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纺织专业外语教学思考探索

纺织专业外语教学思考探索

[摘要]专业外语是提高学生外文文献阅读与写作、翻译能力的基础课,对接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其课程教学对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明显。从课程定位、目标、教学内容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以期为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外语;纺织;教学

一、专业外语课程设置的意义

专业外语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一部分,不仅延伸了大学通用英语的应用,而且提升了学生学科专业素养的综合和全面性,为人才的后续成长提供了较好的铺垫和平台。有的学生将来会从事相关专业的外贸工作,有的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阅读文献资料,参加国际会议,国际商贸谈判等。专业外语是基础英语和专业教学的结合与实践,使得大学生初步具备利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与国际上的专业人士进行全方位的沟通能力,并使将来其成为一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急需的国际化专业人才。现阶段,中国纺织工业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201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3,全球价值链使得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合作更为紧密,技术的融合驱动着产业的融合,多方协同,开放合作。纺织服装行业是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发展美学,国际交流频繁,纺织的世界贸易、技术交流和科学研究面大量广。为此,纺织专业外语在纺织院校内长期作为专业基础课开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探索交流。

二、专业外语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纺织类专业外语的学习,首先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外语的学习,可以对应了解专业英语的使用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专业语句的表达。专业外语是面向大二、大三的学生开放,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是大学外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其在外语学习方面完成公共英语学习后,侧重专业领域的巩固和提高;同时,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纺织类专业外语较多地涉及物理(纺织品的一些力学性能和品质检验等)、化学(纺织品的光学、热学和化学性能等)和机械(纺纱、织造等加工过程使用设备)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公式、图表等非语言符号(如捻度、支数等表达计算)大量使用等。纺织类专业外语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能较为流利地阅读并理解专业外语文献(如书籍、文章、标准等);掌握专业外语的基本翻译和写作方法,能够较为准确、通顺地翻译、写作科研小论文;培养学生以外语为工具获取行业咨询,进行专业信息交流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跟踪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的能力。所以无论从学术性还是实践性来讲,专业外语的学习和熟练掌握,都能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外来信息,更快地适应行业的发展。

三、专业外语课程效果的提升

(一)教材的选择课程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选择。纺织专业的学生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专业细分毛纺、棉纺、麻纺、绢纺等,所以学生学习的是对应自己所学专业的,如毛纺工程的学生学习毛纺专业外语,棉纺工程的学习棉纺专业外语等。后期,随着专业的合并,“大纺织”的践行,专业外语也就不细分了,纺织类学生在了解纺纱学、织造学、纺织材料学和织物组织结构等专业基础知识后,进行专业外语的对应学习就相对容易一些。如何从庞大的教材体系中选准、选好专业外语教材,对于授课老师来讲是最为关键的。现阶段纺织院校使用的是国外英文版纺织相关书籍。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时代效果,可以通过专业外语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推荐教材的选定。由于专业外语一般是学院的公共平台课,所以几位授课老师共同构成教学团队,由长期教学这门课程的老师和负责人一起商讨,年轻老师积极参与建议,确立符合当下专业和学生需求的优秀教材。

(二)课堂内容的设计由于现在面对的是纺织工程大类学生的专业外语课,专业外语课程的内容对应的是纺织大类的基础知识。学生在有一定纺织专业的基础上,对应讲解以上专业外语的内容,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整个纺织对应过程和弄懂牢记纺织专业词汇。

(三)课堂授课模式的想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老师发声、学生听或者读”为主要模式,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内容的传授。虽然课程结束时,学生会有一定的收获,但是整体上课过程距离理想的活跃度或者师生互动性还是有一定差距。如何提高课程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既保证学习内容中专业的学术性,又使其过程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是我们想着力改善的重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多元化丰富教学形式,比如可以情景化:如学习了一些基本纺织专业词汇后,假定在纺织商贸过程中某种纱线原料(textile、yarn、rawmaterial)的选购,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结合学习的材料性质的表征(如纱线细度count、number等)、纱线品质(quality)等,学生互动交流或者英文写作对应描绘;再如织造过程(weave)学习中,可以带领学生直接到实践场地对照织机来讲解,并且提供布样(fab-ric)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分析表达不同的组织结构(structure)和对应织造过程中机械作用。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大的系统,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学资源,如图书、实践性教学等,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利用现代智能工具,提升专业外语水平。“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教学、学习空间等概念与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不同程度的融合。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参与,可以有效纠正或者协助提升英语表达能力。如可以通过网络模拟实战训练,设计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利用智能工具,让专业外语词汇发音和语句表达更规范和科学。教师及时更新理念,充分将智慧技术应用到教学科研中。

四、结语

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明确提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师潜心琢磨教书育人,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增强专业素养和人格影响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将我国纺织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现代科技、时尚创意融入其中,使文化自信的树立与思政功能的发挥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思考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积极交流教学经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提供有力人才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9〕8号[EB/OL](2019-10-30).

[2]孙瑞哲.纺织导报.在一起,赢未来书写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纺织导报,2020(1):13-24.

[3]李建强,徐卫林.“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的关键点[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2):115-118.

作者:刘晓艳 单位:东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