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我国传统建筑古今传承

我国传统建筑古今传承

摘要: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它们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建筑并不是人们突发奇想便能创造出来的,而是有系统有派别的,同时也与当地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有关。中国古典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原始社会起,经过数千年风雨的磨砺,已然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从结构、装饰到选材,都独具风格,一脉相承,自成一派。就其结构而言,我们以单间为例,从上到下可将房屋分为屋顶、斗栱、墙与柱、台基等几个部分,在我看来,斗栱则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构件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典建筑;斗栱;古今传承

1斗拱

梁思成先生曾说过;“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独特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而斗栱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种具有代表性存在的建筑构件,它不仅仅承载了房屋上部结构重量,同时也成为了一种装饰艺术,中国古典建筑的辉煌与发展,也由此可见一斑。

1.1斗栱的概况

斗栱又可以称为“辅作”“斗料”,是中华民族古典建筑中特有的一种结构,它是由“斗”“栱”“昂”这三个部分相互穿搭,层叠从而组合在一起的,用于支撑屋顶的荷载力。从其结构上我们可以发现,在柱头和枋之间探出形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栱,当然每条拱因其形状和用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10.令拱14.瓜子拱13.慢拱15.泥道拱),而这类拱统称为“开上口”;图上19.为华拱,该拱底面开口,则称为“开下口”;而有些栱上下都开口,则称他们为“上下开口”。在栱与栱之间夹垫着的方形木块,我们称之为“斗”,如图上所示(8.散斗9.齐心斗12.交互斗)。斗栱与屋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承载了外部房屋上部的荷载力从而担当了结构中里的转化器的作用,并且它还起到了美化装饰的效果从而成为一个名族艺术品,独具欣赏的价值。

1.2斗栱的取材及运用

自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多产木材,所以中国古典建筑之原料以木材为主,砖石为辅。而斗栱更加能够反映出这样一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结构,基本上是以木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要说到木构斗拱最古实的代表,那便是佛光寺大殿了,即便在木构斗拱占领主流的情况下,我们也不难发现石斗拱那为数不多的身影。石斗拱常见于崖墓、石阙、石室以及牌坊之中,如汉代的朱鲔石室中便残存了一朵石斗拱。中国较之以砖石为主的西方建筑,中国的木材建筑的确不够经久耐用,即便这样中国古人却仍满足于木材作为主要建材并且延用长达数千年之久,尤其是斗拱的选材运用更是凸显了这一特色,我认为这是有一定其历史缘由的,下面让我们大致来总结下这些因素: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易经》中曾记载到,世间万物的生长自有其定律,即萌芽、生长、变化、消失殆尽,就如佛教的生死循环同理。所以中国自古便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去追求永久不灭的工程(此处不包括陵墓、牌坊等特殊用途建筑),他们从很早便认识到变化的永恒,而人类则应当遵循大自然的“新陈代谢”“生死循环”之理,所以他们并没有像埃及等国家一样追求永久不灭的工程,即便是遇到火灾,古人们也不会认为是建筑用材的问题,而认为是异象、天谴之类的因素。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古人们唯独对坟墓等相关建筑的修建有着不同的看法。梁思成先生曾写过“唯坟墓工程。则自古以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劵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并未因砖劵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1]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生与死的不同期望和看法,并且这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在了中国古典建筑工程上,融入到中国华夏民族的灵魂之中。中国古典建筑的构造方式。中国古典建筑的营造结构方式是榫卯结构,而斗栱便是这种结构的经典代表。这种构件连接方式,取材以木唯优,由柱、梁、檩等主要构件相互搭建而成,并且在各个构件之间,以榫卯的方式相互连接,使之相切合。像中国这种传统的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超越当代建筑的特殊柔性结构体,它不仅仅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力,而且能够承担一定程度的建材变形,即便在地震情况下产生的荷载力,也可以通过其本身的变形而抵消一部分地震带来的影响。中国是资源大国。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尤其是木材,不管是从哪个方面都深得中国古代匠人的青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条件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匠人自古以来便缺乏对石材在建筑领域上的了解运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人没有对石材的运用进行尝试。据史料记载,人们曾尝试过,以石材代替木材,但是无奈于,榫卯结构思想的根深蒂固,匠人们没有很好的发掘石材的优势,不知道该如何衔接石材,使其成为一处住所,而一味的以榫卯结构连接的方式,将石材相互连接,这样无疑是失败的,因为从石材本身的特性上看,它极度缺乏张力和曲力,而其弹性度也差,所以用与木材截然相反的材料去完成木材能达到的效果,这样必然会导致石材的崩坏,运用的失败。而至于后来的人们为什么没有继续研究石材的用法,我想也许是因为,在中国并不缺乏木材这一原料,所以人们也就没有继续探究石材的运用了。

2斗拱的历史变迁

梁思成先生曾说过“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起,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之中。”[2]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与唐朝,精华于宋代,极致于明清。不过就史料上看,早在殷商以前便有宫室,穴居的记载,更有“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3]之说。在中央研究院发掘若干遗址后发现,在殷商时期有多出土筑的殿基,并有大石卵柱,排列井然有序,出来殿基外还有门屋,水沟等遗址。

2.1汉、唐时期

汉代是斗拱形成的初步阶段,常见于墓穴,石室及石阙。如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博物馆内展示的关于该墓室内的遗址,在该墓室中多处可见斗拱的身影,这些斗栱结构简单明了,没有复杂的交接和装饰,栱的形态也简单,主要有两种形态“或简单向上弯起,为园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连”“或弯作量相对顶之S字形,亦见于石阙所刻斗栱”斗拱的形态主要有上述“单弯”和“曲弯”两种。[4]汉代的斗栱为后世斗栱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虽然其造型简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汉代的建筑发展是中国古典建筑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伟大开端。唐时期的建筑物可谓是宏伟而华丽,只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能保存至今,年代可以考察到的也只有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唐代在私宅建筑上便有明确的规定,对每个级别有不同的要求,王公贵胄住的地方不能用复杂的栱和藻井,三品、五品……官员住宅标准逐级降低。

2.2明清

随着时间的推移,斗栱的发展至明清时期,斗栱作为力的转化器的作用愈来愈少,但是其做工却愈发的精致、细腻,逐步成为一件艺术装饰品和体现等级地位的标志。浙江省杭州市场口镇东桎关的名医堂,是著名骨科老中医张绍富的旧宅,也是至今保持较为完整的清朝名医会馆,它建于公元1875年(清光绪年间),又名“十房头”,正房面阔五间,砖木混合结构,并且该医馆于2010年被列为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走进名医馆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那来自古老朝代的建筑风格。走入院中抬头便能看见那精致的外檐斗栱。该处斗栱尺寸较唐宋而言,则更为小巧细致,我们尤其可以感受到其局部构件的雕刻,甚为精致细腻,匠人们在雕刻中寻求突破斗栱原有规格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其斗栱本身的形态和结构,因为在清朝斗栱也是该房主地位和等级的象征。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该建筑的雕刻主要集中在“耍头”“昂”“驼峰”“交互斗”等局部构件上。在“昂”处,匠人们经常会雕刻成卷云,象鼻之类;在“耍头”上一般雕刻以“三福云”“麻叶头”“鳌鱼”之类,而“平盘斗做雕刻”“栌斗作雕刻”更是常见雕刻手法,尤其是在平盘斗上做雕刻更为普遍,因为其有斗栱,却无栱昂,所以在雕刻上也没有什么禁忌,同时其雕刻题材更也是形态万千,精致美丽的。

2.3明清以后

清朝末期以来,中国受列强压迫,民族气息萧条,一些先进的国人逐渐开始抵制本国的文化及制度,万事都尊奉西方的为准绳,而这种思想和社会风气渗透在方方面面达到了一种极致。所以这个期间,中国古典建筑并没有得到好的发展,直到现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

3古今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场复古风正在缓缓的刮来,人们开始向往古代的灿烂文化,同时新中式古典建筑,也渐渐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可是在现代化如此飞速的进程下,人们是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去发展古代传统建筑呢?这是一个我们值得深思的话题。

3.1现代仿古建筑

自古以来,我国的古典建筑的构造方式便是在柱子上面安装斗栱,斗栱在承接上面的屋顶,用于保证房屋的稳固,而斗栱在其中则承担了重要的构件作用,所以在历史文物修建上,斗拱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临潼的华清池,此项建筑工程是为了保护遗址而建立的,为了建筑物的稳固达到抗震减压的功用,设计者决定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屋架、斗拱,和柱子。在古时候人们解决木头与木头之间的链接问题是采用榫卯结构的穿搭方式的,但如今,材料的改变,连接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为了解决屋架和柱子之间链接和支撑作用,设计师们决定采用现代的工艺,他们将耍头直接镶嵌在钢屋架上,在柱头上则安装入一根钢桩,在钢桩中再安装一个底托于柱头,整个钢桩则嵌入柱身(此钢桩用于固定斗拱),而对于斗拱,设计师们并没有像古代营造发那样搭建,而是采用薄璧空腹的形式,在工厂一次性压制成型为斗拱样式,最后再把斗拱和桩定位,焊接,浇灌。上文中提及,自明清以来,斗栱不再仅仅只是力的承载着和转化者的作用了,逐步的成为一种装饰作用,所以明清的斗栱更适合以钢材为原料。碍于木材本身的易燃易腐蚀的缺陷,钢材、混凝土等新型建材的出现,无疑给传统建筑设计乃至施工带来了新的手段和方式,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种新型的制造方法,对中国传统的制造工艺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说道钢斗拱的运用,我们不得不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元素,尤其是其顶冠的斗拱造型和那鲜艳的红色,更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使前来参观的游客一看便能知道这就是中国馆。设计师大胆创新,采用了“一斗”的斗拱结构和钢结构混凝土的材质,将传统的自然曲线改变为具有时代特色的力度没和结构美的硬朗直线,并把他们层层相叠,并且从下至上层层按比例放大,层层伸出,独居美感。而其檐口的荷载力便可以随着斗拱的转化能力,均匀的传达到柱子上,从而达到了减震、抗压的效果(自古以来,斗拱便是以这一目为出发点的形成和发展的)并且,其檐口的逐渐加大,形成倒金字塔的形状,使整个建筑在富有规律简洁的美感的同时又不失磅礴的气势。

4结束语

斗栱的特性完美的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他们层层相叠,排列有序,看似松散,实质上却异常坚固耐用,它有着巨大的力量将每个构件紧紧结合在一起,这不正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最好的诠释嘛。现存至今,历经磨砺的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他像一位风骨犹存的老者一直伫立在那里,为来者讲述着他的故事。中国建筑发展至今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作为祖国的未来该如何传承历史的辉煌,如何使中国建筑继续延续他过去的辉煌。但是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只有融入了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中国建筑才能走向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12.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23.

[3]司马迁,史记全本[M],2011年10月第一版,第4页。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1):55.

[5]王晓华.中国古建筑[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第3次,第201页。

作者:李佳祺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