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内容要加强时代性讲授。可以把当前时事热点问题和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课程教学中,以现实社会人生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以古论今,从而增强课程的现实意义,可在跨学科的视野下观照古代文学,帮助学生建立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观念。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时代性

1.提升“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内容时代感的迫切性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1]教育理念的今天,尤其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古代文学授课内容的时代性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四年制中文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该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内涵丰富,既包括文学史的阐释,又包括作家作品的介绍与赏析,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在教学上呈现几个特点:一是综合性强———涉及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多种学科;二是覆盖面广———整个古代文学从先秦到近代,纵贯三千年,涉及的作家作品浩如烟海;三是学时有限———尽管各个院校设置的教学时数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时间最长,超过200学时,编辑出版学专业可能不足70学时。以上特点显示出一个突出矛盾:教学内容多,授课时间短。学生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识记和理解巨大的文化信息,其困难可想而知。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难而生畏,望而却步,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其次,现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状态及生活习惯等各方面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人的创作理念、心灵世界与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发现很难走进古代文学的世界。他们刚接触这门课程时显得兴致勃勃,信心十足。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要看的作品太多而没有时间预习,阅读作品由于文言文的障碍,理解不到位,许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慢慢的热情冷却,兴趣消失,惰性增长,以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的心态和如此课堂状况使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更无从实现“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这样的深远目标。再次,部分老师上课遵循固定的思路,千篇一律:时代背景的介绍、作家生平的简介、作品的评析。虽然有师生互动环节,但是由于作品数量众多,学生对作品不熟悉很难回答问题,难以进行有价值的讨论,结果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加之古代与现代的差异,古代文学的内容恍若天书,与现代社会断层,缺乏现实意义,使古代文学授课变成知识的灌输和说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持久的热情。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如果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能从当代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文学遗产在当下的意义和跨越千年的持久魅力,自然就能让“中国古代文学”历久弥香,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指用“当代的意识、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2]作为切入点审视古代文学,关注古代文学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凸显当代特色,贯通古今,以古论今,以古鉴今。虽然其内容具有古典性,但是强调授课时的当代性与古典型并不矛盾。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其时代感:

2.1关注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及时将最新研究

成果充实到课程教学中。在授课指导思想上,注意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与学术前沿,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授课过程中不受教材的局限,而是以教材为纲,把教材知识点讲透后,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讲解当代古代文学界的前沿、热点信息和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使其具有初步的学术视野,进而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在学科前沿方面,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学研究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从文体角度看,有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辞赋学会、中国词学学会、中国古代散文文学会、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等;从朝代的角度看,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元代文学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等;从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角度看,有中国诗经学会、中国楚辞学会、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杜甫研究会、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等;从著名院校的研究特色来看,北京大学有东方学研究中心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室,南京大学古代文学擅长海外汉籍和为国外汉学提供崭新的研究角度。复旦的古代文学主要分布在古籍所(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和中文系,前者长于明清诗集、文集、小说的整理与研究,后者长于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文学。教师平时注意关注或者收集这些学术活动的最新研究进展,一则可以促进个人的学术研究,二则在讲授到某个相关章节时,教师高屋建瓴,把相应的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学会的最新研究观点归纳介绍给学生,无疑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关注学术研究和走上考研之路打开一道兴趣的大门。在研究热点问题上,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近年来国家或者省社科基金中古代文学的立项项目,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如,讲解楚辞的南国地域色彩时,可依此将之引申到当代学界比较热门的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视角,讲授在此研究视角下获批的立项基金,《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宋元女性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学视阈下唐五代词研究》和《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研究》等课题都是这一视角下的研究项目。再如,近些年来,研究地方文学和文化是一大热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桂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研究》等便是研究地方文化的中标项目,可以和课程教学中的“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联系起来,建议学生日后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与科研立项或者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可以从地方文学和文化方面考虑,这样的选题富有创新性,更容易获得成功。在教学内容讲解过程中,把学界相关科研成果(建议为专著)简要阐述。如讲授上古神话时,介绍何新《诸神的起源》;讲中古文学的文体研究,推荐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这些科研成果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在纵深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的学术思路。

2.2以现实社会人生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议古论今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古今结合、古为今用,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现实社会时事、人生和古代作品的思想联系起来,在当代与古代的文化思想对比探讨中明辨是非曲直,那么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思想和文化素养,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陶冶爱国情怀,又能引导学生直面并把握现实人生,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独立的人格。如在评析如何看待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谋略问题时,可以当今天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政治领域变革图新、经济领域竞争激烈和残酷等现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人若要实现胸中的抱负和壮志,需要深谋远虑,善于运筹规划,《战国策》则是一部可供借鉴的谋略宝典。通过纵横家的事迹说明谋略本身无所谓善恶,政治权谋与日常道德仁义没有关联,谋略也能带来和平、正义和民主。运用谋略是充分张扬人的智力、个性和气度,显露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纵横家们的谋略权术在当今具有指导中国人为人处世、从政经商的积极意义。通过古今结合的分析,学生能从历来古人对此书贬大于褒的窠臼中超越,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审视古典文学遗产,从而在思想深度的认识层面上,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批判能力皆能得到提高。古代文学作品里包含着我们民族许多优良的传统思想,乃至到今天还有时代意义,诸如上古神话蕴含的厚生爱民思想影响到当今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评判标准,屈原投水自尽殉国表现出忠贞刚烈的爱国情感引发对当代爱国主义的探讨,《诗经》的婚恋诗有助于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爱情和婚姻,《触龙说赵太后》涉及如何培养青年人的问题。以上这些内容关联到社会现实人生,在课堂上的探讨,能让学生思接千载,理达现代,古代的精髓思想相对容易被认同,更深入人心,使古代文学遗产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2.3在跨学科的视野下观照古代文学

中文专业的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不仅是继承,还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甚至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古代文学作品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中文专业学生责无旁贷的责任。古代文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有着交叉,在学科的交叉点上研究古代文学,往往能取得创新性的进展。同理,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在遵循本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师若能借助当代跨学科的成果,或者参考它们的方法切入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视角新颖独特,让人耳目一新,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运用地理学中的气候、地形、环境等因素分析“鲧禹治水”就效果不错,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在于他努力治理洪水,还要注意到当时气候处于由湿到干的转换期,环境的变化也有利于治水[3]。从政治地缘学的角度分析2018年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大战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关系,让学生心中有大局,胸中有谋略,眼中有时事;借助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搜索,一本书变成一张地图,让学生一目了然唐宋文学作家的行迹和文学创作,直观浅显。可见,跨学科视野可提供异域视角,别开生面,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参与古代文学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进而实现提高学生审美分析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教学目标。

3.结语

强调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把古代文学传达的理念和当代社会观念相结合。目的在于增强古代文学的时代感和实用性,增强其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今相通,学以致用,提高古代文学的时代感对于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增强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3]王邵武.全新世气候变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226.

作者:钟嘉芳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