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黎族地区的茶文化探析

黎族地区的茶文化探析

在1824年,一位名为勃鲁士人,于印度阿萨姆发现了野生大茶树,随后印度便宣称茶树原产该国,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不绝于耳。可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原苏联生物化学家杰莫哈节对茶树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茶树的合成儿茶素的情况有着极大的差别,原始的野生型茶树合成简单儿茶素能力较强,进化的栽培型茶树合成复杂儿茶素能力较强,这一发现对茶树的属性可以作出判断。人们后来依据原苏联学者科研成果的理论,提供了大量的生化分析材料,从而断定我国云贵高原的野生型大茶树属于原始型,而印度阿萨姆茶树的儿茶素组成比例与普遍栽培茶树类似。两者相比,谁先谁后,一目了然。更有戏剧性的是,在晚于杰莫哈节研究成果问世的1981年,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贵州首次发现了茶籽化石,经考古学家鉴定,该化石为四球茶种子,其地质年代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之间。这一最具有说服力的科学论据,让茶树原产地在印度的论调就不攻自破了,持续100多年的茶树原产地之争便销声匿迹了。

唐代陆羽(773-804年),于公元8世纪60~70年代撰写了《茶经》一书,该书内容丰富,若按现代茶学的分科,它已涉及茶树形态学、茶树生态学、茶树栽培学,以及茶叶的加工、分类、评审和茶叶的历史文化等。《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文化的学术专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世界茶学的创立。中国唐代陆羽就是世界茶学的开山祖师,所以,他被人们誉为“茶圣”,这自然是情理之事。《茶经》一书,作者根据他对茶文化的考察,谈及茶的起源,茶树的栽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系统介绍茶叶采摘制作的工具、工序和使用方法等。书中重点描述唐代饼茶的采摘、加工与品质鉴别,以及人们煮茶、饮茶的器物、使用的方法和相关环节的要领,对于茶质品味,作者从色、香、味几个方面分析论述,提出标准。《茶经》作者对我国有关茶的历史文献,从上古至唐代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编辑成文,总结了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让人们从中看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茶经》一书的内容,还涉及到中国当时茶区的分布,并对各地区茶叶品质的特色逐一评价。总之,内容极为丰富的《茶经》,为我国后世对茶学的研究、创建和发展茶学科,以及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悠久的茶文化,不仅培育了“茶圣”陆羽,产生了世界第一部茶文化学术专著《茶经》,而且还充实和丰富了我国的古代文献。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茶”之一物就进入了古籍之中。西周周成王元年《尔雅•释木篇》曰:“槚,苦茶(即指茶)也。”在《尚书•顾命篇》载云:“王三宿,三祭、三诧。”所谓“诧”就是指茶。这里除了对“茶”的记载而外,还谈到茶叶用于祭祀的作用。西周之后,历代文献,对“茶”皆多有记载,因历史久远,史实甚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国古籍对“茶”的记载,正好客观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茶树、栽培茶树、制作茶叶、利用茶叶、开创中国茶业的光辉历史。古籍所载的史实,陆羽《茶经》的问世,两者以不同的形式,都用事实雄辩地说明茶文化的故乡在我们中国、在祖国神州大地。

我国古代的丝绸文化,早已誉满全球。如今,当人们一提起“丝绸之路”四个闪光的大字,自然就忆念起祖国古老而灿烂的丝绸文化。在古代,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皆取陆、海两道西运,其实当时的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亦多是走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丝绸之路为促进亚、欧、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样,我们祖国也有一条畅通中外的茶叶之路,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传遍世界五大洲。我国古代的茶叶之路,也是取陆、海两道,只不过路线有别。陆路以山西为枢纽,穿越蒙古高原、西北利亚,转往欧洲的国际商路。另有部分茶叶经陕西、甘肃和新疆输往印度、阿富汗等国家。海路是经当时华南沿海各对外通商港口,穿过南海,绕过马亚半岛,到达南亚各国,若再前行就经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转往西亚及欧、非两洲各地。中国茶叶进入欧洲各国,其路径一般都是取陆道,穿越蒙古高原北上,再转往欧洲的国际商路。如1618年中国公使携带茶叶前往俄国朝廷,其行程就是取道这条路线。中俄于1689年订立尼布楚条约后,大量中国茶叶也是经由蒙古运往俄国的。在海路上,在上世纪中期,印度印西亚的茶叶产量曾在世界一度排到前几位,该国茶业的开发,就是从海道运回中国茶籽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茶叶开发较晚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都是在中国购买茶籽,然后从海路运回本国兴办茶叶。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茶叶之路,如同彼时的丝绸之路,为把中国的茶叶或丝绸,以及古老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友好往来的国际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茶文化作为辐射源,已是光耀五大洲。我们特别要提及的是,中国的饮茶风俗和品茶艺术,可以说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国家吸收了中国的茶文化,形成本国的饮茶习俗。在这方面,日本是最为典型的事例。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该国逐渐兴起饮茶的礼俗,进而形成一整套固定的程式,体现讲究“和、敬、清、寂”的茶道基本精神。日本茶道被视为日本民族文化特征之一,从古传承下来,至今仍为人们一种时尚的饮茶礼俗和精神信仰。在英国的饮茶嗜好,遍及各个阶层的人们。英国人喝下午茶,成了全社会的饮食习俗,人们也把它视为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茶会是巩固大学里的重要社会组织之一,师生之间的交往,学术问题的讨论,往往就在茶会进行。中国茶文化在国外不仅对老百姓、富贵人家颇有影响,而且还引起一些国家的王氏极大关注。据说18世纪时的一位瑞典国王(古斯托夫世),下令在已被宣判终生监禁的犯人中,挑出两人来试验喝茶与喝咖啡对身体影响的结果,试验表明两人中坚持长期喝茶者要比喝咖啡的那位人多活了30年,即是喝咖啡者早死了30年。这也许是一则笑话,但也是饮茶的一则佳话,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良好声誉,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海南黎族地区茶之溯踪

茶树原产于中国,我们祖国是茶的故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海南黎族聚居于五指山区,这里的土质和气候适宜茶科植物的滋生、成长。五指山区的茶树与其他绿色植物群落,在世世代代黎族人民的守护下,染绿山区的山山岭岭,造就了极为丰富的绿色资源宝库。在五指山区广泛流传着这样一条民间谚语:五指山是百宝箱,百宝箱里百宝藏。五指山的茶树,就是“百宝箱”中的一大宝物。自古以来,黎族人民与五指山的茶树相伴相随,茶在黎族地区具有久远的历史。有关五指山水满茶来历的传说,早已传递出这方面的信息。相传很久以前,家住五指山的猎哥与黎妹,两人自幼相好,长大喜结良缘,成了一家人。猎哥长得腰圆膀粗,臂力过人,能射一手好箭,常上五指山打猎,每次都不会空手回家,不是扛回山猪野鹿,就是提回一串大大小小的雀鸟,乐得黎妹笑呵呵的。黎妹才貌出众,勤劳善良,灵巧的双手,擅长纺织绣。这对青梅竹马的青年夫妇,生活过得甜甜美美。有一天,猎哥进五指山打猎,不幸染病上身,回到家里头昏脑胀,四肢乏力,躺在床上起不来。黎妹忙着四处找来一些草药,一连几天煮水给猎哥唱,但仍不见病情好转。正当黎妹焦急的时候,一天夜晚她接到菩萨的托梦,说是在五指山老林深处,长着野茶树,树上的绿叶是清甜味,采回野茶叶泡水喝,可以帮助猎哥治好病。黎妹醒来一阵心喜,盘算着如何采回五指山老林深处的野茶叶。后来,黎妹历尽艰辛,好不容易采回来了五指山上的野茶叶,用它煮水给猎哥喝。猎哥的病情一天天地减轻了,连续服用一些天后,身体恢复了健康。从此,水满人种起了水满云雾茶。可见黎族先民栽种茶树,古已有之。

在现今五指山市水满乡的水满村,还有“水满百年茶树王”之称的茶树。世代传承的水满茶,经过多年的培育栽种,如今已成为五指山的品牌茗茶。其实,海南岛上栽种茶树的史实,早有古籍记载。唐代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对当时我国产茶地的分布,从大的范围分为剑南、山南、淮南、浙西、浙东、黔中、江西和岭南8大茶区。从现今的省区划分,当时茶区遍及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和贵州等省区。《茶经》一书对茶区所述,只是一个概略的统计,就当时的条件而论,难以做到精确无误,书中遗漏是难以避免的。但就海南黎族地区茶树的滋生、成长而言,若从陆羽《茶经》所划分的8个大区看,海南在岭南范畴之内;若以现今省区观之,海南建省前隶属广东所辖。如此看来,海南黎族地区在《茶经》问世的年代就有茶树栽种的史实,是不容质疑的。而前文讲述水满茶来历的民间传说,它对证明黎族地区古代种茶也是一大佐证。总之,海南黎族地区栽种茶树始于千年之前,这样的溯踪应是符合情理的事情。在其他相关的古籍中,也为我们溯踪黎族地区茶史提供了有关的资料。东汉时期的《桐君录》有这样的记载:“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通夜不眠……。”《琼山县志》载云:“苦增茶,树若刺桐,丛桂,叶大而涩,其味最苦,俗常以之和茗烹。”上述古文献所提及的“瓜芦木”与“苦增茶”,后经专家考察发现,实际上就是遍布五指山、七仙岭、吊罗山、霸王岭和鹦歌岭等地野生苦丁茶树。这种“苦丁茶”在黎族民间早已广为饮用,其时限可追溯到2000年以上。①黎族群众把它视为珍品,它不仅可以亦茶亦药,而且还是人们婚配中不可缺少的礼物之一。这是黎族地区茶溯踪的又一史实,它也从一个方面说明黎族地区种茶、饮茶有着久远的历史。

黎族地区茶的类型

从黎族地区茶的滋生成长,到茶业的逐渐发展和兴旺,这里茶的类型可归纳如下几种:

(一)野生茶。前面对黎族地区茶的溯踪,让我们已经知道五指山区滋生成长的野生茶,当是黎族地区最早最具代表性的茶。论五指山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与前文提及专家在云南发现原始型野茶树王地区相似;从古文献记载看,无论是陆羽的《茶经》,还是东时期的《桐君录》和晚后问世的《琼县山志》,皆提供了黎族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史实;至于民间流传的水满茶来历的传说,无疑也是这方面的佐证。

(二)苦丁茶。黎族地区这类茶的起始实属野生茶,后来被黎族百姓识知、了解,开始了苦丁茶的栽种繁植。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谈到了苦丁茶的性能:“……煮饮,止渴明目除烦,令人不睡,消痰利水(即利尿),通小肠(即治结肠炎),治淋,止头痛烦热,噙咽(即去痧利喉),清上膈(即清沛)。”苦丁茶如此多的功能,令百姓把它当成宝物。所以,在我国不少地区,人们都把苦丁茶作为茶药两用,已有千百年的饮用历史。在黎族地区,人们也常用苦丁茶治病。村寨中的草医、老人都常上山采摘苦丁茶,将它一束束地捆扎起来,放在灶台上烘烤,治病就取出适量的苦丁茶煮水饮用。这种茶药两用的苦丁茶,遍及五指山区。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学者刘国民博士,在他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五指山区许多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都可见到苦丁茶,而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还发现了一株树高42米的野生苦丁茶。这株古老的苦丁茶树,是海南岛内和全国迄今为止的最高大的苦丁茶。由此看来,可以说黎族地区是苦丁茶的盛产之地。

(三)绿茶。这是黎族地区茶业的主打产品。千百年来,黎族人民都有种植椰树、槟榔的优良传统,他们同样也喜于栽种茶树,种茶饮茶是他们世代沿袭的古老习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黎族人民种茶不只是自用,还成为他们增加经济收入一种绿色产品。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芳香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吴理文,为开辟财富,组织群众整理地块,购买茶种茶苗,学习种茶技术,把种植绿茶、发展茶业,作为树民致富的新途径,收到了良好的效益。黎族地区各市县均有农场,不少农场兴办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园,从事茶业经营。近些年来,当地的农民与农场职工联合,政府与农场互动,种茶产业逐年扩大。白沙茶厂、五指山茶场等国营企业,引领黎族地区的茶业不断开拓新的局面,“白沙绿茶”被人们誉为“海南一绝”,五指山云雾绿茶也是海南特产之一,畅销茶叶市场。如今,种植绿茶,成为黎族地区发展绿色经济,推动民族经济社会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其他茶叶品种。在黎族地区发展茶业的过程中,红茶品种曾经兴盛一段时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国家计划,先后在通什(现更名为五指山)等地建立了国营农场,兴办红茶是农场的重要产业之一。那时中国茶叶出口的当家品种,其中就是产自海南的“红碎茶”。五指山茶场因盛产“红碎茶”,并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一时名扬海内外,成为全国十大茶场之一。后来,因茶叶市场和茶价的变化,“红碎茶”出口锐减,生产随之萎缩,逐渐被绿茶取代。海南黎族地区在大力发展绿茶的过程中,有机茶品种也渐渐生产问世。据《海南日报》2009年8月23日报道:五指山市水满乡茶场在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专家指导下,经过多年的种植试验,终于种出有机茶。这是一种高山乌龙茶,它是用福建武夷山乌龙茶和海南五指山黎家茶嫁接而成的。五指山下种出的这种乌龙茶,因每斤茶叶都让茶虫撕咬过,其产量低,但却产生一种特别的芳草香。据海南省农业厅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人评介,这个品种的有机茶,有望成为海南高端茶叶的代表。

黎族地区茶业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极为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引导各民族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黎族地区的茶叶生产,一直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合理利用当地的优质资料,走改革创新之路,兴办山区茶业,发展绿色经济,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开拓了五指山区茶业日渐兴起的可喜局面。如今,黎族地区的茶业,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特色产业。

(一)早期的茶业发展。早在上世纪50年代,黎族地区就迎来了发展茶业的大好良机。茶业专家看好黎族地区兴办茶业的自然优势,政府注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经济,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制定计划,于1959年在海南选点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当时的通什(现更名为五指山)、岭头等地创建了国营农场,率先兴办茶业。那时是选用黎族本地的野生大叶茶种,与从云南引进的阿萨姆大叶良种,将两者进行繁殖,让人们看到兴茶富民的希望。在通什等地伊始兴办茶叶的年代,茶叶市场时兴红茶。从市场的需求出发,通什等茶叶生产基地着重从事“红碎茶”的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当时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产品,就是这种“红碎茶”,它被誉为“当家产品”。通什茶场随之跻身全国十大茶场之一。这里生产的优质“红碎茶”,不仅远销欧美、中东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还登上了伦敦的拍卖市场。有资料显示,在我国茶叶贸易的高峰时期,一年出口“红碎茶”的金额就多达100万美金,为国家赚取了不少的外汇,也为黎族地区的茶业发展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什产销的“红碎茶”,一时名扬海内外,引来各路茶商纷至沓来,到这里淘金取宝,学习“红碎茶”的制作经验,当时的通什茶场一派兴旺景象。但是,时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国际茶市的变化,通什“红碎茶”生产的火红局面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红碎茶”出口锐减,其生产日渐萎缩,茶园面积逐年减少,从1993年种植的12万亩,大减一半以上,到2000年就只存留约5万亩茶园了,其产品自然随之大幅下降。①从此,通什“红碎茶”生产走向了低谷。

(二)另辟溪径,谋求茶业新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黎族地区的茶界人士和广大茶农围绕市场改变观念,他们当机决策,果断行事,转向开发绿茶生产,以绿茶取代“红碎茶”。五指山茶场曾有过昔日生产“红碎茶”的辉煌,但他们没有因“红碎茶”的急剧变化而丧失创业的精神,广大茶农把昨天的成绩当成零的起点,激发自己另辟溪径,寻求茶业的新发展。茶场即刻转向高品质绿茶生产,茶农们艰苦奋斗,开辟绿茶园地,在短短的两三年内,种植绿茶数千亩。五指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五指山茶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所以,五指山的绿茶产期早,每年元月份就有早春茶上市,成为全国最早的春茶。在20世纪末和新世纪之初,五指山茶场生产的高品质绿茶,连续数年成为王府井百年老字号吴裕泰茶庄的畅销茶,其价格与平时相比要高出3倍。茶场和广大茶农由此看到发展绿茶的希望,激发了人们种植绿茶的热情,一时间,黎族地区掀起了种植绿茶的热潮。

黎族地区的相关茶场,这时纷纷制定兴茶规划,更新老劣茶树,开辟绿茶园地。其间,白沙农场的茶业发展步伐较快。白沙绿茶生产,经过几起几落之后,时至2004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白沙农场以茶园产权拍卖为契机,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突破,数千亩白沙绿茶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茶业领域这里是全国唯一的现代农业示范农场。白沙农场和广大茶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奋发兴办茶业,精心培育绿茶,在“白沙绿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殊荣之后,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会同省农业厅、农农垦总局,组成专家对白沙农场建设的部级“白沙绿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考核验收,取得圆满成功。白沙农场在建设部级“白沙绿茶标准化示范区”的过程中,绿茶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使“白沙绿茶”成为海南省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特色农产品。“白沙绿茶”由此焕发生机,其产品畅销市场。特别是白沙农场开发的绿芽、毛尖、高香和绿螺等多个系列名优产品,俏走市场,在华南茶市甚受青睐,成为人们的抢手货。不仅如此,白沙绿茶还远销祖国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黎族地区茶业经过新一轮的发展,开拓新的局面,创造了被世人誉为“海南一绝”的“白沙绿茶”,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一大品牌。如今,“白沙绿茶”还有发展的空间吗?答案是肯定的。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不少特色资源与“白沙绿茶”相关联,比如“天外飞仙”的陨石坑,丰富多彩的黎族苗族文化,素有绿洲之称的生态旅游文化等,这些特色资源都还是原生态的,若将它们合理有序开发,并服务于当地茶业生产,无疑将拓展茶业的发展空间,推动“白沙绿茶”再上新台阶,得以飞跃发展。(本文作者:陈兰 单位: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