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

谈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

【摘要】伴随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群众对于人性化学习观念逐渐重视起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国家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生自身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校规划设计方面提出更加高要求。本文通过对国内的中小学建设问题现状进行相关分析,在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小学建筑设计原则基础上提出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点,进而探讨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校园条件。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

引言

伴随城市的飞快发展,城市中中小学的建设逐渐进入发展阶段。但是,处在高密度的城市条件下中小学校却面临严峻形势,因为城市中建设用地缺乏,适龄儿童的入学数量逐渐上升,校园的周围城市环境比较复杂等多方面因素,对中小学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建设用地与资源有限的条件之下,怎样使得合理、高效的空间设计以及功能组织得到实现,与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满足现阶段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与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对于城市中中小学的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方面提出的挑战与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适合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场所,中小学建筑并不是临时性的,而是长期潜移默化、使学生得到文化熏陶的生活学习空间。因此对中小学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设计策略,其内容包括外观与内部功能的关系,台阶与窗等细节,走道和教室气氛,以及教室操场的布局等多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

1现阶段中国校园建筑特点与发展趋向

1.1建筑设计需不断创新

伴随我国提出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策略,中国教育事业也逐渐发生变化。而校园建筑是开展教育事业的场地,并且建筑物自身也可以是学生的一本“课本”甚至是“老师”,因为学习的环境对于学生身心的成长会产生一定影响。建筑空间新型模式将会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激发作用,而且校园建筑空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伴随新型的教育方式逐渐革新,使得校园建筑空间设计获得进一步的创新发展,生活当中涌现出愈来愈多新型校园建筑补充并丰富了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以适应创新教育理念,进而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2开放、灵活与自由

中小学校园教育建筑要求满足当前教学需求的同时,还应当对持续变化教学方式进行应对,所以中小学建筑空间将会变得更加灵活与开放,并且在空间方面对学生与教师供给更为自由灵活的教学模式或是教学措施[1]。对现阶段中小学校园建筑来说,建筑空间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调动影响,而且缺少固定空间模式,使教育将变得更为开放,如图1所示。

1.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型的校园建筑空间不但重视空间灵活性,而且重视建筑空间内部营造的气氛,对于低龄段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显示,刚入学的时候假如可以快速找到玩耍伙伴,可以组成一个小型学习团体,会使得学生快速与新的环境相适应,且使学生产生一定归属感,更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因此不但要重视教学空间设计,对课外交流共享的空间设计也应当充分重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间能够进行更多的非正式教学沟通,互动和交流可以使学生快速融入到一起。而且互动和交流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过程。

2中小学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中小学学校建筑空间设计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出宜人、舒适的学习环境,所以,中小学的建筑设计应该以学生学习生活需求为本,并对各种需求进行分析,以合适的设计举措应对复杂的功能需求问题,以充分的控制措施把握设计原则。设计应当确保建筑空间科学性基础之上,实施合理周密的规划,遵守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准则,使其与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规范需要相符合,利用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中小学建筑空间具有舒适性与合理性[2]。

2.2整合性原则

校园不是单一个体建筑物。设计师在校园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把周围环境等要素纳入相应设计范畴内,保证校园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周围环境是能够匹配的,进而实现统一和谐的成效。同时,设计师需全局整合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抓住突出要素,充分表现建筑空间的个性。

2.3安全性原则

中小学校园建筑为学生提供了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场所,校园空间成为学生除了家之外,逗留时间最长的场所。然而学生的心智还没有成熟,其思想是比较活跃的,假如建筑空间设计当中的某个环节存在疏忽,出现安全隐患,非常容易导致安全问题产生,对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非常大的威胁影响[3]。所以,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方应当秉持着环保安全准则,例如,运用绿色环保材料,重视安全的建筑规划设计,运用规范化建筑空间设计手段,创造出安全适用的校园建筑空间,为中小学生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3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点

3.1教学中主体建筑的设计

(1)建筑主朝向需要和本地区的最佳朝向相符合,例如广东地区的最佳朝向是东南向。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中,对宿舍、教室、办公区域以及阅览室的朝向要求是比较高的。设计师需要根据各个不同的功能主体,结合基地所处地理位置,提出合理适用的规划布置方案,保证日照充足的同时,还要使建筑物的通风、采光、隔热、隔声等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宿舍的位置规划,尽量避免和主校门靠近,体现动静分区,营造宿舍安全、安静的休息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对于教学楼设计,现阶段中国普遍采取矩形教室的设计形式,其净深通常采用6.9~7.8m,而长度通常采用8.8~9.6m。在设计的时候需要与当地的光照特征相结合,外窗设计要符合规范有关窗地面积比要求等。(2)对于建筑中日照间距、防噪与防火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精心设计。而且设计师提出的设计方案需要与校园周边条件相结合并对防噪的距离实施设置,教室的布置满足规范关于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2h以及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间的距离不小于25m等要求。另外,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严格实施防火间距要求。(3)主体建筑空的间设计需在满足上述建筑物理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和城市规划以及校园的功能分区相契合,重视与现实校园现状条件结合对于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防雷系统、环境系统以及供电系统实施设计。(4)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当中需要重视围护构造隔热与环境绿化等方面,可采用挑檐构造、高位百叶窗自然通风、阳台以及结合外廊实现遮阳[4]。而且设计师还需要重视墙体的保温以及隔热性能设计,通过比选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来对于墙体实施围护。

3.2单体建筑空间设计

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方面讲究运用灰空间的设计方式对建筑内外的空间界限进行弱化与虚化,使得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灵动的整体,且建筑内外一致协调得到实现。经过灰空间的设计,能够使得中小学建筑内外空间的隔阂被有效消除,对内外空间进行有效柔化,例如以楼梯、连廊、立面开洞以及步行桥等多种形式对室内外的空间进行有机的连接,使学生感到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在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增加同时,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具体设计策略如下:教学楼的端头位置设置相应楼梯间,利用敞开式方式实施设计;各个单体建筑连接位置实施扩大化半敞开的处理方式或者是利用平台实施连接,使得单体建筑间有效的连接增加;为方便学生的活动,对走廊活动平台进行设计时,应当采取敞开式的空间构成方法,使学生的活动空间能够扩大,打造出流动的活动空间。最终借用灰空间的设计方式,对学生带来流动空间体验,使得学生想象的界面能够无限扩大。

3.3构建流畅的交通流线

中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目标在于能够更好确保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而且中小学校园使用人数是比较多的。所以,设计畅通的交通路线是极其关键的,而且与学生有序的通行以及学校活动正常的开展具有直接关联。总的来说,中小学中建筑空间无论建筑单体内部的交通流线还是学校内各建筑之间的交通流线都应该是简明、直接与通透的,以确保各种人流能够有序顺畅通行,包括设置相应安全通道,保证在紧急情况时学校师生能够及时安全地疏散。在中小学的上下学时间是人流比较集中的时间段,需要确保学生能够顺畅有序进出校园,避免学生滞留在校内或是生活区域,对学校师生的通行造成影响,确保师生能够及时入校。除此之外,为确保学校食堂与总务室等的正常运作,设施用品以及食材等应该设置专门运输通道,这个运输通道避免处在校内的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域,以免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用设计规划手段有效避免运输设施和食材机动车进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范围内,为学生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学习条件。

3.4细节方面设计

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师生,因此,应当始终依照“以人为本”准则,充分考虑中小学生身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细部设计。例如建筑空间设计方面,为了避免太阳光直接照射造成学生发生眩光情况,对于教室的黑板设计方面,应当确保教室前端侧窗窗端墙的长度不小于1m。窗间墙宽度不应大于1.2m等。除此之外,学生的安全防护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楼梯、走廊与阳台等经常活动地区设置相应防护设施,防护栏净高度应不小于1.10m,并且需确保防护栏能够承载最小推力为1.5kN/m,如图2所示。部分学生下课或者放学之后经常一涌而出,为确保学生的安全问题,教室的疏散门需设计两个。对于抗震等级设计方面需要依据中小学建筑特殊的建筑需要,为确保全体学生安全问题,其抗震设防类别属于乙类的中小学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4结束语

和其他建筑空间设计相比,中小学的建筑空间设计需更多融入健康、人文与绿色的设计观念,需设计师更加精心进行设计,创作出人性化、生态性以及现代化的校园空间,彰显中小学建筑的时代特征,使校园建筑空间设计能够与中小学的教育行政、教学需要相符合。

参考文献

[1]华乃斯,张宇.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中小学教学空间模块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0):60-62.

[2]张涛.当前我国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77-78.

[3]江磊.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研究的思考[J].居业,2015(10):46-47.

[4]杨建德.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研究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178.

作者:丘雨生 单位:广东卓智设计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