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对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正确把握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关系、在校教育与择业创业的关系、法制教育与行为规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路径和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路径

中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高低、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而少数民族能否快速崛起,关键取决于各方面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全国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来源、基础与核心,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是民族地区实现全面振兴的希望所在。因此,如何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显得十分迫切。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业基础相对较弱

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来自边远、贫穷、落后的地区,曾受教于中小学、高中的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待遇低,文化活动缺乏,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现代意识不强,生活方式传统落后,旧民族文化积淀和宗教信仰很深,接受新鲜事物较慢,文化活动缺乏,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现代意识不强,生活方式传统落后,旧民族文化积淀和宗教信仰很深,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从他们一进校门,就与从大中城市来的汉族学生素质形成鲜明的反差,自卑感、距离感、层次感、群体感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油然而生。

(二)家庭经济相对困难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特区、山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费、生活费多依赖父母筹措,而城市消费水平高,致使他们入校后生活相当拮据,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班级组织的旅游、休闲等文化娱乐活动感到有压力,索性编造理由不参加活动,久而久之与班级主体汉族学生拉开了距离,不和谐因素也悄然产生。

(三)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强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本民族社会关系和落后生产方式制约,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人际社会化交往程度不高,他们从小过早帮助父母料理家务或从事劳动,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意识,有难处经常憋在心里不愿向人透漏倾诉,进入大学门槛后与大城市汉族比较,产生了自卑和自闭心理,不愿与多数同学发展关系,表现为不合群的孤立状态。

(四)民族意识较强国家观念淡薄

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即不同的语言、文字、服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这些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这他们,在大学校园里,以族缘为纽带的同学会、老乡会在盛行。[1]少数民族大学生从遥远的家乡来到陌生的现代化城市,突感孤单和茫然,于是在本族同袍、同乡之间寻找心灵的关爱和慰籍,久而久之,民族意识扩大化,他们只关注本民族地区的发展,很少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看待问题往往表现为狭隘、片面和偏激。

(五)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部分高校受社会功利主义和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加之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和粗犷性格,经常与汉族大学生因小事发生口角争执,甚至冲动动手伤人,行为过度而触犯法律,破坏了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

(六)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创业精神

高校不断扩招,就业职位日趋紧张,随着中国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双向互选制度的实施,少数民族学生不得不走向社会就业市场。但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性、自信心不强,就业成功率较低,容易产生抱怨社会不公的非正常心理。一旦几次求职失败,他们就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缺乏拼搏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

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和措施

(一)从生活帮助切入以情感人

高校应提供多种途径,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完善学校专门助困机制。如提供助学贷款支持,以解决学费不足问题;鼓励支持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课余时间打工,以解决生活费用不足问题;设立助困补助基金,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定向补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完善上述机制,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完成学业,减轻生活负担和思想压力提供可靠保障。

(二)从心灵关怀着眼活化教育

高校应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灵关怀,即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更赋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第一,充分发挥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灵关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好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中国梦”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宣传,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华民族与本民族的利益关系,其他民族与本民族的团结关系,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第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学科教师要在知识传授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对改变家乡、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命运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调动他们学习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圆满完成学业提供思想保障。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出发,适时组织各类主题鲜明的文艺演出、主题演讲、书画展览、旅游度假、创业宣讲等多种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他们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第四,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学校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常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机构要深入校园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第五、建立健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机制,教师要施教于人,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管理学生既要从严,又要体现人性化、个性化特征;服务学生措施既要全面,又要突出少数民族服务特色。第六,要鼓励建立“红色网站”,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新形式,强化“隐形教育”功能作用,提高网络思想教育水平。[3]

(三)从将来就业着手创业教育

适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潮流,各高校应采取创业创新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自主择业创业意识培养教育,为他们毕业后顺利择业做好思想准备和创造有利条件。第一,鼓励他们回到家乡报效本民族经济发展,在改变民族落后面貌大显身手、有所作为。第二,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就读学科专业和个人志趣,引导帮助他们选择正确就业方向,使他们看到人生目标和希望,焕发内生动力攻读相关专业知识。第三,培养他们敢闯敢试的性格。高校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封闭的性格,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优势和语言表达的平台,锻炼自我推荐能力、职业演说能力和社会公关能力,促进他们封闭性格向开放性格的转变,保守意识向创新意识的转变。第四,高校主动联系政府和社会企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创新提供创客服务平台。

(四)从规范行为出发强化法律意识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4]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依法规范自我行为的稳定性。针对这一现状,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第一,引导他们认识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告诉你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是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第二,让大学生认识法律规范是人们行为和评价的标准,这种标准告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去做,这是法律规范的标准作用。第三,让大学生认识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违背了法律规范,就违背了国家意志,就要根据违法的程度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这是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实地观摩主要是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法院庭审了解典型案例处理的司法过程。司法调研主要是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行政执法专题调研。行政执法是法律适用的基本环节,通过这一专题调研,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央依法治国的方略,从而坚定法治信仰,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美合日班•图尔荪.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以新疆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2(27):219.

[3]戚甫娟.陈铮.信息时代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97.

[4]赵艳峰.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4(13):176.

作者:刘冰 谭琳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