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阐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规划等教改问题,并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从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与毕业学分要求三个方面分析了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内容。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1]。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规定其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指导文件,更是高等院校贯彻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对人才培养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2-3]。具体地说,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具体形式[4],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要求的总体蓝图,高等院校将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来组织教学活动与实施教学管理,并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高等院校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人才。目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融合,这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思维的方式。更多纷繁复杂的综合性、社会性问题往往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才能够解决。这就要求人才的知识面要宽,应变能力要快,开拓能力要强,并具备多种综合素质特征。目前我国已经发展得较为完整的是工程教育体系[5]。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高校中逐步开展与落实,建立健全具有国际等效性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达成了广泛共识[6]。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深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在设计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方案时,势必依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工程的分析与规划[7]。依据高等院校对人才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总体培养要求[8],交通运输专业拟定的人才培养思路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思想为指导,进行理论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训练;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重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课内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等各个培养环节的优化组合与具体实施,实现学生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综合培养与锻炼。以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为中心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第一层;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二层为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和要求,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实践能力等,而且各方面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即在总目标中的构成比重不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不是单一目标要求完成的,而是通过多方面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达成的。但其又有各自侧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使整个培养方案更为全面、综合与立体。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应按照知识能力、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结构体系,以学科为基础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设置具体课程时,可采用“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又分为通识教育课程[9]、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三部分。选修课又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开放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为全校范围内的公共基础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外语等。选修课为全校范围内的公共选修课,强调学生对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学习和了解。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

在课程体系确定后,教学大纲的编制将是保证教学内容得以贯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大纲的编制,首先要能够保证教学内容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整统一性,其次要能够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再次就是要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需求,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最后是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交通运输学科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方法补充到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二)方法设计

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是保证知识传播、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科学有效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须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环节,应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式教学、自主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与手段,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考核方式设计

把学生学习表现评价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的整个行为之中。利用平时表现评估和阶段考核来综合评定学习效果。平时表现评估采用随堂进行的形式。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提问主题发言、随堂测验和小组讨论等。阶段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样化累加式考核形式,如闭卷、开卷、半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试,答辩、论文、案例等,鼓励学生思考多种答案,培养创新能力。考核的成绩均将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到课程的综合考核成绩中。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规划

(一)课内实践方案规划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步骤。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规划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注重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其次是注意不同阶段和不同实践环节的培养目的和前后衔接等因素,注重系统地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再次是实践教学须满足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连续性;最后就是要根据不同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将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有机结合。

(二)创新创业及科研训练平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为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学院鼓励有能力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活动。学院以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比较完善的创新性实验和制作的能力。通过提供研究资金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场地等支持方式,形成激发创新激情、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科融合和平等竞争的学术氛围,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同样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社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应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农丰镇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生活影响的调研,无锡南洋学校实习就业基地预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急救常识,宣传沼气使用方法等,学生在送知识下乡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同时,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

四、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

(一)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专业结合交通运输专业认证的工作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改革。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分析、表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掌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汽车运用与装备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熟悉道路运输设备,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汽车技术使用与管理、运输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及调度、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从事交通运输专业所需的工程数学、自然科学、运输经济管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运用工程、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技术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常用的一般技术分析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交通运输中存在的工程技术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受到本专业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系统训练,具备良好的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进行运输系统或相关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了解与交通运输业的规划、生产、设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运输安全管理、运输环境、职业健康和运输服务意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二)核心课程

按照修改后的培养目标,现有的核心课程包括:交通运筹学、汽车构造、汽车原理、运输经济学、综合运输学、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安全工程、道路运输信息系统、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运输组织学、运输场站与枢纽、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交通运输商务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实验(课内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理论及实验教学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其中必修课88学分,选修课32学分。必修课又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三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所占的学分分别为24学分、42学分和22学分。选修课又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开放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开放课程所占的学分分别为10学分、10学分和12学分。

(三)学生指导方式

在学生指导方面,交通运输专业历来本着“以学生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的”的工作思路,多年来形成了完善成熟的学生指导体系,包括专业介绍、新生入学适应辅导、大学学习方法辅导、前沿知识讲座、就业形势讲座等指导渠道。

(四)毕业学分要求

按照修改后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总计需要158.5个学分。其中:必修课88学分,选修课3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开放课程12学分),实践教学30学分。此外,学生在校期间还需获得6.5学分的形势与政策及“思政课”实践,2学分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准予毕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使学生在进行交通运输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但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与标准为指导思想,以专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以及考核方式设计为切入点,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只是我们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对专业建设中出现的其他问题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虽然仍与专业认证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将以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不断努力,加快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的进程,并利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不断规范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提升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实力,为国家培养能力与素质更加全面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2]朱健,刘巨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5).

[3]滕小华,许丽,徐良梅.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09,(2).

[4]胡大伟,马建,李晓霞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

[5]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15-04-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1/201110/125419.html.

[6]唐波,樊玮虹,李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C]//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2010.

[7]周文芳,闫军印,单翀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

[8]王钟箐,胡强,陈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

[9]彭其渊,马驷,文超.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作者:王宪彬 阎春利 邓红星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