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物分析范文

药物分析精选(九篇)

药物分析

第1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荧光分析法;药物分析;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00-01

引言

当下我国的药物分析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常见的药物分析方法在当下药品种类日益增多的趋势下也急需进行改进,面对繁杂多样的药物,切实有效的药物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对药物的成分、药性、使用限制等情况进行科学正确的分析,从而避免了用药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荧光分析法作为当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一种高效分析方法,其应用于药物分析中的效果还尚未可知,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1.常见的荧光分析法

1.1 同步荧光分析法

同步荧光分析法作为荧光分析法中的一种,其在消除背景干扰及克服繁琐样品的预处理上有着极好的效果,这种荧光分析法具有相当高的灵敏性与选择性,在实验过程中,对数目、组份较多的检验体系中有着显著的效果[1]。

在实际的荧光分析应用中,同步荧光分析法常常与导数技术相连用,在优势互助的情况下有效的对检查物作出合理正确的分析,这已经成为同步荧光分析法当下的发展方向,有效的促进了同步荧光分析法在检测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1.2 稀土荧光探针法

稀土荧光探针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定量检测手段,在当下国内的荧光检测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稀土离子作为适应性广、应用能力强的一种高分子物质,其可以与多种有机化合物进行反应,生成可供使用的配合物,再通过合适的激光进行激发,让这些配合物中的配体分子吸收足够的激光,通过能量转移的方式将这些激光能量传递给稀土离子从而有效的发射出稀土离子的特征荧光。

稀土荧光探针作为特殊设备,其斯托克斯位移较大、选择性好、荧光寿命较长,同时也不会受到过多的外界影响,是检测过程中理想的荧光检测设备[2]。同时,在特征检测中,稀土荧光探针还可以使一些本来不发光的荧光测试成为可能,使其在当下的检测方法中得到了推广与普及应用。

2.常见的药物分析法

当下国内的药物分析法常用于科学生产研究的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分析法等,这些药物分析方法普遍存在各自的缺陷与检验特点,在当下的药物分析中被普遍采用,但针对药物分析的特点,可以有效将这些分析方法分为两种,即原药定量分析法与人体药物动态分析法。

2.1 原药定量探究

药物因其种类的不同,其表现出的药性与其药理成份也都各有不同。原药成份决定了该种药物的功效与特点。在当下针对药物分析检测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药物检测手法,大都是通过对原药选取其定量,然后进行药物成份、纯度等方面的测定,在分析与检测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药品质量管理为目的。

2.2 人体药物动态探究

药物作为治疗人体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药物服用的过程中,药物通过进入人体后被人体消化吸收,药性直接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人体所服用的药物进行分析检测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对人体药物、代谢物的代谢、吸收、排泄、分布等动态进行研究,由于药物作用于人体后通常都会有直观的反应,所以通过对体内药物进行分析检测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对药物的各个性状得出合理结果,所以在当下的药物分析法中,人体药物动态检测法,常常被应用于药物分析应用。

3.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情况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逐渐广泛应用荧光分析法,在90年代后开始逐步将荧光分析法应用于药物分析的过程中,以期改善当下药物分析问题频频的现状,但由于自身具有荧光特性的药物相对较少,而且这些药物还容易受到拉曼峰与散射光等因素的干扰,荧光分析法在于药物分析上应用的时间虽然较早,但其发展速度都到这些因素的限制,一直停留在持续不前的阶段,当下我国急需针对荧光分析法应用于药物分析中的可行方案,有效利用荧光分析法,为我国药物分析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

3.1 同步荧光技术应用于药物分析

通过对前文的回顾性总结,同步荧光技术作为荧光分析法中的一种,在用于药物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消除背景干扰及克服繁琐样品的预处理上的良好特性,通过同步荧光技术的灵敏性与选择性为药物分析检测带来快捷有效的测试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同步荧光技术与近年来应用于药物分析中的其他分析方法相比,同步荧光分析技术具有谱图简化、光散射干扰较少、选择性较高等直观的表现特点,在针对药物分析的过程中,对于药物分析中繁杂多样的原药药性、药理、药物成份、使用限制等因素进行检测时,可以高效快捷的对这些组分进行直观的分析,快速得出分析结果。

3.2 稀土荧光探针法应用于药物分析

通过对前文的回顾性总结,稀土荧光探针法作为荧光检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定量检测手段,在实际应用于药物分析中时,需要通过稀土自身的特性与荧光探针的实用性特点帮助药物检测过程实现高效性与准确性。

(1)通过对稀土离子进行有效分析,可以得出其在进行吸收能量传递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对药物进行荧光特征传递,从而有效解决了当下药物分析中,大多数药物不具备荧光特性这一难题。

(2)荧光探针所具有的斯托克斯位移较大这一特点,可以有效改善带有荧光特征的药物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易受拉曼峰与散射光影响的问题,同时荧光探针还具有荧光寿命长、光线强度大、选择性好等优点,使其成为当下改善药物分析的有效观测设备。

(3)稀土荧光探针法稳定性较好,受外界干扰程度很低,在当下问题频出的药物分析过程中可以为药物分析过程带来准确高效的检测结果,极大的改善当下药物分析的现状。

4.结语

综上所述,荧光分析法以其高效性与准确性为社会在检测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在药物分析的实际应用中,其有效性与稳定性得到了确认,极大的改善了药物分析的现状,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贾宝秀.流动注射荧光法用于药物分析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化学,2013,12(09):23-24.

第2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安全用药药品-ADR因果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给临床治疗造成不良后果【1】。本文通过分析某医院2010年全部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常见的药物总类、主要的临床表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医院2010年1月~12月所有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资料,共269例,其中男128例,女141例,年龄8个月~74岁。其中急诊6 9例,门诊78例,住院部122例。

1.2 方法

统计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中的信息,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药物种类、主要临床表现。药品-ADR因果关系的评价采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的药品-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判断【2】。

2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本组研究对象共269例,其中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4岁。我们按每20岁为一阶段,共分为4个阶段。其中≤20岁者50例,占18.6%,~40岁者104例,占38.7%,~60岁者53例,占19.7%,>60岁62例,占23.0%。结果显示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20~40岁年龄组。见表1。

2.2 主要的药物种类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所涉及的药物种类也较多,本文根据药物功能主治、作用系统分类。主要以下几类:抗生素类、中成药类、生物制品类、呼吸系统类、消化系统类、泌尿系统类、心血管系统类、神经系统类、解热止痛类等。其中抗生素类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最多,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也最多,达到108例,占40.1%,其次为中成药类,共56例,占20.8%。见表2。

2.3 主要的临床表现

本文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统计主要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系统进行归类总结。主要包括:皮肤及附件、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最常见的损害系统是皮肤及附件,占38.3%(103例),神经系统,占18.6%(50例)、心血管系统,占16.0%(43例),消化系统12.3%(33例)。见表3。

2.4 药品-ADR因果关系评价

肯定有关30例,占11.2%;很可能有关153例,占56.9%;可能有关79例,占29.4%;可疑7例,占2.6%。

3讨论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个人体质等。药物方面的原因【3】:(1)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可能会导致不不良反应;(2)药物的杂质,如抗生素类;(3)药物受到污染;(4)药物用量过大;(5)药物不同剂型;(6)药物的质量不合格。机体方面的原因:(1)种族差别;(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4)个体差异;(5)病理状态;(6)血型;(7)营养状态。给药方法的影响:(1)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2)用药途径。其他如长期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减药或停药产生反跳现象。而联合用药、怀孕、某些疾病等均可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文主要从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常见药物种类、主要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20~40岁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更高、抗生素类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比例最高。

综上所述,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常见,通过分析其临床特点,能够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涂志刚. 浅谈药师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0,19(34)183.

第3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药物分析;探究式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药学专业开设的药物分析课程内容主要包含有新药质量研究,检查,按照结构分类,含量测定以及各国药典简介等。其中有一半的知识点是讲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总结药物相近结构的分析方法,包含知识点繁多,内容广泛,学生在面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显得非常吃力,也很困惑。无法掌握学习重点,经常在纠结于一些知识细节点。并且在新形势下,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是需要掌握传统的质量检验方法,还需要具备在不同生产阶段和不同药物结构特点下分析药品的质量的能力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能单一的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的记忆下,而应该让学生能够掌握好药物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的配合,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改革。

 

药物分析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的学科,实践创新和探究意识是教学的核心。探究式学习一般是从实际生活或者是学科内容确定主题,创建一个科学研究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自主的发现问题、调查、收集资料、实验操作、处理信息、表达交流、探讨总结等获得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这个教学模式非常契合药物分析学科的特点。以教程内容为探究基础,配合老师的启发和诱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探索,培养符合现代药品质量观念的人才。

 

一、探究式学习教学法在药物分析课程中的实施

 

(一)探究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

 

探究内容既要激发出探究的热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内容不能偏离学生的知识能力,立足教材,结合目前药物生产和实际运用的重难点,适量结合当下社会上和医药行业关注的药品质量安全事件,探究内容要和教学要求掌握的内容紧密相关。

 

比如在学习分析抗生素类药物中讲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时可以结合之前新闻爆出焦作一家公司用地沟油取代豆油进线生产,来引入探究内容,让学生平时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引导学生来研究这个事件中地沟油代替大豆油给生产的7-ACA中间体带来哪些影响会引入哪些有害物质,对抗生素原料产品质量有哪些影响等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原材料药的质量评价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药品杂质的分析检测直接关系到药品质量的安全性和可控制性,更近一步的掌握药物杂质检查项目的检查方法。

 

(二)结合实验教学的优势,展开探究式实验教学

 

药物分析实验是药物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常规开设的实验基本是属于验证性的,学生主要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验证性的实验教学缺乏主动性思考,达不到实验的教学目的。探究性实验教学针对这个常规实验进行了改革。在实际操作中不仅是在巩固平时掌握的药物分析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比如可以开展以“检查兰索拉唑原料药的物质方法”为主题的实验设计。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结合药物性质、化学结构、分析目标物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目标来收集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其中包括的研究意义,实验背景,实验方案,实验依据、测定原理、详细的操作步骤方法、计算公式、使用的试剂仪器以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在进行实验之前每个实验小组先阐述自己的实验汇报,老师给出及时的实验修改意见,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后,开始进行,大型的实验仪器需要老师现场辅导的。

 

(三)防止本末倒置重视质量问题而不是数量问题

 

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开展探究式教学方法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否定,而是进行补充完善。由于课程学时数量是有限的,探究式教学方案对课堂时间的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精力的要求都存在要求和挑战,开展探究式教学实践中课时不需要过多,根据内容要求,开展针对性有特色的探究式活动教学。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提升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益处。

 

(四)探究性教学时间上的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和目标要结合学生当

 

下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带来有挑战有难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潜能。但是探究式教学不能是无根之木的假把式,学生对学习的基础内容还没有完全消化的时候是无法开展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的。现在教程开始几章节主要是涉及到药物分析的基本规律和理论,所以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不适合安排探究式教学,开始应该让学生掌握好专业的基础知识。后期教程内容涉及到药物分析方面的问题,可以涉及生活鲜活的案例,通过探究也巩固了之前学习的概念。因此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半之后开展是比较合适的。

 

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步骤

 

(一)期待与准备

 

探究式教学老师的准备和学生的期待是缺一不可的。老师在设置探究式教学时探究题目要和之前已经学过的知识衔接好,阐述清楚题目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期待的心理。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老师设置的探究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查阅收集资料,对查阅的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写发言稿。学生通过自己对收集资料的提炼和自己所学知识的结合,能够锻炼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通过资料的整理获得新的知识。为了避免学生陷入难探究的僵局中,老师要提前设计探究式问题的引导思路和方法。

 

(二)课堂讨论汇报

 

每组派出代表根据自己课外的归纳总结上台作出PPT汇报,下面的其他学生根据汇报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回答问题的小组可以进行讨论。汇报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老师在学生的交流要及时发现亮点,不断点拨激发学生的潜力。良好的课堂氛围会发散学生的思维,这个时候老师也要掌控全局,把偏离了教学目标的讨论及时拉回,控制讨论汇报的节奏。最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强调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对讨论中出现的有创新的观点进行表扬和拓展。

 

(三)实验阶段

 

根据探究的内容的重要性和实验室的实际接待能力进行。根据讨论整理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自己配制试药,老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应该记录下来,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导,及时纠正问题。

 

(四)学效果的评估方法

 

问卷调查。改革后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帮助和对教学的贡献,可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直观的反应出来。调查内容包括对药物分析课程学习兴趣的变化,对药物分析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变化,对自主探索以及团队协作的理解,匿名的调查结果反映出探究式教学在药物课程分析中运用的可行性和认可度。

 

考试成绩的评价。在平时的测试中添加一些开放性的设计题目,比如一些分析方法验证性的知识点,在考试中都可以拿来作为考试题目。

 

三、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课堂的时间是宝贵有限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展示自己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可以安排额外的时间组织学生一起学习探讨。学生在展开讨论的时候,可能不能很好的把我问题的思路,这个时候老师要及时介入,让学生的讨论焦点放在学习目标上来。

 

由于是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还是靠学生的自主性,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典型表现是课外文献整理收集不积极,讨论中不表达自己的观点,解决方法可以把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最后给出相应表现的成绩,并且成绩纳入到期末成绩中,增强学生探究性教学学习中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探究式教学整理教学水平跟老师的教学素质也有一定的关系,没有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也就没有高标准的探究教学水平。老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药物分析不是简单知识的记忆,在药学专业中有自己自成体系内容和规律,在当下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下药物分析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结合学科的发展趋势,不断对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培养适合当下时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储晓琴,王茜,桂双英,何宁,马格非.《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改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3):1579-1581.

 

[2]张俊清,钟霞,黄凌,靳德军,李泽友,姜月霞,黄艳.药物分析技术在药学专业实验中的应用之体会[J].科技资讯,2016,14(01):159-160.

第4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药学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16)02-0120-03

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一门综合性学科。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药物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鉴定分析方法、合成线路、临床与应用、体内代谢途径等主要内容,它是药学领域的骨干学科[1]。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量子生物化学学科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已经深入到了微观结构分子水平,这不仅推动了新药研究与开发,也推动了化学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世界各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特别是制药行业生产一线的科技应用型人才短缺,高端技术人才和药学领域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根本和原动力。新药研究发开与需要一大批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一大批药学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药学研究型和应用开发型科技人才是时代所需。研究如何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5]。

1重视课堂教学内容

1.1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必须适当精简、合理取舍,切实做好课堂讲授与课后作业、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紧密结合。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过强,内容杂乱繁多,学生学习感觉知识点太多,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也多,内容丰富多样。如此的教材现实,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归纳整理,不分主次,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就药物化学本身而言,其内容比较枯草乏味,化学名称结构式复杂,也的确很难记住。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学生可能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一旦同学们缺乏学习热情,没有了学习的原动力,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作为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者就应该本着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让学生在上课时能深刻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能够体会并注意到老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同时辅以些许典型案例分析,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明白药物化学在药学领域,在疾病治疗,在维持身体健康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就会重新认识到药物化学的重要性,把理论性强的内容化繁为简,由易到难,用通俗易懂的讲义达到推陈出新,用比较形象课件把枯草乏味的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就会不断高涨。例如,我们在学习典型药物合成的时候,老师授课应该从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合成路线也比较短的典型药物的合成方法入手,剖析它的结构特点,化学合成路线,分离纯化手段,质量分析方法、可能存在的杂质研究,可能的溶剂残留等,逐步延伸到结构式较为复杂的药物的合成制备、分析纯化、药物代谢、构效关系等研究;在讲解药物的定性鉴别时,特别是存在多种鉴别方法时,作为教师更应该选择那些简单,易于理解学习和实际应用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来讲解剖析,而不是没有取舍,不分主次,面面俱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注重对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鼓励课前自学和预习,做好读书笔记,引导鼓励查阅文献,阅读期刊科技,拓宽眼界,培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

1.2调整课堂教学方法

[6-8]虽然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其主要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如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同学们的强烈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弊端,早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们的需求。书本主义,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提高,采用新式教育法如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答辩式以及现场案例剖析式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能把丰富的药物化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更加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课堂上适时组织同学们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也可以组织同学们去制药公司、科研机构、医院临床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实地考察体验,深入探讨实地认知学习,不断巩固和扩大同学们对药物化学的认知度,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结合。把教学过程变成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过程,于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也更加先进和多样化,我们应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更加直观,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简单化,同时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下功夫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办公软件,做好药物化学课堂讲义,并辅以形象化的PPT课件。教学多媒体的选择、制作与组合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结合药物化学的教学特点,结合挂图、投影展示一些复杂药物的分子结构、作用靶点、作用机理等是非常必要的[9-10]。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师生交流互动,与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在网上进行项目合作研究与交流,比如合作发表研究论文,交流学习方法与心得,交流学习重点和难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所有这些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也充分利用了同学们的业余时间,对药物化学新知识的接触更多更广,同学们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1.3重视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知需要的心理表现,是人类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是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有了学习兴趣,同学们就会主动找机会找时间学习,越学习越有动力。培养学习兴趣要贯穿药物化学教学过程始终,教师必须经常关注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研究难点及热点,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中要时时穿插药物化学及相关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对人类文明的重大作用。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更加突飞猛进,在药物化学课堂讲授中,经常介绍一些挑战性的课题和新发现、新成果、新进展。有条件的科研院校,可以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培养医药领域创新型人才,邀请医药学科领域内著名院士、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专家、学者、医药公司研发总监、总工程师等作医药领域相关科学前沿讲座和实际应用讲座。可以围绕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现,如何应对,如何开展新型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以及人类目前未曾攻克的重大疾病的治疗等问题开展讲述与讨论,充分调动年轻同学们勇于挑战科学难题的勇气和热情[5]。势必大大激发并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同学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

2重视实验课

药物化学是一门试验性很强的学科,改进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重视同学们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对同学们掌握药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同学们个人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药物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最好同步进行,可以起到理论指导实验,实验证实理论的效果。实验内容要精心选编,可以自编实验教材,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开展合适的药物化学实验课,本着参考各种实验教材的原则来精心编写药物化学实验课之讲义,尽量把实验和理论安排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这样可以让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验,用实验验证理论,让同学们对药物合成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入。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同学们课前预习,在预习准备的基础上,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主,即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就实验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引导同学们分析解答问题。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同学们会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进一步理解掌握,就会更加有信心把实验做好,最终结果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之目的。严格规范实验操作过程,在进行实验课前,要求同学们好好预习,写出预习提纲,以便在实验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而具体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老师首先做好实验示范,重点讲授之后给同学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操作机会,并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束后,要求同学们认真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特别要重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原始数据必须在教师签字后学生们才能离开实验室。鼓励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未取得预期实验结果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再做一次,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肃的工作作风。

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药物化学是医药领域的带头学科,主要以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为基础,内容涵盖药学、医学、生物学等内容[7]。因此作为一名药物化学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相关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的系统知识。因此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博览群书,而且要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药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还需特别强调的是,药物化学教师本人平时必需及时更新和补充药物化学相关新的知识内容,了解药物化学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把握新世纪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在具备这样的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面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正确指导学生们学好药物化学,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们认识到学好药物化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好药物化学不仅能为后续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还能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原则上讲,一门课程无论有多么重要,如果教师不受同学们欢迎,那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自然不高,就不会主动找时间找机会去学习,有的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情况教学效果肯定差;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处的比较融洽,同学们愿意接近你,愿意与你交流,那么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高了,学习态度也会认真得多,教学效果必然就好。因此,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主动和同学们交朋友,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将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积极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11],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和处理。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重点还是在于教师本人的意向和改变。如果我们平时多主动参与学生组织的集体活动,与同学们共同生活,同学们遇到困难问题时,主动帮助解决,多付出一份爱心,批评教育时,我们可以先表扬其优点,再批评其缺点和不足,并注意批评的语气和分寸。在学习上对待同学们要做到既严肃又关爱,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更加努力学习回报老师的关爱。

5结束语

药物化学本身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各种新药品不断上市临床应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对于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改进提高,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最为核心的任务是提高药物化学各类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围绕药物化学教学质量这一主题,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出发,以教学质量提高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对如何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进行分解剖析和探索。结合我校药物化学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与摸索,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出药学领域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把讲授药物化学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与同行们分享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

[2]韩建军,宁娜,张家俊.高职药剂专业《化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2):56-57.

[3]刘列,杨汉武,刘金亮.依托科研优势搞好研究生特色实验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3):109-111.

[4]罗再刚.浅谈药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12,40(14):199-200.

[5]甘秀海,王波,姜金仲,等.开放式教学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3,41(14):192-194.

[6]陈优生,刘晓庚.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06,33(7):118-119.

[7]曾鸿耀,熊俊如,孙国锋.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6),365-367.

[8]王亚军,余梅芳.药物化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8-70.

[9]WilliamsDA,LemkeTL.药物化学原理[M].赵建,蒋兴凯,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2.

[10]昌盛.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103-104.

第5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药物分析;教学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求学。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以汉语学习为主的留学格局也有大幅改变,医药、工科、经管等专业的留学生就读人数越来越多[1]。江苏大学作为全国首批27个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高校之一,药学专业留学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因此,提高药学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是江苏大学药学院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药物分析学是药学专业的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旨在研究、探索药物质量及其控制规律[2]。目前学院已经完成了三届药学专业留学生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任务,在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手段等各方面展开了诸多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有借鉴性的成果。

一课前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英文教学对于大部分国内教师来说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每一位任课教师在走上讲台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思想上要有足够的重视提高自身的教学积极性,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把留学生全英文教学视为“教学相长”的重要机遇和途径。同时,我校也有各类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留学生教学。

(二)加强语言培训,尤其是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能力我校鼓励留学生任课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英语师资培训课程。同时,药物分析教研室近三年先后有三名教师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语言及学术交流学习,教师队伍的整体语言及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三)备课充分在教材的选择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分析》教材配套的英文版本,因此我们在该版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配套了Satinder.Ahuja等编著的《Handbookofmodernpharmaceuticalanalysis》、DavidG.Watson等编著的《PharmaceuticalAnalysis-AtextbookforPharmacystudentsandPharmaceuticalChemists》,以及DavidC.Lee等编著的《PharmaceuticalAnalysis》等辅助教材,以改善教学质量。在课件制作方面,力求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图文并茂。此外,教研室按阶段进行多次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在讲课的思路、课堂沟通与交流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精心地设计和准备[3]。

二课堂教学

根据我国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药物分析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模块:第一块是药物分析的基础知识;第二块是各类典型药物的质量控制;第三块是现代药物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我校药学专业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亚、非、拉等发展中或不发达国家,化学基础普遍薄弱,因此在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需要对不同模块的学时比例进行调整,尤其是加大第一模块药物分析基础知识的学时比例。另外,在同留学生的接触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留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活跃,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案例式或研讨式教学往往可以激发课堂学习的氛围。比如在介绍各类典型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时,先详细讲述巴比妥类、芳酸芳胺类、吡啶喹啉等几大类药物的分析方法,随后在分析杂环类药物中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时,笔者以劳拉西泮为例,从迈克尔•杰克逊非正常死亡案件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劳拉西泮等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结构与性质,并根据之前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基于性质来分析该类药物的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方法,最后回归案例,扩展到劳拉西泮的体外及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介绍,同时引用一到两篇最新的有关劳拉西泮药物分析的英文文献,介绍该类乃至整体药物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通过这种整体的案例研讨式教学,留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的兴趣。

三课后拓展

留学本科生在我国求学,由于语言以及网络环境等问题,开展课后自主学习往往捉襟见肘。因此,除了兴趣培养,还需积极引导留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等平台进行课后学习[4]。比如:1、推荐留学生浏览国内外专业的药物分析板块的网站和论坛,如小木虫、丁香园等论坛都具有相关专业板块甚至英文交流平台可供留学生交流学习。2、国内慕课、网络公开课等在线课程资源中有较多药物分析相关的双语课程学习资料,可供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3、介绍Elsevier、Springerlink、Johnweily等数据库中药物分析相关的SCI文献资源,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查阅适量的文献进行课后阅读,并且在课堂上分配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阅读心得。4、课后积极主动地通过微信、腾讯等公众平台与学生保持联络,了解学生在药物分析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等,予以及时解答及帮助。

四实践教学

辅助实验、见习等实践类课程是学生巩固药物分析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研室尤其重视药物分析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在药物分析实验课方面,教研室针对留学生编写了全新的药物分析实验中英文双语讲义,所有实验项目及要求都和国内学生一视同仁。在学期末,学院积极安排留学生参加药检所、医院、GMP实训中心、以及大型医药企业工厂的见习工作。此外,我院药学留学生在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修完之后,还需必修一门综合实验课程,系统囊括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知识,全面涵盖药物的合成、制剂、质量控制等环节,从而全方位地将包括药物分析在内的多门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督促留学生自主学习,检验留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除了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之外,我们根据教学进度,在整个学期贯穿了多次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学生汇报等内容,并且将每一次课堂活动都按比例纳入期终评分,平时各项成绩总分占比达到40%。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期末的应试负担,也大大激励了留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课后学习自觉性,收效显著。

六结语

开展留学生教育、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从总体上来看,药学专业留学生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留学生全英文教学上的先进办学经验,另一方面还应充分结合我国药学教育体系的实情,在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开拓创新,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建设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留学生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十以来留学工作情况介绍[EB/OL].

[2]杭太俊.药物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陈蓉,骆雪芳,于清峰,季一兵.药学专业留学生全英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实践[J].药学教育,2016,32(4):57-60.

第6篇:药物分析范文

 

关键词:药物分析;分析化学;药学专业;教学改进

 

《药物分析》是高等院校药学相关专业设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研究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化学结构已知)及其制剂质量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以及化学等多个领域的方法和技术。《药物分析》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对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药品具有强大而丰富的理论和实际的质量控制概念,在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采购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中能够胜任质量控制工作,并且在遇到药品质量问题时,能够研究其基本规律,探索其内在原因,并且提出新方法解决问题[1]。在此过程中,分析化学中各种分析手段与药品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密不可分,因此分析化学在《药物分析》课程中扮演了重大的角色。本文将重点讨论分析化学在《药物分析》课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化学的新技术的引入来改进《药物分析》的教学。

 

1药物分析与分析化学的联系与区别

 

在《药物分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于分析手段在药物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等各项中的要求与使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药物分析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药物分析其本质还是对于目标物理化性质的定量描述,目前对于物质定性/量描述的方法都可以归入分析化学的范畴中来。分析化学中的各种手段为药物分析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在药物分析中,无论是经典分析手段中的容量分析(滴定分析)还是先进的仪器分析手段中的光谱分析与色谱分析,这些技术都在分析化学中有着详细的介绍。对于学生而言,在分析化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理解药物分析中各个项目的设置背景有着很好的帮助。如在抗生素高分子杂质检查这一知识点中,正确的理解尺寸排阻色谱的原理及适用仪器,对于该知识点中“自身杂质外表对照法”的理解就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另一个例子是,对于分析化学中红外光谱原理及特点的理解则对于药物分析中鉴别项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总的来说,只有对于分析化学有着的详细与扎实的掌握,学生在药物分析的学习中才能更好着眼于药物质量相关的分析策略。如若不然,学生会将大量的学习精力放在各类分析手段的学习中,无法掌握药物分析的教学重点。

 

药物分析和分析化学紧密相关,在理解二者联系的同时,更要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对于分析化学来说,课程更关注的是分析手段本身,例如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和基本操作等,包括经典分析方法中的容量分析、重量分析,以及仪器分析中的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而对于药物分析来说,分析目标物才是课程的关注重点。药品与一般的商品不同,它是一类与人体疾病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特殊商品,针对药物的品质鉴定和含量分析有相应的药典,而这些都离不开化学分析方法。但是,用于药品分析的化学分析方法与一般的化学分析方法又有着不同要求[2]。因此,任课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这两门课时,要以不同的侧重点为基础授课,并最终可以让学生回答出这两个问题:为什么药物需要进行此项分析?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

 

2分析化学的“新技术”与药物分析的“老传统”

 

分析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也更多的偏重于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由于分析化学近30年来的飞速发张,基于“老原理”的“新手段”也层出不穷。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色谱法。经典的色谱法在20世纪初便已经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到现在色谱法也是药物分析中极为重要的一类方法。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色谱领域取得一次重大进展,即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诞生。最好的分离技术与最好的检测技术的结合对于解决复杂样品的分析困境提出了极好的解决策略。然而,药物分析中此类技术的应用却极为有限。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方法的稳定性;仪器及操作的成本;方法的推广性等。所以如何以药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基础,对分析化学的教学进行有重点的取舍是所有药物分析专业任课教师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药物分析》课程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其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但是,传统的《药物分析》理论教学更多的偏重于讲授课本知识,过分的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而与实际生产融合较少,特别是理论教学过程中易产生内容的滞后性等问题[3]。我国高等院校药学相关专业使用的《药物分析》教材以《中国药典》为基础,系统地介绍各种药物性质、分析要求和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目前,《中国药典》每五年更新一次,现行版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在此版本中,许多药物的质量标准被修订和完善,更重要的是纳入一些新药分析,以及一些新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项目。然而,教材的更新通常是在新版《药典》出版之后进行,修订后的教材实际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可能已经是1~2年之后,导致一些教学内容的陈旧滞后。同时,《药物分析》的实验教学部分也存在问题。目前,《药物分析》课程开设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照本宣科,难以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以后走入工作岗位会困难重重,直接降低了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药物分析改进之路的思考

 

3.1分析化学教学改进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分析化学是基础。打下好的基础对于后续药物分析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适用于化学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安排对于药学专业来说并不是最佳选择。对于课程的设置,任课教师应参考药物分析的学习要求,可以将滴定分析、光谱、色谱这三部分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其他分析化学内容则可以适当的简化要求以适应药学的专业特点。

 

3.2药物分析理论教学改进

 

在教师层面,在《药物分析》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教材,考虑到教材相对于新版《药典》的滞后性,应及时的适当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吸收知识的新颖性。在学院层面,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相关比赛,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拓展教师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以便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并提高授课质量。除此之外,基于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应进行改进,考虑到《药物分析》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多样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CBL)以及问题式(PBL)等多种教学方法,甚至允许教师和学生交换角色,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同学及教师分享与药物分析相关的某个主题,以此改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4]。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课堂分享过程中,也能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最终目的是充分的发挥学生潜能,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3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进

 

从课程特点出发,《药物分析》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5]。因此,可以将原有实验课程要求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具体层次。首先就是原有实验室基础实验技能培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分析实验中的常规操作,使学生具备了解已有实验原理。验证已知实验结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开展“设计性实验”训练。即要求学生在熟悉了解某一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能自行提炼出实验主旨与目的,并围绕目的设计出完善的实验方案。在经过以上的学习与提升之后,最终希望学生可以独立进行并完成“综合性实验”。该层次着力于为学生补充教科书上没有明确提及的知识盲区,通过查阅文献,分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完成从分析目标选择,实验方案调研与设计,实验项目及指标的建立等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理解问题重要性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设计或是继续深造中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

 

4结语

 

本文通过对药物分析中分析化学的角色定位进行系统的思考,结合作者自身的化学背景,对《药物分析》课程改进提出可能的想法。最终希望,课程设计与内容设置与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接轨,使学生培养内容更具实用性与科学性。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授课水平与知识范围,也对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对《药物分析》及相关专业课程的不断思考与改进,现代高校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潘小姣,王勤.《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26-127.

 

[2]董钰明,冯葳,段生玉.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关系[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4):77-78.

 

[3]卫亚丽,何可群,伍丹,等.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4):230-241.

 

[4]梅晓亮,张威,鲁正熹,等.《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及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翻转课堂的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6):52-55.

第7篇:药物分析范文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更好的掌握药物流产的使用和提高完全流产率,最大限度的保障孕妇的健康安全,作者将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在门诊自愿药物终止早孕无药物禁忌证的患者280例,年龄20~35岁,经妇科检查、尿妊娠试验、B超诊断为宫内早孕,停经≤49 d,孕囊最大直径

1.2 方法 停经≤49 d的孕妇开始2 d在家口服米非司酮,2次/d,早餐前或后2 h 服50 mg,晚餐前或后服25 mg,两次服药必须间隔12 h,第3天清晨或餐后2 h来院服米非司酮600 μg,在观察室观察6 h,注意用药后反应,如用药后腹坠及阴道流血情况,有无妊娠物排出等,若服药6 h后无妊娠物排出应加服米索前列醇200~400 μg,直到妊娠物排出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和宫缩剂。

1.3 判定标准 成功:从第3天来院服米非司酮600 μg后6 h内排出妊娠物为成功;有效: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后6 h内排出妊娠物,但不完整者为有效;无效: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后超过6 h仍为排出妊娠物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本组280例患者中完全流产254例,占90.71%;不完全流产20例,占7.14%;流产失败6例,占2.14%,临床效果较满意;导致药流失败后需清宫的相关因素:年龄≥35岁,既往有剖宫产史、孕产次数超过3次、孕囊直径≥3 cm,子宫后倾或后倾后屈位。

3 讨论

药物流产是一种安全、简便、无痛、有效的非手术抗早孕终止妊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米非司酮(RU486)是一种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药物,可竞争性地与孕酮受体结合,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的孕酮受体,引起蜕膜和绒毛变性导致出血和体内HCG水平下降,继发黄体溶解,配伍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增强子宫张力和宫内压的作用[2]。已往的人流术中,机械扩张宫颈,可造成子宫组织的损伤,产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及宫颈裂伤等并发症,而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Miso)终止早孕效果显著,减少了钳刮术给患者带来的手术合并症,药流的不良反应较小,易引起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月经量增多。对于产程越短的孕妇药物流产的成功率就高,而产程较长的孕妇或瘢痕子宫的孕妇药物流产的成功率会有所下降[3]。

本组终止早孕的完全流产率已达90%以上,但仍有一定比率的不全流产和失败率,本文为7.14%~2.14%,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年龄≥35岁,越易导致药流失败;既往有剖宫产史,因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及粘连,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子宫的节律性收缩,使胚胎组织不能及时顺利排出,导致不全流产;孕产次数超过3次,流产次数越多,药物流产失败率越高;孕囊直径在1~2 cm时,药物流产成功率较高,而孕囊直径≥3 cm,其成功率较低;子宫的位置与药流有直接的关系,子宫后倾或后倾后屈位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子宫水平位或前倾位[4]。

通过对以上药流失败因素的分析,我们除要掌握严格的禁忌证外,亦需注意相关因素对病情恢复的影响。对于药流失败者要及时给予清宫术,避免发生不良后果。综上所述,药物流产不失为早孕妇女终止妊娠的首选而有效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普永芬.药物流产副反应的初步探讨.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2):94.

[2]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第8篇:药物分析范文

方法:选取某医院急诊科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92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7例,女性患者195例,患者年龄在5岁至76岁之间,选取患者经临床诊断后,采用紧急复苏与对症支持治疗方法,并通过电动洗胃机洗胃以及催吐导泻、全肠道灌洗、利尿、血液净化等治疗方式,对于患者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进行清除,同时应用特殊解毒药物辅助治疗,对于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292例患者中,成功救治290例,临床救治有效率为99.3%;死亡患者2例,救治无效率为0.7%。在临床救治成功的290例患者中,有63例患者经救治后自行离院,约占比例为22%;另227例患者在医院进行继续治疗,约占比例为78%。

结论:合理对症的治疗方法是急性药物中毒救治有效的关键,临床救治中应注意选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急性 药物中毒 临床救治 治理方法 效果 292例 分析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45-02

在临床救助治疗中,急性药物中毒是急诊病科收治病症中一种常见并且多发的病症,通常情况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急性药物中毒的类型也相对比较多,在我国医院每年收治的病人中,因药物中毒的病人数量在整个医院急诊病人数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通常约为6%到8%。而在对于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救治中,我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室对于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正确比例约在20%到60%之间。近年来,结合我国医院收治病人情况来看,药物中毒患者的数量正逐年的呈现上升变化,急性药物中毒诊断治疗也成为医学领域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下文将结合某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92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情况,对其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某医院急诊病室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92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7例,约占患者的总人数比例为33%;女性患者195例,约占患者的总人数比例为67%。所有患者的年龄在5岁至76岁之间,在对于患者年龄情况统计结果中显示,其中,20岁以下的年龄患者67例,比例约为23%;20岁至40岁年龄患者155例,约占比例为53%;41岁至60岁年龄患者62例,约占比例为21%;60岁以上年龄患者8例,约占比例为3%。此外,在医院收治的所有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中,从患者发病至医院急诊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患者约有96例,约占所有患者比例的33%;从发病到医院急诊时间在30分钟至1小时的患者约有105例,约占比例为36%;患者发病到医院急诊时间在1小时至2小时之间的约有45例,约占比例为15%;患者发病到医院急诊时间在2小时到4小时之间的有23例,约占比例为8%;患者发病到医院急诊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有14例,约占5%;另有9例患者的发病时间不详,所有收治患者中毒药物类型主要有镇静催眠药、去痛片以及有机磷农药、灭鼠药、咖啡因、百草枯、有毒气体以及其他一些药物类型,收治患者中因自杀导致急性药物中毒262例,约占比例为91%,另有9%患者是由于误服毒物或者误吸有毒气体导致急性药物中毒发生,患者以经消化道吸收为主要药物中毒途径,另外还有经呼吸道和皮肤。其中有32例患者急性药物中毒后出现昏迷状况。

1.2 诊断与治疗方法。在对于收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中,上述医院进行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临床诊断确定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史以及临床表现情况,并在进行相应的实验室与辅助检查、环境调查等,对于诊断结果进行验证。在对于急性药物中毒患者进行治疗中,首先,使中毒患者立即与中毒现场相脱离,保证患者与中毒物品的接触终止,并对于患者进行紧急复苏与对症支持治疗,进行患者体内尚未吸收毒物的清除,采用电动洗胃机洗胃以及催吐、导泻、全肠道灌洗、利尿、血液净化、高压氧等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同时辅以特殊解毒药物等。

2 结果

参与治疗的292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中,经临床诊断治疗,成功救治患者290例,治疗有效率达99.3%;治疗过程中出现死亡患者2例,约占比率为0.7%。其中,有63例患者,约占比率为22%,在经医院救治病情稳定后,自行离开医院;另有227例患者,约占比例为78%,在初步治疗后,选择继续入院治疗。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领域中,中毒症状是指有毒的化学物质在进入到人体后,达到中毒量标准后,对于患者所产生的一种全身损害性作用情况。通常情况下,临床中中毒有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两种类型,其中,急性中毒是由于患者在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有毒物质吸收所导致的一种中毒症状,急性中毒的起病发生过程比较紧急且骤然,患者症状往往比较严重,病情变化也比较迅速,对于急性中毒患者如果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则常会出现危机生命的情况。

在临床治疗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中,消化道是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中毒情况中常见的中毒途径。通常情况下,有毒的物质在经过消化道使人体发生中毒情况时,有毒物质在经过人的口腔或者是食管黏膜过程中很少被吸收,同样在人体的胃部结构部分吸收也很少,而小肠则是有毒物质经过消化道的主要吸收部分,有毒物质在经过小肠液以及酶作用后,其性质会发生改变,然后进入到血液循环,在经肝脏解毒后分布到全身的组织与器官中,使人体发生急性药物中毒病症。在对于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的治疗非常关键和重要,而及时的急性药物中毒治疗方式则主要有尽早且彻底的洗胃以及催吐减少对毒物的吸收等,其中,应用洗胃方式进行药物中毒治疗中,采用气管插管方式进行呼吸功能支持的辅助治疗非常重要和有效,对于急性药物中毒情况比较危重的患者,则可以考虑采用血液灌注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应用洗胃方式进行急性中毒患者治疗中,洗胃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消化道中毒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而对于那些所服用毒物吸收相对比较缓慢、并且胃蠕动功能减弱或者消失的患者,在服用毒物4小时到6小时内,也应进行洗胃治疗。此外,对于那些吞服具有强腐蚀性毒物,并且食管出现静脉曲张或者是惊厥的中毒患者,不应该采用洗胃方式进行治疗。在应用洗胃方式进行急性药物中毒患者治疗中,常会出现并且发生的治疗并发症状主要有胃穿孔或者是出血、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对于患者的健康十分不利。最后,在进行急性药物中毒患者救治过程中,由于对于患者的及时救治十分重要和关键,因此,应注意进行救治绿色通道开设,并且医护人员之间做好密切配合,根据患者中毒情况及时采用相应方式进行治疗,并注意患者情绪,进行劝解与安抚,以减少与避免救治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高峰,李晓辉,原文进,王旭磊.血液灌流床旁抢救急性药物及毒物中毒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10)

[2] 刘建香,杨云华,赵连玉.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抢救急性药物及毒物中毒27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5)

[3] 刘静,王秋英,王蓓,宣小强,陈琼,徐东伟,程宁.药物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肝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1(2)

[4] 刘静,王秋英,陈琼,吴喜江,闫铭锋,宣小强,程宁.多种药物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肺组织和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0(6)

第9篇:药物分析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查我院2006年8月份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呼吸内科、心内科6个临床科室共311份住院病历。

1.2 方法

1.2.1 DDD数据:由于每种药物应用的剂量不同,为了统一比较,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DDD值(极量),其数据来自《CPR2002临床用药指南》,个别品种参照说明书确定。DDD值以药物活性物质适当的重量单位来表示,是根据成人的用量来制定,儿童剂量与成人不同。本次研究中所涉儿童剂量分布较广,故DDD值未予统计。

1.2.2 DUI数据:以DUI作为评价药物是否滥用的指标,其计算公式DUI=用药总量/(DDD×用药天数)。选择应用例数多的前10种药物统计,DUI>1为用药不合理,DUI≤1为用药合理。

2 讨论

2.1 骨科、普外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在这2个科室应用频度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以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使用率最高,其次是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使用其他抗菌药物的还有大环内酯类如琥乙红霉素等: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喹诺酮类如氟哌酸、氧氟沙星、培氟沙星等;林可类如克林霉素等。这2个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比较复杂,多达六类十八种。每个医生都有各自的用药习惯,大部分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没有做药敏实验.凭习惯和感觉用药。习惯使用抗菌谱广、杀灭力强的抗菌药物;用药级别偏高(《河南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这2个科室共统计病例112例.使用抗菌药物70例。平均使用率为63.1%。单独使用一种药物45例,占40.2%;二联使用22例,占19.6%;三联使用3例,占2.7%。

从以上二个科室统计病种上看.按规定可以使用抗菌药物的病种有63例,38例属抗感染治疗用药,25例属非手术期或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而实际使用的病例数为70例,7例存在不合理预防使用抗感染药物现象。

2.2 妇产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妇产科34例患者中,21例使用抗菌药物,只有5例存在感染,属治疗性应用,其余16例均为围手术期或生产后预防性用药。3例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应用频度最高的是青霉素、头孢唑啉和甲硝唑。青霉素、头孢唑啉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而甲硝唑对厌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所以在妇产科往往和其他抗菌药物联用。有14例单独使用一种抗菌药物,7例采用二联使用。

2.3 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儿科63例患者中.35例使用抗菌药物,32例存在感染属治疗性使用,3例为预防性使用。

应用频次最高的是B一内酰氨环类,如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有20例使用该药。头孢类有9例使用。青霉素类疗效好,毒性小,价格低廉,虽然需要皮试,但仍然深受儿科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并没有被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所取代。

表2可以看出,在儿科大部分医生用药是比较谨慎的.一方面是用药品种比较单一,只有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另一方面是很少有联用现象。

2.4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呼吸内科50例患者中.有26例使用抗菌药物,均为治疗性使用。有20例使用一种抗菌药物,5例二联使用,1例三联使用。

应用频次最高的是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钠、琥乙红霉素、吉他霉素等,有19例使用。

2.5 心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心内科52例患者中。有10例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药物比较单一,只有头孢类和青霉素类,主要用于心肌梗死介入术、心衰合并肺感染、上感合并心衰等。没有联用现象。

2.6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总体分析:本次调查的311例患者中,162例患者应用过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率达52.1%,应用频次最高的是普外科。

我院外科系统与内科系统相比,外科系统使用率较高为61.9%,使用品种较复杂;而内科系统使用率较低为42.3%.品种较单一。

使用频次进入前lO位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哌酮、头孢唑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氟哌酸、琥乙红霉素、奈替米星、克林霉素和氧氟沙星。从进入前10名的情况看。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比较普遍,而一些其他品种如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已逐渐为医生所淡忘。

注射剂的使用比例较高,达80%以上.口服给药的占18%左右。由此看出,起效迅速的注射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