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纤维艺术论文范文

纤维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纤维艺术论文

第1篇:纤维艺术论文范文

和大多数艺术类课程类似,现代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也设置为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两大块,因为涉及到材料和技法操作,实践学时所占比例较大。与“模型制作”等课程类似,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事先准备好材料与工具,但和大部分实践课程所明确要求的材料工具不同的是——现代纤维艺术课程无法明确指定学生购买某种特定的软材料。其原因和这门专业的学科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纤维艺术这门学科应属典型的材料型艺术,是以纤维材料来定性的。在艺术发展史上,纤维艺术能完成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变迁与超越,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源于对新材料的关注与应用。在软材料领域,纤维的种类繁多,不同材料所涉及的操作技法也不一样,可供我们创作的材料异常丰富,不仅仅只有毛钱,线绳等常规材料,还包括纺织品、纸等,现代高科技新型材料更是层出不穷,如合成纤维、光导纤维、金属纤维、纳米纤维、橡胶纤维等许多品种。纤维材料的处理也不仅仅只有传统典型的钩编织绣等技法,有很多简单的技法,比如粘连,缠绕、包裹、捆绑、悬挂、排列也能表现出较为丰富的视觉效果。如果给学生指定某种材料进行创作的话,会极大地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他们把一些技巧比较复杂的,如编结、针织、刺绣等技法掌握得很成熟,也经常使最后的作品沦为某种常见的日用工艺品或者手工玩具,而这恰恰是违背课程启发创新思维这一教学目的的。而且,软材料处理的知识体系是相当庞杂的,某些专业知识还需要专业系统的实践训练培养,要做到在短短的课程中间面面俱到也是不太可能的。

通常,此类课程是按照“技法”进行内容设置的,即按编织、刺绣、印染等传统技法来逐一安排实践学习,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将“材料先行”这一理念引入教学之中,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稍稍改进一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由于“材料”在现代纤维艺术的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可以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只进行命题设置,并不严格规定学生采用何种材料完成制作,甚至鼓励他们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但要求是必须首先将材料准备好,在没有任何创新想法和技能训练之前就将各种感兴趣的软材料带到课堂上来。这样要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课桌上堆满各式各样的软材料时,只要稍加以创意的引导与技法的教授,学生们的创作激情就会被点燃。我们知道,在服装设计领域,面料是设计创意的灵魂,很多优秀的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是出自设计师在接触到精致面料的那一刹那。美国当代艺术家戴安娜也说,“我在材料里听到我的想法”。采用材料为主,材料先行的教学方法可以诱导学生自己创作,使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中来。

2专业交叉——在保持课程性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注意

进行专业间的渗透与融合现代纤维艺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背景,它起源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学者称它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对比现代纤维艺术专业,工业设计是研究产品造型、功能等应用价值的设计专业,设计所涉及的材料除了硬质材料,如塑料、木材、金属等,也离不开对于软材料的使用及探索。属性各样的动、植物纤维与人造化学纤维也是产品设计与创作的丰富源泉。在当今的优秀产品设计中,使用纤维软材料及其特性来进行创作的例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懒人沙发”、“水母灯”等产品。近几年来,这种独特软材料的价值和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重视并发展。

在工业设计专业背景下开设的现代纤维艺术课程,可以将纤维材料的功能与特性引入产品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创意思维的探索与实践,也可将产品设计的相关思路导入具体的软材料的操作技法中去,这样都可以给予学生的产品设计以新的创意思路,为设计提供更多更广的研究方向。在具体的教学设置中,整体的课程安排还是应该按照纤维艺术的专业教学要求来进行,保持专业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但我们可以在部分课堂小作业的命题上做出调整,以实现两个专业间交叉互用,比如在“编结”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设置的作业命题为“手链的功能创新”。学生们可在手链的材料运用、功能开发、技法完善、样式色彩等方面做出多样的尝试,拓宽原有的设计思路甚至产生创新性的发现。例如,学生在手链末端的开合方式上做出了多样尝试,使手链解扣的功能和样式有了更多巧妙的可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之间的交融与渗透,但也要注意保持专业的传承与独立性。这主要体现在评判标准上,因为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颇具创意,但不注意细节处理有些粗制滥造的创作,由于没有强调纤维专业独特的评判标准,一些学生还自认为是艺术的风格化表现。我们评价纺织纤维创作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作品的精美程度,一个拥有细密齐整针脚、精致美观做工的手工艺品往往令人爱不释手,这也是作品价值体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作为一门在大学开设的选修课程,进行技法上的严格要求是必要的。如果单纯强调培养目标中的创新目的,其结果往往会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创作很难与一些幼儿阶段的手工作品拉开差距。这样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审美习惯和设计实践。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保持专业相对独立的材料处理、技法传承、评价鉴赏等专业知识,也要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与创新,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3思维变革——解决存在于学生思想认识上对于课程学习意义的理解偏差

对于像纤维艺术这样强调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创作出一两件出色的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到亲自动手的乐趣,引发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层次观察与思考,接受文化学术与人文素质方面的熏陶,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的。在这个现代化程度已经达到工业信息化的时代,对比“媒体”、“网络”、“数字化”这些概念,提起“动手劳动”一词就显得灰头土脸,缺乏时代感。学生大多本能的对此不感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热情与动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指导教师,在开课初始就必须加强对课程学习意义及动手实践作用重要性的解读,使学生们明白“动手能力”不仅仅对于设计专业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补益作用,而且对于现代文明结构的延续、人类生存状态全面性维护以及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学习动机与兴趣是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力量,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至始自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在课程初始就通过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学术风气与学习氛围,这对于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行为的实施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另外,在学生群体中也经常存在一些对于课程设置的认识误区。由于受传统习俗男女分工观念以及男女性别差异的影响,男女学生对于纤维软材料技法操作的兴趣爱好相差很大。一些男生上课的积极性很差,而大部分女生则很感兴趣,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去完成一件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程初始就要提出并驳斥这种认识误区和怠惰借口,好的创意不分男女,也没有性别、国籍、老幼之别,只有突破固有、旧有的概念束缚,才能达到创作的“无人之境”!教师还要着重强调完成课程的重要意义与训练目的,即任何一种材料与技法只是设计思想观念表达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材料,手工的方式,细致的态度仅仅是一种设计表达语言,我们只有熟练掌握运用多种方式,才可能达到设计的自由与创新。在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针对一些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差的情况,提出一些解决兴趣差异的办法。比如在严格保证制作质量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制作一些所需技巧不那么复杂,但在形态构成、使用方式等方面颇具创意的作品,调动、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保证课程任务的顺利完成。

4结语

第2篇:纤维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纤维;艺术;发展

一. 纤维艺术的传统性

纤维艺术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品种,它的形成与发展几乎于人类各民族的发展同步。在理论中无从找其源头,但在各民族古代出土文物中都会找到纤维织物。纤维在各民族的理解和定位也是有所不同的,但都是用纤维编织手法形成的,所以在这点上又是相同的,这就使得现在的纤维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上能达成共视。

纤维艺术是一个新生词,在以前各民族的叫法是不一样的。在中国通过织法和材料的不同把缂丝称之为“缂织(KO-SUU)”或称“丝织挂毯(SLIK TAPESTUY)”。在日本,缂织自唐代开始传入,被称为“缀织”、“缀锦”。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埃及的可布特织物,以缂毛为主要特征,对整个欧洲影响深远。南美洲自秘鲁南部到智利中部之间太平洋沿岸的印地安织物中,缂毛织物被称之为“裂缝壁挂”。

早期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纤维织物的形式比较单一,色彩和图案也比较简单,大多以几合纹为主。在欧洲以前建筑多是石头的,为了更温暖而出现了壁毯、地毯等,到后来发展不但要求温暖而且要美观。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是壁挂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最早以拉菲尔的编织作品和绘画一样有名。在其后鲁本斯、革雅等一大批艺术家都在从事纤维创作。当时的壁挂追求的是油画效果,绘画风格写实,多反映的是皇宫贵族和宗教信仰,许多作品规模巨大,既有装饰风格,又有绘画的表现力,还有纤维编织的独特表现力,而且其编织技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到20世纪,随着经济、政治、战争的进行,但纤维艺术一直延续着。如让吕尔萨在法国政府的资助下,在奥比尤圣开设了壁挂工厂,标志着现代壁挂艺术运动的开始。1961年,让吕尔萨与一批艺术家在瑞士洛桑创建了“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挂艺术中心”,创立了全球纤维艺术的展示舞台——洛桑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此,洛桑成了国际现代壁挂艺术的活动中心和展示舞台。而现在,在中国纤维艺术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民间普遍发展的厚重根基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分析当代世界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状,顺时应势,勇敢并极具创造性的举办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二.形式的多样性

与雕塑、绘画等传统艺术门类相比,纤维艺术就是用毛、麻、棉、丝等手段进行创造的艺术,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挂毯,而现代的纤维艺术的艺术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出了传统的“地毯、壁挂”以外,立体软雕塑、空间装置也很常用。与传统纤维艺术相比,现代纤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雕塑性。传统的纤维艺术如地毯,壁挂,缂丝等作品主要是平面作品。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纤维艺术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空间化的三维作品,“软雕塑”——具有柔韧性和弹性的雕塑。

三.材料与手法的丰富性

在纤维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还是带有前卫观念的空间装置作品,都是将材料作为基本元素,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观念和思想的,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纤维艺术”因其使用的材料——纤维而得名。这种称谓强调了材质的特殊性,给人以明确的概念和直观的印象。纤维材料有天然和人造两类,无论是哪一类,都具有其色彩、机理、质感的不同,不同的材料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给人的触觉和视觉也是不同的。

材质的创新引发了越来越丰富的制作工艺。无论是运用传统材料还是现代新材料,不同的材料配合不同的工艺,都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和视觉感受。作为纤维艺术其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特别是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方式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缂织、高比林是传统纤维艺术主要的表现手法,其追求绘画性,将一根根纤维仅仅作为勾形铺色之用的材料。而现在更多的材料,更多的表现手法都极大的丰富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形式语言。例如,编织、环结、缠绕、缝缀、拼贴以及染、绘、喷、印等,而且许多艺术家还将科学技术引入到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中来。美国艺术家辛西亚的《奔流》、《湖雨》利用电脑织机为创作工具,使用三层经线的方式创造独特的空间效果,在织物的肌理和结构方面展现的无尽的想象力。不同种类和色彩的线叠加与覆盖,产生了传统工艺无法达到的多层次的微妙的变化。

四.纤维艺术的发展趋势

今天,所谓后信息时代,社会中的一切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纤维艺术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无疑使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的含义和诸多方面也得适应社会的变化。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新东西层出不穷。现代纤维艺术家应该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去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因此,纤维材料的合理使用,装饰法则的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媒介的合理利用对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第3篇:纤维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轨迹;现象;推动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Art”翻译而来,“FiberArt”一词首先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广泛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壁挂艺术”这一名词。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和辞典、教材中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型,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综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纤维艺术”,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一、发展轨迹

关于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不少专家多有论述,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尼跃红教授把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归为复兴、丰富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清华美院林乐成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清华美院染织系主任田青老师将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2)软雕艺术立体表现时期;(3)纤维艺术空间塑造时期。综合以上学界专家论述,笔者认为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时期较为符合实际。

1.起步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主要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其特点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大多数由著名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复制而成,仿制画面生动逼真。其艺术风格是质朴、简洁、概括、平面化,这其中不免带有粗糙和简单。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创作人员。

2.发展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真正从传统壁毯工艺脱胎出来,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形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中的一族。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人员不断增多,尤其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加入,使纤维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特点是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追求纤维材料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表现形式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简单、平面化向丰富多样、情感化、立体化发展。这一时期离不开与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工艺娴熟,理论的提高及思维的转变。

3.提高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还要追求时尚与流行。他们把光与影也运用到设计中去,追求作品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并构成一个整体,达到多元化价值的体现,打破单一学科观念,树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属效应、薄透效应、闪烁效应)。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由此可见,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追求绘画效果到开始追求立体表现再到对材质、肌理、空间、观念相结合的全面探索的过程。

二、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以下突出表现:

(一)团队初具规模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由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四位教师承担起了工作室的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此后的几年中,全国有近50所高校相继成立了现代纤维研究室,从而壮大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

(二)理论逐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著作《现代纤维艺术》和《当代纤维艺术》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发行,还有近百篇有关现代纤维艺术的科研论文相继发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工作室率先发起“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2004年,中国教育出版社还将纤维艺术编入了全国高中美术教材,2006年出版了由林乐成、王凯撰写的《中国高校通用设计教材——纤维艺术》,随着纤维艺术教材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推广和应用,“纤维艺术”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名词,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文化载体、一门人文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三)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几年来有不少纤维艺术工作室创作实践的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得国际金、银、铜等奖项,国内外共获奖一百多项。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在国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一个全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香港行政公署、北京昆仑饭店、中苑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中都能看到纤维艺术作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四)展示平台相继推出

为了展示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魅力,促进交流与研究,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特别是自2000年至今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各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五)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起步较晚,学科发展比较缓慢。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创作思路主要受到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影响,甚至许多院校的教师都直接来源于这两所院校,这样给学科的发展带来局限,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二是仍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三是纤维艺术家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上述现状引起了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大家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三、发展推动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为了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首先,将纤维艺术请出专业院校。进人中小学课堂,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将纤维艺术编入全国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从孩子抓起,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意识。其次,拓宽发展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大到社会的各类人群。在学校和社会中,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这是由于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前面谈到,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生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这就要借助于媒体的宣传,通过展览、交流会、画册、专刊甚至影视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接受纤维艺术,喜欢纤维艺术。最后,让纤维艺术从五星级酒店、宾馆等高级公共场所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层纤维艺术团体的建设

国内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也吸收了一批会员,但与其他门类如国画、油画等相比,在学术团体的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国画、油画在市、省级都成立了分学会,建立了县、市、省等各级群众团体,经常举办国画、油画各级画展,为国画、油画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纤维艺术也要建立健全省、市等各级学术团体,由各级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展览、赛事、学术研讨会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

(三)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时代新元素

中国纤维艺术的民族性有别于国外的纤维艺术。如:民族的图、形、色,传统的工艺,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我国有丰厚的文化积累,远古的彩陶纹饰、夏商的青铜图案、战国的漆艺造型、汉代的画像石(砖)等都是纤维艺术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鉴的。这种吸收借鉴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将古代的图案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元素、一种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的纤维艺术作品中,使人产生直接的印象。第二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行为,即在理解古代图案造型的精神实质、审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新的图案造型。

强调民族性和文化相对多元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引入时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可行之路。因为,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深入发展的结果,与其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现代艺术观念再次利用了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作为展示自己的代言物,是艺术的一次嫁接,如立体的纤维艺术作品常被称为软雕塑。这种新观念使纤维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比传统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纤维艺术本身已经模糊了形式的要求与约束,它可以是壁挂,可以是雕塑,也可以做成装置等等。

由于纤维材料的丰富和加工手法的多样使其形式不拘一格成为可能。这样看来纤维艺术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之形到意象之形到抽象之形可任由作者发挥。天然纤维材料的未来依靠高技术的发展,而纺织技术的革命则带来了多品种多功能的新产品。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众多的传统纤维和新型纤维材料给艺术家的创作以更多的选择,众多新型的材料诸如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泡沫塑料、橡胶等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所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毫无例外地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数字化的织造技术趋于成熟,它可以自如地把图形变成织物经纬上精密的织点,甚至在面料上重现影像已不是梦想。计算机的应用把编织中的逻辑和程式推向极致,使织物艺术进入一个不同于形象表现的数理世界。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印染工艺同样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工艺手段为纤维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作为一个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继承和引进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四)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4篇:纤维艺术论文范文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尼跃红教授担任研讨会的策划和主持。研讨会采用嘉宾分组讨论的方式,参与讨论的嘉宾主要由本届双年展评审委员组成。此次研讨会始终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氛围。

根据讨论的主题不同,研讨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

上半场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张夫也教授主持。参加上半场研讨会的嘉宾有评委会主席琼·舒尔茨(美国),委员张英兰(韩国)、福本繁树(日本)、莫妮卡·凯米莱斯卡·莱曼(波兰)、爱娃·莱考斯基·塞斯卡(波兰)。嘉宾们围绕“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趋势”这个话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福本繁树先生指出:“日本纤维艺术没有中国发展得好,因为日本主要致力于保护传统,而忽略创新。因此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一方面要守护传统,另一方面要拓进,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波兰的艺术家爱娃女士强调:“应该尊重艺术家的想法,给予艺术家充分的自由。尤其要保护青年艺术家,以及他们尚处在幼稚期的想法。但最重要的是,纤维艺术永远是艺术,应该先艺术,再纤维。”

莫妮卡女士对爱娃的想法加以补充:“我们要制造一种艺术,一种以纤维艺术为基础的艺术。”

张英兰女士谈了自己从第三届到第七届担任了4届评审委员的感受,并对这次的纤维艺术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认为,展览的规模越来越大,参展作品的水平越来越高,参展作品的种类和面貌也越来越丰富。

最后,舒尔茨幽默地说:“如今,人人都想成为纤维艺术家,愿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下半场研讨会由中国装饰杂志社主编方晓风教授担任主持人。参加下半场研讨会的嘉宾是评审委员刘光文(格鲁吉亚),利兹·威廉姆斯(澳大利亚)、德伯拉·考西尼(美国)、南希·科兹考斯基(美国)以及中国著名丝绸设计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秦岱华教授。嘉宾们讨论的话题主要是针对本届双年展的评价。

刘光文女士提出:“评价作品始终要以艺术为标准,而不能以技术为标准,如果作品匠气太重,艺术水准就会下降。评审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不能仅靠评委的个人趣味,这样的评审结果才更有引导意义。”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系主任利兹教授同样认为:评判的前提应是当代的、且属于纤维的艺术作品,应建立当代纤维艺术的评判和批评标准。

美国圣何塞纺织艺术博物馆馆长德伯拉女士则认为:“纤维艺术作为艺术的分支,相对于繁杂的当代艺术,具有手工艺和传统的特色,相比更加纯粹,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保护和发展纤维艺术。”

南希女士从艺术史的角度说道:“当代越来越多的艺术媒介的出现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纤维艺术家要思考如何改变物质的结构,如何改变人们思考艺术史的方法,比如1895园区虽然都是工业老厂房,但纤维艺术改变了它的面貌。”

中国艺术家秦岱华女士强调:“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正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机,我们不仅要吸收世界优秀艺术的养分,更应该梳理、思考自己的传统,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文化资源可以借鉴。因此,艺术家应该回观自己的艺术,回归内心,有自己的文化立场,这样纤维艺术的前景会更好。”

第5篇:纤维艺术论文范文

关 键 词 :纤维艺术 编织 工业文明 手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 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

②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1-13.

第6篇:纤维艺术论文范文

[摘要]纤维作为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从表现上还是空间的装饰性上,都无法摆脱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制作手段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范围。各种纤维材料的产生和运用,也促使了纤维艺术向着更为多样和多元化的方向。

[关键词]纤维艺术 纤维材料 美感

纤维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图案美,纤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不同的纤维材料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纤维的制作手段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范围,甚至是借用了许多其他工艺的制作手段,一件作品往往是多种手段的综合体现,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现代纤维艺术家们在研究纤维语言时,基本上由两种倾向:仍然利用传统纤维材料,根据材料的特点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开发新的纤维材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法。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使作品具有新的形态,显示强烈的个性。”传统的纤维艺术特别是编织类的作品,一般是由设计师设计好画稿,由制作工人按部就班地进行制作的,其制作方法和过程完全是在有序中进行的。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更多的是纤维艺术家自己完全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他们不再按稿而作,而是将制作的过程变为创造的一部分,为了创意和情感的表达,他们打破传统的制作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创新,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向过程中亦实现了个性化的反叛。蔚然成势的现代纤维艺术呈现出信息时代各种艺术形式融合和多样性的趋势,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加入到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随着纤维艺术展现面貌的千姿百态,纤维艺术的创作手法也不在于拘泥于传统:缝缀、捆绑、印染、刺绣、粘贴、照相印刷、转移印、烙痕、装置、声音、灯光、塑型灯都成为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与形成,带给人们崭新的视觉感受。”

自第三次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以来,新型材料同信息、能源一起被称为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如:化学纤维、玻璃纤维、光导纤维、金属纤维等的出现和运用就大大丰富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形态和创作途径。纤维艺术作为现代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从表现上还是空间的装饰性上,都无法摆脱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各种纤维材料的产生和运用,也促使了纤维艺术向着更为多样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具有无污染、绿色环保和保健等特性的新型纤维材料,也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种观念和形态表现上的新空间。

第7篇:纤维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纤维艺术 纤维材料 美感

纤维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图案美,纤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不同的纤维材料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入联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wwW.133229.coM席拉•希克斯认为: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应该完全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图,不需要临摹平面绘画的模式,而应该在编织过程中求开拓、求创新。当她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新异的作品对看惯了墙面壁挂的人来说是非常吃惊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艺术家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其实,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鲁的编织技艺而且还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编织方法,比如:带子的编织技艺。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传统因素与现代语境的关系。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希克斯参展的一件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paracas,帕拉卡斯半岛,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席拉•希克斯由钻研传统织物出发,在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当代背景下,展开了她对织物蕴含物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高中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她的阅读广泛而深入,尤其在诗歌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学习过服装、雕塑和绘画。从1991年起,安琪拉•林举行了很多个人展和联展。 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的线球和一些鸡蛋皮,这件作品中没有诗,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通过单纯的色彩,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去思考,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

第8篇:纤维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纤维艺术 发展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33-01

1 纤维艺术概述

1.1 纤维艺术的概念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 Art”翻译而来。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出平面或者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其特定材质的运用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纤维艺术独具平面性、立体性及空间性诸多造型特点,故有“软雕塑”之称。

1.2 纤维艺术的演变

1.2.1 古代时期

人类进行纤维创作的活动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最初的纤维艺术形式是羊毛编制的壁挂。尤其是到了10世纪以后,随着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挂毯因装饰巨大而冰冷的教堂或城堡墙壁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题材以宗教故事为主。典型代表是1375年法国宫廷画师让伍德利创作的作品《奉告与祈祷的启示录》。

1.2.2 近代时期

文艺复兴后,纤维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该时期的纤维艺术依然是壁挂形式为主,但是题材有了突破,内容也变得多样。此时的壁挂编织技艺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审美上却没有独立出来,以名家的绘画复制品为主。其中高柏林和欧布松是不得不提的精湛编织技艺的典型代表。

1.2.3 现代时期

自从19世纪莫里斯提出挂毯艺术的创作不适宜表达画笔技巧,而应该尽可能地恢复编织艺术本来的面目,着力挖掘构建作品本身的材料美,纤维艺术就进入了大放异彩的一个时代。现代纤维艺术表达上有三个显著的转变:造型风格上由二维到三维蜕变;工艺材质上由单一到丰富变化;主题寓意由浅显易明到深刻隐喻延伸。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2 国内纤维艺术发展概况

1981年春,美籍华裔女纤维艺术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茹斯·高(Ruth·kao)带领15个美国纤维艺术专业的学生来到中央工业美术学院留学,敲开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研究发展的大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纤维艺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比如形成了以清华美院为代表的理论体系,使纤维艺术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同时清华美院还于2000年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承担起了教学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此后多所高校成立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纤维艺术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入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多次获奖。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中国壁挂艺术展。在展览上,引起人们广泛注目的是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林晓冷冰川为代表的作品,其材料使用相当广泛。1986年,瑞士洛桑国际壁毯艺术双年展上,展出了中国艺术家谷文达,梁绍基,施慧和朱伟的作品,第一次在洛桑展现了中国纤维艺术的风格,向世人阐述了现代纤维艺术的中国气派。2000年的“从洛桑到北京—— 2000年国际纤维艺术展”及随后的2001年12月在西安举行的“西部·西部”艺术大展,纤维艺术展更是具有影响的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的华夏文化气概和当代造型观念。2010年10月底,“从洛桑到北京—— 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河南美术馆开幕,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等2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80余所高校的300余件作品在此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岳嵩的《你和我》和清华美术学院染服系教授李薇的作品《清·远·静》双双摘得双年展金奖。

3 国内纤维艺术发展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纤维艺术在中国经过长期的积淀与蓄势,虽然已经不断发展壮大并初具规模,然而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先天不足,问题多多,需要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发展的历史却非常短暂。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主要是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不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创作思路都非常相似,无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局限了学科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3.2 纤维艺术的生存环境不佳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通常情况下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男性则寥寥无几。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性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国内的纤维艺术发展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同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不够,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拓宽纤维艺术的受众面积,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

3.3 纤维艺术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纤维艺术家在中国一直比较少,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只有极少数艺术家能够参加国外的展览,大多数从事纤维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很少能够见到国外纤维艺术实物,更不可能接触国外的同行艺术家的现实。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推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4 结语

国内的纤维艺术在短期内有了良好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上的差距依然存在,我们需要正视当代纤维文化的瓶颈,抓住机遇,独辟蹊径,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道路,在国际纤维艺术运动中促进国内纤维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乐成.纤维艺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4).

[2] 崔唯.纺织品艺术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2).

第9篇:纤维艺术论文范文

摘要: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以及手工工艺作为民族的文化宝藏而存在,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导致其自身的价值无法显现出来,从而面临着濒危失传的尴尬处境。对此,本文将针对赫哲族鱼皮纤维艺术这一特色文化形式进行研究,以期待能够找出赫哲族鱼皮纤维艺术的开发和利用途径。

关键词:赫哲族;鱼皮纤维;鱼皮艺术;开发

赫哲族在少数民族当中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土著民族,其主要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这三江流域。赫哲族具有着很分明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它的文化特色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而这个文化特色主要是通过赫哲族的鱼皮纤维艺术来表达的。本文将通过对赫哲族鱼皮纤维的特殊性,传统工艺等进行研究,从而找寻赫哲族鱼皮纤维艺术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赫哲族鱼皮纤维艺术的特殊性

(1)“鱼皮文化”的独特性。其实“鱼皮文化”并不是赫哲族所特有的。在历史的记载上,很多的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能够将“鱼皮文化”传承下来的却只有赫哲族。所以说,赫哲族的“鱼皮文化”有着其独特性,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都独一无二的文化存在。并且,“鱼皮文化”身上还同时具备着民族、艺术、民俗以及宗教等特色文化价值,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鱼皮文化”中蕴含萨满文化。萨满教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些古代民族中,譬如说满族、蒙族以及赫哲族等。它包括对于自然、动物以及图腾等的崇拜,是一种具有原生态的宗教文化。而赫哲族的萨满文化则或多或少的融入到了“鱼皮文化”当中,使“鱼皮文化”身上沾染上了一丝萨满文化的诡异内涵。而这具有萨满文化的鱼皮纤维艺术正是“鱼皮文化”的另一大特殊性。(3)“鱼皮文化”中蕴含着渔猎文化。追踪溯源,可以从“鱼皮文化”的身后看到赫哲族的几千年民族发展历程。赫哲族因为所处的地理环境,导致其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都离不开鱼,从而逐渐的形成的渔猎文化。渔猎文化不但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也是最具朴实精神的文化,它向人们展示了赫哲人辛勤而朴实精神与智慧,是中国特色文化的瑰宝。

2赫哲族鱼皮纤维艺术的传统工艺

(1)鱼皮纤维艺术的传统工艺。鱼皮纤维艺术的传统工艺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鱼皮进行熟制时的工艺;另一个部分是鱼皮在进行缝制时的工艺。一般,赫哲族在进行鱼皮纤维艺术工艺时,大致会选用无鳞、小鳞和大鳞这三类的鱼的鱼皮进行鱼皮工艺的制作。根据不同鱼皮的不同特性,会做成相适应的物品。其次还有鱼皮线的制作工艺,用来做鱼皮线的鱼是胖头鱼。工艺的首先是将鱼皮的身上涂抹上鱼肝油来保证鱼皮的湿润;其次,要将鱼皮平整的压平,并通过快刀将鱼皮切成细线。在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线的一头应该要细,这样才能保证细线能够穿进针里。(2)鱼皮纤维艺术的生产规模。因为鱼皮纤维艺术生产工艺的复杂、工艺的原始以及制作粗糙等特点,导致鱼皮纤维艺术的生产工艺仍然停留在家庭式的小作坊的制作规模上。尽管现在也在进行着鱼皮纤维艺术的生产开发,但规模仍然很小,且生产的工艺品缺乏创新。(3)鱼皮纤维艺术的种类。可以说,鱼皮纤维艺术的种类都是服从于赫哲人对于生活以及劳动的需要所衍生出来的。所以鱼皮纤维艺术的种类主要集中在鱼皮服饰、鱼皮画以及鱼皮箱包、鱼皮船等上。其中鱼皮服饰还包括鱼皮衣、鱼皮库、鱼皮手套、鱼皮绑腿等。总而言之,赫哲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结晶将鱼皮纤维艺术应用于和赫哲人的生活和生产当中。但目前的赫哲人已经不再使用鱼皮服饰了,他们的打扮与汉人没有区别,而鱼皮服饰多是以收藏、展览等的形式存在。

3赫哲族鱼皮纤维艺术的开发与利用

(1)特色纪念品。鱼皮纤维艺术是赫哲族的民族特色文化的体现。但不管是整个中国的特色民族文化市场还是单纯的黑龙江的特色民族文化市场中,都鲜有鱼皮纤维艺术的特色纪念品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指,鱼皮纤维艺术的特色纪念品在市场上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其前景是无穷的;不好的一面是指,鱼皮纤维艺术的特色纪念品存在工艺复杂、制作粗糙、工艺原始和自身规模不大等问题,从而导致鱼皮纤维艺术的特色纪念品不能在市场中实现长效的发展。对此,应该将鱼皮纤维艺术的生产工艺进行创新,不能单纯的依靠于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鱼皮纤维艺术的特色纪念品的生产,应该扩大生产范围。将手工生产与工厂生产有效的结合起来,扩大鱼皮纤维艺术的特色纪念品的产量,从而才能够获得特色民族文化市场的垂青。其次,应该在传统的鱼皮纤维艺术的基础上加入现在的元素,不单纯的从特色艺术审美的角度吸引顾客的购买,也应该从多层次、多元化的艺术审美角度喜迎更多顾客购买的意愿。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研究市场的需求,在追求质量的基础上,形成特色纪念品和地域民族特色的品牌效应,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2)旅游发展。赫哲族的鱼皮纤维艺术具有很多特点,其中包括精美的鳞纹、古朴的韵味、民族历史的酝酿以及的诡异内涵等。这些特点不只是存在于鱼皮纤维艺术当中,也深深的渗透到赫哲族的生活和习惯当中,而这样的生活习惯以及鱼皮生产的手工工艺都成为吸引旅游爱好者来此进行旅游消费的特色。对此,应该积极的开展赫哲族的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捕鱼来向旅游爱好者展现鱼皮纤维艺术中所蕴含的渔猎文化;通过萨满宗教活动或是仪式来向旅游爱好者展现鱼皮纤维艺术中所蕴含的萨满文化;并通过鱼皮纤维艺术的工艺品的手工制作过程来向旅游爱好者专线鱼皮纤维艺术的独特性。通过“鱼皮文化”的引领,形成一体综合的赫哲族旅游发展体系,帮助赫哲族实现创收和鱼皮纤维艺术的发展。(3)鱼皮纤维艺术画展。开展鱼皮纤维艺术画展,将鱼皮纤维艺术的文化向全国、全世界进行传播。鱼皮纤维艺术因其身上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可以通过开办画展的形式实现鱼皮纤维艺术文化的传播,并通过办画展的形式来吸引投资者对鱼皮纤维艺术进行投资。(4)网络营销。随着现在网络的高速发展,即便卖土豆也都会进行网络营销了。为了让鱼皮纤维艺术品能够获得更好的价格,并更广泛的开拓市场则必然需要借助于网络的实现。网络营销不但可以为鱼皮纤维艺术打开销售的市场,也同样为鱼皮纤维艺术的创新寻找了素材。通过网络市场以及客户信息的反馈,能够更加直接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市场的需求,针对这个需求进行鱼皮纤维艺术品的改进和创新,从而使鱼皮纤维艺术品的种类和形式得到丰富,增强在民族特色市场上的竞争力。

4总结

赫哲族的鱼皮纤维艺术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为其价值没有被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处于濒危失传的尴尬处境。无论是为了经济利益的目的还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都应该实现对于赫哲族鱼皮纤维艺术的开发和利用,来帮助文化遗传实现传承和作为中国的特色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付黎明,孔德明.天地材工蕴情愫三江渔猎释民风――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鱼皮剪纸艺术探赜及文化索隐[J].民族艺术研究,2012(3).

[2] 高晏卿,赵磊.东北地区赫哲族鱼皮艺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17).

[3] 关荣波,宋纯路.赫哲族“鱼皮服饰”及其旅游资源的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