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电讯技术论文范文

电讯技术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电讯技术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电讯技术论文

第1篇:电讯技术论文范文

1.1Huffman编码

哈夫曼编码是无损压缩当中最好的方法。它使用预先二进制描述来替换每个符号,长度由特殊符号出现的频率决定。基本的原理是为每个符号找到新的二进制表示,从而通常符号使用很少的位,不常见的符号使用较多的位。

1.2LZW压缩算法

LZW是Lempel—Ziv—Welch的缩写,主要用于图像数据压缩.对于简单平滑图像且噪声小的信号源具有较高的压缩比,并且其压缩和解压缩速度也比较快。

1.3算数编码

Huffman编码解决的是整数位编码问题,而这一点有时可能成为一个问题。例如,如果一个字符的概率是1/3,则编码该字符的最优位数是1.6位左右但Huffman编码却必须给代码指定1位或2位,而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将导致比理论上可能的长度更长的压缩信息。

1.4PPM数据解压缩算法

PPM(PredictionbyPartialMatching)是一种上下文统计模型技术。它根据输入字符串中一定长度的上下文后面字符出现的次数,得出每个上下文的预测概率,然后利用多个上下文模型来得出输入字符出现的概率,最后根据该概率用算术编码对该字符进行编码。根据最近输入的字符,来预测即将输入的下一个字符,可以达到数据压缩的目的。PPM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利用最近输入的几个字符(叫做上下文模型),来预测下一个字符。其中,上下文模型的长度k可以从0到已输入字符的最大长度k不等。对于k长度的上下文模型来说,首先要计算在已输入字符串中,每个k长度的子串后面不同的字符出现的次数,然后可以得到该上下文模型的预测概率。预测概率主要用于计算在该上下文模型后面输入字符出现的概率,以便于用算术编码对该字字符进行编码。这样每个不同长度的上下文模型可以得到相应的预测概率。因为每个模型具有不同的k值。在计算输入字符出现的概率时,一般都是从最长的模型开始的。对于某个k长度的模型来说,当输入的字符已经被该上下文模型预测出时,该输入字符出现的概率就是预测概率。而当一个新字符,也就是说该上下文模型不能预测出的字符出现时,输入字符出现的概率就无法得到,也就不能对该字符进行编码。这时,就需要用到”跳转”(Esc)概率将不同长度上下文模型各自的预测概率联系起来。”跳转”概率就可以将模型从k跳f,lk一1,看k一1长度的模型能不能预测出该字符。如果可以,该字符的概率就是”跳转”概率k一1模型的预测概率;如果不能,”跳转”过程将一直进行直到某个模型可以预测出该字符。有了”跳转”机制以后,某个字符的预测概率就由可以预测出该字符模型和它以前的所有模型中的”跳转”概率来决定。为了保证无论出现什么字符,最后”跳转”过程都能结束,最低长度的模型中必须包括字母表中所有的字符。根据计算”跳转”概率的方法不同,PPM算法有很多类型,有A,B,C,D,P等形式。

2.词库压缩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2.1选择PPMD算法为词库解压缩算法的依据

根据计算”逃避”或“跳转”概率的方法不同,PPM算法有很多类型,有A,B,C,D,P等形式。PPMD算法在运行时,对内存的要求不是特别高,运行速度比较快。PPMD算法的阶数可以取1-16的阶数。当阶数落在2-3范围时的压缩率跟ZIP,BZIP2可比较,阶数在4-6范围之内时,压缩率比ZIP,BZIP2快,而且运行速度比ZIP,BZIP2快。在高阶数范围8-16之内时,PPMD算法各方面的表现极为突出。因此,在此系统的词库压缩程序中使用了PPMD算法,并且把阶数选为16。2.2词库压缩程序的设计设计词库压缩程序思路:使用Dao技术操作数据库。当用户选择某数据库时,首先检查次数据库是否包含名称为DictTag和Tags的两个数据表。当用户选择某个数据表时检查该表是否符合压缩程序的要求。若不符合,则提示给用户。选择好压缩的数据表之后,首先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主要完成单词和解释字符串的长度,写入压缩文件时使用的数据包编号的计算等。压缩后的词库的名称填写,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选择,排序规则的选择等。其中,排序表必须为Excel文件,而且表的结构也要符合规定。生成词库文件时,首先读取单词和单词的长度和解释的长度,先把这些写入文件,然后再把单词解释部分压缩后写入词库文件。

第2篇:电讯技术论文范文

在电力企业中通常会将生产控制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分隔开来,通过这种方法来避免外来因素对生产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在生产控制系统中其风险多来自于生产设备与系统的故障,还有可能存在内部人员的破坏的风险。管理网络中的常见风险则有系统合法或者非法用户造成的危害、组建系统的过程中带来的威胁、来自于物理环境的威胁。这些威胁中常见的有系统与软件存在漏洞、合法用户的不正确操作、设备故障、数据误用、数据丢失、行为抵赖、内部或者外部人员的攻击、物理破坏(各种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带来的危害)、各种木马和病毒等。这些风险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数据丢失或数据错误,从而大大的降低了数据的可用性。网络中的链接中断、被入侵、感染病毒、假冒他人言沦等风险都会大大降低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正是由于这许多风险,所以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设。

二、增强电力系统网络安全的策略

(一)物理安全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安全指的是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的安全防护,同时还包括了对通信链路等各种连接设备进行保护,避免被人为的破坏和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物理安全中海需要为各种硬件设备提供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计算机系统在工作时,系统的显示屏、机壳缝隙、键盘、连接电缆和接口等处会发生信息的电磁泄漏,而电磁泄漏也会泄漏机密。所以在物理安全策略中如何抑制与防止电磁泄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主要的措施有:第一种是对计算机设备内部产生和运行串行数据信息的部件、线路和区域采取电磁辐射发射抑制措施和传导发射滤波措施,并视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整机采取整体电磁屏蔽措施,减小全部或部分频段信号的传导和辐射发射,对电源线和信号传输线则采取接口滤波和线路屏蔽等技术措施,最大限度的达到抑制电磁信息泄漏源发射的目的;第二种是使用电磁屏蔽技术,将涉密计算机设备或系统放置在全封闭的电磁屏蔽室内;第三是使用噪声干扰法,即在信道上增加噪声,从而降低窃收系统的信噪比,使其难以将泄漏信息还原。

(二)进行访问控制

网络安全的目的是将企业信息资源分层次和等级进行保护,而访问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访问。访问控制是进行网络安全防范和与保护网络的主要手段。它是对网络安全进行保护的核心策略。访问控制手段有多种,其中主要的有以下的几种手段。第一种是入网控制。它是第一层的网络访问控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入网访问控制是对用户可以登录的时间和允许他们可以登入的工作站进行控制。第二种是网络权限控制,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网络非法操作,它的做法是根据用户组与用户的身份赋予相应的权限,并对用户与用户组可以访问哪些资源和进行什么操作进行规定限制。第三种是目录级安全控制。该种控制指的是对用户在目录一级的文件和子目录的权限进行控制,例如用户的读权限、写权限等。第四种是属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指的是网络管理员根据需求为给各种文件和目录所指定相应的安全访问属性。第五种是服务器安全控制。该种控制指的是为服务器设置口令、登录时间限制、非法访问者检测等,以防止非法用户对信息的修改和破坏等。最后的是防火墙控制。防火墙控制,在内部网与外部网的节点上安装防火墙对一些危险的数据信息进行过滤已形成一个较为安全的网络环境。

(三)对数据进行加密

数据加密的目的是为了隐蔽和保护具有一定密级的信息。对于网络上的数据加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种,分别是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链路加密是传输数据仅在物理层前的数据链路层进行加密,它必须要求节点本身是安全的,否则其加密也相当于没有加密;端到端加密允许数据在从源点到终点的传输过程中始终以密文形式存在,与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相比更可靠,更容易设计、实现和维护,它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而各个电力企业应该根据其自身的需求去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

(四)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拥有良好的技术方法和措施,还必须拥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一个晚上的管理制度,再好的措施在执行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而对于网络安全来说是容不得一点失误的,任何失误都有可能为网络安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所以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对安全管理等级和完全管理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制定出完善的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最后是制定出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第3篇:电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电信市场;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0引言

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精细化的管理是适应经济发展的一种企业管理方式。实施好精细化的管理就能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入手,先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阐述其定义以及发展历程。再从电信营销的步骤和措施入手,结合精细化管理细致阐述电信营销战略。

1精细化管理模式

1.1发展过程

精细化管理模式首次正式出现,是在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里,作者是泰勒[1]。泰勒从他开始做学徒最后做到总工程师的工作中汲取经验,研究出了精细化管理模式,并在实际应用中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对所有企业的发展都有借鉴作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在美国产生,在日本被广泛应用并且效果明显,然后开始被我国和更多国家认可并应用。

1.2定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从字面来看,“精”就是精确,“细”就是细致。应用在管理中,就是要求企业在责任管理方面要有具体化,明确化,在进行企业任务分工时要将任务分配到每个人身上,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对企业的战略前景和目标要有细致明确的规划,将企业的战略思想贯彻到每个环节上,使其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在服务过程中要提高服务质量,强化与客户的关系,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发展状态,力图注意到每一个发展细节并且做精。

2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我国电信市场由联通、移动、电信三方以三足鼎力的态势,长期包揽了中国所有的电信用户[2]。手机的使用数量不断增加,且增长速度加快,电信市场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促进其向精细化管理靠近,才能保持优势,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赢取更多的利益。精细化管理只有应用在企业战略的步骤中,融入到分析市场机会、筛选目标市场、设计市场和营销组合,执行、控制、管理市场计划每个环节中,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2.1精细模式下的销售过程

2.1.1市场机会

市场机会指的是潜在的客户,电信企业必须能够发现某种市场机会,并对其进行评价。具体而言,电信企业需要弄明白客户是谁,客户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他们分布的地点,产品分销的地方等等。利用市场调查的方式分析这些问题,研究市场营销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状况[3]。

2.1.2筛选目标市场

消费市场是广泛的,过去会设定许多销售目标市场,效果并不明显,缺货、多货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应该重点设定个别目标市场,做好市场调查和产品销售活动。

2.1.3设计市场营销组合

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明确自己的产品结构,制定不同等级的产品价格,根据市场目标选择分销渠道(地点)和根据实际的市场环境设置不同的促销方法等,特殊对待不同的市场达到资源的最大合理化利用,在此基础上掌握主动权[4]。但这种主动权不仅受到企业目标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这些是企业自己控制不了的。因此,企业要设计多种市场营销组合方案,为及时调整留出空间,使之与不可控制的环境相适应,加大成功几率。

2.1.4执行、控制、管理市场营销计划

这是整个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极其重要的步骤。因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计划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为了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

2.2精细化模式下的营销策略构建

2.2.1优化整合

实施精细化经营,首先要对现有产品进行整合。电信行业已经发展了30年,相继推出的产品很丰富,但是比较繁乱,产品升级只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缺乏系统的规划。例如:移动将通话时间、流量和短信业务组合在一起推出了不同等级的套餐和188元、288元的专项业务。这些东西在定位和特性上均存在很多重合,不利于用户的选择,更难打开全新的局面。因此,电信市场应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对产品重新进行整合。打破只是技术层面的改进,建立产品与客户品牌之间的对应关系。

2.2.2市场细分

多元化的发展情景决定了因为年龄的差异、职业的差异、文化层次的差异、地区的差异,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移动公司现在主推的业务也只有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大主打品牌,对一部分人来说是不实用的。急需推出更多细致的划分,更好地适用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在这方面可以多向韩国学习,韩国的SK电讯针对不同的用户推出了极其精细化的产品。个性化的服务形成了稳固的客户群体。中国移动还需对几亿的人口市场进一步细分。结合中国的人才构造特点,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城市等级明确市场的需求特征,再根据各个地方的收入水平,男女比例,年龄组合提供不同的通信产品和营销措施。

2.2.3定位组合

产品定位是为了适应消费者心目中的某一特定地位而设计企业的产品和营销组合。电信市场的长期垄断地位,导致产品定位过于强势。4G手机已经被广泛应用,但移动4G网络信号仍然不能覆盖很多地方,而且迟迟得不到改善。需要争取主动权配合完善信号服务系统。

2.2.4周期管理

根据事物发展的生命周期,结合发展现状。对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产品做出不同的调整,该鼓励的鼓励,该淘汰的淘汰,该改进的改进。

3结语

传统的电信企业运营商向新的电信企业供应商转变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精细化管理满足了转变的发展需求,在原有基础上,做出更加系统化的业务处理,将细致化应用到电信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由内而外的做出改变,促进电信市场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长远的立足。

参考文献:

[1]臧勤.浅谈精细化管理在电信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3,20(10):96.

[2]王娟.强化电信企业营销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基于号码级的营销资源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5(26):30.

[3]王义,卢咏梅.北京电信基站资产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G]//2014信息通信网技术业务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4:170-173.

第4篇:电讯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期刊质量;内容控制;流程控制;模糊备忘录

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媒介之一是科技期刊。科技期刊在创新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智力开发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科技期刊质量的优劣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1-2]。高校科技期刊是由各大高校主办,展示学校科学研究进展,与此同时推动科研成果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高校学报在我国科学技术期刊中占的比例为25%,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3]。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期刊发表文章的质量是影响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科学技术书刊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尤其是在我们党的和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推动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期刊作为我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文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传递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高校科技期刊进行质量控制的理论探讨、推动期刊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议题[4]。

1高校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

科学技术期刊出版工作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工作和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计划方针和政策以及相关科技法律法规、新的科技成就、推广传播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任务,同时推进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旨在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2]。高校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前期专家审稿质量的控制、录用稿件质量标准的控制、编辑工作质量的控制、印刷排版质量的控制等[1]。

2期刊内容控制关键点

2.1文章重复度的检测

最近几年,学术造假、学术失信、学术腐败等学术不端问题频繁出现,对我国科学研究在世界范围的公信力带来严重损害。在出现了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107篇论文撤稿事件后,我国更加重视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诚信建设,科技管理部门设置相关机构对学术诚信进行监督和管理[5];在高校管理中加强了学术诚信教育,培养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的意识[6]。学术期刊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发领域。为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期刊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制度的同时配合研制相关软件以规范学术期刊出版行为,提高我国的科研诚信建设[5]。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期刊利用大数据资源以及数字化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将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控制于萌芽状态。对文章进行重复度检测是杜绝学术不端的有效方法,因此,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在实际工作中要合理地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通过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对于研究者的科研诚信进行有效监督预警,从根本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7]。

2.2语言文字表述的理顺

高校科技期刊的作者群的研究领域为理工科类,擅长在科学的海洋中探索,对于语言文字的表达不是非常的精准。文稿中容易出现用词不够准确以及有语法语病句子的情况。因此,编辑应对文稿进行审读、删改和润色,不能忽视词语使用的搭配并且要表述规范化,以提高文稿质量。科技期刊的内容实际上是靠语言文字加上各种科学的符号、数字以及数理公式、图、表等表达方式构成的。科技期刊用语的运用要达到文理通顺、言简意赅的要求,用词客观,语言朴实,正确使用书面语而不是口头语。同时科技期刊用语要注意语法的通顺,避免产生歧义,避免句子成分残缺,注意结构助词和关联词语的正确搭配,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文章结构合理和详略得当等。对于外文文献的引用和翻译语言要流畅符合中文表达习惯,长短句交替读起来不拗口,不能生硬的翻译外国期刊文献。

2.3图片、表格与公式的规范

高校科技期刊中的插图按照表达功能和印刷工艺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线条图和照片图。在实际的编辑加工中,线条图有时横纵坐标是需要重新输入的,这时就会需要在校对的时候注意规范,且忠于原稿。在照片图的处理中,通常会加入比例尺、文字等,这时就一定要仔细检查大小、位置是否合适。文章中表格的设计应该具有科学性、自明性,要重点突出,内容简洁,设计科学,表达规范。高校科技期刊中经常会出现公式、数学、符号、数学式等的应用,通过多年的编辑工作发现作者在写作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数学符号正斜体的区分不明,这就要求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认真学习数学符号和数学式的编排规范,及时发现错误并与作者沟通修正。

2.4参考文献的检查与纠错

高校科技期刊中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使文章具有真实的、科学的依据,能反映出作者研究内容的起点和深度,同时还可以方便地把作者的科研成果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引用期刊文章的参考文献著录,作者一般没有太大问题,可能会出现缺少页码或者是年卷期信息,但是对于作者不太常用的电子期刊文献以及会议文献,在作者著录时可能会出现缺少成分的问题,因此编辑在检查文献时,尤其要注意此类文献正确的著录方式。因此在审读科技期刊文章时,需要对参考文献进行认真的核实检查,及时查漏补缺。

3流程控制关键点

3.1编辑初审与专家评审相结合

责任编辑是高校科技期刊编辑活动的主体,是科学研究成果出版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生产者,是科研领域新知识的开拓者和新成果的催生者[8]。对于期刊文章作品的初步判断与评定,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起着非常重要的把关作用。这将为高校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打下坚实基础[8]。在科技期刊的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负有对期刊论文学术质量和学术诚信双重把关的职责,应该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专业素质,严格控制期刊质量。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了解并深入理解最新的国家政策、国家标准和规范,快速对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有效甄别与判定。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汲取新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专业知识储备以及业务水平[7]。但是,高校科技期刊内容与本校的科研方向相近,涵盖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通常处理稿件的方向并不是单一的与之前研究生研究领域相近,而是负责多个相近方向的稿件,因此,公平、公正的专家评审作用尤为突出。专业方向是选择科技论文评审专家的根本依据。在编辑工作中积累评审专家库的组成人员,通过对专家最新研究进展了解评审专家的研究方向、科研领域学术水平以及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9]。对于专家的基本信息、专业方向和评审质量评价值要有一定的记录与积累。这样可以保证审稿的周期,进而优化科研成果的时效性。

3.2编辑校对、作者校对与编辑部内部互相校对相结合

“校对”一词最早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亦称为“校勘”“校讐”[10]。所谓“校”,需要有一个人读书,校两书及上下的谬误[10]。高校期刊稿件的校对通读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在编辑审读、同行专家评审、主编定稿后进行,包括一校、二校、三校以及付印前核红。校对通读时对稿件中的错别字、用词不当和语法错漏等问题更为敏感。但是,编辑在校对的过程中,不能过分自以为是地任意修改,要努力做到善疑、勤查、多思、慎改。在编辑进行一校的同时请作者对文稿清样进行校对,有助于帮助完善文章的文意的精确表达,同时,再次保证文稿中图表、数据、参考文献等的正确无误,使期刊质量有进一步的保证。目前,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由于种种原因在人员组成上并没有严格区分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通常期刊的校对工作是由该篇稿件的责任编辑完成或者是某一期由一位责任编辑进行。这样的工作模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编辑和校对的盲点,从而在不经意间增大期刊的差错率。如果在主编终校之前,由编辑部内部成员进行互相校对,就可以避免由同一人校对时出现由于个人知识局限性和反复校对时对差错熟视无睹的状况,更能发挥校对人员素质和能力互补的整体优势,进一步消除编辑校对盲点,共同提升校对质量,从而增加期刊编校质量大幅提高的可能性,减少差错率。

3.3终审终校

终审终校是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重要步骤,也是保证期刊编校质量的关键之一。终审终校不仅仅是对某一项内容的处理,而是对期刊编排校的细节上和期刊的总体质量等的全面把关,通常由主编完成。这就要求编辑校对人员熟悉相关的出版知识、编辑规范,有扎实的文字基础,尤其要注意隐性的政治性、思想性差错以及文化科学知识性差错[11]。此外,还要注意期刊所有文章的中人名、地名、书刊名、组织机构名等的前后统一,以及责任编辑校对容易出现疏漏的目录、页眉、文内栏目、上接下转、期刊参数、体例统一、目录与文内标题的统一等。这些内容如果没有专人负责校对就很容易出现差错,而由主编负责这部分的核对工作即可避免问题的发生[12]。

4建立模糊备忘录

每位从事编辑行业的同仁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对某类图或表的编排方式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编辑加工,对于经常可能出错的相近的词语用法不精准,对公式中大小写不确定等等。在这样的时候建议建立一个备忘录文档,将由于自己不确定而且查阅过后的信息写入备忘录中,以随时查阅,减少工作中查找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证正确率。

5结束语

高校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和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高校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与提升的关键控制点在文章的重复度、语言文字表述、图表规范化表达以及参考文献的正确著录。对于工作流程控制关键点则在于编辑初审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编辑校对、作者校对与编辑部内部互相校对相结合,终审终校的整体把控,建议建立模糊备忘录,从而整体控制和提升高校科技期刊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晶.高校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体系的架构[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81-84

[2]杨淑珍,徐状.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学术素养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1,23(5):451-452.

[3]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J].编辑学报,1991,3(03):183-185.

[4]杨丹丹.科技期刊质量控制特性研究[J].出版广角,2019(9):49-52.

[5]陆雁,米慧芝,李智娟,等.学术期刊如何防范编辑的学术不端行为[J].编辑学报,2020,32(1):50-52.

[6]郑明鸿.治理学术不端不能仅靠[N].新华每日电讯,2020-06-22(008).

[7]翁志辉.学术期刊编辑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编辑学报,2019,31(S2):190-192.

[8]王艳梅,孙芳.科技期刊编辑加工的质量控制[J].编辑学报,2018,30(S1):57-58.

[9]金丽群,张蕾.同行评审专家库动态管理及有效方法探讨[J].编辑学报,2018,30(03):288-291.

[10]苏晶.校对通读与编辑审读的区别与联系[J].传媒论坛,2020,3(8):107.

[11]于立滨,乔永.商务印书馆语言学期刊方阵及其终审与终校[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6-99.

第5篇:电讯技术论文范文

(一)

近代以来,科技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并加速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引发一系列以科技革命为核心的社会变革。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逐渐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动荡、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科技人才匮乏。但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就产生了对科技创新的最初认识,进行了有效实践。军工、电讯是红军最先发展的两大技术领域。红军军事工业起步于井冈山时期,1927年在茅坪步云山办修械所,1928年在茨坪办红四军军械处。1931年1月,红军利用战斗中缴获的无线电器材,建立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队。延安时期,毛泽东通过对革命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形成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理念。在革命根据地,迫于形势需要,党优先发展农业、军工等战争急需的科技领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作为当前的紧急任务。1940年,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并开学,开创了党领导高等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的先河。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对发展科技事业有着深切的紧迫感,重视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工作。1949年6月,党中央组织召开“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成立大会,指出中国要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科学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客观条件限制,当时革命根据地强调为边区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需要发展科技事业。科学技术研究除推动生产建设外,还要服务于军事斗争需要。这一时期孕育而生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党成功开展科技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社会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科学技术专业人员不超过5万人。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赋予科学院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正式开启党领导全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时期。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年。年初,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是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出台,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新阶段。“两弹一星”成功研制,自行研制设计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洲际弹道导弹、运载火箭的发展计划有序开展;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958年试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无线电弹道测量和安全控制系统、光电经纬仪、大型相控阵雷达、超远程跟踪雷达、核辐射测量仪等装备先后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创立并发展“陆相生油”理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发现并成功提取青蒿素。随着基础理论的不断创新,我国加快了科技在经济社会的推广应用。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第一架国产飞机试飞,第一个原子反应堆投入运转。米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籼型杂交水稻品种成功育成,并在全国推广,大幅提升了我国水稻产量。成昆铁路穿越千山万水,长江大桥横跨大江南北。机器、电力、化肥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在党的坚强带领下,我国逐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门类齐全、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有力保卫了国家安全,科技事业于艰苦奋斗中结出了累累硕果。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88年,他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为起点,党中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极大解放了科技生产力。我国渐次启动了“星火计划”“863计划”“丰收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等,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两系法杂交水稻等技术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研究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等取得极大进展,激光照排技术使汉字传播大踏步进入光与电的时代;核能技术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开工建设,快中子增殖堆进入建设准备阶段。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使我国逐渐迈入世界科技大国行列,造福了千家万户。1995年,党中央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学技术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部署。2002年,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更加重视人才作为第一创新要素的突出作用。2006年,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发布了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标志着全党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随着一系列科技规划、科技计划的实施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幅提升,国家创新体系从总体结构上趋于优化,科技事业迎来发展新局面,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

多年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统揽全局,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搭建起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在人才培养、企业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推出新举措、新方略、新政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捷报频传,天和核心舱搭载着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嫦娥探月工程圆满揽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不断取得重大进步。首个国产大飞机生产试飞中心竣工,自主研发建造的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正式下线,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掘进装备、高速铁路、杂交水稻等跻身世界前列。综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是唯一跻身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并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商业成熟度等多维度排名居世界前列。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2.7万亿元,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差距持续缩小,R&D人员全时当量、基础研究经费持续快速增长,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量已连续多年排世界第二位。科技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布局加速推进。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迅速扩大,专业技术人才规模高速发展,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作卓有成效。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等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成为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科技瓶颈的前沿阵地。

(五)

一百多年来,党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开辟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征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必将继续指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辉煌成就。必须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党的奋斗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中央始终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必须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目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进一步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实际的科技创新道路。要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筹各类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着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紧紧抓住问题要害,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造的活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必须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探索新形势下的科技合作模式和机制,有效利用和组合全球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六)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