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国最早的诗歌范文

我国最早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国最早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最早的诗歌

第1篇:我国最早的诗歌范文

知我者下一句接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意思是了解我的人,不用多做解释,不了解我的人,解释了也没用。这句诗出自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在《王风》集中,题为《黍离》。

《王风·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此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悯意情怀,蕴含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全诗三章,每章十句,其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回还反复地吟唱,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我国最早的诗歌范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赵州桥、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书法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唐朝乐舞。

通过与其他其他类型桥梁进行对比,分析赵州桥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尤其是诗歌、书法以及石窟艺术进入了我国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来自于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教材分析

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有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望。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政治、经济上达到鼎盛时期,文化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隋唐在建筑业取得的成就。

一、兴盛的建筑业

出示《赵州桥图》,学生回答桥的名称、设计者、修建的时间。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位于今天河北赵县的洨(xiao)河上,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

(出示圆拱桥和多孔桥图)

学生对比三幅图,讲讲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①修桥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多孔桥不利于船只通行。赵州桥采用平拱桥的形式,既方便船只通行,又方便车马、行人在桥上行走。

②赵州桥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既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自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小拱还可起泄洪的作用,这样就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由学生来描述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通过图片说明)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出示《金刚经》图片)

这本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金刚经》的卷首是一幅如来向他的弟子传教的图画,画面精美、清晰。从这幅图可以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很成熟了。在《金刚经》末页,标有确切的日期“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868年5月11日。《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并且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时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两千张。这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诗人?

介绍唐诗的三个代表性人物。

1、李白

简介李白并概括诗歌的特点:(可由学生介绍)李白,字太白。少年时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青年时代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四十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后因政治黑暗,李白愤而离开朝廷,继续游历各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一生爱酒,许多优秀的诗篇都是李白在酒席上写成的,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的诗有的歌唱祖国山川的壮丽,有的抒写目睹国家浩劫的痛苦和恢复河山的壮志,有的表达他对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同情。

从学生列举的李白的诗歌中,总结李白诗歌的特点: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2、杜甫

简介杜甫并概括诗歌的特点:杜甫,字子美。7岁开始写诗,15岁时他的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20岁时,杜甫进行了10年的游历生活,扩展了视野,丰富了见识。公元736年,杜甫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李林甫当权,政治腐败,杜甫不幸落榜。安史之乱时,杜甫全家走在难民的行列里,饱尝战乱之苦。杜甫存诗1400多首,他的诗记载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反映了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

从学生列举的杜甫的诗歌中,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反映社会现实。

3、白居易

简介白居易并概括诗歌的特点:字乐天,五六开始作诗,他刻苦读书,以致口舌生疮。白居易年轻时,家里贫困,又逢战乱,他长期流浪,对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的诗,通俗易懂。据说他写诗,常常先念给老婆婆听,修改到老婆婆听懂为止。

从学生列举的白居易的诗歌中,总结白居易诗歌的特点:通俗时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略讲)

1、书法

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

回忆“书圣”——王羲之。

列举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大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顔体顔真卿《多宝塔碑》

柳体柳宗元《玄秘塔碑》

通过《唐代书法》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唐代书法取得的成就。

四、绘画(略讲)

隋唐时期,绘画大放光彩。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画家有哪两位,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阎立本《步辇图》

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的画,神情生动,衣带飘飘若飞,人称“吴带当风”,由于吴道子在绘画上成就,被誉为“画圣”。

通过《唐代绘画》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唐代绘画取得的成就。

五、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通过观看《莫高窟》的录像和相关的图片了解莫高窟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介绍《霓裳羽衣曲》

总结: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第3篇:我国最早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诗歌;审美;诗学;韵味;鉴赏

1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深厚隽永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格调有致的诗歌形式而闻名世界。我国传统的古典诗歌是一门语言凝练、内涵深刻、韵味隽永的艺术,而诗歌鉴赏则是诗歌的读者或研究者真正地了解和把握诗歌的语言、内涵、韵味的重要方式。自诗歌创作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所谓的诗歌作品的鉴赏,诗歌鉴赏为读者进一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由此可见,分析和探讨如何在诗歌鉴赏中把握和品味作品的独特韵味,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歌作品,进一步掌握恰当的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真正体味到诗歌艺术的美。

2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

2.1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诗歌鉴赏指的是,诗歌的接受者或研究者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诗歌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艺术手法以及思想观点等进行欣赏和剖析。而所谓的诗歌韵味则是指,诗歌作品里所蕴含的那种意境深邃、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韵味,传达的是诗歌作品独特的审美特征。在我国传统的诗歌艺术宝库里,无论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磅礴,还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婉伤感,抑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放荡不羁,都蕴含了无穷无尽、悠远隽永的浓厚韵味。

2.2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的相互关系

在诗歌艺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歌鉴赏和诗歌韵味两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因为,理解和把握诗歌韵味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读者要想真正感悟诗歌的美,除了细细品读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我们通常所用到的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包括阅读文本、联想画面以及体会情感,等等。总而言之,在鉴赏诗歌中深刻品味诗歌的浓厚韵味,就要展开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真正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当中,在鉴赏中领悟诗歌的意蕴,感受诗歌作品的独特韵味。

3 从具体作品的鉴赏看影响诗歌“韵味”的基本要素

3.1 诗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我们都知道,具体的诗歌作品往往都是某一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和传达的是诗人思想情感。由此可见,丰富和真实的思想情感是诗歌作品的生命,同时也是诗歌作品韵味的源泉。由此可见,一部经典的富含韵味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诗人本人的理想信念、人生经历以及真情实感。而这这一切共同构成了诗歌韵味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诗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影响诗歌作品的韵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鉴赏诗歌作品,就要从体会诗人在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情感入手,体会蕴藏于诗歌深处的独特韵味。例如,在杜甫《月夜》一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构思出妻儿想念自己的情景,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儿的思念之情,传达出了诗人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真情实感,让读者在品读过程中禁不住为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韵味而深深感染。

3.2 诗歌塑造的意象

一部独具韵味的诗歌作品往往离不开富含韵味的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指的是融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相的心中之象。在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意象有着烘托氛围、制造意境、寄托感情的重要作用。因此,诗歌韵味的产生离不开集客观场景和主观感情于一体的诗歌意象。诗歌韵味依赖于具体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感知的独特的“诗味”。例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这首诗里,诗人描绘夕阳西下、风光无限的美好画面。全诗紧紧围绕“夕阳”这一意象,描写了风光这般美好,无奈的是已经接近黄昏,表达了人生无奈的主旨。细细吟诵全诗,可以品读出诗歌所蕴含着淡淡的惆怅、哀婉的韵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3 诗歌创作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早的诗歌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一直以来,伴随着古典诗歌创作的不断发展成熟,诗歌的表现方法越来越多元化,象征、拟人、夸张、复沓等多种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创作的表现方式,同时这些表现手法使得诗歌作品所蕴含的韵味更加深刻、隽永、悠长,使读者从中真正体会到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例如,王维的《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细读全诗不难发现,无处不表现出诗人王维高超的诗歌创作表现技巧。全诗构思精巧,表现景物细腻、直观,使得全诗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4 诗歌富含的音乐美

对于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而言,节拍和韵律是创作作品韵味的主要手法。节奏的长短起伏以及节拍的强弱大小,就是所谓的诗歌作品的音乐美。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必定是情、景、音的完美结合体。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韵味,只有通过用心反复的吟唱才能体会得到。无论是上下句平仄的协调,还是抑扬顿挫的音调,抑或是偶句的押韵,都是节奏和韵律,都是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节奏和韵律经过读者的反复感知就构成了诗歌的韵味。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节奏和韵律来分析这首诗歌可以发现,这是首富含着诗歌独特的音乐美的经典作品。从“楼、悠、洲、愁”这几字看出,这首诗押的是“ao”的韵。这一韵律让读者读起来真正感受到音韵舒缓、意境悠、。与此同时,在这首诗里,“黄鹤”一次先后出现了三次,如“昔人已乘黄鹤立,此地空徐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这一个双声问的重复出现,形成一种鲜明而强烈的节奏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登上黄鹤楼之后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使得全诗渗透出一种令人回味的独特韵味。

4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深厚隽永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格调有致的诗歌形式而闻名世界。伴随着诗歌的诞生而产生的诗歌鉴赏,为诗歌韵味的深刻领悟、诗歌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诗歌形式的变革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诗歌鉴赏中的“韵味”鉴赏,为广大读者进一步感悟诗歌的审美内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读者在接受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过程当中,必须首先领悟有关诗歌韵味的诗学理论,并进一步掌握决定诗歌韵味的几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把握鉴赏诗歌韵味的主要方法,这样才能正在体味诗歌的韵味,真正感知具体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吴建民,古代诗歌“韵味”论[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4):18-19

[2]邬锡鑫,论韵味的内涵及其形成因素和文化价值[J],中州学刊,2006(01):255-255

[3]徐正兵,古典诗歌鉴赏的美学方法论刍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2):69-70

[4]朱子辉,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J],语文学习, 2011(04):17-17

邓丽婕 , 女 ,汉族,出生日期:1983.10.27

籍贯:甘肃肃南

学校: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张掖市分校

第4篇:我国最早的诗歌范文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优秀的民歌,如意大利民歌《重归苏莲托》、德国民歌《小鸟飞来了》、奥地利民歌《野玫瑰》等。

三种唱法也都演唱民歌,如美声唱法就演唱《重归苏莲托》;通俗唱法本身,就以演唱流行歌曲见长,而“流行歌曲”之所以叫做“流行”(或曰“通俗”),就自然带有一定的民间性,所以通俗唱法演唱民歌者,也屡见不鲜。

民歌,对于民族唱法来说,意义就更为重大。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民族唱法的演唱实践,就我国民歌的艺术成就问题发表几点浅见,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悠久的历史

我国民歌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民歌,传说伏羲时有“网罟之歌”、神农时有“扶犁之歌”,都反映了民歌与劳动的密切关系。传说大禹治水时,他的情人为他唱了一首情歌,歌词只有一句:“候人猗兮……”这是我国最早的情歌和“南音”。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春秋时期各国的民歌;至战国时代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代表创作的“楚辞”,也是当时楚国的民歌;汉乐府中的“相和歌”、“铙歌”、“鼓吹歌”等,也是当时的各种民歌;唐代的诗歌,许多也是当时的民歌。如根据王维《送元二之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阳关三叠》,就流传至今。大诗人李白也根据汉代乐府歌曲《关山月》的曲谱,填写了歌词《关山月》,其实是一首五言唐诗:“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从唐宋至明清的《竹枝词》,都是民歌。近代的《苏武牧羊》,也是民歌。至于长期在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歌,就更数不胜数了。

二、广泛的影响

我国的民歌,对各艺术门类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是对曲艺音乐的影响。我国的演唱类曲艺,大多来源于民间音乐,尤以民歌为基础。例如东北二人转中的小调,大都是东北民歌;山东琴书也是以山东民歌为音乐基础的。

其次是对戏曲音乐的影响。我国共有各种地方戏曲34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的唱腔来自于各地的民歌曲调。例如京剧的【南梆子】、【高拨子】、【四平调】等,都是民歌小调;锡剧是以无锡一带的民歌曲调“无锡东乡调”为音乐基础的;甬剧起源于宁波农村的田头山歌……

再次是对艺术歌曲的影响。我国有许多艺术歌曲,是受民歌音乐的影响的,例如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彭丽嫒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阎维文演唱的《白发亲娘》等等,都有各地民歌音乐的素材。

同时是对歌剧音乐的影响。我国的民族歌剧有许多吸收了民歌的音乐素材,例如《刘胡兰》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乐素材;《白毛女》吸收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乐素材;《刘三姐》以广西壮族民歌音乐为基础。

最后是对影视歌曲的影响。我国拍摄的电影、电视剧的许多主题歌、插曲、片头曲、片尾曲,都明显地受民歌的影响。例如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和《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就分别吸收了山西民歌与山东民歌沂蒙小调的音乐影响。

第5篇:我国最早的诗歌范文

每逢端午意深沉,千古贤才何处寻?

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

诗辉日月迷文士,名享春秋动古今。

文化巨人谁比拟,五湖四海不停吟。

秭归志士墨留香,楚国名臣万古芳。

一片忠心庸主误,几番良策坏人伤。

富民强国终成梦,悲地呼天欲断肠。

流放难眠谁诉苦?汨罗江岸柳轻扬。

注,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华夏族[1]。出生于楚国丹阳[1-2],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江自尽。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第6篇:我国最早的诗歌范文

这天,我见到了百泉。

百泉位于焦作辉县市西北2公里处的百泉游览区。它是卫河的源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卫风》篇中曾述于此。我从书中了解到,百泉湖面很大,达6.1万平方米.最深处有3米,水温常年恒温在18摄时度左右。它还享有“西湖缩影”、“太行明珠”和“中原颐和园”等美称。今天总算见到了百泉,果然不凡!

百泉,百泉,顾名思义,当然是湖面上有上百个泉眼。一个个泉眼大小不一,冒出的水泡也就不一样了。有的水泡是一个一个的冒,第一个先冒出来,过了一会儿破了……有趣的是,冒出的水泡一个比一个大,顽皮极了!有的一串一串的冒,好像一串水晶葡萄从泉眼里冒出来,还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听导游说,百泉之所以享有“中原颐和园”之美称,是因为当时修建颐和园时,就是仿照百泉游览区来修建的。听了这些,我仔细望望远处,好像真到了颐和园一样。

不错,百泉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装饰着中原大地。

第7篇:我国最早的诗歌范文

摘要:韩莎,生活于阿拉伯伊斯兰前期,在阿拉伯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因她笃实的信仰和动人心弦的诗歌而敬仰之。李清照,我国北宋末年著名女词人,备受当时和后代文人墨客的击节叹赏,堪称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韩莎和李清照都生活于文学气息浓厚、社会动荡的年代。通过鉴赏两位女诗人的诗词作品可感受到不一样的女性风采和异国情怀。

关键词:诗歌;李清照;韩莎

一、生平简介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今山东省济南人。大约活了六七十岁①。李清照经历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动乱年代,因此她在不同时期写下的词作,其内在情感亦有所不同。李清照一生词作不断,留有丰富的作品与后人。

李清照的词作受到了很多著名诗人的大加赞赏。王灼②称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清代王士祯在对宋词进行整体概括时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③这一结论基本上获得了后人的公认。

与中华民族一样,阿拉伯民族也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在阿拉伯历史上的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的文化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在文学领域,以诗歌最具影响力。

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是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瑰宝,流传至今,后人视之为宝,其文学价值可想而知。而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出现了一位女诗人韩莎(公元575―645),④她是蒙昧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实际上,韩莎是一位“跨代诗人”,她经历了蒙昧时期和伊斯兰两个时代,因此也有文学家将她列入伊斯兰初期的诗人之列。蒙昧时期的诗歌题材主要有颂扬、矜夸、爱情、讽刺、哀悼、忏悔等。

二、李清照与韩莎诗作的才情与女性美

(一)、才气之美。严羽曰:“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⑤诗也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后,才可以作成一首好诗。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的这首小词,短短三十三字,一气呵成;正如人的躯干,娇小而矫健。读起来朗朗上口,豪情逸兴随之而感。汉语言具有隐喻性的特征,即一字多意。这首词字数虽少,可李清照在词的字眼推敲上却下了功夫,一词一句便可包含许多重要的信息。李清照善于遣词造句和字眼的推敲雕琢。这种诗词功底是许多男诗人所不能及的。

“英国学者汉密尔顿・阿・基布说:‘阿拉伯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突如其来性。’即最早的阿拉伯文学形式――蒙昧时期的诗歌,它是以一种完整的艺术模式突然展现的,无论是它的形式,还是它的题材,乃至诗歌的格律都已十分规范。”

在韩莎的一些长诗和短诗的作品中,她的每首诗歌的每一句都会结尾于同一个阿拉伯语字母上。诗歌的平仄节律和末尾的押韵,更使得诗歌如悲痛的音乐一般,渲染至极,感人至深,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于她的诗歌,有人这样评价到:“在她之前,没有一位像她那样杰出的女诗人;在她之后,再找不出比她更富情感的诗人。”以及,她为在战场上牺牲的四个儿子所作的哀悼诗亦是一种历史的记载,记录的是一个时期的社会情况和人民的生活景象。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韩莎的诗具有着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二)、纯洁之美。前面提到,“诗之五法”中的气象和音节;一首好诗,“气象”要端庄,“音节”要明朗。即诗的意境要登得大雅之堂,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引导或是深受其感的回味。李清照善于以描写景物和人物动作来衬托心中的情感。情与景完美结合,相互映照,生动易懂。

诗之九品中说到“长”、“飘逸”和“凄婉”;可以此来体会李清照的词:浪漫潇洒、悲哀凄切、回味绵长。

严羽曰:“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李清照的词工整押韵,以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心中情感。既令人为之动情,也不乏人们为之产生肃穆敬仰之心。总之,李清照的词作中给人的是一种清新明朗的愉悦之感,鼓舞人心之气势和对美好的事物回味绵长。

如果以诗之九品中的“长”和“飘逸”来解读李清照的词的话。那么,韩莎的诗也可用其中的“悲壮”和“凄婉”来评价。如《哭兄弟》:“夜已深,回忆使我难眠,悲愁满怀,憔悴病更添…周围众人,都在为亲人哀泣,如若不然,我直欲命赴黄泉…兄弟!我发誓不会将你忘怀,纵然灵魂出窍,坟墓为我开绽…哦,我心悲痛,母心悲痛,莫非他昼夜将于孤坟相伴?”

在韩莎的诗中,善于描写“悲伤”与“流泪”。与李清照不同的是,李清照常以自然景物来衬托情感;而韩莎则多以回忆往事或用比喻的手法来诉说自己心中的悲痛之情,向世人传颂了一种人间真情。

(三)、刚强之美。无论是李清照,还是韩莎,诗词是诗人们生活经历的写照。这两位女诗人一生命途多舛,经历了社会的不如意。她们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结合起来,写成了许多血泪凝成的诗词。在她们的诗词中,虽充满了悲伤哀愁之感,却看不到她们的颓废与厌世之情,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三、结语

动乱的年代,生活阅历的丰富可激发人们去思考问题,李清照和韩莎同处动乱变迁的年代。因此,她们的才华与社会环境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季羡林先生把世界文明分为了四大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发展基甸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民大众的多愁善感致使文学形式多姿多彩;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使得文学成就熠熠生辉。

阿拉伯的古代文化与浩瀚的沙漠密不可分,这种生活造就了他们慷慨好客、豪侠仗义的民族性格。伊斯兰的来临,寻求知识的态势更加活跃,丰富了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沙漠文化,使得文学体裁多样化,诗歌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文学素养。中阿诗学体系在表述方式上存在许多差异,强调差异并不意味着否认沟通与融合。如何沟通两种文化的同异,在相互吸收,相互交流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互识。李清照和韩莎深受各自文化的影响,跨过两种文化、语言和地域,寻求期间的共同点,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交流。(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温绍 钱学培,《李清照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

[2]严羽 著,郭绍虞 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3]钱钟书 著,《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开罗艾因・夏姆斯大学 编译,《阿拉伯古代诗文选》,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注解:

①见徐培均 著:《李清照》,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②宋朝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

③见徐培均 著:《李清照》,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第8篇:我国最早的诗歌范文

古代诗歌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通常包括诗、词、曲三种形式,而根据载体的不同,还可将其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指的是在唐代以前形成的诗歌形式,比如古诗、汉乐府、楚辞等,对平仄和句数没有严格要求,押韵即可,曹操的《观沧海》就是经典之作;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反,对平仄、句数、押韵、字数等都有严格要求,这是在隋唐时期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其中绝句是四句,对平仄、韵律的要求非常严格,律诗为八句,超出八句的为长律或排律,讲究对仗。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载体,古代诗歌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1古代诗歌最为基本的特点是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对芸芸众生的悲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现出了刘邦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将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了出来。

1.2古代诗歌通过塑造典型的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生活状态,通过景物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将情感充分蕴含到了艺术形象中,大大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比如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中,诗人杜甫就将自己忧国忧民的形象展现了出来,后人也是通过诗歌对他的爱国情感更加钦佩。

1.3古代诗歌对思想、内容的表达通常以最少的语言实现,并通过比喻、象征、通感、典故、双关这些方式来引申含义,引起读者深思和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具有含蓄、精炼之美。

1.4古代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与内容形象相联系,不仅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形象服务,使描写的事物形象逼真、形神兼备,还为意境服务,通过营造出的意境来传达作者内心情感或精神境界。第五,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些特殊结构的诗常常会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的出现就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律感或起调作用,另外,意象名次罗列也能使作者描写的特定镜头表现出特定意境。

2.现代文学的创新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相对应的,虽然现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创新和延续,但其并不等同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兴起于时期,其发展是随着中国的变革和社会内部性质的转变而不断演变的,时代赋予了现代文学社会主义因素,这就明确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并由此促使了现代小说、散文诗歌、新诗、杂文等新文学题材的产生,而在抒情、描写和叙述手段方面也表现出了浓厚的现代气息,从而与世界文流更加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在语言方面,新文学时期主张废除文言文,而采用具有现代化的白话文,现代科学民主思想主要通过现代语言来表现,白话文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读者的阅读障碍。瞻观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其现代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外国文学思想,通过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吸收和内化以及对古代传统文学的反思,现代文学体现出了非常丰富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距当今时代较远的古代诗歌不同,现代文学无论是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情感坐标上,都更容易引发当代读者共鸣。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是吸收外来文学营养使之民族化的过程,还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之现代化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之重。

3.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3.1写作方法的应用

在古代诗歌中,非常讲究意象运用和虚实结合,通常会采用留白写作手法,并注重情感抒发,现代文学中的一些诗歌、散文作品的抒情方法对古代诗歌就有所借鉴。另外,比喻、拟人、通感、双关等都是古代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现代文学中多有应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在作品中无一不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讲究起承转合,这对于现代文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后人的写作开启了一条畅通之路。很多现代学者作品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古代诗歌的影响,特别是现代诗歌、散文、歌词这些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其所具备的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留恋,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古代诗歌的艺术水准和研究意义。中国作家谭亚新就通过一系列作品传达着诗歌古代到现代、现实到联想的写作手法,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现代文学的语言、情感魅力。

3.2主题思想的应用

古代诗歌通常以简短的语言来表达主题内容,比如对事物的赞美之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对现实生活的抨击等,从这些主题思想和内容中能够看出诗人厌恶什么、欣赏什么、向往什么,这对现代文学有着积极影响,很大一部分现代文学的境界是从古代诗歌中得来的,特别是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更是激励着现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衍生,拿鲁迅、闻一多这些爱国文学家的作品来说,我们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古代诗人比如屈原、杜甫、陆游等的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现代作家如汪曾祺、林清玄在进行写作时就是抱着传统的文人姿态。不得不承认,古代诗歌具有非常优美的意境,承载着诗人内心的情感,读者读这些诗,不管是在心境上还是精神上都会产生一种满足、舒缓和升华之感,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品内核是诗人的情怀,而那些韵律、形象和语言则只是诗人思想的外壳。以《诗经》为例,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创作方式主要以现实主义为主,在《诗经》中,有很多反映当时劳苦人民生活状态的作品,这对现代文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鲁迅的《阿Q正传》就传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流派。

3.3表现形式的应用

诗歌作为最初的文学形式,从古至今的文学积淀成为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巨大动力。《诗经》是最早的写实诗,《离骚》是最早的浪漫诗代表,而之后,以杜甫为代表的写实派、以苏轼和李白为代表的浪漫派都得到了发展。虽然近代推崇白话文,但是在很多新诗体的作品中我们仍然能捕捉到古代诗歌的痕迹,比如《尝试集》中,就较多应用了旧体诗词,《三弦》中,作者沈尹默则应用了古乐府,此外,鲁迅、戴望舒等众多作家的优秀作品中也常常能看到旧体诗词的影子。

3.4在文学发展上的应用

对于现代文学创造具有指导意义的还包括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极致”的问题。首先,古代诗歌的“极致”反映着古代诗人、词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诗和文在古代都被视为正统文学,很多诗人将诗歌创造当做一生事业,在追寻诗歌艺术的道路上,他们不惜历尽磨难,不断攀登,最为典型的就是唐代诗人王维,而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一个作家要达到艺术的“极致”,就应苦心推敲,勇于追求。其次,任何一个诗人要达到艺术创作“极致”,都需要具备坚厚基础,比如诗人的艺术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的积累、对待诗歌创作的态度、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品格境界等,这些都决定着作品的格调,决定着诗人的思想情感能否顺利表达出来,作为现代文学学者,如果能够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进行创作,写出高境界的作品就不再是一个难题。再次,现代文学领域应不断推崇古代诗歌中的“极致”,这并不是说每个诗人、作家都要达到杜甫、李白、王维这些古代诗人的高度,而是强调现代诗人在创作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弘扬,学会运用作品调节人们精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忧愁、苦闷、紧张、焦虑、孤独情绪,以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4.结语

第9篇:我国最早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英译 简史

人类文化由全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虽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但它们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即使在交通手段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也要越过大漠瀚海、崇山峻岭,彼此交流、接触、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最终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

一、《诗经》英译简史

中国最早的诗歌由孔子收录于《诗经》,后来,《诗经》又收录于《五经》。明天启六年(1626年),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将《五经》译成拉丁文,在杭州刊印,成为汉语诗歌最早刊印的西文译本。

《诗经》英译本的初稿完成于19世纪60年代,但直到1871年才以《中国经典》第四卷出版。1891年,英国又出现了两种《诗经》译本。传教士詹宁斯所译的《诗经》在汇成大集前曾陆续刊登在香港的《中国评论》上。

二、其他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简史

1.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在英国

18世纪的英国仍停留在“前汉学”阶段,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介绍都是从间接翻译开始的。比如《诗经》的翻译,就是英国汉学家从德语、法语版本翻译过来的。

在英国,《楚辞》的翻译始于帕尔克。1879年,香港出版的英文杂志《中国评论》第二卷发表了帕尔克译的《离骚》,英文标题是《别离之忧》。其后,翟理思、理雅各等人也分别翻译了部分《楚辞》诗篇。

从1909年到1973年,在英国出版、收有英译唐诗的诗选集还有很多,现列举如下:

(1)英国著名汉学家克兰默·宾1909年于伦敦出版的《翠玉琵琶:中国古诗选》。

(2)马瑟斯译著的《清水园》,1920年于牛津出版。

(3)巴德译著的《古今诗选》,1922年于伦敦出版。

(4)日本著名翻译家小熏良的英译本《李白诗集》,1922年在纽约出版,1923年重印。

(5)哈特译著的《牡丹园》,1938年于伦敦出版。

(6)特里维廉编著的《中国诗选》1945年在伦敦出版。

(7)康拉德·波特·艾肯译著的《李白的一封信及诗》,1955年于伦敦出版。

(8)威廉·阿克译著的《道,隐士》,1952年出版于伦敦。

(9)谢利·布莱克译著的《李白、杜甫及〈浮生六记〉》,1960年于伦敦出版。

(10)沃森译著的《寒山诗百首》,1970年于伦敦出版。

另外,在宋诗翻译方面,有罗纳德·伊甘译著的《欧阳修文学作品选》,格劳特·布雷德译著的《范成大的黄金时代》,英国汉学家、翻译家李昌洁的《坡诗集》。

2.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在美国

美国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一部结集是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华夏集》,1915年4月首版于伦敦,收录诗歌14首,1916年9月以《袚除》为题重印,并增添了4首。庞德在出版《华夏集》之后,便开始系统地学习中文,并把包斯芒的法文版《大学》译成英文,而后于1955年,他又翻译出版了英文版《诗经》。

继庞德之后,美国女诗人艾米·洛威尔于1921年出版了英译中国诗集《松花笺》;斯特布勒于1922年出版转译了葡萄牙文的《中国诗选》的《李太白诗选》;惠特尔转译了法文版的《玉书》的《中国抒情诗选》,于1923年在纽约出版。

3.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汉学家邓安佑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远东地区作战时开始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后来到牛津大学攻读中国古代语言、历史和哲学。1983年,他的著作《中国的王子——诗人曹植》由我国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此书共分五章:(1)乱世中的一位少年才子;(2)长于描写城市和军旅生活;(3)宫廷中争夺继承权的斗争;(4)命运的转折——离京与失势;(5)挫折与玄想。书中还收有曹植的多首英译诗歌,几乎囊括了他所有最精华的诗篇,如《洛神赋》、《白马篇》、《箜篌引》、《赠白马王彪》等。

4.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在新西兰

新西兰诗人、作家、翻译家路易·艾黎于1927年来到中国,在中国普通劳动人民中生活了11年。他翻译的中国古诗和现代诗共11部。赵朴初曾为艾黎英译的《李白诗选》作序,他说:“完全摆脱了许多译者对中国诗歌体裁与英国诗歌格调的拘泥,例如,绝句必须列为四行,律诗必须列为八行,杂言句法参差错落之处也要设法进行相应的凑合等。艾黎先生干脆丢开这些,直接按照自己的特殊风格,用普通自然的口语,忠实地、委婉地,必要时可曲折地把原诗的意思表示出来。这样,不仅避免了许多劳而无功的勉强牵合,并且可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现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

5.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在加拿大

1939年加拿大圣公会教士怀履光在多伦多出版了一本题为《中国竹画:关于1785年的一套竹墨画的研究》的书,里面收有他翻译的李白的诗篇。然而,西方以译词而著称的学者当推加拿大汉学家布吕昂特。1982年,于温哥华与伦敦两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译著《南唐抒情诗人:冯延巳与李煜》。

三、结语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因种种原因在过去的研究中一直被人们忽视,而随着对自身之所以弱势的反思,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到如今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古典诗歌因译者功底和理论素养的种种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有着不断提升的空间。为此,我们应更注意把中国的古典诗歌译介到国外,弘扬与传播中国的文化,注重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M].齐鲁书社,2005.

[3]邓安佑.曹植[M].新世纪出版社,1999.

[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