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时珍的故事范文

李时珍的故事精选(九篇)

李时珍的故事

第1篇:李时珍的故事范文

《珍珠》这本书中描写了一个十二岁的女孩阳子,本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过着快乐的生活。然而有一天有着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远离她去了深圳,把她留给爷爷、奶奶抚养。同学的议论使她从小有了一种被父母抛弃的感觉,无助、彷徨……渐渐转化成对父母的怨恨。爷爷奶奶无尽的疼爱让李阳快乐的成长。当我读到爷爷因病过早去世,奶奶有了新的男友。我读不下去了,喉咙就像有一团棉花堵住,眼泪禁不住流下来……我为李阳的不幸命运感到同情和悲伤。

我不能理解大人们的思想,但深深同情故事中的李阳。故事读到一半,我怀着不安的心情问妈妈,这世上真有这么狠心的父母吗?妈妈看到我很伤心,耐心的安慰我,告诉我去把故事读完,慢慢会理解作者及其父母的。

故事中李阳奶奶重新结婚的想法又让阳子开始憎恨一切。他认为故去的爷爷像她一样被奶奶从心中抛弃了,她开始孤独、无助,开始痛苦。在心灰意冷时,爷爷曾为她讲的故事“珍珠”又重新燃起了她的希望。

第2篇:李时珍的故事范文

第一个故事写了一位名叫颜竹女孩的父母离婚,母亲离家出走,父亲酗酒过度去世,全家没有了依靠。可是,颜竹十分坚强,与哥哥、姐姐一起自食其力,勇敢面对挫折,并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中专学校。

第二个故事讲了一位名叫李佳的中学生,父母离异,性格变得自卑,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每想到自己家境就泪流满面。悲观的生活态度,最后促使李佳走向跳楼死亡。

看了这两个故事后,我深有感触。虽然颜竹、李佳两人都遭遇相同父母离异的挫折,但她们采取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颜竹坚强、勇敢面对挫折,活出一片蓝天;而李佳脆弱、不能面对困难,最终失去生命。我们应该学习颜竹的直面挫折、珍惜生命、任何困难都压不跨的精神。

我们应该都有听过张海迪的故事,她先天就重残,高位截瘫,可是她从来就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种种困难,自学成才,翻译了许多外文名着,并获取硕士学位。美国也有一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她在一岁半时就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可她却没有向命运屈服,24岁,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

她们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直面挫折,珍爱生命,把人生一样演绎得如此精彩,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而对李佳悲观的生活态度、最终失去生命而感到惋惜。

第3篇:李时珍的故事范文

1 痛风初期,由于卫表不固,风寒湿邪犯肌表,导致关节经络必阻,出现疼痛一系列症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李时珍提出:“防风主周身骨节尽痛,非此不除,同松节煮酒”。麻黄治“风寒风湿,风热痹痛,发汗。苍术散风除湿……发汗,通治上中下湿气”薏苡仁治“风湿身痛,日脯剧者,同麻黄、杏仁、甘草煎服”。痛风初期,宜因势力导,祛风除湿解表。所以李时珍在临床中常以麻黄。杏仁、解表宣肺,薏苡除湿,甘草补脾土而中和,且可制麻黄直发汗太过,使其微发其汗。因湿性重浊粘滞,侵犯人体则缠绵难愈。治之若大发其汗则风气可去,但湿气仍在。但加用芜活,防风,苍术,麻黄配甘草微发其汗,不但可祛风湿外邪,而且使表阳通行一身,阳气通则湿无流滞之所,故随汗而去。

2 痛痹易称寒痹。《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进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通。……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行小络,故率然而痛,得炅则痛止也。……”

痛风表现为关节剧痛,不红不热,痛有定处,迂冷加重,得热则缓为其特点。因寒主收引凝滞,致使关节肌肉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不痛则通。李时珍在临床中不但善用温燥散寒之品,以散寒通络止痛,如他指出草乌头治“风湿痰涎,历节走痛不止。”

“乌头,附子散寒止并燥湿痰。”而且还常常用酒剂散寒通络止痛。他认为“酒气味辛甘大热,能引药势,杀白邪毒气,通血脉……散湿气。故提出用白玲腾,石楠藤,青藤泡酒服,主风湿古痛顽痹。””

松节去筋骨痛,能澡血中之湿,历节风痛,四肢如脱,浸酒日服”。五加皮治“风湿骨节孪痛,浸酒服”。海桐皮治“腰膝注痛,血脉顽痹,同诸药浸酒服。”所以善用酒剂,温经通络止痛,因为酒剂不但能制作及服用方便,而且酒能温经活血助药力直达病所,解除病疼。

3 湿着于身,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若其人阴气盛者,必从寒化;其人阳气盛者,必从热化,临床热化者诸多。治当清热利湿治本,李时珍提出用黄苓治“三焦湿热,风热历节肿痛”;“秦艽除阴阳风湿,湿热,养血荣筋”;龙胆草、木通煎服,防巳、木鳖子并主湿热肿痛”;“茯苓滑石渗湿热”;“羚羊角入肝平风,舒筋,止热毒风历节掣痛效”;“黄拍除下焦湿热肿痛”。以上李时珍所用均无一味有舒筋活络止痛之药,但李时珍善用清热利湿之法,使温热去则经络气血通,关节利,疼痛止,体现了治病求本。

4 痛风不但致病因素复杂,而且病理表现也较为复杂,常表现为痰湿、瘀、寒等多种因素胶结在一起,故难解也。李时珍认为痛风可因“湿气化为痰饮,流注胸膈经络,发上下走注,疼痛麻痹”他提出可用“半夏天南星并治风痰湿痰,热痰凝滞,历节走注,右臂湿痰作痛,南星苍术煎服。”白芥子治“暴风毒肿,痰饮流入四肢经络作痛。”他认为“风痰麻木或手木或十指麻木,皆是湿痰死血”所致。主张用“橘皮下滞气化湿痰。”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湿聚生痰。故李时珍治湿祛痰时,还特别强调重用行气药。如他提出槟榔治“一切风气,能下行”;枳壳治“风痒麻痹,散痰疏滞”。

5 痛风因感受风寒湿邪,日久不已,久必致络脉痹,血行不畅而成淤,其临床特点则表现肢体痛如刀切,甚者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故在治疗此型痛风时,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同时,比当加用活血化瘀之品,方能提高效果。李时珍提出用“苏方木活血止痛”;“桃仁治血滞风痹孪痛”;“姜黄治风痹臂痛……破血中滞气”;“红花活血滞,止痛”;“川芎丹参破宿血、止痛”;“没药逐经络滞血,定痛”;“乳香补肾活血,定诸经之痛”。所以,久病必瘀,必用活血通络之品。

第4篇:李时珍的故事范文

婚前,磁带书是他们的媒人

1994年8月20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京城人家》栏目播出了一个访谈,让两个年轻人李珍和刘力群擦出了感情火花。

在那期节目里,自打出生就患有先天性失明的李珍,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

10年前,年仅21岁的李珍从盲校毕业,考入中国盲文出版社,担任助理编辑。这对于一个盲姑娘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但好学的李珍仍不满足,她希望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更多的知识。可是自学考试没有盲文教材,李珍必须和普通人“读”一样的书才行。她想出一个办法,请人把学习材料念出来,录在磁带上,自己再反复听。靠着这个笨办法,李珍经过4年努力终于通过了考试。

当李珍的故事被电波传送出来的时候,就让坐在收音机旁的电台监听员刘力群百感交集。同样是8月20日,1979年的这一天,当时还是个24岁帅气小伙子的刘力群,在自己的单位北京锅炉厂里,被一块突然坠下的1吨重钢板压断了双腿。转眼15年过去了,同样是对人生的“不满足”,支撑着他不断找机会学习,不断进步。那天,刘力群和一起听到广播的好友商量:“咱们去找她,帮她读书录磁带。”

从此以后,李珍总会通过磁带听到两个男子的声音。“他朋友像是在朗诵,声音抑扬顿挫。力群声音温和,就像在跟我说话一样。”李珍清晰地记得初次听到这些磁带书的感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还有大量报纸、杂志的文章,都是通过一盘盘磁带传到了姑娘的耳朵里。不过,姑娘并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读书,让刘力群费了大功夫。“我特意买了当时流行的燕舞音响,这句念错了,再重录,把录音机使得太狠了,刚用了两年就坏了。”刘力群说,“不过,录音机虽然坏掉了,我们两颗年轻的心却走到了一起。”因为有很多共同语言,很快,两个人不再需要通过磁带书传情了。1996年,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书,也可以天天当面“读”了。

婚后,书更像他们的孩子

因书结缘的爱情自然离不开书香的相伴。婚后,他们的家变成了真正的书香世界。

“我们没要孩子,书更像我们的孩子。”李珍说,自己常常下班回到家就累得瘫倒在床上,但一听丈夫念书,就不觉得累了。而丈夫想得更周到,吃饭的时候,他总比妻子先吃完。这样,妻子就能一边吃饭,一边听书了。“有时候,他读得口干舌燥,我就劝他别念了,可他不干。他知道我想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了解更多的事情。”李珍说,读书是两个人永远的甜蜜,每天,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几个小时。

尽管李珍看不见书,但她知道,家里的书架已经摆满了书。名家小说是他们共同的喜好。铁凝的《永远有多远》、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蛙》、池莉的《来来往往》……在温暖的小房间里,两个人的心因为书而联系得更加紧、更加密。一次,刘力群读起《廊桥遗梦》。读了两遍,李珍还吵吵不过瘾。两个人干脆就去了电影院,一边听电影,李珍眼中的泪水一边不停地掉下来,刘力群在一旁悄悄为她擦去泪水。

为了让妻子通过听书了解外面的世界,刘力群没少花嘴功。李珍说:“风靡一时的电影《花样年华》热映的时候,力群居然把张曼玉穿过的28套旗袍款式逐一给我讲了一遍。”而片中涉及到的色彩、眼神等内容,也是李珍理解的难点。这个时候,刘力群就搬出“十八般武艺”解释又解释。

读书,收获更多的幸福

刘力群夫妇对书的热爱发自内心,书也指引着他们的人生之路。

刘力群回忆,自己意外瘫痪后,人生跌到谷底,是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救了他一把。“我喜欢马丁·伊登那句‘捷足先登,强者必胜’。”刘力群说,当时,是一位女医生向他推荐了这本书。虽然看过之后他并不赞同马丁·伊登的一些做法,但主人公积极向上的一面给了自己力量。经过长期的刻苦阅读和自学,刘力群已逐渐成长为真正的自由撰稿人,在散文、诗歌、影视评论等多方面均有所涉猎,有些作品还获过奖。

第5篇:李时珍的故事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历史故事类课文。对于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我们需要在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突出文体特征,通过在有步骤、有引领的品读中,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感受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探求其中的细节和底蕴,促进学生对此类文体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一以贯通——读出线索

在初读历史故事类课文时,要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脉络,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等,让学生在初次品读中边读边思考,迅速进入角色。同时,理清线索也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整体印象,为后继细节的推敲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苏教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我以一组问题为指引,帮助学生提炼课文内容线索:(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2)他遭遇到什么情况?(3)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样?

启发学生确定本文的关键词“发愤”。通过对故事发展情节的梳理和人物性格成长的分析,学生尝试将课文分成四部分,即“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和“坚持写成”。文章这四个部分就是四幕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场景。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学生迅速融入文本,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栽下一粒坚毅的种子。

二、触类旁通——读出联系

历史总是互相贯通的。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进行联系,对不同课文进行串联,回想与人物性格类似、历史背景相近的阅读内容。如可以根据人物特点,回忆有哪些历史人物也具有相同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知不同环境、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差异;也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经历与文中类似的认知、情感历程,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

如教学苏教版《推敲》一文,我以“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引领学生进入“推敲”的情境。学生展开自己智慧的翅膀,给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答案,如“醒”、“俏”以及“绿”等。我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推敲”理由。有的学生认为:将岸边的花草树木当人来看,春风唤醒了它们;有的学生认为:春天就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俏”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动人;还有的学生认为: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春天给花草树木等披上了充满生命气息的绿色,用“绿”字表明春天的到来。教师带着惊喜的表情,以热情的语气表扬学生,并适时引入课题,展开教学。这样以类似的思维过程迁移到古人对字句的推敲上来,起到了很好的情感共振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成为进行类比联系的桥梁,不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而且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三、博识多通——读出背景

将故事放在指定背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透过大背景来体察小细节,学生思维活跃、观点独特。特别是当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时,教师要注意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围,渗透辩证的历史观,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

如教学苏教版《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一代医圣的伟大与不凡,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相关背景知识。如,《本草》这本书的辉煌——花费了李时珍30多年的时光,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也是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而产生的。再如,李时珍的小故事:当时的皇帝不理朝政、整天想着得道成仙,很多人都不相信医学而是迷信丹药。李时珍勇敢地站来出来,不顾被皇帝杀头的危险,向群众普及医药知识,并把自己的认识写进他的著作里。由此,学生情绪被点燃,心中洋溢着自豪之情,对文中破败的古庙、李时珍咀嚼药草等细节也能够仔细地去发掘,使李时珍的形象更加丰满。

四、融会贯通——读出形象

针对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历史故事类课文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一位位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也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留下深刻印象。在品读中,教师要围绕人物形象精心设计,把握文中关键词句,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性格、体会人物特征,使文中人物愈加清晰。如教学苏教版《三顾茅庐》一课,对刘、关、张三人在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性格差异,我精心剪辑了一小段电视剧视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中的描述,边观赏边解析:

1.看一看:播放视频片段。

2.读一读:再读课文,回忆脑海中的画面。

3.想一想: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拜访诸葛亮时有哪些不同。

4.议一议:你对《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有什么体会。

文本与多媒体的结合,并通过对比和反衬,刘备的求贤若渴、张飞的直率鲁莽和诸葛亮的雄才伟略等从文字上透露出来,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动作、语言乃至表情,如张飞的“嚷”、刘备的“轻轻敲门”和“轻轻走进去”等都真实般地浮现在学生眼前。

第6篇:李时珍的故事范文

1、《爱的迫降》主要由玄彬、孙艺珍、徐智慧、崔代勋、金永敏、金正贤、张慧珍等主演。该剧主要讲述了韩国财阀继承女因滑翔伞事故被迫降到朝鲜,爱上默默守护她的朝鲜特级军官的故事。

2、玄彬饰演的李正赫是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次子,朝鲜人民军中队(连)长,接受过高等教育精英,擅长钢琴,为找寻哥哥死亡原因而回国当兵。

3、孙艺珍饰演的尹世理是一个美貌,能力,财力兼备的时尚CEO,韩国财阀三代的继承人,因滑翔伞事故而迫降到朝鲜与李正赫相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李时珍的故事范文

生意告急,女儿打起了母亲的主意

1979年3月,王兰出生在成都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王政国做建材生意,母亲李万珍是一名中学教师。良好的家境以及过分的溺爱不但让王兰从小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而且性格骄横跋扈。

命运多舛,王兰上初中那年,王政国不幸遭遇车祸,留下李万珍母女俩以及将近200万元的家产撒手人寰。为了女儿不受欺负,更为了家产不被分割,李万珍没有再婚。

初中毕业,王兰没能考上重点高中,李万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她弄进了一所重点高中。可进学校后,王兰不是旷课,就是和一帮社会上的人在外面瞎混,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高考落榜后,李万珍托人为她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找了一份做售楼小姐的工作。上班还不到一个月,王兰就对这种成天陪着顾客看房子的日子感到厌倦了,她的心里甚至有些愤愤然,觉得自己家怎么说也有200万元,拿出来随便做点啥生意都比成天陪着别人看房子强。所以很快辞了职。

辞职后,王兰便开始游说母亲将那200万元拿出来给自己开酒楼。刚开始,李万珍坚决不同意,可经不起女儿软磨硬泡,想到女儿也大了,让她自己去做点事,增长点见识也不是什么坏事,自己又不可能照顾她一辈子,也就答应了下来。

2005年国庆节,王兰的酒楼终于开张了。之后,眼高手低的王兰开始在媒体大肆打广告,并且把各种菜品的价格做得较低,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顾客。刚开始,酒楼的生意还算可以,但除去各种开销之后,根本就赚不到什么钱。一个月后,当王兰把各种菜品的价格稍稍上调了一些之后,生意一下变得冷清起来。再加上管理不善,半年后,她的酒楼便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

眼看酒楼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王兰想把酒楼重新装修一下,改造一下环境,却苦于没有资金。父亲留下的200万元早已投入到酒楼的前期运作中去了。向亲戚朋友借钱,但那些亲戚朋友看着酒楼那个烂摊子,都不愿冒风险。向银行贷款,可酒楼的门面是她从别人那里租来的,再加目前生意惨淡,银行根本不贷给她。

万般无奈之下,王兰想到了母亲的那套房子。她想利用房子做抵押去贷款。然而,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后,母亲强烈反对。李万珍的顾虑并不是多余的,通过开酒楼这件事,她觉得女儿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那200万元已经被她拿去打了水漂,如果再把这套房子拿去抵押,万一有个什么闪失,自己恐怕连个栖生的地方都没有了。

酒楼的房租已经拖欠3个月,眼看酒楼就要濒临倒闭了,王兰很不甘心。然而,还没等她想出改变酒楼命运的好办法,房东就找上门来,索要拖欠的房租了。在王兰的苦苦哀求下,房东勉强同意再宽限一个月。此时已经山穷水尽的王兰再次打起了母亲房子的主意。她想,既然母亲不同意用房子做抵押贷款,干脆偷偷把它卖掉,大不了以后有钱了再给她买一套。此时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铤而走险,瞒天过海策划母亲死亡

让母亲拿房子做抵押她都不肯,如果真要卖掉房子,无异于是要了她的命。看来要想把房子卖掉,只能先把房子的产权偷偷转移到自己名下。2006年2月13日上午,王兰找到一家律师事务所,特地去咨询了一下有关房产继承和更名的事。律师告诉她,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可以更改产权,一是由当事人主动提出,将自己的房产赠与另一个人;二是在当事人自然死亡而又没有配偶的情况下,她(他)的房产就可以由子女直接继承。

从律师事务所出来,一路上王兰都在心里掂量。她决定伪造一份房屋转让授权书,可她拿着伪造的授权书找了好几个买主,别人都害怕房子有问题。看来,现在只能通过继承的方式把房子转到自己名下,然后再出售了。可母亲健在,如何才能继承房产?

当天下午,王兰把男朋友蒋平找来,一起商量对策。两人在办公室坐了半个多小时,蒋平突然大叫:“有了!现在不是什么事情都讲求个策划吗?我们何不也来做个策划?……如果……如果你母亲死了,你不就可以继承那套房子了吗?”见蒋平支吾了半天,说出来这样一个主意,王兰不禁生气了。

蒋平立即解释道,“其实我的意思并不要你把你母亲怎么样,也不是让你母亲真死,我们可以让她假死。我给你说简单点吧,你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想把你母亲的那套房子转移到自己名下,然后卖掉,而又不想让你母亲知道。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别人都以为你母亲已经死了,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那套房子了……”听到这,王兰茅塞顿开。但此时的她还是觉得这样做不太好,然而两天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她决定“冒一次险”。

2006年2月26日上午,王兰刚刚走进酒楼,很多员工不知从哪里听到了酒楼将要关门的事,纷纷把王兰围了起来,表示辞职并向她讨要工资。好不容易把那些员工安定下来,王兰不由出了一身冷汗。酒楼现在已经这样了,如果再让他们这么一走,那酒楼离关门就真的不远了。看来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拖下去了。接下来的时间,王兰把酒楼里所有的事务都交给手下人打理,自己则一门心思地扑在了如何让母亲“死亡”的事情上。

如果要让母亲“死亡”,首先必须得有居委会以及医院等单位的证明才行。为了得到居委会的证明,王兰便谎称说自己要结婚,要开一张居住证明。于是,居委会便给她出具了一份写着 “兹有本社区3幢2单元5楼4号住户王兰,女,长期居住于此”的证明材料,并盖上了居委会的公章。拿到这份证明材料后,王兰立即在后面加上了“其父王政国与李万珍为原配夫妻,只育有王兰一女。王政国于1991年因车祸去世,李未再婚,并于2006年4月11日病故,其二人之父母均早已亡故(二人并未收养)”的字样。

紧接着,王兰又通过医院的朋友,拿到了一份 “居民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自己填上了李万珍因胃癌死亡的字样。但这张死亡证明书上并没有医院的落款,仅在最下方注明了医生为秦某。为了保险起见,王兰又炮制了一份单位出具的证明书。

2006年4月21日,王兰带着这3份证明、户口簿、身份证、偷拿出来的产权证等找到公证处,要求做一份对“已故”母亲李万珍名下房屋产权的继承公证。公证员审查了3份“死亡证明”后,又来到她的住地调查情况。王兰把公证员带到事先已安排好的“邻居陈某”那里。陈某证实,王兰确实已父母双亡。之后,公证员做了一份对陈某的书面调查记录。

经过审查合格后,公证处于2006年4月29日为王兰出具了一份继承公证。就在当天下午,王兰便拿着公证书来到市房管局,将母亲李万珍的那套房子转到了自己的名下。那一刻,王兰不由得沾沾自喜,她甚至为自己的“策划”感到一种莫可名状的兴奋和激动,她想自己的酒楼终于有救了。

真相败露,母女反目亲情支离破碎

为了不引起母亲的怀疑,王兰为自己做好了万全的打算:等把房子卖掉之后,再从买房的那个人那里把房子租回来,等酒楼渡过难关后,就把房子买回来。

抱着这种侥幸心理,2006年5月10日,王兰找到一家房屋中介所的老板唐涛,把那套价值42万余元的房子以3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他。刚开始,唐涛有点不敢相信,王兰便把自己生意上遇到的困难向他说了一遍,最后又拿出了房屋继承公证书,以及房屋的产权证等相关证明材料。作为一个生意人,在利益面前哪有不动心的?再加上王兰各种手续都齐全,唐涛很快便信以为真,并约定第二天去看房。

第二天一早,王兰就以酒楼需要人手为由,把母亲打发到了酒楼里去帮忙。趁着母亲不在的机会,王兰立即打电话给唐涛,让其过来看房。唐涛看完房子,很是满意,当即就给了王兰5万元定金。

然而,就在王兰陪唐涛下楼时,李万珍却从外面回来了。王兰只好假装不认识自己的母亲,但李万珍却喊了她一声“小兰”。王兰见实在混不过去了,便故意在唐涛面前装出一副碰见熟人的样子,然后便跟着母亲上到了二楼,悄悄对母亲说:“妈,下面这个人是来找我要账的,我怕连累您,所以才装出一副不认识您的样子。我现在还得下去打发他,您一个人先上去。”还没有等李万珍反应过来,王兰就又跑下了楼。

尽管相隔了一层楼,但唐涛还是隐约听见了王兰在上面小声称对方为“妈”的声音,这让他的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当王兰下楼后,唐涛疑惑地问她:“刚才这人是谁啊?”王兰立即向他谎称说是自己的干妈。

当天下午,心存疑惑的唐涛便向公证处反映了这一情况。当初为王兰办理公证的那名公证员顿觉事情蹊跷,便和唐涛一起上门一探究竟。开门的正是李万珍!

当李万珍从公证员口中听说女儿为了卖房,竟然去公证自己死亡的事后,气得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亲生女儿,为了钱,竟然做出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来。待她反应过来后,她要求唐涛立即停止有关这套房屋的交易。

第二天一早,公证处撤销了此前出具的公证书,并将情况通知了市房管局产权监理处执法队。执法队很快冻结了这套房屋,并根据程序把产权重新划归到李万珍名下。为此,王兰不得不把已到手的5万元定金退还给了唐涛。

不过,从此李万珍一病不起,但她却坚决不让王兰去照顾她,而是花钱请了一个小保姆李群。由于缺乏资金,一个月之后,王兰的酒楼便不得不关门了事。

2007年1月17日,李万珍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便找来律师,立下了那份特殊的遗嘱。之后便咽了气。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王兰并没有对母亲临死时做出的决定表示异议。(鉴于可理解的原因,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本文拒绝上网、转载及摘编。)

第8篇:李时珍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李汝珍;《镜花缘》;炫才现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5-0064-04

在古代小说史上,清代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镜花缘》的叙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当时的流行模式,极富创新性。作者开创了一种新鲜的长篇小说体制,并且驾驭自如,一空依傍,别出心裁。相比《红楼梦》、《儒林外史》这种全景式社会生活图景的描写,“《镜花缘》就是百科全书式的才艺演绎”。[1]6作者完全将小说作为一种表现才学、表现自我的方式。那么是什么促使《镜花缘》炫才现象的出现?这里我们将运用重要的心理行为科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来解读《镜花缘》的炫才现象。

一、《镜花缘》之炫才现象

《镜花缘》中的炫才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鲁迅定位《镜花缘》为“以小说见才学者”。[2]181研究者对于才学的研究,多从小说文本出发,挖掘其中所包涵的炫才因子,或者结合时代背景证明,“‘炫学’只不过是作者濡染乾嘉学派学风之‘积习’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3]77。从2012年8月举行的第五届全国《镜花缘》学术研讨会可以看出,“《镜花缘》文本生成与审美创造研究”[4]65和“《镜花缘》文化意蕴研究”[4]66占据大会论文的大部分,这都是对小说中所蕴含的炫才现象的研究。

(一)《镜花缘》的类型地位

《镜花缘》的叙事结构复杂,意象和内涵极为丰富。对于小说类型的定义,历来争议颇多。胡适认为,“《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书”;[5]137孙楷第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则将其归之于《西游记》一类的灵怪小说;若从充满全书的讥讽调侃来看,其又近似于讽刺小说。[6]270何满子虽然对《镜花缘》的艺术价值不是特别肯定,但是还是勉强给了一个“杂家小说”的评价。[7]271《镜花缘》中融合论学说艺、数典谈经等元素,因此张俊也称“杂家小说的代表作,当是《镜花缘》”。[8]316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用“以小说见才学者”给《镜花缘》以基础定位,这是因为鲁迅充分注意到了《镜花缘》作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的显著特征。[2]182确实,从《镜花缘》一问世,人们对它的印象就是博学,如许乔林在《镜花缘序》中言“枕经史,子秀集华,兼贯九流,旁涉百戏,聪明绝世,异境天开……且津逮渊富,足稗见闻”;[9]1麦大鹏在《镜花缘序》里称其“忠孝节烈,文词典雅,百戏九流,聪明颖悟,闺秀团聚,谈笑诙谐,足见一斑”;[9]1-2洪棣元在《镜花缘序》中称其“繁称博引,包括靡遗,自始至终,新奇独造”。[9]2实际上,表现才艺是《镜花缘》的一个基本点,其中融汇了神魔、讽刺、社会问题等诸多小说类型的因素,可谓包罗万象,极尽炫才。

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镜花缘》叙事的独特性。李汝珍并不把情节性当作作品的叙事生命,作品的情节没有剧烈的转折和悬念,也不作日常生活的细致准确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也不是非常的鲜明。全书的情节结构主要是给作者提供自我表现的场地,叙事结构变成了作者展示才学的载体。但是,作者又不是粗粗搞一个框架,把自己的东西胡乱装进去,像是开一个杂货铺。它有着完整流畅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其中贯穿着许多思想,如正邪斗争、因果报应、儒家伦理道德、道家出世思想等,而且还始终贯通着作者对女性和对才学的关注和肯定。此外,它的叙事结构相当复杂,仙凡因果线索、反周复唐线索、才女线索、海外线索,或隐或显或疏或密地齐头并进,互相交错,组织得有条有理,极有章法,情节千头万绪而不见紊乱,细针密缝,行文非常缜密严谨。可谓是行云流水炫才情!

(二)《镜花缘》之结构行文

《镜花缘》的结构整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海外游历,展示海外风物;第二部分是百女聚会,展示诸般游艺。二者大体篇幅相当。李剑国评价此书:“《镜花缘》与以往的长篇小说完全不同。尽管我们可以发现它借鉴了《水浒传》、《红楼梦》等小说的某些构思和手法,但它终究是本特别的书――结构特别,题材特别,叙事特别,内容特别,观念也特别。”[1]3

第一部分的描写最为精彩,光怪陆离,引人入胜。这些素材都是得自古书,大部分出于《山海经》。作者李汝珍在书中第三十九回提到“天朝有部书是夏朝人作的,晋朝人注的”,[9]227正是《山海经》。第一回还提到《博物志》、《拾遗记》,也是素材之所出。李汝珍依傍古书而不拘泥,鲁迅曾赞道:“惟经作者匠心,剪裁运用,故亦颇有虽为古典所拘,而尚能绰约有风致者。”[2]182-183作者对原始材料大都进行了深度加工,相当于重新虚构,海外诸国都被赋予新的含义,妙趣横生。因此读《镜花缘》尽管可以用“好似读了一部《山海经》”(赵苕狂《足本镜花缘・本书特点》)来做比,但毕竟不是《山海经》的翻版,是新鲜的意象。

第二部分所写百艺,涉及极广。作者李汝珍自己介绍他这本所谓“少子”以其姓李而与《老子》相对的内容:“上面载着诸子百家。人物花鸟、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无一不备;还有各样灯谜,诸般酒令,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鞠、斗草、投壶,各种百戏之类。”鲁迅的“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这一赞誉很准确。[9]135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这些内容未必有趣,甚至有的还会使人感到枯燥,但却为研究游艺史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这充分展现了作者李汝珍的渊博才学。

学术界对于《镜花缘》中的炫才现象的研究,虽已相当充分,但这些分析基本都着眼于文本中的炫才,而对于作者李汝珍的研究不够深入。笔者拟从作者的角度着手,以李汝珍的创作心理为出发点,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的成长经验和才学,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的后三层次为立论点,层层剖析,逐步挖掘。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视野下的《镜花缘》炫才现象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指出“动机”一词,并非如一般所持“动机是促发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说法,他所说的动机,是指人性本质中的善根。人类的动机也就是个人出生后,一生成长发展的内在潜力。因此,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亦即其人格发展理论。马斯洛在该书中,将动机视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故而称为需求层次论(need - hierarchy theory),在书中将动机分为 5 层:

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10]40-44

2.安全需要(safety needs),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10]44-49

3.爱与归属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10]49-51

4.自尊需要(self - esteem needs),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10]51-52

5.自我实现需要(self - actualization needs),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10]53

五层需求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二层称为低级需求,较高的后三层称为高级需求。低级需要一般为外部物质得到满足;高级需要一般为内部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出发点基于自身的所定非物质目标得以实现,才能使需求得以满足。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例如:人的创造性驱动力,比任何其它需要都更为强烈,有些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是如此强烈,以致宁愿死也不放弃。

对于《镜花缘》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中所描写的如梦如幻的画面和新奇鬼怪的艺术风格。从首届《镜花缘》学术研讨会论文中看,“大会内容涉及《镜花缘》作者、版本、本事、方言、思想、艺术、影响等各个方面。”[11]250很少有从心理学视角对作者的创作动机进行研究,通过对作者创作动机的研究,打破了传统文学研究中的考据索引等方法的束缚,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解读不一样的《镜花缘》。

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文学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四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对于《镜花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本身。确实,《镜花缘》这本小说极尽炫才,广泛采撷前人典籍,罗列各种技艺,让读者目不暇接,所以研究者多侧重小说中的炫学之风。从作家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也有一些,但主要是集中在李汝珍的生平和交游考证,还没有从李汝珍的创作心理来研究的,以李汝珍的创作心理为出发点,结合小说中出现的炫才现象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因为从作家到作品是存在互动关系的。

(一)《镜花缘》的产生与李汝珍的爱与归属的需要

乾嘉时期,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乾嘉学派逐渐放弃了清初顾炎武等“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他们响应“博学好古”、“无征不信”的号召,在整理和考订古书上有较大贡献。但他们冥心追古,脱离现实,又把经史变成一种空疏的东西。同时,通过八股考试制度和统治者的提倡,程朱理学也成为独尊一时的统治思想。这种风气,无疑会影响到一些文学创作。当时的文人将这种学风视为一种时尚,纷纷以炫才展示自己才情,意欲与之相伍。李汝珍也是其中典型的一员,他创作《镜花缘》实际上是出于一种爱与归属的需求。

他们把考据引入小说的艺术构思,甚至连闺阁琐事、小女闲情的生活描写,也充满各种百戏之类的文字内容。李汝珍的《镜花缘》出现也与这种学风不无关系。正如胡适《镜花缘的引论》所云:“那个时代是一个博学的时代,故那时代的小说,也不知不觉的挂上了博学的牌子。这是时代的影响,谁也逃不过的。”[4]136郑振铎《清初到中叶的长篇小说的发展》也曾指出,《镜花缘》出现于嘉庆间,是时代使然,在小说中“作者也未尝不夸耀其文学”。[8]213三十五岁开始创作《镜花缘》的李汝珍,首先期待的是自己的作品被当时文学主流乾嘉学派和当时的环境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那种文人的迫切精神需求引导他在文学史上书写出《镜花缘》这一极具特色的奇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乾嘉学派,也在中国古典小说即将转入低谷之际,呈现出别开生面之作。

(二)李汝珍炫才,学识渊博文人获自尊的需要

纵观李汝珍的生活经历,需要指出几点,都是与《镜花缘》有关的。

李汝珍在《镜花缘》末尾曾说自己“恰喜欣逢盛世,喜戴尧天。官无催科之扰,家无徭役之劳。玉烛长调,金瓯永奠。读了些四库奇书,享了些半生清福”,[9]624-625似乎活动得舒服潇洒。其实这是自我解嘲的话,不能认真。连个像样的功名都混不上,也只好寄情于学问、游艺和小说了,所谓“心有馀闲,涉笔成趣,每于长夏馀冬,灯前月夕,以文为戏,年复一年,编出这《镜花缘》一百回”,[8]625这倒是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李汝珍的潦倒落寞,让他需要获取尊重,以在《镜花缘》的炫才来努力维护个人自尊。

再者,李汝珍是音韵学家,他对韵学的浓厚兴趣和造诣最显著体现在作品中的歧舌国的那张字母表。

此外,李汝珍编过围棋谱《受子谱》,表明他对围棋也有相当研究。由此推及其他诸般游艺之事,包括正在流行的河古游艺,他肯定也都有浓厚兴趣。他的知识和才能极为宽博,这些就成为他的《镜花缘》里得以对种种技艺得心应手地进行描写的基础。这也是他发挥自我才华、展示渊博学识、欲使“尊重需求”得以满足的一种方式。

(三)炫耀才学,反映时尚,李汝珍精神的自我实现

小说第二十三回,假林之洋打诨,说明本书的写作,也有矜才炫学、“随笔游戏”之意。因此在书中,作者采撷前人典籍,杂取旁收,举凡诸子百家、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无一不备;还有各样灯谜、诸般酒令,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鞠、斗草、投壶,各种百戏之类。正如鲁迅所说,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9]135这反映了一种时尚。其中有些描写,以文为戏,妙语解颐,饶有情趣;大多则敷衍成文,意味索然。作者似只在通过卖弄博学,求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即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求――它是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镜花缘》后半部分,即作者为了实现自我需求,展现自我才华,炫耀才学所作,是作者对自身文学才艺的淋漓尽致的表达和发挥,也是作者自己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自我超越的一种形式。

《镜花缘》之炫才现象,诸子百家,各有争鸣。既有鲁迅先生的“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赞誉,又有“敷衍成文,意味索然”的批评。[2]182但《镜花缘》对于李汝珍自己而言,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二十年成一书,他渴求这二十个酷暑寒冬能展现出他所有的才华。于是便有了李汝珍结书后“心有馀闲,涉笔成趣,每于长夏馀冬,灯前月夕,以文为戏,年复一年,编出这《镜花缘》一百回”的感慨之言。[9]625这是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是价值和理想的一种追逐。

参考文献:

[1]李剑国,占骁勇.镜花缘丛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安凤琴,阿运锋,王倩.《镜花缘》炫学现象解读[J].古代文学研究,2009(3).

[4]王立,秦鑫.第五届全国《镜花缘》学术研讨会综述[J].辽东学院学报,2012(6).

[5]胡适.胡适文存二集(卷四)[M].上海:上海书店,1924.

[6]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7]何满子.古代小说退潮期的别格――“杂家小说”[J].社会科学战线,1987(1).

[8]张俊.清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9]李汝珍.镜花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李时珍的故事范文

一、激情导入,初识人物

(课件展示:李时珍画像、郭沫若题词“医中之圣”“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1956年,我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为李时珍的墓题词,开头的四个字就是“医中之圣”,医生中圣人级的人物。题词的最后一句是:“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郭沫若给予李时珍极高的评价。李时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是通过怎样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攀登到祖国医学界的最高峰的呢?今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走进他寻访药材途中的一个小故事,一起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的那一夜。

设计意图:引用――树立人物的高大形象

选用郭沫若为李时珍的墓题词的开头和结尾两句话,让李时珍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起来,深深地根植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自主读文,感受一夜

那一夜是怎样的一夜?请你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用心感受。读完后,冉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想用什么词语?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艰苦 认真

设计意图:浓缩――在概括训练中整体感知课文的主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文学创作中,认识、情感、思维以及想象是合一的,阅读者应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凶此,这一环节把长文读短,旨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三、在“吃点苦”中,感受艰苦历程

对于这一夜,我们都感受到了艰苦,而李时珍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同学们,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吃的只是一点苦吗?他所说的“吃点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苦呢?请你自由品读课文,画出能让你感受到艰苦的词句,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品读课文后交流学习感悟。

1.路途艰苦

出示语段:“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好几个月”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想象:“餐”“饮”什么?体会李时珍所到的地方之多,所走的时间之长。

补充材料:李时珍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到过江苏的茅山、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河南的云台山。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一万多里。

读了这段材料,你除了感受到一路奔波之苦之外,还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荒山野岭、路途艰险、采药时会有生命危险)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他――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他一一( );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他依然是――( )。

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留下了他的脚印,荒山野岭中留下了他的身影。李时珍跋山涉水,身临峰谷,明明吃尽了千辛万苦,他却说――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设计意图:激活文字――在想象中获得情感体验

叶澜教授曾这样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那么,想象便是这“生命的涌动”过程中最强大的推动力。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去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涵。

2.住宿艰苦

出示语段:“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

读着上面的几段文字,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住宿的艰苦?

引导学生抓住“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厚厚的、露天的屋顶、几块砖垒成桌子”等重点词语,体会古寺的摇摇欲坠、破败不堪,住宿环境的恶劣和T作条件的艰苦。

一心察访药材,一路奔波,一路疲惫,推门看见的却是满眼的破破烂烂,如果是你,你的心情如何?

再想想家里有( ),有( ),有( ),你说住的条件能比吗?

出示:“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

但李时珍坚信:“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设计意图:咬文嚼字――在对比中体悟语言色彩

这一环节以读为主,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露天的屋顶”“几块砖垒成桌子”“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等词句来体会这是一座荒凉、阴暗潮湿、破败的古寺,感受条件的艰苦。然后把住古寺与住家里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到察访药材的艰辛。抓住关键词,就是抓住了细节,在让词语的内涵丰富起来的同时,文本的内涵也就立体、丰润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吃喝艰苦

出示:“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一个“啃”字,你“啃”出了什么?(干粮的硬、难以下咽、没有营养……)

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都喝的是泉水,啃的是干粮,有时好几天都不下山,你说这日子苦吗?可李时珍却笑着说――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四、在“吃点苦”中,树立人物形象

李时珍35岁断然决定,不惜一切重新编写《本草纲目》。在寻访药材的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翻山越岭,访医采药,到现在已经快50岁了,这样长期在外奔波已经快15年了!他挺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是什么让他那么执着,那么坚持呢?

学生交流。

补充资料:李时珍24岁开始行医。在行医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前人所作的药典《本草纲目》并不完全可靠,有些分类不清,有些记录的药效不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该多么危险啊!于是35岁的李时珍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重新修订《本草纲目》。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哪些想法?

正是为了万民得福,李时珍才不怕吃苦,甘愿吃苦,值得吃苦!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一一在补白中升华人物形象

这一环节补充的材料,让学生不仅了解了李时珍察访药材的原因,而且体会到了李时珍的那种决心,真正领悟到李时珍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同时李时珍的形象和学生对他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搜集李时珍的小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