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

画龙点睛的故事精选(九篇)

画龙点睛的故事

第1篇: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

1、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得好。

2、你在他们的婚宴上,掛上一张他们儿时玩在一起的照片,真是有画龙点睛之妙。

3、只见老师提起笔在小华所画的马加了几笔,顿时整匹马显得精神奕奕,真是画龙点睛啊!

4、好对联得配上好字,才能收画龙点睛之妙。

5、他在演讲时常会引用几个小笔事,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6、这幅画在主题旁边添了一朵荷花,不但没有画龙点睛的妙处,更觉画蛇添足了。

7、你引了《中山狼传》来作为谈感恩的反例,颇收画龙点睛之效。

8、没有你画龙点睛的一笔,这幅画还真没什么看头。

9、他在这幅春樱图,题上“一片花飞,风飘万点”,适景适情,画龙点睛!

10、苏洵《六国》结尾“苟以天下大,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画龙点睛似的点明全文主旨。

11、徐志摩用“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作结,真是画龙点睛的道出了全诗的精神。

第2篇: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

作者:毛文静

星期天早上,我来到补习班上课。这里的同学都很活泼,都很可爱。

上课后,老师先给同学们发奖品。领到奖品的人各个都是眉开眼笑。有的同学领到的奖品很多,有的同学领到的奖品很少,虽然奖品不多,但是这都是同学们努力学习得到的,也不错啊。我暗暗下定决心,也要努力写好作文,争取也领到奖品。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让我们组词。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言,组词好的同学还可以得到一个小贴画。

接着,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个画龙点睛的故事。一听到要讲故事,同学们个个都很高兴。老师还告诉我们画龙点睛的意思,用来比喻什么,还让我们用画龙点睛造句。这下可难住我们了。最后,还是老师给我们举例怎么造句。之后老师从包里找出来印有龙的两张纸贴在黑板上,那两条龙栩栩如生,可仔细一看,两条龙都没有眼睛。老师让一个白马王子和一个白雪公主给龙点上眼睛。

起初,我们都以为这很简单,但是我们都想错了,老师是要蒙上眼睛去画。这下原来举手的同学都把手放下了,后来老师叫了毛伟超和汪博熙,这两个同学可真是聪明,上去就用手指量量。眼睛捂上了,啦啦队在下面欢呼着,最后他们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画上眼睛的两条龙真得像要飞起来似的。我们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个小贴画,高兴极了。

第3篇: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

北齐著名画家杨子华,也有神画的传说。他在齐武成帝高湛在位时官直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他曾在墙壁上画马,夜间人们听见有马的嘶鸣声,好像是索要草料饮水似的;他还在某寺院墙上画龙,人们看见有云雾蒸腾聚集。(《太平广记》卷二一一)高湛很看重他的画,让他住在宫中听候差用,若没有皇上的诏命不得给外人画画,当时人们称他为画圣,但是这个画圣的称号还不够流行。

唐朝的著名画家吴道子,字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因善画而在唐玄宗时被召为内廷供奉,官名为内教博士,后世称他为画圣,比杨子华的名气要大得多。唐代卢言《卢氏杂说》记载说,吴道子有一天到某寺院去探访僧人,那些僧人非常傲慢,对吴道子不以礼相待,吴道子就在寺院中的墙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去。此后,僧人们所住房间里的家具及物件都被牲口践踏得一片狼藉。僧人们气恼不堪,心里明白是吴道子画的这头驴干的,于是就向吴道子赔礼,请求免除祸乱。吴道子就把画在墙上的驴用白灰涂掉,之后寺院里就不再发生牲口捣乱的事情。

与吴道子大约同时代的冯绍正,其画也很有名。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述,开元年间关中一带大旱,唐明皇让大臣敬神求雨却没有一点儿效果,于是就让冯绍正在一座新建大殿的墙上画龙求雨。冯绍正在西边的墙上画一条白龙,蜿蜒盘绕,如腾跃状,还没有画完,风和云就随着他的画笔而产生了,龙的鳞甲上好像出现了水雾,不一会儿,雾气弥漫,雷鸣电闪,所画的龙乘着云气飞升上天,接着阴云密布,真的下了一场大雨。(《太平广记》卷二一二)

唐玄宗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画家韩干,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官至太府寺丞。他最善于画马,堪称一绝。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二记载说,唐德宗建中年间,有人牵一匹马求兽医诊治,说是马的一只脚有毛病。兽医见这匹马毛色鲜亮,骨相健旺,笑着说:“这匹马很像是韩干画上的马,真马中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正好韩干经过这里,看见这匹马,说:“这就是我画的设色之马啊。”他回到家中察看所画的马,有一匹马的一只前蹄子上缺了一块墨,这大概就是所谓马脚有毛病的地方。于是他心里明白,是自己画的这匹马显灵成真了。

唐代马总《大唐奇事》记载说,有个山东人廉广,到泰山上采药遇风雨而到一棵大树下面躲避,半夜时候雨停天晴,他在山坡上信步而行,遇见一位神仙赠给他一支五色笔,对他说用这支笔画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廉广回家后一开始并没有声张,时间长了就不由漏出风声,中都县县令李某得知,逼他用这支笔画画进行验证。廉广不得已,在墙上画了一百多个鬼兵,这些鬼兵就互相交战起来。廉广又到下邳,下邳县县令得知他有神笔,也让他画,廉广就画了一条龙,刚停笔,这条龙就腾空而起,兴云降雨,以致大雨连日不止。下邳县县令认为廉广是在用妖术作怪,就把他逮捕下狱。廉广在狱中向山神求告,夜里梦见山神指点他,他就用笔画一只大鸟,骑在大鸟背上飞出监牢,到泰山寻到原来送给他笔的那个神仙。神仙责怪他不该把秘密宣示于人,以至于自取灾祸,就把神笔收了回去。(《太平广记》卷二一三)这篇故事情节曲折,是典型的志怪小说。

这样的小说类的神画故事,在后世仍然不断出现。元代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二“绘儿能啼”一节记述道,北宋仁宗时有个叫毛绘的遂昌人善于作画,他曾到曾山广仁寺院,在佛殿墙壁一角画了一个妇女给小孩儿喂奶。到了夜间,寺院里的和尚就听见有小孩儿的哭声,感到奇怪。毛绘再来的时候,和尚把这奇怪的事告诉他,毛绘说:“要想听不到小孩儿的哭声,这并不难。”于是他拿笔在那墙角的画上把妇女的画成含在小孩儿的嘴里。从此以后,寺院里的和尚在夜里就再也听不到小孩儿的哭声了。

古代还有不少书中记有画中人的故事,说来更是神奇。唐杜荀鹤《松窗杂记》和五代于逖《闻奇录》所记述的赵颜的故事具有代表性。赵颜是唐朝进士,他从一位画师那里得到一幅画在软布幛上的美女图,那女子十分美貌,赵颜心生爱慕,就对画师说:“人世间我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女子,你如果能让她活,我愿意以她为妻。”画师说:“我本是神画大师,我画的这个女子名叫真真。如果你能够连续百天昼夜不停地呼唤她的名字,她就会应答,然后你用百家彩灰酒灌给她喝,她就一定能活。”赵颜按照画师教的方法去做,女子果然成了活人,和赵颜一同生活,一年后生了一个男孩。孩子两岁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位朋友,向赵颜指出这女子是妖怪,送给赵颜一把神剑,说这剑可以斩杀妖女。真真看见这把剑,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对赵颜说:“我是南岳仙女,同你有一段姻缘。现在既然你怀疑我,我就不能再住在这里了。”说罢就带着孩子上了画。赵颜看那画上,美女如故,旁边多了一个小孩。

明末冯梦龙的《情史》卷九“情幻类”收录了赵颜的故事,又记述了同类故事两则。一则讲的是明朝天顺年间绍兴书生葛棠,狂放而有文才,有一天在书房里饮酒消遣,看见墙上挂着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位桃花仕女,就举杯对女子戏言说请她下来饮酒。当天夜晚果然就有一位女子来到他身边陪他饮酒唱歌。第二天早上葛棠看见画上的那个仕女不见了,过了一会儿仕女又出现在画上,于是他怀疑房中的女子是画上的女子成了精,就把画烧掉了。另一则是有个叫程景阳的老年文士,某日夜间有两个年轻女子来到他的房中,调戏并勾引他。程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不胜风月,就不理她们,两女子就打了他一顿耳光,离去了。第二天,程的儿子们看见父亲脸上有伤痕,询问是怎么回事,程说了夜里发生的事情,儿子们检查房间,发现有一幅古绢画上画有两个美女,心想一定是画上的女子兴妖作怪,就把绢画烧掉了。

像这样的画中女子成精的故事还不止这些,其他笔记小说中也有类似的记述。

笔记小说中记述的画中人的故事,又被后世的文人取作素材,进一步改写为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明代话本《杜丽娘记》写杜丽娘游春感怀,梦中与柳生相爱,竟然伤情而死,她的鬼魂又追随柳生,后来复活,终于与柳生结婚。汤显祖根据这个故事又改编为《牡丹亭》传奇,成为家喻户晓的不朽名作。关于此剧情节,这里没有必要详细复述,但是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杜丽娘临死时留下一幅画像,柳梦梅拾得画像,看到画上的美貌女子而心生爱慕,就把画挂在房中朝夕呼唤,感动得杜丽娘鬼魂出现,这是他们能够结成姻缘的关键。剧中由画结缘的情节,不仅是采用了话本《杜丽娘记》的构思,也是借用了前述赵颜和真真的故事。明代末年,又有吴炳撰作的《画中人》传奇。此剧写广陵书生庾启不满于家庭的束缚,意欲在幻想中寻得理想的佳偶。他凭想象画了一幅美人图,画上的美女竟然和刺史的女儿郑琼枝的容貌相似。庾启对着画上美人呼唤二十一天,美女竟然从画上下来,与他相会,这正是离魂而死的郑琼枝的鬼魂。后来琼枝复活,与庾启结成夫妻。《画中人》的剧情与《牡丹亭》有所雷同,同时也杂取各种笔记小说中记述的画中人故事,加以整合,成为一部通篇以画中人为主要情节的大戏。清代中期地方戏兴起之后,又出现了据吴炳的《画中人》传奇改编的梆子腔剧本《画中人》,今存有嘉庆十年(1805年)抄本,收录于孟繁树、周传家编校的《明清戏曲珍本辑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出版。此剧内容对于吴炳的原作又有很大改动,男主角由庾启改为常明,女主角仍为郑琼枝,剧情作了更多的铺张,但是剧中常明得到郑琼枝的画像并由画结缘而最终成婚则保持了原作的基本思路。地方戏曲的改编演出,使画中人的故事更加广泛流传,也更加为人们所熟知。

话本小说及戏曲中的画中人故事,是原来出现于笔记小说中的神画故事的扩展和演变。综观古代典籍中记述及演绎的神画故事,其中关于画物成真、画人成活的描写,显然是虚幻的,不真实的,甚至是十分荒诞的。但是,神画故事的产生及其演化,却具有一定的历史及人文背景,故事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故事的思想倾向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大众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态。

其一,古籍记述的神画故事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反映了古代大众对于著名画家的绘画成就及其技艺的认同和赞赏。琴棋书画是古代传统认识中的四大高雅艺术,在这四个方面有特殊才能和突出成就的名家都受到世人崇拜和尊敬。当其技艺达到精纯非凡的境界时,他们的作品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大众神化了,其中对画家也是如此。张僧繇、吴道子、韩干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流的画家,他们的画作也就被涂上神话的色彩。人们认为他们画什么就像什么,进而认为他们画什么就能真的是什么。他们的画作在传说中变成神画,这正是古代大众对他们的绘画在予以高度认同与赞赏的心态支配之下加以夸张和渲染的结果。

其二,古籍记述的神画故事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从图腾崇拜到图像崇拜的观念拓展。在人类文化史上,许多民族在远古时期都有过对于某种动物和物件的图腾崇拜,中国古代的先民也是如此。图腾崇拜的对象,在早期大都是实物,后来就逐渐演变为表示某种实物的图像或符号。中华民族最崇拜的动物是龙,但是真实的龙本来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因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崇拜的对象只能以图像与符号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仿制的造型(造型其实是具象的符号)。古代中国人崇拜的动物图腾除了龙之外还有凤凰、麒麟、马、虎、龟、蛇等,马是在现实中存在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之一,人们对于马的图腾崇拜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化情结。因此,画家能画出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的图腾崇拜意识便必然地扩展到他们非凡的画艺及其作品中。传说中张僧繇画龙点睛及韩干画马成真的故事,即是表现了古代人们图腾崇拜意识和图像崇拜意识的融合。

第4篇: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

自相矛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第5篇: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绘本;阅读;赏图;品读;展开想象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持续性差,认识的字有限。经典的绘本是以一流的画作与一流的文字结合,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成,栩栩如生的画面、生动有趣的语言、创意独特的故事,恰恰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绘本阅读,引导儿童阅读图画,学习语言表达,展开丰富想象,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言品质。下面我粗浅谈谈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的教学方法。

一、赏图

图画是绘本的生命,而并非文字的附庸。绘本中的图画,不论是封面、扉页、环衬、正文,还是封底、边框,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文字与图画相互交织,依靠翻页来推进情节的发展。所以,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读图,在阅读过程中不要急于翻页,努力去感受每一幅图带给我们的独特视觉感受和独特的意蕴,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品味细节、感悟文本深刻内涵、发展审美能力等。

在阅读《我是霸王龙》时,绘本的最后一张图是霸王龙坐在小翼龙原来的“窝上”,手里拿着鱼,还闭着眼睛。这时,有些孩子们注意图画上方“划过”的一颗流星。我便顺水推舟地问:看到流星我们会做什么呢?

生:会许愿!

师:他会许什么愿望呢?

生:小翼龙,请你快回来吧!我想和你交朋友啊!我准备了你最喜欢的鱼,等着你回来吃呢!

师:是啊,霸王龙多想小翼龙回来,和自己一起生活啊!从那以后,这只霸王龙还会像以前那么凶暴和可怕吗?(出示封底和扉页)这是书的封底,和扉页中的比较一下,你发现霸王龙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问题,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生:他变了,他的牙齿原来是很锋利的,现在没有了。

师:不是没有了,而是他把锋利的牙齿藏起来了,不再给人凶恶的感觉了。

生1:他原来背挺得直直的,很骄傲的样子,现在背也弯了。

生2:他原来的眼睛是瞪着的,很可怕,现在眼睛是眯着的,像睡觉一样,不可怕了。

生3:他原来不吃鱼的,现在手里捧着鱼,在等他的朋友回来一起吃呢!

……

师:是啊,有了小翼龙的爱,霸王龙完全变了。爱让霸王龙不再凶暴、不再可怕。

二、品读

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教师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在朗读中,读读听听,给予孩子充分时间,使故事内容在孩子脑中形成一幅画,并与绘本上的图画重合、互补。在教师示范朗读后,要逐步引导学生与教师共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让孩子自主选择绘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与画面自我赏读,受到文学语言的熏陶,积累文学的语言。

有人说绘本中的图画是珍珠,文字就是串联珍珠的线。可见,文字在绘本中是穿针引线,或描景,或叙事,或论理,或抒情,或交代时空背景等。总之,文字的存在有其必要性。我们在绘本阅读中,可以先读图再读文字,借助图画理解文字内容。还可以先读文字再读图画,借助文字理解图画。也可以图画文字反反复复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以《长大做个好爷爷》为例,从一开始绘本的格调都很温馨,不论是图画还是文字都让人感受到熊宝宝和熊爷爷感情深厚。但出示左图时,作者笔锋一转,熊爷爷说:“对不起,小小熊,今天我不能出去啦。”但作者并没有讲明熊爷爷不能出去的原因,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熊爷爷是坐在沙发上,腿上还盖上了毯子。而之前呈现的熊爷爷都是精神地站着。因而从熊爷爷的坐姿可以推理出熊爷爷不能陪小熊外出的原因:熊爷爷老了,腿脚不方便了或者生病了等。当熊爷爷再也不会醒来后,熊宝宝哭了,说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好爷爷,就像爷爷那么好。熊爷爷好在哪里呢?我让学生再读一遍绘本,感受熊爷爷好在哪里,由学生各抒己见。还可以联系自己身边的亲人说一说,我的家人好在哪里。这时图画变得丰富,文字不再多余。外在的图文才转化为内在的思维,这两次回读,在故事的关键处重锤敲击,犹如打入两个楔子,让故事在孩子的心田里驻扎。

三、展开想象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人的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在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想象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低年级阅读绘本时,根据文字、画面、情节进行猜测,不仅能读出故事本身,还能读出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想象世界,这样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绘本故事都是作家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故事的方式向读者讲述,文字和图画中大胆的想象、新奇的表达无处不在,这些让绘本本身对儿童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让儿童自己去深入故事,建构故事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孩子就绘本内容猜一猜,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鸭子骑车记》这一绘本也很适用于想象法。一只鸭子骑?多么不可思议的事,但这件事却发生了,刚开始,农场里的各种动物们对它的举动有着不屑、不理解、反对等反映。在此过程中,鸭子坚持自己的做法,车骑得越来越好,最后,农场里停了很多男孩留下的自行车,这群动物也学着鸭子一样骑了起来。在故事的末尾,在鸭子面前停的是一辆拖拉机,鸭子正在对着拖拉机思考呢,接下来,又会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学生兴趣盎然,大胆猜想故事情节,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爱幻想的心理需求。

第6篇: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

在生活中,家长比较强势,孩子往往会弱势:学习马马虎虎,成绩平平常常。好像“强势基因”很难遗传。所以如果父母处处太强了,有时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制造一个情境

儿子三岁后,我就发现他变了,调皮不说,还不时威胁我们:“你再说我,我就生气了,我不洗澡了,不吃饭了,不……”他还经常用哭来博得我们的妥协。我意识到,要考虑对策,教育他了。

一天晚上,给儿子洗完澡后,我对他说:“妈妈这两天穿少了,肩周炎犯了,胳膊都抬不起来,好疼啊!”他果然用小手来给我捏捏、捶捶,还小心地问我:“好点儿了吗?”我说:“你给妈妈按摩后,感觉好多了。”他非常高兴。

每天睡前我都给他讲三个故事,可今天他不想睡,还缠着我讲。我拒绝了,他就又哭又闹。这次要让他得逞了,以后还得了?

我关上灯,在黑暗中诉说自己从早到晚都在忙碌,多么辛苦。说起一些倒霉事儿,我还真的抽泣起来。他赶紧搂着我的脖子,帮我擦眼泪,说:“妈妈,以后我不让你累了。”然后乖乖闭上眼睛,一夜也没叫我。哈!小试成功了。

[画龙点睛]看来,大人在孩子面前示弱还真管用。另外,主动制造些情境,会让孩子更快成长,更有爱心。

你弱他就强

我很怕打雷,以前在孩子面前,我老装不怕。现在我不强装了,雷响时,我就让儿子帮我捂耳朵,儿子这才发现

我怕雷。有一次,他突然跟我说:“妈妈,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一看到闪电你就捂耳朵,因为光比声音跑得快。”原来儿子在父亲的帮助下,查了《少儿百科全书》。有一次雷雨,我照法尝试后,夸儿子的办法管用。儿子得意地说:“听我的没错吧。”我发现,示弱成全了孩子的强大。

有时,我还在孩子面前装得无知。一次红灯时,我故意过马路。儿子一把拉住我,“妈妈,红灯停,绿灯行,现在不能走。”我假装说:“要不是你,妈妈就违反交通规则了。”

[画龙点睛]家长越这样示弱,儿子当老师的欲望越强,逐渐地激发了求知兴趣。

别怕丢脸

老公见状,也经常给孩子讲自己的“糗事”:“五年级时,一次考试我贪玩没复习,结果两道大题不会做。我壮了胆子,偷偷翻抽屉里的书看,然后假装托下巴。本以为老师没看见,没想到考完后老师说班上有人作弊,但他没有点名。我知道老师给我留了面子,以后我再也不敢作弊了……”

第7篇: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

朱仙镇年画的人物造型与真实的人体比例有着很大的差别,“要想画的饱,头大身子小”,这是在朱仙镇民间年画艺人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同时朱仙镇年画人物爽朗矫健,容颜古秀,整体造型透露着夸张浪漫而又粗壮有力的气息。

一、人物造型特点

1、人物的面部

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提到,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可见古人早已对我们教导了眉眼在绘画中的传神作用。朱仙镇年画人物的眉毛线条劲道有力,但又灵动蜿蜒,开头提笔较细,中间停顿略粗,之后再提笔越来越细,眉尾延长接近耳朵,眉形成一条弧线,如同似一轮弯月。虽是简单的一笔,可也包含着运笔的起承转合,在临摹的时候,要注意提笔和停顿的力道,宁拙勿巧,把握它的质朴力量之美。朱仙镇年画人物的眼睛外形如同一把大刀铿锵有力,又如同一条小鱼灵动自由,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为了突出人物可爱的神态,眼睛也经常为双眼皮。眼珠圆、大而黑,炯炯有神。在眼皮上画上一抹橙色,更提亮眼睛生动的神态。

人物鼻子的外形多像不合口三角形,鼻梁从眉头延出,但并不会过长,鼻头大而饱满,鼻翼则简单的往上一提笔,整个线条一气呵成,顿挫有力。人物的嘴角略微向上提,嘴唇厚而饱满,再略施橙色,生动更添几分。

2.手部的处理

朱仙镇年画人物手部的处理不同于现实中手的结构变化,它更趋向于作画人的主观理解和与整体画面的协调统一。手部变化的难度不亚于面部,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同动作的手部表情也不相同,甚是可爱,有的像香蕉,有的像锤头,有的像麻花。手部乍看不像面部,貌似没有固定的程式可寻,但是画多了也不难看出,手的基本特征还是遵循着它一贯质朴、粗狂、有力、方圆结合的风格。

3.身体的结构

在朱仙镇年画中,人物的身体多以正面和四分之三侧面呈现,这点也和面部的表现是基本一致的。在很多年画中,可能会看到从衣领延伸到腰间的一根中线,这条线对于把握人物的身体动势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就是身体的中轴线,根据中轴线的转折变化,来调整人物的动势姿态,那么表现出人物的形就有七分像了。同样,这条中轴线也会出现在下半身,来标示人物宽大衣物下腿部的动态变化。

4、衣纹的处理

因为衣服附着于人体之上,所以衣纹的变化是根据人体的动势走向来变化的。衣纹主要变化的地方多为关节处,如,肩部,肘部和膝部,以及腰部。衣纹的处理也不同于现实,更加夸张概括,寥寥数笔就可以表现。衣纹的线条中,迂回弯曲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直线或者弧线,显得干净利落。

二、画面构图特色

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说到: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这是在说画的位置安排,也就是构图章法很重要,必要加意经营,多用脑筋,以求妥当。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构图要素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决定了整幅作品的精神状态。朱仙镇年画在构图中最大的特色就是饱满,并以此为美。在它的画面中,人物造型主次分明,安排巧妙,画面饱满紧凑,多为上空下实,又在画面留白处多添装饰性吉祥纹样。题款作为画面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同样,朱仙镇年画独特的题款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在欣赏朱仙镇年画的时候,画面中经常会出现“天成”、“曹家店”、“天義德”等字样,这是年画店的店号;还有一些,把故事中人物的名字也列在人物的旁边,如“匡忠”、“陈秀英”等;另有一些,也标出画面故事的题目,如“铁弓缘”、“二进宫”等;还有些在画面中出现吉祥如意,祝福的辞藻,如“花开富贵”、“满载而归”等。这些题款的位置基本都是在画面的空白处出现,起到补充画面留白和标注故事的作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形式,反倒很有味道、有稚拙趣味。在一张名为《富贵满堂》的年画中,故事的主旨“富贵满堂”这四个字就出现在画面正中的门楣之上,既是牌匾上的题字,但是又点了主题,有“一语双关”之妙;同样,在《钟馗镇宅》中,“钟馗”和“镇宅”分别排在左右,以取对称之势,并写在红框黄底之上,也是别有一番味道。

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人物与画面构图分析之后,不难看出其人物造型特点充满了原始质朴的力量之美,构图彰显饱满厚重之感。朱仙镇年画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今后进行艺术创作学习与研究时可以借鉴的一片肥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

2.沈泓,《朱仙镇年华之旅》,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年1月

3.程锋利,《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形式特征研究》,中国知网2010年06期

4.王树村,《戏出年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5. 沈泓,《朱仙镇年华之旅》,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年1月

第8篇: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

《龙猫》是宫崎骏导演在1988年执导的一部杰作,他再次用平淡的故事情节加上人类深沉的情感,再配上优美而又神秘的大自然打动了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龙猫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龙猫电影观后感1孩童纯真的笑声,小溪流水的叮咚声把我带进了电影里的世界。有如迎面吹来的一股清新的风,自然的开场让我眼前一亮,心情瞬间变得愉悦明朗起来。我仿佛坐在小桥流水旁,卧在蓝天白云间,放眼望去,是一棵好高的橡树,一大片芬芳的花田,主人公小月和小梅姐妹俩在快乐地奔跑着。

故事开始了。一天早晨,妹妹小梅跟踪两只毛茸茸的小龙猫来到了一棵大橡树的树洞里,在那里,发现了一只大大胖胖的龙猫,它的肚子像一张温暖的白色小床,看上去舒适又柔软,它睁开睡眼的样子让本来就天然呆的它更萌了。初见龙猫的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它呆萌的外表,对小梅真是无比羡慕:此刻的她正趴在大龙猫软绵绵的肚皮上香甜地睡着了。

可遗憾的是,等小梅醒来时,大龙猫已经消失不见了。不过我相信他们还会再见的。果然,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小梅和姐姐小月在车站等车,突然看见一只头上扣着荷叶的大龙猫也站在一旁等车。小月把一把伞借给了龙猫,龙猫友好地对她们咧嘴一笑,送给她们一个棕子形状的东西,里面包着许多橡树种子,然后龙猫就登上了自己的专属列车——神奇的山猫列车先离去了。我总也忘不了这个片段:龙猫撑着伞站在一旁,眼神依然呆萌极了,小月背着小梅站在它的身边,这样的场景真是温暖而美好啊!

姐妹俩和龙猫成为了好朋友,龙猫利用他神奇的力量,让姐妹俩大开眼界。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龙猫施展魔法,让小月和小梅埋下的种子抽出小苗,长成大树,然后带着她们飞到夜空中,去寻找麦苗的梦,去寻找夜空的梦……

临近尾声,龙猫召唤来山猫列车,帮助小月找回了迷路的妹妹小梅,还 载着姐妹俩去了离家很远的医院,给生病住院的妈妈送去祝福。

电影在美梦一般温暖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而我还 是意犹未尽,好长时间里,我都在呆呆地痴想着:我能遇见龙猫吗?我能遇见龙猫吗?

也许龙猫不是一个美妙的梦境吧,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憨厚友善、乐于助人、可爱呆萌、拥有神奇的魔法……只要你愿意,它随时就会出现在你心里,带你飞上繁星点点的夜空,编织有着星夜气息的美梦……

它是我心中的正能量,它是永远的龙猫!

龙猫电影观后感2童年是一个现实和童话交织在一起的美好时期,长大以后想起来,有时真的分不清哪些事情真的发生过,哪些只是自己的幻想。

这话是我在看宫琦峻的《龙猫》时想到的。很久没有看动画片了,原因是我对现在的动画片感到失望:《四驱小子》和《数码宝贝》商业味太浓、《校园怪谈》太恐怖、《蜡笔小新》、《加菲猫》虽然生动,但那是给成人看的,和童话故事不搭界,让人看后找不到儿时梦想。我一度以为在动画片里,童话已经死了,直到看了这部《龙猫》。

小月和妹妹小梅在妈妈住院期间跟随爸爸搬到乡下的新家,虽然这里的房屋都已经破旧,但却有清新如画的田园风光和高大得难以想像的樟树伴随着他们。一天,小梅在大樟树的树洞里发现了一只小山一样肥肥的憨态可掬的龙猫,故事就此展开……

如果你儿时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话,就算不爱看童话也该看看这部片子,我保证它不会让你失望,这部动画片有太多情节是你曾经过的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带着弟弟妹妹在野地里疯跑、到小河沟捉小鱼和蝌蚪、在田里掰玉米、吃用井水冰过的黄瓜、骂得妹妹哇哇大哭后她还屁颠屁颠像小尾巴似的跟在你后面……甚至连下雨和躲雨的场景都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

宫琦大师一贯以充满人情味的画风和细腻的笔触著称动画界的,这部《龙猫》堪称其风格卓著的典范,在他亲手绘制的片子里,没有变形机器人,没有打败恶魔拯救地球的责任义务,没有在女孩摔倒后露出她的三角裤,只是简要平和地讲述了一个温馨浪漫故事,却告诉了人们什么叫真正意义的童话,就像山泉般清冽,让人沉醉,让人欣悦,欲罢不能。

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故事中,大龙猫的出现从始至终都只有小月和小梅看到过,甚至在小梅拉爸爸来看龙猫时,不但龙猫,连树洞都不见了。龙猫真的有吗?还是仅仅是幻想和作梦?8岁的小月和5岁小梅坚信是有的,可她们长大以后还 这样确定吗?

最让我感慨的情节是小梅独自去探望住院的妈妈,却在途中迷路了,为了找她,心急如焚的小月坐上了大龙猫召来的有10条腿的龙猫公车,当猫车在田野间飞驰,从大人身边驶过时,大人们根本看不见它,只感到有一阵风掠过。

是什么遮住了成年人的眼睛,让他们视而不见?

现在的我们,眼睛还 能看到童话吗?

龙猫电影观后感3“在我们乡下,有一种神奇的小精灵,他们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居住在我们的身边嬉戏、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们的,据说只有小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可以捕捉他们的形迹。如果静下心来倾听,风声里可以隐约听到他们奔跑的声音。”

这是著名动漫家宫崎骏小时候听到的传说,同时真是这个传说铸就了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龙猫》,创造了那一只可爱善良,亲切无比的森林守护者——龙猫。

在宁静的乡间夜晚,立在顶端树梢,吹着笛子的龙猫。幽幽的月光倾泻下来,伴随着鸣笛,游荡于每家每户。龙猫就是这样无声无息、默默无闻的守护着大家。没有华丽的色彩,一切都是淡淡的自然的,甚至乎,有一丝的感伤。

龙猫,只有天真无邪、淳朴的小孩才能看见。

然而这样的小孩越来越少。

神秘的树洞里,可爱的龙猫在呼呼大睡。天真的妹妹掉到它身上,与它一同玩耍时,所有关于童年、关于孩子的天真想象都出现了——相互瞪眼、开心交流、咧嘴大笑、相互抚摸、一同睡觉……孩子总是愿意通过身体的试探去认知新事物,这便是孩子的特点。

还记得那一段,也是我最喜欢的。

夏夜月明,种子迟迟未发芽。这一夜,龙猫出现在花圃旁,绕着花圃旋转起舞,姐妹二人也尾随着起舞。树芽从土壤中冒出,然后泄洪般相继涌出,硕壮的树干一路呈蛇形向天空延伸,茂盛的树冠越过屋顶向远处趋伸,形成一颗犹如保护伞般的大树。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有一颗绿树,树冠盖下来可遮住屋顶,如门兵保护着自己心爱的家、亲人、朋友。也许有些孩子会想当这棵树,用自身去保护自己心爱的人事物。

孩子本应是最淳朴天真的生物,但经过社会利益所熏陶,本性再善良也会变。

守护天真,珍藏淳朴、爱护孩子,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大人不会对着头顶的一片树叶好奇,而孩童会想要跳起来抓获,这便是不同。感谢宫崎骏让我对头顶飞落的树叶好奇。

“如果静下心来倾听,风声里可以隐约听到他们奔跑的声音。”有机会也去乡下看一看麦穗的舞蹈,听一听风的歌声,坐在木篱上静心倾听,说不定你可以听到身旁的龙猫的呼吸。

龙猫电影观后感4简单的故事,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孩子搬家,母亲住院治病,两个孩子盼着母亲回来。搬到新家后,两个孩子遇见了自我画册上的龙猫,和龙猫度过了几个愉快的时刻,最终在龙猫的帮忙下,姐姐找到了妹妹,并且确认母亲很快就要回家了。以上就是大致的故事情节,所以这部电影也仅有短短的86分钟,完全没有《千与千寻》中的那么复杂,给人一种简单的满足。

但这部电影评分很高,应当完全不像情节这么简单。宫崎骏在其中表达了太多的东西,按照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思维,我能够从中看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邻里之间的和谐,孩子对母亲的爱,姐姐对妹妹的爱,父亲对孩子的爱,还有小男孩对小女孩的那种害羞和腼腆。

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完美的东西,但却是用如此简单的方式反映出来,简单的让人震撼而又觉得无比真实。在那个年代拍出的这么一部电影,隔了这么多年依然能一次又一次的给人感动,并且会一向流传下去。

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小时候呢?想起了家乡那广阔的田野,想起了那淳朴的乡亲,想起了午后和小伙伴一齐去钓龙虾,想起了和外婆一齐挖猪草……这是田野,是农村留给我的记忆。那时的生活如影片中看到的那样是简单的,但却很幸福。

除了大主题以外,宫崎骏对电影的细节处理很到位,从人物的表情,穿着,甚至反光镜中都能看到最贴合实际的情景。不明白这部电影花了多少时间构思,多长时间制作,多长时间处理每一个细微之处。

其实这部电影中关于龙猫场景的并不是很多,不明白有没有人看见这个电影题目会觉得有困惑。在我看来,龙猫只是一种象征,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也许就是小时候那些最好最好的记忆。

龙猫电影观后感5《龙猫》是日本漫画家宫崎骏的漫画改编来的一部动画电影。虽然电影只是平和地讲述了一个温馨、天真的故事,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真正的童话。

传说,在宫崎骏的家乡,有一种神奇的生物,他们居住在我们的身边嬉戏、玩耍,可是普通人看不到他们,仅有小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才能够捕捉到他们的形迹。如果静下心来倾听,或许在风声里能够隐约听到他们奔跑的声音。

整部电影就是围绕这个传说展开的,女孩小月和妹妹小米跟着爸爸一齐搬到了乡下的新家,秀丽的田园风光使她们体验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欢乐。在神秘高耸的老橡树洞中偶遇龙猫,它像小山似的、胖胖的,十分可爱,姐妹俩就和龙猫交了朋友。龙猫带她们在田间飞翔、跑到树梢上吹笛子、光着脚打着伞在雨中听雨……

这一切一切也许只是小孩子心底纯真的梦,亦真亦幻,却倒映出完美的心声。

第9篇:画龙点睛的故事范文

一、标题探究的题型

1.探究标题意蕴

“××”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如:《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2011年山东卷)再如:《锈损了的铁铃铛》。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2011年四川卷)

2.探讨标题作用

“××”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如:《洗澡》。“洗澡”作为这篇小说的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2010年辽宁卷)

3.探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

把标题“××”改为“××”,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如:《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2009年浙江卷) 再如:《血的故事》。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适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二、解题思路与方法

1.意蕴类解题思路与方法

意蕴是文学作品中渗透的理性内涵,即事物的内容或含义。比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出某种人生的情义或者某种哲理。小说标题的意蕴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联系紧密。如上述2011年山东卷例题。

该题借助对小说标题意蕴的理解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地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题目给出了多个探究方向。

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探究小说标题的丰富意蕴,要紧扣文本,把握小说基本情节,认真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2.作用类解题思路与方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的灵魂。由于地位突出,作者会反复斟酌,标题往往是“照亮眼睛的灯笼,引导航行的灯塔”,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如上述2010年辽宁卷例题。

参考答案: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世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作用类标题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首先,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如《故乡》是以地点为题,小说标题的作用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提供事件发生的范围,渲染环境氛围。

其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如《项链》、《药》是以物件为题。

再次,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是以形象特征为题。

3.更换类解题思路与方法

小说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或主旨的艺术提炼,对是否更换小说标题的探究,不要求观点统一,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如上述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例题。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表层含义);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脉的故事”(深层含义);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和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情节与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构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结构);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主题)。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

①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或起到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双关的作用。

②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

③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④替代的题目有缺点。

另外,高考文学类小说阅读考查中,对小说标题的意蕴内涵、作用、更换的考查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