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春的逆行范文

青春的逆行精选(九篇)

青春的逆行

第1篇:青春的逆行范文

[关键词]美国电影;青春电影;叛逆者;人物形象

青春电影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类型片诞生于美国,其发展至今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叙事套路、商业运作方法等已经成为一个个为人们所热衷于探讨的电影现象。而在业已成熟的美国青春电影中,叛逆者形象是其中一个重要元素,甚至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系列,即具有正向意义的叛逆者和具有负向意义的叛逆者,这两类人物目前为止往往只以零星论述的方式出现在有关美国青春电影的批评中,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整体性的研究。对在美国青春电影中这些形形的叛逆者,我们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关注,这不仅是电影“典型人物”塑造手法的补充,同时也是进一步了解美国青春电影艺术特色的题中之意。

一、美国青春电影中的“叛逆者”

叛逆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与成长者的本能心理有关,尽管不同国家与地区具有不同的教育体制模式或社会风气,但“叛逆期现象”却并不会在个别国家或地区彻底消失。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青春电影都像美国青春片一样将那些在主流人群看来行为乖张而怪诞、积极心态缺失、世界观虚无的叛逆者当成多年来视角对准的方向。

首先,“叛逆者”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不仅为数不少,且类型多样,如既有《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1989)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以合理合法的手段反抗古板的教育制度的“集体叛逆者”,又有如《边缘日记》(The Basketball Diaries,1995)中先是逃课、盗窃和斗殴,到染上毒瘾、自暴自弃的个体叛逆者,还有如《邦妮与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1967)中,浪迹天涯,以打家劫舍为生,最后双双死于乱枪扫射之下的犯罪型叛逆者;并且这些叛逆者往往与美国的社会现实、美国民众的审美趣味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青春电影出现的前提是20世纪50年代影响深远的“垮掉的一代”思潮。美国人第一次意识到青少年犯罪的触目惊心,表面上看,当时颇为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与社会贫富问题有关,而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这背后实际上是普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先将目光投向青少年群体的美国电影人们意识到,对于青少年来说,性、暴力和是极具诱惑的。传统教育(包括在美国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信仰)越是力图使青少年远离上述诱惑,青少年反而会以逆反心态接近它们,用混乱的、盲目的暴力以及带有自毁意味的来对自己进行刺激,并标榜自己对成人话语的否定,但叛逆之后面对的往往只有茫然。如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1936―2010)执导的《逍遥骑士》(Easy Rider,1969)中参与交易,以“在路上”的方式抛掷青春,一心想参加狂欢节的比利与怀特等。

其次,相比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泛亚地区国家)的青春电影,不难发现“叛逆者”已经成为一个颇具美国“本土”意味的关键词。以同样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的日本青春电影为例,日本电影人同样热衷于表现主人公在告别青春时的诸多痛苦,热衷于刻画主人公的自我觉悟,但日本电影中并没有美国青春电影中那样典型的“叛逆者”。如《恋爱写真》(Collage of Our Life,2003)、《我的机器人女友》(Cyborg Girl,2008)等,主人公最大的缺点往往只是不喜欢做家庭作业,为此遭到老师的惩罚等,或是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2011)中主人公柯景腾上课激怒老师,但面对自己真正爱慕的女孩时却不敢拉对方的手等。他们的“叛逆”无论是从危害性抑或是从深度上来说都是无法与美国青春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叛逆相提并论的。从外部原因上看,相对保守的日本、中国等东亚诸国除非在社会的大动荡时期,如中国台湾的《艋{》(Monga,2010)等,否则很少能提供给青少年离经叛道的活动空间;从电影艺术的内部原因上看,崇尚含蓄内敛之美的东方民族更习惯于以一种细腻的方式发掘主人公成长时的隐痛和幽微的情绪,而很少像美国青春电影一样将青少年和成人社会对立起来,让主人公以一种激烈、冲动的方式对抗社会,在伤害他人和自我伤害中实现蜕变。因此,“叛逆者”这一形象类型是研究美国青春电影时不可回避的对象。

二、具有正向意义的叛逆者形象

一部分叛逆者是典型的“改邪归正”叙事中的主人公,其叛逆行为正是其要改的“邪”,而其最后对于自己叛逆心态的克服往往都指向了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结局。

如由编舞出身的导演安妮・弗莱彻(Anne Fletcher,1966―)执导的电影《舞出我人生》(Step Up,2006)中,主人公泰勒原本是一个典型的来自底层社会的叛逆青年,不仅每日游手好闲而且与家人关系紧张。无所事事之时,泰勒便与自己的两个哥们儿到处厮混,有一次则闯入了一家贵族艺校。面对艺校华丽的舞台与道具,三人感到十分新奇,于是在酒精的刺激下开始大肆破坏,如随意乱穿别人的戏服,砸碎舞台上的石膏像等。泰勒最终被判处在艺校进行200小时的清洁服务。然而也正是在这次社区服务中,泰勒结识了学校的芭蕾舞学生诺拉,诺拉因为寻找不到合适的舞伴完成毕业舞而感到犯愁。泰勒凭借自己街头舞蹈的功底打动了诺拉,两人开始了越来越默契的合作。在多次苦练之下,泰勒不仅俘获了诺拉的芳心,改善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还获得了正式的艺术团聘书。最终泰勒的生活走上正轨,正是因为他重新认识自我,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的,放弃了过去那种没有意义、没有梦想的叛逆生活。

又如在托尼・凯耶(Tony Kaye,1952―)执导的《美国X档案》(American History X,1998)中,主人公德瑞克的叛逆程度甚至远在泰勒之上,但他依然可以在改过自新后开始新的生活。德瑞克的人生可以说是由正入邪,再由邪归正。让这位人们心中的“好学生”成为种族主义者的契机便是他父亲被黑人毒贩枪杀这一惨案,德瑞克从此被刻骨仇恨所蒙蔽,走上了一条专门对付有色人种的暴力之路,并最终因为背负两条人命而锒铛入狱。刚进监狱时,德瑞克甚至为自己的囚徒身份感到骄傲,因为这使自己成为一面“反有色人种”的旗帜。后来,德瑞克与一名黑人犯人结为好友,他逐渐意识到他曾经的信仰是错误的,终于幡然悔过,而当德瑞克想脱离由白人组成的“新纳粹”组织时,他遭到的是这些同样肤色人的拳打脚踢,这进一步促使了德瑞克的觉醒,他彻底脱离了新纳粹帮会,带着弟弟远走他乡。这是一个典型的浪子回头的叛逆者形象。

塑造这一类叛逆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给予观众一次精神力量的有效传递,在于用主人公的命运给予观众一个“人们将会迎来更加充实的未来”的感受。

三、具有负向意义的叛逆者形象

美国青春电影中还有一类叛逆者形象渗透着导演悲观的心态,叛逆者的“叛逆”并没有指向最终的励志结局,而是反噬了他们。之所以称这一类叛逆者的形象是具有负向意义而非负面意义的,原因在于美国电影人尽管从理性的角度出发给予了这一类主人公并不光明的结局,但是就感情而言,他们无意否定、批判主人公的叛逆行径,或是认为社会才是更应被批判的对象。

在部分电影中,导演能够深刻地理解到当人们从未成年(或刚成年)向成熟稳重、老于世故迈进时,并不是简单地从胡闹跨越进秩序,从茫然转化为坚定,而往往是展现出一种更为幼稚、更为胡闹的极端反应。导演们对于这类叛逆者的所作所为是理解,甚至是肯定的。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几乎可以视作是导演个人自传作品的、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1911―1979)的《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这部电影既带有雷本人强烈的个人色彩,同时反映出来的又是当时美国社会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电影中三个齐聚警察局的有代表意义的叛逆者:在警察局都敢招惹警察的酗酒青年吉姆,用枪射杀了小狗的柏拉图和在深夜离家出走、在大街上闲逛的朱蒂。三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但在与父母的沟通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父母对子女行为难以理解又简单地将其归因于“代沟”,这显然是父母的失职。由于在警察局的“共患难”,三人一见如故。三个人“吊儿郎当”的表现看似对社会危害不大,但事态很快就不可收拾,吉姆因为与朱蒂男友弗兰克发生争执,在两人的赛车比拼中,弗兰克坠崖身亡,其手下的小混混来向吉姆寻仇,而柏拉图则被警察打死。在电影的结尾,吉姆与朱蒂陷入一片黑暗中。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根据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则为叛逆者点明了一条更为绝望的道路。如果说《无因的反叛》中吉姆等人的放纵并非没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在《发条橙》中,库布里克则残酷地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指出了即使叛逆者按照主流社会的意愿“改邪归正”,他的结局依然是悲惨的。主人公阿历克斯在电影前半段的表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者,他以一种领袖的身份带领着狐朋狗友们无恶不作,最终因为同伙的出卖而被判入狱。

叙事进行到此处,阿历克斯似乎可以成为一个具有正向意义的叛逆者,然而监狱对他的“教化”才是阿历克斯本人悲剧的开始。在两党的“狱政改革”争论下,阿历克斯被当成一个试验品开始承受一系列的“去暴力化”折磨。更为残忍的是,阿历克斯发现自己已被父母抛弃,被老乞丐报复,而赶来的警察正是曾经出卖他的伙伴,而在野党则希望阿历克斯以落魄潦倒的样子出现以证明执政党这次“教化”的大错特错,阿历克斯跳楼逃跑。除了最终接近自杀的行为以外,叛逆者已经彻底丧失了选择的权利。

当事态发展到这一地步时,显然叛逆者本人的心理问题已经不再是库布里克希望观众关注的重点了,这位鬼才导演以一种荒诞的手法促使着观众进一步思考,即究竟是叛逆者本人对自己的悲剧要承担的责任更大,还是这个问题重重的社会应负的责任更大。阿历克斯真正失去自由的一刻并非被投入监狱时,而是被迫卷入两党斗争时,政党轮替的民主制度本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然而此刻却成为摧毁阿历克斯的力量。又如曾经被阿历克斯羞辱、殴打过的对象(他们并非青少年,如那位曾经被阿历克斯伤害,但后来软禁阿历克斯的作家),当他们与阿历克斯之间强弱关系颠倒后,他们的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新的阿历克斯?电影安排了一个荒诞的结局,即狼狈不堪的政府又赋予阿历克斯为非作歹的权利,而阿历克斯说他已经被治好了,这意味着是非对错的标准已经失去了,当整个世界都是荒诞的迷宫时,人叛逆与否都无法改变自己悲剧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张捷.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青春启示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 杨柳.在青春的俗套里成长――好莱坞青春喜剧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J].当代电影,2014(06).

[3] 张黎,王海杰.英美青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电影文学,2016(10).

第2篇:青春的逆行范文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青春期。我把头转向窗外,有些窘迫,有些羞赧。的确,我很是回避关于青春的字眼。在我眼里,青春很坎坷,很不好过。郭敬明说,青春一道明媚的忧伤。忧伤还明媚?我悄然的笑。因为青春,它一点儿都不明媚。满是忧伤,甚至,空气中都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我只是在坎坷时怀念从前,当初的美好让我深深留恋。十分特别以及及其的留恋。

小时候的无忧无虑,小时候的自由自在,我眷恋,想念,怀恋。但我会不到过去,时间无法因为我的留恋而逆转。既然,无论逆转时间,那么,我逆转青春。从未想过,逆转后的逆向青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但当初真的以为会美好,可人生总是难以预料呢。

上课也只是心不在焉,会想起很多事。偶尔和同学打打闹闹,甚至胆大到在课堂上挺MP4,发短信,打电话。下课则会更疯,那么叛逆。在他的怀里,我很安心。安心的都不会担心世界末日的来临。只是因为,他很在乎我,想拼命占据他的整个心。而我们,终究没逃过离别的追逐。在丘比特的箭折断的那一刻,分手这个词砸了下来。分离,如此痛苦。青春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停止逆转,它让我继续堕落。

偶尔的心痛,偶尔的思念,只是,再也不那么脆弱,坚强,成熟,一涌而至。默默接受着,忍着。

“其实那一年,我只需要一个可以同我坐在草地上听歌的人”。友情也好,爱情也罢。只要有人陪我就足够。可惜,没人陪我,因为叛逆的太强烈,太多人远离我。

慢慢清醒,走出那已经被扭曲的青春,心已伤痕累累,身体也如此疲惫。呵,我还伤害了那么多人呢……

当那个单纯的我出现,当那简单的笑容再次呈现。是的,最初的我回来了。但依旧可惜,没人陪完成那个愿望。因为太过孤傲,找不到知己。依旧会孤单,孤寂。

开始重归正轨,做个乖孩子,好学生。但曾经的伤却无法抚平。心,偶尔会痛,淡淡的。

第3篇:青春的逆行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课教学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春期处于个体生理迅速发育直至达到成熟的一段时期,该阶段在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而中学生则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一类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迅速而不平衡,经历的是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其中中学生在这个时期产生的逆反心理普遍存在,它构成一种抗体,阻碍着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地控制,影响着预期的教育效果,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处理的问题,也是发展心理学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更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方面。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逆反期一般经历两个年龄时段,第一逆反期在2~4岁期间,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1]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发展性阶段,正确认识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正确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1.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迅速变化是由激素分泌量的快速增加所决定的,在这个时期突出表现为整个身体的加速成长和性成熟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加速使得少年儿童对自己的生理状况不适应,随之产生陌生感和不平衡感,从而出现诸多心理生理性紊乱。青春发育期又称危机期或困难期,意味着这个时期的儿童会遇到许多压力、矛盾和危机,较易出现的心理疾病有神经症、病态人格、躁狂症等等。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际圈的拓宽,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这个时候他们希望自己象成年人那样受到尊重,自卑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他们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不再“惟命是从”了,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易产生逆反心理。[2]

2.家庭环境的因素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父母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有的父母并不会意识在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尤其是对还在在教育上的要求过高,以至于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的程度,这压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成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有的父母不能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他们采取的方式多数是居高临下或者命令性的口吻,不能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再次,有的父母不能理解青春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使他们产生成人感,这是心理上、自我意识中的成人感,现实中,他们始终还是个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并未成熟,而父母只把他们视为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未能认识到“成人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现实”,认识上的差距加速了儿童逆反心理的产生。最后,父母长期的吵闹、紧张冲突等等这些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也使子女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浮躁和多疑,甚至产生心理扭曲以致现象。

3.学校教育的因素

有的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输入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观点偏爱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好学生即使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被原谅,或者批评的和颜悦色,那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喜欢做小动作的学生只要一犯错误便会有疾言厉色的批评,甚至没有明显的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就导致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老师,甚至憎恨他,以至于在他的课堂上捣乱,这在一些教师身上可以看见此类现象,当然,也有一些学校也是以学生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使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更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不同,知识修养不同,所以说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对于一些正面教育持排斥甚至是对抗的态度,有的学生不满教师表扬学生,故意做出让老师生气的事情,有的学生也对老师的批评怀恨在心,公然顶撞,还有的学生在逆反期期间拒绝一切反对他的声音,一点不满便做出抵制的情绪,甚至是一些过激的行为。

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寻找有效对策

教师的责任是启迪学生的觉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观念,思想政治课老师在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阻力,政治课教师如何对待处于逆反期的学生,以及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对策预防和削弱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1.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参照一些标准,其中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学生实际的过高的教育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学生更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取的。

2.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改革教育方法

教师是做人的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多的是做人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工作,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思想课教师应该首先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特别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职业修养,其次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以外,更要研究其所面临的学生群体,努力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在心理上和他们产生认同感,不断摸索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以此减弱他们的逆反心理。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有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行为活动都会产生巨大的调节作用,可以使人消极悲观,也可以使人积极乐观,所以,政治教师更要把握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他们的情绪变化,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仔细观察和分析他们的心理信息,并寻求解决方法,找到教育的共鸣。

3.优化班级的教育环境,创造和谐氛围

一个良好的环境具有感染作用,它既是一种有形的,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又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思政课老师应该善于把握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懂得通过优化班级的教育环境,创造和谐氛围,让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感受到环境对他们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地为班级做点事,为班级服务,并自主的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所以,思想政治课老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提问、夸奖、重视等等形式让学生在集体中展示自己,修正品德,从而预防和减轻逆反心理。

总而言之,正确分析和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并就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对逆反心理是每个思政课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责任,在思想上重视是第一步,其次是通过实际的教学引导学生心理走向健康积极的方向,所以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本着一颗爱人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有适当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这样,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地预防和削弱。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11:264

第4篇:青春的逆行范文

叛逆期是在12—17岁,这段时间最辛苦的就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叛逆期有叛逆的心理,所以懂事以后一定要用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和老师。

假期里,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很难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叛逆现象,家长发现这种问题,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虽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眼下暑期过了大半,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暑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因为暑假的到来大大激化。

笔者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第5篇:青春的逆行范文

关键词:少年期;叛逆;指导策略

少年期一般是12~18岁之间。有的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次断乳期”,这就意味着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精神上追求独立的倾向;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危机期”、“风暴期”,意味少年期急剧的生理变化,带来的个体生理、心理的躁动与骚乱。这一时期的孩子,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开始处在自我矛盾之中,他们心理不是很成熟,与家长和老师的矛盾激烈,与朋友会亲密无间,但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反目成仇。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产生叛逆心理,人们也将这一时期称为“青春叛逆期”。

一、叛逆心理的形成原因

1.身心发展的影响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阻力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迫切想要摆脱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将其视为“小孩”,希望能够获得成人的尊敬与理解。一旦他们认为家长或者老师触犯了他们的自尊,没有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就会“反抗”,以此来宣泄自己的不满。由于害怕被忽视,他们也会用叛逆的方式来引起身边人的注意。

2.父母的教育方式

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的,他们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如报各种补习班等。孩子在童年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去“反抗”,等到他们进去青春期后,他们认为自己有独立的能力,开始通过可以实现的方式去抒发自己的想法,而叛逆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旦孩子犯错,有的家长不管原因是什么,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孩子。如果一味地指责,孩子内心更加失去方向感,认为父母没有和自己站在一个立场,就开始叛逆。还有一种家长是属于溺爱型,如果孩子犯错,他们会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使得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如果别人对他有不满,这时受溺爱的孩子就会任性、叛逆。父母要成为孩子成长的掌舵人,做孩子成长的“路牌”,而不是“催熟剂”。

3.学校的影响

学生的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批判过多,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消极的人生观。一旦学生在学校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们便会自暴自弃,通过叛逆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独特之处。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众媒体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大地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学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他们会在生活中模仿这些行为,认为这是一种时髦的做法,会将叛逆带入生活之中。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同伴的信任程度极高,他们会对同伴很多做法都表示支持。如果他们的同伴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他们也会受同伴的影响,顺其自然地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二、应对叛逆的有效措施

1.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

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的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子女人格障碍患病率为双亲家庭的5.9倍。如果家庭气氛不好,父母的矛盾也会影响孩子,因此,构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使得孩子的内心减少暴躁。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

2.教师应尊重理解学生

教师需要“眼里能容沙子”,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应在尊重他们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疏导。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教师还应该通过情感来感化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教师要能允许学生犯错,和学生知心、交心;要爱每一个学生,在情感上给学生过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

3.学会沟通,以身作则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放下自己“高贵”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来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从不同角度寻找他们叛逆的根源。在生活中,父母应定期和孩子进行敞开心扉的畅谈,教师通过开班会或者私下交谈的方式,为学生解除困惑,及时消除叛逆的源头。

叛逆是青少年时期补课避免的,父母和老师应给予宽容,用一颗包容的心接受他们的叛逆,耐心开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叛逆期。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54.

[2]叶秋莲.如何有效消除青春期孩子叛逆心理[J].特别健康,2013(12):441.

[3]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09(13):47-48.

[4]孙梅.当叛逆搭上青春列车――谈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与调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233.

第6篇:青春的逆行范文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特点;对策

高职院校部分低年级的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是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人生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记忆力、认知能力、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但同时,也会遇到许多的压力、矛盾和危机,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复杂而又矛盾重重。所以又有很多社会学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少年归为边缘人,他们地位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问题。

一、低年级大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生理发展半成熟状态的矛盾是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

青少年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生理上的发展逐渐成熟,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应该享有与成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并且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但实际上他们过高的评价了自己的成熟度,他们的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思维方式都还处在半成熟状态。因此就出现了自我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2.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青少年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波动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容易出现烦恼增多,以及莫明其妙的消极情绪,并且时常会感到孤独和压抑。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常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不能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从而将心灵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和师长。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烦恼和负性情绪又使他们迫切想找一个能够推心置腹交流的朋友,渴望得到他们的安慰和了解,来克服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封闭与开放并存,是青春期一个重要特点。

3.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与渴望精神依托并存

青春期青少年已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强烈地要求摆脱成人的监管,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自在,对父母老师的各种教诲或命令,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抗,或内隐,或外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反。反抗的主要对象是父母,有时也具有迁移性。虽然青少年强烈要求独立,积极争取自主,希望拥有自己的决定权,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压力、矛盾和困惑,他们敏感的心灵又害怕失败,害怕受挫,因此在精神上,他们仍然渴望得到成人的支持、理解和保护。

4.青少年情绪两极化特征明显

青春期青少年情绪起伏变化很大,稳定性较差,有非常强的自尊,无论在集体、同伴中,还是在公众前,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喜爱,如获得成功,就会出现优越感和成就感,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如遇到失败,就会有强烈的挫折感,从而出现抑郁、消沉。青春期青少年往往存在情感体验扩大化,对成败体验过于绝对化,难以将主观与现实相统一,情绪多变。

二、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应对

青春期又称为“逆反期”或“消极反抗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复杂而不理性,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要理解逆反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异常敏感,青春期能否顺利度过,能否减轻他们将要面对的挫折和危机,对孩子的一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老师要正确理解青春期现象,认识到青春期是一种发展性现象,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阶段,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抗都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化解内心不平衡状态的一种正常行为,父母师长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到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2.要正视青少年逆反期出现的各种状况,做好心灵沟通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历程,其心理变化依孩子的个体情况而不同,但作为父母师长,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据统计,有90%的孩子有心事不愿同父母说,因此,改变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家长应从根本上融洽和孩子的关系,维持和谐的沟通方式,尽量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进行民主的讨论,与孩子成为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得到孩子的信任,为青春期应对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了解青少年的内心矛盾焦点所在,正确解决和调整自我认识

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导致心理或自我意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半成熟状态的矛盾成为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也是青少年内心矛盾的焦点所在。青春期处在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并未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成熟,所以父母师长总是把他们当成不谙世事的孩子,但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成人感,又在心理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父母师长对儿童认识显然存在滞后,所以必然与孩子的认识产生冲撞。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了解这一阶段出现的各种需求,是父母师长必修的功课。

4.正确处理青少年青春期的各种喜好

青少年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对自己的外貌、个性发展,以及能力发展都强烈关注着,因此在这个时期,孩子可能会出现穿着追求个性化,个性追求独立化等现象,尤其是对网络的依赖和痴迷,作为父母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必要的时候,学着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们的喜好,争取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达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5.正视青春期青少年的要求独立自主的需求

青春期青少年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要求社会地位平等,反抗父母或其他方面的控制,这是发展性的需要,儿童的发展观是主动的、前进的,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容易使父母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的行为偏离了父母预设的轨道,父母的干涉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及消极对抗,甚至产生不可逆的行为。所以父母应正确认识到青春期是儿童发展的必经之路,采取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交流和教育方式,重视孩子的自主需要,重视孩子的家庭地位,赋予他们更现实的民力,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波动时期。

青春期是个成长的时期,青少年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得到了飞速发展;青春期是个过渡的时期,从儿童到青年,逐步走向成熟;青春期是个反抗的时期,要求人格独立,要求地位平等,使他们积极努力地适应社会;青春期是个变化的时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逐步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让孩子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作为父母或师长必须积极面对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青春的逆行范文

充满阳光的青春

操场上,阳光下,一个个少年正向着终点冲刺,不远处,女孩们一边跳着皮筋,一边唱着“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在这片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操场上,少男少女们快乐的跳跃着,呼喊着,对他们来说,这里,是散发自己独特魅力的最好场所。

阳光,不仅仅是活力,它还是一种兴趣爱好。现在,我们身边总是围绕着一股“流行风”。“什么服装最流行”、“最喜欢什么明星乐团”……这些都是我们茶余饭后一直讨论的话题。“流行”充斥着整个校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不再乏味。

充满书香的青春

教室里,书声琅琅,美丽恬静的校园里随处都能闻到阵阵书香,这书香与窗外鸟儿的鸣叫声,树木“沙沙”的摇摆声相呼应,成为了独特的校园景象。

书,贯穿了整个校园生活。午休时间,许多同学跑上跑下忙着去图书馆借书,也有些同学正手持一本书,或是小说,或是名着,悠闲地坐在长椅上看着,还顺便欣赏了一下周围怡人的风景。真可谓是“书香阵阵,不亦乐乎”。

有些叛逆的青春

家长,老师期盼我们在他们所铺就的轨道中运行,可我们还是时不时的偏离,这就是叛逆。正值大好春光的我们无论什么事都有自己的想法,有时被家长们教育几下,在他们面前还一副低头认错的模样,没过多久就又犯了,不过,叛逆正是我们这些少男少女们特有的个性,不叛逆的青春会是多么乏味,随心所欲的感受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但却不太可能完全实现。

第8篇:青春的逆行范文

我相信:已经步入中学殿堂的同学们,一定都发现自已变了,变得不再是从前那个事事都听从父母安排的乖乖女儿了,而变成了一个心里充满着判逆念头的少年了。现在你们是否觉得自已总和身边的人和事过不去,自已是有意的和身边的一切做对,他们叫你站着,你偏坐着,叫你向左,你偏向右,叫你穿白衣,你偏穿绿衣……即使他人的意见很有道理,但你纵然心里不服气。

对于步入青春期的少年而言,判逆似乎很平常,很普通,而对于各个不同阶级,各个不同层次的人来看,这是否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属于青春的特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没什么特别的,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如果对这种判逆完全放纵,不加以适当的管理和约束,那么后果则可能是惨重的。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和我们一样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年,他的性格和以前比起来简直判若两人。以前,他是父母心中的乖孩子,老师眼中的佼佼者,同学眼中的好榜样,可是现在,他在大家眼里简直就是一个性格怪异、充满着判逆心理,甚至显得有些可怕的少年,可是他的母亲却对此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依旧溺爱着他,对他的判逆置之不理。

可是,令这位母亲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小子居然闯下了大祸。

当班长安排他这位乖孩子做清洁时,班长的话语显得尖锐,乖儿子听了后,心里感到不满,便不理会班长,班长见状也觉得不快,便以命令的口吻让他服从,班长的话激怒了他,他顿时感到了自已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他内心强大的冲动和判逆心理占据了他的心扉。于是他用力掀了一下班长,表示他会抵抗到底,班长安排他的事,他不可能做。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掀呀,竟掀出了一个悲剧……

班长被掀倒在大扫帚旁,被大扫帚的竹枝刺破了眼球。

此后,班长与光明无缘了,他再也看不见人世间最美丽的事物了,他失明了。

这个故事,真是骇人听闻啊!

因为一时的冲动,因为判逆,而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多不应该啊,而且这样的结局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啊!

我想,此刻的班长肯定在因为自已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光明,最美妙的东西而痛不欲生,相信那位判逆少年现在也肯定后悔万千!

第9篇:青春的逆行范文

看到目前我有两点搞笑的认知,一是曾经那样叛逆父母的我们,如今也成了被叛逆的父母;二是你现在对孩子造成的那些不良情绪,在青春期他会用“叛逆”的形式,如数奉还。

什么样的孩子青春期叛逆严重?

我们发展心理学的老师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好几个关键期,而这些关键期没过渡好,孩子积压起来的不良情绪,会在青春期得以爆发。

看到黄磊和海青抱头痛哭的那段,我深深领悟了这句话。并且一阵后怕,然后就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定尽力做一个和颜悦色,不搞家长特权制的妈妈。

剧中一直尽力在女儿和妻子之间斡旋的方圆说:“我觉得以前的日子每一天都是一样的,怎么到了青春期突然都变了?这青春期也来的忒猛了!”

是啊,孩子在我们猝不及防中就长大了。

孩子人生的两次叛逆期分别是三岁左右和青春期。二者的不同在于第一叛逆期是因为孩子有了“长大感”,他要求行为上的独立;而第二叛逆期,孩子有了“成人感”,要求思想和人格方面独立。

现在涵涵就处于第一叛逆期,什么都要自己做,之前不让她做的事情,她会理直气壮地说:“我现在已经长大啦,可以做了!”

第一叛逆期的孩子,他们反抗父母的控制,包办等。所以,我们这时就尽量去放手,不要越俎代庖。

第二叛逆期的孩子要求社会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那么这时我们就不能搞家长特权。

孩子还小的时候,即使有不良情绪,也会屈服于家长的权威,等青春期了,他有“成人感”了,就不会屈服了。

所以,长期被家长专制压制的孩子,青春期会更容易叛逆。那么亲爱的,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一个家要有规则,更要有亲子关系

这个小标题是剧中黄磊劝海清时说的,我深以为然。也在很多文章中强调过这点。父母和孩子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也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而是亲子关系,那么你就不能单单靠冷冰冰的规则去约束孩子,让他感受不到爱。

所以,一个家里的规则不要太多,孩子事事都受限制,那肯定有不良情绪积压,到时候不严重叛逆才怪呢!

还有一点是,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最好能够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制定。这样让孩子充分参与进来,一方面能让他更了解规则,知道底线在哪里?另一方面,也防止我们搞家长专制。

最后就是遵守规则上的灵活性,比如今天孩子心情很烦躁,你就非得按规则来,肯定会起冲突,很多事是可以缓一缓的。

对了,还有规则肯定要有惩罚也有奖励,不能只罚不奖,好像孩子做好了就是应该的,做不好就千错万错。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你的奖励只会强化孩子的好行为。试想,当一种好行为,变成一种好习惯,规则是不是就内化到心里去了?

多少叛逆,都是以爱之名种下的?

不知道当了父母后,你有没有发现,你越是有“我是为你好”的心理,亲子关系就“越不好”。

《小别离》中,每次海清陪朵朵做作业时,我就想起我一个姐姐发的朋友圈:不谈学习时,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涉及学习,就鸡飞狗跳,乌嗷喊叫。前一秒如胶似漆,后一秒如临大敌。真真是爱恨就在一瞬间啊!

在剧中,张小宇有一句经典台词,说:“家长会就跟小三一样,都是破坏家庭关系和谐的!”

其实,家长会是不是小三,关键在于家长听到老师汇报后的态度。是责骂痛斥,还是跟他一起做错题研究,分析失败的原因,吸取失败的教训。

同样,写作业也一样。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洪荒之力,当熊孩子实在激怒我们时,多念几遍“我生的!我生的!我生的!”,或者多想想他熟睡时的可爱模样。实在不行冲进卫生间洗把脸。当然控制不住发了火时,也不要去自责,去为此焦虑,该翻篇时要翻篇。一家人哪来隔夜仇?

在这点上,有个外国心理学家还做了个实验,名字太长我就不打出来了。直接告诉大家结果:“尽管青少年要求自主和独立,但仍然对父母有着深深的爱、感情和尊敬,而且他们和父母任一方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在整个青春期情绪相当稳定。”

他们做实验都是对好几百个实验对象,经过长达几年的观察得来的。而且还被写在权威著作上,所以可以相信。毕竟用我们自身的成长经验来想想,难道不是吗?

那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了呢?那就是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单独谈心。两人都在场的话,一方如果在斥责,另一方请保持沉默。千万不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你那是在孤立你的爱人,增加孩子对他(她)的仇恨。

亲子关系的缓和从改变说话的口气开始

研究表明,人们在交流时文字、语调、肢体动作等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字占7%,语调占38%,肢体语言占55%。可见语调和肢体动作有多么重要。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你的苦口婆心得不到孩子积极响应。因为你要表达的跟你所传达的不一致。比如你为了孩子好,直接指着他用质问的口气说:“你,写作业了没?”“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你再说一遍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