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川菜文化论文范文

川菜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川菜文化论文

第1篇:川菜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川菜菜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6008105

川菜,发源于古代巴国和古代蜀国,有着超过3000年的发展历史,后经西晋、两宋、明、清的发展,川菜形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色,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有的川菜文化[1,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来到四川。他们渴望了解四川文化,而饮食文化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饮食文化,最直观的表达之一,就是菜品名。菜品名可以反映出菜肴本身的信息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因此,做好川菜菜名翻译,有利于传播四川文化,让四川走向世界。

关于川菜菜名翻译的研究文献较多,对四川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笔者在细细梳理这些文献后发现,当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分强调菜名中的汉语神韵而忽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导致菜名晦涩难懂;二是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饮食禁忌导致一些后果;三是菜名分类有些混乱。

这些问题对川菜的翻译研究及四川饮食文化的正确传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川菜菜名翻译,需要克服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深化川菜菜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菜名翻译的基本理论

关于菜名的翻译,翻译界已有许多翻译理论、策略和方法,而研究者选取的方法策略也不尽相同,如奈达的对等理论、严复的“信、达、雅”、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直译意译等。这些翻译理论的研究角度也不尽相同,如跨文化交际视角、信息对等视角,等等。

英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1981年出版的著作《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语义翻译,“倾向于使译文在尽可能接近目标语言允许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上,表达出原文上下文的意义(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3];交际翻译,“倾向于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达到如源语言读者对原文文本理解的程度(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3]从纽马克的定义可以看出,语义翻译尽可能地使译文接近目标语言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并且还要充分尊重源语言的意义,在翻译中力求精确表达源语言的上下文内容。语义翻译对原文、对作者的考虑是最主要的,适合需要保持原材料内容、风格的材料翻译。而交际翻译,则看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并试图使这种理解最大化。其对目标语读者的考虑是最主要的,适合于源语言材料较为复杂、理解不易的翻译。但两种方法都不是最完美的,在实际运用中,很多时候需要综合运用两种翻译方法。

从菜名翻译的角度来说,语义翻译,适合直接表达菜肴本身(原料、口味、烹制方法等)较少包含或不包含文化内涵的菜名,以直接表达名称的本来含义。交际翻译,适合翻译菜名中包含西方禁忌菜品的原料、容易造成误解的情形,以及适用比喻手法的中文菜名,以弥补文化上的差异,使目标语读者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上两类是属于文化内涵包含较少,或者根本没有文化内涵的菜名翻译。而针对文化内涵丰富的菜名,由于其既包含菜肴本身信息,也包含相关的文化内容,因此,须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针对不同菜肴的实际特点和文化内容进行不同方法的选择,以达到最有效的翻译,使目标语读者对菜名的含义达到最大程度的理解。

二、川菜菜名的特点及分类

从川菜的角度来说,常见菜名,不外乎有两大类:较少或不包含文化因素;较多包含文化因素。因此,本文中的分类,以这两类为主。同时,为了着重强调饮食禁忌的因素,本文将对此单独分析。

(一)非文化菜名

菜名翻译中,“非文化菜名”通常指不包含知名的人名、地名、比喻以及不会引起歧义的菜名。这样的名称,仅仅表达出菜肴的原料、烹调方法、口味等即可。

这一类菜名可谓是五花八门,而分类方法更是千奇百怪。比较统一的是按原料、烹制方法、口味等分类,而一些诸如炊具、盛器等子分类,由于过于独特,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本文不做考虑。

1.原料为主

许多川菜名称,主要告知菜肴采用的原料,包括主料和辅料。这样的菜名,十分直观地介绍了最主要的信息,因此,翻译时需尊重原名称所表达的信息。

2.烹制方法为主

不少的川菜有着独到的烹制方法,根据成都市地方标准《四川名菜及名小吃英、日、韩语译法》(以下简称译法)中所列举的,川菜常用的烹饪方法为21种[4]7。而许多菜名就包含了对应的一种或几种翻译方法,翻译时需要原样译出,且表达方式需要特别注意。

3.口味为主

川菜调料和烹制方法特殊,因而具有其独到口味。《译法》中列举了24种味形[4]4-5。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而许多菜名,就会着重介绍口味,直观地表达出菜肴的口感吸引食客。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特别关注。同时,还需要正确地选取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二)容易引发误解的菜名

四川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饮食上。一些菜肴或因原料、或因烹制方法、或因名称表达等,与西方文化不同,容易引起西方人的误解,甚至造成一定的文化冲突。因此,针对这样的菜名,译者在翻译时,应该足够小心。运用交际翻译法,适当地选词和意译,使西方人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如果菜名翻译产生误解,则不应出现在涉外的菜单上。

1.西方文化禁忌材料的名称

西方饮食文化中,动物器官及部分动物本体为禁忌材料,不能出现在菜名中。而川菜中,包含这些材料的菜肴名称时常出现。若直接翻译,会引起目标语读者的不快。为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译者须改变原料的表达方式,甚至改变词汇的意义。

2.含有比喻方法的名称

中文的比喻方法,在使语言更加生动的同时,也使理解的难度增加。川菜中,许多菜名都运用了比喻手法,若直接翻译,则会让西方人觉得不知所云,无法理解菜肴本身。因此,翻译时须进行处理,将比喻去除,或者最大程度地弱化,直截了当地表达菜肴本身的内容。

(三)有文化内涵的菜名

四川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川菜也拥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或是有关名人、地方,或是关于独特的四川文化,或是关于中药,等等。这类菜名,因本身较为含蓄,故需先直接将菜肴本身的特色翻译出,后解释名称中直接表达的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1.与著名人名、地名有关的菜肴

许多菜肴,或由著名的人创造,或与名人有关;或是产生在特定的地域。因此,菜名中包含着名字,也成为了鲜活的招牌。对于这类菜名的翻译,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按照拼音翻译人名、地名,其余部分参照普通菜肴名称翻译。这样做简洁明了,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但不易理解。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支撑,理解很困难。第二则是直接按照普通菜名进行翻译。这样做就完全失去了文化内涵。本文的方法则是将二者综合,这样可兼顾文化内涵和理解的意义。方法是后附简短注释。

2.具有四川文化内涵的菜肴

不少川菜菜肴,包含四川独有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应引起足够重视,要考虑到西方人士很有可能对相关文化内涵不了解。因而,译者需要自己首先要对相关文化有着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翻译时要做好合理的解释。

3.药膳

药膳为中餐独有菜系,川菜中也有许多药膳。由于西方并无类似烹制方法,而且不少西方人士对中药一知半解,因而译者在翻译药膳名称时,除翻译药品名称外,须将菜肴的功效一并译出,从而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

三、川菜菜名翻译方法例释

(一)非文化菜名

对于非文化菜名来说,由于其直截了当地传递菜肴本身的信息,因此适用语义翻译,最大程度地尊重原文,传达原文信息。

1.原料为主

此种菜名,翻译时可采用以下形式:主料+with+辅料,突出原料,并可根据情况译出烹制方法,补充信息。如:

魔芋烧鸭 Braised Duck with Konjak

锅巴肉片 Sliced Pork with Crispy Rice and Tasty Sauce

泡菜鱼 Fried Crucian with Sichuan Pickle

2.烹制方法为主

这一类菜名,和原料为主菜名的翻译不同之处,就在于要突出烹制方法,而不是原料。一般采取以下格式:烹制方法+主料+with+辅料。如:

板栗红烧肉 Soy-sauce Braised Pork with Chinese Chestnut

黄焖野兔 Yellow Wine Stewed Hare

粉蒸排骨 Flavored Rice Powder Steamed Sparerib, Sichuan Style

3.口味为主

对于口味为主的菜肴,翻译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格式:口味+(烹制方法)+原料,或是(烹制方法)+原料+with+口味,重点突出其口味,必要时还要加上口味的来源和感觉。如:

鱼香肉丝 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Pickled Fish Taste

家常牛肉 Home-flavored Beef

怪味鸡片 Multi-tastes Sliced Chicken

(二)容易引发误解的菜名

1.含有西方文化禁忌材料的菜名翻译

西方饮食文化中,动物器官及部分动物本体为禁忌材料,不能出现在菜名中。而川菜中,包含这些材料的菜肴名称时常出现。为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译者须改变原料的表达方式,甚至改变词汇本身。例如,夫妻肺片。部分菜单上将该菜肴直接翻译,如Couple’s Lung Slice,西方人理解为“夫妻的肺切片”。这样的惊悚翻译,定会引起西方人不快,产生极大误解。其实,本菜肴最初的名称为“夫妻废片”,仅一字之差。最初此菜肴是用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等凉拌而成,并不包含肺片。因此,翻译时,译者须直截了当,介绍此菜肴的做法,如Cold and Dressed Cattle Chop Suey Made by a Couple. 此处运用西方社会中已经接受的“杂碎”这一来自中文的词汇chop suey来翻译“肺片”,因而能够使西方人士理解。

又如,泡椒凤爪。这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其创新性地采用制作泡菜的方式,将鸡爪如法炮制,形成这样一道风味菜肴。照字面翻译,名称为Pickled Hot Pepper Chicken Feet。但西方饮食文化中,动物的爪是禁忌,被视作不干净的原料。如若直接翻译,西方人士一看菜名就会失去胃口。因而,可将“凤爪”一词进行音译,为Fengzhao,这样避开了直接翻译“鸡爪”所带来的问题。

2.含有比喻方法的名称

中文的比喻方法,在使语言更加生动的同时,也使理解的难度增加。川菜中,许多菜名都运用了比喻手法,若直接翻译,则会让西方人觉得不知所云,无法理解菜肴本身。因此,翻译时,须进行处理,将比喻去除,或者最大程度地弱化,直截了当地表达菜肴本身的内容。

例如,蚂蚁上树。此处的“蚂蚁”指猪肉末,而“树”,指粉丝。因肉末附着在粉丝上,形似蚂蚁爬树,因而得名。直接翻译,名称为 Ants Climbing Tree. 西方人会将此菜理解为原料包含蚂蚁。因而,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料翻译即可,Stirr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Meat

又如,开水白菜。这里的“开水”,不是烧煮至沸腾的水,而是指用母鸡、母鸭、火腿、干贝、肘子等原料熬制高汤,然后用高汤烫制白菜。因高汤清澈如开水而得名。因而,翻译时,要将汤的特色翻译出,Multi-material Soup Cooked Chinese Cabbage

(三)有文化内涵的菜名

这一类菜名,因本身表达较为含蓄,故适宜先用交际翻译将菜肴本身的特色翻译出,后用语义翻译,解释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1.与人名、地名有关的菜肴

可采用以下格式:(烹制方法、口味)+原料+by+人名

例如,东坡肉。北宋诗人坡谪居黄冈时,创制了独特烹制猪肉方的方法。 Steamed Pork Belly with White Spirit by Dongpo (One of the famous Sichuan poets in Tang Dynasty)

又如,宫保鸡丁。四川总督丁宝桢任职期间,创制的独特风味菜肴。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 and Diced Lettuce by Gongbao (One of Sichuan’s magistrate namely Ding Baozhen in Qing Dynasty)

2.具有四川文化内涵的菜肴

此类菜名在翻译时,应重点突出对四川文化因素的理解和表达,并辅以解释。

例如,回锅肉。回锅肉包含两次烹调:第一次烹制猪肉,为了祭祀活动;二次烹调则是为食用。因而,翻译时要将此特点体现出来,并且加以解释:Twice-cooked Pork (1st for memorial ceremony, 2nd for eating)

又如,熊猫戏竹。熊猫仅在四川和陕西两省发现,而且,四川人民将熊猫视为四川的象征。这道菜是由澄粉团制成熊猫状、竹子状,并用核桃仁堆成小山,摆成熊猫和竹子嬉戏的样子。翻译时,须将原料、做法和文化内涵一同包括,Soy Flour Mochi Shaped like Panda and Bamboo (Panda Playing with Bamboo)

3.药膳

在翻译药膳名称时,最重要的是译出菜肴的功效,以使目标语读者理解。

例如,虫草鸭子,其对肺功能和肾功能有滋补作用,可翻译成 Duck Steamed with Worm Grass (Good for the function of Lung and Kidney)

又如,当归炖鸡,其对造血功能和肝脏有滋补作用,可翻译成Chicken Stewed with Angelica (Good for blood-producing and protecting the liver)。

四、结语

菜名翻译看似容易,实则复杂。若是想做到有效翻译,使西方人士理解菜肴本身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更是复杂。因而,为达到有效翻译,译者需要先仔细分析菜名背后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和内涵,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表达法,来翻译出菜名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同时也需要介绍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本文应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探讨四川菜名的翻译方法,以期为译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娜,王玲娟. 从川菜命名探析巴蜀文化内涵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8):76.

[2]谭继和. 巴蜀文化与川菜 [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3):3.

第2篇:川菜文化论文范文

上古时代的巴国和蜀国,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发展有自己的特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规模向蜀地移民,促使巴蜀的经济、文化与中原沟通,得以大踏步地迈进,四川遂成为“天府之国”。到了西汉,“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宰之厨膳”,社会生活空前繁富起来了。武帝时,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迫于生计,在临邛开了一家小酒店,“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打破了“君子远庖厨”的传统习俗,这是文人“下海”的千古美谈,也为名士参与饮食业开创了一个先例。

历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写过同名《蜀都赋》,一位是西汉的杨雄,另一位是西晋的左思,他们都对古代的巴蜀文化作了详尽的描述,其中也谈到四川的烹饪原料、烹饪技巧和宴会风俗。左思说:“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金■中坐,肴■四陈。觞以清■,鲜以素鳞,……”可见当时的筵席已很有规模很有气魄了。另一位东晋时期的史学家常璩,蜀郡江源(今四川省崇庆县)人。他写有一部《华阳国志》,其中巴志、蜀志,也对四川的地理、历史、物产、风俗等有系统的叙述,并提到蜀中饮食“尚滋味”,“好辛香”,简直已经把川菜的特点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来了。从秦汉到唐以前,川菜还处在摇篮之中,但婴儿的性格已隐然可见,而且已经有了一些特产,如曹操所说“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就是一例。

诗圣杜甫,虽然不是四川人,但他在48岁时弃官携家入蜀,在成都定居将近十年,写了不少诗歌,盛赞四川的丙穴鱼(今四川俗称雅鱼)、鲂鱼、鲫鱼、芋羹、芦笋、郫筒酒等之。其中有句云:“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足见他对川菜的丰盛原料的兴奋之情。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坡,籍贯四川眉山县。他在20岁以前,一直在四川生活;以后沉浮宦途,浪迹江湖,但他对家乡的蔬菜、佳肴始终念念不忘,寄予深情。有一首《春菜》诗云:“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美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河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这里提到的四川佳蔬有芜菁(草蒿之一种,野生)、茵陈(蒿类)、甘菊(菊之一种、叶可做浆)、菠菜、白菜(菘)、葛根(葛)。坡还在多首诗中写到四川的萝卜(芦服)、芥蓝、芹菜、豆腐、江豚、鱼羹等等,竭尽赞美之能事。所以四川人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国公,甚至把最美的肴馔都冠以他的名字,如“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墨鱼”等等。

和杜甫一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客居四川十年,也是一位川菜的热诚歌颂者。《剑南诗稿》中有大量的诗篇都涉及四川的名酒、食蔬、菜肴和粥品。如《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中写到:“东来阅七寒暑,未尝举箸忘吾蜀。”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诗题中出现“川食”二字,联系到《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中有“川饭分茶”、“川饭店”的名称,从中可以看出,在宋以前,中国菜点原则上只有南北两大分类,而至此川菜却是最早出现的唯一地方特色风味,是中国菜系中较早的一系。

四川菜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它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它的成熟期却在清朝。特别是李化楠和李调元父子二人,对川菜的提高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李化楠,字廷节,号石亭,四川绵州(今绵阳)人。乾隆七年进士,曾任浙江余姚、秀水县令。他关心饮食文化,广搜民间烹饪资料,“厨人进而甘焉者,随访而志诸册。不假抄胥,手自鳝写,盖历数十年如一日。”这种作风与袁玖写《隋园食单》如出一辙。他的儿子李调元,字羹堂,号醒园,曾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等官,是一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一生著作中,《醒园录》一书就是根据他父亲的手稿编撰而成的。书中记载烹调菜肴39种,酿造调味品24种,糕点小吃24种,腌渍食品25种,饮料4种,共116种,还有5种食品保藏法,是清代中期一部重要的饮食专著,在此之前,川菜囿于一地,无论在品种、选料、烹饪技术等方面都还比较保守,缺少开拓。《醒园录》的问世,为近代川菜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烹调之奠定了基础。李调元在他的《童山诗集中》也写了不少赞美四川饮食的诗篇,如《豆腐四首》就是其中的一例。

第3篇:川菜文化论文范文

顺风123的取名,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顺风则顺水,顺水则顺意……”等中国道教文化传承思想,而川菜发源地四川之地又有青城山等道家圣地,可谓不谋而合。

川菜,即四川菜系,分为以川西成都乐山为中心的上河帮、川东重庆为中心的下河帮、川南自贡为核心的小河帮。四川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川菜是中国汉族菜系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系,民间最大菜系。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

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四川为“蜀都”。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青元粉蒸肉

粉蒸肉为中国传统的待客名菜。其糯而清香,酥而爽口,软、嫩、甜、香、咸,滋味丰富,食性温和。以主料带皮花肉加稻米和其他调味料制作而成。成菜时以老藕垫底,色泽粉红,粉糯而清香,更为添色。顺风123独家推出的青元粉蒸肉由三代家传酱料精心配制,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椒王馋嘴兔

家传沿袭的独家烹饪方式,做出令四邻馋嘴的地方特色佳肴,麻辣鲜香,留芳回味。

烧椒鳝鱼

独门配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麻辣鲜香,花椒香气透彻,回味无尽。

第4篇:川菜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食旅游 四川 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美食旅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旅游形式。它作为美食作为现代生活中众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追求和需求,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功能,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四川历史悠久,美食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丰富、味型多样,以别具一格的烹调方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国内外都具有十分大的影响和知名度。四川也是旅游资源大省,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土人情打造出了独特的旅游产品。四川的美食与旅游相结合,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1.美食旅游概述

美食可以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等多种需求,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甚至是主要活动。本文对美食旅游有如下定义:以美食本身和美食旅游吸引物为依托,以追求美食旅游资源或美食体验为动机到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经历,参与具有休闲和社会属性的旅游活动。

2.四川的美食旅游资源

2.1以麻辣为主的味觉元素

四川美食味型,川菜更是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然后众多味型中,最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麻辣味。然而四川美食的麻辣味道也是各色各异,有:麻辣、胡辣、酸辣、红油、椒麻、香辣、家常等味型。给众多美食旅游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

2.2. 以小吃为主的地方特色

四川小吃花样繁多,特别是成都小吃,一店一摊,品种丰富,有“分量小得出奇、种类多得出奇、味道好得出奇”的特点。四川小吃分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旅游者极易体验到这种颇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旅游资源。

2.3. 历史传承的美食典故

四川美食不仅类型众多,而且历史悠久,几乎每道菜,每样小吃都有一个历史传说和典故,独特的地方特色美食和其中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更能加深游客的美食旅游体验。

2.4. 多样化的美食旅游活动

四川目前的美食旅游活动十分丰富,几乎每个月都有美食旅游活动,各地也分别举办不同主题、不同性质的美食旅游活动,如:简阳羊肉美食街、成都美食旅游节、西昌风情美食旅游节等。

3.旅游者对四川美食文化的感知

美食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特征以及人文风情,它能正确表达旅游目的地人们的观念、情感和追求。所以,可以说当游客在品尝美食时,能真正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从而得到身心的双重享受。旅游者在旅游时,人际交往的需要是十分突出的,在四川,游客不管是品尝独具特色的川菜、火锅或者小吃,都能对四川的饮食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起到旅游者同当地居民人际交流,文化传播的作用,满足旅游者社会文化审美心理。这样身临其境地体验当地美食,也能旅游者对四川这一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认知。

4.四川美食旅游发展对策

4.1. 将四川美食元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作为美食大省,我们应全面挖掘传统饮食的其他美学元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丰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在设计相关美食旅游产品中,应融入民族文化内涵,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进行合理开发,充分体现其文化价值。美食旅游要比传统的观光旅游更加强调游客体验。在旅游过程中,游客既可以体验美食,又可以听导游将川菜文化,美食有关的传闻典故等,还可以购买包装好的美食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真正将“美食”推及到旅游中的“游”、“购”、“娱”、“吃”的环节。

4.2. 开发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美食旅游资源

四川旅游虽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由于个别行业经营者的急功近利,不顾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直接导致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流失。所以,美食旅游能否和民族民俗文化相结合协同发展,对四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四川洛带古镇是西部地区客家文化最为集中的古镇,这里的客家人由于受四川本土文化的影响,创造出来既具有客家文化独特个性,又具有川菜文化的美食。洛带的美食文化是一个值得摄入挖掘的旅游资源,它如何能和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整合发展,使旅游者充分了解洛带古镇的民俗饮食文化,将会丰富旅游者的美食旅游体验,并提升美食旅游的文化价值。

4.3. 打造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

美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较大的优势,而现阶段四川乃至全国的美食文化旅游都局限在观光型为主的阶段,参与性不强,即便打着美食旅游的旗号,也是走马观花,线路设计是一些美食文化遗迹的游览,“吃”这一环节加入一些并不能完全代表地方特色的比较粗糙的菜式,这与我们强调的旅游多元化发展和增强美食旅游的体验感而言是背道而驰的。为了实现四川美食旅游的全面发展,丰富四川美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美食旅游的品质,应对美食旅游者进行合理的市场细分和定位,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满足其差异化的美食文化旅游需求。例如,可以设计成都小吃一日游、乐山西坝豆腐宴观光游等。

4.4. 美食旅游与智慧旅游协同发展

智慧旅游,就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让旅游者能及时了解信息,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旅游者要想体验当地特有的美食文化,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了解众多旅游咨询,旅游运营商也可协同这些平台相关美食资讯以及优惠措施,并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将旅游者导航到任何的美食目的地。四川的美食经营者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进行美食旅游网络推广,让旅游者能全方位体验四川美食之余,还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传闻典故,发挥美食旅游的最大价值。

5.结语

四川的美食旅游资源丰富,其发展呈方兴未艾的态势。四川美食旅游要可持续的发展下去,需要政府和旅游经营者从吃、购、游、娱方面都让旅游者体验到当地的美食文化,为旅游者留下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身心结合的愉悦经历。

参考文献:

1. 阚波:《四川客家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以洛带古镇“伤心凉粉”为例》,《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6月,

第5篇:川菜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吮血为汤,生肉为食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论文重点分析了重庆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旨在通过对重庆所处地理环境的研究,丰富人们对重庆饮食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重庆

一、重庆饮食文化

1.渝派川菜

川菜是全国菜系之一,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其发祥地主要是重庆、成都两地。重庆的川菜博采全国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妙味无穷。其烹饪制法有30多种,花色菜品有4000多个,味型20余种,香型10多种。[1]现在,大多数重庆人的饮食口味可以归纳为“麻、辣、烫、鲜、香”五个字。这其中“辣”就不必说了,不过西南地区的饮食普遍嗜辣,而重庆的食物能够在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我想就在于重庆地区的饮食并不一味地追求辣,而是将麻和辣相结合,使得食物更加鲜香。正是因为口味重,重庆人到外地生活,普遍感到饮食不适,觉得外地菜肴不麻、不辣、不鲜,吃在嘴里没有味,引不起食欲。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聪明的重庆人对山城饮食颇有一番考究,他们通过各种烹饪手段调制出千变万化的菜肴,渐渐地为重庆的地方饮食创出了一些品牌,如:鱼头火锅、狗肉汤锅、芋儿鸡等。其中,正宗的川菜味道一般都较浓辣,一些滋补菜系还以中药材及花朵入味,味道相当特别。食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2.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原本也属于川菜的一种,但说到重庆饮食,就不得不单独把它提列出来。重庆火锅绝对是偏执狂热的人文地理,由红油、红汤、大辣、中辣、微辣延伸到大麻、中麻、微麻锅底。外地人很不解,全国火炉的重庆八月,温度40度,但重庆火锅馆门庭若市,人们在空调室、电风扇下,夹起毛肚、鸭肠呼儿嗨哟地狂吞。火锅起源于重庆的码头文化。以前的码头工人工资低,工作劳动强度又大,于是工人们就去买江边屠宰场里难以卖掉的价格低廉的动物内脏,然后把所有的菜不计荤素,统统煮到滚烫的水中,而江边的风大,为了保持食物的温度,锅下始终烧着火。这就是重庆火锅的雏形。后来经过时代的发展,火锅在重庆越来越普遍,成为重庆市民的心头好。虽然现在全国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火锅,比如北方的涮羊肉、江浙一带的海鲜火锅,但是重庆火锅作为一个地区的饮食特色,对重庆地区以及重庆人的影响,是其它地区决不能达到的。重庆人喜欢喝着啤酒吃火锅,无论男女,一上桌的豪迈气势,会让看着的人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3.小吃文化

在重庆,风味独特、品类繁多的小吃是重庆饮食文化百花园中一簇芳香的小花。作为一个移民城市,重庆从来不排外,这一点从重庆的小吃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重庆众多的小吃并非重庆特有,而是外来移民落户后在重庆发扬光大的。如兰花豆干、吴抄手、伦敦糕等均来自外地,但这绝不影响重庆把它们当做自己土生土长的小吃;麻圆、包心小汤圆也是各地都有,但重庆把它当做自己的特产;米花糖、桃片虽然与别地有些差别却是各地常见的小吃,重庆人也敝帚自珍当个宝贝,凉面、豆腐脑更是南北均有的小吃,加工变化后就成了自己的东西。[2]重庆小吃兼收并蓄,不排斥、不拒绝,虽然来自异地,却能融合本地口味精心改造,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本地名小吃。

重庆也有自己独创的小吃,比如口水鸡、担担面、酸辣粉、凉粉、冰粉、凉虾、油醪糟、怪味胡豆、颗颗香干、凉糍粑、白市驿板鸭、灯影牛肉、提丝发糕、熨斗糕、王记鸭子等。相对外来小吃,重庆原创的小吃个性分明与众不同。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味型特点,很难找出同类与之相较,真正体现重庆人的大胆创新与聪明才智。正是这些本土小吃与外来小吃,一起形成了重庆小吃独特的系列。

4.饮茶文化

饮茶习俗是古重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饮茶的方式,茶馆的情趣上都别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兴趣,体现出重庆古老文化传统和迷人的魅力。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的一位作家在回忆战时陪部重庆的文章中说“领略巴黎的风情在咖啡馆,领略重庆的风情在茶馆。写重庆,不可不写茶馆。用盖碗泡茶,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谈夭,想谈多久就多久。”足见重庆茶馆浓郁的巴渝风情韵味,为海内外游客所赞赏。

坐茶馆是重庆人的生活习俗,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馆吃茶。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袭的生活习俗外,与重庆地理、气候等环境也有密切关系。重庆地势陡峭,人们爬坡上坎,走得脚腿酸软;尤其是漫长酷夏炎热的气候,走得汗流夹背,口干舌燥,很自然想找个歇脚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顶和石梯高处、转弯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脚解渴的茶馆。昔时整个重庆城没有公园(直到民国18年始有一处占地1200平方文“尺地寸天”的“公园”),茶馆就成为人们休想、散心解闷的好去处。重庆城市房民居狭窄,亲友来访,无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亲友;“走,茶馆吃茶去。”以茶待友、以茶会友,促膝谈心,既体面又方便。泡上一碗茶,想谈多久就谈多久,花费无几,十分称便。如若进一步分析,重庆人的饮茶之风,与重庆爱摆“龙门阵”之风习密切相关。重庆人豪爽热情、幽默风趣、男女老少都喜爱闲聊,侃起来就没完没了。

二、重庆所处地理位置对重庆饮食文化的影响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为长江与嘉陵江、长江与乌江汇合处。所以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并且和香港、上海类似,重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重庆主城区中,祖辈为土生重庆人的比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大都是广东、上海、江苏、安徽籍移民的后代,他们把各地的饮食及其习俗带到重庆,把一些本地不出产的外地农副特产运到重庆,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重庆的饮食文化。例如川菜的形成则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有关。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后,正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时期。辣椒从广东、湖南、贵州向四川传入,[3]而此时重庆仍隶属于四川,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湖广移民将其长于红烧、吃辣的风俗带入正是这种移民影响。

三、重庆气候特征对重庆饮食文化的影响

重庆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夏天炎热,冬天阴冷,降水充沛,湿度很大。重庆人为御风寒,驱潮气,常吃辣椒,饮烧酒,久而久之,同样也养成了重辛辣的饮食习惯。重庆地区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与动植物的生长,加上重庆地区地形复杂,从河谷到丘陵,从山脚到山顶,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全国大多数作物生长,因此,重庆地区的物产十分丰富。重庆盛产各种农副产品,优势品种有生猪、柑桔和茶叶等。丰富多彩的名特食品、名优农副产品,为重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所以,重庆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与重庆地区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丰富的物产及其鲜明的人文特征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赵正荣.重庆饮食文化一瞥[M].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

第6篇:川菜文化论文范文

快点喊老板

再冒碗粉儿。

这是成都本土歌手谢帝《老子就爱呆到成都》里的歌词。

粉儿就是肥肠粉儿,配上一个军屯锅盔,土豪点的再加上两个结子,就是成都人滋味巴适得板的一顿饭。

成都本就是盛产“艺人”的城市,这两年本土歌手纷纷开始讴歌家乡,听起来分外亲切,而里面一个绕不开的关键点,就是各种好吃的成都饮食。

春节临近,吃在四方。用味觉去理解一座城市,可能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食物与城市,本就在历史的流淌中相互塑造。孔子说,食色性也。其实有时候,食即性格也。

皇上也在吃川菜

冯梦龙在他的《醒世恒言》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一个区域环境依附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由此形成的独特的劳动习惯和生存方式,日积月累,产生了区域性的饮食文化。

而在成都平原这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千里沃土上,饮食形成一种特色文化则发源得更早。作为如今菜系中普及率最广的川菜,就在这里不知不觉诞生。

川菜的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东晋的《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值五谷,牲具六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但那时的川菜虽然食材丰富,却跟今天的川菜大相径庭――一点都不辣,因为辣椒要到明代中期才传入中国。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期间,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准。

而到了唐代,川菜不仅冲出了四川,还走进了宫廷,并小有名气。

“要打动一个人的心,先得征服他(她)的胃。”李白大概深O这一点。

他那时已经混到了皇上面前,怎么能成功地露个脸?诗仙没有写诗,而是跑去做菜。他以在四川吃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用百年陈酿花雕酒、枸杞、三七等材料,秘制了一只蒸肥鸭。玄宗一尝之后非常欣赏,将这道菜赐名为“太白鸭”。这大概是川菜登上的宴席规格最高的一次。

发展到清乾隆年间,川菜的烹调技艺已十分丰富,四川文人李调元在《函海-醒园录》中就系统记录了川菜的炒、滑、爆、煸、溜、炝、炸、煮、烫、煎、蒸、煨、炖等烹制方法38种之多。

近代川菜崛起于清朝末年。由于战乱,四川地区民生凋敝,清政府的“湖广填四川”政策引入众多能人志士。外地官员多自带厨师入川,各大菜系的融会贯通丰富了川菜菜系的风格,味道更具普适性与征服性,逐渐传遍大江南北。

除了川菜,成都小吃也成为了饮食界的一股清流。在晚清,成都饮食业的种类和档次已非常完备,有高档的包席馆、中高档的南馆,也有平民化大众化的炒菜馆、饭铺、豆花馆,更有各种风味的小吃店和小吃挑担摊贩。

虽然现在的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这些老字号已不太受本地人待见,但在那个年代可谓是风靡一时的“网红”,独具特色。其口味之丰富,是其它地方小吃所不能比拟的。种类之多闻名全国,就连老成都人都不见得数得过来。从各色小面到抄手饺子,从腌卤到凉拌,从锅煎蜜饯到糕点汤圆,从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种类不下200种。常用的口味就有香甜、咸甜、椒麻、红油、怪味、家常、麻辣、咸鲜、糖醋、芥末、蒜泥等十余种,而每一种口味针对不同的品种又各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变化。

而成都人的性格,就隐藏在这些饮食背后。

豪放江湖与温柔一刀

如果有外地朋友来成都想吃火锅,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

吃清油的还是牛油的?

牛油的是重庆火锅,清油的是成都火锅。二者的区别,简单形容就是前者是料足味厚的重口味,后者是温柔一刀的小清新。

为什么这两座城市地理位置如此相近,但却会产生不同的口味差异?

这与两地的地域特点有关。重庆山多地少,加上水码头都是各地贩运的牲畜到码头后就地宰杀,所以动物性油价格较便宜,火锅便主打牛油。正宗的重庆老火锅是纯牛油、不加其他油的,吃的就是一个浓郁醇厚。

而在成都平原,粮食作物较多,菜籽油较丰富,因此成都火锅以菜籽油为主,口味更柔和细腻。

有意思的是,这味道上的区别也暗合了两个城市的性格特色。很多人都说性格是吃出来的,不同地域的人饮食习惯不同造成了人群不同的性格。其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重庆火锅发源于码头文化的棒棒军,是“草根饮食”。因此火辣粗犷,风格豪放,都是“苍蝇馆子”,开在街头巷尾防空洞,压根不在乎用餐地点与环境。重庆山城浓郁的江湖气息也让重庆崽儿性格脾气火爆,不拘小节。电影《火锅英雄》里的重庆同学们一言不合就开打,这绝对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成都人则因为自然条件的舒适,天生没什么危机感,做事不紧不慢,追求享乐安逸。对于吃这等大事,更是马虎不得。因此成都火锅讲究的是清新与精致。成都火锅店堂敞亮,装修高档,哪怕是到了成都的重庆火锅,也是要靠高大上的门匾撑场面。

这几年成都的火锅更是奔着主题餐馆的路线去发展,管它牛油清油,都以“吃了火锅身上闻不到味儿”为豪,以搭配成都人民的小清新。火锅这么一个带有浓浓市井味儿的吃食,硬是在成都“成功转型”。

这甚至从火锅店的取名上都能看出两座城市人民的不同性格和喜好。成都火锅多走文艺风,“花开滕蔓”“清心”“四季锅”“五厨”……重庆火锅则是简单粗暴的“莽子”“胖子”“二娃”“黄姐”……

城市性格和饮食之间,竟配合得如此丝丝入扣。

然而,成都的温和精致又与江浙的甜糯软语、广州的老火暖汤不同。它骨子里始终有一份辣椒带来的刚毅打底,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

有一个段子,说男人晚上回家晚了,一敲门,广东女生尽管心中不悦但还是会去开门然后放好洗澡水;江浙女生傲娇小公主根本懒得去理;重庆女生一阵乱骂,骂得你想寻死,但是15分钟后保证俩人都钻进被窝;只有成都女生会温柔地说:“回来了嗦?你还回来爪子喃?耍三,耍够了才回来三……”结果到凌晨5点还没进门。

这就像成都的代表美食里,固然有蛋烘糕赖汤圆叶儿粑这些不辣的、大众接受度高的小吃,更有鸡丝凉面伤心凉粉夫妻肺片这些麻辣的选择。

外柔内刚,辣而不燥。谁用谁知道。

来成都,做一辈子的吃货

成都人是好吃之人。

有这样一种说法,来形容各地的“吃”:北京人吃面子,图个自尊;上海人吃情调,显示高雅;广州人吃材料,讲究本味;成都人吃味道,追求口感。

成都人对吃特别有感情,不管这菜那菜,好吃就是好菜。对吃的热情,可以用“投入到底”来形容。“开宝马的和骑自行车的,都能钻到一个苍蝇面馆里面吃面”,这说的就是成都人在美食面前的不拘一格。

“听说高新区新开了家吃鱼的,味道好惨了!”

“那走三,今天下班就切!”

@种热情可以推动他们今天开车到郊区双流啃个兔脑壳,明天跑到郫县称斤“蒋排骨”。但凡哪里出了家新的美食,成都人都会想着跑去尝一尝。

也正因此,尽管成都餐饮业高度发达,竞争激烈,但新店仍然层出不穷――这里没有论资排辈、高低贵贱,只要味道好,很快就会有出头之日。

但凡到了成都的外地游客,无不对成都的川菜、小吃满怀兴趣。到了成都不吃美食,总让人有入宝山空手而回的感觉。所以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到成都,做一辈子的吃货。”

有这样的动力推动,成都饮食一直就没停止琢磨的脚步。

这些年来,成都迎来了大发展。国际知名企业将研发中心、共享服务中心等大型支持及运营中心纷纷由一线城市迁移到成都,各路人才也随之而来。截至目前,有271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成都,其中202家是外资企业。这除了给成都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意味着这座城市越来越包容开放。当外来食客变得越来越多,调整创新也就势在必行。

其实成都的馆子一直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积极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地区的优秀烹饪要素,尤其是各地优质的独特烹饪原料。川菜的精髓,就是百菜百味,一菜一格。上世纪90年代,“粤料川烹”“海鲜川做”曾风靡全国,沸腾鱼、香辣蟹成为各地众多成都餐馆的当红菜。

但川菜的麻辣也有被诟病的时候。传统川菜多用干辣椒来调味,但是干辣椒易上火,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如今人们开始重视健康的饮食习惯,口味变得清淡,所以川菜的味型也得适应时代的变化。

于是逐渐催生出了新派川菜。新派川菜在保持了川菜一贯的味型特征的基础上,无论食材还是味道都进行了改良,吃起来清爽不腻,小麻微辣,更加营养健康。现在成都街头涌现出的各类川菜私房菜,以及新式川菜馆,大多是走的这个路线。

第7篇:川菜文化论文范文

2、郫县豆瓣:川菜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首,郫县豆瓣功不可没!这种源自民间的辅料如今也已走出四川成为全国各地好吃嘴们做菜时必备调味品。

3、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四川盆地拥有上千年的酿酒史,酒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发展白酒的优势和条件,是我国发展白酒产业最为理想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品牌,还是生产技术上在国内、国际堪称首屈一指,素有“川酒甲天下”的美誉。

4、蜀锦:专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

5、四川泡菜:又叫泡酸菜,传统特色菜肴,属川菜系。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但制作时气候环境十分讲究,是居家过日子常备的小菜,是中国四川家喻户晓的一种佐餐菜肴。

第8篇:川菜文化论文范文

陕菜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西周时就有“周八珍”,筵席一词也出自周朝。中国最大的席是“满汉全席”,最大的宴是“烧尾宴”,“烧尾宴”就诞生于唐时的长安,共计58道菜,道道经典。历史上乃至解放后,改革开放前,陕菜都有一定影响,其中陕西的小吃和凉菜更是闻名全国,不但数量多,而且有特点,牛羊肉泡馍、饺子宴、灌汤包子、肉夹馍等堪称中国小吃一绝。

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各种原因,陕菜逐渐落伍(这里主要指陕西的大菜),卖的不多,吃的人也不多。陕菜的落伍和衰败不但与川粤大菜的全国性流行有关,也与陕菜自身不求创新,甘拜下风有很大关系。到21世纪,陕西经营陕菜的几乎就剩下西安饭庄一家,陕西人甚至自己编了顺口溜:“陕西一大怪,陕人不知有陕菜”。可见陕菜知名度之低。

从20世纪80年代,虽然有许多包括饮食文化界、餐饮管理界、新闻界的有识之士,多次呼吁振兴陕菜,也召开过几次大型的振兴陕菜的研讨会,但大多雷声大雨点小,形不成气候。政府不支持,企业无兴趣,陕菜振兴只成为个别专家、学者的口号。可是到了2007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全国各大菜系都在复兴、崛起,作为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菜系之一,陕菜也不能视而不见,振兴陕菜呼声甚高。最重要的是,新上任的陕西省商务厅李雪梅厅长对此事开始关注。作为一名曾经担任过西安市副市长的她在省市的接待中,总是以粤菜、川菜、甚至闽菜中的佛跳墙接待别人,似乎有点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她力挺陕菜振兴,并很快得到省上有关领导的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陕菜振兴的具体组织和领导工作,而且工作得有声有色。去年8月份首先召开了陕菜品牌创新理论研讨会,邀请全国著名饮食文化专家熊四智、邱庞同、杜莉和陕西饮食文化专家共同探讨陕菜的振兴和发展。并于12月初举办规模盛大的第一届陕菜烹饪大赛,陕南、陕北、关中各地的餐饮企业纷纷积极报名参与,新闻界也给与了大量报道,陕菜振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势头。

陕菜振兴初露端倪

从政府号召以来,可以说是初步形成了一个陕菜振兴的良好氛围。首先西安人、陕西人知道陕菜在历史上曾是十分辉煌的,陕西蓝田县作为中国著名的厨师之乡,在全国、全世界都很有名,蓝田厨师烹饪的自然是陕菜。第二,许多企业家对陕菜开始发生兴趣,在餐饮投资上,一些人开始选择陕菜。比如原“天回镇”行政总厨葛雄武先生离开“天回镇”以后,自己和朋友投资了一个酒楼,叫“明德楼”,名称一看就是经营陕菜的。酒楼成立后,主打新派陕菜,吸引了不少人。蓝田县的成军峰是一名厨师,过去在北京做院校餐饮,2007年回到西安后,开了一家“城外城”酒楼,也做起了陕菜。在西安北郊的凤城四路,几位蓝田人更是成立了蓝田勺勺客餐饮有限公司。其经营的秦趣酒楼,更是主打陕菜。更让人高兴的是,过去以娱乐为主的“真爱”,竟然投资一个亿经营陕菜。其酒楼取名为“长安一号”,其菜品不但有现代陕菜,更有古典陕菜,唐代的《烧尾宴》中的许多菜点也上了他们的菜谱,其饭店的装修也是以唐风秦韵为主。据说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不仅如此,最近还有人准备投资陕菜,就连一些过去经营川菜粤菜的人,也开始关注陕菜,甚至有人想转行经营陕菜。

从省政府鼓励、支持、并亲自组织振兴陕菜以来,一方面是投资陕菜的企业多了起来,另一方面原先经营陕菜的企业生意明显好起来。其原因是慕名吃陕菜的人多了起来,政府接待、商业宴请,过去是以外菜为主,近来也逐渐转向陕菜。不仅如此,以经营牛羊肉泡馍为主的清真菜馆如“老孙家”、“同盛祥”、“坊上人”等,生意比以前更好,作为陕菜的一部分,陕西清真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代表品种牛羊肉泡馍实际上是菜与小吃的一种高度结合,过去把它归于“小吃”,实在是小看了它。更为可贵的是,一些星级宾馆饭店也开始经营陕菜,许多饭店已开始设陕西厅,或者在餐饮品种中增加陕菜和陕西小吃。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陕西菜过去虽然一直经营不大好,但陕西的凉菜却经营得相当好。陕西的凉菜(也称下酒菜)以其用料丰富、制作考究、味道酸辣爽口,是下酒菜中的精品。如今在陕西的餐饮业中,不只陕菜酒楼,就是许多川菜、粤菜、湘菜馆,许多星级饭店的凉菜师傅都是陕西人,经营的凉菜,下酒菜也多是陕菜。对于陕西的凉菜,其他菜系的师傅也都承认,陕西下酒菜品种多,口味独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陕菜振兴任重道远

实事求是地讲,陕菜振兴,现在还仅仅是开始,或者是开了个好头,但离陕菜真正振兴,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在西安的陕菜高档酒楼中,最多不超过一百家,而陕西的中高档酒楼则有近万家,这个比例是很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而在陕西的三星级以上的宾馆饭店中经营陕菜的,更是凤毛麟角。更让人可悲的是,许多以西安、陕西的名胜、名称命名的星级宾馆、饭店,经营的多是粤菜、川菜、西餐。陕菜要达到川菜、粤菜在西安的程度,还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做很多工作。笔者认为陕菜要真正振兴,必须做到:

一、继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甚至要为陕菜振兴建立许多优惠政策。同时要向江西省政府那样,公开出台政策,鼓励在政府宴请中首选陕菜,支持他们把陕菜做大做强。

二、新闻界要进一步加大对陕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宣传陕菜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重点宣传陕菜企业。

三、陕菜自身要勇于创新,振兴陕菜不只是要把历史和传统中的陕菜名菜推出来,而更重要的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创新。陕菜振兴的前提是陕菜要创新,原料要创新,调料要创新,烹饪方法更要创新。要大胆吸收外来菜系的优点,甚至把西餐、日本、韩国料理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吸收过来。粤菜所以一直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川菜一度衰落,再次崛起也是因为有了新派川菜,新川菜、湘菜更是以创新著称。而淮扬菜、鲁菜、徽菜这些过去知名度很高的菜系,所以近几年落伍,也正是因为缺乏创新。陕菜要做大,要重新崛起,必须创新。最近一些投资陕菜的酒楼,全部推出一些老陕菜,市场不好,消费者不买账就是例子。

第9篇:川菜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成都小吃;英译

2013年,财富论坛和华商大会落户成都,吸引了大批国际友人来到蓉城,推动了成都商业,旅游业和餐饮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成都小吃在面向国际的过程中却遇到许多尴尬,五花八门的不准确英文翻译让外国友人无法了解正宗的美食,更别说理解美食背后的深刻文化底蕴。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曾于2008年《四川名菜及小吃英、日、韩译法》(以下简称《译法》),为503道四川名菜和284道小吃定出官方译名,笔者纵观这八百译名,有感而发,一评得失。

一、成都小吃英译困难的原因

笔者曾见到市场上常见的“钵钵鸡”译为Chicken of Bobo,这理解起来似乎是一个名叫Bobo的人做的鸡,但事实上钵钵鸡是四川乐山的风味小吃,因将鸡片盛于陶钵中食之而得名;还有源自蜀南竹海的“竹筒饭”在市面上被译为Stuffed Bamboo Sticks,该译法忽略了中文中的主语“饭”,让人误以为这道小吃吃的是竹子。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数不胜数,归根到底,成都小吃英译难的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是文化空缺。地域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国各地不同的饮食烹饪方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饮食上的特殊反应在语言中就凸显出目的语文化的空缺,像“包子、馒头”等词汇,英文中没有完全对等的食物,二者在英文中都可以译为bun,但这却无法表示二者的区别。另一方面是小吃命名的特殊性。成都小吃名目繁多,中文名往往采用典故、比喻、夸张等方式使得菜品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但是这也给翻译带来一定难度,容易造成目的语文化读者的误解。如果译者没有给予跨文化相应的重视,只是简单地做了文字之间转换的工作,忽视了翻译中的文化适应性原则。

二、成都小吃英译原则

小吃的翻译并不是易事,翻译时不仅需要体现出菜品的主料、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体现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而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是用一种目的语文化读者能接受的方式使其了解源语的文化,译者应遵循下列原则:

1.把握内涵,简洁准确:相比起于菜肴,小吃原料简单,关键在于独特的辅料和烹饪方法,英译时应把握原料和做法,准确表达实质内容。

2.考虑到文化差异:成都有些小吃讲究“粗料/下脚料精做”采用的原料放在西方是上不了餐桌的,如内脏,骨头等等。从预期受众的角度考虑,直译容易引起字面上的误会,因此翻译时要对这些词语慎重处理,进行必要的调整,删减或改写。

3.策略因食而异:不同的小吃采用不同的命名方法,主要是通过“写实”(既体现原料,烹饪方法和起源等),和“写意”(主要针对含有丰富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小吃)

三、《译法》点评

《译法》的总则是:翻译应符合国际化原则,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兼顾文化底蕴,且避繁就简。总的来说,《译法》大部分翻译都坚持直接描述法,用与菜中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如材料、制作方法、发明人、颜色)来命名,如实地反映菜名的本来面目,其基本模式是“做法/外形/味型+主料+配料+with/in+汤汁”,如:

泡脚凤爪-- Chicken Feet with Pickled Peppers

脆臊面-- Noodles with Minced Pork

荷叶饼-- Lotus Leaf Cake 脆皮大虾-- Crispy Prawn

家常牛肉面-- Sichuan Home-style Noodle with Beef

对于一些非常具有四川特色的小吃,则是采用约定俗称的方式,保留既有译法,加上注解,如:

担担面-- Dan Dan Noodles 锅盔-- Guokui(Sichuan Pastries)

抄手-- Chaoshou(Sichuan-style Wontons)

对于一些富有文化特色或典故的小吃,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表明实质,如:

醉八仙-- Marinated Eight Fruits in Rice Wine

芙蓉牛肉羹-- Beef Soup with Egg White

其中也有部分译名可圈可点,例如灯影牛肉(Film-thin Beef Slices),相较于市面上的Shadow Beef更胜一筹。因为“灯影”本是形容牛肉很薄,有皮影戏的灯影效果。Film-thin一方面表现出牛肉薄如电影胶片,另一反面又能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近似于源语读者眼中的“皮影”的效果。

但其中也有不少菜名的译法值得商榷,这里笔者仅取几例加以讨论。

1.三大炮--Sandapao(Glutinous Rice Balls ):这道成都小吃命名别出心裁,在于制作过程会因糯米团击打桌面导致桌面上的铜锣震动而发生“砰、砰、砰”三响,如炮声一般,成都著名小吃街锦里的招牌将其译作Three Big Bombs,这不但不能使外国人领略到其中意境,反而会产生战争,灾难等负面联想。《译法》保留了拼音发音,加上原材料的解释,这一翻译无可厚非,但笔者试译为Three Roaring Glutinous Rice Balls,希望以此能引发食客的联想,体味到状声的妙处。

2.棒棒鸡--Bon-bon Chicken:此译也许是借鉴成都连锁店“廖记棒棒鸡”的英文招牌“Liao’s Bon Bon Chicken”,乍一看来发音相似朗朗上口,但是却无法在英语读者中取得源语的效果。棒棒鸡的做法是煮熟后用木棒将鸡肉捶松后撕成碎,再淋上拌菜的调味汁后食用,Bon-bon一词显然不能体现出这一繁复的过程,因此笔者建议译作Shredded Chicken with Hot Sesame Sauce,这样更有形有味。

3.八宝饭--Eight-Treasure Rice:所谓“八宝”并非“八种财宝”,而是八种珍贵如宝的谷物,豆类。此译法可能会让外宾想不通八宝和米饭的关系。为明确点出主要原料,可以译作Eight Delicacy Rice,再加上一段解释Steamed Glutinous Rice with Red Bean Paste, Lotus Seeds, Preserved Fruit, etc.

结 语

《译法》的颁布是成都餐饮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巨大进步,为其不规范的英译现象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任何翻译都难以做到十全十美,而中国菜名的翻译一直是界内争论不休的一大难题,笔者在此也只是抛砖引玉,抒发自思,相信随着成都国际化的推进以及英语人才的倍出,成都小吃会满载巴蜀文化底蕴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小乐,金黛莱.《四川名菜及名小吃英、日、韩译法》执行情况调查分析--以成都市部分涉外星级酒店川菜英译为例[J].译苑新谭,2010(1).

[2]张慧晶.中国菜肴名称的构成(上)[J].学汉语,1995(12).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