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村海平房建筑技术研究

古村海平房建筑技术研究

摘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介绍了医巫闾山古村落合院式民居。在此基础上,从构架与承重体系、建筑材料和构造节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闾山古村海平房既具有辽西囤顶民居的典型特征,又保留了部分满族民居的特色,在看似相同的辽西囤顶民居中,闾山古村海平房仍保留着独自的魅力。

关键词闾山海平房建筑技术囤顶

2016年年末,辽宁医巫闾山北镇的石佛村、龙岗子村和华山村三个满族古村落一起入选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满族古村落中还遗存着具有满族特色、辽西地域特色的民居——海平房。

1医巫闾山古村落环境概况

1.1自然环境

医巫闾山古村落包括石佛村、龙岗子村和华山村,石佛村和龙岗子村属于北镇市富屯街道,华山村属于北镇市大市镇。北镇市位于辽宁省西部,东侧是医巫闾山,是辽河平原的屏障,山海关外的战略要冲。北镇市有满、汉、回等19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最多达到62.4%。北镇市全境属于温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以盛产石材闻名。

1.2人文环境

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北镇因此而得名。所谓五镇指:东镇青州沂山、南镇扬州会稽山、西镇雍州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冀州霍山。自唐尧时期,北镇属于冀州,之后也是历朝历代重要郡县。特别的是,北镇市在辽代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辽代的九位皇帝有三位葬于闾山,为保护陵寝,置显州,属中京道,州下又设三州三县(奉先、山东、归义三县)。之后的金、元、明清时期,其政治军事经济地位不减,不仅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且也是东北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繁华城镇。

2合院式民居

闾山古村落民居的平面布局属于合院式,既有东北大院的院落特征,又有满族民居的院落特征。院落的正中为正房,正房的两侧通常设有厢房,正房正对的是大门,院落很大,满园郁郁葱葱的菜地,院内置水井、猪圈、鸡埘等。石佛村的院墙很有特色,由河卵石垒砌而成,当地人称为堾垒,属于典型的晚清时期做法。

3构架与承重体系

闾山古村还保留有一些至少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囤顶民居,当地老百姓称为海平房。海平房通常3间,也有4间的个例。房屋的屋架为木构,屋顶的重量则由木柱、石柱和墙共同承担,为砖、木、石混合结构。这种在承重体系中出现石柱的现象在辽西的其他地区的囤顶民居中是不常见的[1-6],这应与当地盛产矿石有关,至今北镇富屯的采石场仍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3.1屋顶构架

海平房属于辽西囤顶民居,具有其典型特征,同时因地处闾山,建筑的某些细节处理也呈现出其地域性的特点。海平房采用“柱梁作”的整体构架形式。屋架形式采用木屋架,粗大的梁柁略施斤斧架于柱子之上,或是木柱、或是石柱。梁柁如有拱弯,则拱背向上,受力合理。梁柁之上立短柱,为取得平缓的屋顶坡度,短柱的高矮不一。短柱之上,开卯口,置短木枋,形如蚂蚱头,如同替木的作用一样,用来承接檩子。檩木之上是椽子,椽子与椽子之间采用首尾互相交错搭接的方式,采用这种形式降低了对椽、檩木料加工精度的要求。椽子之上是苇席或秸秆,这是当地最易获取的最为廉价的建筑材料,再上就是苫黄泥,通过加盐的方式使其结板,具有防水的作用。如今很多的海平房都经过修整,采用了柔性屋面防水的做法。

3.2承重体系

海平房的承重采用了砖木石混合结构,与其他辽西囤顶民居相同的是,屋架由柱子和墙身共同承托,从柱子的粗细程度可以判定,柱子应当是承受了大部分荷载。这不似义县北关的囤顶民居,有些墙身里的木柱竟不及椽子粗细。与辽西其他地区的囤顶民居不同的是,闾山古村的海平房善于采用石柱代替木柱承托屋架的重量,这与闾山北镇富屯盛产石料有关。由于石料耐腐蚀,不似木柱易腐朽,因此,在闾山古村常见采用石柱的做法。

3.3维护结构

石材和砖的组合运用是辽西囤顶民居的主要特征,闾山古村海平房也不例外,在维护结构中将两种建筑材料运用得极为完美。龙岗子村155号采用了青砖和河卵石结合的砌筑手法,房屋的山墙、后檐墙、槛墙选用了当地洁白的河卵石,房屋的墀头等转角的地方采用青砖,二者组合使用堪称辽西地区民居最为典型的特征。在选用石料的数量方面,闾山古村的海平房比义县北关的民居更多一些。海平房的山墙做法与清代硬山式建筑的山墙形式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因施工工艺、材料使用而进行的地方化做法。下碱常用石活,通常上身下碱的厚度一致,常用两皮砖充当“腰线石”,两皮砖常常挑出少许,与硬山式建筑的花碱保持视觉上的一致。山墙上身用石料和砖组合出富有地域特色的装饰图案,以龙岗子村155号为例,山墙选用河卵石,用白灰加糯米浆作灰缝,黑色染料勾边,上面装饰白色梅花图案,这些“彩画”历经几十年仍保存至今。槛墙是前檐木装修风槛的墙,海平房的槛墙常以石料砌筑,石料和风槛之间常施两皮砖。清代硬山式建筑要求槛墙的两端,无论里外皮,都要砍成八字柱门,实际上是保证木柱的通风、解决了木料受潮腐朽的问题。但海平房则少有此种做法,因此在一些使用木柱的民居中,已经出现木柱柱根腐烂,房屋下陷的现象,很多年久失修的海平房最易损毁的地方就是木柱的根部。海平房的后檐墙不露出椽子,与清硬山式建筑的“封护檐”或“封后檐”相同,其两端不设墀头,下碱的高度与山墙下碱高度一致。闾山古村的海平房后檐墙极少设窗,但常在当心间,或与门厅相对应的一间设后门。封后檐墙作砖檐,常见的砖檐形式有菱角檐、叠涩出檐等。义县北关的辽西民居出檐更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展现了辽西先民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4砖料的砌筑方式

山墙和后檐墙的砖料采用卧砖砌筑,常用十字缝、一顺一丁。前檐墙,即在墀头里侧,有采用空斗砌筑的形式。槛墙采用卧砖砌筑,因与石料组合,同时兼顾石料图案的大小和形状,砖料的摆砌方式则采用了“因地制宜”的灵活方式。砖缝以白灰加糯米浆做勾线,青砖白缝,再加上富有地方特色的砖石图案,也是别有一番风韵。

3.5砖券

海平房山墙开窗或后檐墙开门,常采用砖券起拱的形式,常用“木梳背”形式,有的“木梳背”上设一层伏砖,有的不设。设伏砖的基本为“一券一伏”。砖券的看面形式多为甃砖,券砖的数量可单可双,不似清代硬山式建筑规定为单数券砖。

4建筑材料

闾山古村海平房和其他辽西地区的囤顶民居一样,以石材和砖料为主,石料有料石、帽石、河卵石等,早期建筑用青砖料,近期的建筑则采用红砖。材料的获得并不困难,辽西丰富的山区和水系为当地的石料开采和获得提供了便利条件,寻常百姓人家只需提供人力便可获得这种既坚固又廉价的建筑材料。

5构造节点

闾山古村海平房的一些构造节点既反映了辽西囤顶民居的典型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5.1窗抱框下端

海平房采用支摘窗,支摘窗抱框下端的做法很有特点。为增加窗框的稳定性,在抱框的下端开卯口,插入短木方,立于榻板之上。这些短木方常常刻有精美的纹饰,也有采用蚂蚱头的形式。这种做法在辽西其他地区并不常见,应为闾山古村海平房的建筑特点之一。

5.2檩子和立柱处

海平房的屋架梁柁之上立短柱,以解决屋面找坡的问题。为增加屋架的稳定性,在短柱和檩子之间又插入了一根短木枋,犹如令栱之上的替木于檐桁的作用。立柱之上是需要开卯口的,而短木枋则加大了檩子与木柱搭接的面积,此种连接方式增强了屋架的稳定性,为辽西囤顶民居常见的处理手法。

5.3檐口

檐口是民居建筑的处理重点之一。闾山古村海平房和其他辽西囤顶民居一样,在前檐处采用了“椽子—望板—苫黄泥加盐—板瓦(蝴蝶瓦)”的处理手法。与室内不同的是越过支摘窗,椽子之上的苇席或是秸秆便被望板所代替,椽头的最前沿置一根连檐,同时也作为望板的封头,再上便是加了盐的黄泥苫背,最后覆板瓦(蝴蝶瓦)。连檐出头是闾山古村海平房和辽西囤顶民居的共同特点,即便是“出头的椽子容易烂”,但辽西的这种审美与做法仍被世世代代地保留了下来。闾山古村海平房后檐檐口的处理则变化丰富,有叠涩出檐、菱角牙子出檐、斗砖砌筑出檐等等。若是放眼辽西囤顶民居的出檐形式,我们似乎还能找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身影。

5.4墀头

海平房墀头的变化并不大,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龙岗子村155号,墀头虽然是以墙砖叠涩出挑而成,但在叠涩砖上却刻画了精致的三角形图案,并施了白粉,简洁精美。义县北关民居的墀头在戗檐花砖的处理上变化更为多样,花砖的图案也多以花卉为主。

结语

闾山古村海平房是东北民居的代表之一,既具有辽西囤顶民居的典型特征,又保留了部分满族民居的特色,最重要的是在看似相同的辽西囤顶民居中,闾山古村海平房仍保留着独特的魅力,以石柱替代木柱、支摘窗抱框的稳定处理方式都是与其他的辽西民居不同之处,彰显了闾山古村人民的聪明才智。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注重建筑本身等物质文化遗产,又要关注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平房这一典型辽西民居本身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本身就是一个传承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文化遗产载体。

参考文献

[1]赵宏宇,李介鹏,张成龙.“低技术”装配式东北满族民居建造技艺——以吉林省吉林市“王府民居”为例[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7,34(4):61-66.

[2]董雅,丁晗.东北满族民居的演变及成因[J].中华文化论坛,2017(5):48-54+191.

[3]张淑英.辽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工艺挖掘与记录[J].山西建筑,2017,43(11):7-9.

[4]李珠,孙冠杰.辽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J].大众文艺,2016(4):72.

[5]赵兵兵.新时代新民居新设计——义县新民居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5(1):131-133.

[6]赵兵兵.同源异制的辽代木构与砖作铺作[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3):113-116.

作者:赵兵兵 崔可欣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