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外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特点

国外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特点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这些典型国家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总结了它们的制度特点。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我国学生管理的机构设置、制度改革趋势以及发展方向问题,并从实操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进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国外特点;启示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高校管理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学生流动日益增加,这也使得不同国别的教育制度相碰撞。在此过程中,我国需要积极得取长补短。基于此,研究以梳理代表性国家的学生管理适度特点为基础,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典型国家的学生管理制度分析

1、欧洲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长期受宗教的影响,以及私立院校的快速发展,欧洲高校形成比较鲜明的三种高校模式———城市大学模式、社区大学模式以及专才培养模式。城市大学模式以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为代表,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学校、学院、系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三角式架构,学校只是泛称的概念,社会化和开放化程度很高;第二,精英教育,严格管理,学术精湛;第三,学院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学院为家,学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四,学生管理实行“导师制”,教师和学生交流密切。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是典型的社区大学模式,学生主要来源于社区,也服务于社区,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关系密切,其主要特点有:第一,注重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强调诚信素质的培养;第二,学生事务管理精简高效,学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巴黎中央理工大学是专才培养模式的代表,专才教育很有特色:第一,学生社团活跃,自主创新能力强,学生社团(如,学生公寓管理协会)协调和安排学生管理工作;第二,国际交流密切,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高;第三,学生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学校与许多大公司联系紧密。2、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早期,美国学生管理制度继承了英国的方式,殖民地时期,以班级制度及寄宿制度为主,因其过于严格的纪律约束,招致学生的逆反和师生间的敌对;后来,随着德国模式的推行,美国开始变革大学生管理工作,开始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但19世纪末,因为学生俱乐部的涌现导致了常规管理混乱,美国高校开始重新审视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逐渐将学生管理与办学目标结合起来,把学生工作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把学校教学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各高校相继设立“学生管理中心”,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并延续至今。从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由早期的“家长”式管理方式逐渐过渡到一种平等的双向式学生管理模式,并且赋予学生管理工作这样的内涵: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在保持教师教导学生模式的同时,还要通过服务学生来对学生施加影响和引导。总体而言,美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如下特点:属级管理层次少、管理自主权大、社会监督及高校竞争力度大。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美国的高校要接受社会监督,选举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代表性的管理制度及相关重要文件有“美国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委员会”、《学生人事工作宣言》、《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行为规范》、《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伦理标准》、《高等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学生服务手册》、《学生事务应用手册》、《学生事务观》等。综上所述,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表现出制度和操作层面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凸显学生的自主管理权限;极具法制化;有专业执行队伍。3、日、澳、印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日本:现代教育发端于明治维新时期,二战结束前的70多年间高等教育濡染了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二战后引入美国教育模式、重构日本教育理念、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要求,以建立终身学习社会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学生管理制度及内容目标都在发生变化,现代日本已经基本形成大众教育、终身教育下的研究高度化、多样化、组织运营活性化的战略教育思想,其学生管理体制也日益走向专业化、开放化和人性化。印度:1000年前,印度的寺院大学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神职人员、官吏及教师,其管理制度主导学生的自主性;在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国家教育制度均与英国类似;至近现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倍增,高校日常的学生管理由大学行政委员会负责,副校长是最高长官,各学院有一定程度的管理权限,由各院的管理理事会执行。在1970年以后,印度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学生在大学评议会中有代表席位,并成立学生委员会向大学行政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反映学生意见;在各个学院成立有“学生咨询委员会”,学生有权对课程、教学及考试等发表意见;教师与学生联合委员会负责维持学校秩序及纪律,此外还成立有体育、文化活动等专门委员会,每个教师对2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服务管理。大学生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印度的政治舞台上都具有一定影响。澳大利亚:经过多次改革,大学的管理机构为校务会或理事会,由校长主持。校务评议会是实际管理机构,负责学生的学习、做出管理决策、确定学生福利;副校长是实权领导,负责学生管理及学术管理;院系内有高级辅导员或辅导教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形成一整套学生管理班子,教学、学术及管理基本一体化。但其内部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大学行政管理及执行人员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无法全面执行大学为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核心任务。今天的澳大利亚希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学生管理制度上逐渐引入了市场与政府因素,其学生管理逐渐走向国际化视野.因此,日、印、澳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为:发展和成熟期较长;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变化对学生管理制度的影响较大;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程度不一样等。

二、国外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特点总结

1、与国家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各国的政治发展历史密不可分,同时各高校在国家及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决定了其学生管理制度的内容、目标及组织形式,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始终与国家意识形态及其在这种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有关。其中,欧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践的主要哲学思想有实用主义、新人文主义、存在主义和理性主义。亚洲国家主要以存在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哲学指引,所以表现出对学生的控制和维护纪律,为学生营造一个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因此,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这些国家的学生管理制度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诸多变化。2、以高等院校的职能为根本。国外高校学生事务及管理制度以院校的使命为至高。但无论哪种管理模式,都有其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子,侧映出该校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其组织形式及功能都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功能制定和实施,学生政策及实践应增进院校的教育目的井与之保持一致,院校的使命至高无上。3、法制精神与开放性。国外学生管理制度围绕促进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一中心。它们注重明确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维护学生个体权利,并促使学校共同理想的实现,也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生的联合行动;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措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和相关条件,通过学生参与科研、教学、生活实践及校本管理,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服务内容的人本内涵。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定学生服务内容的人本内涵,充分反映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三、国外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机构的设置问题。(1)在传统的校院(系)两级组织架构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起能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成长,带领学生成才的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2)在学分制条件下,尊重学生的选择,实行课程注册制,组建课程学习团队,同时学生依据院系(大类专业)按照学校公布的辅导员(导师)的信息注册自己的班级。其次,关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1)系统管理思想———强调学校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而及时、灵活、有效地调整或者变革已有目标,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目标;同时提倡在学校教育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和机构设置正确合理及科学规范的基础上,各部门间开展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进行合作与支持,围绕系统目标而共同努力。(2)效能管理思想———要求学校从技术、经济、人际、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效能上寻求学生教育管理的价值,尤其强调学校整体的转变不仅仅是课程、教学策略或管理制度的转变,更要关注并采用许多互不相关的零散性的变革,从局部建立起学生管理体系因素间的关联,从整体上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成才。(3)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学生管理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主发展,发挥人的主动创造性,让其为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服务。最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1)学生管理制度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开放程度和交流领域及层次的拓展深化,21世纪体现在教育上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更加倡导自由与思想解放,倡导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多元嬗变,更加注重探索和实践大学在现实社会和历史阶段的内在价值。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与学生管理制度改革要尊重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把握其内部价值,遵循世界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快速树立起中国的高等教育形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和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2)学生管理制度的法治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管理条例》为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提供了法律法规上的宏观依据,同时也为学生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要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向法治化教育管理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建立需要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从我国教育法制的现状看,教育领域的宏观立法还不健全和完善,要继续推动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领域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进一步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是今后我国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选择,也是教育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3)学生管理体制人性化。要改变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旧观念,始终把学生利益———健康成长和成才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关心学生的成长,真心诚意爱护学生;同时要把这一思想融人到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设计、制度安排、内容方法和流程再造中,使之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深入学生的内心,建立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有效的柔性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谋取利益,提供全面服务,使学生的发展与国家的利益、学校的前途达成有机的统一,使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丰富的活动形式、更多元的选择,真正做到把“以人为本”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灵魂。(4)学生管理体制趋向自主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人本观念和服务观念的核心内容便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教育管理成效的主要评价标准。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通过构建班级、社团、团学组织等学生机构,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5)学生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保持信息科学技术和网络宜教的有效性,抓住网络的服务功能,将教育管理相关的文件、政策、条理和动态及时提供给教育管理对象,主动利用和占领网络这块阵地;通过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熟悉党的教育工作方向和教育管理理论、掌握网络传播技术的专业教育管理队伍,及时建立、更新教育管理网站,以平等、敏捷、交互、细致的表现来展开工作,在“无声无情”的信息技术和网络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丰富和发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社会网络文明和高校教育目标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以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为契机,规范网络道德,宣传健康网络人格,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提高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的自御能力,促使教育管理对象在信息和网络世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伦.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探索[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倩.中美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比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05(4)

[3]宋辉,康婷.国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与启示[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4]郑勇.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江苏高教,2004(1).

作者:花冬进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