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观舞记课件范文

观舞记课件精选(九篇)

观舞记课件

第1篇:观舞记课件范文

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动作示范来教授舞蹈动作。虽然偶尔在教学中也会运用到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那基本上也是在舞蹈史论和舞蹈理论课上才会用到。在实际的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口传身授”,仅凭文字和图片,学生是很难掌握舞蹈专业动作中的技术要领的。但如果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会束缚学生的自觉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是把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应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计算机教学系统简称为mcai软件,也称课件。它有着其他媒体无法代替的优越性与科学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调用教学所需的各种媒体,使学生同时接受视听等多方面信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观念的改变。利用多媒体的存储容量大及其直观性、交互性和共享性来辅助舞蹈教学,对学生掌握舞蹈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舞蹈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频技术的使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音频技术可以取代以往的录音机、组合音响等电器化手段,在上课、复习课、排练课以及演出中代替钢琴与乐队,使学生获得对舞蹈节奏、情绪及动作等因素的认识,从而加快他们对此类舞蹈风格特点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各种演出中,多媒体音频可以代替庞大的交响乐队,既方便又机动,还节省人力与经费,保证了音响及演出效果的高质量。

二、视频技术的使用

1.优秀的舞蹈录像教材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播放,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观摩优秀的舞蹈录像教材获得全面准确的认识。播放优秀的舞蹈作品能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使之感受优秀舞蹈作品的艺术魅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分析及创造能力等。2.利用多媒体技术反复回放教学实况录像,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讲评,学生通过观看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缺点,师生共同改进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3.多媒体技术中数字摄影、录像设备,可以记录有保留价值的舞蹈教学资料供以后教学参考、研究之用。同时,还可以预习新课程、新节(剧)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既向学生传授了学习内容,培养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程、新节(剧)目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课件、校园网及其他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

充分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制作舞蹈专业教学课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能够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技术技巧的训练、剧目教学等的队形变换、舞台方位调度都可以制作成舞蹈教学的课件,并增加必要的技术讲解与图文视频,将这些清晰、完整地展示出来,学生学习起来就可以一目了然,轻松有趣。

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个舞蹈专业知识网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安排,循序渐进地给学生布置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老师布置作业的内容,随时点击该网页进行查阅和学习。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又缩短了教学用时,还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电子、多媒体等新技术产生,并且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把教师上课的内容放在自己的电子设备中(如手机、便携笔记本、电子书、数码播放器等)存储或重复播放,从而达到收集资料、复习课堂内容和加深学习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使用并不是多此一举,有关这方面的使用和研究有很多。应该说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多媒体技术辅助舞蹈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舞蹈辅助软件匮乏。现在的一些国内外软件开发公司一般只考虑经济收益,对舞蹈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缺乏兴趣与研究,现在市场上已开发的优秀舞蹈教学软件较少,这就导致了多媒体舞蹈教学的广泛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2.硬件设施制约。多媒体技术要应用到舞蹈教学中,就必须以计算机、网络、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为依托。就目前现状而言,还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及硬件设施并不配套也不完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3.制作过程复杂。舞蹈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舞蹈教学软件必须具备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是与其他课程的课件完全不同的。舞蹈教学的课件很少运用单纯的文字或符号、图表进行说明,而是要按照舞蹈的特点辅以三维动画或高速摄影等方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决定了舞蹈教学软件的制作难度较大、要求过高。

第2篇:观舞记课件范文

通过各种视频。使学生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间团结平等的关系和相互尊重彼此生活习俗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增加一些我国民族常识中,学习音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参与教学的是本校四年级的学生。在一至三年级的音乐学习中,学生已经学唱了许多的少数民族的歌,对少数民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热爱自己祖国。课堂学生十分欢迎“双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及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的内容分析

《中华大家庭》本课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国,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统一的大家庭。了解各民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了解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其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并感受快乐。

五、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我国是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在学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各民族开创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2)能力目标

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教育目标。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小树立团结各个少数民族,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观念。

(4)科研目标

我研究的科研课题是《开放音乐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通过各种开放课堂教学情境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

教法:结合科研课题《如何开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深化本课两个重要观点。

开放教材,理解观点。

本课“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是这课一个重要观点。在这一观点中,党的民族政策是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学生对这个知道的甚少。而对“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抽象的语言的理解更上一层楼难上加难。大家都知道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所以,只有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实际的东西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加深印象,才能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收集筛选更多的材料,比如让学生找到关于党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在收集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政策的内容,还学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知道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政策的事件。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对“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最终要让他们知道团结友爱的民族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就谈不上真正的团结友爱。

开放交流,深化观点。

本课在阐述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爱主人这一重要观点时,我以教学形式是分组式教学。形式开放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我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探索。因为没有了大庭广众的压力,以有了同组其他同学思路的启发,使从都有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在汇报中不仅限于小组交流,而其他小组学生也可发表意见,这样就变成全班性的交流。学生装在交流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观点,达到教学目的。

3、开放学科,尝试音乐课与其他课的整合

音乐课与其他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有不同任务,在音乐课《多民族大家庭》这课中观点是通过音乐孕育多民族间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与品德课中尊重民族习惯的内容相似。所以在教学中借鉴了品德课的明理----深入明理----导形的教学环节。

学法:

、收集整理材料中体验学习

民族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次民族情感的教育,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情感经历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收集资料正是丰富学生情感经历的一种途径。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

收集和处理资料只是体验学习的第一步,将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根据不同思路处理的资料集中起来,做有效的“资源共享”,这一阶段的学习特性是通过各种概念纠葛,达到进一步体验学习内容的目的。。

七、教学用具

课件?彩纸?胶带服饰

八、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活动由“面——点——面”的铺陈方式,采用三个环节,即“整体认识五十六个民族”、“深入了解朝鲜族等”和“民族大联欢”来具体实现教学目标。

九、教学过程

、激情孕育课题。

()在《爱我中华》的乐曲声中师生做律动进入教室。

谈话:《爱我中华》这首歌多次唱到一个数字,是什么呢?谁能学一学?”

()观看了解少数民族的五个自治区。????????

师小结引入课题《中华大家庭》(贴课题)

渗透孕育。56个民族大展厅

()老师把各民族的朋友们都请来了,让我们赶快和他们见见面吧!

(放课件:音乐《大中国》民族人物,文化)

()我们每个人都属于其中的一个民族。同学们你们是哪个民族的人?

(3)从我们刚才收集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

(4)老师展示汉族舞蹈风采

(5)师生交流认识的民族,了解的民族语言、服饰、节日、歌曲、风俗习惯…(放课件)

(6)抓住少数民族的特点,争取记住他们的民族名称。比赛谁记住的民族名称最多。

3、深入民族文化

深入了解朝鲜族(a衣服?b民族由来?c舞蹈)

A衣服

放课件(背景音乐《桔梗谣》)30秒后问,猜一猜,我这身打扮代表哪个少数民族的?”这首曲子是那个民族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放《朝鲜轻音乐》,课件)讲朝鲜族的服饰。

B民族由来

(课件讲,背景音乐《希望》。)

C欣赏,体验朝鲜族舞蹈

彩纸或布自制朝鲜族的衣服,穿上自制的朝鲜服饰,体会朝鲜族的舞蹈蕴涵的优美、抒情。

4、民族大联欢,感受民族团结一心。

回味欣赏,56个民族团聚载歌载舞,过大年后学生自由谈感受。

师生载歌载舞《爱我中华》,升华主题。

5、升华小结

在奔放的《大中国》歌曲中这节课圆满的划上句号。

八、教学反思

、开发校本课程注重鲜明的主题,使相关的人文、艺术因素达到有机的整合。

创编音乐课,我注意实践的两大误区:散乱和“拼盘”。本课在设计之初努力避免上述弊端,注重教学活动与教学主题的紧密结合。本课确立了“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一鲜明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设计了三个大环节,即“整体认识五十六个民族、深入了解朝鲜族、民族大联欢”。这种“面、点、面”的铺陈方式是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的。同时将主题音乐《爱我中华》贯穿始终,让整节课在“国家”与“民族”的大环境下开始,也在“国家”与“民族”的大环境下结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接受人文教育和艺术熏陶

本课的活动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小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如“看谁记得多”这个环节,目的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记住民族的名字。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将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一场有趣的记忆力比赛。记得当游戏开始时,教室里小手林立,争先恐后要站起来参与比赛。有记住两个的,有记住三个的,有记住四个的,最多的一下子说出了七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场面激烈而又快乐。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一特点。让他们,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询问得到答案,快快乐乐获取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感悟的学习积极性仰赖于教师的激发和引导,学生艺术涵养的形成需要垂范和模仿,所以,在音乐课里纳入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本课中,当我给学生讲到少数民族个个能歌善舞时,我特地准备了一段56个民族歌舞的声像资料给他们看。在欣赏前,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赏,看他们的表演好在哪里?看完后我们大家谈谈感受。欣赏结束后,孩子们踊跃地各抒己见,有的说:“这些歌曲太好听了,我还想再看一遍……学生们争着要发言,有的还迫不及待地和伙伴们交谈起来,他们个个手舞足蹈,笑脸盈盈,显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欢歌笑语里。于是我趁热打铁,说:“五十六个民族虽然服饰、风俗习惯、语言不一样,但都是中国人,我们是一家人。大家想一想,五十六个民族在一起时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爱祖国!”、“爱我中华!”。我激动地说:“大家说得太好了,让我们高兴地将心里的话唱出来!”顿时,《爱我中华》的歌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在感官获得满足的同时,爱国情感也得到提升。

试想,如果不让他们去认识、去了解、去体会,何来这么深刻的感受?

第3篇:观舞记课件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乡镇中学、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随着新课标教材的实施,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对学生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由于这还是试行期间,教材一年一个变,再加上小学教材与中学所学教材版本不同,或者以前是老教材,现在是新教材,学生的知识严重脱节,这造成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也考验着我们老师的素质。如果教育得法,学生在新知识的接受过程中,综合素质会起质的变化,但如果教法不当,学生成绩会不堪设想。所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心理自卑等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针对乡镇中学的学生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总结,在此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乡镇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读书不行,拿了毕业证就跟我出去打工”,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农村中学的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此,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关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关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那样本来就没有多大自信的他们,越发觉得学习无味,而且还会让他们对老师抱有成见,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学生就没有想上好这堂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没了,成绩自然就会大幅度下降。

    2、结合实际学知识,让学生有兴趣的接受知识。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样越发让学生感觉数学很难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他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进入初中学生就要接触负数,刚接触新知识,学生有些茫然而害怕,我们可以用张三身上有五块钱,记+5元,那么李四身上没钱还借了王五三块钱怎么表示?这些简单的问题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可能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老师这样引出负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他们认为这才是生活中要用的知识,从而有了学习的兴趣,基础打好了,以后学起来就容易了。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生活实际当中,学生接受知识就不那么被动了。

    3、利用学生的猎奇心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 “一根拉面,连续拉20次会有多长?”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学生一般会发出“哇”,他们想不到会有这么高,这么长,从而对学习乘方就有了浓厚的兴趣。

    三、 注重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1、让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会预习。对于未知领域的知识预习很重要,但乡镇中学90%以上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知道预习就是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这样有助于上课有针对性听讲,便于更有效的学到知道。如:不懂增产值为-6.4%是什么意思?就在这一地方打个问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个知识。

    2、教会学生如何听好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要做到“眼到、手到、耳到”首先眼到,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思路要跟着老师走。第二手到,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如果不能及时记下来的,要先听懂再说,课后整理笔记。第三耳到,预习中作符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作符号的知识点。另外还要求学生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让学生明白知识巩固的重要性。乡镇中学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小学,学习习惯很差,没有预习的惯也没有复习的习惯,他们一般习惯于老师布置作业,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特别是现在要跟学生减负,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少,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不会理想。教师上课的过程中,就要跟学生灌输知识巩固的重要性,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巩固知识,没有作业不等于就去玩,在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消化,吸收。

    四、 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恰当的学习背景

    乡镇中学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知识教了很多遍,考试多数是原题,学生都不会。问题就出在教学时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学生实际,乡镇中学的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有相当一部学生连自己所处的县城都没有去过,教师以为常见易懂的,对于他们来讲未必就能懂。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18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我们这儿的学生根本没有条件踢足球,更不知道什么叫净胜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感到迷茫而生疏。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一般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就是教学设备跟不上,学生学习又非常的被动,造成老师教学也被动,尽管现在要老师改变观念,要转换师生角色,但由于受条件限制,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在乡镇中学迟迟未得以开展。再加上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模式的影响,学生学起新教材很吃力,成绩越来越不理想。所以老师必须要改变教学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尽可能的运用有限的教学设施开展好教学。现在一般的乡镇中学都有了微机,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这利条件开展多媒体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与神奇,从而更有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中要不断尝试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要从“教”提高到“导”,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探究新知识,使学生充分展示摘 要:钢琴伴奏被广泛运用于多种形式的艺术课堂教学中,舞蹈也不例外。古典舞身韵课中的钢琴伴奏的特殊性、风格性,对伴奏者本身的业务素质要求等诸多因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钢琴伴奏; 曲调; 变化

第4篇:观舞记课件范文

90后的赵蕴辉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常年生病在家,母亲又是个彻彻底底的盲人,全家只靠低保免强度日。从小就喜欢芭蕾舞的赵蕴辉无疑是全家人的希望。可是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

那年,赵蕴辉3岁。腊月的一天夜里,赵蕴辉忽然发高烧,时断时续。等父母发现把她送往医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造成赵蕴辉视神经萎缩,视力只有0.03。医生说:“从医学上讲,她的眼睛已经失明,没办法纠正,也没办法戴眼镜!”自此,赵蕴辉对世界的记忆停留在了3岁。

黑暗中的赵蕴辉仍然没忘自己的芭蕾梦。7岁时,赵蕴辉在父母的带领下找到了小丑娃艺术团报名学芭蕾舞。好心的舞蹈老师不忍拒绝,免费收下了她。赵蕴辉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不辞辛苦坐两个小时的车,学一个半小时的课再回去。因为眼睛看不见,每次她都是先记得大致轮廓,回家再仔细揣摩练习,还让妈妈帮她按腿、下腰,常常练得汗流浃背。拿捏不准的地方再去问老师。一次在家里,她的左脚在一次练大跳时不慎受伤,但她硬是咬着牙,缠上绷带,坚持学习。

眼睛的不便,让她和同学们有了差距,赵蕴辉就每天提前两个小时到,推迟两个小时走,加班加点地练功。老师深受感动,每次等学生走后,都会再反复认真教赵蕴辉。一次下大雨,父母都劝她不要去了。“放心吧,这点雨怎么能阻挡我呢!”就这样,赵蕴辉一直坚持了6年,从未缺过一节课。

机会终于来了。2006年,天津残联组织舞蹈队参加全国表演,决定以她的亲身经历改编舞蹈“盲女的梦”,并由她担任领舞。13岁的赵蕴辉第一次站到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心潮澎湃。面带自信的微笑,她开始欢快地跳起来。舞姿优雅唯美,安详的笑容,诗般的空灵,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她是个盲人呢?台下的观众不时掌声雷动。比赛结果,赵蕴辉获得全国少儿舞蹈比赛金奖,被媒体称为“中国首位盲人芭蕾舞者”。捧着奖杯,她和父母喜极而泣。

努力的孩子运气不会差。天津音乐学院附中爱才惜才,主动接收赵蕴辉接受专业舞蹈学习。赵蕴辉暗暗发誓:“我一定会赶上甚至超过所有人!”微弱的视力给赵蕴辉的求学带来很多困难,上课时,她总是坐在第一排,还要借助一部望远镜才能看到黑板。但由于望远镜的可视范围很小,她经常看不清老师的课件,只能凭记忆或下课找同学借笔记复习功课。练功时,赵蕴辉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练舞,一直到晚上10点结束。周末又到北京学习舞蹈,一天周转3个地方,周日凌晨坐末班车回天津,而视力不好的她还经常坐错车。3年后,赵蕴辉以全校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

2009年6月,赵蕴辉被授予天津市“十佳自强青少年”称号;2012年10月在天津卫视首播的《中国丽人》节目中,赵蕴辉一曲《烛光里的妈妈》感动了所有的观众和评委,成功当选首位“中国丽人”;2014年 4月赵蕴辉被邀登上《超级演说家》,用名为《礼物》的演讲打动了全场,人们都被这个身残志坚又乐观的女孩感动到飙泪。

第5篇:观舞记课件范文

作者简介:余志敏,女,小学高级教师,湖北省潜江市实验小学,邮编:433100。

教材分析

《快乐的舞蹈》是湖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9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舞蹈是学生常见并乐于参与的艺术活动,人们在舞蹈时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优美的运动。再加上舞蹈者的服饰、道具极具表现力,非常适合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本课旨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断口感受,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形色知识和方法进行情感表现,充分宣泄他们的快乐情绪。教学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此达到师生共同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之美、舞蹈之美、绘画之美的目的。

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已有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不过,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音乐的感染力、游戏的牵引力进行教学,融聆听、观察、模仿、游戏、舞蹈为一体,让学生为教师的设计所引领,在玩中乐,在乐中学。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利用一段节奏自由、充满变化的乐曲,唤起学生舞动起来的愿望,在积极的情绪中明确学习的主题。之后,教师现场演示远古时期人们劳作而产生的节奏,带领孩子们一起模仿、律动,以此诠释舞蹈的起源。这种让学生全身心参与的方式,会加深他们对舞蹈起源的了解。本课的重难点,教师是以一组舞蹈人物的剪影和舞蹈视频,采用定身法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游戏、绘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予以揭示与突破的。学生继而在不停观察与教师逐步示范骨架图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掌握表现舞蹈者形象的方法。他们创造出丰富的形象之后,教师带领他们喻快地舞蹈,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得到绘画、音乐、舞蹈三重美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舞蹈的起源以及人物动态产生、舞蹈动作形成的原因;能用简洁的线条勾画出舞蹈者的优美姿态。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游戏、舞蹈等活动,积极、愉悦地参与体验,并观察分析舞蹈动作的规律,学习在骨架图的基础上逐步丰富舞蹈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感受舞蹈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舞蹈动作的形成是靠身体各部位和谐优美的运动产生的。

难点:大胆表现出各种优美生动的舞蹈动作。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舞姿剪影,示范用具,用于奖励的小音符、小魔棒等。

学生准备:油画棒、彩砂纸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欣赏,导入新课

教师:“在今天的美术课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想请你们听一听,然后告诉我你们的感受。”

课件播放乐曲《春之声圆舞曲》,教师带领学生随着节奏做简单律动,然后请几名学生谈谈刚才的感受。

学生甲:“心情变得很好。”

学生乙:“有让人想要动起来的感觉。”

教师顺势赞扬并介绍:“你们的音乐感受力太强了!这是一首圆舞曲,音乐里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跳舞。告诉你们哦,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快乐的舞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艺术是相通的.借助乐曲的感染力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做铺垫。

二、初步感知,认识舞蹈

1师生互动,简单了解舞蹈的由来

教师设问:“你们一定都很喜欢跳舞,可是有谁知道远古时候的舞蹈是什么样子的?那个时候没有音乐,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的手和脚总会活动。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重复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有规律的节奏。”

教师以手拍击,以脚踩踏,产生节奏-x XIXXIXX XI,看到学生都伸长脖子看着,于是,教师带领他们手脚并用,一起击打节奏。

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时候,教师再示范:“伴以呼喊的动作,或者是打击用的小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设计意图】教师的简单律动,让学生对舞蹈的起源有初步的了解。在师生共同的有节奏的踩踏、敲击中,在有趣的身体活动的同时,感受原始舞蹈的魅力。

2.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有代表性的舞蹈

对这群兴致勃勃的孩子,教师继续提问:“到了现代,舞蹈的种类和风格可就越来越多了,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舞?”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拉丁舞、民族舞、霹雳舞

教师故作惊奇:“知道的还真不少呢!让我来考考你们,现代的舞蹈你们能认识哪些。” 教师播放课件,请学生辨识各种舞蹈的姿态特性—一芭蕾舞、千手观音、孔雀舞、踢踏舞、校园集体舞(图1至图5),等等。这些不同的舞蹈,孩子们都能通过观察图片叫出名称。

3.介绍两位画家,初步感知绘画中舞蹈的美

教师露出惊叹的神色说:“你们都很了不起啊,能分辨出这么多的舞蹈!老师还认识两位更了不起的人,他们能画出各种各样的舞蹈。”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欣赏:“一位是法国画家德加。这是我们课本上的一幅他的作品—一《舞台上的舞女》(图6)。画家是从上往下看的,舞女的白色纱裙蓬蓬的,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花。还有—位是我们中国的画家赵士英。他的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机,能把正在舞蹈的人快速地捕捉下来。看,他用的是水墨画的方法。这位舞蹈者身子扭动成了美美的‘S’形(图7)。看这幅(图8),脖子、腰扭动的幅度真够大的。还有这幅(图9),跳跃的瞬间也给画下来了,太了不起了!”教师话锋一转,又故作不解:“有谁能猜猜,他是用什么方法把跳舞的动作快速地记下来的啊?”

学生丙:“他应该是先用照相机拍下来,然后再慢慢画的。”其余的学生则似乎生出些疑问的样子。

三、游戏引领,尝试表现

1.教师趣味示范,用骨架图3秒钟画出站立的人

教师不否定学生丙的回答,神气地说:“我知道一种方法,只需要3秒就能画个人,你们相信吗?”

学生们一个个都很不相信的样子。

教师示范立正姿态的骨架人:“看看呗! 1、2、3,我画好了。”

教师又自言自语:“可是,这是跳舞的人吗?不是?为什么?”

学生丁发言:“头、身子、腰、四肢,全都没有动。”

教师继续追问:“可是要怎么动呢?”

2.学生模仿表演,体验、感知舞蹈动作的形成

这时,教师拿出一叠舞蹈者的剪影,提出游戏要求:“老师这里的跳舞的小人,她1、2、3出场,你们就3、2、1模仿,咱们来学学。”(图10)

孩子们一起开心地根据教师出示的剪影人物的姿态调整着自己的动作,竟然能有很高的相似度!几轮模仿下来,教师提出问题:“现在你们知道了吗?要怎么样动才像是跳舞啊?”

学生戌:“脖子要扭动起来。”

学生己:“腰也要扭一扭。”

学生庚:“胳膊和腿不能亩着不动。”

教师恍然大悟一般:“哦!原来,要让咱们的头、身体、四肢全都和谐地动起来,才像是在舞蹈啊!”

【设计意图】学生在模仿舞蹈者剪影的有趣游戏中,自然生成:明白了原来优美的舞蹈动作的形成是靠身体各部位和谐的运动产生的,教学重点得以强化。

3.游戏“定身法…定住”视频,尝试用骨架图表现

教师说:“大家刚才模仿得特别快,为了奖励你们,我陪你们玩个游戏。我请来了一位舞蹈家为咱们表演(图11),大家在我的小魔棒的指挥下,只要说‘我是孙悟空——定!’,她就会被咱们给定住。”孩子们好奇起来。

教师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节点,佯装使用神奇的小魔棒,定格住了舞蹈视频。学生们满脸隙奇!

成功地汇集了全班学生的目光之后,教师开始示范骨架人。教师边画边说明:“看我用椭圆画她的头,身子用一条弯曲的线概括,还有舒展着的胳膊——这就画好了。”接下来,带领学生—起来玩“我是孙悟空——定!”的游戏,只不过,这个游戏变成了让学生练习用骨架画法表现被定格的舞蹈动态。他们边游戏边画画,竟然能画得十分认真,看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设计意图】好玩的游戏,辅以简单的动态线练习,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顺利地解决了舞蹈动态的问题,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教师继续强调:“弯曲的线条能表现舞者舞蹈时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

四、深化认识,共同表现

1.在骨架图上画出完整的人物形象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舞蹈中的头饰、服饰、道具等,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做了一个舞蹈的动作,接着说:“我特别喜欢这个动作,想要画一个这样子跳舞的人。”

教师拿出范画(图12),请学生观察:“看我先把它的动作大大地画下来——头顶着天,脚立着地。画完了,你们满意吗?”

看着这个单薄的骨架人,学生们都摇起了头,纷纷发表意见:“还要有五官、表情、漂亮的服饰。”

教师质疑:“舞蹈的人儿都是怎么装扮自己的呢?”

教师提议:“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去看看吧!”(图13至图20)

【设计意图】在前面动态线已勾画完成的情况下,借助一组图片,学生通过对舞蹈者的细致观察,对服饰、道具的回忆,师生一道充实并完善优美和谐的舞蹈者形象,让创作变得不再是件难事,学生自如地创作变得水到渠成。

教师示范演示,将一个骨架人物添画成完整的舞蹈人物。

教师茅塞顿开般地说:“我现在有了好主意,我先给她画上大大的眼睛、长睫毛、耳朵、鼻子,你们看,她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出喜悦的表情,学生们或微笑,或咧着嘴笑,那是他们认为的舞者的神情。教师继而示范,对底纸的颜色和画笔的颜色选择做出说明:“纸是黑色的,我就不能选黑色了,我得挑个跟它差别大的颜色。”

在学生不停地建议下,教师为骨架人添加脖子、胳膊、小褂、小腰、腿裤,然后是脚。

他们有了对舞者图片的观察,还会建议衣服上加些小吊坠,裤子上添加一些大花花。在他们七嘴八舌地“指挥”下,教师完成了范画,他们也都是…副成就感十足的样子。(图21至图25)

五、自主创作,教师巡视

教师适时提议:“怎么样,你们亲自动手画…个比老师画得还要漂亮的跳舞的人,好吗?”学生们一呼百应。

教师明确提出要求: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舞蹈动作,画在作业纸上,并将形象表现完整;2.构图要饱满;3注意画面上色彩的搭配。

学生开始作业(图26),教师巡回指导构图、用色,同时拍摄已完成的作品,准备在大屏幕上呈现展示。

六、交流评析,欣赏提高

教师将学生的画作收集上来,召集大家介绍自己作品、欣赏他人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同时分发小音符奖励。(图27至图38)学生们纷纷露出骄傲、自豪的神色。

教师感叹:“你们画了这么多美美的跳舞的娃娃,老师也想跳支舞了。让我们把桌子留在中间,牵起小手,围成个大圆圈,咱们跳个圆圈舞吧!”师生一道载歌载舞,课堂变得无比轻松、愉悦。

第6篇:观舞记课件范文

关键词:高校 舞蹈教学 改革措施

一、编制合理的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教材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区别于专业舞蹈演员的教学,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的立足点应放在对舞蹈风格、动态美以及动作协调性的掌握等方面,从而领会舞蹈的内涵、精神和审美。因此,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教材的编制上,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结合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扬长避短,注重制定的科学、合理性,突显通过舞蹈教学实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完善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内容

目前,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分为舞蹈欣赏和舞蹈实践两个方面。完善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内容,在这两方面的体现是:

(一)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感悟。丰富舞蹈欣赏的形式,如介绍、解析各物种的成品舞作品或舞蹈诗,欣赏、观看舞蹈剧、大型晚会等。多形式的舞蹈欣赏,避免学生审美疲劳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舞蹈知识范围,提升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带着一定的批判精神去观看,看表演者的动作是否稳定、标准,体态是否轻盈、柔美,舞蹈是否刚柔并举,节奏与乐感是否清晰,深刻体验、分析演员的风格味道。通过舞蹈知识和自主审美意识的运用,形成学生全面的舞蹈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等。

(二)舞蹈实践

舞蹈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舞蹈美感,可通过芭蕾基训、古典舞身韵组合以及舞蹈小组合的教学实现。其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包括四个方面:

1.必要的芭蕾舞基础训练;

2.以我国的民族舞蹈为核心,融戏曲、现代舞、体育舞蹈于一体的训练;

3.中国舞蹈、戏曲、芭蕾、体操的技巧特色训练;

4.循序渐进的排练、演出以及创作训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以基本的舞蹈训练为基础。就高校大学生而言,大多数人在入校前并未接受过相关舞蹈训练,其基础较差。因此,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初期阶段应以提升大学生的身体自然素质为主,开发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力量,使他们的动作变得轻盈、舒畅、协调。基本训练应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行阶段性教学,即进行扶把练习和离把练习。扶把练习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站姿教学,以擦地、蹲、踢腿、压腿及腰为主,使学生协调身体的躯干动作并规范。离把练习,以单项动作和单项小组合为主,培养学生的力量感和控制力。各年龄阶段的学生训练标准不一,依据学生的实际条件而定;另一方面,将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舞蹈组合的选择应依据男女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而异。女生适宜选用具有细腻、明快、眼神丰富、手腕灵活等特点的舞蹈组合,如维吾尔族舞、傣族舞等。男生则适宜选用富有剽悍、刚健特点的舞蹈组合,如蒙古舞等。不同风格的舞蹈,更易于学生对舞蹈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应适当采编一些现代舞组合,如健美韵律操等,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三、优化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空间形态。

(一)优化普通高校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

1.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高科技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得以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舞蹈的风格、韵律及展示的内涵都是难以言传的,多媒体的运用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教学缺陷。多媒体视频可以更为生动、形象的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冲击,多舞蹈画面的切换,深化学生对舞蹈的认知和理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教学工具,教师的主导性地位绝不可以被替代。只有多媒体展示加以教师的精准讲解和引导,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

2.改革复习法

课后复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之一。舞蹈复习是建立在人脑对形象记忆的基础之上的,当记忆出现空白或漏洞时,复习过程则无法继续。因此,改革复习方法,开展集体复习教学活动,即教师组织学生就之前的舞蹈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和记忆深化。首先,由学生主导复习课堂,请单个或多个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内容进行演示,其余学生予以补充和完善,从而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其次,教师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更正。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注意总结、分析学生出现的漏洞或错误,并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更正,以建立学生全面、正确的舞蹈知识体系。

(二)优化普通高校课外教学方法

课外活动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课外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举办舞蹈作品赏析会,组织学生观赏著名舞蹈家的表演,并分析该表演所蕴含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情感,加强学生的艺术美感;成立大学生舞蹈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由学生自行编制、排演舞蹈作品,并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场所进行义演,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普通高校教师注重发挥舞蹈教育的双层特性

(一)全面性。与舞蹈专业教学相比,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所涉及的舞蹈类型更为广泛、全面。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掌握更多的舞蹈类型。为更好适应教学需求,教师要不间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及舞蹈知识架构。普通高校管理层则需适当加大舞蹈教师的团队建设力度,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在职培训机会,调整相关教师的福利待遇,以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到舞蹈教学工作当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文化性。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整体表现较高,教师应注重发挥舞蹈教学的文化特性,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舞蹈教学当中,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舞蹈欣赏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思想观念,切实做到全面发展学生。

参考文献:

第7篇:观舞记课件范文

关键词:少年宫声乐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运用

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少年宫声乐教学中?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校外声乐教育工作的经历,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多媒体技术在声乐基础训练中的辅助应用

目前,少年宫声乐培训班的学员主要是通过窗口报名的方式进入培训班学习的,他们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声音条件和声乐基础等方面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针对这些孩子,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他们进行声乐基础的训练。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手段来配合自己的教学。以音程训练教学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音程视听环节,我们可以利用Cakewalk公司的Sonar和Steinberg公司的 Cubase等MIDI软件对2~8度的基础音程进行音高编辑,然后针对不同的音程跨度采用不同的音色进行演奏,同时把这些音程、音频配上不同的Flas加以体现。这样不仅让单调枯燥的音程训练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还让孩子们得到快乐,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去感受各个音程之间的差异并加以记忆,同时还让他们认识了解了许多的乐器及其音色。

第二步,在音程试唱环节,我们不仅可以用钢琴,而且可以用编辑好的音程教学课件带着学员进行音程试唱训练。在大家对音程有一定掌握时,我们可以请学员上台进行试唱,同时利用Sonar和Cubase等软件的录音功能或者专业录音软件对他们的试唱进行录音,然后把录音放给大家听。这样既让台上的学员很客观地、直观地听到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又对全体学员进行了很好的练耳训练,加深他们对音程的记忆,从而提高试唱能力。

第三步,在课后训练环节,我们可以把编辑好的音程教学课件或音频资料上传到网络,让学员们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进行课后练习,而且培养了学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辅助应用

(1)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解决声乐教学的抽象内容。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中,由于技术和手段有限,对于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很难准确而形象地对学生进行讲解,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直观化,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声乐知识。

(2)利用多媒体MIDI技术,提高发声训练的质量。在发声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把钢琴弹奏的练声曲用Sonar和Cubase等软件制作成MIDI文件播放出来,再配上管弦乐队和打击乐器的效果给培训班学员练声。这种做法改变了传统的钢琴伴奏模式,利用伴奏音色的变化,使单调的发声训练更加生动、更具歌唱性,激发孩子们歌唱的热情。同时,声乐教师的注意力可以从伴奏中解放出来,以便更好地提示学员运用所要求的歌唱状态和技术要领,从而提高发声训练的质量。

(3)利用多媒体录音技术,让学生自己找出发声错误。由于声音有骨传导和空气传导两个途径,听众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导来的声音,而演唱者听到自己的声音是两种传导途径综合在一起的声音,而这两种声音的感觉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加上学员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演唱上,根本注意不到这两种感觉的差异,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但仍然没有效果,通过多媒体录音技术的有效运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Sonar和Cubase等软件的录音功能或者专业录音软件,把学员演唱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让演唱的学员听录音,使他从演唱者的角色转变为听众。他会对自己的声音评价更加客观,能够更加准确地、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发声错误,从而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掉毛病,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在声乐舞台训练中的辅助应用

我们发现,有些学员虽然经过多次的舞台锻炼,可是舞台演唱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他们只重视舞台的表演,演出后却没有对自己舞台的表现进行总结。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录像技术,首先以摄像的方式将学员的舞台演唱过程进行录制并编辑成视频文件拷贝给学员,然后组织学员观看舞台演出视频并查找自身演唱能力的不足和舞台表演的欠缺,如:心理素质、舞台形象、与伴奏的配合、演唱表现以及肢体动作等,最后教师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员针对自身存在的演唱弱点进行改正训练。通过反复多次的舞台表演、演后总结和改正训练,学员一定会在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上有着质的进步和提高。

第8篇:观舞记课件范文

关键词:Director;使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6-1420-02

Director是一种制作计算机多媒体最重要的工具软件之一。其以卓越的性能和强大的功能,奠定了它在多媒体开发工具中的重要地位,它能整合各种形态的文件容量大的媒体格式,非常适合用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其特有的脚本语言Lingo,能编写出多功能的程序,开发出其它多媒体制作软件无法比拟的高互动性多媒体课件。下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将一些使用技巧总结归纳如下。

1科学设置舞台大小

舞台是Director课件最后进行播放、展现的场所,所以舞台的属性直接关系到整个课件的外观效果。在开始构思设计课件之前,首先需要确定舞台的大小、背景颜色等属性。特别是舞台大小的设置,如设置不当就会出现与屏幕不相匹配等现象,不能得到预期效果。解决办法:1)设置舞台大小之前就要考虑播放时显示器大小,使之相匹配;2)后如无法改变课件舞台设置大小,可将播放显示器的属性进行重新设置,使之与课件所设置舞台大小相匹配。以上两种方法建议尽量采用第一种方法。

2快速导入大量的图片素材

用Director制作课件时,为了使课件的外观效果更好,人们往往使用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处理的素材,比如Photoshop处理的图片,或者一些现成的图片素材。如果图片素材数量较大,一张一张地导入操作起来很麻烦。解决方法:将需要导入的一系列图片选中,利用鼠标直接拖入到演员表中,在弹出的导入图片对话框中,选中“保留设置到所有图片”选项,然后单击“确定”,这样即可将大量的图片素材快速导入到演员表中。

3巧妙去除多余的背景

很漂亮的图片或文字有时因背景的原因使外观效果很难看。一幅漂亮的图像周围却有很多“白边”,课件的技术含量再高,也会因为这些瑕疵而前功尽弃。Director提供了多种解决“去背”问题的方法与途径。1、利用绘图工具:如果我们用Director自带的绘图工具制作文字演员,打开绘图窗口后,首先在墨水效果中选择“透明”墨水效果,然后再输入文字,这样当将文字拖入到舞台上时自然去掉背景;2、利用精灵墨水效果:精灵墨水效果中Matte、BackgroundTransParent、Mask可以去掉背景。Matte这种墨水类型能够去掉位图周围的白色背景,这是最简易的一种方法,但在精灵内部与背景相同的色素是无法去掉的;Matte和BackgroundTransParent这两种墨水类型只适合于纯色背景的去除,对于杂色背景就束手无策了;Mask既能去除杂色背景又能去除“白边”,Mask的含义是遮罩,它的作用是控制一幅图中哪些部分能被显示,哪些部分要被遮隐。但是,使用这种墨水效果的时候要在演员表窗口中与当前使用的演员相邻的下一个位置上创建一个位图演员作为遮罩,这样,即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4快速找回注册点

注册点在Director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制作动画时,有时需要拖动精灵的注册点拖出一条路径,以实现精灵位置的变化。但在舞台上有时却找不到精灵的注册点(尤其是通过导入的演员素材经常发生这种情况)。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双击演员窗口中该精灵对应的演员,迅速打开绘图窗口,利用注册点工具在合适的位置单击,此位置即为注册点位置,在舞台上随意拖出满意的路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5迅速实现导航

实现课件画面之间的跳转是Director优于其它多媒体软件的特点之一。然而对于不太熟悉编程的人,实现画面之间的跳转有时感到很困惑和茫然。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几条简单的lingo命令,比如go或play命令,就能很容易地实现电影播放时播放头在分镜

表窗口的不同帧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实现电影画面的切换。如:“go‘标记’”或“play”是跳到某个有标记的画面;“go the frame”或“play the frame”是播放头停在某个画面;“go frame x”或“play frame x”是播放头从当前帧跳到第x帧。

6声音的控制

音乐具有渲染感情、提高效率,维系注意、消除情性,张驰统一、以动促静的功能。声音是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声音的控制使用显得尤为重要。课件中的恰当应用,亦可成为多媒体课件的点睛之笔。1)音量的控制:Director把系统音量从0-7分为8个级别,0无声,7最响。命令“the soundLevel”可以控制系统的音量,例如the soundLevel=6;改变某个通道的音量大小,从0到255,如:sound(2).volume=24。2)声音播放的控制:库面板来控制声音:打开库面板/媒体/声音,选中暂停声音行为,将其拖放给舞台上的“暂停”按钮,弹出对话框,设置参数,点击确定。同理,可以确定声音的停止、播放;利用lingo语言:播放按钮脚本语句“sound(1).play()”;暂停按钮脚本语句“sound (1).pause()”;停止按钮脚本语句“sound (1).stop ()”。

7视频的控制

视频是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控制视频的播放在多媒体课件中十分重要。对视频文件的播放控制包括播放、暂停、停止。视频的控制与视频的格式有关,对于wmv和avi格式,这2种格式的视频使用windows media的控件就可以支持,几条简单实用的语句如下:

暂停:

on mouseUp

sprite(1).pause() end

播放:

on mouseUp

sprite(1).play() end

停止:

on mouseUp

sprite(1).stop() end

8轻松设置个性化图标

为了使自己的影片更具个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个个性化的图标。方法是通过属性检查器―显示模板―标题工具选项―图标,选择一个合适演员作为图标,当课件(电影)时就会得到设置的图标。

参考文献:

第9篇:观舞记课件范文

慕羽,舞评人、音乐剧学者,舞蹈学博士,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ID国际舞蹈委员会会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杜克大学美国舞蹈节NEA艺术评论家学院、英国伦敦舞蹈与戏剧学院访问学者。

百余篇,多次获得部级、省部级论文比赛奖项。出版了《百老汇音乐剧》、《西方音乐剧史》、《音乐剧艺术与产业》、《音乐剧与舞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等专著。现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舞蹈创作思潮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舞蹈批评》负责人。

从10年前写作舞评的“不经意”,到10年后的“有意识”;从5年前的行业内杂志,到5年后的大众媒体;从全职舞蹈学教师到兼职舞评人,我渐渐细品到了非肢体舞蹈的精神享受,以及与人分享的快乐。的确,分享的快乐远胜过独自拥有。

舞蹈这种非语言文字的艺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解读,往往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然而,如何改变中国舞蹈自娱自乐式的圈内狂欢,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关注这门艺术,需要舞评人担当“推手”;更何况,当当代艺术领域的舞蹈越来越成为一种跨界艺术、一种关系艺术、一种解读艺术后,大众的分享、参与都变得日益重要。

2010年至2011年我赴美研习舞蹈创作和舞蹈评论以来,舞蹈写作才成为一种自觉和一种生活方式。“亦文亦舞” 是我从事舞评写作的第一本主题文集的名字,即将面世,希望将学术性渗透进娓娓道来的个人化的“舞蹈解读”中,并与爱舞人分享。

“亦文亦舞”有三层含义。其一,我写作的对象主要有舞蹈,也有舞台艺术及其延伸;其二,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舞蹈看作是一门关于人类精神性的艺术,关注它的文化意义。中国的舞蹈不仅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共存,也有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思潮并存着,每个从业者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就像每位观众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好一样。其三,古语说“文如其人”,我希望透过我的文字与大家对话,对舞蹈艺术的认知也是我对世界的认知。我一直认为,视野在哪儿,艺术观就在哪儿。其实,最近这五年才是我对国际视野的当代舞蹈建构起独立认知的开始。

一、从“肢体舞蹈”到“非肢体舞蹈”

年少时的我是一个极不安分的人,所有和表演艺术沾边的事情,我几乎都不落下。好莱坞的歌舞片、上译厂那些配音演员声情并茂的声音,还有从电视里偶然蹦出来的各类歌声舞影……都是我童年最真切的记忆,身体力行的我也因此一直是学校各类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能够穿梭在少年宫、舞校和普通中小学之间是我最喜欢的生活状态,甚至曾梦想有一天能真正成为一名用身体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舞者。

然而,在“舞蹈就是青春饭”、“舞蹈就是伴舞”这样的社会思想影响下,我和父母以及舞蹈老师之间达成了某种妥协的默契,于是我报考了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而非其他表演类专业,用他们的话来说,不需要将来从事“伴舞”,也不需要考虑28岁再转行。

中国传统的舞蹈教育观念是培养优秀舞蹈艺术家,传承优秀舞蹈艺术文化,因此,天赋条件就成为入学的重要指标;在传统民族舞蹈文化基础上的“师徒传授”则是重要的教学模式;对舞蹈人才的学习评估以突出技艺表演为核心的赛事为重要指标等,舞蹈审美注重的是形态美、造型美、技艺美,以及其中的情感逻辑或情感体验。

健康成熟的舞蹈文化生态应该是多元共生的。说实话,即便是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也没有在广泛意义上接受舞蹈可以作为现当代“思维型艺术”而存在,不必受到年龄、身份,以及身体条件的限制。风格鲜明、表意明确、注重技艺的古典艺术和民间艺术更易于接受,电视娱乐舞蹈节目中所出现的“流行歌曲加抒情式甩摆放松”也似乎更有亲和力。多年过去了,中国舞蹈行业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并不均衡,美术界在跑,戏剧界在走,而主流舞蹈界则在徘徊。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舞蹈界的主流都更关注在单一主题下的“如何舞”,而并非“为何舞”,导致中国舞蹈接受者喜欢欣赏经过“训练”或是被“规约”的身体,喜欢优美或壮美的肢体,喜欢风格性强的动作,喜欢令人慑服的高超技术和极强的表现力,喜欢崇高型的抒情舞蹈或叙事舞剧。这种占绝对主流的审美理念,也导致了我们这个社会更需要的是“技艺型”的年轻舞蹈人才。由于身体的动觉和肢体技艺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所以这个行业重视是否“科班”正宗。

母亲时常庆幸我当年的选择,因为“小个子”、“非科班正宗”的女儿永远不可能成为“技艺型人才”,而因此永远不会被舞蹈抛弃!如今的我却很无奈:年少时,我是一个多么喜欢用身体语言去言说的人啊!可惜在十七八岁自己的身心还未完全得到开发的时候,我便已经主动放弃了曾经的身体记忆,并主动建立新的身体记忆。

90年代中期,我所就读的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还被称为“舞蹈史论系”,全称是“舞蹈历史与理论系”。当年的课程设置已经比较全面了,身体实践、创作、理论的课程都有所涉及。作为第一个面对普高舞蹈特长生招生的实验班,参与授课的都是业内最顶尖的专家,其中,吕艺生、于平教授等都是我终生敬重的老师。

这个实验班还往来有国外的客座教授。相对而言,我应该算是幸运儿,但是置身于舞院满是“高精尖”的“技艺型”舞者的氛围中,面对这唯一的标杆,即便只是去“体验”,由于无法充分建立起身心的自信,我始终无法真正投入地去享受专业身体训练所带来的一切,比如淋漓的汗水、肢体的不适,以及酣畅的难以言表的身体表达……在大学毕业后,我索性完全把身体语言放弃了。

而这种遗憾却是近年去欧美访学时才深刻意识到的。其开放鲜活的科学与民主观念、系统完整的创造性方法与技术,多管齐下的评价方式,进而所实现的多元主义的舞蹈高等教育理想,都深深地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那里,以“美育”为目的的非职业舞蹈教育,以及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专业舞蹈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思想、身体、精神”三位一体的“整合”教育理念,以“爱”贯通的引导式、鼓励式、宽松式的课堂教育;使舞蹈人成为艺术的、技能的、智能的三位一体的统一体;也使普通人通过舞蹈得以进行身体训练、精神陶冶和人格塑造。

亲历现场,当我见到身材走样的老者在舞台上生活化舞蹈时,当我见到律师、医生也同样可以成为能启迪人心灵的舞者时,当我见到肢残或智残人士顺畅地沉浸在即兴的身体接触时,当我见到年逾四十的杰出舞者再次迸发出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生命精彩时,当我见到编导和舞者共同探讨一个作品的构思时,当我见到传统的世居民族歌舞在异时异地共赏时,当我见到游走于各种室内的、室外的、标准的、异型的、公共的、私密的表演空间中的舞者传递着他不断更新的身体感知时……我都无限感概,舞蹈是如此深刻的、多元的,极富人文关怀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我在想,我是否可以用我的笔去书写舞蹈,鼓励更多的人去参与舞蹈?我选取评论的舞作,皆是触动我情感、心灵或灵魂的作品及舞者,在这些舞作和舞者面前,文字其实是无力的,即便如此,如果能改变舞蹈就是“好看”的审美习惯,启发读者个体性的身心释放,便是我最大的心灵慰藉。我希望,外行人看舞蹈,评价标准不再永远是:“技巧好好哦,故事好感人哦,好整齐哦,好像哦,好美啊……”内行人看舞蹈,评价标准不再永远是公式化的评论,或者正确的立场、错误的立场,再或者心里默念“他不是我的菜,垃圾!”

二、从“专业细分”至“学科整合”

其实,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舞蹈艺术,其学术理论研究及其影响力相较于其它艺术起步较晚,在人类文化史上的积累也较薄弱。即便在美国,舞蹈成为一门“学科”、一种“学术”正式进入大学、研究院等学术机构也是20世纪后开始的。

如今,欧美的舞蹈高等教育已经从单纯的学科教育走向了更宽泛的教育,“舞蹈专业”的概念早已远远地超越了“风格化表演”这个单一的领域,“舞蹈研究”也不局限在理论上,而广泛地涉及表演、创作、批评、教学、管理、制作、舞谱、治疗等许多个方面,每一位学生个体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和愿望进行课程选择和职业规划,可以选择对身体实践、舞蹈创作和理论探寻进行侧重学习,同时又都要结合其他方面的学习,从而灵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创意空间。可见,欧美高校的舞蹈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基本都是将理论整合进实践的教学,学生只有到了博士阶段才更侧重于理论研究。

我们当然不必照搬和套用欧美的舞蹈教育理念,但我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思维方式却必须要经过一次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虽然已经开始,却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依然强调“以舞者中心”,以及过于细致的“分专业”教育。我便是在过早地“被分”为接受系统舞蹈史论教育后,又经过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系统学习,才感觉自己摸索到了一种研究的状态,也认识到了每一个阶段的收获以及短板。

90年代末北京舞蹈学院史论系已经更名为舞蹈学系。然而却是在近年,舞蹈基础理论(原理)、舞蹈历史、舞蹈批评的基本架构才获得真正重视。这与2011年,艺术学作为一个门类开始了新的建设不无关系。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简单的番号变化。

近年,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进行舞蹈学研究,借鉴部分西方“以史出论”的经验,既合乎扩展性研究的需要,也适应了现行教育体制下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实际发展。西方舞蹈学术对于舞蹈史的研究,呈现出循环性或周期性的运动,从强调舞蹈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到阐述舞蹈的结构和形式,再到研究舞蹈与社会,舞蹈与身心学、舞蹈与公民文化、舞蹈与公共文化之间的关系。我所感兴趣的则是一种“内外部相结合”的舞蹈学史论研究,而这种研究必然需要有一种新的视角,也必然是跨学科的、整合学科间研究成果的研究。因此,“整合”的意义再次凸显出来,即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整合”的舞蹈学学术观。这也是我必须面对的学术定位。

“学科本位”的舞蹈学学术观目的性很强,学生、教师、学者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预期目标;“人才本位”的整合式学术观则是给大家可供选择的或大或小的一个领域,未知空间较大。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在研究上,则以学者的学术定位和职业选择为取向。

十年前,进入博士阶段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学术定位,希望对中国当代舞蹈创作展开系列跨学科研究,有三个课题贯穿其中,分别是:我的博士论文――有关“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关系”的研究;我刚结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当代舞蹈创作思潮研究》项目;正在进行的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舞蹈批评》等。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基础史论上的跨学科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做是一种“领域”研究。

十多年的舞蹈史论教学研究经历恰恰成为了我从事舞评最基础的学术准备,而硕士阶段的音乐剧跨艺研究、博士阶段的政治文化学跨界研究都使我最终建立起“领域研究”的整合学术观。

三、从“跨艺”到“跨界”

在我找到并熟悉自己的学术生活的短短十年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拐点。

2004年是我的第一个拐点:那是我跨出艺术界、关注当代中国人文精神与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契机。那一年我翻译完基辛格著作《越南战争的结局》(《基辛格越战回忆录》),当时正是伊拉克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对于基辛格这个人物,公认的是他的卓尔不群,没有定论的是他的价值观和政治取向。《基辛格越战回忆录》的重点在于它能让读者找到一些自己的尺度。

同年,我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接触了一些政治学课程,几年间又着手翻译了一些外国作品,进一步奠定了我对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兴趣。2004年底,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博士论文方向,并且在2005年夏天获得了开题许可。其实,开题过程就并不顺利,我甚至被有的领导直接告知“你都没有经历过‘’,你没有资格研究政治……”。面对种种质疑,我坚持顶住压力,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对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关系的研究中,最终完成了博士论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2007年,我圆满毕业,还获得了“优秀博士毕业生”荣誉、年度“科研之星”,以及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庄汉生奖学金。其实,最让我最欣慰的是,作为新一代青年学者,我终于可以独立地展开学术研究了。

在对待舞蹈创作的问题上,舞蹈界经了从“言必谈政治”到“回避谈政治”或“轻描淡写谈政治”,再到以理性态度“谈政治”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政治”的含义是不同的。优秀舞蹈编导大凡以“社会知识分子”的身份来介入艺术创作,其作品便既不是作为政治的“工具”,也不是作为商业的“奴隶”,而是使舞蹈成为真正有社会意义的舞蹈本体。在现实和公众面前,舞蹈创作者不应闪避,不应完全地非思、乏思、无思。创作者对公民文化的理解、认识和把握,是其艺术创作中的动力。

我希望运用政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透视专业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对舞蹈的形式创建、内容建构、作品评价、舞蹈编导类群以及舞蹈运动、舞蹈论争、舞蹈思潮、舞蹈创作及演出体制等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论述。

作为博士毕业的纪念,十分幸运且十分巧合的是,《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和《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海南出版社)都于2009年出版。《基辛格越战回忆录》让我获得了从不同视角展开学术研究的勇气;《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则是实实在在的研究体验,因为它是我在2007年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因获得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D类)”,博士论文终获出版。2012年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一跨学科视野下审视改革开放后30年间的舞蹈创作活动的研究,进一步获得了社会和学术界的认可。

四、体验全媒体时代的美国舞评

2010-2011年是我学术研究的第二个拐点:这期间我两度赴美留学。第一次是短期进修,于2010年夏季参加了美国舞蹈节NEA艺术评论家学院舞评高级研修班学习舞蹈评论,以及六周舞蹈学校学习舞蹈创作,时间虽不长,却获益匪浅,算是一次思维方式的变革。

创立于1934年的 “美国舞蹈节”,不仅是美国最重要的舞蹈节,这个堪称“最古老”的现代舞节,同时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知名的现代艺术节。从60年代末尤其是1977年落脚于北卡洛莱纳州的杜克大学后,在时任舞蹈节主席,舞蹈作家、管理家和经纪人查尔斯・莱因哈特的直接运作下,“美国舞蹈节”在80年代后逐步发展成了一个规模更加庞大、课程更加多元、演出更加丰富、管理更加健全、平台更加国际化,融教育、演出、研讨、交流于一体的舞蹈机构。

在舞蹈节,我有两拨同事,一拨是参加ICR(“国际编导家常驻计划”)的职业舞蹈编导,另一拨是参加舞蹈评论项目的职业舞评人。由于编导都是分开工作的,我对朝夕相处的舞评人同事更为熟悉。近十年来,非定期举办的批评家会议参与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有舞蹈背景的舞蹈人加入了舞评人的行列,年龄段从二三十岁至五六十岁不等。这说明一方面,开展至今二三十年的美国“舞蹈人转型”项目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则说明,身体体验对于舞蹈写作而言有多么必要。

我的美国导师苏珊在美国舞蹈界人脉很广,在舞评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从她邀请的客座教授的名单就可得知。在舞评课教师队列中,有舞评家、媒体人、舞蹈编导、舞团的经理人、剧场的经营者、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主管舞蹈项目的负责人等。

美国人讲授舞评的方法与国内完全不同。中国的授课比较崇尚教材或书本,崇尚标准或最优答案,但美国的舞评课却不这样上。我们上课的方式可算是一种“圆桌会议”,在上课前一天,导师都会请实习生将第二天客座教授的资料提前发给我们,让我们对每一位教授都有初步了解。老师们并不直接讲述理论,而是注重以写作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以“练”为主,通过多种方式的写作操练,批评的原理和对评论者的要求都潜移默化地转化到每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了。在美国,许多东西是靠练习各自“悟”出来的,因人而异,所“悟”当所不同。

除了写作训练课程之外,我们还有各式各样的即兴动作编创课;甚至还有一种“整合”课程,即编导课上的文字作业评析,舞评课上的身体启发,以及围绕创作的讨论课、群体采访、分组多媒体采访等。我在美国舞蹈节的舞评课程以及舞蹈创作课程学到的最大体验就是,尊重个体,尊重差异。老师们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课程教学,把舞评人的创造力激发并调动起来。对他们而言,舞评也是一种艺术创作。

整个高端培训可以称为“全媒体时代的美国舞蹈批评”。真心感叹,难怪美国的舞评能推动舞蹈创作的发展!难怪美国的舞评文章能受到舞蹈编导的重视!整个过程,我经受了三个挑战,挑战一:如何用英文写舞评;挑战二:如何掌握写舞评以及学习舞评写作课的方式方法;挑战三:如何锻炼新思维。第一个挑战虽然很艰巨,但英文写作舞评并非我的职业选择,因此回国以后便不是压力了。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后两种,收获也最大。

舞评课涉及的内容多而细,比如几位老师都进行了关于职业素质、写作对象、写作技巧、写作习惯的经验分享。说实话,很多问题需要深入反思。为什么会从事舞蹈写作?为什么会关注这个写作对象?舞评人与编导之间的关系?读者是谁?课程还涉及到了传统纸媒舞评、新媒体舞评写作方式、传播方式的异同;让我进一步思考关于学者舞评、媒体舞评、大众舞评等有关舞蹈评论类型的不同定位。

舞蹈写作有两个层面,普及型(媒体舞评、大众舞评)、学术型(学者舞评)。前者强调普通读者的参与、互动,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写作”已经有了更加多元的发展。后者是基于学术研究,更加适合于专业性的读者。作为记者,以普及型写作为主;作为大学研究人员,以学术型写作为主。在中国,一直都没有真正的职业舞评家,当这个行业逐渐需要这个角色时,又赶上了这个信息化的、数字化的、互动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舞评人”。其实,这个庞大的群体也是舞蹈写作的潜在读者以及舞蹈演出的潜在观众。在中国,舞蹈写作的读者很少,无论是“普及型”还是“学术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借助新的“载体”真的可以培养出新的“潜在的”读者以及舞蹈的观众。对我而言,则是齐头并进,双管齐下,主动出击,改变评论的方式和传播方式,以让舞评和舞评的对象获得更大的关注度。

五、《爱上纽约 世界舞台》――从“东西二分思维”到“全球在地化”

2010年第二次赴美是公派留学,我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全额资助,公派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留学。

到纽约后,对我的冲击来得更加猛烈。我的学习、研修、考察等访学经历是通过“听课”、“访谈”、“观摩”、“讲学”等具体方式来实现的。可以说,我的这段不长不短的纽约留学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我所选择的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舞蹈与戏剧系,以及朱利亚学院等不同院校的访学生活;二是在纽约这座巨大的表演艺术之都的游学生活。

朱利亚学院是世界最顶尖的艺术学院,舞蹈是强项;而皇后学院是一所综合大学,舞蹈只是一个很小的系,并不有名,学生的条件和水平完全不可与之相提并论。如果说朱利亚学院舞蹈系代表了美国舞蹈高等教育的“精英层面”,那么,皇后大学舞蹈系实际上也代表了美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普及层面”。与第一流的朱利亚学院舞蹈系相比,尽管皇后大学的舞蹈学科并不是出类拔萃的,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美国不少舞者的真实生存背景,即,二十岁左右才接触舞蹈,同时拥有其它专业学位,却也能终生从事舞蹈事业,多元的学科背景最终也能滋养他的人生,使他能创作并欣赏更有人文内涵的作品,而不只是做一个没有思想的“动作机器”,他或许不能成为最杰出的舞者和编导,或许他将来并不从事职业舞蹈,但他同样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一个具备了较好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人。

我的留学专业是舞蹈创作研究,主要从舞蹈创作与评论、舞蹈创作过程研究、舞蹈创作教学研究、舞蹈创作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展开,因此,绝不是纽约的一所大学和一个专业方向就能满足我的求学愿望,套用我导师的一句话,“你要去的不只是纽约的一所大学,而是纽约”。

为了充分了解和体验纽约的城市文化、剧场文化,纽约的艺术生态以及大学的校园文化,我展开了充分的游学体验,包括观摩与访谈。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才谈得上对于纽约表演艺术的美学分析和评论。纽约是个典型的多元文化的城市,商业艺术、严肃艺术、另类艺术、古典艺术、街头艺术……你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们生存的基石,而且互不敌视,可以互相兼容,也可以各自独立。

相对而言,从事古典芭蕾教育的老师对于现代艺术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从事现代舞蹈创作的老师表示对“太商业的”百老汇不感兴趣;愿意接受音乐剧的现当代舞编导却表示对纽约的“免费演出不感兴趣”……而我作为一名从事舞蹈研究的学者,观察艺术的视野就如同纽约这个城市一样,是宽泛且包容的。

我选择留学纽约的其中一个目的,是看纽约各种表演艺术。但有欧洲朋友不解地问我:“你去纽约干嘛,现在世界上最前卫的剧场、最出格的演出都不在纽约!”。或许朋友的讲法有一定道理,但我要看的何止几个剧或剧场,我还想看剧场室内外空间跟城市空间的关系、表演艺术行业的硬件软件,以至整个城市的文化生态发展……纽约的确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

在纽约,我是典型的“BMW族”即公车、地铁、步行混搭。通常状态:不在剧场,就在去剧场的路上。我在纽约平均每周都要观摩各类演出三至四场,这样算来,在纽约的半年多观看的各类演出已经超过了100场次。不过,一座纽约城,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剧场加起来多达400多家,所以即便我再如何提高观剧的频率,也无法将纽约的各类演出和剧场尽收眼底。

在纽约,我还学会了两件事并受用至今,一是坚持在“黑暗中”(剧场)做笔记;二是坚持写艺术观摩和体验日记。正因为当时的点滴积累,回国后,我把在纽约的游学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爱上纽约 世界舞台》,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其实,去纽约之前,我就萌生了写本书的念头。我希望去纽约的中国人都能有个美好的纽约表演艺术之旅。因为如果你没有在纽约看过戏,基本上可算没有到过纽约。无论你期待的是“艺术之旅”还是“梦想之旅”,我的这本书或许可以成为你的行前指南,或许可以成为你到纽约后的口袋书,或许能为你在回程后串联起纽约之行的点滴记忆,因为书中的文字渗透着纽约带给我的真实感动。

人们对纽约爱恨有加,正源于她的自由、宽广、不羁,在她身上散发着令人着魔的气质。你适应了她,便可以在移民文化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不适应她,格格不入也是常有的事,好在十分具有亲和力的纽约城不至于使人迷失,不信?!那你就去看戏吧。

只能去剧场看戏吗?当然不是。

在纽约,舞蹈的空间早已不是传统镜框式剧场或黑匣子剧场的概念了,因此当你听说演出是在博物馆或教堂,或是一个由车库、消防局、酒吧等改造的“空间”举行,大可不必惊讶。无论是舞台还是任何一种环境都可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表演空间,每一个空间具都有它的特有特征,特征活在空间里,可以被感觉到并受到重视。因此,表演空间的设计不仅只是一种装饰,而是应该提供美学和实际氛围,关心表演者并顾及到观赏者。在传统舞蹈中,观众和表演者之间有是有着明确的距离,而环境舞蹈打破的是惯常的剧场式的交流方式。观众和演员同处一个时空,甚至是一个整体,所以很难辨认出观众和表演者,一种共享的体验感觉就会产生。

对我而言,纽约最有魅力的当然是多元共存、容忍异端的表演艺术空间,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以及各种族群文化的聚居区。希望借此机会,探究百老汇兴旺的秘密,感受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独特的另类先锋气质。其表演艺术机构在社会组织结构中扮演着社会赋予的三重角色,即:公民文化角色、市场经营角色、艺术行业角色,反映着表演艺术既是一项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一项公共文化事业,还是一个艺术行业。三重角色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其组织机构以及从业者也是一个包含着“多重目标”(即社会公益目标、经济效益目标、审美价值目标)的统一体。了解了艺术创作与艺术生态之间的关系,对我回国后进行表演艺术的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舞蹈行业的“现代化”不是让所有的传统舞蹈都发生“现代化”改变,相反,是需要传统舞蹈和现当代舞蹈各归其位。我们的传统艺术应获得文化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族群认同”,我们的当代艺术则应超越现实功利,获得国际识别和国际认同。奇妙的是,传统美学哲学思想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已经不再以东西二元划分了。

结语:分享的快乐

我将两度访美游学和几度短期欧洲访学的收获直接到了我的教学研究上。除了进行学术化的教学工作之外,2008年初,我开始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不定期举办音乐剧、舞蹈普及讲座;2012年,我把舞蹈讲座改为“青年舞蹈家系列对话录”。每次“对话录”,我希望深入浅出地为观众们引介中国新锐的青年舞蹈家,推荐他们的作品,尤其是即将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作品。

另外,我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以“舞评人”的身份进行写作。其实, 2003年我就开始写舞评了,但当时舞蹈写作意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评论“有效性”的问题也没有具体考虑过……。2011年后,我开始与其他学术媒体合作,也尝试向公共媒体延伸,并开始写作自己的舞评专栏。

更重要的是,最近5年,通过国际交流和学习,我重新审视自己,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信念,即跨界思维、跨艺视角、国际视野、立足本土,不会为了改变偏见的“西方艺术中心论”而偏移为“东方艺术中心论”。因为有了“国际视野”的坐标,才会有“美美与共”的学术眼光,全面的、联系的、发展地关注研究对象。

我从舞蹈的角度看表演艺术,我也从表演艺术的角度看舞蹈。我从艺术的角度看社会,我也从公民社会的角度看艺术。我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世界,我也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如果能成为通晓中西、具有人文精神的当代学者,并且能为中国舞蹈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做一点力所能及之事,那会是我最大的精神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