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地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由地理要素以及人文要素构成,地理知识复杂、不易理解,而概念图的应用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本文先对概念图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概念图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概念图 高中地理 应用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以及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了教师应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手段。而概念图作为层级结构图,可直观反映各种概念,并可清晰表明各种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一、概念图概述

(一)内涵

概念图属于一种学习工具,可将概念知识以及逻辑关系转变成图解,人们可借助科学命题来认识不同概念、摸清各种关联,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各种概念,最终构建科学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概念图,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二)优点

1.直观性。概念图可将概念知识通过网络结构的形式展现给学习者,便于逻辑关系的理论与知识记忆,并可深入认识概念知识。由此可知,图视化是概念图的主要表达形式,有利于交流活动的正常开展。

2.鲜明性。概念图生动形象,不仅配有文字,还辅以图片。通过概念图,可明确概念中的所有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3.系统性。在借助概念图讲解某一概念时,可拓展出多个子概念,它们之间呈现多种关系,由此可知,概念图具有层次性。以此为基础,可全面展现某一命题,进而让学习者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增强学习能力,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二、概念图的具体应用

(一)在新知识讲解中的应用

1.联想。联想与新知识存在紧密关联的知识,并通过概念图完成组织和表征,巩固旧知识,同时,还应以组织者的身份进行合理组织,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节内容时,为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商品率增长的具体原因,可帮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这是因为在中学阶段,曾经学习过一些美国知识,可以以此来编制先行概念图。

2.预习。预习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良好习惯,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预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目的不明确、过于形式化等问题。如若采用概念图教学模式,学生能在预习阶段明确地理新概念,进而明确预习目的,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新知识讲解中的关键步骤,教师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同时,还应从旁指导,帮助学生在新旧地理知识之间构建关联。

4.讨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脑海中会萌发出许多问题,为有效解决学生们的疑问,可以开展适当的讨论活动,这样既可改善教学氛围,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表达能力,最终解决问题。而概念图教学的内容丰富,它不仅提倡讨论,且讨论范围广泛,便于分享与交流。

5.建构。待学生形成初步理解后,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出概念图,指导学生结合新知识绘制概念图。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要求学生重新建构与表达知识结构,还应在旧知识网络中有效融入新知识,使各个概念中重新形成联系,进而形成意义建构。

6.评估。在意义建构中,因学生个体差异,理解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别,虽然个人建构是决定事物意义的主要因素,然而地理知识并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应正确、深入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因此,教师应正确评价学生的建构行为,肯定表现良好者,指出理解错误学生的问题,通过反馈,不断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认知水平。7.巩固。改进概念图,同时进行有效的练习,这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避免概念形式化。

(二)在复习中的应用

在复习活动中应用概念图,主要包含确定复习专题、回忆概念、绘制概念图、评估并改进、巩固。

1.确定复习专题。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重难点,合理选择复习专题,进而确定复习专题。

2.回忆概念。找出与之存在关联的概念。如人口数量与城市发展、人口老龄化,公路、水运、铁路等,这不仅有利于概念区分,还可加深记忆。

3.绘制概念图。明确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绘制清晰的概念图。

4.评估并改进。综合评估概念图,注重学生的个人评价与自我反思,不断改进概念图。

5.巩固。合理挑选适当例题进行巩固记忆。

三、结语

高中地理知识复杂且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在新课改这个大环境下,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概念图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可显著刺激学生的地理学习欲望,同时便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邹红毅.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地理,2014(22):184-184.

[2]罗华明.概念图:地理教学的“抓手”———以“气候”专题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3(10):66-69.

作者:彭永胜 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