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探究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探究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地理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正是笔者一直思考和探析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互动

一、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会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原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课堂教学往往包含以下5个基本的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虽然看似简单,如果有了充分的准备,结合知识讲授,必可以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组织教学,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的接受知识。而组织教学的基本方法包括:目光环视组织法,情感交流组织法,语言艺术组织法,注意规律组织法,设疑释疑组织法等。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不同模块特征,我往往会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组织教学法。比如,在必修模块地理1,自然地理模块的教学中,它主要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形成基本地理思维,养成地理基本素养,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这也是培养科学宇宙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而自然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既是老师教学的关键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迎难而上,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首先,我会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关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关于自然地理科学知识研究的新领域,不断拓展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用专业的知识分析讲解近期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我会主动和学生交流,选取对天文学等宇宙奥秘、天气与气候、海水运动等知识感兴趣且有一定研究的同学,一起参与课堂教学,并带动全班同学主动探究,分享学习成果。课外知识的拓展,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得到满足。有效的引导,自主探究的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有效的实施教学,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导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即使是最平常的一节地理课,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导入都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在讲述“热力环流”的知识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重庆人冬季最喜欢吃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火锅。我便让学生描述火锅沸腾时看到的气流运动特征,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枯燥难懂的原理知识就与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学生学习激情高涨,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除此之外,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优秀诗词,地理新闻,谜语,多媒体视频等等都是教学导入可以选择的素材,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又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作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地理图表的解读能力是学生地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地理的课堂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知识点一图”。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就需要将地理教材中抽象的地理原理用通俗易懂的地理图画表示出来,将地理原理形象化、直观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对“地球的运动”章节的学习,教师要要求学生能够动静结合,看到文字描述,就必须在脑海中建立相应的光照图和地球运动的动态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我自制教具,展示了在地球公转运动中,日地位置的改变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光线,在学生的帮助下完成演示过程,而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在课后作业和考试测评中,都取得了较传统教学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编撰习题,巩固教学效果

现代社会,通信事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学习资源异常丰富,而有效的教学必须走出“题海战术”,精练习题,向时间要效率。在不同阶段的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精选习题。比如,在高一讲授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基础知识的夯实,在学期期末复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各模块之间的联系衔接,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在高三全面复习阶段,需要教师精选习题,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对答题技巧的指导。总之,精选习题,既是对老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和提升,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二、抓住师生互动,重视学生“再创造”的过程

教育学家肯尼基•胡德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地理课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点燃其创造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有人说答案就像隐藏在曲折迂回的暗巷中的一件宝物。那么,老师的点拨引导就是每个错综复杂的交叉路口的标识,就是探寻过程中一直引领在前方的火把。所以,课堂提问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助其一臂之力。如在学习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时,老师多方引导,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体性的一般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某区域整体性特征的具体体现。但突然有一生指出:“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那么在分界线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如何体现?”这是我们在必修三的时候才会学到的区域的相似性和自然景观的过渡性特点,这是老师在高一教学中忽略的问题,教师如何对此进行有效的解答呢?老师在肯定了这个学生敢于质疑的同时,让全班同学再读整体性特征,并以日常生活中登山途中可见的自然景观递变的规律,理解这种界限的景观过渡特点。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征,又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提高了学生能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有信念,相信一定会在这条路上创出辉煌。

参考文献:

[1]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查春瑾   单位:重庆市南华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