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

甘蔗种植技术精选(九篇)

甘蔗种植技术

第1篇:甘蔗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 甘蔗;桂糖32号;种植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61.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103-02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是甘蔗老产区,年种植面积3万hm2,但由于近年来甘蔗品种更新缓慢,阻碍了当地甘蔗产业的发展。为此,贵港市农科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甘蔗创新团队贵港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试验任务书,引进种植甘蔗新品种10余个,通过筛选试验、栽培示范等试验示范,以期优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品系)在当地大面积推广[1]。目前,桂糖32号种植表现较为突出,桂糖32号(桂糖02-208)是广西甘蔗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种,其亲本组合为粤糖91-976×ROC1,在2011年6月通过广西区品种审定。

1 种植表现

1.1 农艺性状

桂糖32号植株高,直立,中茎,节间长,节间圆筒形,茎实心或小空。茎皮曝光前后均为黄绿色。蜡粉少,表皮光滑,无芽沟或芽沟浅;芽卵形,芽基离叶痕,芽尖超过生长带;叶鞘绿色,边缘杂紫红色,57号毛群不发达。外叶耳退化,内叶耳披针形;叶片浓绿色,狭长,叶尾弯曲。成熟期剥叶性好,有时可自动脱叶。桂糖32号高产,稳产,早熟,高糖,萌芽率高,萌芽势强,整齐,分蘖率高,早生快发,中期生长旺盛,后期不早衰;有效茎数多,宿根性好,宿根发株率高。抗病、抗虫、抗寒能力较强,适应性强。

1.2 经济性状

1.3 工艺成熟期蔗糖分

新植蔗11 月、12 月、翌年1月的糖分,桂糖32号分别为14.54%、15.27%、15.92%,新台糖22号分别13.91%、14.88%、15.54%,桂糖32号比新台糖22号分别提高0.63、0.39、0.38个百分点(绝对值,下同)。11月至翌年1月平均15.24%,比新台糖22号的14.78%提高0.46个百分点,表明新植桂糖32号比新台糖22号蔗糖分含量高(表2)。宿根蔗11月、12月、翌年1月的糖分,桂糖32号分别为14.82%、15.49%、16.04%,新台糖22号分别14.03%、14.92%、15.66%,桂糖32号比新台糖22号分别提高0.79、0.57、0.38个百分点(绝对值,下同)。11月至翌年1月平均15.45%,比新台糖22号的14.87%提高0.58个百分点。表明宿根桂糖32号也比新台糖22号蔗糖分含量高。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壤疏松、肥力中上等的地块作为桂糖32号的种植地块。为满足日后根系生长和保水保肥,整地要求达到深、松、平、细、碎。种植沟深30 cm,底部细碎疏松。种植行距以1.1 m左右为宜。

2.2 选种与预处理

选择蔗茎均匀、蔗芽饱满、不带病虫害的60~80 cm的梢头苗,也可以选择第1年新植的全茎种苗,种茎一般砍成双芽段,并尽可能砍成基部节留2/3,上部节留1/3。为了防止砍口被病菌感染,造成烂芽烂种,种茎消毒可用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浸种10 min,或者使用石灰粉、新鲜草木灰蘸砍口[1-2]。

2.3 施足基肥

桂糖32号前期长势旺盛,栽培时要施足基肥,施腐熟堆沤肥45 t/hm2,或复合肥(15-15-15)750 kg/hm2、钙镁磷肥1 500 kg/hm2,并与底土拌匀。

2.4 及早定植

桂糖32号萌芽性好,分蘖早而且强,春植蔗的栽培时间宜早,2月下旬至3月中旬是适宜的种植时间。定植时下种量为10.8万芽/hm2,即活芽量为11~12芽/m,种茎以双行“品”字形排列,喷施氯虫・噻虫嗪后盖土3~5 cm厚[3-4]。

2.5 田间管理

2.6 病虫害防治

苗期要注意防治蓟马和螟虫为害,用48%毒死蜱等农药对水1 000倍喷施。防治绵蚜虫:在5―9月注意防治[5]。常用40%乐果1 000倍溶液,或用50%霹蚜雾300~450 g/hm2对水600 kg/hm2左右喷雾。5―9月注意鼠害防治。遇台风甘蔗倒伏时,必须在2 d内扶正加固。

2.7 采收

桂糖32号为早熟品种,达到工艺成熟期后适时砍收,才能保证质量和产量,过熟砍收,蔗茎产生中空,产量下降。

3 参考文献

[1] 吕以志.甘蔗新品种湛引8号的种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J].福建热作科技,2010(1):24-25.

[2] 黎焕光,谭裕模,谭芳,等.甘蔗新品种桂糖32号的种性分析[J].作物杂志,2011(4):129-130.

[3] 覃凤茉.甘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170.

第2篇:甘蔗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示范研究;创新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63-01

1 农业生产现状

忻城县地处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光热充足,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该县党委和政府根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把发展甘蔗种植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蔗糖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忻城县是广西重要的糖蔗生产基地县之一, 2009年全县种蔗面积达15万亩,甘蔗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增,但甘蔗单产并不是很高,2010年平均亩产4.1吨,2011年平均亩产4.3吨,特别是新植蔗80%以上种植在山区、丘陵、旱坡、干旱、缺肥的土壤,亩产一般在3-4吨左右,甘蔗种植低产主要原因是甘庶生产自然环境恶劣,如干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

2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示范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制约我国甘蔗单产提高的技术瓶颈除良种应用之外,就是相配套集成的高效甘蔗生产技术,仍未能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我国生态适应性强的甘蔗品种不多,单一化严重,生产手段绝大部分以人畜力为主,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甘蔗多种植在干旱、瘠薄的“望天田”,蔗区有效灌溉面积不足甘蔗总面积的15%,甘蔗单产水平偏低,蔗农收益差,单位面积产糖量只有巴西的76%,澳大利亚的56%左右。其次,从品种数量,推广速度及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看,与世界先进蔗糖国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远远不能适应蔗糖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迅速推广现代实用先进栽培技术,以提高种蔗和生产效益已成为蔗农和糖厂的共识,也只有不断地提高种蔗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蔗糖生产的发展。

加快我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示范研究,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以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低成本生产,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开展科技服务组织服务模式示范研究,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3 主要措施与对策

3.1 明确总体目标: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平台,主要是通过县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大学、县科技局生产与教学研究结合,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平台,通过高校先进农业技术指导——基地示范种植——培训农民推广应用模式,引进甘蔗地膜覆,蔗叶还田与生物肥料结合培肥地力,平衡施肥等现代先进技术,建立示范点和基地,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甘蔗。通过建设县域技术培训网,使广大农民掌握新技术,提高新技术的普及率。

3.2 共享资源,发挥基地优势: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建设要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为宗旨,把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传播短、平、快实用技术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广西大学农学院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忻城县职业技术学校、忻城县科技局为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供保障。目的是为农民提供先进生产实践学习示范和农业科学技术优质服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步伐。通过建立覆盖全县的科技推广、示范、服务网络,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推广技术紧密结合,形成课堂学理论,基地做样板,家庭园地再实践,社会基地出成效的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体系。

3.3 产教研学紧密结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甘蔗高效栽培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涌现出一批新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蔗糖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支持组织实施的“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甘蔗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及“大面积亩产吨糖田综合技术开发”等项目,通过开展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提高了蔗农种蔗素质,对蔗糖生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甘蔗单产不断提高。例如在广西农垦的一些蔗区,通过产学研密切合作,积极推广良种甘蔗种植,并因地制宜地采用深耕深松、地膜覆盖、病虫综合防治、初步配套组装成抗旱节水、高效低耗的甘蔗高产高糖生产技术体系和标准化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并对周边蔗区起到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而这些工作在我区广大农村还没有系统开展。因此,在大力发展地方县(区)域经济的同时要与高等院校科研教学紧密结合。

3.4 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模式:忻城县是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县,针对当地旱坡地种植甘蔗面积大,土层薄,保水保肥力差,甘蔗单产低的问题,将几项甘蔗栽培先进实用技术组装起来应用,通过技术培训示范,使广大蔗农尽快掌握新技术。例如该县通过对不同类型蔗地进行不同深度的机械深耕深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甘蔗立地条件,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甘蔗耐旱、抗旱能力;通过推广甘蔗地膜覆盖,对春植蔗和宿根蔗进行地膜覆盖栽培,提高土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蔗芽早萌动,早出土,提高甘蔗发芽率,适当减少下种量(与当前下种量相比),增加单位面积蔗苗基数,提高甘蔗宿根年限和宿根蔗产量。

第3篇:甘蔗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甘蔗;种植结构;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S5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1-0074-04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东盟南(宁)崇(左)经济产业带中心城区。江州区总面积2951km2,辖7镇2乡和2个华侨经济管理区,全区总人口35.68万人,居住着壮、汉、瑶、回、苗、侗等1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江州区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无霜期346d,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对甘蔗生长十分有利。江州区耕地总面积8.78万hm2,其中甘蔗种植面积7.13万hm2,是国家规划重点扶持的广西33个蔗糖优势区域县(市、区)之一。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总产量约占崇左市三分之一,年均产蔗500万 t左右,辖区4家制糖企业总日榨能力达4.6万t,人均产蔗、产糖居全国第一位,有“中国第一甜县(区)”的美誉。

1甘蔗种植业的基本情况

江州区大规模开发种植甘蔗始于1988年,这一年甘蔗种植从1987年的0.81万hm2,猛增到1.33万hm2,进厂原料蔗39.68万t;1998年种蔗3.59万hm2,进厂原料蔗248.86万t;2008年种蔗6.87万hm2,进厂原料蔗518.1万t。目前,江州区是全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是国家规定重点扶持广西33个蔗糖产业优势区域的县(市、区)之一,甘蔗生产规模已扩大到种植面积稳定在6.67万hm2以上,年产原料蔗500万t左右。 制糖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70%,制糖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农民种蔗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80%(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80元)。一些种蔗较多的乡镇,如新和镇2011-2012年榨季人均产蔗33.61t,人均种蔗产值16805元,户均纯收入过数万元。

以上数字表明,甘蔗生产对江州区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脱贫致富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江州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蔗糖产业已理所当然地成为江州区的支柱产业,是一项无以替代的、关系全局的生命产业。

2甘蔗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产体制以单户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更没有形成集约型生产基地

2012年江州区有甘蔗种植户69561户,种植甘蔗7.13万hm2,平均每户0.475 hm2。由于体制的制约,每户的蔗地虽少,但分散的多,东一块西一丘,甚至出现一亩甘蔗分在七、八处地方种植的情况。此外,没有实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仅仅是统一机耕开行和种植,其他管理方式仍停留在传统人工操作上,没有真正发挥规模经营的效益。分散经营使甘蔗生产不能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无法开展机械化、水利化、专业化等社会化生产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成为向现代化农业跃进的最大障碍。

2.2土壤改良和用地养地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和落实,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没有得到改善

江州区90%以上甘蔗种植在无灌溉条件的瘠薄旱坡上,大多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5%,加上长期以来施无机化肥为主,甚至把田间蔗叶烧光,对土地采取掠夺性生产,使土壤板结,肥力不断下降。土壤瘦瘠至今仍是江州区甘蔗单产不能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2.3粗耕粗管,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在:(1)种蔗时没有精细整地,蔗苗扎根立苗受阻,萌发率低,耐旱性差;(2)基肥尤其是有机肥施用不足,每年平均有机肥施用量不足250kg/667m2;(3)落后的窄行距种植(50-70cm)仍占江州区甘蔗总面积的50%左右;(4)中耕除草不及时,草与蔗苗抢肥严重;(5)施肥不当,追肥以撒在土壤表面为主,不覆盖;(6)中后期没有中、高培土,甘蔗根系营养空间小,根浅易倒伏;(7)缺少轮作,土壤肥力下降,病虫源积累多。(8)从2011年农民技术培训来看,江州区每年培训农民只有2.8万人,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不足10%,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较少,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甘蔗种植技术的需求。农民没有技术,就需要有关技术人员的指导,可是目前,江州区耕地面积8.78万hm2,农技人员只有60多人,人均指导面积1300 hm2,根本无暇顾及。

2.4品种结构不合理,现有良种种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一是江州区种植了二十多年的台糖22号仍占相当的比例,由于该品种长时间连作,已出现明显的种性退化现象,品种单一化问题导致原料蔗成熟期过于集中,且易造成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加大了甘蔗生长的自然风险。二是部分蔗农片面认为良种万能,没有针对良种的特性配以相应的栽培方法,良种种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良种引进推广没有经过试种评估,而是急功近利,听信外地资料就认可,使部分良种推广走了弯路,影响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5机械化程度低

江州区甘蔗生产除部分新植蔗犁耙地、开行沟使用机械外,其他如中耕、除草、培土、喷药、砍收等一系列田间作业仍采用落后的传统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直接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2.6水利设施缺乏

江州区是广西左江旱片中心,容易形成春秋旱。虽然,近年来,江州区不断推广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但是,远远没能满足江州区甘蔗各时期对水分需求。江州区“十年九旱”,水利设施缺乏对生产上出现的春秋干旱无能为力,干旱是制约江州区甘蔗产量提高的最大的自然因素。

3推进甘蔗种植业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实现甘蔗高糖、高产、高效的生产,是甘蔗生产的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是甘蔗产业化中重要的第一环节。江州区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历史机遇,下大决心,大胆改革,以提高甘蔗单产和甘蔗糖分为主攻方向,加大科技兴蔗力度,大力推广高产高糖良种,积极实施甘蔗生产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等,为全面实现原料蔗生产的农业现代化铺平道路。

3.1甘蔗种植规模化

甘蔗种植规模化涉及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中小块耕地地界的打破。不打破江州区目前平均每户种蔗0.475 hm2的小规模现状,实现农业现代化永远是一句空语。我们认为,组建股份制“家庭农场”是一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好路子,即是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把几户、十几户甚至一个村屯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家庭农场”,每块地的规模掌握在33至333 hm2,条件成熟的可突破667 hm2以上,实行统一高效经营管理,真正实现生产规模化。工作切入点是进行试点示范,规模从小到大,数量从少到多。这项工作要争取上级项目经费支持,自治区财政、糖厂给予资金物资上的补贴支持。家庭农场实现科学种植和先进的管理,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

3.2种植品种良种化

良种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是甘蔗增产增糖的重要措施。目前,新台糖22号的种植面积占江州区甘蔗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品种过分单一和品种性能退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要继续引进和繁殖(提纯复壮新台糖22号等品种)新的品种,使江州区甘蔗生产全部实现良种优质化。在一般栽培条件下,单产达到6t/667m2以上,田间糖分在14.5%以上,宿根性、抗逆性等综合性能较好的二年以上品种可作为良种继续保留。同时要结合江州区甘蔗良种繁育基地为契机,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推广高产高糖适合本地的品种,要帮助蔗农克服“良种万能”的片面思想,优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给江州区的甘蔗生产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地提高了甘蔗单产水平和甘蔗蔗糖分,降低了吨糖耗蔗量和吨糖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3生产机械化

据调查,2011/2012年甘蔗榨季人工砍蔗成本,已从几年前的40元/t涨至80元/t,甚至更高,且由于甘蔗收获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砍蔗工人越来越短缺,请工难,请工贵,亟需通过机械代替人工收获降低植蔗成本。根据估算,采用人工种植8h作业,工作效率每天为0.02-0.027 hm2左右,按人工工资80元/d计,种667m2蔗地人工成本240元(未含铺膜、压土等工序),机械开沟30元/667m2,人工种植成本共270元/667m2。而采用机械种植如3人同时操作,按每日工作8h,地块大连片作业,可种植2 hm2,操作熟练可达3.33 hm2,人工工资成本为240元,平均每667m2:人工成本8元,油耗8元(1.1L油),机械折旧26元,机械维修5元,利息4元,辅助蔗种剥叶工时费11元,不可估算3元。机械化种植总成本65元/667m2。用机械化种植甘蔗能大大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比人工每667m2降低至少205元,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江州区每榨季50多亿条甘蔗,条条经手摸过,劳动效率很低。推广甘蔗生产机械化,既能比人工种植开沟深5-10cm、增加水分的涵养量、出芽率高、甘蔗根系的生长空间扩大抗倒伏,又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推广甘蔗生产机械化不要局限于种植前的犁耙深耕地上,还要在下种培土、中耕除草、打药施肥、甘蔗砍收等一系列工作中逐步提高机械化程度。

3.4施肥管理智能化

测土配方施肥是我国施肥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科技手段,通过施肥参数试验和示范校正,取得科学施肥参数,根据甘蔗平衡施肥的原理,应用现代电脑技术开发施肥软件,然后在种植甘蔗前或砍蔗后取土化验,根据化验结果输入电脑进行配方和打印出施肥卡,再根据施肥卡的要求购肥和施肥的一项高新技术。实践证明,推广甘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高的可达20%以上。甘蔗的施肥量因土壤供肥能力、肥料种类、品种特性、产量目标及气候条件等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同时根据甘蔗各生长期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需求,在确定施肥量时要求采集土壤进行检测以确定土壤的供肥量,在常年产量的基础上提高5-10%作为目标产量,然后根据养分平衡法计算所需的施肥量,实现甘蔗生产的电脑化管理。如江州区“12万亩甘蔗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程”项目对新和镇蔗区土壤的抽样调查结果,新和镇蔗区各种养分平均含量分别为:有机质2.84%,全N量0.16%,P2O58ppm,O2K145.14ppm,按照667m2产量约5.0t水平计算,667m2需要增放纯N23.31kg(折合尿素50.67kg), P2O59.246kg(折合钙镁磷肥51.37kg), K2O14.43kg(折合氯化钾24.04kg)。

3.5田间灌溉水利化

滴灌技术是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使水、肥与药融合后的灌溉水成滴状,浸润甘蔗根系发育区,大大减少蔗田水肥药蒸发与流失,同时用水量是传统喷灌方式的八分之一,肥料利用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为常规的3倍,而且甘蔗产量能提高20%以上,蔗糖分提高1个百分点,一个劳动力日常就可以管理几百亩甚至上千亩.达到节水、节肥、省工和大幅度提高甘蔗品质、产量,延长宿根蔗年限的目的。江州区春、秋干旱出现的频率在80%以上,而江州区的甘蔗种植在旱地上的占90%以上。由于干旱,仅在2007年到2010年的四年间,江州区的甘蔗总产量由576万t下滑到444万t,减产量达132万t,仅农民种蔗收入就减少5.9亿元以上。水利是解决干旱问题的根本措施。目前,江州区根据崇左市发展蔗糖产业“4331”工程和实施6.67万hm2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部署,结合本区具体情况,组织实施了2万hm2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富民工程项目,不断探索使用多种灌溉方法,如滴灌、喷灌、管灌、渠灌和地头水柜移动喷灌,水利化程度的提高,将彻底改变了江州区甘蔗生产“靠天吃饭”的落后被动状况,为蔗糖业生产提高现代化水平提供可靠的保证。

3.6合理轮作,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减轻病虫害发生

由于甘蔗多年连作,使土壤肥力下降,养分失调,地下害虫严重,有毒物质积累,导致甘蔗产量下降。因此,应与不同作物轮作,特别是与豆科或绿肥轮(间)作,可同时提高土壤肥力,调节土壤营养,改良和恢复土壤结构,调节土壤微生物活动。改良土壤的措施是:(1)间种绿肥、花生或黄豆等豆科类作物;(2)增施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蔗叶还田等;(3)与其他经济作物轮作;(4)深耕深松。深松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抗旱能力,增加甘蔗产量;(5)合理施肥。施适量的石灰,调改土壤的PH值。同时选用新型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旱地蔗区霜期短,蔗暝、锯天牛、蔗龟、白蚁、蚜虫等病虫危害严重,影响产量的提高,可利用呋喃丹、益舒宝、长制等新型农药进行防治。

3.7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目前,江州区大部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参差不齐,劳动技术技能较差,部分蔗农对甘蔗病虫草鼠害的认识、甘蔗各生长期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需求等,还处于朦胧感阶段,严重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大批掌握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是有必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江州区甘蔗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农业技术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江州区党委、政府要以 “拜师助民・送技入户”活动为契机,整合农业干部人员,分成3-4组技术指导组,在9个乡(镇)中,每个乡(镇)选出20-30户农户,负责为20-30个农户提供农技、信息服务,共建挂包联系农户180-270户,同时技术指导组人员与挂包联系农户和部分示范园区建立固定的联系,每年至少到联系点指导三次以上。建立了“一对一、一帮一”挂包联系服务关系,不断提高农户科学种植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甘蔗生产关键季节,通过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田间培训、巡回宣讲、现场观摩、科技墙报、农民书屋、发放光盘、技术明白纸、送农技到村、入户征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 滕若宙,等.崇左市江州区甘蔗生产“三高”实用技术[M].崇左市:崇左市江州区糖业生产指挥部,2012,02:35-44.

[2] 钟健,林影,张江华.广西糖料蔗生产实用手册[M].南宁市:广西农业厅糖料处,2003,08:94-96.

第4篇:甘蔗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土壤肥力;科学施肥;滴水灌溉;预防病虫害;提高出苗率;覆盖地膜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25-2

1 甘蔗生长条件及目前国内甘蔗产业种植现状

甘蔗对热量、水分要求严格,技术性较强,商品率较高,在地区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带性,并形成相对集中的分布区。甘蔗集中产区一般具备两个条件:①生态环境适宜,整个生育期内需日平均气温18-30℃,要求种植于日照充足、雨量丰富、土层深厚肥沃的地区。②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种蔗技术经验丰富,加工生产基础较好。甘蔗集中种植有利于加强统一管理,提高产量和出糖量。

我国甘蔗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福建及周边等省区,这些地区气候温热,适合甘蔗的种植和生长,但受灌溉、土壤及病虫害等相关因素影响,加之如遇干旱或强风天气,收获就大幅减少。目前,在农场模式下种植甘蔗应尽可能降低可变成本,增加科技方面投入,以达到提高产量、提高种植利润。

2 科学种植,提高产量

我国蔗区生产条件差异很大,地形复杂、地块面积小、立地条件差,因此,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营方式,应采用不同的生产模式和栽培技术措施。在播种前,要对土地进行深耕深松,耕地深度约为35-40厘米,进行蔗地深耕深松是提高甘蔗单产、提高产出率、降低种植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进行机械化深耕深松的蔗地平均亩产增1.64吨,增产增糖效果十分显著。良好的土壤肥力,要具备甘蔗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养料等物质的供应量和供应能力,及良好的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它能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松软、透气,有利于蔗芽的生长;有机质含量丰富则储水能力强,有利于提高保肥、供肥和抗旱能力,从而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蔗地的有机质含量,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1)将蔗叶、糖厂蔗渣、滤泥等物质重新施灌于蔗地,这样可以增加蔗地有机质含量,因为这些物质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养分和微量元素等有机质肥源,充分利用这些肥源对提高甘蔗单产量具有重要意义。(2)实行轮流换种方式,尤其是与豆科或绿肥换种,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和恢复土壤结构,减少病、虫、草害等现象的出现,因此蔗地实行轮流换种,对增加甘蔗产量有着重要作用。(3)利用现代化机械深层翻耕蔗地能够加厚土壤的耕作层,改良土壤的理化性,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及甘蔗根系的生长发育,是培育甘蔗种植土地的必要措施。

科学施肥也是甘蔗种植的一项重要环节,包括内容相当广泛,简单概括:一是按比例使用甘蔗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二是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和目标产量数量的多少使用;三是施用的时间和方法。要提高甘蔗种植产量,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在施用有机农家粪肥和土杂肥的基础上按比例适量添加氮磷钾复合肥,具体比例要根据土壤中含有的各种肥料成分和甘蔗生长吸收肥料的规律而定。(2)要安排好施肥时间,新种植蔗苗时期,磷钾肥应全部作为基肥施加,氮肥可用少量作为基肥,其余要在第一次追肥时全部用完,或者将剩余的氮肥在苗期施加三分之一,剩余部分到拔节初期时完成施加。

甘蔗拔节期是甘蔗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需要肥料量最多的时期,如果此时施肥量不足,不但会影响甘蔗的生长速度,更会降低甘蔗的产量和品质。这个时期施用壮茎肥时要格外注意,一定要在雨后或土壤湿润时施肥,施加追肥时要结合除草和大培土,将混合肥料施于蔗蔸旁,并用土壤覆盖,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取得施肥、除草、培土等一举多得的效果。施用壮茎肥要注意,一是不要将肥料施撒于蔗蔸上,以免将蔗苗根基部位的芽眼烧坏;二是不在大雨来临前施肥,以防雨水冲刷,使肥料无谓流失,造成浪费,增加成本;三是土壤干旱时要先浇水灌溉,后施加肥料;四是如果施肥后连续几天不下雨,蔸部土壤变得干燥时,应及时浇水,使根系能够及时吸收肥料。

甘蔗的生长离不开水、收获多少也在于水分的供给是否及时、到位,所以先进的灌溉技术将直接影响到甘蔗作物的单产量。甘蔗滴灌供水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利用机械化、自动化探测控制水肥系统、全球网络远程数据系统和动功能清洗系统的精确农业技术,它科学精确地将节水灌溉、精确施肥、病虫害防治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结合起来,形成先进的集灌溉、施肥、防治虫害为一体的综合节水灌溉工程。滴灌技术可以确保甘蔗茎壮、叶茂、苗足、虫害少,具有节水、节肥、自动化程度高等多项优点,为实现甘蔗大面积专业化模式科学种植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现阶段农场模式下甘蔗种植应大力推广滴灌技术,降低可变成本,提高甘蔗产量。

螟虫、棉蚜虫、蓟马、蔗锯天牛等已成危害甘蔗生产的几种主要虫害。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喷洒农药清除这些害虫。随着绿色生态农业的兴起,单一使用农药控制虫害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现被广泛使用的频振杀虫灯是一种物理杀虫器械,集光、波、色、味等多种方式于一体,实现了低成本、高安全、杀虫效果显著的目标,进而提高了甘蔗的“绿色”档次。灯下诱杀的各类成虫,准确地显示了田间虫害的实时发生动态,为控制虫害的发生和指导防治提供了依据。

甘蔗黑穗病、梢腐病、宿根矮化病已成为危害甘蔗生产常见的几种主要病害。

甘蔗黑穗病又称甘蔗鞭黑穗病、黑粉病。高温高湿,雨季或者田间积水,旱后较多雨等,是黑穗病发生的有利条件。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方法:(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2)种苗消毒,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浸种5-7分钟或用3%石灰水浸种24小时;(3)适当多施氮、磷、钾肥料以促使甘蔗早生快发;(4)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防治孢子被风吹进一步传播。

甘蔗梢腐病是由于甘蔗柔嫩组织在种植密度大、高温潮湿的条件下感染病菌所引起的甘蔗停止生长、心叶坏死等病状。该种病菌主要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传染性强,必须要在甘蔗发病初期进行喷药治疗,正常情况下可使用多菌灵等灭菌药物进行喷洒,注意要选择在晴天用药,这样效果才会更好。长时间干旱后遇大雨的极端天气是此类病菌的多发时期,若能较早控制病情蔓延,恢复心叶生长势头,对把握甘蔗生长的拔节关键时期,弥补前阶段干旱所引起的生长滞后具有促进作用。

甘蔗宿根矮化病是由细菌寄生于甘蔗木质部导管内所致,引起植株变矮、生长不良,一般造成减产10-40%,干旱缺水时可达60%以上。该病是导致宿根甘蔗产量低、品质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防治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1)种茎采取衡温50℃热水浸泡2小时;(2)采用生物学高科技手段,培养无毒化组培种苗。

3 加强田间管理,促使甘蔗早生快发

3.1 保证全苗,提高成茎率

要获得甘蔗高产,一般每亩要下种蔗芽6000-9000个,有效茎要达到5000-6000条。而保证全苗,提高成茎率是培植有效茎的必要途径,所以甘蔗全苗是获得高产的基础。保证全苗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提高种植质量,选取芽眼无损伤、腐烂、无病虫害的蔗种,并使用多菌灵等试剂灭菌,土壤要翻整松软,施洒的有机粪肥要腐熟,化肥要与土杂肥搅拌均匀,尽量少接触蔗种,培土不能过厚,并选择适宜的季节和温度;(2)凡有断垄的要及时补苗,并选择宿根性较好的品种,头年蔗要科学施肥,防治好病虫害,尤其是棉蚜虫和介壳虫。砍留宿根蔗要注意选择在晴天砍蔗,并低砍入土2厘米左右,这样可以避免蔗头破裂腐烂,从而延长宿根年限。种茎竖向要呈品字形或双行铁轨形窄幅摆放,种茎与蔗土紧贴,下种时用力向下压,这样有利于蔗茎吸收水份及新根入土。

3.2 覆盖地膜,增产增收

冬季和早春季节,气温较低,为了保证甘蔗生长,尤其是砍收留宿根蔗地,最好进行覆盖地膜,提高土温,保持蔗土水分的含量,加快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分解,从而促进蔗芽的早萌动、早出土,提高发芽率,进而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具体方法是:在完成播种、施肥、除草等相应程序后,将地膜铺开拉紧,紧贴蔗行,两边压紧,露光部分要尽量大于20厘米,另外,要注意在覆膜时土壤一定要保持湿润,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蔗芽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

3.3 加大良种推广,品种的更新复壮

广西农垦大多数农场现有的甘蔗种植品种比较单一,早、中、晚熟品种达配不合理,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占有率达到70-90%以上,该品种对寒害敏感,且黑穗病、宿根矮化病危害日趋严重,对农业生产和制糖业极为不利。因此,农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或争取利用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支持,与科研单位密切配合,大力引进新品种试种,“良种良法”筛选适合本地的高产、高糖优质品种推广。同时,对现有的品种进行更新复壮,建立高产示范田(片),加强田间的科学栽培技术管理,才能使农业与制糖业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目前,甘蔗种植业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逐步重视,在甘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持下,我国甘蔗产业发展迅速,提质增产步伐加快,科学种植将为促进我国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甘蔗种植产业的发展谱写出更加灿烂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梁桂梅,谭裕模.甘蔗高产高效实用技术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安玉兴,管楚雄.甘蔗病虫及防治图谱.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 董伟,张立平.甘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

第5篇:甘蔗种植技术范文

某区甘蔗生产在**年大增产、大丰收的基础上,**年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完成甘蔗种植面积某万亩,其中实施甘蔗下田某万亩。虽然从9月初到11月下旬,遭受了50年一遇的秋冬连旱(降雨量仅为44毫米,同比减少123毫米),造成甘蔗受旱面积达某万亩(其中中度受旱某万亩,枯死面积某万亩),给甘蔗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旱情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甘蔗生产仍取得较好的成绩。据第二次估产,预计**/**年榨季原料蔗产量为某万吨,到×月某日止,已入厂原料蔗某万吨、产糖某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多某万吨、某万吨。

某区的甘蔗生产在大旱之年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实属不易。总结**年某区甘蔗生产工作,我认为有以下经验和做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借鉴:第一,坚持抓好蔗糖生产不动摇。蔗糖业是某区的支柱产业,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蔗糖生产的领导,把蔗糖生产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积极抓,各个部门配合抓,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第二,突出抓好大田甘蔗生产这个第一车间。积极实施甘蔗下田、“吨糖田”建设、甘蔗生产“六化”等,努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年,共完成甘蔗下田某万亩,占计划某万亩的某%;完成“吨糖田”建设某万亩,占计划某万亩的某%;完成机械深耕深松某万亩。经验收,水田种蔗平均亩产某吨,比旱地种蔗平均亩产某吨多某吨。第三,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甘蔗生产发展。通过对“六化”示范基地给予种蔗、机耕补贴,对完成甘蔗生产任务给予奖励等办法,调动了广大蔗农及干部职工种蔗的积极性。第四,加强服务,强化指导。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制糖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为蔗农做好蔗种、肥料、农药等调运和供应,帮助蔗农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甘蔗生产铺路搭桥,从而推动了甘蔗生产顺利进行。第五,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共建立高产高糖示范基地某片某亩,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了面上甘蔗生产发展。

**年,某区甘蔗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差,防旱抗旱能力弱。我们的甘蔗绝大部分种植在旱坡地上,没有水利设施,防旱抗旱能力弱,甘蔗产量受天气影响而波动的幅度大。二是甘蔗品种比较单一,抵御风险能力低。当家品种新台糖16号、22号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以上,而这两个品种在某区种植将近十年之久,在有些地方已发现这两个品种有种植性退化的迹象,抵抗病虫害能力弱化。三是地膜覆盖、因土配方施肥等成熟、实用技术的普及范围不还够广,制糖企业扶持发展新良种的力度也不够,导致新良种的推广速度较慢。四是病虫害没有得到有效防控。由于大部分的蔗地是长年连作,病虫害逐年增多,但蔗农预防病虫害的意识不强、经验不足、重视不够,导致一些病虫害没有得到有效防控,局部有蔓延成灾的现象。上述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乡镇、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确保某区蔗糖业稳步健康发展。

二、关于**年某区甘蔗生产工作的意见

**年,某区甘蔗生产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转变增长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甘蔗下田”,着力建设“吨糖田”,推进甘蔗生产“六化”,努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做大做强蔗糖生产集群。**年,某区蔗糖生产的目标任务是:甘蔗种植面积某万亩,**/**年入厂原料蔗某万吨,产糖某万吨以上.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切实抓好某万亩水田种蔗。实践证明,利用水田种植甘蔗的优势明显,特别是经过去年秋冬连旱的考验后发现,旱坡地种植的甘蔗因旱减产问题十分严重,而利用水田种植的甘蔗受旱影响不明显,绝大部分单产保持在某吨左右。这充分证明了实施“甘蔗下田”是实现甘蔗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甘蔗治旱工程的最有效办法,。但是,目前甘蔗绝大部分还是种植在旱坡地上,十年九旱,产量很低,单产长期徘徊在某吨左右,成本高、效益低,竞争力不强。为了消除干旱对甘蔗生产的影响,区委、区政府决定加大水田种蔗工作力度,**年计划新增水田种蔗某万亩。为了确保水田种蔗工作的顺利实施,各乡镇领导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工作组深入村屯,做好调查摸底,与农户算经济帐,宣传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利用水田种蔗。各乡镇务必要在**年某月底前将计划任务落实到村屯、农户,某月底前完成备耕工作,某月底前完成种植任务。

(二)全力抓好×××万亩“吨糖田”建设。**年我们遭遇了50年一遇的秋冬连旱,对甘蔗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要稳定某区的蔗糖业,增加蔗农和地方财政收入,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变不利为有利,促进蔗糖业稳步发展。为彻底改变某区甘蔗生产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被动局面,确保蔗糖业稳定健康发展,区委、区政府决定,**年建设稳产、高产、高糖、旱涝保收“吨糖田”某万亩,**年要发展到某万亩。要实现这一目标,各乡镇、农(林)场要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认真做好规划,将种植任务落实到村屯农户、田头地块,确保“吨糖田”建设按计划按步骤实施。要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要改变过去粗放经营和靠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总产量的做法,加大科技投入,实行集约化经营,在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上下功夫。要严格按照《某糖料甘蔗亩产吨糖栽培技术规程》要求,切实抓好各项增产措施的落实,突出抓好深耕深松、地膜覆盖、高产高糖良种推广。要积极扩大冬秋植甘蔗。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由于生长期较长,冬秋植蔗比春植蔗亩产多某吨左右、含糖量多一个百分点。某区每年都将近有三分之一面积宿根蔗翻种,对这一部分我们要科学合理优先安排砍运榨,边砍边翻种,扩大秋冬植蔗面积,提高单产和含糖量,推动某区糖料生产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积极抓好甘蔗生产“六化”示范

某区四家领导班子有关成员,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农(林)场领导,制糖企业有关领导,都要抓示范片工作,要按照任务要求,选择土地条件较好、有一定基础设施、群众基础较好、靠近公路边的连片蔗地建立甘蔗生产“六化”示范片。其中,某区本级及各制糖企业要各建立一片×××亩以上的示范片;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每片×××亩以上,分管蔗糖生产的副书记、副乡镇长、副场长、甘蔗站站长、农技部负责人每片×××亩以上。示范片要立牌标志,要设在交通要道边,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各制糖企业的“六化”示范片中,必须要各有1片面积×××亩以上的滴灌示范,投入由各制糖企业负责解决。该项工作要求在**年某月前完成选点,某月底前完成备耕,某中旬完成种植任务。同时,要做好面上甘蔗生产“六化”的宣传发动工作,按时完成计划任务。

(四)大力抓好良种甘蔗繁殖基地建设。目前某区甘蔗的当家品种仍是

八、九年前推广种植的新台糖16号和新台糖22号,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以上。**年种植新台糖22号比例更是高达×××,甘蔗品种单一,优良性状有退化的迹象,如逐步矮化,抗病能力减弱,单产和糖分降低等等。以上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蔗糖业的发展必受到制约和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甘蔗良种繁殖(育)基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具体由制糖企业组织实施,各制糖企业要各建设一个面积×××亩以上的甘蔗良种繁殖基地,并抓好二级良繁的基地建设,积极引进、试验、推广甘蔗优良品种,加快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推广高产、高糖、宿根性能好,抗旱力强的甘蔗良种,形成早、中、熟品种的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甘蔗单产和蔗糖份。

(五)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要实现甘蔗的高产高糖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良种良法。要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使蔗区每个农户都要有一个掌握种蔗技术的明白人。**年的培训任务是某万人次,培训形式可多种多样,可集中培训,可现场参观,还可以通过电视、墙报、录像、印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培训。培训重点是抓好成熟实用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是大面积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特别是对冬植蔗要采取地膜覆盖,达到保水保温、防止烂种,确保长齐苗,这是甘蔗获得高产的关键。二是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松技术,进行机械化深耕深松,提高抗旱能力。三是大力推广因土配方施肥技术,要结合不同的土壤类型及甘蔗不同的生育期对肥料的需要,进行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降低生产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四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病虫害。做好甘蔗引种检疫,阻止病虫害随着蔗种的引进而传播,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采用无病种苗,通过轮作、化学、物理等进行综合防治。五是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技术。利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促进甘蔗正常生长,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六是大力推广滴水灌溉技术。×××宁武镇旱地采用滴水技术灌溉种植甘蔗,每亩达到××吨,这充分说明在旱坡地上使用滴水灌溉技术种植甘蔗同样获得高产,我们应该学习人家的经验,大力推广滴水灌溉技术。七是大力推广宽行窄株技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合理密植,使有效株数亩达6500株以上,夺取高产。同时,要大力推广高产、高糖、耐旱、耐寒、抗病,抗倒伏强的优良品种。

(六)保证资金投入,确保项目正常运转。有投入,才有产出。我们的甘蔗生产要做到稳产高产高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投入的主体是农民,企业和政府也要加大对甘蔗生产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各制糖企业,这几年由于市场和政策的因素,效益都不错,这个时候应该想到广大蔗农,反哺社会,拿出资金来支持甘蔗生产发展。**年,我们计划新增水田种蔗×××万亩,新增甘蔗生产“六化”示范某万亩。各制糖企业一定要按照要求,及时、足额地投入甘蔗生产扶持经费,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同时,各级业务部门要争取对应上级的资金支持,使某区甘蔗生产资金投入多元化。

(七)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年,我们继续把蔗糖生产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年终考评的主要内容,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各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经常过问甘蔗生产工作的进展情况,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班子成员以及广大干部要实行分片包干,深入到自己所联系的村屯,督促当地群众认真抓好当前的甘蔗生产工作,特别是要落实好“甘蔗下田”和“吨糖田”建设工作,帮助蔗农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行各业要大力支持甘蔗生产,糖业、科技、农业、糖厂等部门要帮助农民做好技术指导;供销部门要为蔗农提供甘蔗生产所需的物资;农机部门要帮助农民解决蔗田的机耕和甘蔗机械化问题;水电部门要想方设法帮助改善蔗田的水利条件;金融部门要在资金贷款发放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某区甘蔗生产大发展。

三、关于当前榨季生产工作

第6篇:甘蔗种植技术范文

一、2008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2007/2008榨季蔗糖生产经营情况

我县2007/2008榨季自2007年12月10日勐养糖厂率先落蔗开榨,至2007年4月18日勐养糖厂停榨,历时120天。

1、蔗区基本情况

2007/2008年榨季,全县蔗区(含邻县江东乡、王子树乡、护国乡、油松岭乡)共有12个植蔗乡(镇),82个植蔗村委会(办事处),522个植蔗村民小组,植蔗户23621户,蔗区人口11.76万人。其中:县内有8个植蔗乡(镇),62个植蔗村委会(办事处),462个植蔗村民小组,植蔗户21005户,县内蔗区人口10.18万人。

2、甘蔗农业生产情况

2007/2008榨季,全县蔗区(含邻县4个乡)甘蔗农业总产量493176吨,比上榨季450105吨,增43071万吨,增幅为9.57%。甘蔗农业总产值9631.73万元,比上榨季的8720.33万元,增911.40万元,增幅为10.45%,蔗区人均4.19吨,比上榨季的3.49吨,增0.7吨,增幅20.16%;蔗区人均甘蔗收入819元,比上榨季的675元,增144元,增幅为21.34%,其中:县内甘蔗农业总产394145吨,人均产蔗3.87吨,人均甘蔗收入755.8元。

3、制糖生产情况

2007/2008榨季共入榨甘蔗460164吨,比上榨季的386474吨,增73690吨,增幅为19.07%;生产白糖53591吨,比上榨季的44114吨,增9477吨,增幅为21.48%;产糖率11.62%;生产酒精3593吨,比去年的3254吨,增339吨,增幅为10.42%。

4、糖酒销售情况

由于2007/2008榨季食糖销价由上榨季的3700元/吨,回落至3200元/吨,1/3左右的糖、酒还没有销售。

5、蔗款兑付情况

2007/2008榨季甘蔗款的兑付,由于白糖价格大幅度回落等原因,蔗价兑付十分困难,至6月27日止,××蔗区尚欠蔗款89万元。

(二)2007/2008年蔗冬春蔗种植情况

2007/2008年冬春蔗种植工作,县四套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在认真贯彻执行德政发〔2007〕192号文件的基础上,通过调研与论证,出台了梁政发〔2007〕288号文件,实行了县直机关挂钩一个植蔗村民委和以村民委为考核单位,凡完成乡下达种植任务的,县政府奖励每亩3元的政策措施。2007/2008年县下达冬春蔗种植任务25000亩,其中:水田15000亩,旱地10000亩。通过认真丈量统计,全县共完成冬春蔗种植18204亩,其中:水田蔗10383亩,旱地蔗7821亩,并顺利的通过了州级抽查验收。

2006/2007年度州政府下达××甘蔗种植考核任务28000亩,其中:2007年秋甘蔗8000亩,2006/2007年冬春甘蔗20000亩,实际完成28485亩,占考核任务的101.73%,完成了州政府下达我县的甘蔗种植考核任务。

(三)加强甘蔗科技培训,提高蔗农科学植蔗水平

县蔗糖办始终把加强甘蔗科技培训,全面提高蔗农科学植蔗水平为己任,2008年上半年共举办专业技术培训会2次,培训科技人员、甘蔗辅导员110余人次;组织召开冬春蔗种植现场会10场次、召开中耕管理培训会6场次,组织召开宿根蔗管理现场培训会50场次,培训乡、村干部和蔗农8600余人次;发放甘蔗实用技术资料10000余份;投入科技资金3.56万元。2007/2008年度冬春蔗种植采用地膜覆盖等丰产栽培措施的占新植蔗面积的96%以上,宿根水田蔗铲兜、地膜覆盖技术达90%以上,冬春种甘蔗良种率100%。

(四)加强甘蔗籽种协调供应,积极推广优新良种

县蔗糖生产办公室在县人民政府的具体领导下,加强了冬春种植蔗种的协调供应工作。在冬春蔗种植期间组织调运良种17600余吨,推广一、二类良种种植面积18204亩,占新植冬春甘蔗面积的100%。

(五)认真抓好统计上报和信息工作

县蔗糖生产办公室在2006/2007年度冬春蔗种植期间,认真做好冬春蔗种植统计和种植进度通报工作,及时为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联系领导提供准确的数据,半年来统计上报了统计报表15期,蔗糖工作简报6期,草拟县政府信息3期,做到了及时准确的上报冬春种植进度和通报相关冬春种信息。冬春种结束后及时统计、测算出冬春蔗种植直补资金2609991.2元,其中:企业补助1938239元,县政府补助671752.2元,为兑现直补工作提供准确数据。

(六)积极申报项目,争取上级立项扶持

县蔗糖办历来十分重视蔗糖项目的申报工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机遇,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精心组织撰写上报了《云南省××县“双高”甘蔗糖料生产基地建设》、《××县甘蔗良种繁殖体系建设》、《××县“吨糖田”综合技术示范建设》等项目,现得到立项扶持的有《云南省××县“双高”甘蔗糖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400万元。

(七)认真抓好挂钩扶贫、禁毒防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我办挂钩扶贫、禁毒防艾工作,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安排专人到挂钩点曩宋乡弄别村委会开展扶贫和禁毒防艾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所挂钩的弄别村县级命名的“无毒村委会”称号。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我办紧紧围绕州级文明单位建设标准,认真开展州级文明单位建设工作,促进了全办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问题

1、企业兑现政策与承诺不及时。蔗款未能做到一车一付,广大蔗农厌声载道,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诚信度,严重的打击了广大蔗农的种蔗积极性。

2、蔗区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蔗园生态环境脆弱。我县山多坝少,运蔗道路较差,有相当一部分运蔗道路晴天时也无法拉运甘蔗。蔗区灌溉设施投入更少之又少,高稳产蔗园比例相当小,甘蔗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

3、企业对原料蔗生产服务不到位。公司未及时发放甘蔗生产预购定金,部分蔗农缺泛甘蔗中耕管理所需的化肥、农药,造成蔗园脱肥,蔗农意见较大。

三、下步工作思路

1、加大与公司的督促与协调力度,积极与公司搞好协调,及时兑现2007/2008年冬春甘蔗种植直补资金。

2、加强甘蔗中耕管理,提高单产。加强甘蔗中耕管理,把甘蔗中耕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植蔗乡(镇)开展甘蔗中耕管理宣传发动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工作。

3、积极抓好2008年秋蔗种植准备和2008/2009年度冬春蔗种植任务安排工作。及时出台2008年秋蔗种植政策和2008/2009年冬春甘蔗种植政策。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抓好2008年秋蔗种植的宣传发动、任务落实、技术指导、面积丈量、农用物资供应等服务工作,确保我县2008年秋蔗种植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组织深入调研,合理安排2008/2009年度冬春蔗种植任务,为顺利完成全县新植蔗任务创造良好条件。

4、及时召开2008年度全县蔗糖工作会议,及时兑现相关奖励资金。

5、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改善蔗区基础条件。充分利用我县被列为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大好时机,组织力量撰写项目材料,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建设一批优新良种示范园,“吨糖田”综合技术栽培示范园,提高园区示范效果,并以点带面,逐步改善蔗区基础条件。

第7篇:甘蔗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 甘蔗;玉米;套种技术;广西上思

中图分类号 S513;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102-02

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仍然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上思县是防城港市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22.0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91万人,占90.34%,耕地面积47 620 hm2。该县因地制宜,以昌菱糖业和上上糖业2家龙头企业为带动,大力发展蔗糖业,到2011年,发展甘蔗种植面积达40 420 hm2,每年蔗糖企业上交税收逾2亿元,约占全县财税收入的1/3,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1]。而粮食生产受甘蔗产业的发展影响呈逐年萎缩之势。如何才能既稳定甘蔗种植面积、确保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又能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主抓方向。为探索一条全新“双赢”的路子,上思县从2008年起,把推广甘蔗间套种玉米作为实现全县粮食、甘蔗生产突破口来抓。

1 甘蔗套种玉米的基本情况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总产,实现钱粮双增的目的,从2008年起,上思县启动“甘蔗套种行动”。2008年成功推广甘蔗间套种玉米面 积2 120.6 hm2,占甘蔗总面积的 6.1%。2009年,继续加大套种技术推广力度,全县间套种玉米面积增至6 133.5 hm2,占甘蔗总面积的15.6%。2010年,全县间套种玉米面积增至10 801.3 hm2,占甘蔗总面积的27.9%。2011年,全县间套种玉米面积增至12 400.2 hm2,占甘蔗总面积的30.7%。经自治区专家组成验收小组,对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叫安乡三科村2个甘蔗间套种玉米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结果表明,该县甘蔗间套种玉米示范点平均产玉米鲜苞4 500~5 250 kg/hm2,产鲜玉米秆6 900~7 500 kg/hm2。以玉米鲜苞收购价3元/kg、玉米鲜秆收购价0.3元/kg计算,示范点玉米鲜苞产值13 500~15 750元/hm2,玉米鲜秆产值2 070~2 250元/hm2。2项产值相加,平均玉米增加产值15 570~18 000元/hm2,扣除增加的种子、肥料和人工的成本投入约3 000元/hm2,甘蔗间套种玉米增收12 000元/hm2以上。

2 甘蔗套种玉米获得成功的原因分析

甘蔗和玉米均属高杆农作物,高杆作物套间高杆作物,由于作物间相互争夺空间,受采光的影响,很难获得好的生长势,这已是被学术界上认为是不科学的做法。为了克服甘蔗与玉米套种后生长过程中争夺空间、光照和养分的矛盾,实现2种作物套种效益的最大化。农业部门通过成立农业专家组进行技术攻关,根据甘蔗和玉米的生理特点进行套种试验研究,摸索出一套甘蔗套种玉米的配套技术。甘蔗套种玉米能获得成功,其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

2.1 科学选种

选用通过品种审定,并在当地引种成功的矮秆、早熟、适宜密植、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如玉美头601、玉美头602等[2]。这些品种春季全生育期约100 d,采收鲜食青果穗约80 d。幼苗长势强,结穗株高190~200 cm,相对其他玉米品种要矮。而且生育期较短,如果2月种植,5月前即可收获。

2.2 适时播种

甘蔗生长温度为13 ℃以上,芽体在13 ℃萌发,蔗苗在20 ℃以上分蘖,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茎节伸长期要求日温在25 ℃,低于20 ℃生长缓慢,10 ℃时停止生长。而玉米在天气温度恒定在10~12 ℃时可以播种,出苗期生长最适温度在18~20 ℃,其根系的生长下限温度为4.5 ℃,茎生长的下限温度为12 ℃,叶片生长的下限温度为7.5 ℃。根据甘蔗与玉米对天气的生理特性比较,玉米相对于甘蔗更耐寒,更适宜在较低的气温条件下生长[3]。而上思县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1月,多年平均气温为12.8 ℃,2月多年平均气温为14.7 ℃。在2月,甘蔗生长表现缓慢,但对玉米影响不大,3月以后气温逐步回升,而且考虑到5月后,气温快速上升,雨水增多,甘蔗开始伸长快速拔节,如果推迟收获玉米会影响甘蔗生长。因此,为了确保5月前能收获玉米,所有套种工作均在2月底前完成,以2月上中旬完成为好。新植蔗套种玉米的田块,在新植蔗种好后5 d内及时套种玉米;宿根蔗套种玉米的田块,在甘蔗松蔸后及时整地套种玉米。一般提倡利用新植蔗地套种玉米,主要是新植蔗出苗比宿根蔗要慢些,更利于玉米的生长。

2.3 合理套种

因地制宜,根据蔗地情况和栽培目标确定合理的套种规格。甘蔗采取宽行种植,行间距为1.1~1.2 m,将玉米播种于甘蔗行间,即种植1行甘蔗、1行玉米,甘蔗与玉米之间的株间距达50~60 cm,而且玉米采用疏植法播种,一般套种玉米1.5万株/hm2左右,即用种量只有常规玉米用种量的1/3。因此,保证了甘蔗和玉米的采光和吸肥,没有明显争夺光照和肥分的现象。

2.4 技术集成

重点是做好玉米的查苗补缺,轻施苗肥,重施穗肥,适时防治病虫害。并通过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和酒精废液喷淋技术等技术,解决春季雨水偏少或干旱的问题,保障作物用肥需要。

2.5 及时采收

收获玉米的时间,以甘蔗进入伸长期前将玉米收获为原则,适时采收尤为关键,要求在5月底前完成玉米收获,采收鲜苞则时间可以提前约20 d。如果在5月才收获,此时甘蔗的株高一般在1.2~1.5 m,基本与玉米穗平高[4]。收获后及时把玉米根、秸秆清理出蔗地,并采取措施结合施肥和大培土抓好甘蔗管理,以促进甘蔗生长。

3 主要经验

通过推广甘蔗套种技术,扭转粮食生产下滑的被动局面。甘蔗地套种玉米种植方式既可确保粮食安全,又可实现生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举三得,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亮点”。

3.1 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上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甘蔗间套种技术的推广应用,成立了甘蔗间套种农作物工作领导小组,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一部署,坚持县领导挂钩联系、部门帮扶制度,四套班子和县直部门挂钩联系乡镇、村点,制定出台甘蔗间套种玉米发展规划,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同时,不定期召开扩大会议研究推广套种过程中的问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3.2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物资扶持

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甘蔗套种玉米的积极性,出台具体扶持办法,对农民发展甘蔗套种玉米给予种子补助,并优先砍运榨甘蔗,每年县财政安排100多万元作为甘蔗套种玉米示范推广经费,用于套种的种子、肥料、机耕和示范片建设。并充分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多渠道争取和整合资金,支持甘蔗间套种农作物工作开展。此外,制糖企业为农户发放地膜、预拨化肥支持套种技术推广。2011年共发放地膜约75 t,预拨化肥约5万t,推广甘蔗+玉米地膜覆盖面积超过3 333.3 hm2,还有利用蔗渣发酵成酒精废液作为有机肥喷施面积超过3 866.7 hm2,为甘蔗间套种农作物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3.3 建立示范基地,增强辐射能力

根据不同的土质、地形,按照“每个乡镇要有1个3.3 hm2以上的示范片,每个种蔗的村有0.67 hm2以上的示范片”的要求,在思阳镇广元、江平、在妙镇板文等村屯公路沿线、叫安乡邻近县城的蔗地及各乡镇、那琴乡龙楼等地均建立甘蔗地套种示范片、点。2011年,共建立甘蔗间套种示范样板基地13个,总面积超过200 hm2。并积极组织人员开展进村入户支农惠农活动,深入村屯宣传发展甘蔗和甘蔗间套种农作物相关优惠及扶持政策。同时,在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关键生产时节,通过组织现场会等方式,有计划地组织村干部、农民到示范基地观摩学习,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全县套种工作的开展。

3.4 龙头企业带动,支撑产业发展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加工流通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引进上思皇氏乳业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发展奶牛养殖业,推广甘蔗地套种玉米等农作物,为企业提供大量青饲料。该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周边乡镇500多家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积极引导农民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玉米秸秆,为逾333.3 hm2土地调整了种植结构,每年为周边农户增加收入逾400万元。

3.5 强化服务指导,解决后顾之忧

一是协调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做好服务。农业、糖业、农机、水利等相关涉农部门协同配合,深入各乡镇及各种植点,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力加强对各乡镇间套种农作物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圩场、村屯和田间地头,举办玉米标准化种植和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培训班,开展技术咨询、发放技术资料、播放光碟等服务活动。三是抓好产品流通服务。大力推行“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引导农户成立各类农产品流通协会,全方位地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搞活农产品流通。

4 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启示

间套种是一项传统耕作模式,多年前就已被农民所采用。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创新集成应用到间套种技术中,改变传统套种抢肥、抢水、抢光的做法,可以实现保湿抗旱、保温防冻、保土增肥、提前季节等多种技术优势,是对传统套种技术的再总结、再完善、再创新和再提升。对于耕地相对少的地区,发展作物套种,可以极大地提高覆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4.1 必须因地因时制宜,探索适宜间套种模式

间套种技术涉及植株高矮、土地条件、温光需求、收获季节各不相同的多种作物,以及种子、技术、设施、病虫防治等多个环节,体现许多科技内涵。除了甘蔗推广套种模式外,在防城港市还可以在主栽作物种类如水稻、玉米、水果、红薯等作物中积极试验探索发展各种间套种模式,如水稻+莲藕、玉米+中药材、木薯+西瓜(甜瓜)、水果+木薯、红薯+葱等灵活多样的模式。同时,要根据防城港市春秋旱的气候特点,大力推广“三避技术”、节水灌溉和肥水一体化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科技的有机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4.2 必须建立正确引导导向,转变农民观念行为

一项全新的技术,即使十分成熟,但要很快地被农民接受应用也十分困难。除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扩大宣传外,更重要的是让农民自已主动接受,言传身教。因此,在开展新技术推广示范创建中,要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习技术,掌握技术,推广技术,从而带动周边群众应用。

4.3 必须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提高企业带动能力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起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关键作用,但是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形成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盟,促使企业让利于农户,更多地支持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中通过发展间套种挖掘增产增收潜力,从而稳定企业生产的原料所需。

4.4 必须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的方向,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推广、服务于一体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队伍精干、农民信任、灵敏高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加强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与创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推动农村经济更快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朱秋珍,李杨瑞,刘晓燕.广西发展农作物间套种技术的意义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19-120.

[2] 郭俊.霜冻蔗区甘蔗套种春玉米模式栽培技术[J].甘蔗糖业,1995(5):13-14.

第8篇:甘蔗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蔗糖产业 金融支持 政策 研究

甘蔗糖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我国是食糖消费大国,食糖生产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保山市是云南省甘蔗产业发展最早的州市之一,也是云南甘蔗生产的最适宜区域之一,长期以来,保山市依托丰富的热区土地资源、良好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甘蔗生产和糖料加工,取得显著成效。蔗糖产业过去在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曾占工业总产值中的25%左右。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保山市蔗糖产业发展在重视程度及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有所减弱,致使整个产业呈现了连年下滑的不利局面。

一、保山市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保山市蔗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基本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蔗糖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蔗糖产业已成为保山市名副其实的农民增收致富,企业创收创汇,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一)甘蔗种植的自然环境优势明显

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地跨东经98度05分至100度02分,北纬24度08分至25度52分之间,属于低纬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势差异,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海拔700~1500m,全市低热河谷经济作物区面积达18.92万亩,占总面积的9.8%。保山市甘蔗种植大部分分布于怒江峡谷流域地处干热河谷和桔柯河谷流域,海拔700~1300米,两岸地形以山地、坡地为主,且起伏较大,土壤肥沃,耕作层多为沙质壤土和腐殖土;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334.5小时;雨量适中,年降雨量721.5~1100毫米,年蒸发量1600~2112mm,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7―23℃,活动积温7800C,最冷月平均气温10~12℃。怒江峡谷,高海拔,干热河谷,高温差,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完全能够满足甘蔗对种植环境的要求,是甘蔗种植最适宜的生态区。截止2014年末,保山市蔗糖产业涉及全市38个乡镇,260个村委会、2101个村民小组、68235户、甘蔗种植农户共计28万人。其中:云南康丰糖业集团公司2014年计划种植甘蔗面积10万亩,实际完成种植面积7.09万亩,完成70.9%。中秋冬植甘蔗计划种植40400亩,实际种植11303亩;春夏植甘蔗计划种植面积59600亩,实际完成种植59630亩。境外缅甸计划种植面积15000亩,实际种植7970亩。云南昌宁恒盛糖业有限公司甘蔗种植范围遍及昌宁县、隆阳区、施甸县三县(区)共7个乡镇、49个村、484个村民小组、甘蔗种植农户14571户,60284人。

(二)甘蔗种植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保山市甘蔗种植面积达46.3万亩。从甘蔗种植的品种结构看,保山市加大了甘蔗品种改良更新力度,目前,全市甘蔗种植早熟品种以新台糖20号、日本农林8号、德育93/88、云蔗92/19等品种为主;中熟品种以新台糖16号、22号、24号、26号等品种为主;晚熟品种以Q184A、粤糖86/368等品种为主。其中:云蔗99―91、03―258、粤糖60号、粤糖00―236等新品种增产增糖效果较为显著,已具备了替代目前大面积当家品种的实力。甘蔗糖分含量和产糖率多年来均高于全省水平,“十一五”期间,保山市甘蔗年平均产糖率达12.56%,产糖量居全省第三位。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保山甘蔗种植技术不断成熟,如:甘蔗秋植蔗标准化种植技术、冬植蔗标准化种植技术、春植蔗高产栽培标准化种植技术、田蔗标准化种植技术、旱地蔗标准化种植技术,其标准主要包括甘蔗品种、种苗、栽培管理、原料收获等技术内容。通过对甘蔗种植标准化的实施,改变了甘蔗无标准生产的状况,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水平。

(三)蔗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保山市已培育出了一批蔗糖生产加工企业,其蔗糖生产加工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目前,保山市共有4家蔗糖生产加工企业13条生产线,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甘蔗21550吨,企业现有职工4000余人,企业资产总值达24.35亿元。其中:规模较大的蔗糖加工企业是云南康丰糖业集团公司,共有5条生产线;云南昌宁恒盛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共有3条生产线。2013~2014榨季,保山市制糖企业甘蔗收榨面积、甘蔗入榨量、食糖产量分别为47.3万亩、167.53万吨、20.6万吨;甘蔗种植面积、收榨面积、甘蔗入榨量、食糖产量分别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25%、9.77%、8.77%、8.93%,甘蔗入榨量、食糖产量均排名全省第四位。其中:云南康丰糖业集团公司在2013/2014榨季,自2014年1月13日开榨至5月17日停机,历时125天,共收割甘蔗面积29万亩,甘蔗农业产量112万吨,比上榨季91万吨增加21万吨,增长23 %;共入榨甘蔗103.6万吨,比上榨季增加21.5万吨;共生产白糖12.4万吨,比上榨季10.75万吨增加1.65 万吨,其中绵白糖0.5万吨,白砂糖11.9万吨;优一级品率95%。云南省昌宁恒盛糖业有限责任公司2013/2014榨季入榨甘蔗30.8万吨,产糖3.7万吨,2014/2015榨季入榨甘蔗24万吨,产糖3万吨,生产能力日处理甘蔗5200吨。

(四)蔗糖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保山市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蔗糖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大了对蔗糖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蔗糖加工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3―2014榨季,保山市制糖企业实现农业产值7.35亿元,生产食糖20.6万吨,生产酒精1.88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0.25亿元,上交税金3593万元。比历史最高的2007/2008榨季的2.79亿元、29.98万吨、9.66亿元分别增加4.56亿元,9.38万吨、0.59亿元,增长163.4%、31.29%和6.1%。其中:云南康丰糖业集团公司在2012―2015榨季期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68亿元、2.61亿元、1.48亿元。2014年末,公司入榨甘蔗达103.6万吨,实现农业产值4.38亿元,新植甘蔗面积7.09万亩,实现营业收入5.45亿元。昌宁恒盛糖业有限公司在2012―2015榨季期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9亿元、1.68亿元、1.39亿元。2014年末,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63亿元,上交税金1200万元,2015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7亿元,上交税金1300万元。

(五)蔗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长期以来,保山市蔗糖产业的发展符国家、省产业政策导向,也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保山市充分利用“国家优势农产品开发”、“万亩高产创建”、“糖料基地县建设”等项目实施机会,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实现原料规模化生产,企业规模化运作,在生产经营中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蔗糖产业发展规划,保山市规划甘蔗种植县5个,包括昌宁、隆阳、龙陵、施甸、腾冲。“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甘蔗种植面积4.2万hm2,甘蔗农业产量315万吨,食糖产量36.9万吨。

二、保山市金融支持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保山市根据中央关于加快“三农”经济发展和农业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关精神,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适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在此背景下,蔗糖产业发展也得到了银行信贷资金、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在内的金融支持,这为推进全市蔗糖产业化进程,加快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蔗糖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强涉农企业金融服务和融资环境的改善,不断加大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缓解了蔗糖生产加工企业的融资困难。据调查:截止2014年末,保山市金融机构对生产规模较大的两家蔗糖加工企业(康丰糖业、恒盛糖业)的贷款达到了5.31亿元,较2013年增加了0.28亿元,增长了5.57%。从机构类型看,主要集中在农村信用社、农行、农发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贷款用途主要集中在蔗糖生产加工、技术改进、原材料收购等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各金融机构在加大对蔗糖加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企业的授信额度,为企业的融资创造有利条件,如:截止2014年末,昌宁恒盛糖业公司综合授信额度已达2亿元,其中:农业发展银行1.4亿元,农业银行6000万元。

(二)甘蔗等原材料的收购和流通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近几年来,保山市以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服务环境为目标,以惠农支付业务为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不断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服务布局,推动了辖区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甘蔗的收购和流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平台。目前,保山市甘蔗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隆阳区潞江、芒宽等热带地区和乡镇,而近几年来,保山市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步伐,使农村金融服务实现了乡镇全覆盖。金融网点的恢复和建设,有效降低了当地群众办理金融业务的成本费用,为农村地区咖啡的收购和流通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持作用。截止2015年5月末,保山市共建成932个惠农支付服务点,当年新增惠支付服务点162个,全市72个乡镇布放ATM终端251台、POS终端2,759台,发放银行卡220.08万张。全市建成“惠农金融综合服务站”76个,截止2014年末,全年累计发生惠农支付业务186.41万笔,金额4.54亿元,同比增长92.88%。

(三)金融机构对蔗糖产业的贷款品种不断创新

近几年来,保山市金融机构积极拓展“贷免扶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贷款”等贷款模式,在满足“三农”发展的多元化信贷需求,提升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蔗糖加工企业的融资能力,扩大了其融资规模。如:昌宁恒盛糖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建立“公司+专业村(组)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有效降低了向银行进行贷款的成本,增强了其融资能力。截止2014年末,保山市共有100个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贷免扶补+农户贷款”模式获得贷款2,409万元,14个合作社通过“助保贷”产品累计获得贷款7,630万元,贷款余额5320万元。与此同时,全市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将农村住房财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纳入抵押品范围,不断扩宽抵押品范围,有效满足了蔗糖企业生产经营信贷资金的需求。截止2014年末,保山市农村住房财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总计达8.77亿元。

三、保山市蔗糖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保山市蔗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初步显示出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蔗糖产业有望成为保山市的一个优势支柱产业。但从发展的趋势和潜力上看,保山市蔗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基础设施滞后,甘蔗种植较为困难

一是甘蔗种植区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目前,保山市热区用于甘蔗种植的坡地占全部甘蔗种植面积的85%以上,且大多数自然环境较差。由于甘蔗种植区面积难以巩固,蔗糖加工企业和各级政府对蔗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致使甘蔗种植区水利基础设施与蔗糖生产原料发展不相适应,甘蔗种植区基本集中在水利灌溉条件差的区域,甘蔗种植区域海拔从1400米至1800米。二是甘蔗种植比较效益较低,成本较高。据对全市甘蔗种植区调查,甘蔗每亩种植的收益仅为735元,而种植一亩甘蔗的工价从2005年的每亩80元已上涨到2013年每亩400元。

(二)科技推广乏力,生产成本较高

一是由于全市甘蔗种植面积基本上都在边远山区的陡坡地块上,且连片种植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目前,每吨甘蔗仅砍收费用就达120―180元/吨,占甘蔗销售价格的比重达28.6―42.9%。二是科技推广乏力。抗旱、抗寒、高糖的优良品种推广缓慢,种植占比较小,加之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甘蔗种植管理粗放,基本属于广种薄收发展模式,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管理理念。三是制糖成本较高。近几年来,受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影响,全市制糖企业蔗糖生产成本普遍呈现上升趋势。如:2014/2015榨季,云南康丰糖业公司其甘蔗成本、人工成本、完全成本分别为3100元/吨、210元/吨、5730元/吨,较2012/2013榨季分别增加了261元/吨、31元/吨、56元/吨;昌宁恒盛糖业公司甘蔗成本、人工成本、完全成本分别为3467元/吨、321元/吨、6038元/吨,较2012/2013榨季分别增加了106元/吨、16元/吨、476元/吨。

(三)蔗糖生产加工企业融资渠道较窄,融资成本较高

一是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从保山的实际情况看,蔗糖生产加工企业的融资渠道仍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要的融资渠道。从融资结构看,银行信贷资金所占比例较大,直接融资比重偏小。蔗糖产业资本市场发展明显滞后,尚未有蔗糖生产加工企业上市融资,也无使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二是部分蔗糖生产加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部分蔗糖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加大,企业盈利受到影响,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而目前,保山市蔗糖加工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由于前期投入资金大,因抵/质押资产价值低而引入的担保费用较高。据调查,蔗糖加工企业仅担保费用高达3%/年,外加保证金(本金的10%-20%)及银行贷款利率,综合融资成本最高达到上20%。

(四)蔗糖产业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一是由于制糖企业分散,导致制糖剩余物集中加工处理难度较大,不利于综合产品的集中开发利用,从而导致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企业排污处理、节能减排设施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费用高。二是蔗糖产业转型升级较为困难。目前,保山市绝大多数蔗糖加工企业基本上仍以收购原材料,进行初加工为主,且没有统一的生产质量标准,普遍存在初加工落后,深加工困难的生产格局,从而造成蔗糖生产加工企业“散、小、乱”等现象,导致蔗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受到了极大制约。

四、保山市蔗糖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巩固蔗糖产业发展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优势甘蔗种植区水利设施、道路和高产稳产蔗田建设力度,不断改善优势甘蔗种植区的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单产水平。同时,各级政府和制糖企业要加大对蔗糖生产特别是蔗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在良种补贴、机耕、农膜、化肥和配套项目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加大甘蔗机械化推广应用水平,做好新型栽种、农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加快引进抗旱、抗寒、高产高糖品种推广种植力度,提高甘蔗优良品种面积及产业量比重。三是要强化甘蔗种植科技措施的推广,切实加快甘蔗耕作栽培制度改革步伐,改变保山传统上形成的春植蔗种植方法,实行以冬植蔗为主,秋植蔗为辅。

(二)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各制糖企业要改变多年来一直生产白砂糖的状况,要与国内一些食品、饮料企业合作,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要大力开展副产品、蔗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切实降低制糖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二是积极推进蔗糖产业化进程。对现有企业鼓励采取兼并、收购、重组、联合、控股等多种形式,推动企业实现跨区域资源配置,并通过优化组合、集约经营,实现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努力打造蔗糖加式企业群体和产业集群。三是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战略合作企业,培育扶持1-2户规模大、起点高、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带动和引领蔗糖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群化的跨越式发展。

(三)加快构建多样化的融资体系,拓宽蔗糖产业融资渠道

一是切实加大有效信贷的投入力度。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蔗糖产业发展的需要,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积极拓宽蔗糖产业贷款担保、贷款抵押的有效途径,鼓励担保机构开展蔗糖产业贷款担保业务,努力满足蔗糖生产加工企业的信贷需求。同时,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蔗糖种植业发展。二是积极构建直接融资体系。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蔗糖加工龙头企业上市的培育力度,鼓励、支持和培育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股权、债券等方式,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四)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助推蔗糖产业发展

一是创新担保手段,探索和完善以知识产权(商标、专利技术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银团贷款、产业链融资及第三方担保的贷款方式,重点加强对蔗糖精深加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提高农户的小额信贷额度。二是参照当前开展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探索通过成熟甘蔗收益权的抵押贷款,盘活资源,培育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增加对原料种植及生产加工环节的信贷投入努力满足甘蔗产业发展的信贷需求。三是加快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各保险公司要积极探索适合蔗糖产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将甘蔗种植、糖业生产、蔗糖产业投资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四是对管理规范、实力雄厚、有还款保障的正规合法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应通过土地使用权抵押、经济作物收益权抵/质押等手段给予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李言春等.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保山蔗糖产业[J].黑龙江中国糖料2014.1.

[2]吴益娟.李雪珍.郭家文.云南蔗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广州.甘蔗糖业.2014.4.

[3]邓军.蔡晓琳.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J].广州甘蔗糖业.2011.1.

第9篇:甘蔗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滴灌条件下;甘蔗减量;施肥;甘蔗养分吸收;产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S27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05

滴灌是一种新型的低压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肥料和劳动力,还能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是甘蔗的滴灌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特别是广西省的滴灌技术体系还不健全,严重缺乏技术参数以及规范的滴灌施肥模式。对此,笔者对甘蔗滴灌减量技术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甘蔗滴灌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甘蔗种植试验田,甘蔗的实验品种为“新台糖22”,种植密度为45000芽段/hm2。对各个生长阶段的观测放置在田间,试验地的养分测定则按照常规的方法。

本次研究实验区的土壤主要为砂页岩发育而成的赤红土,土壤的质地主要为粘壤土,经过理化特性分析得知:酸碱值为5.8,有机质为23100mg/kg、全氮850mg/kg、高速磷(P)14mg/kg、CEC17.58cmol/kg。

1.2 研究方法

试验中一共设置了3个处理方式,无滴灌溉区的常规土层施肥、滴灌区域中减量施肥的土层施肥和滴灌区的土层施肥+减量施肥,共进行4次重复,种植区域的面积为16.7m2,试验区域采用随机排列方式。春季实施1次滴灌。保证甘蔗出苗需水,分蘖器实施2次灌溉,伸长期灌溉4次,成熟期灌溉2次。

1.3 项目测定方法

对处理后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测定,指出生长阶段的土壤水分限制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Excel2004以及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不同条件下甘蔗在生长阶段中的养分吸收

甘蔗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中,伸长期吸收的水分和养分为最多,施肥处理差异会导致肥料吸收量的不同。甘蔗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氮吸收量中滴灌减量施肥的土层施肥联合滴灌施肥方式中吸收量最高,甘蔗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磷和钾的吸收量都呈现出和氮吸收相同的趋势。明显说明了滴灌减量施肥的土层施肥联合滴灌施肥处理要比单纯性的滴灌减量施肥中肥料的利用率要高。

2.2 滴灌减量施肥处理对甘蔗产量的影响

滴灌减量施肥联合滴灌施肥处理中甘蔗的产量为183855kg/hm2,其中滴灌区内的单纯土层减量施肥处理也可以达到131160kg/hm2。同无灌溉区的常规施肥处理对比提升了70875 kg/hm2和21480 kg/hm2,增幅分别为63%和19%。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在滴灌条件下,就算减少肥料的使用量,甘蔗的产量不但不会降低,还会得到一定成度的升高。因此可以断定,在甘蔗的种植和生产中适当的降低肥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肥料使用的成本,还能实现对甘蔗产量的提升。

2.3 滴灌减量对甘蔗品质的影响

由表1中得知,在甘蔗糖分、重力纯度等甘蔗品质的判断标准中,滴灌减量施肥联合滴灌施肥的品质是最好的,其次就是滴灌减量施肥,以上2个减量施肥的处理中蔗糖的含量同CK对比分别增加了1.17%和0.52%这一数据和其他研究中的数值十分接近。

2.4 滴灌减量施肥处理对效益的影响

滴灌减量施肥的土层施肥联合滴灌施肥处理中的甘蔗产值高达91927.5元/hm2,除去肥料、滴灌设备和水等投入成本,纯增效益为22900元/hm2,比单纯的滴灌区减量施肥的土层施肥纯增效益要高出了24700元/hm2。

上述结果表明,甘蔗的生产中对常规滴灌技术进行应用和引进,对生产成本不能实现有效降低,甚至有可能会高于常规的生产成本风险。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知,甘蔗生产中仅仅使用滴灌技术实施常规土层施肥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结合滴灌管理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的溶肥现代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保证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讨论和结论

广西省甘蔗主要以旱地甘蔗为主,并且多数甘蔗的种植都在旱坡地上,水利设置比较缺乏,有效的灌溉面积还不到10%,季节性干旱和缺水已经成为了制约广西省甘蔗生产的重要因素。

滴灌施肥是当今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逐渐被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在相关的研究和报道中,滴灌技术在旱地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这一技术在甘蔗的种植中应用较少,在实际的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中缺乏滴灌知识,生产者对其中的操作要领还未完全掌握,盲目滴灌会造成滴灌作用不被充分发挥,受到的效果比较不理想。

同无灌溉条件的常规施肥处理对比,滴灌减量施肥土层施肥在经济效益上并没有受到显著的经济效益。虽然滴灌基础的应用可以快速提升甘蔗的产量,但是滴灌设备的投入的成本较高,导致了纯利润低于无灌溉的常规施肥处理。滴灌减量土层施肥联合滴灌施肥虽然需要的成本投入同样较高,但是极大的提升了肥料的利用率和甘蔗产量,从而获得的纯利润明显高于无灌溉的常规施肥处理。充分说明了滴灌施肥技术不但可以实现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还能有效增加生产效益。

随着水溶肥、缓释肥等新型肥料产品的研发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完善,使得滴灌施肥技术在甘蔗的生产和推广中使用的更加广泛。怎样将这些新研发的肥料实现在在甘蔗生产中进行应用,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