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今异义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
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8.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9.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例:兵甲已足(《出师表》)
10.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
11.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例: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2.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例: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3.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4.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5.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6.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1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18.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9.虽然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今义:连词。
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1、故意的近义词:居心、蓄谋、存心、蓄志、刻意、挑升、有意、成心、蓄意、有心、用意、特意。
2、故意是一个汉语词汇。注音:gù yì 释义:存心;有意识地。明知不应或不必这样做而这样做。
3、造句:你故意用足球踢烂人家姑娘房间的窗户,以创造机会和人家姑娘来往。狼子之心,人皆知之。
(来源:文章屋网 )
2、流传千古,千古:很长时间。永远流传于后世;
3、名扬天下,形容名声极大;
4、驰名中外,驰,传播。形容名声传播到国内和国外,表示传播的极远;
可是现在在我的生命中、拍过不少拖、爱过不少人、但是爱情却是如此的难堪
爱!多么的虚伪啊!
说骗爱情上的、我不比任何人差、我现在是在干什么、为什么我在骗自己~!
为什么我经历了那么多的事却不会辨别、
也许我是个傻丫头、
可是、爱情又有多少人懂、
我现在的心情、为什么如此的不开心、难受、哭泣着、
爱情、两个字可是又有多少的含义啊!
为什么大家都在骗、真正的爱情是什么?
我想要的是什么啊?我想我自己也不知道吧!
好多苦都是自己带来的!
都是自己活该的吧!
为什么我的命运是这样呢!
我的爱、现在又是在那里啊!
我该怎么办啊!
一切都好苦、好累、
现实太残酷!爱情太虚伪、人太坏!
为什么呢、我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好可怜、
好累、真想休息!可是我又怎么办~
我想去忘记、为什么做不到呢!我现在有多少的男朋友、我自己都不知道了!爱情!
好假!为什么、为什么、我真的好累!
当初为什么伤害了我!我现在又为什么变成这样子了!
我以前是个多么天真的女孩啊!为什么!就一年的时间!
改变了那么的多、人就是这样的吗
我现在16了、生日却还没有到!现在的我为什么成熟呢!我不想!
把我改变回来吧!我好累!好想不再苦、不再这样!
今义:
1、子女;即儿子和女儿。
2、 指青年男女。
3、 泛指男女。
4、 妇人;女子。
查询时间
2019年天津塘沽普通高考英语科目第一次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于2019年4月10日中午12时起正式开通,2019年天津市普通高考英语科目第一次考试成绩由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信息平台负责公布,网址:111.160.75.143:9081/KWService/cjcx_G18.do
查询方式
一、登录天津招考资讯网(zhaokao.net),点击天津市春季招生考生成绩查询链接,进入查询页面,输入考生号、身份证号、验证码、点击查询即可获取成绩信息。
二、可到报名所在单位和区招办查询。
三、考生如已在网上报名时订购速递成绩单,市邮政速递局将通过EMS(特快专递)将考试成绩通知单陆续送至考生填写的收件地点。
成绩复核
根据天津市相关工作规定,考生获知本人成绩后如有异议,可于4月10日下午16时起至4月12日中午12时前申请成绩复核,逾期不再受理。考生办理成绩复核申请时,须登录招考资讯网,通过本人的成绩查询账号进入成绩复核系统,提出复核申请,并通过网上支付方式缴纳复核费用。
【读音】:fèn bù gù shēn
【正音】:身;不能读成“shēng”。
【辨形】:顾;不能写成“故”。
【奋不顾身的意思】:奋:振作。振作起来奋勇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素所蓄积也。”
【近义词】:舍生忘死、奋不顾生
【反义词】:贪生怕死、畏缩不前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奋不顾身造句】
1、有时候你奋不顾身去爱的那个人,可能是最不值得爱的。
2、爱情本来就是含笑饮毒酒,明知道结果还奋不顾身。——冷麟天《拒嫁豪门:少奶奶99次出逃》
3、他是我所有自卑胆怯的原因,也是我奋不顾身的理由。——千本《你曾经爱我》
4、那年青春我爱上了你, 只想奋不顾身的奔向你抱紧你。——《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5、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这样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那样的奋不顾身。——饶雪漫《左耳》
6、在不懂爱的年纪,我们奋不顾身的着迷。在应该爱的年纪,我们用光了所有的勇气。——青慕《青慕集》
7、“这世上有没有奋不顾身的爱情?” “说得好像你没有经历过二十岁一样。”——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8、一生之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安迪·安德鲁斯《上得天堂,下得地狱》
9、你们知道吗?有时候我们并不是爱上一个人,而是爱上了那个奋不顾身,飞蛾扑火的自己。——独木舟《荆棘王冠》
10、有时候,真想来一次不计较结果的奋不顾身,可是,我们好像已经过了奋不顾身的年纪,没有了奋不顾身的资本。
11、我们的一生 , 远远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长 . 长到足以让我们忘却这些伤痛 , 和奋不顾身爱过的那个人。——绿亦歌《岁月忽已暮》
12、年少的时候,我们总会为一份感情奋不顾身,只是不知道奋不顾身之后,会不会是我们想要的结局。——锦年《流年不语殇浅夏》
13、曾经,是美好的,美好的让我们奋不顾身,曾经是罪恶的,可为了不辜负之前的奋不顾身,我们选择了逃避。——溺水的鱼儿《浅滩》
14、面对熊熊大火,消防队员个个奋不顾身地上前灭火。
15、像他这种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16、一看到有人不慎落水了,他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救人。
一、在朗诵中发掘画面感和韵律感
诗词这种文体本来就与诵读结合的十分紧密。在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朗诵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一年级的课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是整个系列教材中最简单的了。一年级的学生们开始理解时仍有难度,但是朗读可以使他们熟悉诗歌。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直观的韵律,获得形象感和画面感。
在写景的诗歌中,画面感往往更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虽然学生并不可能真正理解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但是朗读可以让他们获得一些最基本的形象:山色、水声、春天、花鸟。这些形象会组成一张形象的画面,这是他们对这首诗最感性最直观的掌握。学生们同时获得的还有诗歌的那种节奏感和韵律美,从感性的角度理解什么是诗。
这些充满画面感和韵律性的诗歌经过学生的朗读而在脑海中呈现出最初的形象,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和讲解,就会融入诗歌的意境中了。“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从儿童认知心理学上来说,他们对色彩、动物、玩耍等十分敏感。通过富有节奏感的朗读,他们脑海中会形成这样一幅画面:一个顽皮的牧童骑着黄牛穿梭在林中,口中的歌声仿佛能振动整个林子,他那锐利的眼神捕捉到了一个鸣叫的知了,为了能上前去抓,他赶紧紧闭双口,小心翼翼地站立在那里。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描述出自己读到的画面。例如,有的学生会感知到牧童正要捕捉这个知了,却好像又发现了什么异样,于是立即停止了。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然后告诉他诗歌本来是什么意思,其他的想象也不算错。
朗读诗歌,就是要让学生融入到有画有韵有节奏的氛围中。但是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诗歌的学习就只能以获得整体的感知为目标。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到讲究字句、深入把握文意的阶段,以学生的感知,加上老师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地走进古诗这种文体,这便达到了初步的学习效果。
二、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和形象性
从整体画面感知到微观形象是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逐渐过渡的技能。古诗教学也要跟随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和形象性。
像“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首诗,仅仅二十个字就带给了学生一种朦胧的心理效果,这就是诗的凝练性和形象性。要引导学生先把精炼的诗“泡开”,转换到现代汉语形象的描述中去,再把这种现代汉语形象的表达“浓缩”回原诗,在这两个转换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凝练性和形象性。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首先要把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用现代汉语形象地表达出来。寒冷的深秋,梧桐的树叶在寒风中飘摇,仿佛送来了一层凉意。江上秋风吹起,打在脸上,让人感受到一种漂泊的伤感。那不远处的院落里一定有织童在挑灯快速地织布,因为深夜了那篱笆院落中还有一盏小灯长明。作者要表达秋天的寒冷,只用了“萧萧”“梧叶”“寒声”“秋风”等简单的词语。这些词语依照秩序排列就给我们带来了一幅秋江梧寒图,而不用长篇累赘地铺陈。
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如果用现代白话文去描述诗中意蕴,虽然也能获得这些形象,但是相比诗歌原文,少了一种韵律、一种节奏、一种凝练美和形象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两句很容易翻译为浅显易懂的现代白话文,但是原文把比喻含蓄地融入在七个字之中,现代文显然传达不了微妙隐晦的传神之笔。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单纯从意义上理解是很简单的,用现代汉语去表达只能表其意而不能传其神。“二月春风似剪刀”暗含着对前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的回答,而且这七个字自然晓畅、不留痕迹。原诗只用凝练的语言去排列,而逻辑关系就隐含在其中。学生能感受到诗歌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形象和意味,对诗歌文体的整体特点的认知就不言而喻了。
三、还原文本情感,拓展当下意义
古诗词所描述的生活或场景离现代社会已远,如果用现代的思维去分析,肯定会有许多误解。但是纯粹的还原是没有意义的,学习诗词的目的是与当下联系起来,寻找历史与当下的结合点,拓展当下意义。这是小学生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王维的那个时代,漂泊在外与思乡情结紧密结合。在现代通讯发达的今天,可能小孩子不会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感,这就要给现代的小学生讲解为什么在古代“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古人在重阳节要登高望远。再结合当下,思乡情结已经淡化,而且表达思乡情感的方式也大有不同。老师:“在王维的时代,写一封信都要在路上走几个月,今天我们都能用手机、计算机和家人联系了,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时代不一样了。”“科学进步了。”老师:“对,社会在前进,科学越来越发达从而改变了日常生活。所以我们从小要热爱科学,将来为社会做贡献。”这样古情与今意相结合,收到了更进一步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修辞格 容貌 喻体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乏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刻画人物容貌栩栩如生,其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格,利用修辞给人物添上更多神采。修辞格按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的分类,可以分为描绘类、引导类、换借类和变形类。这四类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材料上、意境上、章句上、词语上的修辞格的分类几乎一致。通过对《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容貌描写修辞手法的统计,一探古今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容貌描写中的修辞差异。
一、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容貌描写常用修辞格概览
(一)描绘类修辞格
1.比喻
古典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容貌最常用的修辞格就是比喻。《诗经・{风・君子偕老》用“I发如云”将乌黑浓密的头发比作乌云。《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名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用大量比喻形容庄姜的美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用比喻手法描绘人的容貌,在辞赋和小说中最普遍。宋玉《神女赋》中用“朱唇地其若丹”来形容巫山神女。白居易《长恨歌》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来比喻杨玉环的面貌和眉毛。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这些具体的修辞手段,在人貌描写中比比皆是。
2.衬托
衬托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画人貌时常用的修辞格,不直接描摹眉眼,而是以他物来衬托所言之人,从侧面说明其容貌的美丽。宋玉《神女赋・并序》赞巫山神女之美,曰:“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毛嫱和西施都是著名的美人,但神女的美丽,却能让这样两位美女相形见绌。曹植《美女篇》:“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之人见到这位美女,便驻足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她,竟然忘记吃饭。从见者的痴迷中,可知美女姿色绝伦。
3.夸张
古代描写人物容貌,为了强调人物的美丽,也常常使用夸张手法。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美人高一点就太高,矮一点就太矮,脸上施粉就太白了,涂上丹寇则太红。极力形容东家之女天然清丽。《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列传》中李延年赞美李夫人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一回头整个城的人都会为她倾倒,再回头全国的人都为之倾倒。用这种夸张的说法,达到传达李夫人的美丽的效果。唐代韦庄《秦妇吟》:“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和上例相同。
4.感叹
《神女赋・并序》叹神女之美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用“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六句,连连赞叹神女之美给人的直观感受。感叹修辞格在上古和中古并不多见。
(二)引导类修辞格
1.错综
《诗经》中描绘人貌的句子,由于受到《诗经》整体上重章叠句特点的影响,也有许多错综修辞格的出现。错综主要分为词面的错综和句子的错综。《诗经》中常出现的是词面的错综。词面的错综主要是指词的变化和更新。一般以同义词或近义词做替代。这样可以避免相同词语反复出现,避免枯燥单一的句子,给人新鲜的感觉。《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下章的“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便在词面上构成错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均形容人经历磨炼修为;或形容人文采美好,素质纯正而有修养;“如金如锡”,“金”和“锡”都比喻受过陶冶锻炼,像金、锡那样精纯;“如圭如璧”中“圭”和“璧”都比喻人治学有成就,像圭、璧那样已琢磨成器。
2.对偶
描摹人的容貌,对偶自古以来不可或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都是运用对偶,造成严整的文句格式,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3.排比
这两种修辞格相对来说使用的情况较少,排比是指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而且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依次排列起来使用。《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便是一例。《登徒子好色赋》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和“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也是典型的排比。
(三)变形类修辞格
这类修辞格的使用在整个古典文学世界中是很多见的,但是单独描写人物容貌时使用的情况则比较罕见。只是吉光片羽地出现在少量句子中。例如《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女“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文章作者“为了节约文字或者调节节奏的需要,将两个原来要合着说的词,特意在上文中省略去下文应出现的词,并且在下文中省略掉上文中应该出现的词,而在解释的时候,仍然将两个词合在一起讲,使之参互成文、互相补充、合而见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登徒子好色赋》一例的意思是说,东家之女嫣然一笑,能够迷惑阳城和下蔡两座城市的人们,这样才表达了完整的意思。
二、古今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容貌使用修辞格的变化
(一)修辞格种类减少
古代诗歌词赋中描摹人貌,无论是在意境还是词语章句上,都使用大量修辞格。《神女赋》和《洛神赋》等文章大量内容都在描述人的容貌,仅《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东家之女的一段:“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仅仅一段,就有夸张、比喻、排比和互文等修辞格。
白话小说出现后,尤其是在白话小说繁荣的明清之际,人们较重视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容貌的刻画则有削减。《红楼梦》写袭人容貌,只用“细挑身材,容长脸面”。小说写人,常常直接用数字表示人物身长几尺,髯长几尺,给人以确切直观的感受。比喻、夸张、衬托等较少使用,出现较多的是对偶修辞格,修辞的重心不再放在语句意境方面。《水浒传》写鲁智深:“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写李逵:“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写杨志:“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直至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修辞格的使用就更加少见。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刻画:“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张爱玲《等》中写阿芳“是个大个子,也有点刨牙,面如锅底,却生着一双笑眼,又黑又亮……”不难察觉,除了比喻,在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人物容貌的刻画也很少使用修辞格。
(二)多用白描手法
与古典文学作品相比,修辞格在现代文学作品人物容貌描写中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白描手法。鲁迅描写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老舍《骆驼祥子》描述祥子:“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写克荔门婷:“顽劣的稻黄色的头发,烫得不大好,像一担柴似的堆在肩上。满脸的粉刺,尖锐的长鼻子底下有一张凹进去的小薄片嘴,但是她的小蓝眼睛是活泼的,也许她再过两年会好看些。”这样纯粹的白描手法在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白描手法能够真实细致地描摹人物容貌,从而取代各类修辞手法成为现代人物容貌描写的新宠。
(三)频繁使用比喻
古典文学作品对人物容貌的刻画,大量使用比喻,再加以其他修辞手法。经过明清之际白话文学的过渡,至五四以后,这方面修辞格的使用渐渐被白描手法取代,但是比喻修辞格却依然活跃在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中。沈从文在《边城》中写女孩翠翠“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鲁迅在《祝福》中写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张爱玲在《封锁》中写车上的老头子“他剃着光头,红黄皮色,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的头像一个核桃。他的脑子就像核桃仁,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意思”。尽管白描手法是白话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容貌的主流,但修辞格的使用并不会消失,白描手法细致精确刻画人物容貌,修辞格则能使人物容貌跃然纸上,两者相辅相成,使人物容貌的刻画更加准确丰满。比喻恰恰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大量的白描加上适当的比喻,能够为人物容貌增添更多光彩,因此,比喻这一修辞格依然是人物容貌描写的点睛之笔,可见不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在描摹人物容貌上,比喻修辞格都是必不可少的描写方式。
参考文献:
[1]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程千帆.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M].扬州:广陵书社,2004.
[4]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J].南都文学,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