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程序员工作计划范文

程序员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程序员工作计划

第1篇:程序员工作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在国内外对组织公平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区分了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并总结了程序公平的三个维度:影响决策结果几率的大小、作出决定过程的各个方面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有效程度,介绍了国内外对薪酬程序公平研究的主要领域和进展,并试图指出以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薪酬管理公平性一直是西方企业管理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西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内部薪酬分配的公平性:(1)薪酬结果的公平性。薪酬结果的公平性是指企业员工对薪酬水平,加薪幅度是否公平的评价;(2)薪酬程序的公平性。薪酬程序公平性指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程序与方法是否公平的评价;(3)薪酬交往的公平性。(4)薪酬管理信息的公平性。薪酬管理信息的公平性指薪酬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及时向员工详细解释有关薪酬管理的信息和薪酬决策的依据以及薪酬管理的过程与结果。

1程序公平理论的三个维度

对组织公平系的研究始亚当斯(1965)对分配公平的开创性研究。他认为员工会把自己与他人(参照对象)进行对比来判断分配结果是否公平。如果自己的得失较他人(参照对象)相当,则认为分配结果是公平的,反之,则可能产生不公平感。对公平结构的研究目前主要体现在将公平分为两种类型:分配的公平(Adams,1965)和程序的公平(Thibaut和Walker,1975)。分配公平指的是作出决策的结果、资源的分配以及解决争议的结果是公平的;而程序公平指的是对过程产生感到是公平(Folger和Konovsky,1989)。对程序公平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区分具有不同特性用于评价过程公平的个别因素,在什么情况下这些要素是重要的和怎样被视为是公平的,从而影响人们的各种行为(Folger和Konovsky,1989)。人们通常用三种标准来评价某一过程是否公平:影响结果的几率大小;作出决定过程的各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有效程度(Greenberg,1990)。

1.1影响决策结果几率的大小

个人对自己影响决策结果几率大小的认知对于决策者作出决策有着实际的影响(Lind和Tyler,1988)。当个人观点对组织决策的结果有显著影响时,这一过程就更加有可能被他看作是公平的(Shapiro和Brett,1993)。

1.2作出决策过程的各个方面

作出决策过程的结构是基于Lind,Karuza和Fry(1980)所给出的标准,这一过程与作出决策的程序规则有关(Eskew,1993)。而决策的结构包括陈述个人意见机会的大小、作出的决策与他人决策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决策者作出决策是否拥有完全信息。与第一种标准不同的是,这些方面并不是因为其将来影响决定的结果受到重视,而是它们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能作为一种参照物在一个群体和关系中去评价参与者。

1.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有效程度

程序公平理论的三个维度被运用于各种决策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虽然这一领域的研究大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但其应用领域包括法律的裁决、工厂的管理决策如绩效的评价,薪酬管理和最终决策等(Barrett-Howard和Tyler,1986)。程序公平理论的各种标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同等重要的,其效度要看问题的性质而定。哪一标准显得重要将取决于所处的场合是竞争还是合作,以及作出决定的方式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而且这些标准的有用性还取决于这一过程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在短期,个人更加关心结果如何,从而加强对程序公平各个维度的控制。而在长期,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也是双方的目标之一,所以反映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的程序公平的部分将显得重要(KarenRoberts和WillardYoung,1997)。

2程序公平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国外研究表明,在组织中如果分配的结果是公平的,则分配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公平的,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受到了质疑,则分配的程序将受到审查。一旦发现分配结果的公平是由分配程序的不公平所导致的,员工就会降低士气,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甚至离职;如果结果的不公平不是由分配程序不合理所导致的,那么员工也会接受这一分配的结果。所以在薪酬管理中,程序公平与分配公平同样受到关注。西方学者对程序公平的薪酬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2.1对在工作中受伤工人补偿的研究

Roberts和Young(1997)对在工作中受伤工人怎样评价对他们补偿的标准,以及产生争议时这种评价怎样影响争议解决的结果进行了研究。他们试图用程序公平理论来回答三个问题,即程序公平理论中的哪一个维度在受伤工人对其补偿的整体评价是最重要的;程序公平怎样影响这些工人再次受雇于原来雇主的决策;程序公平怎样对争议结果产生影响。他们运用的数据来源于密歇根劳工局所统计的资料,并运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对634位残疾工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程序公平的三个维度对受伤工人评价其要求补偿的过程都会产生影响。但雇主与雇员之间相互交流的程度对整个程序公平的评价影响最为显著。这就证实了不同维度的适用性将取决于问题的性质,争议的特点以及争议处理过程的前提。这与Shapiro和Brett(1993)对第三公平(与第三个维度很相近)在整个程序公评价中占10%-2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也与Tyler(1989)发现雇主对雇员的权利与社会地位的尊重、信任是公平评价的决定性因素是一致。他们的研究发现对结果影响几率的大小是仅次于雇主与雇员有效的交流程度的第二大影响因素,但其对整个公平评价的影响只是雇主与雇员有效的交流程度的一半。完全信息对公平评价的影响很小,这可能是由于争议问题的性质决定的。

2.2对团队薪酬计划的研究

Dulebohn和Martocchio(199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六个因素影响员工对团队薪酬激励计划公平的评价:对计划的理解程度;对基本工资的满意度;对组织的责任感;对薪酬计划的认同感;计划尝付的数量和对组织的认同感。他们以位于Midwest世界财富500强中涉及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团队薪酬计划偿付的数量对结果的分配公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对团队薪酬的理解程度严重影响团队成员对程序公平与分配公平的评价,这些发现扩展了组织公平理论和薪酬理论。研究发现,对组织的责任感与员工程序公平的评价没有显著关系,而这种责任感与对分配公平评价相关,这表明那些对团队有强烈责任感的雇员更加注重对团队薪酬激励计划的结果,团队成员对该计划效率的认同与其对分配结果公平和程序过程公平的评价显著相关。

2.3对员工福利的研究

根据上述程序公平理论,员工参与薪酬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机会的大小会影响其对薪酬设计与实施程序的评价。在理论上,雇员的参与程度是对程序公平认同的一种标志。Jenkins和Lawler(1989)研究发现当员工产生一种新的薪酬体系的预期时,其对薪酬体系的满意感将会上升。Williams、Malos和Palmer(2001)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实证研究,他们扩展了测量福利满意系统结构的测量方法;检测了福利系统满意度表达式的有效性;检测了与福利满意度联系的程序公平、分配公平和交易成本。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员工参与福利计划的设计与对计划的满意感正相关。

3启示与展望

在我国,虽然宏观上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微观的企业管理方面,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仍然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在薪酬管理上,仍然停留在工资的发放上,这说明雇主还没有意识到薪酬管理中的公平问题。上面的研究发现,程序公平在薪酬管理中,对增加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对上级的信任以及对薪酬的满意度都有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增加员工的程序公平感:

(1)尊重员工,在薪酬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程序公平理论中,员工对决策结果影响的大小是其三个维度的其中之一。管理人员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中对员工的尊重,增加员工在薪酬管理中的发言权,让他们由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增强员工的满意感。

(2)管理人员坚持组织公平原则,防止个人偏见影响自己的管理决策,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始终采用相同的决策程序,及时向员工提供反馈信息,解释自己的决定,允许员工对自己的决策提出异议,纠正自己的错误决策。

(3)向员工提供薪酬计划设计与实施完全信息,重视员工的反馈意见。在有些企业中,员工不知道企业为其提供了什么的薪酬计划,对薪酬计划是怎样设计与实施也不够了解,当他们对所得的薪酬水平比较满意时,则通常认为这种计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是公平,一旦他们对所得到的薪酬水平不满意时,就会对这一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公平性产生质疑。这样一些员工就会因不公平而离职。向员工提供薪酬计划设计与实施完全信息,不仅可以减少计划与实施过程的偏差,也可以增强员工的主人意识。

目前对薪酬程序公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至少在两个可以做进一步研究:①虽然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程序公平与员工薪酬满意感的相关性,但程序公平对员工薪酬满意感影响程度如何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②上述的程序公平理论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是以西方个人主义为基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程序公平是否与员工的满意感相关,若相关,其相关程度如何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ies,R.,&Shapiro,D.Voiceandjustification:Theirinfluenceonproceduralfairnessjudgment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8(31),676-685.

[2]Lind,E.A.,&Tyler,T.TheSocialPsychologyofProceduralJustice.[J]NewYork:Plenum.1988.

[3]RobertFolger;MaryA.Konovsky.(EffectsofProceduralandDistributiveJusticeonReactionstoPayRaiseDecisions[J].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9,Vol.32,No.1.(Mar.,1989),pp.115-130.

第2篇:程序员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程序公平;团队薪酬;交流有效程度;影响决策结果几率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薪酬管理公平性一直是西方企业管理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西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内部薪酬分配的公平性:(1)薪酬结果的公平性。薪酬结果的公平性是指企业员工对薪酬水平,加薪幅度是否公平的评价;(2)薪酬程序的公平性。薪酬程序公平性指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程序与方法是否公平的评价;(3)薪酬交往的公平性。(4)薪酬管理信息的公平性。薪酬管理信息的公平性指薪酬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及时向员工详细解释有关薪酬管理的信息和薪酬决策的依据以及薪酬管理的过程与结果。

    1程序公平理论的三个维度

    对组织公平系的研究始亚当斯(1965)对分配公平的开创性研究。他认为员工会把自己与他人(参照对象)进行对比来判断分配结果是否公平。如果自己的得失较他人(参照对象)相当,则认为分配结果是公平的,反之,则可能产生不公平感。对公平结构的研究目前主要体现在将公平分为两种类型:分配的公平(Adams,1965)和程序的公平(Thibaut和Walker,1975)。分配公平指的是作出决策的结果、资源的分配以及解决争议的结果是公平的;而程序公平指的是对过程产生感到是公平(Folger和Konovsky,1989)。对程序公平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区分具有不同特性用于评价过程公平的个别因素,在什么情况下这些要素是重要的和怎样被视为是公平的,从而影响人们的各种行为(Folger和Konovsky,1989)。人们通常用三种标准来评价某一过程是否公平:影响结果的几率大小;作出决定过程的各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有效程度(Greenberg,1990)。

    1.1影响决策结果几率的大小

    个人对自己影响决策结果几率大小的认知对于决策者作出决策有着实际的影响(Lind和Tyler,1988)。当个人观点对组织决策的结果有显着影响时,这一过程就更加有可能被他看作是公平的(Shapiro和Brett,1993)。

    1.2作出决策过程的各个方面

    作出决策过程的结构是基于Lind,Karuza和Fry(1980)所给出的标准,这一过程与作出决策的程序规则有关(Eskew,1993)。而决策的结构包括陈述个人意见机会的大小、作出的决策与他人决策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决策者作出决策是否拥有完全信息。与第一种标准不同的是,这些方面并不是因为其将来影响决定的结果受到重视,而是它们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能作为一种参照物在一个群体和关系中去评价参与者。

    1.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有效程度

    程序公平理论的三个维度被运用于各种决策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虽然这一领域的研究大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但其应用领域包括法律的裁决、工厂的管理决策如绩效的评价,薪酬管理和最终决策等(Barrett-Howard和Tyler,1986)。程序公平理论的各种标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同等重要的,其效度要看问题的性质而定。哪一标准显得重要将取决于所处的场合是竞争还是合作,以及作出决定的方式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而且这些标准的有用性还取决于这一过程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在短期,个人更加关心结果如何,从而加强对程序公平各个维度的控制。而在长期,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也是双方的目标之一,所以反映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的程序公平的部分将显得重要(KarenRoberts和WillardYoung,1997)。

    2程序公平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国外研究表明,在组织中如果分配的结果是公平的,则分配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公平的,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受到了质疑,则分配的程序将受到审查。一旦发现分配结果的公平是由分配程序的不公平所导致的,员工就会降低士气,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甚至离职;如果结果的不公平不是由分配程序不合理所导致的,那么员工也会接受这一分配的结果。所以在薪酬管理中,程序公平与分配公平同样受到关注。西方学者对程序公平的薪酬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2.1对在工作中受伤工人补偿的研究

    Roberts和Young(1997)对在工作中受伤工人怎样评价对他们补偿的标准,以及产生争议时这种评价怎样影响争议解决的结果进行了研究。他们试图用程序公平理论来回答三个问题,即程序公平理论中的哪一个维度在受伤工人对其补偿的整体评价是最重要的;程序公平怎样影响这些工人再次受雇于原来雇主的决策;程序公平怎样对争议结果产生影响。他们运用的数据来源于密歇根劳工局所统计的资料,并运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对634位残疾工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程序公平的三个维度对受伤工人评价其要求补偿的过程都会产生影响。但雇主与雇员之间相互交流的程度对整个程序公平的评价影响最为显着。这就证实了不同维度的适用性将取决于问题的性质,争议的特点以及争议处理过程的前提。这与Shapiro和Brett(1993)对第三公平(与第三个维度很相近)在整个程序公评价中占10%-2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也与Tyler(1989)发现雇主对雇员的权利与社会地位的尊重、信任是公平评价的决定性因素是一致。他们的研究发现对结果影响几率的大小是仅次于雇主与雇员有效的交流程度的第二大影响因素,但其对整个公平评价的影响只是雇主与雇员有效的交流程度的一半。完全信息对公平评价的影响很小,这可能是由于争议问题的性质决定的。

    2.2对团队薪酬计划的研究

    Dulebohn和Martocchio(199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六个因素影响员工对团队薪酬激励计划公平的评价:对计划的理解程度;对基本工资的满意度;对组织的责任感;对薪酬计划的认同感;计划尝付的数量和对组织的认同感。他们以位于Midwest世界财富500强中涉及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团队薪酬计划偿付的数量对结果的分配公平没有显着的影响,对团队薪酬的理解程度严重影响团队成员对程序公平与分配公平的评价,这些发现扩展了组织公平理论和薪酬理论。研究发现,对组织的责任感与员工程序公平的评价没有显着关系,而这种责任感与对分配公平评价相关,这表明那些对团队有强烈责任感的雇员更加注重对团队薪酬激励计划的结果,团队成员对该计划效率的认同与其对分配结果公平和程序过程公平的评价显着相关。

    2.3对员工福利的研究

    根据上述程序公平理论,员工参与薪酬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机会的大小会影响其对薪酬设计与实施程序的评价。在理论上,雇员的参与程度是对程序公平认同的一种标志。Jenkins和Lawler(1989)研究发现当员工产生一种新的薪酬体系的预期时,其对薪酬体系的满意感将会上升。Williams、Malos和Palmer(2001)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实证研究,他们扩展了测量福利满意系统结构的测量方法;检测了福利系统满意度表达式的有效性;检测了与福利满意度联系的程序公平、分配公平和交易成本。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员工参与福利计划的设计与对计划的满意感正相关。

    3启示与展望

    在我国,虽然宏观上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微观的企业管理方面,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仍然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在薪酬管理上,仍然停留在工资的发放上,这说明雇主还没有意识到薪酬管理中的公平问题。上面的研究发现,程序公平在薪酬管理中,对增加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对上级的信任以及对薪酬的满意度都有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增加员工的程序公平感:

    (1)尊重员工,在薪酬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程序公平理论中,员工对决策结果影响的大小是其三个维度的其中之一。管理人员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中对员工的尊重,增加员工在薪酬管理中的发言权,让他们由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增强员工的满意感。

第3篇:程序员工作计划范文

筑工程项目施工工序管理的几点意见,希望能够对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工序管理的规范化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民用建筑;施工工序;管理;影响因素

民用建筑是人们生活、生产、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对人们 的正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并且由此导致工期延误、施工工序受阻等情况,由于民用建筑对于 使用人群的重要性,因此工期延误等情况会造成居民的困扰,并且 给施工单位带来了施工成本加大的问题,因此如何避免施工工序受 阻等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对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工序管理进行探 讨。

一、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工序的影响因素 在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的控

制管理效果将决定能否顺利推进工程工序,避免工期延误。这些因 素包括人为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等,其中其最大 影响的是人为因素。

1、人为因素首先,在工程施工前,没有做好策划工作,没有充 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特别是政府资源的掌控能力不强。没有对建设 项目的特点及实现条件进行准确认识,许多条件没有具备导致施工 过程中工序受阻。其次,项目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也是工程工序受 阻的一大原因,项目管理人员对于工序计划不够重视,没有制定详 尽的工序管理计划,并且没有严格遵照相关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来 对施工工序进行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一旦一个工序产生质量或安 全问题,就会严重拖延了下一个工期的开展,导致工期延长。因此, 项目管理人员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监督也是影响工期工序的一大 因素;最后,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工序管理力度不够,是工序影响最 大的因素。

2、2、资源与环境因素在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不能及时 保障材料的供应,或者材料运输条件差,导致供货不及时或者供货 质量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工期延误;并且在施工前,没有对施工环 境仔细勘察,如出现地质问题,就会出现返工的情况,对于工期工 序推进是严重的阻碍。

3、3、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施工组织的准备不够充分,策划不细 致,当出现突发情况应对策略缺乏,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 更的情况较多,变更幅度较大,并且采用的施工技艺过于超前导致 施工人员难以掌握;对每一个工序的施工没有进行充分的评估,低 估了施工难度,导致工程施工受阻。

二、民用建筑工程工序管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控制原则民用建筑工程工序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管理工

程,只有形成一定体系的项目管理系统,才能有效的对所有项目的 工序进行控制。具体包括总工序、年度、季度、和周工序等内容。 2、弹性管理原则民用建筑和过往的区别在于其施工周期不断拉

成,期间受到的干扰因素也不断增多,因此其施工工序的变数较多, 不可能做到完全精确的按照工序计划完成目标,应该允许实际施工 工序与计划工序有一定的偏差,只要偏差在合理控制的范围之内即 可,这就是弹性管理原则。

3、分工协作管理原则对于工期工序的管理,一大关键在于落实 各个子项目的工序责任。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划分,横向管理 系统主要包括项目经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而纵向管理系统由监 理单位组成,从两方面对工程工序进行管理,承担相应的责任。

4、封闭循环管理原则民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工序管理应该由几 个封闭的阶段相互衔接,包括计划、实施、调整和协调等阶段,这 几个阶段相互衔接构成一个封闭循环。当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影响 计划工序的情况时,就会反馈至工序控制主体,由后者进行纠正, 做出调整和协调,使实际工序尽量接近计划工序,在项目施工工序 管理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对工序进行协调管理。

三、项目工程工序计划的编制

作为工序管理系统的第一个环节,施工工序计划对于开竣工时 期、工序、施工工序安排等要进行确定。民用建筑工程工序计划应 该先对主体进行确定,要对重点工序进行规划,后对一般工序进行 计划制定。对于住宅建设的工序计划的顺序为先低下、后地上,先 主体、后维护的施工原则。在进行施工工序计划编制前,首先要对 各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包括实物工程量、需用工日数、需用机械 台班数等内容,这些信息是编制计划的基础。对于工程施工的工序 编制,我国一般采用横道图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较为直观的反映 各项工序的时间工序,但是其缺点在于不能准确的反映各项工序的 施工重点,不能反映各项工序之间的联系。因此,近年来逐渐采用 网络图进行工序计划编制,其编制依据主要如下:施工合同中的开 竣工日期、设计图纸、施工方案、预算文件等。制定施工工序的步 骤主要如下:首先要将工程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工程,接着计算工程 量,确定劳动和接卸台班数量,并且合理的对工序进行排序,计算 各个工序的计划时期,并且对其衔接进行设定,通过网络图编制整 体工序计划,接着从整体上对工序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最后完成 工序计划的制定。

四、工程工序计划的实施 在制定较为合理的工序计划后,就要在施工过程中予以严格实

施,保证工序计划的顺利推进。 1、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应该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子项目的负责人,

确保由各个分项工程对各自的施工工序进行管理,施工单位对总体 的工序进行控制,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保证工序推进的要 予以奖励,对延误工序的予以处罚。

2、定期检查对于计划工序的实施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将实际 工序与计划工序进行对比,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分析实际 工序偏离计划工序的原因,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做出相应的调 整,保证计划的有效性。

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对于计划的考核和信息反馈的工作应该由 监理人员进行,或者由专业的施工计划员进行信息反馈。对施工项 目的工序进行每日跟踪,实行实时动态管理,适时的对工序计划和 各种设备资料、人力资源进行调配,同时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为 领导决策和项目宏观管理协调提供依据。

4、采用网络计划控制采用网络计划控制法可以对重点工序进行 标识,对工序之间的衔接可以做到紧密安排。合理的调配各种资源, 并且对于已完成情况可以与计划工序进行对照和检查。

五、工序计划的调整 当实际工序与计划工序发生偏差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

措施进行纠偏。其基本原则是不改变总体计划,通过适当的调整分 项工程的计划工序,达到计划工序的按时完成。采用网络计划控制 的,在不打乱整体逻辑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减少相关的工作项目, 并且充分考虑减少后会产生的影响,在不影响原网络计划工期的情 况下,可以调整组织方法。

结语:作为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管理 是民用建筑按时交付、避免工期延误、造成经济损失的一大关键, 因此要重视科学合理的工序管理,确保工期能够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 刘向丽.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途径[J]. 赤峰学 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2] 刘韩伟,崔晓颖.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J].

第4篇:程序员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年我镇党员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强在生产、教学等工作第一线的优秀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以适应我镇“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计划目标

年度全镇计划发展党员28名,其中女性11名,占计划的39.3%;35岁以下的17名,占计划的60.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1名,占计划的75%;生产教学第一线的23名,占计划的82%;能人大户15名,占计划的53.6%。各党(总)支部发展计划详见附表。

三、计划落实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发展党员是党的建设经常性工作,也是落实“三个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党(总)支部必须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把计划落到实处,做到“培养有对象、发展有计划”。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书记负责、支委包干、团支部推荐、优秀党员联系”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使党员发展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严格标准,保证质量。坚持“两严”,即严格按照规定的党员标准,衡量发展对象是否符合入党条件;严格按照《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发展。把好发展党员“五关”,即:考察关、政审关、审批关、转正关、公示关。坚决杜绝把不符合条件的人吸收入党,禁止在发展党员中不认真履行程序,简单从事。

第5篇:程序员工作计划范文

(一) 会计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合理地确信其执行的所有审计业务,都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而采取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我们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制订了以下全面质量控制程序:

1. 职业道德原则

要求并督促全体专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2. 专业胜任能力

确保全体专业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应把好人员招聘关,严格人事管理,并不断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加执业人员执行各种类型审计业务的经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工作委派

我们根据业务规模业务性质及业务的难易程度将审计工作分派给那些具有相应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

4. 督导

为了所有执业人员从事的工作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我们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并要求各级督导人员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必要时应当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协助。

5. 咨询

在必要时应当向有关专家咨询。

6. 业务承接

无论是新接受还是连续接受委托,我们都会考虑其独立性,是否有能力完成审计委托,以及委托人的主要管理人员是否正直、诚实等情况。

7. 监控

我们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相应程序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程序,保证审计工作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执行,把审计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程序。

(二)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有重大影响。负直接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执行全面质量政策和程序中适用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

作为督导人员,应当考虑助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的方式及程度。

1. 指导

督导人员对于委派给助理人员的工作应当给予适当指导,包括讲清助理人员的工作责任,要求其完成的程序及审计目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会计或审计问题,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具体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事项。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书面的审计程序表、时间预算和审计计划摘要等形式传达其审计指导意见。

2. 监督

监督同指导和复核两者有密切联系。督导人员应当在审计过程中进行以下工作程序:一是监督审计过程,以确定助理人员是否具有执行该项分配任务所要求的必要的熟练程度和业务能力,是否已理解对其所做的审计指导,是否已按照审计程序表及其他审计计划完成委托任务;二是了解审计期间出现的重要会计和审计问题,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如有必要,可适当修改审计程序;三是解决各执业人员之间职业判断的分歧,必要时应向适当人员咨询。

3. 复核

对于每一位助理人员所完成的工作,应当由具有同等级或较高技能的人员进行检查,以确定已完成的工作是否遵守了审计准则及事务所内业务规范的规定;是否对已完成的工作和形成的结论作了充分的审计记录;是否存在任何未解决的重要审计问题;审计程序的目的是否已经实现;所表达的审计结论是否与审计的结果一致,并支持审计意见等。检查的具体程序要根据质量控制准则和审计具体情况确定。

督导人员应当及时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1)总体审计计划于具体审计计划;(2)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包括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对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所做的修改;(3)进行实质性测试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及形成的审计结论;(4)会计报表、审计调整事项和审计报告草稿。此外,在出具审计报告前,会计师事务所可根据需要委派未直接参与审计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复核。

第6篇:程序员工作计划范文

    急功近利的社会、市场行为的干预,规划成果的贯彻力度不够,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同时影响工程功能发挥。

    1.2 水利设计的标准化与程序化工作进展缓慢

    水利工程设计由于受工情、水情、地质、地形、业主要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设计成果千变万化,客观上存在标准设计难以统一,程序受限制条件过多,难以推广的现象,现阶段设计工作中可采用的程序和标准图集较少,大大影响了设计效率,浪费设计资源,影响工程的实施进度。

    1.3 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程度不高

    水利设计工作因受专业的限制,设计人员存在对工程施工的了解不足的客观事实,而工程施工方案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由于工程设计中无法通过细致深化的比选施工方案来遴选好的设计方案,设计产品的性价比受到一定的影响,易造成工程的投资浪费。同时部分设计人员的服务质量较差,对业主的要求有时缺乏理解,如何在规范、规程的允许范围之内更好的为业主服务的意识不够,在与业主发生意见分歧时,往往以规程、规范、上级文件等生硬的条文解答应付业主,找不到设计与业主要求共同的切入点,从而影响工程的设计服务质量,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程度不高。

    1.4 设计工作中的一些态度问题

    设计工作随着各阶段设计的不断深入,并不只意味着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计算的逐步细化和分解,还应包括作为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必须逐步补充完善,设计方案的比较也需进一步深入论证。但在工程设计中实际情况更多的是,下一设计阶段直接搬用上一设计阶段的基础资料,并未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修改工作,设计方案也未作进一步深入论证,而直接延用上一设计阶段的成果结论。而另一方面,由于水利工程设计周期一般较长,设计周期内的水情与工情变化较多,上阶段收集的基础资料可能因此变化而变得不切实际,直接引用就有可能严重影响设计质量和工程功能。

    2 解决水利工程设计存在问题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2.1 加大水利规划力度,完善水利规划范围,夯实水利设计基础

    规划是设计的基础,水利规划工作由于其专业性,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大量的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论证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合理、准确的依据。如何加大水利规划力度,完善水利规划范围,夯实水利设计基础,建议从以下“五上”方面着手:

    (1)思想上重视。各级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要从根本上认识水利规划工作对水利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一切水利工作的源头要从规划抓起,从而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把水利规划工作的安排放在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来对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水利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制度上完善。建议将一些大的区域水利规划交到相关政府或水利主管部门,通过专家论证与认定后,上交政府审议通过,成为在一定范围具有法定约束的纲领性规划,让一切设计均依据于规划,从而在制度上保障规划的实施的合法性与严肃性。

    (3)资金上保障。由于规划工作的自身特点,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而规划工作的进行,诸如大量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规划思路的反复论证、确定等等都需要大量人力资源与财力,政府与水利主管部门应专门设有充足的专项规划资金,从物质方面给规划工作保驾护航。

    (4)人才上培养。由于规划专业的长期性,一个较为熟练的水利规划人员的培养至少要有5~10年的时间,政府主管部门和设计单位应重视对规划人员的收益,长期组成有一定层次的规划人员梯队,保障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大力推动水利设计行业的标准化与程序化设计进程

    现阶段水利工程设计软件和标准图集屈指可数,与相邻专业(诸如建筑、市政、交通等)相比,设计进度缓慢、周期长,严重影响工程的实施进度。大力推动水利设计行业的标准化与程序化设计的进程,对提高设计效率、节约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从以下几点开展这项工作:

    (1)设计单位与高校或科研部门的联合。通过工程设计实例与高校或科研部门挂钩,理论联系实际,使高校或科研单位研发的一些计算程序能与工程设计很好的衔接和认定,进而在设计行业进行推广。

    (2)调动设计人员的能动性,结合自身工作,参与一些小的设计程序的开发。设计人员是设计工作的主力军,对设计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随着计算机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设计人员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也能熟练编写一些计算程序,设计单位应从政策上肯定、扶持、调动其优势,动手开发一些小的设计程序。

    2.3 推广实施工程设计招投标制,提高设计质量和服务质量,更好的适应市场化发展

    实行工程设计招投标制,目的就是要引进竞争机制,使设计单位具有危机意识,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精心设计、优化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和服务质量,更好的服务于业主,适应市场化发展。现阶段已有部分水利工程在设计工作中试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7篇:程序员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行政计划;基本程序;立法模式;相关制度;程序设计

abstract:the basic procedures of administrative plan legislation include regula ting the administrative plan process i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code, estab lishing the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ve plan code, and decentralizing the regul ation model. the related provisions of the basic administrative plan procedures

comprise the mechanism of participation by expert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echa nism, the mechanism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legal relief mechanism. in th e paper, the theories concerned are discussed and the basic procedures of the ad ministrative plan are rationally designed.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plan; the basic procedures; legislatio n model; the related system; the program design

一、行政计划基本程序立法模式研究

(一)在行政程序法典中规定行政计划程序

据目前所知,将行政计划程序纳入正式的行政程序法典的国家只有德国。德国在其1976 年的《行政程序法》中专门规定了确定计划程序,并且在其后的《行政程序法》历次修订中 , 均保留了这一内容。受德国行政程序法的影响,日本1983年的《行政程序法(草案)》、韩 国1987年《行政程序法(草案)》中均有 行政计划内容的规定。但是,日本在1993年公布的《行政程序法》没有行政计划内容的规定 ,韩国1996年正式公布的《行政程序法》也没有规定行政计划程序。

国内行政法学者们对行政计划程序是否应纳入行政程序法典也存在较大的争议。如有学 者认为:“行政计划是反映行政主体事先安排各项工作的有关活动。它既不是行政立法,也 不是行政处分。”“行政计划不是行政法之范畴,而仅是行政学之概念,故不宜作为行政程 序法的内容。”①也有学者认为,在我国未来的行政程序法中应当有行政计划的一席之地 ,至少应确定一些行政计划程序的原则和必经的核心程序,至于行政计划的范围如何确定, 可以借鉴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有关经验,先将一些具体的对当事人权益产生直接影响的行政 计划纳入其中。②

德国《行政程序法》中对行政计划确定程序规定了几个重要步骤,即听证、裁决、变更 和废除,并对这些步骤作了详细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1990年的《行政程序法(草案)》由于受德国的影 响对行政计划程序的规定与德国大同小异,只是增加了计划的拟定和拟定计划的公开两项规 定。

(二)制定综合性的行政计划法典

为什么很少有国家和地区以综合性的行政计划法典的模式去规范行政计划程序,原因是:

第一,行政计划要规范的内容太过庞杂,包括立法计划、城市开发计划、旅游开发 计划 、土地开发计划、财政计划、环境计划、科技计划等,并且这些行政计划的实体规定和程序 规定都无法统一,所以制定综合性的行政计划法典难度过大。

第二,行政计划的形式五花八门。据初步统计主要有七种,即:目标;政策,方针 ;研究,预测,判断,程序;计划,方案;预算;策略,措施。要制定统一的行政计划法典 ,就必须统一其形式,能否统一,如何统一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第三,行政计划具有适时性、易变性的特点,而统一的法典往往难以适时变动,这可能 会妨碍行政计划因时而制、因势而动。

(三)分散规定模式

这种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模式。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原 本准备采用第一种模式对行政计划程序进行规范,这在其原先制定的行政程序法草案中都有 反映,出于种种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正式的行政程序法典中放弃了行政计划程序的规定 ,转而采用分散的模式对行政计划程序加以规定。如日本的《城市计划法》、《城市再开发 法》、《建筑基准法》中都有关于计划制定和实施方面的程序性规定。我国台湾地区颁布实 施的《都市计划法》、《区域计划法》也把行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程序作为其重要内容加以 规范。

比起前两种模式,第三种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即行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程序就具体的 计划内容而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也就是此种模式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青睐的原因。

(四)我国将来可能采用的模式探究

我国在规范行政计划程序上,目前采用的是第三种模式。但是,我国不会一直采 用第三种模式,采用第一种模式或第二种模式是大势所趋。尽管是否适宜在行政程序法典中 规定行政计划程序国内外学者观点不一,国外的现行法也唯有德国有此先例。为了使行政计 划程序有统一规范,使我国将来在制定行政计划时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从而更好地为市场 经 济服务,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制定统一的行政计划法典难度过大的情况下, 行政程序法典中对行政计划程序加以规范是较为合宜的。目前,由姜明安教授主持拟定的 《行政程序法(试拟稿)》中就有关于行政计划程序的内容。这是一种信号,相信我国在不 久的将来在制定行政程序法正式法典时必有行政计划程序的一席之地。

二、行政计划基本程序的相关制度研究

(一)专家参与机制

为了保障行政效益,仅仅靠确立总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准确地把握社会 现状和行政需要的动向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资源,科学地具体 选择并设定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实现的最接近理想的状态,以此作为行政努力的具体目标 。高秦伟:《行政计划及其法律规制》,载《理论探索》2003年第5期。 而要使行政计划做到科学合理就必然要有专家的参与。“科学、实事求是也是行政机关在 编制,执行计划时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其要求行政机关在编制、实施和修改及废止行 政计划时都必须与国家和当地的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诸条件相适应;应当注 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公共资源有效配置;应当注意吸 收专家学者的建议。”①所谓的专家参与机制,是指在行政计划的某些程序中,行政机关 为了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更科学、更合理而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计划程序中来的机 制。关 于专家参与机制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专家参与机制是否必须在规范行政计划程序的法 律法规中明确得到体现:二是行政计划的哪些基本程序需要专家参与。

关于第一个问题,据目前所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计划程序都没有明确规定必须有 专家的参与,而实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和实施行政计划时都是邀请专家参与的。也就 是法律法规一般不对专家参与计划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是否邀请有关专家参与由行政计划 的制定者与实施者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安排,而在实施中行政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为了科学 合理的制定行政计划一般都会在某些程序中邀请有关专家参与。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在哪些计划程序中必须或可以邀请专家参与进来。我们认为,在计 划制定过程中的立项程序、草拟程序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程序都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邀 请有关专家参与。在立项程序中,行政计划制定者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召开座谈会、论证会等 形式论证行政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然后由制定者根据专家的论证和建议决定 是否立项。在草拟程序中,制定者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一起草拟行政计划草案,也可以委托有 关专家起草行政计划草案。在计划评价过程中,行政计划的实施者可以邀请有关专 家对计划 实施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决定继续实施该行政计 划,还是予以变更或废止。

(二)信息公开机制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行政计划作为政府行政行为的一部分也必 然要受到该原则的约束。世界上很多国家和 地区的行政计划程序中都有关于信息公开的明确规定。如德国《行政程序法》第73条第(2 )项规定:“依第17条第2款的规定,第17条第4款的要求,在确定规划程序中须以公告方式 为之。该公布应由行政机关在其官方公报,以及预计规划将产生效力的地区的地方日报上公 开其通知和要求的方式作出。”日本1983年《行政程序法(草案)》第1112条第2款规定: “计划提供公众阅览。”我国台湾地区1990年《行政程序法(草案)》第117条拟定计划之 公开的第1款规定:“拟定计划机关之直接上级机关于接到前条计划书后,应对指派其内部 所属单位或人员负责听证,并应将计划书登载于政府公报公告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行政 程序法或行政程序法草案在规定行政计划程序的内容时都对行政计划的公开作了明确规定。

本文原文

(三)计划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计划的监督也是计划程序的重要方面,它是计划执行 过程中对计划执行单位完成计划的情况进行的检查、监察、督导和纠正……计划监督是计划 执行的保障性程序,有利于维护计划的严肃性,最能体现计划法治的原则和精神,因此这方 面的程序制度的积极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计划的监督制度必须对相关的原则和规则包括监 督的主体、形式进行确定的规定。“针对我国传统计划工作的一个重要缺陷,计划制定后极 少对计划进行科学评价,使得行政计划常常脱离实际,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建立计划评价机制,从而使计划更科学,定位更准确,更加适应现实的需要。” ①

(四)法律救济机制

行政计划是行政主体为保证行政权力的有序行使,而对将来一定时期内所要完成的 行政工作的预先安排,它并不是一个具体行政行为,不直接针对相对人行使权力,而是类似 于 行政指导的一种行政行为。但行政计划的实施有可能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如果不为 相 对人设置一套法律上合理的救济机制,那么行政相对人受行政计划的损害将投诉无门,这 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也不符合有损害必有救济的原则。

三、行政计划基本程序设计

(一)计划提议程序

所谓行政计划提议程序是指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和人员认为某项事务需要行政机关制 定行政计划,从而向行政机关提出制定计划建议时需遵守的步骤和方式。这个定义表明,能 够行使提议权的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内部机构和人员以及广大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能够 接受行政计划提议的主体为有权管理提议所涉事务的行政机关。

行政计划的提议必须以法定的步骤和方式进行,这样才会产生法律上的效果,并且不妨 碍行政机关的正常运行。当然行政机关内部机构和人员的提议程序与外部人员和组织的程序 不能作等同设计,应分别设计:

1.内部机构和人员进行计划提议程序。当行政机关内部机构或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 现需要对某项事务制定行政计划时应当先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随后根据初步的调查研究结 论制成初步调查报告以及行政计划初步设计,最后把调查报告和初步设计呈送行政首长。

2.外部组织和个人的提议程序。当外部组织或个人认为某项事务需要由相关的行政机关 制定行政计划时,需要制作行政计划建议书,建议书应写明提议者的姓名、地址或组织的名 称、地址以及拟呈送的机关名称和建议的事务,就该事务制定行政计划的理由和根据。在制 成建议书后连同其它相关材料一起呈送有权机关。

(二)计划立项程序

所谓立项程序是指行政机关认为某项事项需要制定行政计划的或者行政机关在接到行政 计划制定的提议后,经过充分的论证认为某事项确实需要制定行政计划的,从而把制定计划 作为本机关的任务确定下来的步骤和方式。计划立项设计的步骤和方式如下:

1. 制定可行性报告。行政首长认为需要时可指定有关机构或人员负责就某事项制定计 划制定可行性报告。

2.专家论证。行政首长在收到可行性报告后,认为需要进一步进行专家论证的可邀请有 关的专家召开专家座谈会或论证会,行政首长可以指定一人主持专家论证会或亲自主持专家 论证会。

3.会议讨论。由于行政计划往往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或多数相对人利益,故一般需要行 政机关召开会议,以民主集中的方式进行充分的讨论后才能作出决定。

4.立项决定。是否立项的决定可以由行政首长总结与会者的意见后单独作出,也可以 由与会者投票的方式,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 

(三)计划调查程序

所谓计划调查是指行政计划制定机关在计划立项后指派工作人员就计划所涉及的事项 进行深入的调查,以获取制定计划所必须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为计划的拟定打下坚实的基 础。计划调查程序的方式和步骤如下:

1.指派专门的调查人员。拟制定计划的行政首长应在计划立项后即指派专门的调查 人员着手进行调查,调查人员必须是两人以上。

2.制定周密的调查计划。调查人员确定后,被确定的调查人员应着手制定调查计划。 制定的调查计划应包括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手段、调查时间等,周密的调查计划能让 调查者在调查时有的放矢。

3.做好调查记录。在做计划调查时,调查者必须详细的记录下相关的结果和数据,调查 记录是行政机关制作调查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必须认真仔细。

4.完成调查报告。调查人员在调查结束后应当根据调查结果作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和 调查记录都是拟定计划草案的重要依据。

(四)计划草拟程序

考虑到计划草拟程序的重要性,我国将来在用法律规范行政计划程序时理应将计划草拟 程序归纳进去。计划草拟应遵循下列方式和步骤:

1.组成起草小组。行政机关可委派某个机构的人员或多个机构的人员组成起草小组,起 草小组应该有法律方面的专家、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以及相关专业性专家参与。起草小组必 须有一名主持人员。

2.组织起草。起草小组应该在主持人员的组织下进行起草工作。起草工作必须由主持人 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某部分由何人负责、何人行文、何人统稿等都必须明确 ,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草案的完成。起草者精心编制计划草案后,经统稿者在形式上、结构上、语言文字上 的认真校对,经校对无误后由小组主持者上交行政首长。

(五)计划的征求意见与协商程序

由于一项行政计划所针对的事项极有可能涉及到其它行政机关或组织的权力管辖范围, 从而造成管辖上的冲突,所以计划制定机关有必要了解该项计划是否有可能涉及其他对该计 划事项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或组织,并征求它们对该计划的意见,如意见相左时还应上报共 同上级行政机关进行裁决。这种就行政计划草案征求其它机关和组织意见及与其它机关和组 织进行协商的步骤和方式的总和称为计划的征求意见与协商程序。征求意见与协商程序的方 式和步骤如下:

1.计划草案征求意见书的发送。计划制定机关应制作征求意见书附同计划草案一同送交 与该计划可能涉及到的行政机关及其它组织,正式向其征求意见。行政机关还可以以公告的 方式通知其它涉及到的机关或组织。

2.接受意见和建议。计划制定机关必须就期限之内收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妥当处理,认 为意见和建议合理的予以接纳,认为不合理的可与之进行协商。

3.协商。计划制定机关与其它机关或组织就计划草案有不同意见的可进行协商,协商可 以以书面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以座谈会或讨论会的方式进行。

4.裁决。如果计划制定机关与其它机关或组织进行充分的协商后,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的,可交由共同的上级行政机关进行裁决。

(六)听证程序

计划听证程序也就是行政计划制定机关就计划草案进行公开听证的方式和步骤。

1.听证决定的作出。行政计划制定机关应就是否将计划草案举行听证作出决定,只要行 政计划不涉及国家秘密都应举行听证。

2.计划草案的公告。制定机关决定就计划草案举行听证的,应就计划草案举行听证的事 项进行公告,公告应登载在政府公报或其它媒体上。公告应注明计划事项,可提出异议的公 众范围,提出异议的期限,应当注意的其它事项以及计划草案的全文。计划草案公告期应以 三个月为宜。

3.接收异议。凡是与行政计划有利益关系的公众向行政机关提出的异议,无论异议是以 书面形式提出的,还是以口头形式提出的,制定机关都应记录在案。

4.听证的通知和公告。在异议期限届满之后,计划制定机关即应举行公开听证,举行听 证之前制定机关应当在3日之前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异议人,异议人数众多的,制定机关应当 在7日前听证公告,通知和公告都必须注明听证事项以及听证的时间和地点。

5.听证会的召开。听证会应当如期召开,听证会应当由非计划起草人员主持,由计划起 草者和异议人共同参加。异议人可以亲自参加也可以由人。听证会在听证主持人的 主持下由起草者和异议者分别表态,并进行相互辩论。

6.听证笔录。听证会上起草者和异议人的表态和辩论内容,听证会记录人员都必须详细 记录下来,在听证会结束之后记录人员请双方核对无误后作成案卷,以供草案修改之用。

(七)计划草案修改程序

听证之后制定机关必须根据听证笔录对草案进行修改。计划草案修改程序是对计划草案 进行修改和完善的方式和步骤。一些国家和地区把草案的修改放在听证程序或确定程序之中去解决。而我国计划草案的修改案宜单独设定程序,计划草案修改的程序为:

1.确定计划草案修改主体。为防止先入为主的倾向,计划制定机关应另行确定草案修改 小组,当然修改小组可以适当的吸收起草小组成员参加,并可邀请有关专家参与。

2.对草案进行修改。修改小组依据其它机关和组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听证会的笔录对 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3.提交修改案。在修改案制作完成之后由修改小组主持者向行政机关递交修改案。

(八)计划的确定和公布程序

计划草案经修改后还需要以法定的程序予以确认并公布才正式生效,计划的确定与公布 程序是计划制定的最后程序也是最为关键的程序。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十分重视该程序 。如法国计划草案经部长会议讨论后交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征求意见,政府再参考这些意见进 行修改并作出最后裁定;然后交议会两院辩论和修正,最后表决通过,并以法律形式颁布。 皮纯协主编:《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 03页。日本的《地方自治法》规定了议会的决议承认形式;《国土综合开发法》 规定了审议会的调查审查认可。① 我国计划的确定与公布的方式和步骤应通过以下程序:

1.召开计划确定会议。制定计划的行政首长在接到计划草案修改案后,即应召开机关 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对计划修改案进行审议和确定。

2.会议审议。在计划确定会议上由草案修改者逐条向与会者宣读草案的内容,并把修改案 副本颁发给每个与会者,由与会者对修改案进行审议。

3.与会者的表态。在经过审议后,行政首长即提请与会者对修改案进行表态。 表达可以以表决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用其它方式进行。

4.确定。行政首长根据与会者对修改案的表态最后对修改案是否予以确定作出正式决定。

5.审批。某些行政计划需要上级行政机关进行审批的,还应由制定机关在行政首长署名后 递交上级机关予以审批,上级机关必须在合理的期限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

6.公布。在计划确定后,某些必须审批的机关经过上级机关审批后即可以制定机关 的行政首长的名义对外公布计划,对外公布后即正式生效。

(九)实施程序

为了使行政计划得以适时适当地实施,就必须在实施计划时遵守一定的方式和步骤。虽 然计划实施的程序没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中得以明确地反映,但是,为 了提高行政计划实施的效力和效率,法律宜明确对计划实施作出规定。计划实施程序设计如 下:

1.实施前的准备。计划实施之前必须作好计划实施的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包括确定实施 机构和人员、实施的监督机构和人员、评价机构、确定实施的合作人员、作好实施的 预算等。

2.正式实施。一切就绪后,实施机构和人员须以行政计划所确立的对象和内容分阶 段 、按步骤进行。实施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可以以指导的方式进行引导、规劝相对人按计划 行事,也可以与相对人签订行政合同,还可以采用强制性措施。

3.实施的监督。计划实施的监督机构和人员必须对实施机构和人员的实施行为的合法性 和合理性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以防止实施人员违法实施行政计划,从而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 益,监督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

4.实施的评价。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评价机构和人员需定时对实施效果及计划本身在实 施中反映出来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以利于及时对不合理的计划进行变更和废止。

(十)计划的变更和废止程序

一项行政计划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合理,制定者事先并非都能准确的预见到,必须在 实施后才能得到检验,并且某些计划在制定之初是合理的,但是随着自然环境或社 会状况的改变也有可能变为不合理,所以计划的制定机关有必要依据计划实施过程中对计划 的评价,适时采取变更和废止措施,以免使不合理的计划影响到国家利益和相对人利益。这 种变更和废止也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步骤进行,以体现其合法性。

1.提出变更和废止的建议。计划实施中的评价人员根据对计划效果和计划本身合理性的 评价,认为该项计划需要变更或废止的应适时向计划制定机关提出变更或废止的建议。建议 变更的还要就变更的主要内容作出书面修改方案。

2.召开会议。计划的确定一致,行政首长认为评价人员提出的建议合理的可以召开全体 会议或常务会议,对计划的变更或废止进行讨论。

3.会议表态。在与会人员听了评价人员的建议,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后,行政首长可提请 与会人员是否同意变更或废止该项计划进行表态。

4.作出决定。行政首长在总结和参考与会人员的观点后作出是否变更或废止行政计划的 决定。决定变更的随后就要对需要变更的方方面面作出详细的修改,再由行政首长决定,必 要时还可再经会议讨论。

第8篇:程序员工作计划范文

1.人力资源优化

在人力资源优化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员工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数量基础上的质量,只有满足了数量与质量的双重要求,企业才能够不断地壮大,其发展也将更趋于平衡、稳定。从员工质量角度来看就是要求员工拥有相关的专业素养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举例来说,大部分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都离不开“产品”与“销售”,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性。如果仅仅是有好的产品,但是没有好的销售团队,那么企业的产品就不能推广出去,显然企业也就不能获取正常的效益;若企业没有质量合格的产品,即便是有好的销售团队,产品依然不能够进行正常的推广。而对于销售人员而言不仅仅要拥有专业化的业务能力,还需要其他的能力作为铺垫,这样在与客户的交涉过程中才能体现出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应该是“具备突出的专业化能力,但不存在明显的短板”即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共存。另外员工不仅仅应该具备相应的岗位素养,还需要具备行业意识,这样员工才能保持创造价值的主动性,同时这种意识也将贯穿于实际的工作当中,在这种意识的推动下实际的工作质量也将得到提升。从数量角度上看,员工数量的配置与岗位需求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合理分配人员的同时事实上也达到了资源优化的效果。生产是煤炭企业的核心环节,因此生产一线人员的合理配置是极其重要的。但从很多煤炭企业的情况来看,生产人员与行政人员的比例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样也就让企业的整体性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总之,在人力资源优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员工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要对岗位人员数量进行协调,让岗位人员数量“趋于平衡化”,这样企业才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2.物力资源优化

生产环节是煤炭企业运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就需要对生产设施进行优化。很多煤炭企业对设备投入、设备维护方面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样就使得很多生产设备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从客观角度来看生产设备其实包含了大量的隐性成本项目,如果生产设备优化不够到位就会带来相应的沉淀成本,这样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就会被沉淀成本所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产能结构的优化。从企业资金来看,煤炭企业的资金运转必然是以采购、生产、销售的方式来进行循环,而煤炭产品属于战略资源所以企业只有通过全面预算才能对成本进行更加有效地控制,这样资金效益才能够得以强化[2]。

二、在内涵发展驱动下如何构建煤企经济管理模式

1.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为了让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升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创造出一种学习文化氛围,让每位员工都投入进去,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员工质量也就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在这种学习文化氛围的带动下必然能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企业通过开展专门的培训课程来提高生产人员的操作技术,同时采用定期考核制度来督促员工,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以此来带动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行政工作人员应该让他们对生产环节进行更加透彻的理解,以此来促进他们的目标管理工作和目标协同工作。

2.对员工数量进行相应的优化

对岗位员工数量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到部分人员的实际利益,从承担计划管理工作量大小设计的计划管理组织体系,一般要包括任务、机构和人员配置等内容。第三,计划编制程序。编制计划是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特别是长期计划,不仅涉及问题的范围广,而且花费时间长、人力多。因此,必须动员各级组织,吸收广大非专业计划人员同计划人员协同活动,才能胜任计划的编制工作。为适应这一要求,保证计划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就要预先设计出计划编制工作的程序。设计计划编制程序的依据,主要是计划的性质和计划报送下达的时限要求。计划编制程序一般是以示意图形式表明每种重要计划编制的要求、计划开始编制的时间、计划编制和审批的步骤、计划编制过程中各个环节应完成的任务内容和时间,以及信息下达和反馈的途径等。第四,计划调整程序。这是为了使计划既严肃又灵活,更好地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设计的计划调整办法。内容包括调整计划的条件,即在出现什么问题时方能对计划进行调整;调整计划的程序,即按计划重要程度规定的计划调整申报和审批步骤等;调整计划的时间,即按计划延续时间的长短规定出最迟调整和下达的时间。

3.确定计划编制方法

一种计划往往可用几种形式表现。因此,在编制计划之前,应依计划的性质和要解决的问题,先进行方法和形式的设计或选择。现在常用的计划方法有计划评审法及在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本计划评审法、线性规划法、滚动计划法等。综合平衡是基本的计划方法。

4.准备资料

第一,外部资料准备。逐步建立和完善外部情报信息网,并连续地搜集、积累、整理和利用外部情报资料,已是企业有效地推行计划管理,搞好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内部资料准备。企业内部资料反映着企业以往的生产能力、生产经营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将要采取的扩大生产能力、改善管理方案等。因此,要系统地研究、分析企业的科研、新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材料和劳动定额,职工的管理素质,财务状况,建设项目的现状及在计划期内的变化。第三,资料的综合分析利用。企业的目标、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准备程度,最后都要通过信息在计划中得到反映。计划是三者的结合点,计划质量取决于三者结合的好坏而最终决定于内外部情报资料的获取和利用程度。因此,企业实行全面计划管理,必须建立起综合内外情报资料的信息系统,要为计划和其他管理工作完整、准确、及时地搜集、整理、检索、保存和传递有关情报信息。

5.设计计划表格

表格是计划的工具。通过它将计划指标或项目综合汇总,可以表达出企业计划的基本内容。计划表格设计的原则:一是要全面、系统、协调,能满足全面计划管理的要求;二是要科学,能充分反映出计划内容和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三是要简明扼要,用语概括、明了,以避免产生误解和增加计划工作量;四是要有填表说明和计划表编制、上报审批的传递路线。

三、结语

第9篇:程序员工作计划范文

一、工序计划成本管理的内涵

计划成本制度就是通过对成本中心各项成本指标及其成本影响因素的的细化分析,测算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成本,运用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并进行差异比较分析,揭示形成差异的原因,并努力寻找调整差异的方法,着力于成本改善,确保实际成本都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和消耗。实施对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通过对成本中心成本绩效的衡量,并运用计划成本服务于经营决策的成本管理体系。

工序计划成本控制为适应精细管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项目经理层的目标责任成本和作业层工序计划成本的确定改变以往以分项工程或单位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推行以工序为控制点,进一步细化成本构成,确定工序计划成本,然后进行成本核算;施工企业工序计划成本的测定,主要由预算人员或造价人员牵头,结合财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员和统计人员,对照国家、地方和行业定额、标准,以工序为对象,按照施工企业的实际消耗量水平测算,达到先进水平的按实际水平确定工序标准成本,低于平均水平按平均水平确定工序计划成本,按这种方法制定出先进合理的目标成本指标,通过事前的目标成本预测控制、事中的目标成本计划控制和事后的实际成本核算与目标计划成本比较分析控制,把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项目成本的各种消耗控制在事先预测的成本指标之内,从而确保降低项目成本,实现企业目标利润。工序计划成本提供了成本中心绩效衡量的手段,通过差异分析找到成本变动的直接原因和改善差异的有效方法,起到了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实际上,工序计划成本控制是作业班组负责各类消耗量的控制,项目经理层和企业层负责各种价格和费用计划的控制。

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途径

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只开源不节流,或者只节流不开源,都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开源阶段,而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施工阶段,一直到竣工结算阶段等过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是施工企业节流阶段,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效益的好坏。同时必须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施工企业必须从下几方面的做好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使施工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投标阶段工程成本控制。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源头,是开源阶段.在该阶段成本控制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通过对工程项目事前的目标成本预测控制,确定工程项目的成本期望值,然后考虑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一直分解到工序,结合施工现场的踏勘情况,按照工序计划成本确定方法预测投标成本,该成本是施工企业的成本期望值,然后根据竞争对手的技术、管理水平及其投标技巧等情况考虑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的报价反映了施工企业的先进水平,预测事前的目标成本期望值尽可能底,利润就有较大的弹性空间,竞争力优势明显,而且一旦中标,利润非常客观,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所以投标阶段开好源是非常关键的。

2、施工准备阶段工程成本控制。工程中标后,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和目标责任成本分解工作,然后按照工序计划成本制定方法制定好事中的目标成本计划,这样的目标计划成本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 用这种标准来进行事中的目标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项目施工中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对投标过程中技术方案作必须的技术论证,并结合现场实际,根据规范、合同、工期等,对当期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方法、质量、安全等各方面作出最优的施工安排,合理配置资源,制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目标与措施,确定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使施工过程具有科学性,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平行性、协调性合均衡性的相互关系,它是工程施工作业的基本组合方式,是作为计算分析和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为了使建设工程能够最经济地得以实施,从而避免重复施工、突击施工。

(2)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工程中标后开工之前,施工企业应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目标责任成本;项目经理部应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编制工序计划成本确定作业层的考核指标。

项目责任成本是对项目实施总量控制的依据,由项目管理经费和工程直接成本两部分组成。项目一开始,应由公司成本管理部门,根据投标报价中预测的事前的目标成本,该目标成本是预测的,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为了更加切合项目实际,项目部要在预测的事前的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市场调查,认真分析工程特点,掌握现场施工单位情况,

结合项目经理部的管理水平确定其目标责任成本,目标责任成本不能突破投标报价中成本期望值,在此基础上做好事中的目标成本计划。

3、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成本控制。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是事中目标成本控制,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 就是要从影响成本的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技术措施。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技术措施来控制成本,技术措施主要是确定施工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案使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施工技术等技术措施和不同施工工艺组织措施,就会产生不同的工期,发生的费用也不同,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规模、性质、难易复杂程度、现场情况、设备供应情况和人员供应情况,制定几个施工方案,然后进行相互对照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此外,及时应用最新和最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及时修正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尽可能地降低材料消耗和人工消耗。(2)经济措施。经济措施推行工序计划成本经济承包责任制,按工序计划成本进行分解目标计划成本,落实到项目经理部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班组,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的审批和支出,严格控制实际成本不得突破工序计划成本,同时动态地对工程项目的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差异分析找到成本变动的直接原因和改善差异的有效方法,严格控制实际成本不得突破工序计划成本。同时严格控制间接费和管理费用的支出,把施工实际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之内。及时做好签证和索赔工作并进行成本分析,同时调整目标计划成本。确保低成本、高效益目标的实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