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复习教学论文范文

复习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复习教学论文

第1篇:复习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考物理总复习

 

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认识的过程 .初中总复习内容多 ,时间短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 ,使学生在中考中发挥水平 ,取得满意的成绩 ,本人认为以下妙计可以助你闯关成功。

一、利用课堂

课堂上的复习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课前应以课本为主,认真看一遍有关内容回顾一下知识要点和解题要领,以及曾经出现过或现仍存在疑点。上课时要注意理解老师是怎样理清知识的条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的;注意老师是怎样处理综合问题的。下课后还须多想,从自己易于理解的角度把知识梳理一下,从而将课堂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二、理解记忆

毫无疑问,复习重在理解知识,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较好地掌握它,运用它。否则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学习效果就差。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科学的精髓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一定要设法弄懂,并常常记忆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的格式。

有同学认为,只有文科内容需要记忆,理科只需理解就行了。其实物理学科除了理解外,适当记忆是很必要的。如基本公式、单位及换算、基本常数、实验目的和原理等,这些内容只有适当的记忆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理解相关知识、提高解题速度都有帮助。

三、加工整理

现行教材是按照“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的结构形式编烈军属的。到了总复习阶段,应该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去考虑,把各章节的知识重新归纳、整理,并形成知识网络。一般按力、光、热、电学等分类进行,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理后的知识,若把一些基本点、重点、难点、知识间的联系要点、易错点等制成学习卡片,可以节省以后再复习时间。在考试前只要翻一翻,其精华即可尽收眼底,不必对着厚厚的书本而难以下手了。

四、精选参考书

参考文献为课本中的原题或变形题。使用参考书切不可搞题海战术,一定要针对自己的情况,有的放矢,量力而行。

第2篇:复习教学论文范文

那么,怎样强化“高考意识”、并使其贯穿于化学复习过程的始终呢?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发挥了如下“五个作用”。

一、发挥“考纲”要求的主线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强化“高考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二、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如何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其次,我们经常选用历届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化学高考题采用了若干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所考的知识有的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未涉及的内容,学生只能在考试过程中通过阅读题目的文字,例如1991年高考题中有关第1000万种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和同分异构体的推理,就是这类颇具难度的题目。我们在复习中,结合有关知识点,以这样的高考题作例,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题意,如何分析解题的关节点,教给学生处理这类“搭桥题”的方法。超级秘书网

第3篇:复习教学论文范文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组 焉晓辉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

关键词:主体性自学探究展示交流问题串题组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的关键是是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下面我将就解析几何初步复习小结这一课题,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进行、课后的巩固三个阶段谈谈自己对复习课中学生主体性体现的一些想法.

一、课前的准备阶段

老师提前布置任务,学生自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这里问题的设置是关键。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最近发展区原理,设置问题情景.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要注意“度”的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形成认识上的冲突,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大大,就会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设置的问题应既是学生可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可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排除障碍。比如在本章的复习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本章的核心概念、知识和方法有哪些?请你给梳理一下,说明你选择它们作为“核心”的理由.

2.按你的理解,表述一下本章与学过的知识的联系有哪些?

3.你认为本章最需要记忆的东西有哪些,怎样记住它们,你有什么招儿?

4.如果让你选择10个例题作为本章最重要的例题,你会选什么?为什么?(可以从课本、练习册中选,也可以自己编).

5.你学习本章最有心得体会的地方是什么,体会到什么?

6.你在学习后发现或提出的新问题是什么?

当然问题也可以设置的具体一些,在本章中主要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我们也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并谈谈怎样实现从曲线到方程的转化?试举例说明(参照直线、圆的方程及P98例3).

2.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建立,为我们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创造了条件,请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举例说明).

二、课堂的进行阶段:

(1)展示交流:学生分组展示交流自学探究成果.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课堂上展示交流成果,组内同学补充。其他同学可针对展示交流成果提出问题,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随时点评,(教学论文 7139.com)引导,欣赏,鼓励.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2)问题串的妙用:在本章的复习中,围绕着从形到数、用数来研究形两个方面设置问题串.

问题1:

①几个条件可以确定直线?由此条件如何求直线方程?

②几个条件可以确定圆?由此条件如何求圆的方程?

③已知动点的几何特征,求曲线方程

如果由此几何特征能判断曲线形状是我们已知的直线、圆,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设出相应的曲线方程,求其方程;

如果由此几何特征不能判断曲线形状,如何求曲线方程呢?(以课本P98例3为例分析总结)

问题2:

直线方程中各参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圆的方程中各参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试着用代数的方法判定以下几何事实:

①点在线上

②三点共线

③点在圆上、圆内、圆外

④线线重合、相交、平行

⑤线圆相交、相切、相离

⑥圆圆相离、相交、外切、内切、内含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分类,并寻求解决的办法.结合学生的自我认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实现从曲线到方程的转化,体会如何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并体会类比的思想.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及时搜集反馈信息,及时做出评价,使教学过程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3)题组的巧用:本章的重点是直线与圆的方程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题组教学,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准确及时把握知识掌握情况.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题组教学中的题组设置和编排,是围绕有利于复习基础知识,巩固基本方法,揭示某些解题规律来选题的,题组中题目和题目之间,不同题组之间的题目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围绕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在题组中重复出现,又向提高和深化推进,学生印象深,易于掌握.教师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题组情况准确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目标达到情况.

本部分根据已知的五个点A(-1,1),B(-3,-3),C(2,-3),D(2,2),E

(6,0),围绕着本章的重点知识:直线与圆的方程、直线与直线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共设计了10道题目:

1.求直线方程.

2.求D点关于的对称点F.

3.求关于x轴的对称直线方程.

4.若过D点的直线与线段AB相交,求该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5.求过直线AB与CD的交点,且与垂直的直线的方程.

6.证明A,B,D,E四点共圆,并求圆的方程.

7.判断直线和圆C的位置关系.

8.若直线//,且与圆C相切,求方程.

9.过点F作圆C的切线,求其切线方程.

10.过F的直线与圆相交,且弦长为2,求该直线方程.

例题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层层递进.通过组题达到三方面的效果:

①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落实重点知识.学生读题,个人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课堂上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②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始终.第5题处理时,一般的思路是:建立直线AB与CD的方程(体现了从曲线到方程的转化),联立方程组求交点(体现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方程组的解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

③解析几何是几何课,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通过例题强调作图的重要性.第6题在处理时,让学生先画图,通过图形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一般想到的是先三点确定圆的方程,再判断第四个点是否在圆上.选择哪三个点建立圆的方程更好,作图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另外通过作图我们也可以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通过证明线段的中垂线交于一点达到目的,可以证明对角互补等等.

三、课后的巩固阶段:

作业的布置既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有的放矢,将课堂延伸,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再认识和升华,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在设计作业前,要充分考虑,有所设计,避免盲目性,以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在对作业目的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透彻了解后,更应关注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本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作业:

1.结合本节课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2.完善以上题组的解题过程,体会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3.探索研究:

圆中求弦长的两种方法

①构造直角三角形

②联立方程组,利用弦长公式

若将圆的方程分别变为,,,则如何求弦长?

以上两种方法是否具有推广性?

前两个作业旨在帮学生巩固知识,最后一个作业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为我们以后研究圆锥曲线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尚志.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复习教学论文范文

1.有规律有质量的习题训练

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表明题海战术存在盲目性和低效性。习题练习对于英语考前复习必不可少但要有质量有计划的进行。习题训练要主要强调目标性,也就是说要明确训练任务。教师在训练过程应当注意训练的题目难度上要稍高于大纲要求,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才能应对自如。训练时教师应注意对时间的严格控制,使学生克服做题拖沓的习惯,营造考场紧张感,学生在考试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做题的根本目的在于练习后的总结与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多强调结题思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够举一反三。

2.重视词汇和语法的积累

英语考试中基础知识与基础训练非常关键,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能力。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单词。单词的记忆不求多但要强调持续性,在课堂上每次复习10到20个单词,反复记忆。教师也可和学生一起整理常用的常考词汇、短语的典型用法,并在课堂上对一词多义的词汇进一步讲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

3.注重应试技巧培养的训练

中学英语考试除了对英语单词、短句、句式的的运用的考查外,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评价。以完型填空为例,由于完形填空属于障碍性阅读,考察阅读能力同时也要求考生具备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材料中空缺单词的出现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情况,经过仔细分析,才能推断出适合的单词。如果没有阅读技巧,单纯逐词逐句的翻译不仅仅大大影响做题时间也没有良好的效果。听力试题同样也需要相应的答题技巧。在听力材料播放前快速浏览听力试题,根据答案选项对所提问题方向有个初步判断。通过选项大概推测出题目考查的是根据对话内容来判断对话发生的地点,再听的时候就能准确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二、结语

第5篇:复习教学论文范文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有哪些?(展示课件)1.寻找中心论点;2.论据的分析和补写;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4.理清论证过程;5.把握关键词句,理清议论文语言特色;6.联系实际生活,开放拓展谈看法。

师:这是中考对议论文的要求。

师:同学们,论点就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有的见解或主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寻找议论文论点时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生:论点用肯定句,语言简洁。

生:注意语言提示“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生:看文章题目、开头、结尾和中间。

师:好,同学们都说的不错。我们曾经学过的或练过的议论文有观点就在题目吗?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一些“高贵的低头”》。

师:对,这种明确自己态度的句子就是作者的观点。

……

师:下面我们来看习题。(展示课件)请同学们找出这两则材料的论点,看有何特点。(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请你回答。

生:材料一的论点是: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德。材料二的论点是:不幸也是一门学问。一个在结尾,一个在开头。

师:一般来说:议论文基本上是按照“引论――本论――结论”这一格式。

师:有的论点在文章中间,还有的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在考查中较少,但也有,同学们要灵活提炼。

师:(展示课件)还要注意论题和论点的区别,论题是作者议论的话题,可以是现象、问题或者事实,没有任何褒贬感彩。论点是作者针对论题发表的观点。比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着一课:“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句话是是论题,而不是论点,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现在我们来了解论据的考试题型。论据考查主要有两种情况:论据的分析和补写。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师:要完成这些题目,我们必须要知道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为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师:不错,你能用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吗?

生:司马迁遭宫刑后写《史记》。

生:屈原被流放时创作了《离骚》。

师:太棒了。同学们知识面很广。

师:刚才补充事实论据时,同学们还知道抓住两个要素进行概括,注意了事例典型,你们真不错。你们还能补充一个道理论据吗?

生: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师:同学们名言警句积累很多,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以后补充道理论据时,一定要注意原理、定理,要得到公认,名言警句、俗语、谚语要广为流传。今天同学们都做到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师:好,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特征呢?

……

师:(展示课件)举例论证:列举了什么事例,有力证明了什么观点,使论证更具体生动,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引用什么名言(格言、谚语),有力证明了什么观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论证更有力。对比论证:把什么和什么作对比,有力地证明什么观点,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全面,观点更突出。比喻论证:把什么比作什么,有力证明了什么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于读者接受。

……

师:那又如何完成论证过程的题目呢?方法是“首先――然后――最后――”例如:我们做过的习题《为什么不读经典》这篇文章的第三段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师:(展示课件)现在请同学们以这种方式来分析《谈读书》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学生活动)

师:刚才我看了一些同学做的题,大家都完成得很好,同学们的悟性很高,真不错。

师:至于把握关键词句,理清议论文语言特色(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平常讲得较多,这里就不讲了。

师:下面我们来训练最后一种题型,那就是开放性题型。这种题型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写出自我感受和对生活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课,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生: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师:那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主题,在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在文章最后一段的“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师:大家很聪明,那你如何理解“任何人都有创造力”,说说你的感受。

生:保持好奇心,有所e累。

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生:抓住小的灵感。

师:每个人都有创造性,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有所积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抓住小的灵感。

第6篇:复习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模因论 语言模因 大学英语教学 应用

模因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基础上,从另外的角度探讨语言的发展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可以指导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启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

1.引言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是Richard Dawkins(1976)在他的著作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的,是指文化领域中存在一种复制因子,称作模因(meme)。它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总之,这个名字是要表达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文化模仿单位的概念,即模因代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称为模因。因此,那些不断得到复制、模仿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可以成为模因。模因发生在文化信息领域,但它的发展变化规律跟基因具有相似性:生物的基因会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等的变化产生变异,模因也会随着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发展而变化,例如,人们的观念、行为和语言会不断进化,有些观念或行为在一定的时间内被完全替换而彻底消失,而另一些观念、行为和语言却可能更具生命力而流传下来,甚至经过不断的复制传播而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一种强势模因。模因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思想信息,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意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仿。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化受体的机会就越多。3)表达(expression):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储存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这些载体或媒体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

2.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的方式

Dawkins认为模因是可以解释语言产生和消亡的重要因素。

模因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模因的不断复制和传播过程。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主要载体,语言模因是模因中的核心。“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所以有‘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之说。语言的任何部分(词语、句段、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何自然,2008)。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更进一步说,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伴随着模因的存储与传递,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模因被模仿、复制、传播的过程,但是这种模仿和复制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复制,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组。Blackmore(1999:58)说过,“我们还不能详细地了解模因是如何被储存和传递的,但我们已掌握足够的线索,知道如何着手这方面的研究。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何自然(2007)在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中提到,语言模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Blackmore说过,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

3.语言模因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

根据Darwkins(1986)的观点,“模因自我复制的路径是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从人的大脑传播到电脑”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语言便是它的载体之一。由此说明,在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定义及语言的使用中都有模因的影子,模因现象使语言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语言也使模因得到自我复制和传播。我们之所以能学习各种语言,得益于历代语言使用者的不断复制和传播。教育和知识的传授作为语言模因形成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正是语言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语言学习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要靠复制与别人交流,达到传播的目的。同时,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启发我们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语境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思想,同时又要教会他们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形式与别人交流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语言模因论将为语言教学或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我们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大学英语学习的新思考、新认识和新定位。

3.1模因论的复制特点

模因论的复制特点使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诸如朗读、背诵和联想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以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通过对字、词、句甚至语篇的朗读、背诵可以积累实际运用所必需的材料。在以后的运用中可以在大脑中复制出来,同时这些积累都为运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了准备。在语言学习中,只有学习者熟练掌握知识,才能运用已知的知识组块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匹配、类推和联想等。何自然教授指出,“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颇有启发。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过去一些丢弃了的,被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也许要重新作出评价,甚至要恢复和再次提倡”。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论是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手段,还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语言材料的输入是必不可少的,而背诵教学则是先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有效手段。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都可能成为语言模因的宿主,学习者通过背诵的方式将语言材料输入到自己的大脑,再通过反复背诵使语言材料进入自己的长期记忆阶段,这时语言材料和学习者就融为一体了。在以后的输出阶段,学习者可以随时调用这些语言素材。

3.2模因论复制的保真性

模因论复制的保真性使我们认识到英语学习中模仿的重要性。就语言学习而言,模仿是语言习得的根本。当学生的这种模仿行为得到强化后,他们就能对模仿到的语言素材进行扩展性运用了。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来顺应当时的语境,实现扩展性输出。当然,语言的学习过程不是百分之百的拷贝过程,就如模因复制的过程也不是完全拷贝一样,它是语言模因的重组。有一些模因保存着内容,以相同或不同的形式传播;而另外一些模因则根据相同的形式放进不同的内容扩展。如对于英语语音教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习者应该模仿美国人或英国人英语的发音习惯,这样学习者才能练就更加标准好听的英语,但学习者没必要纯粹地模仿。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的模仿和背诵,不断强化自己的语言输入,重建自己的语言环境,增加语境感染效果,学生才能习得正确的语音、语调、意群的停顿,掌握英语中的重音、节奏、爆破、连续、略读等语音现象,从而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利用模仿范文的写作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篇组织能力等。如通过英汉对比,分析英汉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来学习英语写作,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策略,教师应提倡并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英汉对比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3.3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

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要求学习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以多种方式和手段去学习。英语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要求学习者不仅要积累语言模因知识,更要传播运用原因模因。对于英语学习,学习者除了接受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还要通过书报、媒体、影视等载体获取知识。同时要学着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这些知识。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的语言形式套用不同的内容,也就是要说,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语境以不同的表达方法来表达相同的思想,同时要教会他们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形式来与别人交流思想和感情。比如将模因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并不是仅仅侧重于模仿原文,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在英语写作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的语言,学会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语境内容。

3.4语言模因的传播方式

语言模因以语言和文化为媒介的传播方式使我们更加应重视文化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的位置。桂诗春教授(2002)指出模因对大脑、语言和文化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给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启示,即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文化的过程。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尽相同的文化,语言学习必然要学习文化。如学习者学英语就是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解读他们的风俗、传统、制度、法律等。

4.结语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就是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模因论的出现,使人们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新的启示,它为教学方法的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模式。通过探讨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使之有助于改进语言教学,以及观察语言自身的表现,发现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在社会文化的交流和交际中更好地利用语言。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J.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76.

[3]陈琳霞.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学刊,2008,(1):88-91.

[4]桂文泱.模因现象与英语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1):138-139.

[5]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第7篇:复习教学论文范文

可是,目前复习课存在着许多怪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课堂教学层面。有的教师把复习课上成了新授课的重复课或习题课,每到复习时,常常是教师机械重复所学过的知识点,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听课的效率不高,达不到复习的效果,白白地浪费时间。或者是第一课时教师发下试卷,学生做题,第二课时师生对答案,循环往复,大搞题海战术。二是教学研究层面。有的教师要去听某某教师的课,授课教师却以上复习课为由把听课教师“拒之门外”,觉得复习课没什么可听;还有我们许多教师也都不爱听复习课,觉得听复习课没什么收获……种种迹象均已表明,复习课教学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改革传统复习课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为此,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行的一些课堂实例,谈谈我认为的语文复习课的几个维度。

一、温度――优化教学设计,激起情绪波澜

大家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而人体适宜的温度正好是其中的黄金分割点,大概在22℃左右,就像秋高气爽的天气,22℃的温度对于人体是最为适宜的。课堂也应有它适宜的温度。

新课程倡导建构学习,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所以在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上绝不是简单罗列所学的知识点或举几个常见的类型题,同样需要唤醒兴趣,激起学生情绪的波澜。

复习课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知识点的梳理,如若只是要点的简单罗列,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味同嚼蜡。因此,复习课也同样要求我们创设丰富的情境,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如一教师通过颇具争议的“清明花50元就能为祖先扯一张‘阴间结婚证’”这一话题情境,唤醒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与此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议论文现象与论点的区别,清晰地辨别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概念。

精心设计好课的开讲,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让课堂有温度的起点。

因此,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实施唤醒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往往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以高昂的情绪融入课堂教学。

二、适度――配置典型例题,作用解题过程

美酒饮至微醺止,好花开在半放时――适度了,人们品出了酒之美,赏出了花之好。复习课也应讲究适度之美,因为生命不是一个容器,它需要适度的“一呼一吸”。复习课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重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和拓展,培养学生广泛联想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按照能体现本体裁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原则,精选题组,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要的任务是选好例题,以一当十,力争做到“讲解例题典型化,基本题归类化”,对例题的教学,具体要求如下:

1.题目类型要精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针对性、典型性、灵活性要强。

2.分析过程要强化。例题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解答结果,而是通过题目的解答过程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原型和模式,教学中应重视题目分析过程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特点,探索解题思路。

3.解题规律要总结。例题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思考过程,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对一些常用的阅读思想方法、解题策略要予以归纳概括,提示学生今后注意运用。

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容量的思考题,联系自己的已有经验展开质疑、想象、推理等思维训练,并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能真正沉下心来专注地投入学习。复习教学要有大容量,但这里的大容量并不是指教学内容多多益善,训练内容满满当当,而是指阅读的容量、思维的容量、互动的容量要尽可能大些。

因此,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管理归类好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的前提下,准确地、概括地、简洁地对将要复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剖,抓住关键,理出规律,拟成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思考题,板书给学生,以形成知识的骨架和思维的阶梯,发挥“导”的作用,成就适度之美。

三、广度――综合拓展创新,发散学生思维

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包括语文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可根据复习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习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选择阅读理解题,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提炼问题实质的能力。

2.选择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设置开放性练习,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3.选择探索性练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4.选择评价性阅读,以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取长补短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有争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的气氛,及时发现和克服学生的被动接受习惯、思维定势等思维障碍,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发展思维。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从而达到运用的最高技能。

总之,语文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更注重认知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结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8篇:复习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中医护理复习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170-01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和情境教学融为一体的仿真模拟演习教学法,具有互动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角色情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随机应变等能力。笔者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中医护理的复习阶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任教的2012级护理3班、护理7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护理3班为实验班,共62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54人,年龄分布15~21岁,平均年龄16.3岁;护理7班为对照班,共68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63人,年龄分布为15~22岁,平均年龄16.9岁。两班为入学时随机分班,性别、年龄、学习课程、入学时成绩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实施方法

第一,摸底测试。两个班级课程安排、学习进度、授课教师均相同。中医护理授课全部结束后,利用晚自习时间,采用相同题目,同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测试(满分100分)和技能操作测试(满分100分)。测试后按照理论成绩、测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计算出总成绩,并分别统计合格率和优秀率。计算公式为合格率=成绩在60分以上的人数÷该班级总人数;优秀率=成绩在85分以上的人数÷该班级总人数。

第二,组织复习。对照班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知识点、布置练习题为主,实验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组织复习,具体环节如下:(1)设定情境。教师根据复习安排,以题目形式设定出需模拟的场景。题目要具有开放性,如只给出“某女,20岁,风寒感冒3天”,但具体症状和体征不明确指出,给学生预留出可发挥的空间。(2)组织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题目所缺少的病情资料进行补充,并给出临床诊断,制定出护理措施。(3)情景模拟。每组内部分配好医生、病人、护士各个角色,进行表演。(4)点评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们运用中医护理知识,对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主要点评病情资料补充的是否合情合理,临床诊断是否正确,护理操作是否准确熟练。

3.结果评价

以该学期中医护理期末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其中理论考试成绩总分100分,实践技能操作总分100分。考试后按照理论成绩、测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计算出总成绩,并统计对比两个班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计算公式同上)。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二 结果

1.摸底测试结果

实验班优秀率为6.45%,对照班优秀率为8.8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05)。实验班合格率为43.55%,对照班合格率为45.5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p>0.05)。

2.期末考试结果

实验班优秀率37.10%,对照班优秀率20.5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4,p

3.结论

在两班摸底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的情况下,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组织复习的实验班期末考试成绩要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组织复习的对照班(p

三 讨论

组织复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效的复习可使所学知识得到回顾、总结和提升。中医护理的理论知识抽象,系统性强,从摸底测试结果可看出,很多知识在新课学习阶段并不能较好地被学生掌握,因此,需要教师在复习阶段再以合适的方式指导学生重新学习,加深理解,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以认知理论为基础,主张学习时应着眼于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情景模拟教学多采用分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临床场景的再现,有较强的趣味性,能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

在情景模拟中,教师的任务是根据所学知识合理设定需要模拟的场景,观察学生的讨论和表现,组织学生对模拟的情境进行点评;学生的任务是运用中医护理知识对教师所给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护理方案。纵观整个过程,教师是复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复习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主要实施者,在复习中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地位,对知识的主动运用度更高,其复习也就进行的更深入,效果也就越好。

第9篇:复习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康复医学; 工作小组; 实习带教法; 临床教学; 实习

康复医学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就康复医学而言,由于涉及的学科较广、实用性较强,因此其临床教学实践一直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2-3]。从目前的教学要求来看,康复医学专业学生需要熟悉并掌握有关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呼吸科、神经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4-5]。如此庞杂的知识系统无疑加大了学习难度[6]。近年来,笔者通过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采用康复工作小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中医大学2008级康复专业实习生50名。根据该校的教学计划和实习生的自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名。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带教法;观察组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与传统带教法相结合的方法。两组实习生年龄、性别比、专业知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学生均在本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实习周期为3个月。在实习期间内,轮流由作业治疗师、康复医师、言语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带教。同时,针对不同实习岗位的学生,由该岗位的专业老师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带教法,并在有关老师指导下进行临床工作。

观察组在传统带教的同时,结合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进行实习。根据学生自愿和具体的实习情况,每3名组成1个小组,分别承担实习作业治疗师、实习康复医生和实习物理治疗师的角色。在小组确定后,实习小组需要在每个月跟踪1例患者。小组成员要从各自专业和工作角色出发,就患者有关基本情况进行采集,并登记好相关病历资料。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结合自身的实习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患者制定适合的治疗目标和计划,并进行小组讨论,以形成完整的计划。在此期间,实习老师、住院医师等需要进行指导和评估,对治疗方案进行指点和完善。每周小组要召开讨论会,就过去的1周中所发现的问题、难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剖析。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指点,并就实习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指导。在患者出院前2 d实习小组要做好患者出院前评估,并召开康复工作会议,总结治疗成效,并完成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方案等。同时进行治疗总结,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提升实习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水平。

1.3 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效果评估采取理论考试和操作技术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以脑卒中患者为例,考核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康复理论掌握情况,包括康复功能诊断、康复计划的制定、病例实施要点,功能评估等方面,满分60分。操作技术考试依然选择脑卒中患者,由没有带教关系的治疗师进行考核,就实习生的评估、判断主要问题能力、基本动作、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物理治疗等方面进行打分,满分6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考试结果比较 观察组理论考试总分(49.0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1±4.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操作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就总分而言,观察组操作技能考试总分(43.94±4.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51±3.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医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较多[7]。从传统的带教法来看,由于跟随指定的老师进行学习,难免造成操作技能的不熟练。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往往被动地等待老师“下达指令”,然后根据“指令”行事。这样一种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掌握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实习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

将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与传统的带教法相结合,则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9]。尤其是让学生参与到有关的治疗康复计划中,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综合而言,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带教法,可以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思想[10],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就本组资料来看,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进行临床教学的观察组理论考试总分(49.0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1±4.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过,就康复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带教法和传统带教法比较而言,虽然在操作技能总分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具体的项目上,尤其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储备的评价项目上,比如功能评估、问题解决、物理治疗等操作方面,两组学生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应该与学生实习时间仅有3个月,时间较短有较大的关系。从这一结果来看,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除了有好的方法外,还必须要有时间的积累。这需要学生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时间中,依赖自己的工作积累和不断学习予以逐步地提高。

整体来看,使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实习带教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康复临床教学的效果,帮助实习学生增强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颖,杨坚,沈俊,等.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实习带教法在康复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3):235-237.

[2]叶正茂,张海燕,潘翠环.基于控制理论的康复专业实习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996-998.

[3]李晓捷,吕智海,张丽华.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 注重康复治疗学学生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4):394-395.

[4]牟翔,袁华,刘卫,等.浅谈PBL教学法在康复医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6):583-584.

[5]江征,王世忠.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康复医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3):230-232.

[6]张世卿,王喆,高山,等.基于临床路径的五段教学法在康复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4):353-355.

[7]张效玮,曾玉,冼少龙.“师生角色互换法”教学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4):103-104.

[8]李湘云,邹伟,宾文凯.反思性教学法在康复医学实习带教中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03-104.

[9]常华,张琦.“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8):78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