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自信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浅议

文化自信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浅议

【提要】中国传统道德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大学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创新理念和方法。其中,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内容的两重性是前提,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关键,反对“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复古主义”错误思潮是保障。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关于中国传统道德的相关问题,有助于青年人树立和坚定中国道德自信和中华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中国传统道德;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道德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能否创新性地引导其正确认识和处理关于中国传统道德的相关问题,既关系到大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也关系到青年人中华文化自信的树立。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内容的两重性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和源头,对推动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道德内涵丰富、体系庞大,但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它却是一个明显的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它包含许多“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另一方面,它也包含一些具有明显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不适应时展和现代人需求的内容,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糟粕。对此,我们自身必须首先有明确的认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大学生充分阐明这一点,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中国传统道德既是宝贵财富,也非完美无缺,既有其价值和意义,也有其不足与缺陷。对于精华的内容不吝溢美之词,对于糟粕的内容不做遮掩搪塞,这种对于中国传统道德内容两重性的正确认识,恰恰是树立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中国传统道德内容两重性的正确认识,能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育过程中,针对中国传统道德内容的两重性,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一分为二地来看待,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具体来说,一方面,对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要积极地予以继承和弘扬,并结合新的时代和条件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比如,中国古代孝道思想中“孝敬父母”“尊老敬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理念和做法就属此列。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糟粕,要果断地予以剔除和抛弃,并借此实现中国传统道德的自我革命。比如,中国古代孝道思想中“埋儿奉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等理念和做法即属此类。归结起来,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内容的两重性,要求我们采取批判地继承的原则,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不断推陈出新,这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自信的具体体现。

二、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是在古代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的,其内容必然存在着与现实生活不相适应之处。这要求我们在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时,必须引导大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将其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将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并结合现代生活进行新的诠释和阐发。比如,作为封建伦理道德体系的支柱,“三纲五常”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然而,对待“三纲五常”其实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可以从中挖掘出中华传统美德的积极因素。首先,“五常”是五种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对社会各阶层所有人的要求,是早已深入人心的中华民族独特道德品性,在今天仍有重大意义。其次,即便是“三纲”,一方面,它着力表达的是社会和人生之大纲,而纲举目张是理家治国的关键;另一方面,它在一开始并没有绝对服从的意思,而是强调双方关系中义务的双向性和二者的良性互动。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释,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坚定大学生的中国传统道德自信和文化自信。道德的发展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离不开前人所创造的道德文明成果。这要求我们在对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美德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全新阐释的基础上,用中国传统道德中丰富的美德资源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体来说,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面向大众、服务人民的原则,使传统美德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人伦日用的化育功能。比如,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就是在总结我国古人职业美德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虽然我国古代并没有明确的、适用于各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各行业在长期演化中都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职业道德要求,人们为官、经商、治学、行医等都有所谓的“道”,这些“道”的核心内涵对今天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这种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坚定中国传统道德自信进而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

三、反对关于中国传统道德的两种错误思潮

一方面,要坚决反对“道德虚无论”的错误思潮。“道德虚无论”者对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和糟粕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鉴别,他们只看到了传统道德中糟粕的内容,并由此以偏概全地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全部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他们往往着眼于中国传统道德中某些不适应现代人道德观念的具体规范和个别事例,并以此为据、推而广之,进而从整体上否定中国传统道德。他们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在今天已经从整体上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全盘否定、全部抛弃。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道德虚无论”只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和特殊性,而否定其一般性和普遍性,实际上割断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有自己发展的历史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传统道德正是其源和本。“道德虚无论”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全盘否定,事实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予以否定的直接体现,这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和坚定是非常有害的。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道德复古论”的错误思潮。“道德复古论”者对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分辨,他们只看到了传统道德中精华的成分,并由此不假思索地认定中国传统道德全部都是永恒正确的真理。他们常常抽象地强调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及其现代适应性,对传统道德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要求和表现,有意选择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他们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是未经工业文明扭曲的自然道统,它代表着真实和纯粹,意味着返璞归真,因此必须统统接受、全盘吸收。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道德复古论”只承认其一般性和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实际上是否定了道德的历史和发展。果真如此的话,我们把传统道德直接“拿来”就行了,就没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了。“道德复古论”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全面肯定,事实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盲目自信的现实表现,大学生由此树立的文化自信是不健康的。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赖于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内容的两重性,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坚决反对“道德虚无论”和“道德复古论”两种错误思潮,这也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和坚定中国道德自信和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作者:鞠萍 单位: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