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

第1篇: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改革;实践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教育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及大学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号召,通过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促使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其本质就是希望在校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走进社会,提早接受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而检验更是一个注重技术训练的专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技术的革新总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医学检验领域,新型检验项目的开展及新型检验技术的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卫生事业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总结指导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经验与不足,从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学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

学院是学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进行有效联系的中间者,学院既下达学校的各项政策给学生和老师,也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既能调动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积极性,也能实时督促师生协作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1学院建立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小组

由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担任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管办主任担任副组长,专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申报和管理工作。

1.2落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预备项目

每年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在大一下学期积极申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预备项目。

1.3鼓励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医院检验科技术骨干担任指导教师

青年教师有创新潜力,富于开拓性和创造力,与学生之间容易沟通,是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2]。青年教师刚刚从学生阶段走过,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更容易与学生沟通。目前,高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而医院检验科技术骨干临床经验丰富,工作中更容易发现现有技术的不足和能满足临床需要的新技术或者新项目,两者互相补充。

1.4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或指导教师选题两种方式,做好立项申报工作

学院应及时宣传了解学生动态,对自选课题有想法的学生,予以鼓励,并组织向工作组汇报,对此类学生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对课题形成成熟的思路。对于指导教师的选题,项目负责人仍为在校大学生,鼓励学生参与文献调研、实验实施和论文撰写等,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思维和能力。

1.5监督和管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组加强对立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汇报,重点介绍项目实施所取得的进展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院既对项目的实施起到监督作用,也能举全院之力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学院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1.6提供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条件

学院的实验室、教学楼和会议室等场地,应对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大学生免费开放,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对大学生的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的重要来源,提高大学生的能力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3]。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鼓励大一下学期的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较多,课余时间不够充裕,因此,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依靠寒暑假时间。对于自然科学类项目来说,往往一个项目涉及的实验比较多,出成果时间较慢。医学检验是四年制的专业,三年理论学习加一年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时间为前3年,从大一下学期申报开始,共有2个暑假和寒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间充裕,可以充分参与项目的每一环节。笔者作为指导老师所带的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及成员为2012级检验专业本科生,在2014年暑假和寒假完成部分实验后,2015年暑假即进入临床实习,后续实验及论文撰写均难以主动参与,按时完成。

2.2要求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大学生主观意识的驱动,是创新创业训练获取成果的主要条件[4]。与学生一贯的课堂学习不同,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外专业内的研究进展、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成果交流等方面的知识,更多地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和发掘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需要学生在达到学校要求的课业成绩以外,对课本外知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推动项目的实施。医学检验专业相对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来说,课程较为轻松,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3不仅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而且锻炼团队负责人的团队管理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从团队的计划和组织,任务分配到项目时间的管理,都对项目负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2.4提早接触实践技能,增强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更重要的是遇到专业相关的实际困难时的心理素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大学生,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此类项目,缺乏对项目的近远期规划和安排,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容易产生退缩和放弃的想法,大学生应学会适时与学院及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学会寻找多方资源解决问题。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应把鼓励有科研项目和工作经验的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指导教师不仅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项目,更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来精心指导学生[5]。

3.1指导教师应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教学任务完成

指导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向大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科研及社会项目的机会,并监督和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完成,在传授理论知识以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2指导教师应适时督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推进

无论是学生自主选题,还是指导教师选题的项目,大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点拨思路,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防止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无所适从,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夭折。作者在指导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时,在项目启动阶段,即安排所有同学学习文献,对项目意义和内容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白项目的具体流程并知道如何实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及时对操作技术给予指导,对于实验中的困难,鼓励同学向其他领域师生请教,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3.3指导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注意挖掘适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在校大学生,与普通的教学科研项目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要求时间不能拖延过长,项目不能太复杂深奥,大学生接触专业时间不长,对专业认识不够,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注意启发学生,挖掘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

4结语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宝贵资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尽管在目前的医学教育改革中,教育教学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不断深入,围绕提高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素养开展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仍需加强[6]。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适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体现了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7]。医学检验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型检验人才的培养,新型检验项目的开展,新型检验技术的应用,将给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12-2-22)[2015-12-20]..

[2]李立明,何桂英,刘子建,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8(3):84-86.

[3]李洁.多措并举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4(15):104-105.

[4]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

[5]钱小明.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40-42.

[6]张勤,李立明.国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9):1281-1284.

第2篇: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pplied electronic special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the dual studio, to set up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platform" including students electronic design interest activities, skills competitions, humanistic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occupation skills training and other second classroom, so a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关键词:双元工作室;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Key words: dual studio;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raining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94-03

0 引言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愈加明显,如何根据地方高职院校的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管理模式与机制,是建设地方优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点。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根据电子企业的技术岗位来设置专业课程,这样培养的学生一旦找不到相应的岗位工作或者干了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就会无所适从。就我们学院来说,应用电子作为传统优势专业,由于近年来高考生源结构的变化,加上自主招生形式的改变,生源开始出现滑坡,其次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萎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培养体系,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的动因

1.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现在众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与指导》、《创业教育》课程,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全过程中,特别是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做得还很欠缺。具体分析有如下原因:

①目标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并非是鼓励学生毕业后马上自主创业,而是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敢于创造、敢于突破的精神。

②课程设置零散。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而是由学生就业部门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学,各自为政,而且课程开设也以课堂教学或者知识讲座为主,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

③师资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门课程的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很多高职院校从事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通常来自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者从事企业管理等学科教学的教师,并没有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参与,而且创新能力需要有一个“养成”的过程,循序渐进,需要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构成这个过程。

④实践平台短缺。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资金投入的重点是满足教学基本条件的硬件建设,各实验室的功能都相对独立的,没有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缺乏开展创新型技能训练活动的设施设备和场所。

1.2 双元工作室模式

“双元工作室”一词系指由企业与学院共同建立的具有技术攻关与实训教学功能的工作室,工作室内的指导教师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双师型骨干教师为主体,外聘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工作室为企业专家、学院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与培训平台,在此平台上,“工作室”为双方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给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开放性的职业情境。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双元工作室”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三个方面的初步成效。一是校企合作建设了一批运行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二是工作室开展了面向市场的运作并提供了开放性的职业环境;三是初步探索了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途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3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具备的基础

我们按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依托物联网创新工作室,在“双元工作室”模式下(即由企业专家、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训练内容是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在教学组织上工作室制定了完善的教学文件;由企业导师和专业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操作教材,录制操作视频;根据项目目标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工作室有以弹性为特点的教学课表;工作室根据考勤记录和现场实操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价。

2 构建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

2.1 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总体框架

①创新创业培训计划运行机制。工作室每年度在应用电子、计算机专业招募大一新生,按学生自愿报名形式,每三人一个组,共同完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入工作室周期为两年,按照电子、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兴趣和项目制作实际情况,分为信号类、控制类、仪器仪表类等不同的小团队。

②创新创业培训计划组成。搭建学生电子设计兴趣活动、技能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该训练平台包含五方面的训练计划,每个训练计划又包含若干具体项目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2 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①电子设计计划主要是开展基础电子应用和控制设计编程方面的研究(包括无人机、智能小车、机器人三个项目的开放实验活动)。

②技能竞赛计划主要是在兴趣小组的基础上,选拔队伍参加全国、全省物联网应用技g职业技能大赛。

③创业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与企业联合开发物联网项目。

④人文素质提高计划主要是工作室企业导师言行身教,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带入团队,形成企业氛围,助推创新创业教育。

⑤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外语能力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参加物联网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我们将这五个方面计划的内容(活动项目)纳入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中统一管理,各类方向小组对训练计划各个活动项目进行申报――项目审核――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等环节,对项目成果进行积累和展示,鼓励创新创业意识,形成“人人创新”的氛围。

3 训练平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3.1 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物联网应用技术涉及众多的知识领域,开发设计人员必须优势互补,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才能缩短开发周期,完成训练任务。工作室第一年度的培养,是以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形式进行,目的为夯实专业技术基础,进行技术互助,分享成果,实现共同进步。第二年度的培养是进行技能竞赛,由于物联网技术,专业知识面大,内容深,涉及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指导教师会从兴趣小组中选出团队优势最明显的队伍参加全省技能竞赛。由于培训周期为两年,经过一个年度的培训之后,高年级的学生基础扎实,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制作经验,可让高年级的学生加入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指导工作中去。建立物联网竞赛QQ群、微信群,将参加了全国、全省竞赛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每年不断充实。这里面的学生绝大多数经过锻炼会在电子行业就业工作,这个群可以成为一个电子创新设计技术的讨论、学习与支持团队。经过未来三到五年的规划与努力,学院电子专业创新创业培训的团队协作氛围将非常浓烈,而这种良好氛围也将驱动学生对这个团队的认同感,使他们互帮互助,一致向上,将团队协作精神不断发扬。

3.2 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训练计划利用的是业余时间,学生还有第一课堂的学习任务,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比一般的学生更加辛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物联网创新工作室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在招募学生进入工作室时,我们的要求是对物联网感兴趣、有坚强的意志、不怕苦不怕累的学生。工作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训练内容和进度上进行合理安排,做到每天布置的内容在学生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的情况下,依靠钻研和团队的协助是可以完成的,我们以训练过程以及完成情况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吃苦耐劳、勇于攻坚的精神,淘汰不愿意全力付出的学生。作为创新创业实践,也需要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的支撑,如果在第一课堂中出现挂科的情况,学生也将会被工作室淘汰。

3.3 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

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会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专题交流与授课,由于工作室是全天候开放的,那么其余时间就需要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室要求高年级学生每周授课一次,授课的内容要求详细备课,有记录有反馈。还有一种形式是整个团队的交流讲座。团队内学生有不同的特长,让不同方向的学生讲授训练内容,如让控制类的学生讲算法专题,信号类的学生讲授无线通信专题等,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4 结束语

在双元工作室模式下,研究和建立应用电子专业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将之运用到学生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来系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5个训练计划的构建为核心,此研究成果将成功推广到该院乃至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中,鼓励高职学生参与训练,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和能力提升创造条件与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姚旭兵,宁瑞芳,段超群.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6):138-139.

[2]朱文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205-206.

第3篇: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为落实我校创建综合性应用型特色名校的战略,提高大学生人生规划意识,锻炼学生规划、实践能力,特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一、大赛主题

主题:规划人生 成就未来

宗旨:普及规划知识,提升职业能力,打造优质人生

二、大赛分类

设立两个类别的比赛:一是以选择具体职业就业为目标的职业规划类,二是以创业为职业目标的创业规划类。

三、参赛对象

全日制在校学生。

四、大赛组织

策划主办单位:招生就业处

承办单位:教师教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协 办: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

潍坊学院大学生ceo成长俱乐部

潍坊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

网络支持:潍坊学院就业信息网、、自我鉴定网

五、赛程安排

本次大赛自XX年7月初启动,分职业规划类(简称a类)和创业规划类(简称b类)两个类别。

大赛分赛前指导、初赛、复赛和决赛四个阶段。

(一)赛前指导阶段(XX年7月8日—9月20日)

组委会将在赛前组织二级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指导教师队伍理论知识和指导技能,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升参赛作品的质量和大赛的整体水平。指导学生在暑期开展职业、创业探索实践,了解自我和社会,增强职业规划的感性认识。

(二)初赛阶段(XX年9月21日—10月20日)

初赛由各二级学院组织实施。

(三)复赛阶段(XX年10月25日—11月15日)

复赛只对选手规划作品的电子文本进行评选。

(四)决赛阶段(XX年11月中下旬)

晋级全校决赛选手须将纸质书面作品一式两份于11月15日前报组委会办公室。

职业规划类决赛环节由主题陈述、职业角色模拟、现场答辩三部分组成,每位选手比赛时间20分钟。主题陈述可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职业角色必须现场模拟,要体现对目标职业的深刻理解,展示职业精神内涵,参赛选手必须提供对1名目标职业职场人员访谈vcr等相关材料。

创业规划类决赛环节由主题陈述、创业角色展示、现场答辩三部分组成,每位选手比赛时间20分钟。主题陈述可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创业角色必须现场模拟,参赛选手必须提供对1名目标职业职场人员访谈vcr等相关材料。

大赛获奖人员名单将在潍坊学院就业信息网上公布。

六、奖项设置

大赛分别设职业规划类和创业规划类特等奖、一、二、三等奖。成绩优秀者分别授予“潍坊学院最佳职业规划之星”和“潍坊学院最佳创业规划之星”荣誉称号。同时设最佳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名。部分选手将被推荐参加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七、其他

(一)各二级学院要充分重视本次大赛,认真做好组织发动工作和指导教师参加培训的推荐工作,在保证参赛面的同时注重水平,要积极鼓励有创业潜质和愿望的学生参加比赛,组织若干场次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及大赛相关的讲座,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生涯规划理念和意识的普及,同时根据本次大赛的时间要求,安排好二级学院层面的比赛,通过比赛遴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全校比赛。参赛作品电子文本采用word或pdf格式,大小不能超过30m。

(二)大赛期间组委会办公室将通过潍坊学院就业信息网大赛专题页面职业规划大赛的相关通知和资讯。各二级学院应及时将校内初赛相关动态、辅导文章、学校比赛情况总结和图文、视频通过邮箱报送大赛组委会办公室,组委会办公室将择优并作为组织奖评审依据之一。

(三)参加本次大赛所有选手作品和参赛相关视频资料将由组委会在潍坊学院就业信息网上,同时根据需要编辑成册作为参考资料印发供广大师生学习交流之用。

未尽事项请联系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就业与创业指导办公室:行政楼329室)

联 系 人:康晓俊、杨颂

联系电话:8785299

电子邮箱:

附件1:大赛日程安排及要求

附件2:参赛内容、形式及作品提交说明

附件3:初赛评分标准

附件4:校级复赛推荐表

附件5:决赛评分标准

附件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样本

招生就业处

XX年7月1日

附件1:

大赛日程安排及要求

大赛阶段

主要内容

日期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培训

各二级学院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7月上旬举办的就业指导人员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骨干培训班培训。

放假前,期末考试期间

大赛宣传及报名

各二级学院对大赛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并就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指导。

7月15日前

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

大学生利用假期实践进行职业生涯体验,并做好参赛相关准备。

7月20日—10月20日

参赛作品撰写指导

指导教师对参赛学生的职业规划参赛作品设计与撰写进行指导(参赛作品要求见附件)。

学生报名参赛及作品提交

各二级学院在校学生均可参赛。选手向二级学院组委会提交参赛作品电子版,同时提交书面参赛作品(a4打印稿)。

二级学院初赛

各二级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采取作品评审、个人讲解、幻灯展示等形式自行组织本校参赛作品的评选,评选出前若干名予以表彰,根据分配名额推荐晋级全校复赛,推荐参赛作品须于10月25日前上报学校大赛组委会。

全校复赛和决赛

大赛组委会组织全校复赛和决赛,复赛评审优秀者将有机会进入决赛,参加决赛的选手在“个人展示”环节可借助ppt幻灯播放等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个人总时间不超过20分钟,其中“现场答辩”时间5分钟左右。

10月25日—11月15日

大赛评委会最后评选出特等奖、一、二等奖、最佳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名。

附件:2

参赛内容、形式及作品提交说明

1、内容:参赛作品以参赛选手本人的职业规划为主题,以近期职业生涯目标规划为重点,对自我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展路径和行动计划。可自行选择就业或创业。

参赛作品应涵盖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与路径设计、规划与实施计划、评估与备选方案等内容,适当运用人才测评等分析、决策工具及丰富的事实论据,对职业规划过程详尽阐述。

作品评审将以合适性、合理性、真实性、逻辑性、创新性、可行性为主要评选标准,淡化文学性和艺术性。

参赛作品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公认的道德规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得剽窃、抄袭他人作品。

2、形式:大赛分为二级学院初赛、复赛,全校复赛和全校决赛三个阶段,全校决赛以“职业规划设计参赛作品评审”和“主题陈述、现场角色模拟、现场答辩”四种形式。

参赛选手提交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必须有扉页,扉页填写参赛者的真实姓名、笔名、性别、学校、院系、班级、学号、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

3、参赛作品提交:参加全校复赛、决赛的同学需同时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的书面文档和电子文档(a4打印稿、一律黑白,彩印拒收);

参赛作品电子文档,可以选用microsoft word、microsoft excel、microsoft ppt文档格式进行制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参见附件7提供的样本。

附件3 :

初赛评分标准

1、a类书面作品评分标准

评分要素

评分

要点

具 体 描 述

职业规

划设计

书内容

(60分)

自我

认知

1.自我分析清晰、全面、深入、客观,自身优劣势认识清晰

2.综合运用各类人才测评工具评估自己的职业兴趣、个性特征、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

3.能从个人兴趣、成长经历、社会实践和周围人的评价中分析自我

职业

认知

1.了解社会整体就业趋势与大学生就业状况

2.对目标职业的行业现状、前景及就业需求有清晰了解

3.熟悉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典型生活方式,了解目标职业的待遇、未来发展趋势

4.清晰了解目标职业的进入途径、胜任标准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5.在探索过程中应用文献检索、访谈、见习、实习等方法

职业

决策

1.职业目标确定和发展路径设计符合外部环境和个人特质(兴趣、技能、特质、价值观),符合实际、可执行、可实现

2.对照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结果,全面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职业目标的选择过程阐述详尽,合乎逻辑

3.备选目标要充分根据个人与环境的评估进行分析确定,备选目标职业发展路径与首选目标发展路径要有一定相关性

4.能够正确运用评估理论和决策模型做出决策

计划

与路径

1.行动计划要发挥本人优势、弥补本人不足,具有可操作性

2.近期计划详尽清晰、可操作性强,中期计划清晰、具有灵活性,长期计划具有导向性

3.职业发展路径充分考虑进入途径、胜任标准等探索结果,符合逻辑和现实

自我

监控

1.科学设定行动计划和职业目标的评估方案,标准和

评估要素明确

2.正确评估行动计划实施过程和风险,制定切实可行

的调整方案

3.方案调整依据个人与环境评估分析确定,并考虑首

选目标与备选目标间的联系和差异,具有可操作性

参赛作品

设计思路

(40分)

作品

完整性

内容完整,对自我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提出职业目标、发展路径和行动计划

作品

逻辑性

职业规划设计报告思路清晰、逻辑合理,能准确把握职业规划设计的核心与关键

作品

美观性

结构清晰,版面大方美观,创意新颖

2、b类书面作品评分标准

评分

要素

评分

要点

具 体 描 述

创业规

划设计

书内容

(60分)

自我

认知

1.自我分析清晰、全面、深入、客观,对自身创业所应具备的优劣势认识清晰

2.能综合运用各类人才测评工具评估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和创业潜质

3.从创业者特质、成长经历、社会实践,或从自身创业体验中分析自我

创业

环境

认知

1.了解国家和相关地区的创业环境,知晓创业政策

2.对未来创业企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市场机会及发展前景有清晰了解

3. 能用文献检索、访谈、见习、实习、创业体验等方法对创业环境进行探索

创业

决策

1.职业目标确定和发展路径设计符合外部环境和个人特质(兴趣、技能、性格、价值观),可执行、可实现

2.对照自我认知和创业环境认知的结果,全面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目标的选择过程阐述详尽,合乎逻辑

3.备选的目标职业也要符合自我测评结果,与首选目标有关联性

4.能够正确运用评估理论和决策模型做出决策

计划

与路径

1.行动计划要发挥本人优势、弥补本人不足,对全面提升个人创业竞争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2.近期计划详尽清晰、可操作性强,中期计划清晰并具有灵活性,长期计划具有方向性

3.规划的发展路径充分考虑进入途径、胜任标准等探索结果,符合逻辑和现实

自我

监控

1.科学设定行动计划和创业目标评估方案,标准和评

估要素明确

2.正确评估行动计划实施过程和风险,制定切实可行

的调整方案

3.方案和目标调整充分运用个人与环境评估结果分析

确定,充分考虑首选目标与备选目标间的联系和差异,具有可操作性

创业规划设计思路

(40分)

完整性

作品内容完整,对自我和创业环境分析全面,能全面阐述将创业作为职业目标的决策过程、实现路径和行动计划

逻辑性

作品思路清晰、逻辑合理

美观性

作品结构清晰,版面大方美观,创意新颖。

a类书面作品评分表

评分要素

作品号

参赛作品设计思路

(40分)

职业规划设计书内容(60分)

总分

评委签名: 日 期:

评分说明:分数可计到小数点后第1位(评委对每一位选手的评语,可用附件附后)。

b类书面作品评分表

评分要素

作品号

创业规划设计思路(40分)

创业规划设计书内容

(60分)

总分

评委签名: 日 期:

评分说明:1、分数可计到小数点后第1位(评委对每一位选手的评语,可用附件附后)。

附件4:

校级复赛推荐表

学院(公章):

填表日期:

序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

作品名称

手机

指导老师

类别(a、b)

填表人: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备注:1、职业规划类为a类、创业规划类为b类。

2、此表请用excel制作。

附件5:

决赛评分标准

1、决赛评分标准(a类)

评分要素

评分要点

具体描述

主题陈述

(30分)

基本素养

1.仪表端庄稳重、朴素,社交礼仪大方得体,表情丰富真诚,有良好的个人气质

2.言之有理,谈吐文雅,富有思想内涵

3.精神饱满,有信心,有独立见解,能充分展现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陈述内容

1.对职业规划的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决策应对等环节的要素及分析过程陈述全面、完整、准确

2.在陈述中能够正确理解、应用职业规划基本理论及各项辅助工具

3.对各探索分析过程及结果表述准确,且与作品吻合

4.ppt设计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结论明确,能够准确提炼职业规划设计作品的主要内容

即时效果

1.按时完成主题陈述,思路清晰,措辞恰当,表达自然、流畅

2. 有感染力,能吸引评委注意力,调动观众情绪

职业角色模拟

(30分)

匹配度

展示效果

1.匹配度强,能展现目标职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养

2.有表现力,能有效调动评委和观众情绪

现场答辩

(40分)

针对性

说服力

1.能正确理解评委提问,回答有针对性

2.回答问题重点突出,真实可信,运用事实论据,论述有说服力

3.答题过程流畅、无明显停顿,条理清晰,及时作答,措辞恰当,语言精炼

4.应变能力强,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职业规划知识作答

2、决赛评分标准(b类)

评分要素

评分要点

具体描述

主题陈述

(30分)

基本素养

1.仪表端庄稳重、朴素,社交礼仪大方得体,表情丰富真诚,有良好的个人气质

2.言之有理,情操高尚,谈吐文雅,富有思想内涵

3.精神饱满,有信心,有独立见解,能充分展现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创业新人的内在形象

陈述内容

1.能全面、完整、准确阐述自我探索、创业环境分析、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目标的决策过程、行动方案等环节

2.在陈述中能够正确理解、应用职业规划基本理论及各项辅助工具

3.对各探索分析过程及结果表述准确,且与作品吻合

4.ppt设计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结论明确,能够准确提炼作品的主要内容

即时效果

1.按时完成主题陈述,思路清晰,措辞恰当,表达自然、流畅

2. 有感染力,能吸引评委注意力,调动观众情绪

创业角色展示(30分)

匹配度

展示效果

1.匹配度强,能展现自己具备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或创业潜质

2.有表现力,能调动评委和观众情绪

现场答辩

(40分)

针对性

说服力

1.能正确理解评委提问,能够有针对性地就提问要点归纳阐述,及时准确

2.回答问题重点突出,真实可信,运用事实论据,论述有说服力

3.答题过程流畅、无明显停顿,条理清晰,语句通顺,措辞恰当,语言精炼

4.应变能力强,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职业规划及创业知识作答

附件6: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样本

职业生涯规划书

主题:

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学校院系:

专业班级:

电话: 手机:

电子邮箱:

撰写时间: 年 月 日

前言

目录

标题……………………………………………………………页码

正文(题目)

一、自我认知

1.个性特征(360度评价、橱窗法)

自我评估的结果:

职业测评的结果:mbti

个性特征探索小结:

2.职业兴趣(兴趣必须问自己)

自我评估的结果:

职业测评的结果:霍兰德

职业兴趣探索小结:

3.职业能力(成就故事、周围人的赞扬、专业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最擅长的最常用的技能,关键是要有支撑)

自我评估的结果:

职业测评的结果:

职业能力探索小结:

4.职业价值观(迫选、追问、提问、价值观拍卖、价值观遴选、关键是排序和自己以及周围重要人物的在乎程度)

自我评估的结果:

职业测评的结果:

职业价值观探索小结:

(自我评估:兴趣、成长经历、社会实践、360度评价等,关键是提炼关键词汇以及要有隐含的故事)

二、职业认知

1、社会整体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就业最主要是和经济有关;形势就是当下的情形和未来可能的走势;获取途径:媒体、网络、周围、书本,判断、思考、借鉴、询问,观察、调研、区分、走访)

2、社会就业趋势和大学生就业现状、特点(结合目标职业区域、结合本省本校本专业学生特点)

3、目标职业的行业现状(真实可信)、发展前景(有理有据)、就业需求(落实到岗位、职位晋升路径等)

4、目标职业一

1.工作本身

工作内容:

工作环境:

职业的典型生活:

2.怎样得到工作

进入职业的途径:

胜任标准:

3.工作待遇

薪酬:

福利待遇:

4.未来发展

职业本身的前景:

职业的晋升和发展路径:

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

5.工作带来的影响

从事该职业人员的生活方式:

对休闲、婚姻、家庭的影响:

5、目标职业二

6、目标职业三

。。。。。。

(目标职业信息获取的途径:访谈、见习、实习、资讯、关系、网络;

目标可能的职业获取的途径:头脑风暴、咨询专业人士、询问身边的人、多角色社会实践、搜罗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去向;

目标职业的确定:确定目标的smart原则、梭型模型、决策平衡单、casve循环决策系统、非正式的询问和自我对话、非理性期待的转变)

三、职业决策

s1分

第二目标

s2分

第三目标

s3分

1.首选职业目标:

(1)目标分析:

(2)首选理由:(匹配)

(3)路径设计:

(4)决策分析:

(5)实现可能性分析:

2.备选职业目标一:

(1) 目标分析:

(2) 决策分析:

3.备选职业目标二:

(1) 目标分析:

(2) 决策分析:

(目标职业的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胜任力模型分析,力场分析)

4.行动计划(路径选择)

(1) 大学期间的行动计划:

(2) 职场适应计划:

(3) 长期发展计划:

(目标职业决策可运用决策平衡单、咨询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行动计划和路径选择充分考虑前面的分析结果,与自我的匹配,与职业环境的吻合)

(真实性、可行性)

(短期、中期、长期、一生)

四、自我监控

1、评估的时间

2、评估的内容

实施策略评估

职业路径评估

职业目标评估

3、评估的来源

社会

家庭

朋友

自我

4、评估的要素

明确性

可行性

可控性

全局性

灵活性

持续性

3、调整方案

第4篇: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朋辈教育; 农类高职学生; 职业生涯教育

社会的快速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力推进,高等职业院校随之迅速崛起,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增加,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日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也逐渐被高职院校所重视,成为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着力点。部分高职院校通过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融合,积极开展朋辈教育,使其成为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之一。笔者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一、农类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概况

作为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目前共有22个专业,其中涉农专业11个。2010-2013年共有9个农类专业学生毕业。通过麦克思公司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0-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报告,来分析农类学生毕业半年后他们工作状况。

1、工作与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2010-2013届各专业毕业生工作于专业相关度数据显示,7个农类专业低于学院平均值53.25%,其中4个专业低41%。以2013届为例,商品花卉与园艺技术专业仅为20%和13%。

2、职业满意度相对较低。2010-2013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数据显示,6个农类专业满意度低于学院平均值。

3、职业期待吻合度相对较低。2013届毕业生工作一年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实际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

二、高职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

外部的市场环境和社会需求、学生个人的知识结构以及适应工作的能力、学校培养人才的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制约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主体性教育,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以及职业规划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目前高职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存在一定困难。

1、农类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相对较低。

2014年招生数据显示,超过70%的农类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于50%,35%以上的专业调剂高于50%。学生转专业数据显示,学生在专业“二次选择”上,部分免学费的农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的意愿在20%-25%之间,个别专业超过30%。仅有51%的学生愿意将来从事与农业专业有关的工作。

2、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的招生体制决定了学生素质普遍较低,自主意识弱,自控能力差。调查发现近七成农类高职学生没有职业规划,只有5%的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规划。仅有7.5%的学生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6.4%的学生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总体而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与内容,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技巧。

3、职业生涯教育针对性减弱

高职学院基本把工作重心放在专业教学、科研方面,忽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作用和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在政策、资金、设备和人员上投入相对较少。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0年成立了生涯发展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将所有学生工作和辅导员作为教研室老师进行师资培训与管理,对全体学生三年期间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三门生涯教育课程。2014学年起,学院为提升课堂质量进行教学改革,只允许副高职称以上的学生工作老师上课,作为主要授课任务的年轻辅导员基本上不具备资格。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以“慕课”的形式由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因此,对于农类专业学生,以发展农业型职业生涯为主要教育的针对性相对减弱,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并举转变为第二课堂为主。另外,学院也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主要由思政辅导员兼任了此项教育职责。

三、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优势

朋辈教育是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大学生朋辈教育,就是从优秀毕业生或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品格优秀、综合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并且热心助人,经过相关内容和形式培训后,以朋辈身份走进低年级大学生中间,通过思想与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经验与知识的共享和传授,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生活、学生、工作上的问题。朋辈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1、根据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在思想沟通问题上,更加倾向于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相同、兴趣爱好相近的朋友、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2、目前高校从事职业生涯教育辅导老师,多数由学生工作党政干部和辅导员兼职参与此项工作,平时行政事务繁忙,很难给予全过程、长时间、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因此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缓解职业生涯导师队伍紧张问题。

3、通过高年级学生群体,与低年级学生交流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实践、就业择业心理等内容,实现职业生涯教育模块全面化覆盖;通过校友资源优势,聘请部分优秀毕业生,搭建学校与社会桥梁,与在校学生分享他们的职业体验与工作经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社会化发展。

四、朋辈教育在农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实践

2013年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全面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将职业生涯教育在内的七个模块任务以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能力学分形式要求学生三年内完成。课程平台采取选修课或网络学习形式,活动平台采取“两个一”要求(一次创新创业、一次生涯规划活动)。

1、多层次全方位设计职业生涯教育实践体系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要覆盖到全体学生。作为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补充方式,朋辈职业生涯辅导应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应设计多层次全方位实践体系满足全程化和全员化的要求。针对农类专业以及农类学生特点,一年级以学业生涯设计规划阶段,主要由朋辈职业生涯教育导师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引导学生初步制定三年的学习目标,分享大学学习心得;二年级以职业生涯设计规划阶段,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分享培养农业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途径和心得,三年级为就业实践设计规划阶段,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做好就业准备,了解相关就业程序和就业创业政策。

2、多途径多方面组建朋辈职业生涯教育导师队伍

优秀的朋辈职业生涯教育导师队伍决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的效果。2014年学院园林系成立了朋辈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建立不同类型的、适合“师”导生学的朋辈导师团,朋辈职业生涯教育导师纳入其中。选拔学习成绩优异、思想政治素质高、人际交往能力强、创业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表现、乐于奉献的在校高年级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组建了朋辈职业生涯教育导师团,为朋辈教育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高职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以及朋辈职业生涯教育导师团的成员特点,分为专业学习型、农业科技创新型、农业创业型、优质就业型、活动大赛型五类小组,发挥不同类型朋辈职业生涯教育导师的特点。通过挂牌招才的形式,不断充实导师库资源。

3、多形式多元化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活动

朋辈职业生涯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有效补充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学生需求,贴近学生实际,设计多形式的载体多元化的模式。

一是以新媒体为载体,建立了系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通过微信官网“人文订制”栏目,将朋辈导师团导师库成员的相关信息公开,学生有需求时随时在导师库里找到相应类型朋辈职业生涯教育导师,同时实现在线交流。

二是以论坛为载体,举办“学子生涯讲堂”。讲堂每期一个主题,如:创业历程、学习与职业规划、就业经验分享等,让具有各类型朋辈职业生涯导师身份的优秀学生作为主讲人,讲述他们亲身经历或所思所想,影响和激励其他学生。

三是实施学业帮扶与提升计划,将各类奖学金活动者和获得高级农业类职业资格证书的优秀学生与同专业的低年级班级结对,积极开展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活动,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其职业规划意识。

四是引导学生服务学生,在低年级中开展成才就业之路系列活动,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高年级中提供全面、细致、高效就业服务活动,如,模拟面试、简历设计大赛等。

五是以“导师+项目+团队”为模式,让创新创业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在校高年级农类学生,通过学徒制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低年级学生传承自己的农业创新创业成果,利用学院科技园、创业园不断孵化出农类的小微企业。

五是利用学院农类专业学生连续六届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十佳规划之星、创业之星的经验与优势,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此项各层次比赛,同时请此六届已毕业的十佳规划之星担任导师与同学分享大赛经验,帮助低年级学生分析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在农类学生中营造学农爱弄专农的氛围。

六是利用优秀毕业生校友资源推动就业,对接他们所在的企业招聘和实习计划,拓展学生就业渠道,输送优质的学生就业。

五、结论

实践证明,朋辈教育模式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有利尝试,这种潜移默化的指导方式效力持久、影响深远。借助这种形式,有效地补充了目前职业生涯教育工作队伍的力量和工作压力,成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老师与学生的沟通纽带。改变部分学生对师生型思想教育模式的逆反与排斥心理,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教育客体为教育主体,帮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锻炼实践技能,提高竞争意识。朋辈导师这批优秀的学生骨干在榜样的示范过程中引领校园风尚,激励优秀学生在助人过程中锤炼自我,充分发挥优秀群体的标杆作用,形成良好的群体效应。朋辈教育对精英学生如何成为“全人”的培养有着积极地实效性,为优秀学生创设了一定实践和锻炼的平台,调动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的精神,增强服务他人的责任感和学长意识。(作者单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Y201432846)

参考文献:

[1]潘爱华. 朋辈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探索和思考[J].职业时空.2011(7):135-136.

[2]边社辉,王湃,郑建辉. 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实践[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83-85

第5篇: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一、学院简介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于1983年,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美术学院。历经近30年的创新发展,在全院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传承和发扬了上海都市文脉,培养了众多与都市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美术创作人才,尤其在现代视觉艺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员工194人,其中正副教授95人,讲师助教59人。同时还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优秀艺术家、设计师兼职任教。

学院设有9个专业(方向):绘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开设专业课程300多门。招收全日制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800余人(含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

学院现有一个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9个艺术工作室:陶瓷、玻璃、版画、漆艺、多媒体、综合材料、油画修复、城市体验、会展实验工作室。另有2个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即美术创作中心和公共艺术创作中心。学院下设美术馆、美术创作研究所及各系教学工作室,还在法国巴黎设有“巴黎艺术工作室”。学院创办的《公共艺术》杂志,为开展教学、科研、创作工作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开创了国内同类学科理论研究的先声。

学院培养的一批批优秀人才正在社会各行业发挥他们的能量,为打造富有现代文化气息的视觉空间做出了卓越贡献。教师的教学、创作、科研成果丰硕,众多师生的作品在国内外重大美展中频频获奖,并被艺术馆、博物馆收藏。一批师生创作的优秀作品正为文明建设发挥功效,傲立于社会各个角落。城市建设的重要景观,如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市政规划馆、上海外滩、地铁车站、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上海世博会、中华艺术宫等公共场所均展示了我院师生创作作品的风采,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面对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院将致力于把整个学院作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生产和文化产业孵化基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培养能够熟练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反映现代人审美意识的美术创作、设计创新型人才。前瞻未来,作为上海都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秉着力求完美、追求卓越的理念,上大美院必将为上海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建设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二、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并能反映现代审美意识的一代新型美术设计、建筑设计、美术创作、研究和教学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介绍、主要课程

绘画

本专业包括国画、油画、版画三大门类,培养具有坚实绘画基础和美术创作能力的高级艺术人才。

主要课程:以素描、速写、色彩为基础,依托雄厚的海派文化艺术,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艺术资源,开设各有侧重的课程:1. 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材料、创作);2. 油画(人物、风景、静物、材料、创作);3. 版画(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设计基础)等。

就业流向:学校、拍卖行、画廊、公司、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直研等。

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学 制:4年。

雕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系统的严格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掌握雕塑专业所需的相关理论,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城市雕塑、园林雕塑、装饰雕塑等公共艺术创作和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素描、泥塑、雕塑创作、环境雕塑、现代雕塑、木雕、石雕、金属雕塑、综合材料雕塑制作以及中外美术史、技法理论、计算机美术设计等。

就业流向:学校、画院、设计院、公司、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直研等。

专业限制:色盲。

学 制:5年。

美术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文史基础和系统的美术史论知识,能够从事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研究、美术教育、博物馆及美术馆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文化管理、创意策划、文秘、传媒等各方面工作的通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建筑史、美术史学史、美术断代史研究、专业英语、艺术批评、艺术市场学、艺术管理学、艺术展览与策划、书画鉴定,等等。

就业流向:学校、博物馆、美术馆、出版社、杂志社、报社、拍卖行、网站、画廊、公务员、公司文秘、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企业艺术策划、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直研等。

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学 制:4年。

环境设计

本专业紧跟业界最新发展动态,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课程设置强调教学与课题实践相结合并根据学生自身特色及发展潜力培养具有室内外环境景观设计、展示艺术与空间设计、室内外陈设与装饰设计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能在环境设计、教育、研发、管理等相关领域从事工作。入学以后,根据相关规定,将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分别进入环境艺术、空间与展示、装饰艺术三个专业平台学习。

主要课程:室外环境设计、居住空间、家具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室内技术设计、展示陈列设计、展示照明设计、电脑图形设计、壁画壁饰、装饰技法与表现等。

就业流向:学校、公务员、事业单位、景观设计公司、装饰公司、会展公司、建筑规划设计院、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直研等。

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学 制:4年。

视觉传达设计

本专业紧跟业界最新发展动态,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具有企业形象设计、广告传播设计、创意策划设计,以及数字交互设计和网络信息平台开发的专门人才。强调教学与课题相结合,注重对学生文化内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在能在设计、教育、研发、管理等相关领域从事工作。入学以后,根据相关规定,将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分别进入视觉传达设计和数码艺术两个专业平台学习。

主要课程:视觉传达学、广告概论、图形符号、电脑设计、插图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招贴、表现技法、动漫画设计、公告导识设计、企划与创意、三维造型、数码构成、影像摄影、网络设计、数码声效、数码表现、跨媒体创作等。

就业流向:学校、公务员、事业单位、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会展公司、电视台、动漫制作公司、网络公司、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直研等。

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学 制:4年。

四、招生计划、考试科目

1. 校考时,先制定分专业计划,暂不制定分省计划,分省计划将在2015年各省市出版的招生专业目录内予以公布。具体如下:

1.png

备注:命题作文不含美术学专业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及文学修养。

2.校考时,先制定分省计划,暂不制定分专业计划,最终分专业计划将在2015年各省市出版的招生专业目录内予以公布。具体如下:

2.jpg

备注:专业校考成绩适用于本表内各省市的所有招生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山东、浙江、江苏考生可以填报多个专业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录取。

五、报名、考试时间和地点(各省市考生须在我校指定的考点报名考试,否则成绩无效)

3.jpg

备注:专业考试用纸(四开规格)由考点统一供给。画板、画具等考试工具一律自备。

六、专业校考成绩计算方法:

美术学专业:专业校考成绩=命题作文成绩

其他专业:专业校考成绩=素描成绩+色彩成绩

七、录取原则

1.凡报考我院的考生,均须取得我校艺术专业校考合格证;

2. 凡报考我院的考生,高考文化成绩应达到考生所在省市的普通类第二批本科录取资格线的65%以上。当艺术类录取时,还没有划定第二批本科录取资格线的省市,按第一批本科录取资格线的60%折算(浙江省应达到普通类第一批本科录取资格线×(750/810)×0.6)。如所在省市划定的艺术类文化成绩投档线高于上海大学的报考资格线,则参照所在省市划定的艺术类投档线执行;

3. 绘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1) 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65分(满分150分);

(2) 必须具有所在省市的美术与设计学类统考合格证;

(3) 按专业校考成绩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文理考生共同排序),根据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次序依次录取到专业。

4.美术学专业:

(1) 外语成绩不低于90分(满分150分);

(2) 语文成绩不低于100分(满分150分);

(3) 按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文理考生共同排序),择优录取。

八、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21-66133637 021-66132139

第6篇: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1.1工程及应用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台湾“国科会”的工程及应用科学门类,包括土木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机械与固体力学、能源工程、自动化工程、控制工程、热流工程、航空太空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电信工程、资讯工程、电力工程、微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及高分子工程19个学类。

1.2生命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科学、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3个领域。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共10个学类。其中,基础医学包括形态及生理医学、生化及药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检验医学、药学及中医药学4个学类;临床医学包括内科系医学(一)、内科系医学(二)、外科系医学(一)、外科系医学(二)、社会医学及工程医学6大学类。农业科学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和农产资源科学两个学类。生物科学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及长期生态学两个学类。

1.3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科技年鉴中人文及社会科学门类,包括人文科学的台湾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律学、政治学、区域研究与地理、经济学、财务金融会计及管理学等学类。

1.4科学教育在台湾科技年鉴中,在自然科学章、工程及应用科学章、生命科学章及人文及社会科学章之后,专门单列了一个与之平行的科学教育章。据此,笔者认为,该年鉴把“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科学门类,其所述科学教育的范畴,包括数学教育、科学(自然科学)教育、资讯科学教育、应用科学教育、医学教育、多元族群的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与传播学类等。

2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

目前,台湾开展科学技术工作的原则是整体规划、分工执行。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包括推动机构、执行机构及评估体系3个部分。

2.1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台湾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就是科技行政机构,包括“科技部”、“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及其它相关“部会署”。(1)“科技部”(原“国科会”)。1959年,台湾成立“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长科会)。1967年,台湾“总统府”的“国家安全会议”下增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科导会),并将长科会扩充改组为“国家科学委员会”。1969年,将“国家科学委员会”再改组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国科会”委员由“行政院”选聘的“行政院政务委员”、研究机构首长、“中央”相关机构首长及专家学者担任。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策略、方案及中长期计划,规划推动基础研究与先进性应用研究,改善整体研究环境,培育延揽科技人才,奖助研究人员,并协调、联系、审议及管制考核各“部会署”重要科技计划。1978年起,它主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作。台湾科技发展政策、科技资源整合与分配原则、重大科技计划以及重要科技法规,由“国科会”会议作出决议,报请“行政院”核定。为提升行政机关效率,以精简、弹性、效能3大原则对“行政院”进行组织再造。2010年1月12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行政院”组织改造法案》,确定未来“政府”组织架构中的“国科会”改制为“科技部”。2014年1月7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科技部”组织法》。同年3月3日,台湾“科技部”正式成立[4]。相较于原“国科会”,“科技部”的职能有一定调整,主要包括研究制订科技研究发展政策、推动基础科技及应用科技研究、推动重大科技研发计划、支持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工业园区、规划核能安全政策及管制、管理“国家”科技发展基金等。(2)“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原“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76年,台湾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国科会”等单位首长担任成员,作为跨“部会署”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机构。1979年,台湾“行政院”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成立“行政院”科技顾问组,聘请外籍著名科学家作为科技顾问,定期检视和评估政策并提出建言。随后,各相关“部会署”陆续设立科技顾问室作为部门推动科技发展的窗口。1989年,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被裁撤,其审议应用技术发展政策和联系协调各“部会署”的功能并入科技顾问组。1998年,增聘岛内著名科学家为科技顾问,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为首席科技顾问。2012年,科技顾问组改制为科技会报办公室,成为“行政院”正式常设性任务编组。(3)其它相关“部会署”。台湾当局的“经济部”、“教育部”、“交通部”、“内政部”、“国防部”、“劳动部”、“农委会”、“卫生署”(“卫生福利部”)、“环保署”、“原子能委员会”及“公共工程委员会”等“部会署”,也分别通过编列和执行科技预算,引导和落实当局的科技政策,参与推动科技发展。

2.2科技发展执行机构台湾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研究和先导性科技应用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与各大学院校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其它财团法人研究机构执行。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研发,主要由公营、私营企业执行。(1)基础研究机构。中研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是目前台湾地区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接隶属于“总统府”[5]。1928年,中研院在南京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大部分改组为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少部分在台湾地区重建并保留原称。中研院的任务是开展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目前,中研院下设研究机构包括:①数理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资讯科学、统计科学、原子与分子科学、天文及天文物理、应用科学、环境变迁、资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②生命科学方面的植物暨微生物学、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生物医学、农业生物科技、基因体、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③人文社科方面的历史语言、民族学、近代史、经济、欧美、中国文哲、台湾史、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律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所。3类研究所(研究中心)共31个。台湾各公、私立大学院校,也承担着基础研究任务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2)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的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主要有隶属于各“部会署”的半官方性质机构,包括:①“经济部”的工研院、资讯工业策进会、中技社、中国生产力中心、“中华民国”纺织业拓展会、中卫发展中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石材暨资源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全国认证基金会、印刷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自行车暨健康科技工业研究发展中心、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车辆研究测试中心、金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商业研究院、专利检索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台湾电子检验中心、台湾机电工程服务社、鞋类暨运动休闲科技研发中心及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②“科技部”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简称“国研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徐有庠先生纪念基金会、台湾科技发展基金会,农委会的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台湾香蕉研究所、台湾渔业及海洋技术顾问社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③“卫生部福利部”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医药品查验中心;④“交通部”的中华顾问工程司、台湾网路资讯中心;⑤“内政部”的“中央”营建技术顾问研究社、台湾建筑中心;⑥“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电信技术中心。还有非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其它研发机构,包括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中华经济研究院、亚太科学技术协会、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亚洲与农村发展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台大严庆铃工业研究中心、台北病理中心、台湾区橡胶工业研究试验中心、台湾经济研究院及台湾营建研究院等。一些研究机构编列于政府部门内部,如“国防部”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内政部”的建筑研究所、“教育部”的中国医药研究所、“经济部”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气象科技研究中心、运输研究所及其港湾技术研究中心及“环境保护署”的环境监测所等。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其任务是以先进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发展[6]。目前,该院设有南分院、产业学院、电子与光电研究所、资讯与通讯研究所、机械与系统研究所、材料与化工研究所、绿能与环境研究所、生医与医材研究所、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云端运算行动应用科技中心、服务系统科技中心、创意中心、纳米(纳米)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量测技术发展中心、知识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及巨能资讯科技中心等18个研究机构。2003年,原6个“部级”实验研究中心整合成立“国研院”,随后有5个中心加入,现其下设有晶片系统设计中心、仪器科技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太空中心、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等11个实验研究中心[7]。该院的主要任务是建构研发平台、支援学术研究、推动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营造满足社会与产业未来需求的科技研发环境。(3)科学工业园区。台湾现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3个科学工业区园区,它们分别由隶属于“科技部”的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竹科”)成立于1980年12月,包括新竹、竹南、龙潭、铜锣、宜兰及新竹生医等6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3420000m2[8]。其目标是引进高级技术工业和科技人才,激励工业技术研发创新,促进高级技术工业发展。科管局的职责是为园区内厂商建设优质基础设施、提供单一窗口服务、创新研发机制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竹科以半导体产业为主,拥有晶圆代工、设计、光罩、封装及测试等完整的垂直分工体系,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产品,被誉为“台湾硅谷”。它不仅设立南部和中部科学园区,构建了台湾完整的西部高科技走廊,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典范。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南科”)成立于1995年5月,包括台南园区和高雄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130000m2。南科以光电产业为主,担负着发展台湾科技产业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使命[9]。2003年7月,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中科”)开始开发建设,目前包括台中园区、后里园区、虎尾园区、二林园区及高等研究园区5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550000m2。中科以光电、集成电路和精密仪器产业为主,其目标是鼓励研究发展和制造高科技工业产品,提升科技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台湾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形成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9]。(4)创新育成中心。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或称育成中心)是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和辅导公民营机构,以培育中小企业、鼓励个人创新创业、促进台湾产业升级为目的而设立的,相当于中国大陆“科技企业孵化器”[10]。其最主要功能是技术指导,服务对象是高科技中小企业[11]。因此,笔者认为,台湾创新育成中心也是台湾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1993年,“国科会”研究计划提出创新育成的概念[12]。1993年12月,台湾中小企业协会邀集“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联合辅导基金会、7家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台湾第一家中小企业专业投资与辅导机构———台湾育成中小企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1996年4月8日,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运用委员会出台《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同年7月,台湾工研院设立台湾第一家创新育成中心[11]。根据创办主体不同,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可分为学校型、政府型、财团法人型及民间型4类,大部分创新育成中心为学校型,即由大专院校设立。截至2011年8月,台湾共有131个创新育成中心,其中,获“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资助的有99个,中小企业处直营育成中心4个(南港软件育成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南科创新育成中心及高雄软件创新育成中心)[13]。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在当局政策引导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协助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辅导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它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简言之,“产官学一体,创造三赢”是育成中心的终极目标。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最主要的服务内容是技术指导,其次是空间和设备(如办公室、会议室、展示空间、办公自动化设备、实验用机器设备、电脑等)的出租,再次是经营管理和宣传方面的指导,包括法律、税务等的咨询服务,有些育成中心还提供融资协助[11]。自1997年以来,台湾创新育成中心累计培育5024家中小企业,累计育成1920家新创企业[12]。种种绩效显示,台湾创新育成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科技评估体系台湾构建并长期坚持科技计划审查、执行管制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三联体系,该体系成为台湾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保证了台湾科技计划的立项、执行及成果质量。科技计划审查的工作重点在于研拟重点方案,包括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执行管制的工作重点在于计划方案的执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是将执行成果与检讨意见进行反馈,以便于计划修订[14]。

3台湾科技法律政策体系

1999年1月20日,台湾当局以“总统”名义公布施行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大法和基本方针,是公、私营部门科技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台湾科技基本法规定,根据“国家”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和区域均衡发展,“行政院”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汇集各界专家学者对台湾科技发展策略的建言,形成大会共识并据此共识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主要由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白皮书体现)。科技政策的整体规划方向,每两年调整一次,由科技大会和科技白皮书交叉滚动负责。最近一次科技大会是2012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最新一个科技发展计划是2013年10月“行政院”审议通过的台湾科技发展计划(2013-2016),最新版科技白皮书是2010年12月“行政院”核定的台湾科技白皮书(2011-2014)。台湾科技法律与政策,具体落实和体现在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上。台湾科技发展计划分为“行政院”核定并推动的科技计划和各“部会署”制定实施的科技计划。作为台湾制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技研究发展的依据,最新版台湾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2013-2016年台湾科技发展的7大目标及其主要推动策略,如下所示:(1)提升台湾学研地位。精进学术评鉴制度,构建学术型探索未知及问题解决机制,制定产学合作及利益冲突解决规范。(2)规范台湾智财(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产业智财布局保护网络与新一代新兴产业的智财布局,构建研发成果转化机制,营造智财基础环境。(3)推动台湾永续发展。整合科学评估资讯,增强科研能力,建立决策评估机制,解决土地利用争议,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动绿色经济转型。(4)衔接上游学研与下游产业。推动宏图方案、萌芽计划的实施与“国家”天使基金的投入等,分别填补研究发现技术新事业发展的缺口。(5)推动自上而下的科技计划。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总体规划与议题征求做法,强化“国家”型科技计划管理,调整指导小组成员,强化机动意见投入机制,拟定“国家”型科技计划退场原则与程序,强化绩效评估机制,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议题形成机制与上中下游连接。(6)提升台湾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科技预算分配合理化,采取产官联盟出题、学研解题的合作方式,引进国际顶尖创司,利用台湾与中国大陆及日本的关系优势。(7)科技人才危机。促进教育体系多样化,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专业训练与人力附加值高的培训产业,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台湾“行政院”推动“经济动能推升方案”、“黄金十年‘国家’愿景计划”及“‘国家’建设计划”实施,上述方案与计划都包含科技发展事项。此外,台湾“行政院”还核定由各“部会署”拟订,具有重大性、关键性或跨“部会署”的科技发展计划,如“强化工业基础技术方案”、“台湾生技起飞行动方案”等。为应对重大经济社会及民生问题,提升台湾的全球竞争优势,台湾当局从1998年开始,以第一优先的方式,推动一个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型科技计划”实施。该计划由“国科会”(现“科技部”)主导,各“部会署”参与,整合上、中、下游及官产学研各界资源。在该计划中,最早实施的项目是电信(后改为网络通讯)和农业生技,1999年新增防灾,2000年新增生技制药,2001年起陆续新增数位典藏、基因体医学、晶片系统、纳米及数位学习。经过终止、合并及新增,该计划最终调整为9项,分为3类:①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台湾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经济类(包括网络通讯、晶片系统、纳米);②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即与人民健康相关的前瞻分子生物技术的生技类(包括农业生技、生技制药、基因体医学);③与居家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民生类(包括防灾、数位典藏、数位学习)。2011年,台湾当局实施了网络通讯、生技医药、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智慧电子、纳米、能源等6个项目。各“部会署”根据自身的法定职能,拟订科技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案,规划和推动本部门科技发展。2011年,各“部会署”共实施了175项科技计划,包括:①“国科会”的“太空科技发展计划”、“晶片设计实作计划”、“高科技设备前瞻技术发展计划”等23项(不含6项“国家”型计划);②“经济部”的能源效率提升及节能技术服务领域计划、智慧电动车产业推动计划、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推动计划等114项;③农委会的渔业科技发展纲要计划、重大人畜共通传染病之防疫策略研究及推广等15项;④“卫生署”的医卫科技政策研究计划、卓越临床试验与研究计划等16项;⑤“教育部”的强化台湾特色之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应用人才培育计划、大专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纲要计划等12项;⑥“交通部”的智慧化海空运发展计划、气象领域气象科技研究发展中程纲要计划等10项计划。

4结语

第7篇: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全程就业指导;高职院校;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高素质人才,在当前大学扩招日渐式微,大学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其生存与发展。在高职就业工作宏观管理层面,以2005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教育思想指导下日益重视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工作,总理更是着力强调高职院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以致用”的方式,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教育部主办的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视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应当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指导,通过构建合理的教育结构的方式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在高职就业工作执行层面,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常规教学计划中将就业指导列入其中,其中心工作即对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并辅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定期的就业指导讲座、校园就业指导文化娱乐活动等工作方式;具体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及成才观为理念指导,讲解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就业相关政策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特点为主要内容,并辅以生动有趣的面试技巧及就业技能教育,以实现提升学生内在素质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若干问题及其剖析

1.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范围过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学资源主要投向应届毕业生,指导教师主要给就业前夕的应届毕业生若干注意事项,并及时解答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见的各式困惑。这种教学工作方法从教学方案上限制了就业指导教育接受群体的对象范围。本质上而言,就业指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构件,其教学目标是为提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能力和素质,其教学成果直接关系每一位毕业生的求职就业能力水平。由于就业意识的培养和就业观念是一种渗透性要素,实质性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不可一蹴而就。作为素质教育的分支,就业指导应当全员覆盖各阶段在校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分散到各学期中,将就业教育基本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再者,就业教育的核心并非只掌握就业技能,而是通过专业化教育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提升其就业能力。而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的上述三观几近定性,将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给高年级大学生将显著降低就业指导教学的效能。其二,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被简化为器物层面的技巧教育,仅向学生提供简单的就业信息及求职技能,而对于如何开拓直通学校就业平台的企业招聘渠道的问题,以及如何开拓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问题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关注力;对于学生是否能找到工作,以及该工作是否适合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生价值实现等问题也未列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学计划进程中。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与传统教育模式相冲突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与当前教育模式存在显著的不契合性。其一,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偏离常规专业课程的设计模式。与专业课程设计不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绩效考核缺乏严整性和规范性,由于其教学成果的检验需要等待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结果出来后方可给出较为准确的定论,这致使教务部门难以有效考核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及其教学绩效。其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等方面都尚存不足。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停留在就业政策、技巧及相关就业信息的收集与传播等方面,缺乏从改造人性的高度来设计如何塑造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其职业修养,健全其从业心理等方面教育的考量。其三,与传统高校教育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相背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重视服务学生轻视教育感化学生,重视就业指导的立竿见影效果实现,轻视对学生长期人生塑造的教育。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指标与其就业率水平直接挂钩,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管理部门测度各院校的教学水平的核心指标,由此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受到沉重压力,就业指导工作完成短期任务的倾向严重,遂弱化其教育效能。

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人才是决定其就业指导教学绩效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缺乏专业就业指导教师人才,多数高校通常由辅导员、政治部教员及就业指导办公室员工来兼任就业指导教学工作。鉴于这部分兼职教师缺乏基本的必备就业指导教学工作训练,其本身又肩负繁复的学生工作、教学及行政工作,缺乏必要的时间及精力深入探究就业指导课程研究。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主要表现为如下四方面:其一,知识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是直面学生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需强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思想体系,这要求其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背景,以及丰富的就业市场生存经验,这与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较为单一的知识结构及就业经验不足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其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分工不明,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及院系两级管理,管理条块化及分散化现象严重,致使多数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陷入琐碎事务处理。其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岗前培训及专题培训制度,培训的内容和模式较为单一,培训活动常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效果,难以满足任课教师及学生亟需的就业教育专业素养及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二、革新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路径

1.改进高职院校全程就业指导职业工作理念

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在于将大学生的学业指导与其择业指导融合为一体,构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革新就业指导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和物质需求特征。这要求指导教师须从如下方面革新就业指导理念。就业指导须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全流程。一方面,指导教师应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环境,并发动社会、学校、教师协力配合,共同创设感化学生情感的就业教育环境;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还应凸显学生主体性,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启学生自觉能动的认知就业知识的领悟能力、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基于此,高职院校的职教工作应凸显学生在就业教育活动中的主角地位,而将教师变身为就业教育的引领者,负责带领学生从实践表层向纵深方向拓展对就业本质的认知。

2.规整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内容的基本框架

①高职院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对高职大学生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能力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大学生在科学测定、分析并总结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验能力及缺陷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其各阶段的职业奋斗目标的可行性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客观自评、职业发展路线的择优、职业发展阶段分割及各阶段职业目标的确定等内容。高职阶段大学生心理需求变化迅速,其个人能力及素养进步飞速,故其职业生涯规划处于动态发展状态,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学内容与方法。

②高职院校全程化学业规划指导。学业规划发端于美国的职业指导与生涯教育理论,是高职院校就业规划的有机构件,即指规划主体在对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学业进行筹划与安排,确定学业线路,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以提升求学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效率的过程。高职院校全程化学业规划指导可从两个角度展开:其一,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辨析学业与专业之间的异同点,认识到学业是实现满意就业的前提,是推动其事业发展的基石。其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辨析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认识到二者之间虽然并不存在精准对应关系但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③高职院校全程化择业指导。高职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学生时代与独立开展社会生活的交界状态,而合理的高校的学习与生活安排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有效的缓冲期。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常设型仿真实训基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体现未来就职生活体验机会,以方便学生通过仿真模式更好的认知自我素质能力与其理想岗位之岗位要求的差距,从而激励其更为准确的修正、完善自我择业规划。高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各式困难,只有通过在职场中持续的打拼并被不断否定方可切身体会择业之精髓所在,并据此修正和完善自身择业期望与规划,以符合社会对应聘者的实际需要。

④高职院校全程化创业指导。高职阶段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动手欲望较强,通过提供全程化创业指导,可为大学生提供准备关于创业资本筹集路径、创业优惠政策、创业风险规避、创业素质要求等诸方面的基础性知识,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忱,降低其创业失败率。创业指导可从大学生入学之初展开,在低年级可进行创业知识准备工作教育,可以从创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知识和安全知识等四方面着手展开。创业指导教师对高年级的创业指导则可偏重于为大学生提供关于创业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法规、融资渠道拓展等方面的知识及实践路径,必要时可引进创业投资公司参与其中,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携手开展创业指导教育及实践。

3.强化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完善亟需建构一支师资力量充沛的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其一,应当基于由上至下的方式与高职院校主管单位联合建设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由上至下即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应当由院校主管单位与各地高校联合建设,通过动用主管单位的体制能量建立诸如“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联谊会”、“就业指导教学学会”等形式,密切各地高校间关于就业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共同促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其二,应当基于由内至外的方式与本地企业联谊以建设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由内至外即指高职院校通过下属二级学院与本地企业联谊,建立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交流合作平台,并通过企业管理精英进入学校展开工作,就业指导教师进驻企业挂职培训等方式,促进企业和高职院校围绕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双向联动机制。其三,高职院校人事及教务部门应当重视强化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工作。通过聘请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来校给就业指导工作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整体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教学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德华.全程化就业指导:促职校生高质量就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3):68-69.

[2]杜理才.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72-174.

[3]赵兰杰.高职思政教育与全程化职业生涯指导的有机结合[J].职教论坛,2012(14):69-71.

第8篇: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高职院校;政策文本;重c;路径

作者简介:周建松(1962-),男,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生态学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编号:GJA114008),主持人:周建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2-0005-07

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认真部署,各项行动计划和具体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有广东、河北、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东等20多个省市都印发了本省市落实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并相继启动了优质高职院校、骨干专业等项目遴选工作,其中,优质高职院校成为最为关注的重点,乃至焦点。优质高职院校建什么?怎么建?更在广泛讨论和探索之中。本文拟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回顾开始,结合实际和思考,就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进行探讨。

一、从示范到骨干、再到优质高职建设之路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最为敏感并具有影响力的要数2005年提出,2006年正式全面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尽管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也曾实施过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明确并作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建设项目,其影响力之大,涉及面之广,也许是迄今为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推手,由此带动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更使高职教育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优质高职院校恐怕也是由此而起,或者说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十年后的“再”。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回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五条明确指出: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即实施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该项政策旨在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据此,教育部、财政部率先于2006年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行动,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以下简称《意见》)[2]。《意见》明确提出,要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并将总体目标明确为: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具体任务:具体包括重点支持100所学校,直接让10万在校生受益,重点建设500个专业,4000门课程,1500种教材等,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意见》又规定了示范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二是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三是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四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五是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而又规定了入选院校的条件:一是领导能力领先;二是综合水平领先;三是教育教学改革领先;四是专业建设领先;五是社会服务领先。

应该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还是广泛的,但重点是围绕特色和水平而展开,比较注意了领导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体现了改革理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示范性和可监测性,示范建设重点抓了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重点专业建设,并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来具体落实专业建设的改革、特色和创新,为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以44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建设过程总体报告公开上网接受验收和监测的做法,不仅考验了学校,也培养和造就了专业带头人,更彰显了示范建设的初步成效。

(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要求[3],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施近4年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扩大重点院校数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此,印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以下简称《通知》)[4]。《通知》明确指出,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通知》指出,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据此,教育部财政部决定,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二是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三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五是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必须认识的是,从《通知》要求看,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计划,而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扩展和延伸,但名称上用了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字样,同时在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其目标和内容也非常具有综合性,当然,其更强调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强调了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但从实际情况看,骨干高职院校延续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传统,注重了重点专业乃专业群建设,但也丰富了内容,特别是把合作办学和体制机制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甚至放在了验收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从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校企合作确实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龙头。

(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

骨干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特别是在验收结束后,人们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作为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项目,还有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名称和项目或者有没有接续项目?于是,卓越学校、特色学校等等曾经引起广泛讨论。有学者认为,卓越是指在示范和骨干建设基础之上,特色是循着示范骨干之路走下去,在一些省市,据此也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举措和政策陆续出台,人们对此更寄予了愿望。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5],人们翘首以待的项目――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正式提出。根据《行动计划》,优质高职院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为: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应该说,《行动计划》对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含义和内容表达得还是较为清晰的,其中鼓励支持地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概念更十分明确,坚持以示范引领发展的观念也十分清晰,在内容上也有一些实质性要求,如持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质性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等等,这些都是在示范骨干项目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而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办学水平等仍然是建设的重点,争创国际先进水平则是一个新的提法。

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地方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在《行动计划》中已经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优质高职学校的创建建设目标和机制,除了明确200所的数量指标和总体要求外,在项目和任务中,又进一步明确了省级教育部行政部门做为负责单位,并表达了鼓励支持地方建设的信号。正因为这样,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已经开始行动,在此,我们择要对有关省份的政策文本做一分析和解读。

(一)广东:《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155号)(以下简称广东方案)[6],明确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依据是落实《行动计划》。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打造广东高职教育品牌为目标,以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重点,建设15所左右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推动我省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强有力支持、技术支撑。

《广东方案》进一步明确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一是服务发展即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改革驱动,即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以学生受益、学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突破制约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争创一流,即支持部分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高职院校,汇聚优质资源、打造一流师资、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全面增强高职院校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全力创建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

《广东方案》还明确了重点建设任务即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其中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包含了体制、内部管理、分配制度等诸多内容,在专业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提出了服务发展、精致育人、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内容虽然只分为四个方面,但实质上十分丰富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

(二)浙江:《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2016年9月25日,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浙教高〔2016〕144号)(以下简称浙江方案)[7],《浙江方案》明确提出要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和高职教育“三名工程”,结合《行动计划》提出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决定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

《浙江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即按照强化特色,培育优势的要求,支持一批办学基础好、服务能力强,与地方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明显的学校进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是深入开展育人模式创新,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若干所办学基础扎实、优势特色鲜明,改革意愿强烈且有明显成效的院校进行重点建设,打造具有较大国内外影响力的高职教育名校,引领和促进全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力争有若干所高职院校跻身全国前30位,力争有一批学校跻身全国200所优质高职院校行列,确保浙江高职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

《浙江方案》也明确了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学校为主,多方支持、竞争择优、动态管理、分类建设、重点突破。同时,《浙江方案》还明确各建设院校要履行建设主体责任,不同类型的学校要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强调,建设期间实行动态管理,以增强项目计划建设的绩效。

《浙江方案》还明确了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包括章程建设、学校治理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等;二是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围绕我省主导与优势产业布局,重点选择若干专业和专业群,改善条件、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改善实训条件、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推动教学创新;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际上是要系统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师德高尚、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四是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重点是推动与行业共建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公共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五是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包括引进来、走出去、建立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或联合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培养学生和员工,鼓励招收留学生和出国办学。

(三)山东:《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

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职教大省,山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于2017年2月15日了《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鲁教职字〔2017〕4号)(以下简称山东方案)[8],《山东方案》提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启动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

《山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示范引领、创新发展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产教融合紧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的优质高职院校,引领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具有山东特点,走在全国前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山东方案》也明确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实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促进项目建设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大幅度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使之具有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条件、一流的社会服务。

《山东方案》还明确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容,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制机制创新,除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外,还包括集团化办学、特色二级学院、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内部考核办法等;二是一流专业建设,围绕专业建设要素,系统进行建设和推进;三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同时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落实教师培养体系;四是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提高院校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社区教育,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五是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包括信息化环境、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提高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影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七是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八是特色文化建设,重点是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整体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一训三风建设,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九是从学校实际出发的特色项目,这也就是自造动作。

除了广东、浙江、山东三省以外,陕西、湖南等许多省市围绕优质高职院校等相关的建设项目也正在启动,其内容各有不同,也各有特色,但总体上看,上述三省的方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全国各省市区优质学校建设的大致情况,同时该三省的方案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三、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和途径的思考

笔者通过回顾国家示范建设、骨干建设的历程,在研究教育部P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和部分省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政策文本的基础上,审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应有重点和基本路径。

(一)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

应该说,我们今天提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与十二年前即2005年提出开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条件和时机都有很大的差别。2005年,正是新高职发展初期,我们刚刚从1980年开始的十八年老高职走来,从1998年开始的新高职才经历了七年左右时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地位、特征尚在探索之中。正因为这样,当初开展示范高职建设主要是为了局部创新、带动整体发展,也许还有点超前,但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决策者的良苦用心和积极作为,更不可抹杀十年示范高职建设的历史作用,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示范高职建设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9]。一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做为一个类型和层次确立之初就启动示范建设,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应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普及作用,对调动和积聚各方资源支持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意义更加重大;另一方面,在高职教育怎么办、高职院校怎么建尚未十分定论的情况下,示范建设通过项目试点,对突破“压缩饼干式”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落实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基本地位,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落实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等作用非常明显。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事实上,示范建设的作用在于唤起重视、促进定型。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有1359所高职院校,近1000万在校学生,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等也已十分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站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上认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应该说,人们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普遍认同,对高职院校类型、层次、属性、定位的认识已逐步清晰。正因为这样,我们确实需要通过工程和项目引领,建设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较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一流水平的优秀高职院校建设乃是工程和项目计划的重点[10]。关于这一点,我们无须讳言,也就是说,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我们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并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优质学校,这是当前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而探寻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定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优质高职院校项目实施。

(二)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历史方位

分析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及要求。如前所述,今天我们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必须按照一流要求,要建一批标杆性学校。怎么才算标杆,我们要看清楚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历史方位去分析。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等要求,强调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等,同时也提出要培养“四有”教师和“四有”学生,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对职业教育的批示中明确强调要将其做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青年成才成长的重要通道,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强调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为“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我们必须从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两大重点任务这一历史方位出发,研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原则和重点内容。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必须坚持把正确的办学方向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科学的办学定位放在重要位置,把加强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把加强以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治理体系建设和办学体制机制做为主要保障,同时要突出文化建设及文化育人工作,重视素质教育与专业建设的融合,重视师德高尚、教风优良、教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此同时,着力推动国际合作、构建信息化环境,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三)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原则

搞清楚了优质高职院校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我们就可以从规律着手,具体来分析建设原则。

一是择优支持原则。也就是说,优质学校建设必须是在示范和骨干建设基础之上,综合比较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优势特色、发展潜力等因素,通过竞争的方式,选择条件好的学校进行重点建设,就是锦上添花,即优质性。

二是一流目标原则。也就是说,优质高职院校事实上是要建设一批全国较高水平的第一方阵的高水平学校,代表全国高职院校的第一层次和较高水平,在国际交流中代表中国水平,即高水准。

三是示范引领原则。也就是说,优质高职院校不仅要具有较好的条件、教育办学水平、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较强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必须发挥对整个高职教育战线的示范引领和服务作用,在目标引领、理念引领、品质引领、服务引领、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能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是建设重点和要求。

(四)关于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

学校是一个综合体,优质高职学校建设也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体现出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各方面。优质学校建设应该有基础条件,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基础上,同时突出与学校发展和影响力相关的重点内容。笔者以为,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办学定位。学校应当坚持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统一,坚持服务区域或行业的定位,突出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守好办学阵地,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有专家认为,与国家示范骨干校相比,优质高职学校的建设应将重心放在产教深度融合,这是有道理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应当成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准,也是考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

三是高水平专业建设。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所在,一所好的高职学校,必须也一定得有若干高水平专业来支撑,这些专业既应该是学校的主体专业,体现学校的基本定位,而且这些专业应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先进,招生就业两旺,培养质量较高,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在岗位上发展的情况也比较良好。

四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所谓名师出高徒,一所高水平的学校,其决定和支持的力量,应当有一批素质精良、数量适当的教师队伍,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不仅要有一支专任教师队伍,有一个好的教师培养机制。同时,应该有一个好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机制,构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同时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成为双师双能教师。这其中,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尤为重要。

五是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和最基本的职责,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一所高水平的优质学校,应该有明晰的科学定位,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多的科研成果,提升学校服务区域、行业和战线的能力,因此,科研和社会服务也应该是优质校建设之重点内容。

六是文化校园建设与文化育人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大致定型并形成特色。正为这样,做为内涵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必须探索凝成自身的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各层面,据此推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

七是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建设相融合,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教育必须重视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专业为主线统领学校工作、分配学校资源,但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构建有自身特色且与专业协调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实现两者有机融合。

八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学校应该有高水平的管理,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运行规律,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的要求,构建起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既把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能有效激励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创新工作。

九是信息化环境和水平。信息化既是办学理念,也是办学条件,更是发展趋势。如何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发展应用广泛的特点,完善信息化设施,构建信息化环境,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和创新教学,改进和加强管理,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应该是一所高水平学校的必备条件。

十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优质高职院校,既应该是国家一流的,也必须是国际知名的,能够在国际职业教育界产生一定影响力,甚至具备为其他国家培养人才的能力,输出中国的教育培训,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积极发挥作用,这也代表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实力和影响力。

诚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支持地方积极开展建设,各地当有政策重点和具体特点,但围绕打造特色、提高水平、扩大影响力、增强贡献度这些方面是基本的,应鼓励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自主探索、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0.

[5]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2015.

[6]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Z].2016.

[7]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Z].2016.

[8]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Z].2017.

第9篇: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四层次 创新能力 培养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古往今来,人类的每次进步,人才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在当前广东省乃至全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型人才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6]。我校早在教育部正式开展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简称“大创”)之前,就启动了校级“大创”,并逐步构建了部级―省级―校级―院(系)级4层次的“大创”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并且用创新手段为“大创”赋予新的内涵。

1 多措并举,构建4层次的“大创”体系

1.1 以校级项目为基石,循序渐进构建完备的校级“大创”项目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我们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行校级“大创”。早在2007年,我校就在广东省大胆率先启动了校级“大创”,当年立项建设10个项目,每个项目给予1万元的经费支持,受益单位仅有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化学与环境学院等6个理工科学院,参与学生仅有39人。

在2007年工作的基础上,2008年我校扩大资助范围,立项项目数增加到68项,涉及院系9个,首次有教育科学学院和旅游管理系等文科院系参与“大创”,受益学生是2007年的5.5倍。2009年继续扩大“大创”覆盖面,当年校级项目立项90项,涉及院系有16个,首次有文学、音乐、美术等文科及艺术类院系参与,受益学生较2008年净增128人,并首次将“大创”覆盖面扩大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发挥示范中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2010年校级项目立项94项,其中理科类项目46项,文科类项目48项,首次文科类项目数超过理工科类项目数,同时也实现了“大创”对所有学院的覆盖,这是我校实施“大创”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1年继续扩大校级项目数,达110项,2012年又有新的突破,项目数达200项,并且首次设立了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受益学生近千人,实现了“大创”精英参与到普惠大众的历史性转变。

2007年以来我校开展校级“大创”情况见表1。

1.2 以省级项目为引领,稳步构建省级“大创”项目体系

由于我校较早开展了校级“大创”,各方面条件和基础较好,因此2009年顺利入选广东省首批省级“大创”高校之一,并且获批3年150万元经费支持和200个项目,其中理工科和文科项目各100项。该计划从2010年开始实施。从2012年开始,广东省教育厅对省级计划进行了调整,将以前的“大创”扩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该计划不仅包含创新性实验项目,而且还增设了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均有创新,我校紧跟形势发展,根据要求,顺利遴选了200个省级项目,其中创新实验项目171个,创业训练项目24个,创业实践项目5个,这也是我校首次开展省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揭开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的新篇章。至此,我校共构建了省级“大创”实验项目307个,省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24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5个,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和高起点的课外科研和创业训练机会,更为他们施展自身的才华,实施新点子、好想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1.3 以部级项目为龙头,扎实推进部级“大创”项目体系建设

我校开展校级“大创”时间早,基础牢,成效好,2008年获得国家“大创”实施高校资格,3年累计获批项目90个,获资助经费90万元,2011年教育部酝酿对该计划进行改革,暂停立项一年,2012年教育部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校再次成功获批部级实施高校资格,并且获得150个项目的资助,至此,我校共立项建设了4批共240个部级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23个,创业训练项目15个,创业实践项目2个。所有部级项目都是在省级项目的基础上择优遴选产生,体现了我校进阶式、金字塔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的构建思路,部级项目在整个项目体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对该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

1.4 以院(系)级项目为补充,扩大“大创”受益面

为充分发挥各院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我校在开展校级“大创”的过程中,通过增加名额分配方式有意识地向在院系层面“大创”开展情况较好的院系倾斜,以推动“大创”在全校的广泛开展,也为我校即将启动的“院院有创新,一院一品牌”的本科教学特色行动作铺垫。近年来,我校化学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等单位纷纷启动了院级“大创”,每年院系级项目立项数在100项左右,而且逐年增多,受益面不断扩大,对部级、省级和校级项目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2 真抓实干,以有力举措提高“大创”实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大创”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学生、指导教师以及院系主管部门。参与主体是推动“大创”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参与主体全心投入,“大创”的开展效果才有保证,我校紧紧把握这一核心要素,制定了针对院系、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并且狠抓落实,让他们愿意和乐于参与并推动“大创”。

2.1 推先评优,提高院系管理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我校各级“大创”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委托院系来开展,如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等,为了积极提高院系的管理能动性和管理绩效,我校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有明确的考评指标,对“大创”开展良好、管理有方、成效显著的院系授予“大创”先进管理单位,对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授予“大创”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获奖证书,并且给予物质奖励,这使得我校各院系“大创”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

2.2 树立标杆,激励指导教师悉心指导

为激励指导教师全心指导项目,并且树立典型,我校设立了“大创”优秀指导教师奖的评选,每年评选人数是当年结题项目数的10%。此外,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实验教改课题申报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倾斜。为此,近年来我校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超、师德高尚的指导教师队伍,如我校省级教学名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丁颖奖”获得者、“珠江学者”获得者等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师德师风好的知名学者长期参与项目指导,保证了项目的研究质量。

2.3 塑造典型,鼓励学生专注研究

“大创”项目参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保证其项目研究质量的核心动力,为了全面挖掘这种动力,我们在激励学生投入方面下足了功夫,(1)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定,评选出10%的优秀项目,并且颁发证书;(2)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所有成员发放结题证书,若在研项目学生因出国或申请保研等需要我们会出具中英文证明材料;(3)在推荐免试研究生时有相应的加分,而且项目研究成果还有额外计分办法,这些举措为学生全心投入课题研究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3 深化改革,为“大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前驱力

3.1 推陈出新,构建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主要以实验项目为载体予以实施,为精简基础性实验,优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设创新性、研究性实验,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我校累计立项8批153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结题3批72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保证了项目的前沿性和学术性。此外,我校给部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拨付实验教学改革经费,鼓励创设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目前3个部级和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都开设了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此外,积极鼓励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截至2012年11月,我校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0余门,将创新教育内化到课程体系中,充分渲染创新教育氛围。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从课内很好地烘托了创新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热情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2 广设教改课题,汇聚力量开展研究,为“大创”提供有力支撑

在教改课题方面,我校设立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创新创业课程、文科实验教材立项和一般实验教学教改课题等5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每年立项30个左右,每个资助2 000元,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每年立项30个左右,每个资助5 000元,创新创业课程每年立项10门左右,每门资助20 000元,实验教学教改课题近年来的立项重点放在“大创”开展模式、机制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从多渠道、多维度为广泛开展“大创”提供支撑,并以此让“大创”深入人心,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创先行”的工作思路。

4 制度引领,为“大创”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4.1 形成指导性文件,使得“大创”工作有章可循

我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和评审指标体系,如《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任务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验收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评审指标体系与等级标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中期检查指标体系与等级标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验收指标体系与等级标准》等,这些规章和文件为我校有序、有效实施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对项目科学、规范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使得项目的有效运行有章可循。

4.2 立章建制,为“大创”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可持续、健康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使得该计划的开展有序和规范化,我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办法》《学生创新奖评奖规定(修订)》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导师配备、实验场所及设备保障、经费配套、激励机制等方面对计划实施的所有环节均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如每年拨给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项经费用于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放,开展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活动,对于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时给予加分等精神和物质奖励等措施,为扎实推进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保驾护航。

5 结束语

“大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牵涉因素多,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7],只有参与实体积极性高,各项制度健全并落实到位,“大创”工作才能卓有成效,我校正是抓住了核心要素,近年来“大创”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近三年以来我校受“大创”资助项目主要创新成果汇总情况见表2。

参考文献

[1] 吉东风,李海燕,沈文飚,李俊龙,高务龙,王恬.“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的“钓”胜于“鱼”[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3):89-91.

[2] 廖蓉.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122-124.

[3] 周合兵,沈文淮,罗一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9):66-68.

[4] 周合兵,沈文淮,罗一帆.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4-7.

[5] 秦建丽.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学术论坛,2006(9):173-17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