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明古诗配画范文

清明古诗配画精选(九篇)

清明古诗配画

第1篇:清明古诗配画范文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感受

教学中,我坚持“以诗文辅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赏艺术美”的主旨,努力探索古诗文诵读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新形式,推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一、兴味盎然吟诗词、语言丰富乐体验

(一)每两周推荐

每两周下发一份必会古诗目录,目录上我有选择地列出了各个朝代名家的著名诗篇,学生以每周固定几首诗文的速度吟诵着,背诵着。为了了解学生熟练程度和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我还绘制了“熟练程度”自测一项,请学生根据自己背诵的情况描画“金星”。利用每周三晨读时间、课间休息时间集中背诵或抽查。对在读书活动中的优秀者,评选为“诵读小能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古人在诗词的创作、吟诵中实现安邦定国的伟业,感叹世事变化的无常,歌颂祖国的大好江山,诠释朋友间的真挚情感。

(二)课外大拓展

春天来了,教材中有描写春天的夜晚的诗――孟浩然的《春晓》,我就根据早春、仲春、晚春等不同时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住宅、广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及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然后搜集整理出描写春天的名诗,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杨巨源的《城东早春》、高鼎的《村居》、朱熹的《春日》、志南和尚的《^句》、程颢的《春日偶成》、贺知章的《咏柳》、杜牧的《江南春》。还有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寒食》等。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仅受到古诗文的滋养和熏陶,而且增强了对春天、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和热爱之情,懂得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更重要的是:扩大了积累,增加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继承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传承的祖国悠久的文明。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正是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二、形式多样悟诗情、心灵丰富乐感受

(一)了解诗人

这样坚持不懈地背古诗,学生发现了许多朝代的著名诗人。李白的诗特别多,从《静夜思》到《望庐山瀑布》,从《古朗月行》到《望天门山》,进而猜测李白是最有名的诗人。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趁机会向学生介绍了唐朝诗人中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用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话语向学生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他们诗歌的特点和他们写诗中发生的故事,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地兴趣。从学生如饥似渴的眼神中,我感到了班内可能又将出现新一轮的学习高潮,这是伴着背诗词出现的,那就是了解诗人。随后发生的一切证明了我的想法。学生兴趣浓厚地去了解每一位他们知道的诗人,每出现一首新的古诗词,他们就会首先看看作者是谁,如果是以前没接触过的诗人,就会向老师询问这个诗人的概况或自己查资料来交流。“诗仙―李白、诗史―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贾岛做诗斟酌‘推敲’二字;王安石作《泊船瓜洲》多次换字,终得一‘绿’……”这些故事学生讲得头头是道。除了唐朝诗人,他们还了解了宋、明、清各代的著名诗人,苏轼、于谦、龚自珍的名字对他们并不陌生。

(二)归类背诵

让学生背出送别诗,背过的古诗词在学生脑海中一首首闪过。《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都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学生诗人认识得多了,背诗时有时也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杜牧的诗说是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说是李白的诗。这种现象用归类法也能很快解决。按诗人来背,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这些诗人,你能背出几首他们写的诗词?以这种方法背诵,既巩固了诗词,又牢记了诗人,这样诗词与诗人就能对号入座了。

(三)开展竞赛

随着学生古诗词积累数量的增多,他们也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背古诗大王”得“金星”的小型竞赛便在我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为了得到“背古诗大王”的称号,每个学生都拼尽全力,课间和同学轮流背,也敢和老师来挑战。这种温故知新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收获颇丰,还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三、置身诗词品诗境生活知书乐达理

(一)诗情画意

一首首诗词,如此吸引人,如果配上图画,是不是会锦上添花,配上图画的诗词又是有另一番景象呢?事实上,学生爱给诗词配上图画,他们乐意用彩笔来阐述诗意。

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在作画时,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就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说明‘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中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分辨不出哪是黄蝶哪是菜花,蝴蝶还是要画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有的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了。”……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绘出了可爱的美图,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意。

(二)感悟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感悟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自然感悟诗的韵律美。

(三)体会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于感染性。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上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不觉进入,带着感受诵读,体会诗人的心情,自主自悟地学习。

(四)净化心灵

第2篇:清明古诗配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法研究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的数量在课本中占据的比例也更加突出,而在诗词题材上,即景抒情诗在不同阶段课文中所占比例都是最多。

教师节前,主席在北师大视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可是近日,部分省市小学一年级语文新版课本中古诗集体“退役”――删除了旧版本中《画》《草》《登鹳雀楼》等全部8首古诗。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的新版课本却增加了比重,并表示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8篇增加到22篇。同是古典诗词,同是小学课本,命运却如此迥然不同,这不能不引起一番热议与思考。

我们都是从古典诗词的滋养中一路走来,时隔23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小学一年级背诵《锄禾》《画》《静夜思》《春晓》《草》等古诗的场景。那时,正处在换牙时期的我站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同学,字正腔圆地领读这些美丽的古诗,当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诗句从我们充满稚气的声音里连绵起伏并回荡在校园时,那种感觉是多么美妙绝伦!

一、美感的体验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这就让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虽然小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古诗的意思,却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孩子们身上的“诗性”。而且,课本中的古诗词都配有画,基本上是一诗一画,能让小朋友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充分体会诗画一体的美感,并能从画面美进而感受意境美。

我小学时学习的古诗《画》――“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不仅语言简单明了,容易背诵,还配了漂亮的山水花鸟画。一背这首诗就想到那幅画,一看到那幅画或相似的画、场景便脱口而出那首诗,这便是美的力量,让你能情不自禁地成为古诗的“俘虏”。而在这过程中,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我的作文一直在班上甚至全年级名列前茅,跟我熟读古诗不无关系。

二、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小学应该一直注重古诗教育,注重“经典诵读”,打造“诗意校园”,每到一个节日便发放相关诗词给学生诵读,让学生们时时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收效良好。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3篇:清明古诗配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

新课程提出:通过语文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鉴别和欣赏能力。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集形式美与情理美、语言美与意境美、音乐美与色彩美之大威,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美育功能与教化功能。加强审美教育,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古诗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如何体现古诗词的意境美?又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诗词的意境美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初步理解,感受意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昭示了“读”的重要性。学习古诗词,更应通过读来领略其意境美。但在读古诗词时,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朗读,而应通过读达到品的目的。因此应掌握一定的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在讲《春望》一诗时,我先叫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学生在读的时候声音很洪亮,语调高昂,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很高兴。于是我叫他们听我朗读。在我朗读的过程中,他们一个个面色变沉重了,我读完时,他们一致发出了“唉”的感叹声。我问他们为什么叹气,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杜甫的遭遇太悲惨了,而他的胸襟却是那样博大。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能帮助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初读诗词时要加强引导。

二、斟酌“诗眼”,领会意境

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避免了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在教学《望洞庭》故事时,我决定采用抓诗眼的方法:抓住诗眼,展开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学生充分预习过之后,我让他们从诗中找出一个重点词。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望”字。我顺势抓住这个字,让学生围绕它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望什么,有的说在什么地方望,什么时候望,都望到了什么等等。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激动的小脸,我知道他们的学习古诗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诗句中深入理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的意思。

三、诗画结合,品味意境

正所谓“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不离诗”,《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这首诗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诗句给我们描绘了“地上有草,空中有莺、堤上有柳”的清晰画面。语言符号的巧妙组合负载着作者发出的艺术信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诗的意境,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对话,感受春的动态美感,感受作者沉迷于这迷人春色的愉悦心情。于是,我采用以画配诗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在课前我先让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张备用的白纸。为了能让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我先由学生整体感知读顺诗句开始,让学生根据诗句猜猜画面的内容,从而达到领会诗意的目的;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勾勒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进入诗的意境:

师:如果让你们为这首诗配幅画,你觉得该画哪些景物?为什么?

生:应该画上绿绿的草,因为第一句里有“草长”。

师:是稀稀疏疏的几根草?还是绿油油茂盛的一大片?

生:是长得很壮的,很茂盛的草。要不,诗人就说“草疏”,而不会说“草长”喽!

生:春天是小草生长得最旺盛的季节,应该画得密密的、绿绿的。

师:说得很有道理!那除了小草外,还要画上什么?

生:我从“莺飞”看出应该画上黄莺在空中快乐地飞。

生:我从第三句看出应该画上放学归来的儿童,第四句看出要画上一些孩子放风筝,纸鸢就是风筝嘛。

生:我从“杨柳”看出应该画上“杨柳树”。

师:老师提醒你一下,在古代“杨柳”指杨树和柳树。柳树该怎么画呢?柳枝垂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吗?

生:我明白了,应该画柳枝飘起来的样子。老师,你看第二句有“拂”字,《邓小平爷爷植树》那课我们学过“春风拂面”,你说过“拂”就是“吹”。

生:还有“放纸鸢”也能说明有风,没有风怎么放风筝啊?

……

孩子们读着诗中的一字一词,并联系上下文,兴致勃勃地猜着诗意,孩子通过自己的绘画表达出了诗中所描写的风景人情,随着他们对画面的清晰化,他们对诗意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了!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句,读出诗句所蕴涵的内在情感,孩子们很快就能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他们读得绘声绘色,仿佛真的陶醉在美丽的二月风光里了。这样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又深化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加深了对诗词的喜爱之情。

四、精心设计,优化情境

情境教学虽是教材情境的再现,然而用什么手段,从哪一个角度再现情境,就很有讲究,这就要求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优化情境。精心设计,优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低沉的,是欢快的,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也可以运用音乐、剪纸、简笔画来创设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因为情境教学的纽带的“情感”,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教材的基调,抒发的情感相吻合,相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可以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然后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那到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同学作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诗,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全面完成古诗教学任务。

古诗词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既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要把古诗教学与古诗中的意境很好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这样,古诗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孩子们才能更清晰明了、兴致勃勃地学好古诗。

第4篇:清明古诗配画范文

一是深刻感受,探究诗歌的语言美。诗歌之美首先体现在词藻、语句的优美之上,因此,诗歌教学首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外在形式之美。学生自由朗读,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找诗眼(诗歌中哪个字用得最妙)。根据炼字题型,让学生回忆《咬文嚼字》中诗句推敲的感彩。分析总结高考诗歌答题技巧以及如何规范化答题,让学生在不知不学中与高考链接。古诗的语言极其凝练含蓄又生动形象,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信息技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符号,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二是放飞想象,探究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诗之灵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是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所在。此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全他们的美术功底,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诗中有画”,之后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收集素材作成动画。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提升,而且也让他们的其他学科也得到了用武之地,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诗的意境。自主学习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特长、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习任务一明确,学生群情踊跃,纷纷主动地去探究诗的内涵,去探究人物的内心,去发现言外之意画外之音。因此教学时,采用形象直观的画面,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是深情诵读,探究诗歌的音乐美。诗歌的节奏感比较强,诗句表现具有鲜明的律动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音乐之美。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节奏明快,格律严整,充满韵律和节奏美。如何让学生感受诗句的律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先作诵读提示,让学生酝酿自己的感情,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选代表来朗读,然后评比,给予鼓励。最好配乐播放名人朗读录音,让学生把握朗读节奏,感知作者流露的情怀。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曲曲生情,由曲引情。在教学中因诗而异,借助信息技术为豪放诗配上高昂激越的曲子,为沉郁的诗就配上悲凉凄清的曲子,为清丽的诗就配上清新明快的曲子,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赤壁赋》一诗,要体会作者苏试的豪放与旷达情怀,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首先播放一段《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大浪淘沙,搏击长空的画卷之中,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缠绵悱恻,婉丽清雅的李清照,则是另一翻滋味涌上心头。学习她的《一剪梅》,要想让学生立马背诵下来,最好的方法便是让学倾听邓丽君的《月满西楼》,一边听一边吟唱,很快速记。

第5篇:清明古诗配画范文

关键词:古诗 趣味性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39-01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孩子们从小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得到祖国优美语言的熏陶,不仅能促进儿童口语的发展,训练孩子音乐空间能力,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创造力,更能陶冶儿童的情操,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1]在幼儿园古诗欣赏教学中,古诗描写的情景事物大多是古时候的,幼儿没有亲身的体验。对于幼儿来说,诗文精炼、高度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幼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怎样能使幼儿喜欢古诗,理解古诗,成了笔者时常思考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联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赏诗配画、故事游戏、吟唱表演等教学方面,增强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学习。

1 赛诗激趣

开展赛诗会激趣,让幼儿的积极性孕育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赛诗会,是孩子们最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无论怎么比,孩子们都乐此不疲。但如何让全班孩子都喜欢参与,积极投入,教师确实颇费心机。“告诉你来,告诉他,告诉爸爸和妈妈,背诵古诗并不难,一背一串顶呱呱,你背上来,我背下,我们一起来背吧!”就这样,幼儿熟知的古诗一一展现(清明\春晓\咏鹅……),朗朗上口。成功的喜悦是永恒的精神力量。孩子们的背诵水平参差不齐,我始终注意让人人都能在背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精心保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充分调动每个幼儿背诵古诗的兴趣。

2 赏诗激趣

借助等多种手段赏诗激趣,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利用挂图、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古诗优美的画面和意境,增强古诗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了幼儿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也满足了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3 想象配画激趣

诗画结合、想象感悟激趣,加深幼儿对诗的理解和感悟。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幼儿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幼儿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的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指方向望去,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幼儿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一座座大山,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高山树林,小鸟、朵朵白云。”接着我让幼儿发挥想象,自由作画。有的孩子画了一座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2];有的画房子、树木、小动物、青松、寻访人、小书童等,通过古诗配画,让幼儿用彩笔画诗的意境图,激发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4 故事情境激趣

故事情境激趣,让幼儿深度感悟理解诗意。有些古诗虽短小,却包含深刻地寓意。如教学《梅花》时,创设了《梅花和风儿》的故事情境:寒冷的冬天到了,风魔王要摧毁百花王国.冬爷爷问百花:“谁来迎战风魔王?”百花中的牡丹、玫瑰……都纷纷低下了头,只有红粉黄白绿梅花五兄弟,勇敢的站出来,我们来!说着,它们匆匆披件外衣迎战风魔王。风魔王大吼着:“寒风刺骨怕不怕?”不怕!“大雪纷飞怕不怕?”不怕!狂风肆虐,风雪交加,梅花微笑着,勇敢的绽放。渐渐的风魔王没了力气,可恶、好勇敢顽强的梅花呀!说着,风魔王悄悄的退去了。梅花胜利了,欢呼着,歌唱着。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幼儿对古诗内容自然心领神会。

5 游戏激趣

设置多种游戏激趣。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地死记硬背,他们会感到很枯燥,很乏味,通过游戏幼儿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游戏既切合幼儿好动的特性,又能让幼儿深切体验作者的感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如在欣赏古诗《锄禾》时,把诗中表达的意境、情感排成剧目,让一些幼儿饰演农民顶着烈日在除草,时时停下,擦擦脸上的汗水;另一些幼儿一边吃午饭,一边把饭粒随意地撒在地上,农民愤怒的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来教育他们,通过表演游戏,诗中真切动人的情景和哲理,深深地印入幼儿的脑海,久久难以忘怀。

6 吟诵激趣

在理解古诗寓意的基础上,让幼儿学做“小诗人”,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

7 舞诗激趣

舞出诗情、诗意,提高学诗的兴趣。古诗教学中,教师的语感、态势给幼儿以声感、情感的刺激,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活起来,幼儿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同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等来表现诗的内容,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欣赏《池上》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创编出动作。小娃撑小艇,双手做握浆动作,用力的划船;两手分别前伸,神情紧张,做偷采莲花的动作;两手在头两侧不停地摇动表示不解后,双手盖住眼睛,表示藏踪迹;最后,双手前伸打开。这样增加活动的气氛,加深幼儿对诗句的印象,使幼儿身心、体脑相互协调,帮助幼儿理解诗意并记住诗句,使幼儿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获得成功感[3]。

8 唱诗激趣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如古诗《春晓》它的旋律是活泼轻快,节奏鲜明。古诗《明日》它的旋律是缓慢、抒情、节奏流畅,听起来很优美。又如古诗《凉州词》它的旋律激昂,听起来催人奋进。通过开唱诗会的形式,使幼儿能身临其境的去边做动作边吟唱古诗。幼儿在这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古诗。在吟唱古诗的同时,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会幼儿如何学习古诗,培养幼儿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提升幼儿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幼儿的性灵。

参考文献:

[1]朱鲁娟.试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0,(07).

[2]赵子俊.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J].中国教师,2008,(8).

第6篇:清明古诗配画范文

关键词: 古诗教学 音乐 绘画

一、先画后文,促进理解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较弱,借助直观学古诗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教学骆宾王的诗《鹅》,我先引导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春鹅戏水图”,从鹅的外形、活动环境及神态,充分利用学生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各种形式感受表达画面,把学生导入有声有色、动静朴实的诗情画意中。那色彩缤纷的画面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述欲望,驱使他们积极地观察,主动地思考,并且寻找恰当的语言表述鹅。然后再趁热打铁学古诗,学生从直观上升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自然而顺利地从画面的观察过渡到对于诗句的理解。这鲜艳醒目的画加上色彩明丽的诗,激发了学生爱美的情感,学生都能理解作者那种喜爱鹅儿和对美好春天无限热爱与追求的感情。

二、先文后图,深化理解

要认识事物,只有感受到东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我在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时,就采用先学诗,在初步弄懂诗义的基础上再通过创设的画面感受诗的情感,这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学习作者是什么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要求。

首先,我和学生共同查阅讨论《宿建德江》诗的诗句意思,在对诗的内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就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一幅“烟渚月下泊船图”:水上烟渚朦胧的树形,渚畔的孤舟月影,诗人伫立船头眺望远方。面对画面,反复吟悟诗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观察景物,体会情感。学生一致认为:作者所处环境孤独寂寞,凄凉忧郁。再加上我对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对这首诗通过夜泊建德江借景抒情,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以及孤独寂寞平生不得志的忧愤之情有深刻的理解。

三、边文边画,帮助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各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我在古诗教学中,遵循大纲要求。如教学白居易的《草》时,边文边画,逐句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离离原上草”。抓住“离离”的理解,用绿粉笔勾出绿草茸茸、姣好可爱、充满盎然生机与无限活力的旷野图。

2.“一岁一枯荣”。用黄粉笔绘出一幅茎枯叶黄的金色原野图,与第一幅图形成对照,结合理解“枯荣”。

3.“野火烧不尽”。在金色的原野上用红笔渲染出翻滚的烈焰,在讨论理解“烧不尽”的基础上,又画出草深扎地下的生命之根。

4.“春风吹又生”。在草根深扎的原野,寥寥数笔春风即起,草芽儿破土而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春草图。

通过“离离草”、“草枯荣”、“野火烧”、“春风吹”的描绘,一句诗引出一幅画,画面更深刻地帮助理解和记忆诗句。面对画面,学生体会到野火的凶残与虚弱,春风的温暖可爱,草的坚强不屈。

四、以画释疑,引导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借景抒情,是该诗的重点所在。我从“孤帆”一词入手,让学生作“孤舟”和“孤帆”二图进行比较,把抽象的文字用形象的画面表达,启发学生想象和理解。讨论后,学生知道:近见是舟,远望为帆。引导学生想象出一组画面:近舟远帆碧空尽。舟帆的空间变化和时间相连,望帆时间长,正表达诗人对故友离去的无限眷恋,显示出诗人与孟浩然交往之密,友情之深,两位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图画又是形象的文字。学习古诗一边学诗学句,一边吟诗作画,这样不仅营造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而且发展了思维,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

五、音画结合,真切体会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小学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中国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如第六册课本古诗《小池》中,景物的描写仅寥寥几字,要让学生领会到景物的“小巧”、“有趣”,则离不开有色彩的配图。欣赏了图画后,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细小清凉,荷叶鲜嫩,树阴的浓密,蜻蜓的俏皮可爱,俨然一张定格的初夏池塘风景照。

第7篇:清明古诗配画范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技术以其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感悟语言凝练,体会古诗神韵,为古诗教学插上隐形的翅膀。

一、再现情景,领略古诗画面美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是用有声有色的语言描绘出来的生活画卷。叶圣陶曾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诗中图画,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头脑中立体化起来、活起来,使其尽情领略古诗的画面美。

例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我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的情境: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再把画面切换到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杜甫隽永的诗句顿时化作形象可感的动态图像,使学生立刻“未入诗,先入境”。

师:有人说,杜甫的这首《绝句》是一句一景,整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读出哪些画面?

(生想)

师:选择你最喜爱的画面,与大家分享。

生:两个黄鹂....

师:(课件出示相应画面)你不但想象出了画面,还听到了黄鹂的叫声。具体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黄鹂唤醒了柳树....

生:黄鹂在唱《春天进行曲》....

生: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桃红柳绿....

师:看到这清新明快的美景,听到这清脆婉转的鸣叫,诗人的心情该有多高兴啊!我们也来高兴地读一读。....

师:还有什么春景让他更欣喜呢?

生:看到一行白鹭....

师:(课件)看一看,白鹭是怎样飞上天的呢?

生:展翅,使劲,用力....

生:长腿的白鹭连成一条线,多优雅啊,飞起来自然成行。

师:春天到了,白鹭从南方又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它们多开心啊,飞得多起劲儿啊!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这样借助多媒体将诗中景象形象化,让学生具体可感,使其油然而生愉悦之情,兴趣盎然地进入诗歌的学习。

二、立体释疑,品味古诗语言美

古诗语言凝炼精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

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就能轻松解决这一难题。

师:诗人站在哪儿看的呢?

生:窗前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窗含

师:你能用其他的字来换一换吗?(窗前,窗外)带进去读一读,也说的通。窗前,窗外,窗含,哪个字用的好?好诗是要慢慢品味的。

师:(手势)窗前,窗外,窗是窗,景是景。而用含字,你看景和窗就------浑然一体,这儿用了含字好像把窗框写活了。

师:同学们,我们看,(课件先展示西岭壮美的雪景,再加上窗框)我们这窗框就好像画框,那西面山岭壮美的雪景就像(嵌在窗框里的一幅画)。

师:是啊,这个含字用在这儿多美啊。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精准导读,吟咏古诗音韵美

古诗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形象直观的影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播放了一断配有音乐的黄鹤楼的视频,在乐声和画面中,

学生亲眼目睹了黄鹤楼的雄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来段激情旁白:“转眼间,千年已过,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但两位大诗人的名字,他们深深的友谊,那首千古佳作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音乐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学生很快明白读这首诗应心情沉重的,语速较慢。

第8篇:清明古诗配画范文

略讲;时代背景;图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69—01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窗口。古诗语句优美、韵体和谐,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古诗在小学教学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增加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以下八种方法向学生传授古诗。

反复诵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诗歌反复颂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也可以摇头晃脑地去领略古诗的语言美。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可见诵读是多么重要。如,教学《一望二三里》时,就可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的韵味即可,没必要大讲特讲。

略讲

古诗语言精炼,意蕴深刻,我认为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把诗的大概意思告诉学生就可以了,没必要一字一句去肢解古诗,那会令低年级学生一头雾水。如,教学《渔歌子》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讲故事

有些古诗虽然只有短小的几句,却包含着一个优美的故事。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节,学生对古诗的内容自然就心领神会了。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一生豪放,喜欢游山玩水,结交朋友。有一次,他到桃花潭这个地方游玩,结识了一个叫汪伦的人,于是两人义结金兰。当李白乘舟将离去的时候,汪伦唱着歌,并以脚和着拍子为李白送行,李白十分感动,感叹道,“桃花潭水纵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啊!”于是就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饱含着真挚友情、流传千古的名句。

时代背景突破

有些古诗,由于学生年龄小,且距作者描写的诗的年代甚远,无法体会到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境,所以学生对古诗的内涵也就不能理解透彻,因此,讲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尤为重要。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给学生讲解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后,学生就会对“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诗配画

一些写景诗,作者只用三言两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秀丽的风景画。在引导学生领会诗意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绘制图画,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可办古诗配画小报,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也可以是几首诗几幅画。看了学生的作品,就可以知道他们对诗歌的领会程度了。

吟唱

古诗的意境本来就非常美,再加上语言精辟,因此,把诗歌唱出来也是一种很美的艺术享受。如,在教学《鹅》《悯农》时我就教学生吟唱,让学生从唱的过程中领会诗的意境。

闭眼想象

有些描写风景的诗歌在学生熟读成诵后,可由教师或者一些积极的同学诵读,在他们诵读时,就可以让其他学生闭眼仔细倾听,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杨万里《小池》的教学就可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想象“泉眼”、“树荫”、“小荷”、“蜻蜓”……从而让学生沉浸在静谧、温馨且赋予生机的“泉池小荷图”中。

第9篇:清明古诗配画范文

1.借助图画增强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以它优美的意境,饱含情感的意象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图画创设诗歌的意境。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通过媒体展示与诗文解读,引导学生去观赏、去体会诗中美景,在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里去体验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去感悟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光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的灵流。学生在头脑中就会逐渐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濡染学生的心灵,诱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更深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借助音乐营造气氛,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用礼乐来教化学生,可见音乐的教育作用自古有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引起内心的共鸣。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经常为教师教授诗文《春江花月夜》时所用,因为它以委婉优美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用这首古筝曲来营造诗歌的情调恰到好处,渲染了一种哀而不悲,美而不腻的诗歌意境。把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美好景致宁静委婉地轻轻说来,把岁月流逝、时光短暂的感慨缓缓道出,把思妇游子的离愁淡远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之中,让人叹为观止。

听着这样的曲子,读着优美的诗篇,学生的心灵怎么会不被这宁静而美好的春江花月夜所“迷惑”呢?这就是内心的震撼,这就是心灵的共鸣。

3.通过朗诵体会韵味,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节奏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如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的风格、洒脱的情怀,再现了诗人放浪不羁的个性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品读,男生读得酣畅淋漓、豪情万丈。特别是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优美的旋律,跌宕的节奏,不羁的情怀。让人内心生出一种豪情,想与诗人举杯执酒,一醉方休。朱熹在谈读书时有这样一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而古诗词的朗诵,更是要放开胸襟,用饱满的热情与诗人共情怀。所以在课堂上,要多进行比读和品读。让学生在长期的朗诵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悟古典诗词涵蕴的语言、委婉的情感。

随着音乐的旋律,和着诗歌的节奏,学生一般都能体会出杜甫诗的沉郁顿挫,感悟到辛弃疾词的悲愤激昂,沉浸于李清照诗的凄婉缠绵,向往着李白诗的潇洒飘逸……并且能从朗诵中去体会古诗词的美。

4.通过想象内化意境,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

“诗言志”,诗歌表现的是真性情,它是一种活泼而充满灵性的文学样式。而古典诗词更是注重诗情画意,注重情感的表达。部分诗词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优美、幽深、凄清、磅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分把握古典诗词意象的内涵,内化于心,充分领略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想象今宵旅途,一叶扁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头,佳人远去,情何以堪。意象简洁,画面饱满,意境深远,充满了凄清的气氛。人情之冷落,风景之幽清,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诗词的意境之中。学生可以根据画面的想象,进一步内化意境,把握诗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痛苦和凄凉,与诗人达成共情。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古典诗词充满灵性,它的美,教师是永远讲不完说不尽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品读、去鉴赏、去记忆、去创作,才能开拓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灵性,滋养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毕宝魁,艾丽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