策划并组织实施。2、推进和协调十大超十亿元项目的策划与招商。按照陈书记提出的把柳州建设成为水上娱乐运动之都这一目标,配合相关部门策划十大招商超十亿元项目。依托百里柳江的资源优势,结合娱乐、休闲、体育竞技等要素,建设中国南方水上运动重要基地,打造中国水上娱乐运动之都。力争在2012年与体育局、城中区等相关部门配合一起开展相关工程的策划及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建设。3、加强旅游功能项目的配套建设。组织实施“游客集散中心及服务网点建设” 和“旅游交通标识系统”两个项目。启动柳州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及服务网点建设,针对散客搭建旅游宣传咨询、接待、销售平台。计划在市区及三江县建设2-3个旅游服务网点试点工程。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完善旅游区域、景区道路标识导览系统和重点旅游线路重要节点的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为游客特别是自驾游游客提供便利。启动自治区规划项目209国道柳州-三江段旅游接待中心的项目前期工作。

(三)培育优化市场环境,落实激励政策,扶持行业发展将《中共柳州市委 市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名城”建设的决定》中涉及我局的工作进行深化和细化并认真组织实施。制定并推动市政府出台《柳州市建设旅游名城的奖励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优化旅游市场环境,调动旅游企业积极性,激励、扶持我市旅游行业发展。

(四)抓规范,提素质,抓服务,保安全1、对乡村(农家旅馆、农家乐)游进行规范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继续推进全国全区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及中国名村名镇创建,通过创建工作进一步规范乡村游管理,尤其是农家旅馆和农家乐的规范管理,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点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依据《柳州市建设旅游名城奖励办法》制定措施促进乡村旅馆发展。力争有2-3家农家旅游示范点通过全国、全区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协调有关部门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联合农业、供销、商务等部门共同推进研发和生产乡村旅游产品以及特色农副产品发展工作,促进流通环节,提升地方农产品形象和附加值。2、继续深入开展规范旅游市场检查。加强与工商部门、公安部门、银行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并依据新颁布的《旅行社条例》不定期地与相关部门一起开展旅游虚假广告、非法旅游宣传刊物,旅游合同及旅行社营业网点及分社的联合检查,严格执法。3、举办全市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提高服务水平,为参加全区比赛做好准备。4、办好一份我市旅游信息快讯。旨在通过加强上下、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宣传我市旅游名城建设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搭建行业信息桥梁。5、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为企业排忧解难。(1)指导旅游协会每季度开展一次企业间交流活动。(2)指导市区及县域宾馆的升星及改造工作,重点指导名人酒店、鹿寨县的华禹酒店等升四星、阳光100申五星工作。邀请区内专家举办全市星评员培训,提高我市星评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3)组织开展全市旅游系统文体活动,增强与企业间的沟通,提高旅游系统的凝聚力。(4)组织各旅行社内部质量监督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内部管理培训,提高旅行社内部管理水平6、指导融水县创建优秀旅游县工作,并对柳城创建优秀旅游县情况进行摸底调查。7、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制定柳州市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安全管理规范。督促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和旅游客运经营单位等旅游企业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2)督促指导做好应急预案的演练和旅游安全大检查工作。(3)加强同旅游行业各相关部门的互动,加强对旅游企业的安全培训,加大联合检查的力度,确保安全管理、检查不留死角。(五)抓效能,强团队,塑形象以开展效能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局机关作风建设,创建文明机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本着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把创建工作与建设旅游名城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提高依法治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与企业联系,多下基层为企业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团队合作与协调沟通。切实转变机关职能和作风,机关干部职工的服务观念得到较大转变,管理制度得到加强,机关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和为群众办实事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机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树立我市旅游工作人员新形象。

第7篇: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萌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围绕大中城市、名胜景区、山水生态区、特色农业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据有关资料统计,2019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约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2,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2019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在近5年的时间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经历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升级期四个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从过去的小旅游、中旅游时代,现已进入到大旅游发展时代,发展形势迅猛。政策支持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精准扶贫,积极对扶贫开发方式进行创新,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2019年,在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表示积极推进“旅游+农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并提出要继续进行旅游扶贫模式的推广,加强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建设,并突出乡村旅游扶贫在旅游扶贫的重要地位。发展乡村旅游在扩宽居民增收渠道、促进保护农业生态和乡土文化,以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满足都市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也为发展社区经济投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增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带动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指数。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使当地社区在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建设,改善了社区居民生活环境。最后,城乡居民互动的过程中,生活观念、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同时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使居民见多识广,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在区域经济方面,乡村旅游发挥综合带动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精准扶贫,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研究所得的成果还较为薄弱,涉及到该领域的学者较少,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社区参与模式、社区参与机制研究领域,并且对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对于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难以用定量的方式进行表述与呈现。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复杂的作用机理,通过量化的形式说明上述关系,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现实意义

以社区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增加社区居民收入、保护社区居民利益、减轻社区居民负担等一系列重要的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旅游扶贫综合效益、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家大力支持旅游扶贫,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减小贫富差距,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重视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旅游发展基础认知、政策支持的感知,社区的社会资本状况、居民参与旅游态度、参与能力等因素,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程度,得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依据,同时也为政府管理部门落实和完善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研究思路

本文在梳理总结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区居民感知为研究视角,提出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根据国内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社区参与度测量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在实证分析、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并提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策略与建议。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该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行评述。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社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概念进行界定,对社区一体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理论模型。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来源,并结合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假设,最终构建了本文的概念模型。

第四章研究设计。依据相关研究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选取调研地点,并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量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量表进行解释。

第五章实证研究。按照第四章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利用SPSS23.0软件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进行比较,利用SPSS23.0软件、AMO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并对测量模型、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路径。

第六章结论、建议与展望。归纳总结本文的结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指出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四、提纲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研究述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社区

2.1.2 社区参与

2.1.3 乡村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社区一体化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资本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理论模型

3.1 模型来源

3.2 研究假设

3.2.1 参与旅游态度的影响因素

3.2.2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3.3 模型构建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1.1 样本选择依据

4.1.2 数据收集

4.2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4.2.1 旅游开发基础认知量表

4.2.2 社会资本量表

4.2.3 政府支持力度感知量表

4.2.4 参与能力量表

4.2.5 参与旅游态度量表

4.2.6 社区参与度量表

5. 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比较

5.3 测量模型分析

5.3.1 测量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5.3.2 信度分析

5.3.3 效度分析

5.4 结构模型分析

5.4.1 影响因素和社区参与度结构模型分析

5.4.2 参与旅游态度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模型分析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培育社会资本,促进社区良性互动

6.2.2 增大政府扶持力度,改善居民参与环境

6.2.3 注重创新发展,扩宽居民参与内容

6.2.4 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强化居民参与能力

6.2.5 培养居民积极参与态度,增强居民参与意愿

6.2.6 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

6.3 研究创新

6.4 研究不足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校内图书馆电子资源,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把握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查阅和整理文献、网络信息,详细了解文章涉及到的理论基础知识,从而为本文提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根据我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建立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社区参与度测量量表,并设计调查问卷,按照样本选择依据选取调研地点,对社区居民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

(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问卷的发放,收集原始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AMOS21.0软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并对假设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检验各假设成立的情况,最后得出相应结论。

六、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2]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唐代剑,过伟炯.论乡村旅游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以浙江藤头、诸葛、上城埭村为例[J].特区经济,2019,11:155-157.

[4]杨洋.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9,01:78-79.

[5]Karoline Daugstad. Negotiating landscape in rur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9,35(2):402-426.

[6]A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n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04):665-690.

[7]史蒂芬·佩吉等.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刘劼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8]Peter W Williams, Robert W Penrose, Suzanne Hawkes. Shared decision making in tourism land use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04):860-889.

[9]Mason P,Cheyne J.Resident Attitudes to Proposed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9,27(02):391-411.

[10]Butler R.W.The Concept of a Tourism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11]Zahed Ghaderi. Domestic Tourism in Iran.[J].Taylor & Francis Journal.2019,22 (2),:278-281.

[12]Murphy P.E. Tourism: Community Approach[M].New York: Methuen Inc,1985.

[13]Pauline J Sheldon,Teresa Abenoja. Rezident attitudes in a mature destination: the case of waikiki[J].Tourism Management,22(5),435-443.

[14]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1984.

[15]JE Rosenow,GL Pulsipher. Tourism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M].Lincoln,Neb:Century Three Press,1979.

[16]Haywood K. Responsible and Responsive Tourism Planning in the Community[J].Tourism Management,1988,9(02):105-118.

第8篇: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一、我县旅游发展现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2、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注重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二是注重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三是注重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区域旅游互补和联动,利用我县有利的交通优势,积极打造人流、物流平台,为红河州旅游大市场做好服务。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引项目、引资金、引创意,不断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9篇: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西部产业布局尚存三大问题

分析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布局现状,研究报告认为,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特色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西部地区由南到北形成的我国“西电东送”的三大重要电源基地;四是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五是形成了几大特色旅游板块。

与此同时,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布局依然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特色产业盲目仿效和无序竞争严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地区竞相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不少特色农业项目是政府推动的,按行政地区而建,重复建设较为普遍。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位雷同。多数高新区提出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分工不明确,导致开发区之间的无序竞争;高新区的发展也缺乏统一规划,土地批租面积大,开发效率低,不利于高科技产业的良性发展与合理布局。

三是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资源整合效应。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对旅游资源缺乏科学规划,多数地区没有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普查和评价,对整个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自然环境、开发价值、客源前景等没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难以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布局提供可靠依据。

亟需建立10大全国性特色产业基地

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报告认为,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应当遵循六个原则: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要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和城镇进行布局;突出重点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强化区域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而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角度看,西部地区亟须建立10大全国性特色产业基地:

一是成渝制造业带。成渝制造业带已经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组团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组团,今后,应选择重点进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有目标地改造传统产业,在机械电子、生物制药、生态农业与食品加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实现新的跨越。

二是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位于西陇海―兰新线上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目标是围绕集约化农业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重点领域,建立一批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容量大的战略产品,力争建成中国西部的“硅谷”。

三是天山北坡地区。该地区包括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从乌鲁木齐到石河子一段。基于全疆所提供的资源基础及乌鲁木齐的经济功能,应把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向西开放的前沿产业基地,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战略储备基地、生产供给基地和加工利用基地,以及全球旅游网络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四是银川―兰州―西宁及格尔木地区。该地区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的枢纽区。应充分发挥银川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水能煤炭资源优势,在建设能源基地和高耗能产业密集地区的同时,着力搞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区域性商贸旅游业基地建设。

五是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榆林地区。该地区依托当地矿产资源和国家重点投入,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建成了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型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之后,依托农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特色轻纺工业体系。

六是柳州―南宁―北海―钦州―防城地区。该地区的发展目标是以新兴工业起步和传统产业改造并重,形成具有相对较高的产业结构层次和对外开放水平。

七是贵阳―遵义地区。该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构造新型产业结构。首先,要充分发挥该区军事工业的优势,建成我国西部地区仅次于关中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西部第三大军工基地;其次,在水电开发和铝、磷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建设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原材料生产与加工工业基地;最后,将名酒、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八是昆明及周边地区。该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二大产业集聚区,应以发展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在生物资源的加工利用和农业现代化的生产与经营方面,增强研发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我国烟草和生物制品的生产中心,并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继续提升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九是攀西―六盘水地区。攀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目标是联合组建四川钢铁工业,建立以攀钢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六盘水具有丰富的水能和矿产资源,发展方向是我国西南地区的能源、钢铁、磷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