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电影语言符号语义内涵及符号本质分析

电影语言符号语义内涵及符号本质分析

摘要:电影语言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结合与影视作品相关联的外部元素对电影语言进行研究,把电影语言与导演风格、时代特色、技术手段等联系起来,突出电影语言的表现力。这类研究强调了作为表达手段的语言对作品内容的再现和传达。此时的“语言”更接近媒介的功能。另一种是完全立足于电影语言本身,纯粹地研究电影语言的构成要素、结构规律、叙事功能等。此时的“语言”更接近本体。无论哪种研究,都需要在明确电影语言符号本质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通过与自然语言的对比,揭示电影语言的辅助性、非系统性和文化性特质。

关键词:电影语言;辅助性;非系统性;文化性

从原始社会开始,直至当今社会,语言都是人类生活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纽带。如果这条纽带出现问题,那么社会的进步必将受阻,人类的发展同样也岌岌可危。因此,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狭义的语言主要是指口语和书面语,有学者将狭义的语言称为自然语言,本文采用了此说法。

一、自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电影语言是辅助性交际工具

自然语言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载体。它具有传递信息、自我暗示、调节气氛、记载历史和传承文化等功能,但最根本的社会功能还是交际功能。按照交际工具的性质,人类的交际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大类:人类的交际活动以语言交际为主,以非语言交际为辅。这是由语言的可感性、能指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所决定的。语言的可感性,是指语言的物理声学性质,即语音作为语言存在的物质外壳,可直接刺激人类的听觉系统。语言的能指性,指语言是所描述的客体及信息内容的替代品。当人们清晰地阐述语言时,其目的是表达某种事物或者传递某种信息,而语言就是所传递信息的一种实体替代品。通过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感情,这就是语言的能指性。语言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指语言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这套庞大的符号系统使得人类的交际异常丰富和完善,是其他任何一种交际工具无法企及的。语言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使得语言便于学习和使用,即具有可操作性。

(一)电影语言是广义上的语言,与狭义的自然语言一样,它同样起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交流作用这是电影语言之所以成为语言的前提和基础。只不过,这种交流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和情感的表达。加之电影语言不具备自然语言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它是作为人类交际的辅助性工具而存在的。

(二)电影的本质是艺术,所以,电影语言表达意义的方式是具有美学性的它不像自然语言那样通过恰当、准确的词汇以及固定的语法规则进行话语的组接,而是通过画面去阐释意义、揭示本质、表现思想,即通过视觉揭示非视觉的内涵。这种视觉画面所表达的意义与自然语言相比,具有更丰富的意义层。画面语言的语义表现类型大致可以包括:1.理性意义。画面语言的具象系统,是意义的本源,呈现逻辑、认知或还原画面本身内容的意义。2.搭配意义。画面语言的具象系统,通过两个或多个具象语言符号的同时出现,来形成对比,或用一个具象代替另一个本体,出现由联想表达意义。3.反映意义。画面语言的具象系统,由同一个具象符号,联想出另一个意义进行表达。4.情感意义。画面语言的抽象系统,通过具象语言符号表达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他对事物的心理态度。5.内涵意义。画面语言的抽象系统,在纯理性内容的基础上,凭借所指的事物来传递意义,是概念与理性意义的重叠。6.主题意义。画面语言的符号系统(具象与抽象的结合),创作者对各个子系统的选择、组织、强调,通过整体的结构来表达意义。7.社会意义。画面语言的符号系统,运用符号的外在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的认知使符号具备交际意义。

(三)电影语言虽然不像自然语言那样具有固定的表达程序,但编码系统仍然是存在的作为交际符号之一,其目的不仅仅是表达,最终还是要落到接受上。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影视语言不是一种现实语境中的双向交流,不能对信息进行解释、补充、修正,完全要靠接受者自己去体会和感悟,接受空间比较大。同时需要编码系统中的信息传输和接受双方能处于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认识理解中。传输和接受之间会存在相对大的差距甚至理解偏误,而这种差距或偏误不可能在编码过程中纠正或消除。所以,影视作品需要通过鉴赏来弥补这种差距和偏误。电影语言的接受和解码阶段注入了更多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活动。接受者不能被动、消极地接受,而需要进行审美再创造,只有如此,电影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才能被体现,电影语言的编码流程才算完成。

二、自然语言是具有完善符号系统的语言,电影语言是一种准语言

自然语言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它拥有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符号系统的构成要素。自然语言还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是代表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意义的标记或记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自然语言符号最重要的特点是任意性、强制性和线条性。任意性是指任何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由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强制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与义一旦结合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后,对于使用它的人来说,就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变更,就必然会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拒绝。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总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的。人们说话时,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一句话、一句话地讲。基于以上对自然语言的了解,我们认为,电影语言不是一种标准的语言符号体系,而是一种准语言符号。

(一)电影语言缺乏明确、完整的语言体系语言体系需要有明确、固定的构成元素,而且各个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既成关系。这种既成关系几乎不能被打破,否则就会导致语言的无序化,词、短语、句子都不可能构成。把影视语言认定为是一种语言,所以,研究者们也试图借助自然语言的构成元素来表述影视表现艺术中的一些现象。例如阿里洪写于1975年的《电影语言的语法》就借用了自然语言系统的构成元素“语法”一词。他在书中写到:“当电影制作者开始意识到,把各种不同状态下活动的小画格随意接到一起,和把这一系列画面彼此有机地接到一起的做法,二者之间有区别的时候,电影语言就这样诞生了。他们发现,把两个不同的符号结合到一起,便传达出一种新的含义,并且能够提供一种交流感情、思想、事实的新方法———一加一等于三———正如在其他交流系统中那样。理论家们开始进行实验,但是并没有路标引导他们去找到所需要的语言。”在阿里洪的论述中,他把画面与画面的连接类比于字词的连接,区别于“随意连接”,他强调了“有机的连接”,这种“有机的连接”就是他所指的电影语言的语法。其实,这种“有机连接”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或表达手段,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法。因为它缺乏规则性、稳定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任何语言的语法都是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阿里洪看到了画面与画面不同组接产生的意义和效果,却没有探究出这种画面组接的规律和规则,更没有为我们呈现画面组接的规则体系。其实,要在影视艺术表达中找到这种规律和规则本身就是徒劳。所以,他最后也说:“理论家们开始进行实验,但是并没有路标引导他们去找到所需要的语言。”巴塔叶也曾在《电影语法》中说:“电影语法旨在研究这样一门艺术必须奉行的各项规则,也就是如何通过构成一部影片的连续活动的画面,正确表达一些观念。”他这里的语法同样趋向于电影的创作方法或表现常规,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法特性。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人将运动、空间、声音、色彩、形象、画面、剪辑、蒙太奇等当作影视语言符号系统的构成元素来看待,我们认为:以上这些元素更应该看作是影视艺术完整再现现实世界的媒介元素,而不是语言系统构成元素。因为这些元素缺乏自然语言系统构成元素的单元性特质,语音、词汇、语法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同时,这些元素之间缺乏明确的、固有的关联性。

(二)电影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不是任意关系,而是同一关系前面我们说过,自然语言符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种结合是任意的。而电影语言符号不同,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有着必然而同一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符号的能指层面与指向的意义层面是对等的,电影语言符号本身与其象征的事物之间具有确定的逻辑关系。另外,电影语言符号具有直观性,符号本身以及符号所表达的内容都更容易被感觉和把握。这也正是电影语言更能形象地再现现实世界成为艺术性表达的原因。

三、自然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电影语言亦然

自然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具体表现为: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产生,同时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语言的产生与社会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一个社会发生变化时,其语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语言和社会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关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社会就不可能有语言。同样,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与人的生产行为和其他一切行为关系密切,它在人类一切活动范围内为社会服务,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也不能没有语言。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具体表现为: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影响和制约的关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思维的结果,而任何一种思维的结果都必须以一种物质形式存贮固定,语言便是固定贮存思维结果的最重要的物质形式。语言是文化存在的必要条件,在传递思想、交流感情的同时,也折射和反映着不同的社会文化风貌。同自然语言一样,我们认为:电影语言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电影语言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文字无疑是人类古老而传统的思维范式和文化形态,一直以来,它作为一种广泛而固有的传播媒介表征事物、建构意义,创造和传承文化。媒介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为电影语言继自然语言之后成为创造、建构和传承文化的又一重要媒介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影语言特有的视听优势以及影像传播的普及,使人类的思维范式和文化形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电影语言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表达传输符号,拥有了不可轻视的话语权,不仅为人类所接受和喜爱,甚至是产生了依赖。因为它将抽象的观念信息用充满情节的故事呈现出来,避免了人类在接受抽象的观念文化时的枯燥、乏味,它满足了人类对动态视觉的渴求。除了形象、动态地传输信息之外,它用影像描述和记录了人类的现实。所以,出现了“影视人类学”“影视民族学”“视觉人类学”等概念。此时的影视语言将本身具有动态的指称对象通过可视的方式再现出来,中间省去了文字记录必须借助的联想或想象环节,联通了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更为直接的“传”“授”关系。当然,电影语言这种表达方式同样需要想象。但是,文字描写通过想象呈现的是较为具体的视觉形象或图像,而电影语言表达所引发的想象却指向现实的存在图景、“他者”的日常生活、自我的日常生活、我与他人或与世界的关系等复合性的认知和感受。影视语言表达在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一方面有利于将指称对象的原貌真实地还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信息接收者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方式接受和感受文化信息。就精神文化而言,电影语言可以将抽象的观念形象化;就物质文化而言,电影语言更是可以完美地呈现现实景观本身。

(二)电影语言贮存和表达特定的文化语义电影虽然是一种艺术,但它们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从属于文化领域。所以,电影语言必然成为承载、贮存、传播文化语义的媒介手段。也就是说,画面语言的语义表现除传达作品本身的影像意义外,还携带影像之外的文化意义。文化语义作用于整部影片或一系列文化语境类似的影片,它是画面语义表现的第二层级,也是最终层级。它将能指与所指构成的联结意义层披上合理的文化意图“外衣”,其目的是重新创造一个表明价值、感情、态度甚至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故事”,让电影作品中的能指与所指来解释这个重新建构的故事,这个故事已突破了能指与所指的意义层,它是由能指加所指再加文化构成的,这样的故事承载着某种意识形态。电影语言符号文化语义的表达融入了民族文化、人文心理,甚至是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等元素,通过高超的媒介技术和纯熟的技巧,电影作品成为了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电影画面所包含的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灌输到人们的思维里。对内教育和引导大众,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凝聚力;对外通过民族文化产品的输出,寻求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化认同,通过文化渗透,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形象,用文化来塑造一个让他国或他民族认同的文化语境,这便是把画面语义表达推至极致的外在文化诉求。

参考文献:

1.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张绍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M].周传基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作者:朱腾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