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精选(九篇)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

第1篇: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话题作文

一、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1.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

2.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三、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1.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

2.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四、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首先,要从多角度联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角度来立意。其次,要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题材,写别人所未写,立别人所未立。如以“流水”为话题的作文,如选取“滴水石穿”思路写凡事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就难免老生常谈;但如能选取“流水不腐”的思路谈死水一潭易于腐败,而大浪淘沙才富有生命力,进而联系社会谈改革开放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谈竞争机制对陈规陋习和“铁饭碗”的冲击,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第2篇: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一、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1、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等等,这种方法可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如《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等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加以变更作题目。

三、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

(一)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

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

(二)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

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四、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第3篇: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话题作文;分析;建议

一、话题作文的含义

话题作文用一段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是现在高考常见的作文命题类型。话题作文材料中一般不含观点,形式上往往不限体裁。话题作文只提供了一个话题,一般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以话题作文为代表性的开放式命题与传统命题作文相比,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更能考察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二、高中话题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文章内容脱离生活

当前,高中话题作文学生写作内容往往脱离生活,文章冗长,天马行空,不知所云。主要是学生平时不注重生活积累,写作内容缺乏生活实际感受,有的学生为了分数而写作,写作并不是有感而发,这样堆砌出来文章质量相比大打折扣。

2.学生对话题作文不重视

目前,高中生有相当一部分视写作文,或是把作文当做精神负担,对写作普遍缺乏积极性。尤其是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往往比较宽泛,学生往往不重视,东拼西凑,应付了事。

3.话题作文缺乏创新性和开放性

目前高中教师对话题作文理解力较差,反复要求学生要读透材料,强调选题要与材料的中心思想完全一致。长此以往,学生往往形成一个选题的框框,封闭了学生的灵感,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死板、缺少活力和灵性。

三、话题作文教学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1.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真谛,只注重应试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是话题作文,缺乏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启迪,缺少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

2.教师缺乏有效指导

很多教师上话题作文课,往往是把材料一发,要求一说,就让学生开始写作。作文讲评课经常变成了范文朗读课,教师选几篇优秀的文章念一下,这样就把写作课结束了。教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缺乏完整的计划和有效的方法。长期以往,优秀的学生还好,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有效指导。

3.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的高中生考试压力大,英语、数学、综合等科目占据了大量的写作时间。很多拿不出时间进行阅读。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想在短时间内提高作文水平基本上不可能的。语文本身需要积累和沉淀,只有多读书,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才能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很多高中生除了语文教材,甚至没有读过一部名著,文学知识相当匮乏。

4.作文批改方式单一

目前,高中作文批改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平时作文大多是老师批改的,许多学生只知道写,修改完全依赖教师。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老师精批细改,却事倍功半,话题作文写作教学效果差。

四、如何提高高中话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生作文教师改”的桎梏。教师在课堂上给一些适当的指点,引导学生进行互相的批改。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修改作文的观念。好的文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连大作家,大诗人也是不断修改,才写出精彩绝伦的文章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怎么改,而不能代替学生改。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文。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学生互批互改、互相打分、互相提出修改意见等形式。一方面,学生能在这样的作文评改中收获如何写这篇文章,另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评改,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写作存在哪些问题。

2.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养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高中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和活动,但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还是有一部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建议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家长在假期里少给学生安排学习班,让孩子出去游览一下大好河山,避免让学生成为“书呆子”。

3.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很多情况下,一部好的作品吸引了学生,学生在课外也会拿出相当的时间来继续阅读。只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帮助学生积累阅读量,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朋友充满了信心。而且此时他们的情感丰富,饱受的挫折较多,蓄积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只要我们抓住时机,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一定的写作语言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满足学生想要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而说就是为写打下了基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联系起来。学生便是有感而发,变被动为主动。

5.结语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作家。”推进高中话题作文写作教学,任重而道远。本文从话题作文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当前高中话题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文章内容脱离生活、学生对作文练习不重视、缺乏创新性和开放性等问题,就如何推动高中话题作文写作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相信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源泉,一定可以推进学生话题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管惠华.谈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7):83-85.

[2]丁校飞.职高学生话题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11.(04):30-31+39.

第4篇: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话题作文中,话题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话题只是提供一个说话的素材,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不能有明显的观点,要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话题作文只需提供写作的中心,不能有结构、文体、语言等限制,像“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妈妈的爱”这样具体可感的内容,不能作为话题来写。话题内容要使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要给学生的写作空间大,发挥的余地大,比如,“成长”就可以作为写作的话题。学生看到“成长”二字,能想到成长中的酸甜苦辣,能想到成长带给我们的改变,能想到对成长的憧憬。总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最擅长、最适合发挥的材料和文体,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要把握好话题的“度”

话题作文虽然题材非常宽泛,但并不是没有边限,如何准确地把握“话题”的度,如何准确选材十分关键。写话题作文必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在学生初次接触话题作文时,一定要指导他们把握好这个度,切忌牵强附会,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如以“路”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可以写马路、山路、崎岖的路、平坦的路、人生的路、路标……只要不脱离路这一中心,学生就可以发挥想象,尽情构思。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选择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作为切入点,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所选择的话题的角度写细、写深、写透。

三、认真体验,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这里的体验不仅仅是参与其中便可,还要在活动中认真体验观察,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把话题体验作文写好、写活。“体验”既要有“领悟”“体味”的心理感受,又要有“践行”“实践”身体上的行动。因此,在活动体验中,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其中,做到全程参与、全心参与、多器官参与,通过身体的感触和内心的领悟,获取写作灵感。体验不但要注重参与性和丰富性,还要注重深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往高处站,往深里想。体验观察不能止于表面,要看到事物的内在和本质,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此及彼,将体验向深处挖掘,从细微处发现深刻的道理,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在诸多从活动获取的信息中,多中选优,优中择深,如此,才能写出活动的价值,话题的深邃,也才是体验式写作,而非记述活动的流水账。

四、注重生活体验,打开写作源头

要想让学生把话题体验作文写好,就要引导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打开写作的源头活水,拓宽学生的习作领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汲取生活中的写作之源,丰富情感体验,为作文注入活力。所以,教师选择的话题不必高大上,沁润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唤起所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有处下笔,有物可写,有感而发,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文如泉涌,写出佳作。比如,围绕在千家万户餐桌上都出现过的“饺子”为话题,同学们就可以找出很多写作的点,因为熟悉,所以写得容易,形象描绘得立体可感。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会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无穷无尽的灵感,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才是学生写作的真正源泉和导师。

第5篇: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话题作文呢?主要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审读材料,确定内容

如以“珍惜”为话题写作,首先要分析“珍惜”的含义。“珍惜”,即珍视爱惜。这是人类抽象的情感,因此写作时关键在于要把这种抽象的情感表现具体。我们可逐层推想:珍惜什么?怎样珍惜?珍惜的结果怎样?如果从文章立意着眼,我们可以写珍惜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也可以写不珍惜而招致的挫折感。从珍惜的内容来看,可以是真挚深厚的情感,如友情、亲情等,也可以是某种深刻的体验,如成功、失败、挫折等。从反映生活的层面看,可以选择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想象生活。经过上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考场迅速确定写作内容,从而避免偏题或跑题。

二、立意创新,突出个性

立意创新就是要突破一般立意的平面,围绕话题从大处着想,进行多角度的立意;要抓住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特点、风貌,展示时代的意义;还要有独创性,善于开掘,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真知灼见,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在某一点上有超过别人的认识,在某一方面有新的发现等,特别要关注当今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样作文时才能有所创新。如以“台阶”为话题作文,其立意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发散:由台阶的层级特点,可以提炼出“不断迈向新的高度”的观点;由台阶的曲折,可以提炼出“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由台阶的作用,可以提炼出“登攀战胜困难”;由台阶上下阶的关系,可以提炼出“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才能成就事业”;由各个台阶的群体作用,又可提炼出“团结奋斗,各司其职,才能跃上高峰”……

三、选点要小,开掘要深

考试时作文时间有限,供我们写作的时间一般在45分钟左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必须做到选点要小,开掘要深。如中考作文命题是:

《世纪青年》杂志特开辟“世纪感悟”、“世纪留言”等专栏,请你为其中某个专栏撰稿。

拿到这个作文题,首先要思考的是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具体话题。如果为“世纪感悟”专栏写稿,回首百年,面对新世纪,“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从中悟出什么道理?这样不断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到比较小的具体的话题上来,从而激活个性思维,找到新鲜的话题,如“让历史告诉未来”、“还新世纪一片蓝天”、“还地球以绿装”、“新世纪让战争悄悄让开”、“渴望理解”、“呼唤公平竞争”、“让社会更和谐”……

四、文题醒目,布局精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话题作文的题目,一定要准确、醒目、生动、新颖、简练。如以“诚信”为话题,可拟题《诚信是金》、《带着诚信上路》;以“环保”为话题,可拟为《点燃绿色的火焰》、《我想有个美丽的家》;以“孝”为话题,可拟为《请给老人一轮暖阳》;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可拟为《我爱曲线的生活》等。

作文时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当的结构,往往能使文章更精彩。如一考生以《那里留下了我的童年》为题,以镜头式布局,写与“我”一同长大的小树,写让“我”害怕的小蚕,写舅舅给“我”做的漂亮的小风车。用典型镜头再现了金色童年,流露了“我”对故乡的依恋。

第6篇: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于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阅读“对话理论”,准确揭示了阅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通过多重对话的开展,形成心灵交流,产生个性感悟,最终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阅读者(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阅读对话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一般情境下的阅读对话呈现三类状态: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考场情境下的阅读活动,具有阅读对话的一般形态。生本对话,仍是阅读活动的中心环节。生本对话的有效建构,是决定考场阅读对话质量的主要因素。

文本的作者有自主表达自己思想、观点、态度和感情的权利,他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对学生来说,在与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倾听者”,而不是“评判者”的位置上,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努力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表之情、所达之意,进而扩大自己的情感视野,拓深自我的体验程度。

另一方面,作品的意义并非在文本诞生于作者手下时就已凝固,而是由读者逐步发掘出来的。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即一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容有很多,其中至少应包括搜集处理信息,把握基本语义,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

在平素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好读深思,心知其义”,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劝学篇》),进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

而在考场阅读文本时,只是一个人在战斗的考生,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惟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对话。

有异于平素的课堂教学,呈现为特殊形态的考场阅读对话更具有受制性的特点。它不仅不容许生生对话的存在,而且其师生对话也呈现特殊形态:参与对话的“师”,是测试中的命题者及测试后的阅卷者。

考场阅读对话模式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是相关的教师参与者在充分尊重考生、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人本地和科学地履行命题、阅卷等系列检测任务。

考场情境下的师生之间的阅读对话,对于考生而言,是单向的、非互动性的,因而注定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命题者、阅卷者把握了对话的话语权,他们决定了对话的范畴,掌控着对话的方向。命题者所命制的试题及预设的试题答案,制约了考生的阅读取向与阅读策略。其后,阅卷者对试题的理解,尤其对试题答案的判读,如果稍一刻板机械,即制约着文本最大化价值的呈现。考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否真实、顺利、有质量,除了自身与文本对话水准高低与策略当否的因素外,也取决于命题者、阅卷者与考生、与文本对话时能否具有尊重的态度。

作为命题者的教师应该明白,无论是在平素的课堂中,还是在应试的考场里,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其实只有先知与后知的区别,并不存在施与受的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对话双方只有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触发智慧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

命题教师要在尊重考生的前提下,巧妙设问,以期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深刻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哪一线、哪一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体验、精神活动,从而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

作为阅卷者的教师,也应充分尊重考生的独特体验。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阅读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文本阅读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阅卷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接纳学生的这些个性化感悟,理解、认可、接纳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与文本实现有机的融合,从而提出的合乎情理的、具有独创性的对话结果(答案),使考场对话也能像课堂对话一样,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愉快过程。

谈及命题者对文本的尊重之前,首先要强调,命题者命题(设计)的主体性也应该得到考生的善意接受与充分尊重。对阅读文本的选择和编辑,对话的设计者拥有以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和体验加以分析、理解和表达的权利。但是,他们对文本的加工、运用,是为阅读者(学生)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在与文本进行前期对话,进而命题时,他们的主体性是有很大限度的。

命题者必须尊重文本,正视作者在自己的语境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权利。必须避免超越文本许可范围进行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杜绝脱离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进行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必须认可文本的文本空间与意义空间的存在,对于部分文本需要从基本理解、创新理解等层面解读出文本的不同层级的意义。然后,以作为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在的经验信息的“预设”为基础,围绕“角色”(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分析,紧扣那些“省略”、“隐蔽”(生成“象外之象”)、“中断”、“冗余”的话语,关注凸显“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及“隐喻化”的修辞手段,寻找对话的话题,设计对话的情境,并将这种对话的成果转化为试题的命制。

此一考量下命制完成的试题,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既有助于文本基本意义的生成,又比较契合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始期待;既隐射了重要的文本空间、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又关照了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对话策略;呈现适度、适时地开放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利生成基于积极、正确前提的文本意义的多元建构。

考场情境下有效开展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切入口,主要如下:

形成“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重要美学概念。指的是接受主体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即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而能否形成期待视野,是阅读对话正常展开的前提。考生应立足各种形成因素,通过多种形成路径——回顾掌握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规律,建立与熟悉作品之间的推及类比,打通作品的虚拟世界与生活的现实情境的内在联系,等等——努力形成考场阅读对话中的期待视野。

还原语境。语境和言语一道生成。作品一旦生成,语境因素也就自然消失。读者与文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表达,恢复言语与语境的关系。这就要以一种与语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实现一个由言语到语境的过程。这一“还原语境”的过程,包括:充分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探查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语境。由此可知,还原语境,就是还原生活;理解语境,就是知人论世。

补充空白。文本的空白,是作者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而补足阅读文本中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填充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框,可以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并不是读者盲目地崇拜文本,机械地接纳文本,小心翼翼地解读、猜读作者的本原意义,而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空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加以填补。在考场实践中,可以按照“发现空白——填补空白——评价空白”的程序,与文本“对话”(答题)。可从精彩突出部分入手,如文章的重点词语、关键句子、标题、文眼、警句、过渡段,所记述事件发展的高潮、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提出问题,带动整篇,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联想触发。指的是在阅读中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联想触发,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

颠覆重建。就是读者以颠覆表达意义的方式,重建自己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

追本溯源。指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藉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或使所读文本的意义得到新的开掘和升华。

汇聚比照。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真空的存在。汇聚文本,形成文本之间的关联,并加以比照,是读者介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且饶有兴味的通道。

动态积储。指在考场阅读活动中,透过题目或注释等,自觉地与命题者联系,接受其阅读见解和经验。也包括读者自己与旧我之间的联系,因为与某一文本的对话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有一个不断调节、不断补充的过程。

冷观现实,虽然新课程理念正在不断深化、内化,但不太尊重考生、尊重文本,对考场情境下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正常进行产生干扰的试题,目前仍有少量存在。探究其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命题者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而上的命题思想,以静止的、割裂的观点来对待考场阅读,将意蕴深厚的文本看做可着意肢解的,用于知识、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行塞进脱离文本语境的考查内容,刻意设置有违对话程序的阅读障碍。阅读测试的本质,是利用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考查手段(试题),来审视阅读的过程与结果。其对话过程与评价结果之间,是本体与反映的关系。所以,考场阅读的设计,应该确立阅读与考查手段(试题)并重而内外有别的思想,使考查手段(试题)服务于阅读任务的完成,而不是迎合节外生枝的需求,努力体现阅读知识、能力考查的系统性。

其次,是命题者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试题的客观性,一方面忽视文本中文本空间的存在,在试题设计上使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简单化;另一方面漠视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文本意义,否定考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产生的合理的、独特的情感体验,片面、僵化乃至偏颇地预设参考答案。

而从阅卷者的角度来回溯考场情境下的生本、师生阅读对话,也可以触发两点思考:

第7篇: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话题作文如何拓展思路呢?话题作文提供了空间是广阔的、自由的,这就反而使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感到茫然无措,兴棋难定了,这就要从话题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思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下面以“初三”话题为例,探求几种全新的思路。

1、一词经纬思路。全文以一个“忙”字立骨,通过“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三组画面写初三生活的忙忙碌碌。

2、剪辑式思路。全文分四大块,第一块:摘自琴的谈话;第二块:摘自芳的牢骚;第三块:摘自雪的作文;第四块:摘自泓的日记,四个板块经过剪辑,巧妙地拼合在一起。

3、剧本式思路。全文将镜头对准一天午休,用剧本式思路通过四科老师“切割”学生午休时间的故事来表达主题。

4、幅射式思路,全文以若干“初三就是……”的句子展开,一小段锁定一个“点”,铺展出初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5、作息表思路。全文就是一张自己设置的“初三作息时间表”,以此来透视初三生活的一个窗口。

6、仿拟式思路。仿拟出若干首诗词,从各个方面来表现初三学生的刻苦努力与不懈追求。

这样,只要思路一拓宽,我们就能文思泉涌,佳篇迭出。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师认为“话题作文”就应该让学生挥洒个性,只要不跑题就行,教师不必作过多指导,指导过多反而会束缚学生作文能力的自由发展。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知如何选材,拿起笔来只是胡乱应付,写完后读一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紧扣话题了。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第8篇: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话题作文文体选择自由、立意多向发散、选材范围宽广,给考生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但是,令不少考生感到棘手的是:话题涵盖范围太宽泛了,怎样选取最利于自己的角度切入话题,拟出一个较新颖的题目呢?

这里谈几种尝试方法:

一是宽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如以“语文课”为话题,可拟为《多味的语文课》、《语文课剪影》等。又如,以“手”为话题,《一双灵巧的手》、《一次难忘的握手》、《对手》、《精巧的手工艺品》等。

二是妙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地使用修辞手法,如,以“音乐”为话题,拟为《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锅碗瓢盆交响曲》等。

三是巧点化,妙趣横生

如,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作题;以“同学”为话题,可用《长相忆》,取“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之意;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沿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用这种方法作题,通俗明了,妥帖自然。

话题作文所提供的写作范围相当宽泛,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要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善于“化大为小”,还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时,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典型性”。当然,选材时应选择熟悉的素材。除了注意应具体现实性、典型性外,还应新鲜,能引人注目是选取材料的较高要求。要做到材料出新,必须注意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关心实事,指导学生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人与自然”、“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把时代内容引进作文,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话题作文应大胆创新,才能表现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意

要从新鲜的现实生活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生活中新的矛盾,抓住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闪光点,找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办法。

如何才能确立富有启发意味的新的命题呢?

第一,运用求异思维,反向、侧向思考问题,提出与正面或常见观点完全不同的观点。从一种是事物想到和它相反的事物,从一种条件想到相反的条件,从结果想到原因。比如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反思良药裹糖衣,人们更爱吃,同样利于病,进而想到做思想工作关键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一定要逆耳,推心置腹,促膝相谈,犹如春风化雨,更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第二,运用多向思维,从多个方面观察问题,努力寻找新的见解。如对“雪”这个话题:1.可以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赞美它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2.可鞭挞它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3、可鞭挞雪的冷漠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

(二)材料

不少学生写起作文来,内容大同小异,题材不新鲜,使作文效果大打折扣。要做到材料新,必须注意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关心时事。根据话题,选那些尽可能新鲜的人或事。如科技新成果,街头新变化,家庭生活新内容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就有新鲜事可写。

(三)构思

写作时如果能在构思上努力求新,打破惯常的思路模式适应变通,便能使文章怡人耳目。如文章顺序,来个倒叙、插叙、补叙如何。

(四)语言

语言使用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有较强的表现力。要能达到“精彩明朗”的艺术效果。

一要准确。首先要在认识上对客观事物具有真知灼见。其次要进行仔细推敲。

二要具体。具体是指在用语时多从事物的数量、色彩、形态、性质等方面着眼,进行较细致的刻画,而不停留在空泛的概括上。

三要形象。比如“冬天”给人们的印象就无形象言。可如果写成“寒风呼啸的日子”或“朔风飘飘的冬天”,形象就鲜明了。又如“他死了”一语,若改成“他永远闭上了双眼”或“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等语言就形象了。

第9篇: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持建设、推广、监管、服务的工作原则,努力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背景

二十一世纪,不仅是岁月的更替,也是新旧观念的更新。它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国家语言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飞跃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是科技、人文相融合的时代。说普通话,用规范字,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营造改革开放环境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三、活动目的

为积极响应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全面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做到你我齐参与,推普率先行,增强我院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促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充分认识推广普通话对消除语言隔阂,增进人际沟通,营造校园和谐语言氛围的重要作用,我院将围绕第1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为方针,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通过经典诵读、主题班会、学习小组等多种方式,开展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主题的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

四、活动主题

诵读经典,品味语言,感受传统文化

五、活动对象

数学学院全体师生

六、活动时间

七、活动地点

XX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

八、活动形式

1.成立学习型小组

学院成立推广普通话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XXX任组长,XXX副组长,XXX、XXX、XXX、程伟为组员,负责全面指导推广普通话宣传月活动;学院成立推广普通话宣传月活动工作小组,毛霞任组长,XXX任副组长,隆小霞、付科程、卢雅婷、刘强、屈洋为组员。我院团总支学生会与各支部均组建相应工作小组与负责人,协助我院推广普通话宣传月活动开展的相关工作。

2.营造活动宣传氛围

学院将围绕诵读经典,品味语言,感受传统文化的宣传主题,悬挂宣传横幅、设置专题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利用校园广播站、电子屏、学院主页等媒体,在全院营造活动宣传氛围。

3.拓展活动宣传平台

学院将以第1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为契机,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10周年系列宣传纪念活动,认真组织院内语言文字规范化专题培训、讲座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类活动,继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加强普通话、三笔字等培训力度。具体开展方式:

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10周年为主题,举行手抄报比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10周年系列宣传纪念活动;(生活部负责)

举办语言文字规范化专题培训、讲座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类活动;

在推普月期间,学院利用早读课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广大师生热爱经典、传承经典,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早上5分钟演讲)。

举办书写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弘扬祖国优秀书法文化传统,提高学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的能力;

学院还将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进行推普宣传教育,使学生一入校就自觉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增强学生语言规范意识和提高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能力。

各班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三笔一话强化训练。

4.开展诵读经典,品味语言,感受传统文化互动交流活动

在推普月结束前,邀请学校有关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共聚一堂,探讨推广普通话、品味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环节、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努力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院各班自主组织一次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为主题的班会,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分享心得体会,倡导文明、规范、健康、和谐的社会语言环境。 5.以特色专业验收为契机,构建长期推广普通话宣传举措

以诵读经典,品味语言,感受传统文化为主题,各班级长期开展早上五分钟演讲;

各班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三笔一话技能训练,定期开展比学赶帮超的三笔一话技能比赛,检验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交流各小组的学习经验,促进三笔一话技能的快速提高;将三笔一话纳入奖学金评定的一个指标,增强三笔一话练习的力度;

在学院办公室、学生寝室悬挂宣传横幅,营造推广普通话宣传氛围;(生活部:寝室文化周活动)

利用周日集中时间,定期进行诵读经典,品味语言,感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视频学习。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