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

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由于农科高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农科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农科大学生面对严重的就业形势,存在着“学农不择农”的就业偏向,这就造成农科毕业生就业难、难就业的矛盾。通过对农科专业的大学生的交流访谈,结合我国农业和基层发展的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以探求影响学生择业偏向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做好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措施

现代农业的高水平建设既离不开日益创新的科学技术,又离不开素质过硬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优胜劣汰成为常态,作为农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 —— 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教育和就业各项制度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之时,农业院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农业人才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此之外,农业院校的毕业学生要能够对新形势有清楚的认知,对自身的知识构架有清晰的了解,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主动创业,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一、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1.对就业前景的认识

毕业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引导,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这对其求职与入职后的工作态度会产生稳定性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态度分为三类,一类是积极乐观的求职态度,这部分学生占整个毕业学生群体的 2 7.7%,他们对于自己的学历和工作能力比较有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找到一份适合的好工作。一类是消极悲观的求职态度,占到 25.1%,他们之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专业过于冷门,不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最后一类是模棱两可的态度,他们虽然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也没有持过于消极的态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将未来寄希望于客观因素。

2.对就业制度的了解

我国针对就业形势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从制度上对就业进行指导和规范。我国目前的就业制度包括三个方面,即劳动合同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人事制度,具体的职业有相应的具体制度,当下我国的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也有自己的标准。因此毕业生应该时刻把握这一趋势,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要求,重点武装自己,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也应该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亲友的影响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属性就是人类具有社会性,我们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不同的圈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构建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受到亲朋好友的影响。其中,来自父母方面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毕业生自小生活在父母所给予的生活圈,父母的工作和家庭的和睦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选择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毕业生的家庭比较贫困,那么他在选择职位的时候就更容易选择和父母职业不同的岗位;相反,如果一个毕业生来自生活较为富裕的家庭,那么这个学生就对父母的职业认同并产生倾向性,从而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二是父母的经济支持和殷切希望。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求学多年期间,所花费的金钱数额巨大,尤其对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位时,出于对父母的感恩,会偏向于接受父母的建议。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受父母长辈的约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4.就业信息的获取

就业信息包括就业资料信息、就业培训与测评信息、就业规约信息以及用人单位信息等几方面。毕业生在获取资料时通常通过网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企业宣传单以及自己的生活圈来搜集。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就业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毕业生更倾向于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所拥有的实力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信息,他们认为对企业上述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对于自己的职位选择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比例占到了 4 1.2%。另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工作的选择应该首先考虑物质的回报,认为人只有在满足了生理方面的需求之后才有能力去考虑精神的享受,因此他们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更加关注企业所开列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5.求职标准的改变

在就业之后,还有一个问题是工作的稳定性,这要从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来衡量。如果在就业当中,毕业生发现实际的工作条件与自己所设想的环境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他们会不会从降低自己的预期目标和标准的角度来适应目前已经从事的工作呢?调查表明,大概会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会在工作后进行反思并且拿出实际行动努力适应环境,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争取做出一番成就来。

6.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有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初入社会,人脉稀薄,如果在同等的就业机会下,用人单位选择自己的机会就会很渺茫。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在搜集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信息时,会遇到很多阻力,获取到的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少之又少,而花费在搜集资料方面的精力却很大。还有部分外来求学的学生,面对有些企业出于现实考虑和经济成本偏向于招收本地区的毕业生时,受到的就业歧视比较明显。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性别歧视,这是很多女大学生会遇到的情况。有相关数据表明,在学历、工作能力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比男同学低,这成了企业招聘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二、促进农科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就业政策的完善

首先,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信息置于统一平台。例如,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都采取了通过统一平台信息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全面性。根据这两个考试平台的经验,其他性质的岗位在招聘时,也应该采取如上方式,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就业信息获取不公平、无效性的问题。其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如设立“大学生创业贷款”、税收优惠等。毕业生所在学校也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部分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并且有自己的打算和实施计划,有的甚至在上学期间就已经付诸实践。因此,国家在扶持学生创业的政策上应该加大资金以及智力方面的投入,减少他们的创业成本,缩短行政审批手续,帮助尽快落实帮扶项目。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2.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高等院校是农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来源,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踏板,是指引学生就业的基地,对毕业生的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这是因为农业的产业关联度比其他产业高。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一条联系密切的产业链,从融资到种植到饲料再到加工等环节衔接紧密,关联度很高。在其他产业中这样的关联度是不具备的,例如在工业中,建筑、纺织和机械是无法形成很高的关联度的。因此,高校在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农村,大部分农民都具备种植、养殖和对农机设备的操作等能力,实践性较强。但是在高校中,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于精细,综合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时往往捉襟见肘,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时遇到重重困难。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专业课的改革,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3.用人单位用人观的改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耕种不再只是简单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中,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用人单位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判断,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非重点农业高校和农业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但是在现实招聘中,农业类毕业生就业明显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歧视,这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依旧停留在认知中的农业等于简单耕种的传统观念的缘故。出于这方面的原因,农业高校纷纷更换校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智力支持,更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现在的农业高校针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学生不仅从理论研究上加以培养而且从实践能力上加以训练,以保证他们在能力水平上不逊于其他学校和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对所有毕业生一视同仁。

4.亲友、家庭的支持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家庭背景是其重要的参考标准和力量源泉,他们受到直系亲属特别是父母亲的影响很大。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的父母,其社会资源和人脉能够帮助孩子在同等情况下更容易获得自己理想的岗位,能给他们提供丰厚的资金及信息支持。另外,一个家庭的思想观念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起到引导作用。但需注意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应该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压力,父母如果引导得当,那么子女会努力为实现父母的深切期望而奋斗。父母也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了解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趋势,从根本上转变轻农歧农的观念,不再用传统观念教导子女,从而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将自己的观念硬加于孩子身上。

5.毕业生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毕业生是就业大军的主体,除了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政策扶持和保障外,毕业生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不仅要将学校安排的理论课程及实践锻炼做好,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实情况及早做出合理的前景规划,并且培养自己的乐观心态。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划。很多毕业生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里走,没有目标。因此大学生应该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他们的帮助来对自身的能力、爱好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更明确的认知。其次,加强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深处象牙塔中多年,独立性较强,但缺乏相应的团队意识,与社会脱轨,对于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过于理想化。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很多用人单位出于现实考虑更倾向于招聘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懂得团队配合的毕业生和技术人员。因此,农业高校的毕业生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而且能够弥补自己知识体系的漏洞,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三、小结

在当下的社会中,家庭亲属甚至农业毕业生自己仍存在着“脱农”的观念,认为从事农业工作是最辛苦回报却最低的行业,希望能够在大城市中找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既体面又能保证物质生活的无虑,这也是导致农业技术人才市场供求脱节的原因之一。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位,毕业生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毕业生还应该自主创业,利用自己的所长来为地方建设和自身发展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蔡秀娟.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 

[2]魏琳.高校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途径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陈光.农业院校“三段式”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 

[4]袁涛,顾明华,李正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 

[5]李波涛.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化解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

作者:杨雄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