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师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高师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摘要: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不是单一的技能教育,而是完整的音乐文化教育。因此,确立视唱练耳的课程生态观,是促进视唱练耳课程健康发展的前提,而课程目标的多元化也正是课程生态观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实现视唱练耳教学多元化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关键词:视唱练耳;生态观;教学目标;数字化;多媒体技术

一、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基本理念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对于教育的创新、个性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重视,正是这种变革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也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视唱练耳的课程生态观

20世纪60年代,课堂生态就开始进入西方教育界的研究视野,他们从“生态视角”(ecologicalperspective)、生态方法(ecologicalapproach)和生态理论(ecologicaltheory)等方面来研究课堂现象,课堂生态研究的内容涉及教师和学生的生态特点、课堂行为生态、课堂环境、课堂评估以及课堂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等,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呈现生态“关联”之内涵[3]。而课程生态观的确立正是生态主义课程思潮的浸润和教学实践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也是高师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说,生态主义课程思潮给当今的课程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思考和解决当代课程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另一扇窗口。课程生态观给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带来的启示是深刻而又多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在价值取向上,传统视唱练耳课程追求通过教师对学生长期的反复强化训练来获得“唱”和“听”的能力,这种强化训练具有典型的片面性、单一的功利主义和课程的工具性质。课程的生态观则要求我们避免对片面性的过度追求和摒弃功利主义的观念,从而确立整体的、系统的、发展的、全面的、理性与审美紧密结合的课程价值观。其二、在课程目标上,课程生态观要求注重学生自然性、自主性的培养,侧重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音乐素质的整体一致性和个体差异性、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著名学者李开复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B.F.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4]所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其三,在教学内容上,课程生态观主张突破狭隘的学术视角,打破单一的曲目机械化训练,增强课程内容的艺术性,寻求视听能力的提高与人文素养培养的高度统一,以开放的理念、广阔的视野来编排课程内容。同时,注重与其他音乐课程及其他学科相关课程的相互渗透、借鉴与融合,从而形成一种互补、互生、持续发展的生态观课程体系。其四,在师生关系上,课程生态观强调“以生为本”,倡导师生平等对话,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的视听能力和艺术能力能够在体验和探索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提高,为未来的持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视唱练耳的课程生态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健康成长、和谐共生的艺术成长环境,是艺术课程观本真的回归。从本质上讲,它实际上追求的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辩证统一。

(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目标的层次结构

真正健康完善的音乐教育绝不仅仅是追求纯技能技巧的教育,而应该是更全面的完整意义上的文化教育。在这一点上,高师视唱练耳的课程目标是这样体现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和识谱视唱能力;初步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掌握音乐表现的常规,积累音乐语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和发展音乐审美能力;初步掌握视唱练耳的教学方法。”[5]因此,视唱练耳课程在设计上应该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避免单一性,追求多维性。根据视唱练耳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应体现递进的三个层次:技能目标、发展目标和审美目标。技能目标:视唱练耳课程的技能目标是通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视唱和听音的基本能力,具体表现为对音高、节奏的视唱和听记的准确掌握能力,这种基本能力是浅性的、具体的、可查的,它处于三个层次的最表层,是实现发展目标和审美目标的基础。因此,较其他两个层级而言,技能目标更容易达到,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学生都会取得比较明显的进步。发展目标: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目标是通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经过长期不断的知识累积,再提高并逐步实现。发展目标体现在认知水平、理智探索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相关技术能力完成对音乐事项的分析、理解和评价能力。发展目标位于三个层次的中间层,它的实现必须以技能目标为基础并通过技能目标的发展得以体现。同时,它又是实现审美目标的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审美目标:视唱练耳课程的审美目标就是通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培养对音乐美的诠释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也是所有艺术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尽管专业音乐教育把技术技能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但毋庸置疑的是,审美能力也就是对音乐美的诠释能力才是决定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水平的关键。当然,审美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以一种内隐的、潜在的方式体现出来,所以较前面两个目标而言更难于实现,因此,审美目标位于三个层次的最深层。视唱练耳课程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技术能力、创造思维和审美体验的完整统一,任何片面强调技术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培养的课程,必然会削弱课程的教育与审美价值。

(三)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目标的分类

视唱练耳课程的目标层次结构是宏观的、概括性的,它体现了视唱练耳课程的精神实质,而教学目标的分类则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视唱练耳课程能够实现的具体成果。课程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实现的,也可以说,教学目标分类体现了视唱练耳课程目标的追求。因此,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目标应是建立在准确地把握视唱练耳课程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之上。根据高师视唱练耳的课程目标并结合其课程特点,我们可以引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把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目标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与综合、评价等五个方面。其一,识记就是对音乐乐谱识别和记忆的最基本能力,指对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各种常用的音乐符号的意义能够熟知、掌握,并在视唱和听记实践中运用。这一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牢记、确认和再现,并能准确地表达、记录所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常用音乐符号,能够做到视唱、听记(包括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等)。其二,理解是对某一知识领域更深一步的掌握,能够深入到知识领域的实质,把握知识的基本意义和思想。对于视唱练耳课程而言,理解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转化,就是在最初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向理性认知的逐步内化,深层次转化,并伴随着对音乐本质认识的深入而逐步提高;二是类比,就是能够发现并领会相同或不同音乐事项或信息;三是解释,就是对所学的各种音乐事项(如音程、和弦、节奏、节拍特点等)进行说明或复现等。其三,应用是指学生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运用于指导或实行音乐创作及艺术实践的过程。关于学以致用的道理,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其《答孔文仲司户书》中说道“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知之”,视唱练耳的基本含义就是“组织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训练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与实践中去”[7]。视唱练耳教学就在于把通过学习而获得的音乐技能,通过示范、表演、运用、操作、实验、设计、解答等应用环节,把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运用于新的音乐情境之中,践行学以致用的应用性原则。其四,分析与综合方面,分析就是根据学习需要,将音乐研究对象从整体向局部或部分进行有层次的分解并分别进行考察的认识过程;综合则是将音乐的各部分、各要素统合起来,以整体的形式全面地加以重新组合或重新创造。分析与综合在认知过程中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其意义在于更有助于理解音乐研究对象的实质,厘清整体与部分及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对具体的音乐能够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各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概括出其特点和风格,运用视唱练耳的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吸收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养分,对视唱练耳理论与技术能力进行全面的、清晰的认识,总结或归纳出课程体系的总体理论框架。其五,评价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人类思考和认知过程的最基本的因素。评价就是对一定的想法、方法和材料等作出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一个运用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针对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目标而言,评价就是通过分析、比较来了解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率,评判教学方法。上述五点教学目标分类呈塔型结构,体现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从识记到评价是人类认知领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可以使我们对视唱练耳课程有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位,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视唱练耳课程的价值,梳理视唱练耳课程与其他相关音乐课程的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相关学科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视唱练耳教学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前文对视唱练耳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读,也更加明确了本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目标,由此引发我们对如何实现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目标的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一命题的思考。目前,高校的同仁们为此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教学及研究成果,其中,将数字化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就是一种有着积极意义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视唱练耳教学数字化的典型案例

所谓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就是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形式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将多种媒体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系统化表现信息的技术。简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综合处理图、文、声、像信息,并使之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技术。数字化视唱练耳课程就是将数字化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堂组织与管理、作业形式与课程考核等各个方面。目前,将视唱练耳教学数字化的典型案例是两款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和使用,一是澳大利亚RISNIG公司的Auralia,Auralia“是一款卓有成效的练耳软件,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它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软件的辅助下学习基本的视唱练耳课程,软件能够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评判”[6]。另一个就是丹麦的交互式多媒体听觉训练教学软件EarMasterschool。这两款软件虽然在结构框架各有不同,但交互性和开放性是它们共有的特点。比如,在每一项练习中都附有大量的习题或显示正确的答案,也有学生课业的测试和班级考试的管理,重要的是它还能提供大量可以自定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自主决定学习的进度和难度。特别是EarMasterschool关于音程性质及音高听辨,和弦的音高听辨,风格各异的四声部和声听辨,数十种调式音阶的类型及音高听辨,十多种类型的拍子及1—6小节长度的节奏视奏、节奏模仿、节奏对比练习,4—12小节不等的旋律听记等,这些专项练习都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其中对于听觉记忆方面的训练。同时对学生理解、分析不同类型的音程、和弦、节奏、调式、音阶、旋律等都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这两款软件主要是针对“听音”部分,而对于“视唱”部分几乎没有涉及,那么,我们可以采用Sibelius五线谱制作软件来弥补上述两款软件关于“视唱”部分的不足。另外,就现实的情况而言,每个学校的学情不同,即使是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学生的音乐基础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单一的教材更无法满足差异性教学的需要,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Sibelius制谱软件就可以适应多样化教学的需要,再结合编写适合本校学情的内部补充教材,就可以做到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了。

(二)视唱练耳教学数字化的优越性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视唱练耳教学数字化呈现出以下优越性。其一,丰富性:数字多媒体技术提供给师生双方的是立体的、多元的视听空间。听觉体验不是单一的钢琴,而是可多项选择;教学内容的媒体也不再是单一的书本教材,而是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于一体,将视、听、唱以链接的方式贯穿展示出来,使乐谱视觉的单一化向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方向转变,极大地丰富了视唱练耳教学环节,使视唱练耳教学过程更有趣、更丰富、更生动。其二,循环性: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视唱练耳的学习材料循环反复地展示,这对于熟练掌握音乐符号,培养听觉记忆或强化训练重点、难点具有重要作用。反复类比学习材料,可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的音乐旋律的调式、节奏和风格等。这对于实现识记、理解和分析等课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其三,开放性:这是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一个基本属性,它是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这种开放性,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开放,更是理念的开放。就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而言,其教学与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音乐的审美过程也是开放的。视唱练耳教学不仅是培养识谱和听觉记忆能力,而且包含了音乐分析、鉴赏、计算机音乐技术和艺术文化史等多课程、多学科的知识的多元结构,所以,基于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视唱练耳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视唱练耳教学已经完全不同。其四,扩展性: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内容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反映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也要体现当代社会音乐发展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不同基础和能力的要求,所以,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数字信息技术的可修改性、可参与性、可完善性,为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五,创造性:基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视唱练耳教学,构建的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每个教师都可以创造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和符合本校实际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每位学生也可以构建适应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学习方式、方法。而这种创造性的实现正是视唱练耳课程目标所倡导的。其六,平等性: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一直沿袭教师弹琴,学生唱、听的模式,而数字多媒体技术下的视唱练耳教学改变了这种固有模式,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时空关系、师生关系、人机关系的极大包容性和兼容性,学生的地位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构建者,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一种环境。因此,将数字化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是教学环境的一次重建,更是对传统视唱练耳教学的一次革新。

(三)视唱练耳教学数字化的意义

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形式、以书本为载体的单向的接受式教学。而视唱练耳教学数字化则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点为线索以及课堂课后无线延展为特点的体验式教学,无疑是对视唱练耳教学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新能力。数字化视唱练耳课程教学,通过视听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中学习获得视听能力的提高,把教师的听觉经验、教学过程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统一起来,拉近了知识和真实听觉感受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音高、音准、节奏及音色的变化,通过他们主动学习来探求、发现、总结、分析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实现了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众所周知,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概念、原理、命题、文字、图表等为特征,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期刊杂志、视听媒体等方式获得,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数字化,把视唱练耳的理论知识与视听多媒体技术和独立操作学习融为一体,这种体验式、参与式的学习方式使显性知识的学习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隐性知识包含思维、态度、价值、观念、方式方法等一切未被表述的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的特点,因此它的获得则要复杂、困难得多。视唱练耳教学数字化的应用,其丰富性极大地适应了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个性化与差异性学习的需要,实现了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并形成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总之,基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下的视唱练耳教学为师生双方搭建了全新的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了视唱练耳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其广博的信息量和新的知识传输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为实现视唱练耳课程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其所具有的丰富性、循环性、开放性、扩展性、创造性、平等性是传统教学环境所不具备的,这种优势不仅是科技发展带来的表面性变化和教学设备的新、奇、特,还有教学模式的再造、课程内容结构的改写,就其本质而言,更是视唱练耳课程理念的当代重构。

[参考文献]

[1]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555.

[2]胡晓伟.高师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在多元文化下的探索和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2008(4):79-80.

作者:何静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