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国时期服饰艺术论文

民国时期服饰艺术论文

一、清代至民国时期移居外国的广府人服饰特征

(一)、清代华侨主要服饰特征

1、男子华侨服饰形象

出国后的华侨,往往流向或聚居在同一地区,一般把华侨聚居在海外的地区称为中华街、华人区、唐人街或华埠。清、民国时期广府华侨聚居的唐人街,他们服饰的共性特点是:众多华侨仍穿着家乡服饰款式,保留中国服饰特征。美国唐人街的广府华侨男子头后拖一条辫子,女子未婚梳辫,婚后梳髻。男子的辫子在外国常被白种人笑之为“猪尾巴”⑤,但华人却视之如宝。第一批留美少年到旧金山乘火车赴康乃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时,由于他们脑后垂辫子,身穿宽阔的长袍马褂,而轰动哈市全城。后来中国进入民国时代,华侨才剪掉辫子。清代广府男子服装有便服(对胸衫、裤)、祭服、礼服、寿袍、裘服、长衫、马褂等。其中广府商人服装多用丝绸、锦缎等上等面料;广府工仔多以青麻、葛布、纱、绸、薯莨、土布等面料制成服装。华侨男工平时身穿蓝色广东土布(俗称“大成蓝”)低领大襟衫,在田间、农场工作时戴上用竹篾或竹丝编成的广东式竹笠帽。日常装束是短衫、长衫、敞口裤,在侨乡市井小贩多是这种形象。清末吴沃尧以广东为背景所著的小说《发财秘诀》提及:“然而他还是乡人本色,平日只穿的是蓝布短打、黑布裤,脚上穿的一双细蓝布袜,除了拜年、贺节、赴席之外,轻易不穿长衣白袜,所以上中下三等人他都交处得来。”因此可见,民间劳动男子以短衫布裤为常服,来到海外仍同家乡如出一辙。总之,清代广府男子商人以长袍短褂为主的形制为主,服装风格呈现出庄重、华贵、整洁、大气的汉服艺术特征,因商务需要而着西装的形象开始出现;广府男子华工服饰形象呈现出以短装为主,服装风格为宽松、简朴、实用的汉族服饰特征。

2、女子华侨服饰形象

广府妇女移居海外多以“与丈夫或家人同行”或“投靠丈夫亲戚”为目的而出洋生活。早期华侨妇女在海外地位低下,富裕家庭已婚妇女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务;贫困家庭妇女多以洗衣、缝纫等小工、小贩、农间劳作为主。妇女们劳作时主要穿着宽松的圆领大襟衫,衣长至膝,袖子为挽袖,颜色深沉单一,衫下一般穿着裤子,天足或着屐,依然保持侨乡广府民间服饰穿着习惯。19世纪末,自梳女谋生之地从广州、上海扩展到东南亚主要城市,她们留着长长的辫子,穿着以广东特有的香云纱所制作的无领短大襟衫,衫身宽大,右衽布扣,长至腰下,内穿大裤裆黑裤,裤头配以银链裤缰,裤筒宽阔齐至脚踝。清末民初,中山县古镇、海州、曹步以及花县、南海、三水的一些乡村妇女相率出国当泥水工人。女工在工地里习惯以方形红布包在头上以遮泥尘,身穿蓝衫黑裤,脚穿用旧轮胎制成的“皮屐”。平时成群结队出现于市上,人称“红头巾”;而花县、南海华侨女工则头戴“蓝头巾”。民国时1933~1938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实行的移民法规定,“妇女移入马来西亚不受限制”,期间东莞、顺德有不少妇女来到马来半岛在矿山、橡胶园工作,她们保持戴有“蓝头巾”的习俗,从而“蓝头巾”成为了她们的标志。总之,清代广府富商女子服饰以大襟长裙为主的形制,服装风格呈现出庄重、华贵、整洁、大方、繁缛装饰图案的汉服艺术特征;广府女子华工服饰形象呈现出短装中裤为主,服装风格为宽松、简朴、实用的汉族服饰特征。

(二)、民国时期主要服饰特征

1、男子华侨服饰形象

清王朝后期,居留海外多年的华侨已逐渐接受西方服饰文化的熏陶,华侨都逐一剪去辫子,富裕商人、文人雅士着装深受西方服饰影响,并将洋化气息带回并影响侨乡,使广府地区呈现西学东渐之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的盛况。其中,广府华侨以知识分子为代表,将西方服饰文化带回侨乡。他们传送“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的观念,提倡国人剪掉辫子。辛亥革命前,服饰西化的潮流,只是少数进步人士的微弱呼声,但辛亥革命以后,西式服饰便蔚然成风。“洋布、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以及他们的家里一天天增多了”,华侨也陆续地给侨乡亲属寄回各式各样的洋货。富家子弟、侨商及官员爱穿洋服(西装)、绒大娄、西式大衣、西裤皮鞋、戴西帽,其服装面料更有绉纱、软缎、天然绸、礼服绒等,他们在长衫内穿西式衬衫、西裤,脚上穿皮鞋,头上戴西式礼帽,配上墨镜、拐杖和洋怀表,这样一种服饰形象是当时典型的中西结合服式,引领了全国服饰时尚。无论是侨乡还是居留海外的华侨,他们之中仍有不少普通百姓着棉衲、长棉袍、棉套裤以及长衫和马褂,长袍形制长至腹部,大襟右衽,其下摆左右两侧各开一小衩。虽然民国时期仍保留“长袍马褂”的影子,其与清代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更注重“量体裁衣”。民国时期的学生装是西方服饰的改良着装,是一种简便的西服,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独立领,为一般资产阶级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所用。服装的洋化最不容忽视的当然是中山装的发明,可谓是中外服饰互融共存的成功例子。其依据西方服装形制,在吸取西装贴身干练的风格上,渗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元素。如果没有中山装的发明,难以想象中国的宽袍大袖是如何走进现代的社会当中,这不仅是广府服饰的革新,也是民众思想的革新。

2、女子华侨服饰形象

清末民初时期,华侨女子服饰受西方女装的影响,将袄褂由原先低矮的圆领换成高耸的元宝领。民国时期,部分华侨妇女服饰仍保持上衣下裙的传统,领子逐渐由元宝高领而降低,日常穿着宽袖圆摆的衫袄,下穿黑色长裙,裙长及脚踝露出双足。随着西方思想的逐步渗透,华侨女子服饰已有西化的转变,发型由原来的盘发、梳髻变得更加现代化,她们开始把长发剪去,效仿西方女子烫发,到后来还染发,以此为时髦。并接纳西式连衣裙、西式套裙、西式大衣、西式皮鞋等服饰,有的还带回侨乡彰显奇特。西式针织内衣、袜子、裙、裤等商品的进口,促使了广府侨乡女子服饰的多样化,从而与西式服装相匹配。西洋纺织面料的引进,使得女子服饰打破了晚清时期服装沉闷、呆板的风格。华侨女子服饰标新立异,她们“穿着腥红袜裤,裤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此番形象还影响到当时的侨乡广府女学生的衣着。虽然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就颁布服制令,制服多采用西装,但是其影响力在当时社会并不大。年轻妇女服饰以长衫短裤为主,露腿赤胫,争趋时髦,其服装多以纱、绸、绉、缎、土洋布等做大衿衫裤,并以绸、缎绣制成长裙。此外还有针织内衣(笠衫)与领带恤衫、手套等,这些都是深受西洋文化冲击所产生的新式服饰。华侨女子把西方审美观念中大胆表现女性体态美的思想,积极引入侨乡女的服饰审美意识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旗袍,逐渐抛弃了传统满族女子的宽袍大袖、廓形平直的形制⑨。从20年代开始,旗袍便在更加适体、更加美观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其风格充满了中西元素交融的特色。此外,束身衣裙的洋式服饰形象为侨乡民众逐步接受、效仿、直至流行。黄金分割比例逐步在中式服装中被运用,西方洛可可式曲线、图样在服饰中得到普及。

二、结语

华人华侨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侧面诠释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尤其在清末民初,广府地区的华侨积极引进西方文化、民主共和的新思想、新潮流,剪辫易服、西风东渐也无声地见证着服饰历史的演进。清代华侨以服饰为载体把中华文化、岭南地域文化带到了海外各地,中国传统服饰当时并没有受西洋文化的侵蚀而消失。直到辛亥革命时期,随着民主思潮的兴起以及西风东渐,无论是华侨服饰还是侨乡服饰都开始由复杂走向简洁、由宽衣大袖走向量体裁衣。纵观广府华侨服饰的变迁,男性对西方服饰的接受度较高,长袍马褂和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场景不足为奇,而在西装搭配整体上看来与西方人士并无差异,但仍有长袍马褂搭配礼帽、文明杖等“混搭”的现象出现。中山装是名副其实将西方服装融合传统服装的产物;女性的服饰纵观整体较为稳定,不管是长袍加身,还是上衣下裙,都保持着传统中国服装的特征,其西化的程度远不及男性服装,这与华侨妇女出洋的从属地位有较大的关系。广府华侨服饰的演变过程,不仅是服饰文化从传统向现代演绎的过程,也是中西两种文化共存与融合的见证。中国服饰等级制度的瓦解直至中外服饰融合而形成的近代服饰特征,广府华侨服饰的演绎发展都从中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其过程集中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及融合到了一定程度,使广府地区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部分受到猛烈冲击,同时又吸收了大量西方服饰文化,并将其糅合在广府多元一体的服饰文化格局中,使广府服饰文化在全面发展中发生了质的进步。

作者:莫玉玲 孙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