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程序设计实践是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我们需要针对现有的市场需求,完善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IT方面的程序设计能力,文章分析了当前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群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和项目驱动式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提供思路。

关键词:程序设计;72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整合;项目驱动式实验教学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是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尽管现有的相关研究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随着近年来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IT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从而给目前高校的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程序编写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成熟的程序设计思想。因此,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当前教学中亟需研究的问题。湖北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中指出“72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是随着中国国内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大幅度减少,教育的日趋市场化将不可避免。所谓教育市场化,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方式配置教育资源,主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教育产业的生产活动,主动运用经济规律促进教育产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教育管理模式。因此,为了增强湖北工业大学在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增加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需要针对现有的市场需求,完善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IT方面的程序设计能力,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努力实践,探索如何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工程人才[1,2]。基于湖北工业大学“721”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教学的完善和发展机制,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而言,意义深远。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面对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差异,使用统一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往往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学习轻松、没有动力,基础差一点的学生难以跟上学习进度,失去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2.社会需求的人才能力结构日趋复合化,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实现学生的能力整合,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3.程序设计是以实际操作为基础的,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一个教师应对较多学生的局面。因此,针对长远发展的需要,要建设具有开拓精神和敏锐洞察力的教师团队,把握程序设计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主要考虑进行以下两项工作:(1)构建系统优化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扎实的需求调研基础上,构建相对完整的程序设计能力结构体系[3-5],依据能力结构确定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实现课程之间的优化整合,并充分考虑学科交叉与融通。(2)构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多层次的项目驱动式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基于项目驱动式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现程序设计类课程之间的整合与联结,促进教学团队与学生团队的形成与发展,促使学生与社会项目实践需要、教师教学科研需要的结合与挂钩,在学校内部实现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真正面向市场需求和科研需求。

三、课程群实验教学体系整合

课程群的整合思想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进行系统地学习和讲授,从而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是实现从单科向综合转变的必然选择与趋势。通过对单一课程的知识内容的分析与评价,建立起课程与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联系,形成基于方向性课程群的整体性教学内容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实践教学机制,保障技术流程与工序的完整性,保持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体系关联。针对课程群实验教学体系整合,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相关专业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能力结构研究。通过对相关专业的社会调研和行业调研,把握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程序设计能力需求,探讨程序设计能力目标层次及其要求,构建学生的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能力结构。2.基于项目实践能力结构的分析,构建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依据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能力的结构与层级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知识内容架构与关联,构建课程群式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并以此设计模块化的、整合式实验项目,构建综合的整合式实验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实现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与实践的融通。

四、项目驱动式实验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6,7],是行为导向教学的一种。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经广泛被使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在国外一些国家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都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两个小型研究项目。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训练和提高,最后学生还在课程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相互交流。针对项目驱动式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主要有以下内容:1.构建基于项目驱动式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群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实验中的基本型、综合设计性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配比结构,探究将课程实验联合在一起完成同一项目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尝试将合作企业的商业项目、教师承担的科研与工程项目、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等合理转化为实验实践项目,实现程序设计类实验课程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参与科研铺垫基础,为优选本科学生中的科研人才提供依据。2.探索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合理利用模拟演示、电子教案、多媒体网络课件、视频录像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模拟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建设丰富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学习资源,搭建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以视音频、图片、动画、文本等各种媒体表现的多媒体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在网络化的实验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师生互动有效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和深度,对实验教学形成有力支撑。3.打造校内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团队。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实验教学团队是推动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的根本,通过整合不同专业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任课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实现程序设计类课程与企业应用或科学研究的接轨,实现项目来源的多途径化。此外,探索高年级学生指导和带动低年级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模式,不仅对低年级学生提供更佳的指导,也为高年级学生提高程序设计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供有效平台。

五、结语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理念的不断提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已成为国内高校的重要关注点。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有助于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实施模式,培养程序设计类课程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重组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维,何嘉,何晋,等.以专业建设理念为引领分层分流培养卓越工程师[J].中国大学教学,2014,(6):49-52.

[2]魏维,谢明元,何晋,等.试析卓越计划中的校政企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45-49.

[3]王金水.软件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4):128-132.

[4]张剑波,方芳,袁国斌.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2):37-41.

[5]赖绍聪.如何做好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14-18.

作者:严灵毓 王春枝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