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范文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

第1篇: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生态管制;多规合一;空间管控;管制政策;空间规划

文/陈雯 孙伟 李平星

生态服务功能是区域空间的基础性和约束性功能,尽管各类空间规划重点不同,但都把生态管制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进“多规合一”是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改善原有空间无序开发带来的生态空间遭受蚕食、环境不断恶化等状况的现实需要。生态服务功能是区域空间的基础性和约束性功能,尽管各类空间规划重点不同,但都把生态管制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探讨生态管制在“多规合一”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生态管制的概念与特征

生态管制的提出

生态管制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不断加剧而产生。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书,唤醒了各国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1972年,联合国首次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强调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使生态管制成为政府实施空间管理和资源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生态管制工作始于1973年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改革开放以前,生态管制以生态建设工程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生态管制也更加趋向系统化、综合化,特别是2000年前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等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生态管制进入新的阶段。

生态管制的内涵和特征

市场在空间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存在投机性、短期性和趋利性,在生态、环境等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空间资源配置及其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上时常表现出无能为力,因而由政府通过“有形的手”进行生态管制,成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生态管制是政府通过监管、控制以及制定相应政策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以维持生态平衡、提升环境质量、实现生态一经济一社会协调发展的措施和手段,是理性政府促进永续发展的主要作为。生态管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生态保育,指对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维护价值的生态系统进行划定和保护,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二是环境治理,指为保障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而进行的污染物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活动。

从“多规”空间协调角度出发,本文重点探讨生态管制的重要生态系统划定与保护内容。这种生态管制具有四个明显特征:一是手段多样,包括编制和实施生态空间保护规划、制定和落实区域保护政策法规等;二是有明确的空间属性,核心是识别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划定需要管制的生态空间边界,且管制措施和手段因地域范围、空间单元的差异而不同;三是兼具强制性和指导性,生态管制的要求是强制性的,管制手段是指导性的;四是以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为目标,兼顾保护和发展双重需求。

生态管制及规划的国际经验

即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生态管制仍然是政府为数不多且行之有效的空间管控手段之一。

美国的国家公园政策

由中央政府划定330个国家公园,其规划设计、保护、经营管理统一由国家公园局直接负责,相关州、区域的空间规划需严格遵照国家确定的规划执行,同时还要确保周边地区的空间景观和功能要与国家公园的保护要求相协调。

英国的国家公园和绿带政策

英国国家公园的土地被称为“皇室领地”,其中进行任何活动都须经过国家公园委员会批准。依托国家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及联系通道划定“绿带”,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管制政策,是英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约束性和刚性最强的内容。绿带边界具有永久性,当地政府确定绿带边界后,很少有变动,不得已的变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需要非常严格的变更程序。

荷兰的绿色空间政策

荷兰空间发展战略以“整合”为核心手段,以生态管制为前提,实现控制城市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其中,国家空间战略规划由住房、空间规划与环境部负责,空间规划分部主要负责空间发展战略、架构及区域分工安排等内容,环境规划分部主要负责生态空间划定及生态管制政策制定等。区域和地方参考国家的组织架构,详细拟定地方的生态管制计划,交由省政府和国家政府审查通过后实施。

澳大利亚的区域景观与农村保护地区

通过划定空间功能分区,明确空间用途管制,将生态管制与城乡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南部区域规划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区域景观和农村保护地区、城市足迹、农村生活地区三类。其中,景观和农村保护地区面积不低于区域总面积的50%,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管制,并针对保护区域类型的不同制定详细的生态管制政策,城市足迹和农村生活地区不能与之重叠。

我国生态管制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做法相比,我国生态管制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和困境。

生态管制涉及部门多,规划和管理都缺乏有效协调

一是管理政出多头,涉及环保、林业、农业、水利、住建、国土等多个部门。二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都有生态管制内容,由于规划导向和目标不同,生态管制要求差别较大,缺乏协调机制,规划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三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多,包括生态保护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类型区保护规划,各规划间尚未很好协调。

生态管制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标准缺失,尚未形成“多规”能够共同遵循的生态管制基础

生态管制的核心和前提是识别并划定需要实施管制的生态空间,然而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识别标准与划定技术,导致各地区生态环境规划所划定的生态空间或者生态红线区域依据不足。在个别地区甚至以“一刀切”的方式要求地方划定生态红线区域,使得划定标准不一、结果参差不齐,客观上加大了其他规划空间管制内容与生态规划衔接的难度。

生态管制规划时序滞后,规划体系中的位置比较尴尬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发展规划的专项规划,即便有生态管制内容,其规划期限一般仅为5年,难以指导规划期限15~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虽然目前生态环境规划独立于发展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编制,规划期限也扩展到中长期,但地方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时序普遍滞后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无法满足“生态优先”的现实要求。

生态管制规划法律地位低,易受其他规划压制和冲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是其他各项规划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经本级人大审议后报上级政府乃至国务院审批。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由本级政府批准实施,是规划中法定地位最低的,生态管制内容在与其他规划产生矛盾时,常常处于被压制和让步的地位。

生态补偿机制仍处于探索之中,生态管制现实操作难度大

对某一生态空间实施生态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权,应该进行必要的生态补偿。然而,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对生态补偿只有原则性的要求,对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责任缺乏明确界定,对补偿内容、方式、标准和实施措施也缺乏具体规定,尚未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

“多规合一”要求下生态管制的改革路径

针对当前生态管制规划及操作存在的问题,围绕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目标,进一步深入探讨生态管制在“多规合一”中的地位及改革创新路径,强化生态管制在“多规”空间衔接和各类管控边界划定的基础性地位。

确立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

面对发展形势和要求的重大变革,生产性空间需求减少,生活性和生态性空间需求增加,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空间开发模式都难以为继,必须将发展理念转到协调、均衡、可持续上,将生态管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地位,保障开发与保护的统一。

提升生态管制的规划地位

确立生态管制规划(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在“多规合一”框架中的基础性、约束性地位,编制时序先于其他各类规划,其他规划必须遵循。改革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审批制度,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变为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将政府各项决策是否符合空间规划特别是生态管制规划作为合法性审查的重要方面。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管制规划体系

切实注重生态管制规划体系内部的“多规合一”,既要明确不同层级规划的关系,理顺国家、省、市县各级生态管制规划内容边界,体现上位规划对下位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并给下位规划留出足够发挥其作用的空间,又要处理好不同类型生态管制规划的关系,整合相关规划生态管制内容,精减规划数量。

研究建立生态管制空间识别与划定技术标准

加强生态学、地理学等跨学科综合研究,研究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空间识别和划定的指导性标准,明确分区域生态管制的总体要求,各地区在指导性标准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探索制定更精细、更具操作性的地方标准。深入研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用地分类标准、规划管理信息平台等与其他规划的技术性衔接问题。

通过立法确保生态管制红线的永久化

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探索完善生态管制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将生态管制规划划定的保护红线长期化、永久化,明确生态管制红线修改条件和程序,严禁侵占和随意更改,因经济社会发展确需修改的,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程序进行。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第2篇: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范文

并 对国土规划中如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带来一点启示。

关键词:自然资源;国土规划;可持续利用一、引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强大技术手段的运用正在剧烈地改变自然结构和社 会经济结构,人类在短短几十年里创造出的财富,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环境和生态状况恶化日趋严 重,“三废”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资源 耗竭、沙漠化、海洋污染等愈来愈严重,资源环境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

国土规划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国土规划是因地制宜实施 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是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有效途径;而资源 环境保护是国土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国土规划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国 土规划中关注资源环境因素,是为了有效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对发展的影响,实现 更好更快地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安全是国土规划的重要依据,是经济发 展重要要素之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土地不仅是任 何物质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和必需的物质条件。实现土地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我国环境资源现状我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却是人均资源小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 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 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 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 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 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目前,对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意义重大的资源,如耕地及草场、淡水、能源 等,在我国2800 多个县市区中,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规定的人均0.8 亩耕地 警戒线的有666 个。同时,我国能源资源结构有致命的弱点,煤占一次能源总消 耗的70%左右,高效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少,我国目前单位GDP的能 源消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 倍。据预测,45 种主要矿产(含能源矿产)中, 国内现有探明储量能满足今后十年需求的可能只有一半, 特别是像石油、 天然气、 铜、金、富铁矿等大宗矿产资源严重不足,届时我国许多大油气田和大型矿山会 因资源耗竭而将关闭。

这不仅将极大地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影响国家 的安全,而且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就业等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 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 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 和加拿大, 居世界第四位, 但人均只有2300 立方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 位,是全球13 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每年新增1万平方公里,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每年以2 万平方 公里的速度增加。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城市化和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增长导致了污 水和废气排放量的持续上升。水体、大气、土壤和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生物多样 性、水源涵养能力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持续下降给人民身心健康、国家环境安 【1】 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三、国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利用不合理, 1.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土地利用不合理 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造成了土地严重浪费。随着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供求呈现日趋紧张的态势。据 测算, 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张导致平均每年占用的耕地约占城市用地增加部分的 58%, 然而城市内部大量土地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集约化程度很低。全国城市的 建筑容积率平均不到0.3, 城市闲置土地占5%,40%的城市土地处于低效利用状 态。同时, 我国城市中工业、居住、商业、道路等类型用地比例失调, 工业用地 比重过高, 大多在30%左右。国营工矿建设和生产造成的废弃地约有200万公顷, 已复垦的不到2%。从耕地利用状况看, 中低产田占了2/3, 产量较高地区也还有 相当的增产潜力。不少地方农作物布局不合理, 没有实行区域化种植,生产潜力 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林地利用率也低, 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产量只及世界平均水 平的75%;已利用牧草地中, 优质草地仅占27%, 单位面积蓄产品量只及美国的 1/3;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也不充分,村庄建设由于大部分是平房,人均占地要比 城市高出一倍。【2】 2.重利用 轻保护, 重利用, 2.重利用,轻保护,土地资源环境恶化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短缺, 人们不惜破坏环境滥开发耕地, 掠夺式、 粗放式 的利用耕地资源, 重用轻养, 忽视土地保护, 造成土地负荷过重, 地力衰退,土 地质量不断降低, 土地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我国有的耕地受“ 三废” 和 农药污染, 工业废渣和垃圾的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耕地严 重退化。全国耕地中有国耕地中有59%缺磷, 23缺钾, 14%磷、钾都缺,中低产田 占耕地总量的70%。我国已经退化的草地占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半干旱和亚 湿润干旱区的草地总面积的57%, 森林的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每 年沃土流失多100亿吨, 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0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水土流失 面积的27%。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 长江每天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就有500 个足球场大。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 土地资源表现出严重的荒漠化、次生盐渍 化。我国实际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7.3%, 相当于个14广东省, 盐渍土地 有9.913万公顷, 潜在盐渍化土壤1.733万公顷。【3】 3.国土规划调控手段的缺乏 3.国土规划调控手段的缺乏 国土规划调控手段的缺乏影响了资源环境保护有人把国土规划比喻为 “上管 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由于国土规划包含的内容太广,随着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来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致使有些方面可操作性差,难以 直接实施。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土规划还缺乏与有关政策的配套协调,有关的 法规也不健全,管理机构还不完善,有的政府部门对规划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缺乏认识。

从而使国土规划往往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未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指 导作用。

4.侧重经济效益 侧重经济效益, 4.侧重经济效益,忽略环境保护 由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即可实现, 且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 巨大的作用,而生态社会效益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人民群众也只有在满足了自 身的物质需求时才会进一步需要精神上的享受。 因此,某些现行的国土规划常常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作为主导目标,无视 资源环境对经济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5.规划的刚性影响了资源环境保护 5.规划的刚性影响了资源环境保护 现行的国土规划还主要停留在对规划结果的描述上, 缺乏对规划实施过程的 调控和反馈。而资源环境是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得规划很 难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修改, 规划也就难以真正的协调人口、 资源、 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造成资源破坏,从而不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

6.规划时间上的有限性影响了资源环境保护 6.规划时间上的有限性影响了资源环境保护 国土规划是一项时间跨度很长的规划,其期限一般都在20 年以上,有的可 以展望到30年甚至更长时间。由于规划期限长,必然要求规划方案有明显的超前 性,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又要有近期建设重点项目布局规划。但在实际实 施过程中由于近期目标更为明确具体,所以更为侧重于近期的资源开发、生产力 布局而对中长期计划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无法坚持贯彻下去并实现预期目标, 往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规划方案做出较大幅度的改动甚至偏离原来的方向。

7.规划的地域性限制了资源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的国土规划大多按行政区进行, 强调区内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 置。地域之间的自然、经济、社会联系不会因为行政区界而中断,特别是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行政区的界限却要求有 一定的稳定性,如果用行政区的框框去束缚某些跨行政区的合理联系,那么规划 本身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 用其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 的作用,而且会严重破坏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4】四 国土规划中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1.建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预警系统, 1.建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预警系统, 控制土地资源浪费 建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预警系统 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的存量持续下降, 建立土地资源预警 系统, 对存量土地进行动态监测, 土地存量临界警戒可以反映出土地资源保障 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状况, 同时对地价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过程进行有 效的控制, 实现政府对土地的强制性干预和管理。

只有政府的管制加上足够高的 需求, 从而控制对土地资源的浪费。通过预警系统正确评价土地资源生态系统 的运行状态, 准确预报、预测土地资源环境可能发生变化的趋势, 有效地减少 灾害损失, 保证土地的质量。

2.重视国土规划的公众参与性 2.重视国土规划的公众参与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环境和质 量, 而国土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因 此,公众参与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让公众参与规划, 一方面有利于规划的广 泛接受和实施。

因为公众对于自己生活区域的自然社会与经济状况有着更深刻的 理解, 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所拥有的优势有着更深的体会,公 众参与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公众参与还 可以集思广益。

3.注重国土规划中的生态效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大大加强,国 家有关部门也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尤其近几年更是投入大 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源环境恶化的 趋势并未得到完全遏制, 环境问题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国土规划的 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不断恶化的资源环境, 国土规划 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提高环境质量,维持资 源平衡。

将社会经济发展控制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不能以破坏资源环境可 持续发展为代价。

国土规划的目标体系必须由追求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转向 追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 循环,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社会。

4. 加强国土规划中的资源环境保护规划 国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协调好生态、经济、社 会三者的关系,是指导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依据。因此,资源环境保护规划 必须服从国土规划,从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不得与 国土规划的意图相悖。

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只在一些特殊地区, 而资源 环境是普遍联系的,不同地区的环境也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以后的工 作中有必要在较大范围内普遍开展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完善立法与实施管理 体系,提高其法律地位和可操作性。

5.加强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 加强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 5.加强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补充耕地后备资源 通过开发宜农荒地和沿海滩涂资源, 可以补充一部分耕地, 但数量有限,以 此来弥补耕地减少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要达到耕地占补平衡, 最具潜力的应该 是通过土地整理, 这是增加耕地, 补充建设用地,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建 立耕地资源安全体系, 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土地整理是通过对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的重新规划和调整,可有效地消除 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 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农田生产环 境,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使得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达到统一, 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整理类型分为农田整理、村庄土 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地复垦整理、城镇土地整理和小流域综合整治。对城 市土地的整理, 主要是改造旧城区、改造和增加基础设施、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建设生态公园等, 充分合理利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应从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利 用闲置土地着手,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度,减少城市发展占用耕地。

6.加强国土规划的实施性 6.加强国土规划的实施性 再科学的规划, 只有付诸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以往的国土规划在计划经 济体制下,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强制执行。如今,在市场经济 体制下,不确定因素增多,必须综合运用以下各种手段保证规划的实施:将国土规 划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的责任,确保规划目标与任务的实现;加强国 土规划立法,使国土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得到法律上的保障;运用价格、税收、 财政、 金融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国土资源, 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高新技术;加强国 【5】 土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 鼓励公众参与国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参考文献:[1]李加林.国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1999,12(3):69. [2]吴次芳,潘文灿.国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新玉,等.新时期国土规划的重要性及其特点[J].地理与地理信息学,2003,19(2):47. [4]师武军,郝寿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土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5,(5),36-39 [5]曹清华,杜海娥.我国国土规划的回顾与前瞻[J].国土资源,2005,(11),20-21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是不是土地局_自然资源部拟设6大部门16司,重点探索“多规合一”模式自然资源部拟设 6 大部门 16 司,重点探索“多 规合一”模式陆昊履新自然资源部一月有余,从出席自然资源部挂牌仪式、主持召开座谈会, 到北到雄安、南下海南调研等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探索“多规合一”模式下的规划编制正成为这位新部长开展新工作的重要抓手。

但自然资源部都有哪些部门,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谜!据麦街网消息,5 月 7 日下午,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主持会议宣布,自然资源部除 综合司局外,拟成立 16 个业务司局,每司局各成立一个筹备领导小组,并宣布了 小组长(同时特别强调小组长不一定是最后的司局长)。一、自然资源1. 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司 2.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司 3. 自然资源权益司 4. 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司二、 土地5. 国土空间规划司 6. 国土用途管制司 7. 国土生态修复司 8. 土地资源保护司三、矿产12. 海洋战略规划经济司 13. 海域海岛司 14. 海洋预警司五、测绘15. 测绘行业管理司 16. 地理信息监测司六、综合司局办公厅、自然资源督察办公室(执法局)、政策法规司、财务司、科技司、国际 合作司、人事司、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局、机关服务局。值得注意的是,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官方网站已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 资源部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也改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 局。二者在自然资源部的一级入口名为“测绘”、“地质调查”,与“海洋” (国家海洋局)并列。 在 3 月 30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增谦应邀参加了自然资源部就机构改革方向、 职责 定位和职能设置等问题组织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并作了发言。

侯增谦认为: 地球系统科学是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基础。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系统修复,一是需要建立强大的调查与评价-探测与观测模拟与预测全流程技术体系 ;二是做好四个环节重点工作:摸家底、做评价、 定规划、用护监;三是需要按使命重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陆部长走马上任以来,不仅积极听取各方意见,还在全国各处调研。北到雄安、南下海南4 月 11 日,陆昊出京第一站便是雄安新区,他就 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 生态保护及自然资源管理有关政策创新 进行了调研。 4 月 12 日至 15 日,陆昊又南赴海南,在海口、文昌、三亚就 围填海工程对海 洋动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变化、 保护和修复,城市河湖生态修复,深海科学与工程,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 及“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等进行 调研。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将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 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因此陆昊这两次出京调研内容都涉及国土空间 规划。在出京调研之前, 3 月 26 日、 27 日,陆昊以部党组书记、部长的身份连续 主持召开两次部党组会议,主题分别是 机构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 。两次部党组会之后, 3 月 29 日至 4 月 4 日期间,陆昊连续主持召开 5 次研讨 座谈会,分别邀请业务司局负责人、地方政府负责人、专家学者、有关部委负 责人、企业代表参加,针对 如何细化中央已经确定的自然资源部职能定位、科 学设置机构、做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 ,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 案》 。

《方案》提出,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 底条件,划定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 开发边界(简称“三区三线” ) ,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统筹各 类空间性规划, 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 ,为实现“多规合一” 、建立健全国 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空间规划期限设定为 2030 年, 试点范围在原有海南、宁夏试点的基础上,纳 入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西、贵州,一共 9 个省份。中国现行的空间规划主要有 4 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 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分别由原国土部、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和原环保部负责 组织编制。

由于这些规划的编制管理机构分散、层级结构和编制标准不统一, 所以经常出现规划目标相抵触、内容相矛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国家发改委、 原国土部、 原环保部和住建部等四部委曾在 2014 年 8 月联合下发 《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 ,选择了 28 个市县,由 4 部委分别指导进行试点,但 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各部委均 以各自负责的空间规划为主,进行“多规合一”的试点,依然导致规划的标准、 流程都无法统一。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刘小平对此表示, 空间规划是最基本的规 划,要给所有的规划限定一个帽子。以往各种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 划、国民经济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存在“打架”现象,产生较多冲突矛盾, 导致有些用地得不到合理利用和及时审批,现在通过 制定空间规划作为基底, 有助于实现规划间的上下联通。

刘小平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空间规划就是一个大盘子,起到统领作用,往后所 有的规划,都不能突破这个基底的限制。在空间规划中,有三点很重要:一是 城镇开发边界,二是生态保护红线,三是永久基本农田。

这三条线,是后续规 划绝对不能突破的底线,城市的未来发展布局,得在三条线的范围内去做功能 优化调整。探索“多规合一”规划编制陆昊上任后立马着手探索“多规合一”模式下的规划编制,敢于啃下这根“硬 骨头”。那么,究竟什么是“多规合一”,这与空间规划有何关系?“多规合一”在“三规合一”(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 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于是变成“四规合 一”。

这几大规划各自体系庞杂、缺乏沟通协调,经常产生矛盾冲突,“多规 合一”旨在解决“打架”现象,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 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 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总体改革方案》提到“多规合一”时,明确提出整合目前各部 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由此 可见,“多规合一”的目标已经由过去的“统一的规划体系”回归为“统一的 空间规划体系”,这明确了“多规合一”的对象是空间性规划,也就明确了“多 规合一”与空间规划的关系:编制空间规划、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是目标,推进 “多规合一”是手段、是过程,开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也就是省域“多规合一” 试点。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维宸认为,“多规合一”并不是采用“拼凑 模式”将所有规划简单地进行合并,也不会取缔任何一个法定规划,而是根据 实际情况, 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将经济、社会、土地、环境、水资源、 城乡建设、综合交通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进行恰当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 任务目标、保护性空间、开发方案、项目设置、城乡布局等重要空间参数标准 的统一性,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各类资源,和政府空间管控和治理 能力的不断完善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牛雄认为, 组建强大的自然 资源部,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解决空间规划重叠的问题,对国土空间进行严 格的用途管制。

陆昊选择雄安和海南作为重点调研对象,很可能与这两个特殊地理位置上的国 土空间规划有关。

雄安作为即将在一张“白纸”上建设的新城,在空间规划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雄安新区将借鉴国际经验,高标准高质量组织规划编制,开展“多规合一”,打 造城市建设的典范。

去年 5 月, 原国土部就已经将雄安作为国土资源管理改革试 点和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区,重点从保障用地需求、土地供应政策、城市地质调 查、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土地税费相关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海南则是全国第一个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省份。海南敢于创新、勇 于突破, 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评价为 “在推动形成全省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上迈出了步子、探索了经验”。

外界认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很可能成为陆昊上任后开展工作的一个 重要抓手。 国外空间规划经验 其实,空间规划在国外并不是新鲜事。英国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绿带”的概念。1938 年,英国迫于市郊环境保护组织(Campaign to Protect Rural England )的压力,制定了《绿带 法》,用法律形式保护伦敦和附近各郡城市周围的大片地区,限制城市用地的膨 胀。通过“绿带”,可以将城市中的公共活动区和住宅区分开,将各个住宅区分 开,将母城和卫星城镇分开。德国的空间规划体系主要涉及联邦、联邦州、地区、地方(市 镇)四个层级。四级规划自上而下相互衔接,并综合考虑同级专项规划的空间要求,形成系统、 完整的空间规划体系。上层规划体现概念性和战略性,底层规划则体现操作性。

在德国空间规划体系中, 所有对土地和空间的设想都成为空间规划体系的一个有 机组成部分, 而不存在平行的自成一体的国土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城 市规划体系。日本 的空间规划体系表现为 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三规并存”的状态。空间规划体系的层级与中央政府、都道府县以及市町村的行政组 织层级相对应。国家层面的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区域级层面的规划是 衔接性 的规划,地方级层面的规划是实施性的规划。新加坡 采用 两级空间规划体系 ,分别是战略性的概念规划( Concept Plan )和实施性的总体规划( Master Plan ) 。美国 城市总体上都是 采取区划和城市规划两级规划体系 。

纽约市空间规划体系主要由综合性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简称区划)两级规划形成,同时通过 统合规划与联邦政府进行衔接。社区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交通、住房等)是 以纽约总体规划作为依据,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专项进行深化,同时作为下阶段 区划调整的依据。 从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空间规划体 系制度设计来看,具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特点,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制度设计具有一定 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是规划体系层级清晰,分工明确。二是规划的事权管理架构清晰,并有完善的规划协调机制。三是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

>>>>>>>>>>>>>>>>>>>>>>>>>>>>>>>>>>>>>>>>>>>>>>>>>>>>>>>>>>>>>>>>>>>>>>>> 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长期专注于智慧海洋、智慧渔业、智慧自然资 源领域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软硬件系统开发、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及智慧海洋规 划咨询等服务,擅长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 与北斗导航系统(BDS)、三维可视化制作与虚拟现实、大数据与云计算五大核心技 术的研发。服务领域涵盖海洋生态环保、海洋资源管理、海洋预报减灾、海洋执法、 海洋发展规划、海洋经济、水产品、渔政许可、渔业产业、渔业执法等。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是不是土地局_国土分局主要职责分局主要职责 (一)承担保护与合理利用辖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责任。组织实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 管理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国土资源发展规划和战略。

(二)承担规范辖区国土资源管理的责任,调处土地矿 产权属纠纷。受理土地、矿产违法行为检举、控告;依法调 查处理国土资源信访案件; 定期开展土地、 矿产信访倾向性、 群体性事件的排查与处理,完成县局和上级交办的信访案 件;切实履行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信访事项报告备案职能。

(三)依法对辖区内矿业权进行管理,并对采矿权挂牌、 拍卖、出让和转让进行审核和上报。实施辖区内矿产资源勘 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矿业权设置和矿 山选址的现场踏勘及初审工作;开展矿山企业年检和矿产资 源开发利用统计年报,做好矿产储量登记、统计工作;落实 矿产资源规划、矿山自然生成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地质灾 害防治规划等有关规划的实施工作,负责协调处理矿业权权 属纠纷等。

(四)组织落实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政策;实施土地用 途监管。组织具体建设项目供地方案的编制资料,并做好初 审工作;负责调查核实农牧村个人建房用地标准、建房资格 条件,组织和审查农牧村个人建房的有关报批资料等;公示 拟报批农牧村个人建房的名单、核定标准、座落位置等情况 和批后结果。

(五)配合开展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转让业务工 作,做好项目的协调、实施和管理。监督检查辖区土地、矿 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 依法保护土地, 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 使用者和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六)承办或参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矿产资源开采 权等权属纠纷,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案件。

实施对辖区内单位、个人遵守和执行土地、矿产法律、法规 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和处理违法行为;承担农 村个人建房违法案件的调查处理。

(七)组织实施辖区内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与培训; 负责征收国土资源各项费款;承担辖区内国土资源的综合统 计工作。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各项规章 制度, 贯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 严格财务制度。

第3篇: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区面积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城市发展不合理现象,城市能否按照既定的规划有序、和谐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针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没有及时跟上,这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缺陷,《城乡规划法》已明确提出了应对城市、镇的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1.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主要内容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估,应当主要从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规划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以及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各项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规划实施评估还应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要根据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向校对空间布局是否与发展方向一致,要根据一般每两年一次的城市空间发展轨迹判断城市阶段性发展方向,分析是否与总体规划一致。应对阶段性的重点建设项目、重要基础设施、重要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全面评估,考查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应全面的对《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要将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各项强制性内容与现状情况进行对照,客观评估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公众参与制度等都是规划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决策机制,是我国城乡规划民主化、科学化的重大进步,规划实施评价应对上述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具有重要影响,规划实施评价应着重分析各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具体存在什么影响,与规划实施有何关系,政府如何才能处理好规划实施与相关政策之间的关系。应对分区规划、专业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的制定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应全面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规划实施评估主要内容涉及的问题。

2.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技术路线

2.1构建规划实施评估的指标体系

本着全面系统、重点突出、便于操作的原则,构建如下表所示的评估指标体系。

表1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

2.2评估指标数据产生

上述指标体系建立后,评估委员会需要分组开展调查对比工作,将各评估指标的实际状况与规划状况对比,整体把握、量化打分,赋值在0―10之间,分数越高代表一致性程度越高。同时,需要邀请专家和市民代表对各指标进行打分,使两者的打分各占一定比例进行合成,达到公开、公正、客观的效果。

2.3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在明确了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评价值后,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评价时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为佳,即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咨询以及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建议,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在权重设定时,为了提高权重赋值的可把握性,并增加其准确性,把规划实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设上述指标的权重之和应为10。

2.4规划实施情况综合评估结果

指标权重确定之后,结合各项打分,就可以计算得出规划实施情况综合评估结果,如综合评估分数在60分以下,说明规划实施情况比较差;综合评估分数在60―80分之间,说明规划实施情况比较令人满意;综合评估分数在80―100分之间,说明规划实施情况令人满意。

2.5规划实施问题分析

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改进对策,对城市建设进行纠正和调整,使城市规划得到更好地实施。结合评估委员会、专家和市民对各指标的打分以及综合评估结果,可以对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指标分值在60分以下的,说明该指标反映的相关内容存在问题。

2.6提出优化规划实施效果的对策

根据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情况与规划预期之间的差距,提出优化城市规划实施效果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玉鸣.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孙施文、周宇.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规划汇刊,2003(2):15―20.

第4篇: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范文

城乡规划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个领域均需要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对于城乡规划工作来说同样如此,这一工作必须从制度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创新理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其规划效果的提高。主要论述的正是有关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城乡规划过程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的保证规划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市场经济;城乡规划制度;措施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目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同时也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城乡规划过程同样需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要在此基础上完善资源配置工作,从而使其在制度方面达到创新,这对于我国城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城乡规划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必须得到社会各领域的足够支持。

1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制度资源配置所扮演的角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制度资源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其角色类型的了解能够为具体制度的创新提供基础。具体而言,土地市场运行规划以及公平配置空间资源均属于其所扮演的角色类型,文章主要对上述两方面展开来进行了分析。

1.1土地市场运行规则。

对土地市场运行的规划是城乡规划所扮演的一个主要角色。总的来说,城乡规划的本质便是对土地的规划与在分配工作,在这一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要,这是保证社会各领域的利益能够达到平衡的一个重要基础。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具体制度,土地的私有制不可能实现,从根源上讲,土地的所有者并不具备对土地的私有权,因此在城乡具体规划过程中,对于土地的规划一定要以市场为基础与导向,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各利益体的利益达到平衡。

1.2公平配置空间资源。

对空间资源的配置是城乡规划制度在资源配置中所扮演的另一个角色。城市与乡村的空间不是固定的,这是城乡规划工程实现的基础,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主要保证,其划分过程必须足够公平才能达到最大程度发符合社会要求的标准,因此,在对城乡规划制度的制定与创新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对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2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措施

城乡规划制度主要包括决策制度以及执行制度两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保证城乡规划制度能够有所创新,就必须要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度从各个角度得到创新,从而保证其整体的先进性,保证其能够最大程度的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想适应。具体而言,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的创新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对决策制度的规划

2.1.1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笔者建议,在现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下,积极探索“三规合一”,开展“多规融合”统筹发展研究,积极在编制主体、技术标准、编制方法和编制目标等方面实现“三规”更好的融合,从空间层次、规划内容和行政管理三个方面理顺“多规”关系,创新搭建“多规融合”工作平台。同时,整合现有的各类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基于城乡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不同规划,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2.1.2建立年度计划及评估制度。

基于事权、有效性等城乡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进行合理增减,增加管理性、统筹性和协调性内容,删减无效、琐碎且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落实的内容。通过建立年度实施计划制度和年度实施评估制度,保障城乡总体规划的实施。在近期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每年滚动编制年度实施评估及下年度实施计划,通过年度实施评估,充分了解城乡发展现状,监测、总结、分析和评价上年度规划实施情况,在实施的过程中反馈、检讨城乡总体规划。

2.1.3创新规划编制形式。

合理把握规划指标的刚性和弹性,对于建筑退线等要素的控制要硬,对高度、密度、开发强度的控制要因地制宜,可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加强用地功能控制、建筑建造控制、交通

组织控制和景观环境控制,以及城市开发中“公共产品”控制等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改为可以根据效果、地块所处位置的不同而通过走程序作规划动态更新,体现规划的灵活性。其次,要加强规划编制研究,在思想层面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低影响开发等理念融入规划,在编制技术层面投入充足的人力和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经济分析,重视并保障规划编制成果转化为规划设计条件,确保应用于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公众参与制度、专家制度、听证制度增加规划审批的技术含量。采用“城市发展单元规划”等新的规划编制形式,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补充形式,实现综合统筹、多方参与、富有弹性及经济可行等目标。

2.2对执行制度的规划

2.2.1统筹各机构的权利。

笔者建议将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机构统一起来,配合“三规合一”和“多规融合”的规划协调机制,实现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协调和整合。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大部制改革”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此外,应合理划分事权,实行“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的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强化规划业务的垂直管理,建立一种有效的纵向制约与反馈关系。

2.2.2创新行政审批制度。

借鉴国内外经验,将开发项目分为一般开发项目和特别开发项目,一般开发项目不需审查许可,特别开发项目需要审查许可;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周期;在已有“一书三证”的基础上,加强批后监管工作,抓好放线验线、竣工验收的环节,重视对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及加大对违法建设查处的力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技术审查和竣工验收,同时重视基础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真正做到“一张图规划、一张图实施、一张图管理”,提高规划审批和验收效率。

2.2.3完善责任制。

建立有效的规划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保障规划决策者采取负责的规划决策态度有着重要意义。建立城市规划决策责任档案可为决策责任追究提供事实依据。记录决策的每一个环节,会议记录或者文件签发单记录每一个环节的经办人,在局务会等集体决策时应将各领导的反对或赞成的意见记录在会议纪要里,会后应让与会领导审查会议记录的内容并签名,将记录归档,以备查询,这样的集体决策机制,为决策责任追究提供全面、真实的基础材料,在很多地方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可以看出,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完善,其中制度问题便属于其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领域都必须做出极大程度的创新才能使自身的发展与当前时代相适应,城乡规划领域同样如此,城乡规划制度必须从决策以及执行两方面入手进行改善,这样才能保证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广斌,王勇,袁中金.中国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基于法团主义的视角[J].城市规划,2013(10):9-13.

第5篇: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规划多规融合综合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县域范围内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林业规划等多规并行。由于规出多门,各有侧重,且在实际编制与执行中,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导致同一区域内不同规划间频现标准矛盾、管理分割、沟通不畅、指导失衡等问题。

为降低各规划间的不协调程度,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迈出探索的步伐。从广州“三规合一”、北京“四规合一”的整合构想,到重庆城乡四规叠合的规划尝试,再到上海、武汉、济南等地对于两规协调编制的设想及实施,都在寻求建立一个能统筹全局的地区综合规划。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对规划编制手段进行技术层面的改良,没有组织机构方面的保障,暂未形成能够顺利实施的解决方案。

针对当前各类规划的存在与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探索县级层面的“多规融合”方法,寻找融合和协调不同规划的路径,构建规划管理工作体制,使融合后的综合规划真正成为政府管理空间资源的有效工具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二、多规并存现状

当前,县级层面的各类规划多是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编制与实施,各部门之间没有必然的业务联系,也不存在隶属关系,这就令各部门在编制与实施规划时各自为阵,较少考虑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总体来看,各类规划之间主要存在以下七点不协调:

一是规划体系不统一。各类规划由各职能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的编制和实施,遵循各条线上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要求和技术规范,规划体系各成派系,相对封闭独立。

二是战略目标不统一。各类规划站位不同,各有侧重,不同规划间存在战略目标不一致或同一战略目标不同解释等现象,使得不同规划的指导方向具有一定的偏好性和局限性。

三是控制指标不统一。各类规划之间技术规范不同,调控手段不同,控制指标体系不同,使得不同规划间存在同一控制指标定额不同,相互矛盾。

四是规划时序不统一。各类规划之间规划时点、规划期限存在差异,同一时期内,关键时间节点上存在规划内容矛盾、目标差异等现象。

五是空间布局不统一。由于各类规划偏好不同,遵循的规划目标不一,在规划空间布局上各有考量与侧重,容易在实施管控工作中,产生边界冲突,引起规划时常修改。

六是基础数据不统一。各类规划因体系独立,基础数据采集所依据的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分类方法等各不相同,使规划采用的基础数据差异较大,同一对象出现不同的现状值。

七是监管平台不统一。各个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监管相对独立,监管标准不一,实施中易产生冲突,规划实施困难重重。

三、“多规融合”目标

对目前多规间存在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就需要在现行各类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多规融合,形成综合规划,统筹各类规划目标与指标,协调矛盾,使综合规划可以形成(一)“一个目标一盘棋”的工作模式。即紧紧围绕一个县域发展战略目标,消弭或减小各规划间规划目标、规模、布局、建设时序等方面的矛盾,实现现有规划充分融合,降低规划修改频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打破原有各线规划相对独立封闭的工作模式,群策群力,整体谋划,构建一个目标一盘棋的工作模式。(二)“一个规划一张图”的成果模式。即充分融合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农业两区规划等现行规划,创新规划体系,提炼基础性规划控制指标,编制一个综合规划,统领各部门规划,在同一个规划基础底图上形成统一的空间发展框架和功能分区,构造一个规划一张图的成果模式。(三)“一个平台一张网”的监管模式。即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成果为基础,建立县级数据共享的综合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审批平台,提高行政管理及审批效率。从而监控和管理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的各个工作环节,构筑一个平台一张网的监管模式。

四、“多规融合”内容

“多规融合”的融合内容是融合的重点,直接关系着融合后的规划是否切实可行,能否指导区域发展,满足各利益主体需要。所以需要对当前各类规划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并将其主要内容融入综合规划。根据目前各类规划存在矛盾冲突的几方面,可以规划体系、战略目标、控制指标、规划时序、空间布局、信息系统、实施机制等作为主要融合内容。

(一)规划体系

针对规划体系繁杂、规出多门的现状,融合形成一个统领性的综合规划,指导各部门规划及乡镇综合规划;各部门规划均需遵循综合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和空间布局等,在各自领域内进行编制;在乡级层面则实现多规合一,形成乡镇综合规划,指导各地村级规划的开展。乡镇可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实际需求选择性开展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战略目标

针对战略目标不一、多头指导的现状,融合各部门发展目标,从而明确县域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及城市定位,最终形成县域发展战略目标,作为全县发展的最高准绳。

(三)控制指标

针对控制指标交叉、标准矛盾的现状,在各部门规划原主要控制指标的基础上,提炼形成县域综合规划核心控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GDP、人口、城镇化率、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中心城区发展规模、产业发展规模、森林保有量、生态公益林面积等,各部门规划涉及核心控制指标的均需严格保持一致。

图一综合规划指标体系

(四)规划时序

针对规划时序错位、节点各异的现状,由综合规划确定规划主要节点,各部门规划的具体规划期限可自由选定,但规划主要节点的核心控制指标必须符合综合规划。

(五)空间布局

针对空间布局失配、管控冲突的现状,根据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林地保护空间布局、水域保护空间布局等各部门规划主要空间布局,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综合规划底图,融合形成综合规划“一张图”,成为全县统一的空间发展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各大功能分区,引导全县空间发展。

图二空间布局示意图

(六)信息系统

针对数据来源不同、系统繁冗的现状,融合形成县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各部门规划统一数据中心,实现全县数据共享及同步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管理审批平台,将“串联”审批变“并联”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图三综合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七)实施机制

针对管理机制错综、行政低效的现状,在各部门规划自成体系的编制及实施机制基础上,成立县规划编制管理委员会,负责编制和更新县域综合规划,同时各部门规划编制及修改阶段,审核各规方案是否符合综合规划要求;在综合规划实施阶段,制定出台规划实施的审批制度、责任制度、评估制度、考核制度等,协调并监管规划执行;另外,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单设一个“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窗口,涉及用地的项目均由该窗口统一受理,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建设占用耕地补充、土地征收和土地供应等各个环节。

图三综合规划实施机制

五、“多规融合”工作机制的构建

融合后的综合规划需要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保障综合规划的顺利实施。这里初步建立由多部门协作,多规融合领导小组组织、决策与监督,多规融合编制小组具体实施,多规融合咨询小组提供技术支持的工作机制。

图四多规融合组织保障图

六、“多规融合”实施保障措施

(一)法律政策保障

多规融合是规划领域的一次创新,但目前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的支持,规划的领导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等也尚未建立,在前期研究中存在无据可查、无法可依的尴尬,各部门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没有相关文件督导,很容易流于形式,最后不了了之。因此,要做好多规融合这项工作,必须首先建立法律政策上的保障,明确其法律地位,为多规融合的编制与实施寻求法律支撑;其次,制定相关的政策具体指导和保障多规融合工作的开展。

(二)人员技术保障

多规融合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职能部门参与、协作。在多规融合工作中,各参与组织须严格遵循工作机制,部门专家与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打破部门壁垒,通力合作。各部门也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进行年度考核,以确保多规融合工作的顺利推进。

多规融合领导小组会应在编制、协调及审查各环节中确保专家的充分参与,保障技术路线的科学性、规划成果的可行性、规划实施的有效性。

(三)项目资金保障

多规融合这项工作历时长、涉及面广,主要包括多规融合领导小组的建立和运作、各部门基础数据的调查、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相关规范的编制以及一套规划成果的形成,这些都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方能完成。而多规融合工作完成后对加快部门规划编制速度,改善部门规划不协调而导致的行政效率低下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是一项非常有改革创新意义的工作,县里须落实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七、结语

“多规融合”为有效规范及合理引导未来县域发展提供了一张先行蓝图。从长远来看,能够避免规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协调统一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县域空间的有序发展和地区要素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引导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俊,何正国.“三规合一”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研究与实践─以云浮市“三规合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为例[J]. 城市规划. 2011年第35卷

[2] 王俭. 北京城市规划研究―世界城市及城乡一体化下的多规融合[J]. 科技促进发展. 2013年第02期

[3] 魏广君,董伟,孙晖.“多规整合”研究进展与评述[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年第01期

[4] 秦淑荣. 基于“三规合一”的新乡村规划体系构建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1

[5] 丁成日.“经规”、“土规”、“城规”规划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规划师. 2009年第03期

第6篇: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范文

一、改革滞后的规划体制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我国的规划体制和“五年计划”一直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规划体制在从强计划向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规划的功能性转变上有了明显的进展,“十五”计划不论从编制程序、方法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调整。但总体上来看,规划体制所发生的这些变化更多的是一种追赶型和适应性变化,规划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依然明显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甚至于缺陷,严重影响了规划本身作用的发挥,降低了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些问题包括规划体系紊乱、数量过多过滥;各规划功能定位不清晰,相互衔接不密切;规划审批程序不明确、编制程序不规范;过时的规划和内容过多,需要加强的规划不足;重规划的编制过程,轻规划的实施评估等。在规划工作中则具体体现为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泛滥,部门间各自为政、规划互不衔接,规划内容交叉重叠、甚至相互矛盾;下级规划抄上级规划、上级规划无法在下级落实;墙上挂的规划多,可操作实施的规划少等。

“十一五”时期和“十五”时期相比较,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框架已经建立,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就业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追求协调发展和降低社会摩擦的目标将更加突出;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跨区域经济交流和联系将进一步突出;经济安全问题更加引起重视,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建设更加需要进行统筹规划;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加快,政府将更加重视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设定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条件进一步提高等。所有这些变化都将对现行的规划体制提出更高的变革要求,这就需要对规划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以建立与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的规划体制。

二、国外的经验为我国规划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规划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执行、评估等方面的程序和制度,涉及到规划体系、规划内容、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规划调整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规划体制的差异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国际比较地位以及路径依赖程度等,这使得各国的规划体制总是具有自己的特点并存在各种差异。比如在决定规划体制的基础性制度方面,美国和英国模式更强调经济的自由主义思想,在私人物品领域和可竞争性领域,政府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建立和维护供私人资本进行竞争的公共环境上。法国、德国、日本模式则主要体现出政府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战略的特点,强调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通过采取较多的经济干预政策来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俄罗斯模式则具有典型的体制转型特征,政府规划功能经历了从高度计划的模式到基本放弃,之后又进行恢复和重塑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特点又使得这些国家的规划体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我国市场化趋向的改革也决定了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在规划体制方面的模式和特点有许多可供我们吸取和借鉴。

(一)各国具有不同的规划体系,但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功能的不同,各国的规划体系大多包括三大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但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

德国以空间规划为主体,联邦国土规划由联邦政府负责编制,主要是制定联邦范围内的规划目标、全国性的规划标准,并根据各州发展现状,从平衡发展的角度来调整全国性的布局。对基础结构、环境质量、经济结构、就业机会和定居条件等进行经济区划和平衡。该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指导性,由联邦建设部牵头,与有关各部协商后提出规划草案。除这一综合性规划外,联邦政府还负责编制全国性的专业规划如铁路、联邦级的公路和高速公路、主要水路、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区、军事用地的规划等。联邦规划对州、市、县的规划起指导作用。各州和地方政府要负责编制与上级规划相协调的地区各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法国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计划性”最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法国政府成立了计划总署,负责对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先后制定实施了11个4年经济发展计划。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对市场作用的日益重视,指令性计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第九个计划开始向合同制方向发展,并成为中央政府调节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工具。从第十个计划起,计划合同中量性的指标在减少,衡量结构调整及质量的指标在不断增加。但政府仍通过计划引导经济发展方向,设计国家的发展战略,缩小社会各界的收入差距。

美国政府具有自己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与法国、德国等相比,虽然没有相对固定和直接的国家计划,但联邦政府下设的各委员会和部局都有各自部门的详细规划,并通常通过法案的形式发挥作用。同时,联邦政府也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临时制定相关规划,比如阿波罗登月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田纳西河谷开发计划等。

俄罗斯从苏联时期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开始至今,其规划体制大体上经历了两个时期,即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规划管理阶段和以指导性计划为特征的规划管理阶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经一度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总体规划,但在1990年代起又开始着手制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2000年开始实施了《俄罗斯联邦长期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方针》(2000~2010年),并从1993年开始制定实施了3~4年不等的中期规划,以及1~2年不等的具体实施计划。

日本是一个较多推行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的国家。1949年以来,先后制定了13个中长期经济计划。19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主要通过了以下三项经济计划:1992年《生活大国5年计划——与地球社会共存》(1992~1996年)、1995年《新经济5年计划》和1999年《未来10年计划——经济社会的应有状态及经济新生的政策方针》。同时,日本的国土开发与整治综合规划也较多吸收了德国的空间规划的经验,对包括土地、交通、森林等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规划。

韩国政府也比较重视经济长期发展规划,1960年代以来已先后实施了7个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之后开始实施“新的经济长期设想计划”(1996~2020年),在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政府开始调整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多强调市场的作用。(二)规划的地位和内容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规划综合反映了政府管理国家的意志和政策取向,是政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宏观调控而做出的谋划和安排,是政策实施的重要工具。从各国规划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规划的内容日益丰富,规划的主体日益明确,规划的程序日益科学化,规划的体系日益完善,规划的权威性日益提高,规划之间的功能界定和相互衔接日益加强。总体上看,规划日益上升为公民意志和国家法律。但与此同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各国规划的内容在不同时期是有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国家在国际经济环境中所处的相对地位在变化。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力量越强大,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优势越领先,政府的产业政策则越弱化。与此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就越向战略性、指导性和定性化方向转变,政府也就越重视对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引导。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中长期的综合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不断弱化,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和空间规划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三)具有规范民主的规划编制程序和完善的规划法体系

规划编制程序是否规范和民主直接决定着规划的可实施性和权威性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大都具有相应的规划法体系,对规划的目标、功能、主要内容、编制程序以及规划调整的法律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规划的制定都要遵从公开性和透明度,民众大都具有广泛的参与度,规划都要经过权力机构的审批,一旦通过则通常以法案或法律的形式实施。各国规划的编制过程基本相同,都要遵循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比如德国空间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编制阶段。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人员编制规划的初稿。编写人员可以包括内部职员,也可以包括外部聘请的专家。

商讨阶段。政府邀请有关利益各方对规划的初稿进行商讨,讨论过程往往要重复多次。政府综合有关利益各方的意见后,规划的最终稿,有关利益各方仍可以对最终稿发表反对意见。

审议阶段。政府将规划的最终稿、有关利益各方对最终稿的反对意见以及政府对反对意见的解决办法一并送交议会。议会讨论有关资料,最终表决通过之后,规划就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另外,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规划都有明确的协调机制。地区的规划在地区议会批准之后,需要上一级政府最后批准,以保证上下两级规划的一致性。当地方的规划与国家的规划相冲突时,联邦或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地方规划进行指导。理论上讲,如果地方拒绝中央政府的指导,中央政府有权直接修改地方的规划。同时,由于地区规划直接涉及到私人利益,有关利益各方有向上级政府和联邦或中央政府进行申诉的权利。德国各州的规划法,都对规划程序有详细规定。如不按规定程序走,公民可以对通过的规划进行,法院会判规划无效。这种做法虽然容易使制定规划的时间比较长,但由于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所以最后制定的规划能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意愿,使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得到保障。规划出台后,也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便于执行。

(四)具有分工明确的规划编制机构体系和健全有效的规划执行评估机制

一个分工明确和职能合理的规划编制机构及体系是保证规划编制工作有序高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市场经济国家在联邦或中央政府大都设有专门的规划部、局、署或者委员会,专门负责全国总体规划制定的组织、协调工作。比如德国的规划权归三级政府所有,即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联邦政府设有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部,主管立法,制定城市规划方针、政策、法规,拟定全国经济区规划、区域规划大纲,协调地方、部门之间的工作,掌握部分资金资助地方的城市建设。法国负责协调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机构是计划总署。计划总署可以得到其他研究机构的支持,比如国际信息与展望中心(法国官方的国际经济研究机构)、计划数理经济前瞻研究中心、生活条件观察与研究中心等,计划总署给这些机构一定的预算补贴。

与此同时,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规划执行结果的评估,并有一套进行评估的法定程序和运行机制。法国政府在制定规划后,为了使公民更清楚政府公共政策的效果,使国家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提高政府公务员的责任心,都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工作由一个政府的部际评估委员会负责,称全国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理主持,由11位专业独立人士组成。全国评估委员会通过与计划总署协调建立评估机构,会同相关的政府部门共同确定规划评估方案和评估费用预算,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对项目费用落实情况进行确认等,最后出具评估报告。

三、建立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划体制的建议

(一)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作用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

规划是政府行使经济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一种制度。规划的地位在本质上与社会制度无关,而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政府调控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地位有关。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许多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在市场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条件下,市场发育不足所造成的缺陷还需要政府进行矫正。即使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领域,也会存在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进行弥补。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在不断扩大,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等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生态治理、发展差距、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政府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协调、总体规划的任务就越发紧迫。而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日益加剧,国家战略的地位在日益突出,政府制定并实施国家战略的手段和途径也就越发显得重要。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在竞争性领域的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依然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要加强;在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规划的地位同样不是要削弱,而是要进一步加强。

(二)要坚持“长远谋划、分步实施,广泛借鉴、兼顾实际,适度超前,协调一致”的原则

建立适应“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划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规划体制的改革应当坚持几个基本的指导原则:

第一,长远谋划、分步实施。以市场化为方向,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体制作为规划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分阶段实施,建立与我国市场化进程相一致的规划体制。

第二,广泛借鉴、兼顾实际。既要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注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点相适应,充分反映和体现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第三,适度超前,协调一致。要尽快解决规划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在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超前性和指导,使规划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体制相协调。

(三)要突出强调和体现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有用性和权威性”

第一,系统性。要加强不同规划之间的功能分工和相互衔接,对规划体系进行高度整合,避免各规划之间交叉重合甚至相互矛盾,建立层次分明、边界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要调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之间的互相衔接。如各级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其编制的依据应该是经同级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要调整解决重点专项规划与行业规划,以及行业规划相互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还要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规划之间的协调问题。

第二,规范性。目前我国规划体制中的制度性规定,有些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更多的则是不成文的惯例和约定俗成的做法。规划工作的不规范导致了规划程序上和规划内容上的随意性。因此,规划工作必须走向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规划体制。为此,从长远来看,应该制定《规划编制法》。

第三,有用性。要切实取消目前大量存在的过时过多过滥的一类规划,特别是许多已经不符合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和不再是政府产业政策调整重点与领域的行业规划。要针对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编制的与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相衔接的地方规划中所存在的雷同和缺乏地方针对性的问题,调整或者不再要求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编制中长期规划。要针对目前规划内容原则性过强、操作性较差的问题,要通过改进规划编制方法来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操作性、可行性和针对性。

第四,权威性。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下级规划和上级规划不衔接,上级规划难以在下级规划落实的问题,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依法动用司法程序来保障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提高规划实施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四)要重点围绕“四个转变”进行规划体制改革的设计和实施

第一,规划的领域由较多地覆盖社会经济各领域向主要以公共产品与服务和非竞争性领域为主转变。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许多行业和领域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的市场化运行。因此,沿用传统体制下的许多竞争性领域的规划应该退出,规划的内容要进一步向公共政策领域转变。

第二,规划的体系由以经济社会综合性规划为主体向经济社会综合性规划和空间规划相结合并逐步加强空间规划转变。空间规划应当包括全国的综合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跨省级行政区划的区域空间开发规划以及各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等。空间规划应当集中体现重大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取向,要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

第7篇: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建 设;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小区建设开发的迅速,当地建设了不少住宅小区,有位于中心地段,设施配套齐全,为中高消费层服务的小区;也有位置偏远,为中低层服务的安居工程。住宅小区的增加,许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方法没有及时跟上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造高质量的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

1住宅小区在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住宅小区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小区在规划建设中能否取得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三者协调统一,是衡量小区建设水平的综合尺度。如果开发商以增加经济效益获取高额利润为出发点,只管建设,不管小区的管理,那就必然使小区建设造成盲目的恶性循环。达不到改善居住环境的目地,其主要问题是:

(1)加大小区的建筑面积建设单位都希望在有限的地基范围内增加一些建筑面积,缩小房屋的日照间距,增加楼层,使住在低层的居民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和 良好的通风 。

(2)绿地少小区规划中,规划了小区道路绿化带,组团绿地,小区游园等,为居民活动、休闲而组织的娱乐设施,无故被取缔,利用地段空隙插建,即使没挤占,也没有按规划意图实施,使小区活动场 所严重缺乏 。

(3)加大小区商业网点建筑面积由于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不同的项目建设,其效益是不同的,有些开发商在住宅小区的开发上,一定程度地出现随意性, 擅自增加小区中商业网点的建筑面积,缩小沿街的商业网点与建筑红线的距离,其目的就是获取利润,从而破坏小区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

(4)小区配套不完善目前,相当多的小区只建住宅,不重视为之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如结合绿地而布置的托幼和为老年人服务的活动站,无故被取消,停车场跟道路建设跟不上。忽视公共厕所的规划建设,小区临街底层大都是商业服务网点,客流量大,而公共厕所廖廖无几。以上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可见,加强和重视小区公共配套建设是当务之急。

2 规划建设高质量的住宅小区

建设高质量的住宅小区,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城乡规划法》为依据 ,小区存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针对小区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出有关法规,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小区的科学性和法制性,使规划设计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是居住环境的主体,人一刻也离不开生存于其中的居住环境,在小区规划设计中,做到高起点、高水平,体现“以人为本” 的原则,妥善地处理居住环境中公共性与私密性、方便性与安全性 、领域性与识别性的关系,不断提高住宅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合理化和完善化 。

2. 1 小区的空间布局

近些年来,我们编制的小区规划,多数考虑规划结构,把小区划分成若干组团,确定小区中心位置,公建配套、道路及绿化系统等,但是有的方案存在着组团之间分隔不明显,一般的做法是组团之间以道路、绿化或公建来分隔,这样才能达到分组清晰的目的。居住组团尽量要做到围合院落,避免造成组团和外部交 通四通八达,以达到安全和安静的目的。要分析人流主导方向,设置小区主要出入口,在主要出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雕塑、大门等。在建筑排列方面,精心设计,组合成风格统一的小区,以达到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律,重复中有节奏,布局严谨,构图完整的效果。

2. 2 道路系统

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支网,是它的延伸 ,为了使小区内居住环境安静、安全 ,不使小区的交通环境混错,造成居民心理压迫和不安,小区道路组织的原则是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区级道路设计成曲折形成弧形,促使驶入小区内的车辆被迫降低速度,衔接组团和院落的支路,基本上采用尽端式,做到车辆不能穿行,保证了住宅组群内部的安全。

2. 3 住宅的布置

住宅成组成团布置,便于居民生活的组织和管理,组团内部是居民生活的“小天地”,因此组团内部空间面貌的好坏,对整个小区环境质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组团布置的手法一般采用行列式布置和周边联列式,前者用得广泛,在满足采光 、通风的前提下,运用点条搭配,长短结合,错开拼接等方式,后者把绿化集中在中间,绿地比较完整,但要避免把一些零星小建筑如居委会、变电所、调压站等设在场地中间。为了使院落空间成为人际交往场所,增加居民对住地的归宿感 。同时居民组团具有较明确的领域界限和防卫空间,增加居住安全感和居住环境的识别性。

2. 4 小区的公共建筑布置

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将商业服务设施布置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小区道路入口附近,使居民回家途中顺路购物方便,同时,商业区是人流集中之处,设于路口,有利保持小区的安全和安静,又兼顾到小区外行人购物。文化站和托幼要有安静优美的环境,应考虑与中心绿地空间结合,以达到环境怡人和提供方便室外活动场地。改善底层的居住条件,在住宅底层设置车库,以解决周围居民的需要。此外,也有与组团的其它公建共同组成小品建筑,增加组团的个性。

3 住宅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信息性,文化性,智能型等等。

3. 1 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空间有合理有效的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变化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廓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3. 2 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住宅建筑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3. 3 住宅的生态型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型,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生态的建筑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

人类生存离不开洁净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浓郁的绿丛。但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却造成环境的污染与自然生态的恶化。在建造住宅时往往忽略了原有地形,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地形地貌,对基地的地物诸如树丛、植被,水面等也未加爱惜,致使水土流失,绿地减少,同时也缺乏对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质污染、辐射污染、垃圾污染的重视,最终使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影响居住生存质量。

4 加强住宅小区的规划管理

小区规划建设是一项多学科的工作,规划建设的好坏,不仅与规划、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管线综合、施工质量有关,同时也和规划管理有关,同时也和规划管理有密切联系。

4. 1 严格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

承担开发建设的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划设计部门设计的方案来施工,不能私 自修改或变动,如果确需修改或变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同意,批准后方可改动。

4. 2 加强检查验收工作

有关部门应不定期地检查开发商是否按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和处理。加强验收工作,对擅自改变层数、规划位置、增加建筑 面积等与规划审批图纸不符的问题,要按有关法规严肃处理。

4. 3 加强有关规划法规的宣传

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城市规划有关法规,使开发建设管理部门了解掌握有关规定,增加遵守法规的自觉性。

4. 4 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意识

行政管理部门对居住小区规划的建设,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并将小区开发经营活动有效地纳入该地区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之内,协调好各种基础设施的配套,是实施规划与建设管理的当务之急,只有不断地提高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意识,才能避免小区建设与管理不协调的现象发生。

4. 5 采取正确的规划约束方式

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是行政职能管理约束方式,即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发放规划许可证,将规划意图强制贯彻到小区的开发活动中,并且监督开发部门执行,必要时加以行政干预。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产生控制力不够,管理不严的弊端,而且较多地受到管理者主观意图的影响。鉴于当前小区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用协议契约管理,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工程建设结束,把遵守制度的开发商的费用退回,否则按违章的程度扣取一定的费用,这是保障规划实施的有效约束方式。

4. 6 加强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必须推行科学规范管理方式,体现“以人为本” 的原则,创造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的生活居住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区正常的社区管理工作不流于形式。 同时加强小区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小区规划要以总体规划为依据 ,协调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工作,确保高质量住宅小区的顺利实施。

第8篇: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GIS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060-01

土地利用规划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提供了有效手段,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城乡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是规范土地市场的基本前提。只有严格按规划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才能有效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实现土地资产价值,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我过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日益严峻,土地利用规划也变得越来越重要。GIS技术的则成为土地利用规划良好的催化剂。

1、GIS技术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GIS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1 数据采集与输入

数据采集与输入,即将系统外部原始数据传输到GIS系统内部之过程,并将这些数据从外部格式转换到系统便于处理的内部格式的过程。多种形式和来源的信息存在着综合和一致化的过程。数据采集与输入要保证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数值逻辑一致性与正确性等。

数据编辑主要包括图形编辑和属性编辑。属性编辑主要与数据库管理结合在一起完成;图形编辑主要包括拓扑关系建立、图形编辑、图形整饰、图幅拼接、投影变换以及误差校正等。数据更新则要求以新纪录数据来替代数据库中相对应的数据项或纪录。

1.3 数据存储与管理

数据存储与管理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关键步骤,涉及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栅格模型、矢量模型或栅格/矢量混合模型是常用的空间数据组织方法。空间数据结构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系统所能执行的数据与分析的功能;在地理数据组织与管理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融合为一体。

1.4 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

空间查询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许多其它自动化地理数据处理系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分析功能;而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计算机系统的根本区别,模型分析是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中与空间相关的问题,它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深化的重要标志。

2、GI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基于GIS可以建立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翔实的资料;借助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可以进行规划设计的择优分析,辅助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对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提供信息。

2.1 GI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需要对这些大量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这些信息具有大量性、广泛性、动态性等特征,利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花费的时间也较大。而GIS技术的利用则为这些数据的处理提供了方便的途径,通过GIS技术与遥感技术的结合,能够获得大量的动态实时信息,使得GIS数据库得到及时的更新。通过GIS技术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件和数据,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地信息,不但可以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更重要的是明确土地性质、质量,从而明确土地的空间分布,确定各类用地的具体范围。

2.2 GI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在土地利用的规划编制中,需要确定出土地利用类型的用地现状、用地面积、权属等各方面的明确信息,从而保证用地分类的正确性、数据可靠性、图斑一致性,进而确保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科学性。运用GIS可以更好的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的定时、定位、定量的要求。使用GIS建立规划数据库,可以对不同土地类型信息进行查询和分析。依靠GIS技术平台,建立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库,通过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阶段业务,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的自动化管理。在规划编制决策过程中,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展示和分析功能,进行直接的信息转换、传递、处理和图数表达,以此为规划的依据。

2.3 GIS技术在规划实施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GIS所具备的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功能,运用GIS技术进行土地规划管理,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准确性、快捷性,另一方面,GIS技术的使用可以改变原有的土地规划管理结构层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过程。

3、结语

总之,GIS技术择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应用、显示等服务,并且具有对原始数据文件自动更新;不仅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成果库。也可以进行土地利用远景规划和利用类型预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和布局制图并对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等。GIS的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为土地利用规划带来更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刘杰.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

第9篇: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国土规划 作用 重要性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16-01

1 导言

国土资源的定义是国家的国土地域空间之内的所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体资源总和,它不仅代表着实体的国土资源,更代表着资源所需要的地域空间,对于国土资源管理来说,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何宝葫芦是重要的发展基础,合理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对这些实体资源和空间资源进行统筹和安排。

2 国土资源的基础地位以及作用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生物、气候以及能源等多种资源。人们的生活、生产与自然资源紧密相关,不管创造的财富属于那类,它们最先的出发点都是自然资源。资源是安民兴邦重要的前提,也是国际民生根本的依托,更是我国战略安全最基本的保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的组建,使得矿产、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都得到了合理利用。总理曾经说过:“我们已经将自然资源中的大部分资源,从陆地到海洋、从土地到矿产实行了统一、集中管理。”标志着我国资源资源管理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国土资源部主要肩负着对自然资源的管理职能。

3 国土规划的重要性

3.1 国土规划有着促进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复合功能

国土规划是在充分了解和评价国土资源环境的基础之上对于该地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规划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在不对资源环境造成很大损害的前提过程下,最大程度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满足。

由于国土资源的规划和编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是环境的承载能力,所以要对地区的环境生态和发展保障项目进行客观的评估,以确定该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产业类型、产业规模以及产业的级别等定性因素,对于国土资源规划来说,确定了这些因素才能有效的引导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政策,避免因为过度保护产生的经济发展停滞和因为经济发展造成的资源环境破坏。

3.2 国土规划是改进资源管理方式的重要前提

我国在推进资源管理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始终找不出有效的途径能够在不影响经济建设的前提下推动方式的转变,长期下来,资源管理方式中逐渐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不到解决,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发展建设。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国土资源规划的发展策略,这样才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逐步实现我国所制定的五年规划,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点,重视对目标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策略得以实现,不能仅仅注重解惑而忽视了过程的实现。相信在这样一种和谐的前提下,我们最终一定能够将生态、资源以及经济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最终的目标。

4 国土资源科学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注重国土规划的编制

4.1.1 倡导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在国土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解放思想,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国家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壁纸过程中,国土资源部与发改委联合环保部、住建部、财政部等部门和单位进行联合的国土规划编制,这样才能使得国土规划在各个层面上都符合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土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土规划的研究和编制水平,同时在国土规划的实施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可行性保障。

4.1.2 要根据现实情况适当发挥

在国土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呢要贯彻落实灵活性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实际调整,要根据当前区域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区域的规划和调整,突出区域内部的国土规划的战略性和综合性,根据区域的定位进行恰当的国土区域规划,优化该地区的发展提升空间,促成国土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管理职能的切实增强。关于这一点,在不同的城市地区有着不同的战略布局,需要地区负责国土规划的部门进行仔细考量。

4.1.3 国土规划要有所侧重

国土规划的过程应该在规划的重点方面有所侧重,通过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规划方面要侧重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布局。在空间方面,要加强对于土地资源的空间用途管理,重视对于地区的空间开发格局引导,从而在对环境要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时间方面的发展规划,从而提升该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4.2 国土资源科学规划重点

首先,要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工作,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应该保护好土地资源。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对土地资源进行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开发体系,确保对国土资源做好切实有效的规划,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的有效率;其次,要增强矿产资源的规划工作,国家应该从矿产的资源开发、地质勘探以及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入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策略,使矿产开发逐渐由粗放型向着节约型转变,完善矿产开发的相关制度,使得开发和保护并行,切实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要有计划、有序的开展资源规划,要遵守“先试点,后推进”原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土地资源规划试点,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理念,详细的安排试点规划工作,大力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第四,健全国土资源规划法律法规,我国某些地区对于土地开发无节制,甚至严重浪费等问题,应该建立健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国土资源开发的监督监管力度。也要健全国土资源规划制度以及项目考察制度,从而确保规划工作能够正常进行;最后,加强国土资源开发技术创新,研究出一项全新的资源开发技术,大力促进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力度,要将最新研究成果投入到国土资源开发之中,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率。

4.3 国土资源规划应该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合理规划国土资源,能够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需求,保障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规划国土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对我国国土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因此,国土资源的合理规划应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应该合理处理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以及土地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国土资源规划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要满足以下五项要求,首先,转变国土规划主导性思想,合理规划国土资源,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把指令性规划转变成为指导性规划,把计划型规划转变成引导型和市场型规划;第二,要改变国土资源规划的具体内容,把土地利用变成开发、保护和利用三者有机结合的一种全新体制;第三,改变国土资源规划的方式,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改变成公平和效率同等重要,把政府包办、管理所有事项转变为政府引导公众参与模式;第四,将国内资源规划转变为向国际发展,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最后,转变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模式,将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发展模式。

5 结论

总之,国土规划是重要的国家发展任务,在国土规划编制的过程当中相关人员要明确国土规划的定位和编制理念,从而让国土规划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最大化,实现地区环境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新玉,曹清华,杜舰.新时期国土规划的重要性及其特点[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02:47-51.

[2] 李秀杰.新时期国土规划的重要性及发展研究[J].科技风,2014,2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