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高职教育衔接路径探析

中高职教育衔接路径探析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标准的衔接,需要在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及考核评价体系中建立相应的衔接上的标准。弄清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异同之处,建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关的专业教学衔接标准,加强中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等环节,并加强中职学校、高职学院、社会三方的协同,通过价值与标准的共享实现育人节奏的同频共振,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教育衔接;标准建设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时代要求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健全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标准,制定紧跟时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衔接、进一步融合,构建一批水平高的职业院校,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加大力量,支持并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最近几十年,职业教育不断探索从“考试衔接”到“课程衔接”[1]。因为,职业教育在中国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规模、层次问题,更深层的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中高职院校的深入发展,切实提升育人质量,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双向选择。例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要建立起一个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实现了配套完善,层次结构合理,由初级到高级且能够与普通教育相沟通。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建立起一个体系,该体系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能够实现职前职后教育相互之间的沟通,并能够使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得以相互衔接。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增加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的比例,扩大高职专科毕业生受本科教育比例,在高中阶段要实施综合课程教育实验,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能够做到相沟通,建立衔接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要形成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产业结构要求并实现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适合区域产业要求,培养目标要明确,要延续与衔接好中高职体系有关的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2012年6月,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加大力量促进中高等职教体系的衔接,衔接的方面涉及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改革、校企合作等。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确定和规划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任务。然而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只是实现了中高职教育形式上的衔接,而对于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体系这些实质性方面的衔接却做得不够好,导致了很多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困难,无法实现从中职到高职的顺利过渡,不利于有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因此出于对中高职教育体系一体化设计考虑,将从以下四个维度来阐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四个维度

中高职教育衔接包括专业发展方面的衔接、课程建设方面的衔接、教学过程方面的衔接和考核评价体系衔接。这四个大方面的良好衔接将会有效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在方法论上极为重要。

(一)专业发展衔接

专业衔接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沟通社会、学校与个人的桥梁,向上承接政府、社会的要求,向下影响课程与教学的改革[2]。专业衔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衔接。选定有关的院校并展开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调研,通过调研针对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形成调研报告,并以此为基础选择相关的衔接专业,并就其相同或相近专业类型进行研究,归纳中高职院校备案的重点建设专业类别,对那些就业岗位层次要求明确且行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加以总结。二是专业定位衔接。研究中高职某一专业所服务的面向群体及所涵盖的不同层次的岗位,对相关专业定位予以确定。将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导向,形成一个依次递进、相互衔接的专业体系,在该体系内部将中职专业作为基础,高职专业作为主导。三是培养目标衔接。依照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相关的岗位要求以及中高职对不同岗位层次技能人才的相关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加以确定。高职教育要以中职教育为基础,对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现途径要做到深刻了解和把握,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基础上能够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课程建设衔接

有研究者指出,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突破当前的“定位说”思维模式,采用课程论的思维模式,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实现中高职课程定位及衔接的明确化[3]。一是课程体系衔接。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标准进行研究,根据教学设计及组织逐步推进,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原则,建构相互衔接学生能力得到逐步推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以课程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并科学确定了专业课、公共课及社会实践等的比重和学时分配,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完善内容以及衔接紧密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衔接。研究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课及公共课中的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以真实的项目案例作为载体,教学内容的设计秉承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主线,并将内容的设计与岗位职业要求相衔接。

(三)教学活动衔接

教学环节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成功与否的核心环节,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实训实习方式以及质量评价等。一是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要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及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关系进行研究,助力于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合理确定其中的专业定位、教学过程及考核评价等内容。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衔接。要依照技能人才成长的特点及相关的专业特点,研究适合国家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顶岗实习衔接。中职及高职院校要联合起来对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进行相应的设计,且相关设计方案要做到实践项目、教学计划及相关岗位的明确化。四是质量评价衔接。中职和高职院校要联合起来拟定相关质量评价标准。质量评价的方式要以评价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承载相关的作品,且梯度和层次要求要做到明确化。

(四)考核评价体系衔接

对于考核评价体系而言,最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通过笔试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但这种方式却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不忘进行有效的技能训练,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锻炼他们的职业能力。要建立中高职技能考核委员会,将考核评价体系与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对于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从而有效评估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要量化中高职技能考核指标,并根据适中的难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熟练进行操作这些原则,构建层次分明、连贯性强的技能考核体系,从而实现学生职业技能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操练。

三、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策略

当前,职业教育再一次被社会重视,但其发展受限严重、成长缓慢的现实阻滞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衔接。中高职专业设置契合度较低、国家职业标准及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4]。对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认清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异同

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所谓一致性,主要指在培养方向的一致性,这样必定会有重叠交叉存在于知识技能结构及工作任务上;差异性的主要体现为层次内涵,即人才培养水平方面存在的不同,高职教育面临更复杂的人才培养任务,就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差别主要体现为:中职教育注重培养操作性的技能型人才,不硬性的要求原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的主要方面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熟练地完成任务的能力;而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创新创造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层级在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上的提高和深化。

(二)构建中高职学校一体化课程体系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相互对接、相互融合,具有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拓宽、知识结构的深化及专业技能的提高,促使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得到衔接递进发展,构建完整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最后,根据工作过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置具体课程,并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能够相互渗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安排课程衔接。

(三)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的基础性文件,也是界定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深化专业建设、开发专业教材的基本依据。因此,该标准既表现在中高职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技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又能体现职业教育过程的连续性,能促进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核心是明确、优化课程内容。中职教学内容与高职教学内容的差别来源于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的差别。专业教学标准将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落实到相应的课程中,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要求;同时,明确中职和高职阶段的相近课程,确定各自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确保教学内容和知识层次上有所区分、教学内容有效衔接,有递进关系,避免相同内容同质化。

(四)加强中高职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专业、育好人才,学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充裕、师德高尚、师艺精湛、师技科学的教师队伍,健全教师培养体系,形成合理化的教学梯队。一是就教师数量不足、高水平教师缺乏的情况要加以解决,从而实现教师的配足配好、结构合理。二是要进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建设,围绕专业、立足专业,培养和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提升教学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三是注重培养选拔高水平学术学科带头人,为提升学校对区域和行业的贡献度创造条件。最后,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还需要中高职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实现协同,通过分担责任、相互交流和评价激励,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一体化发展[5]。实现中高职学校间的无缝衔接,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笙年,徐国庆.改革开放40年中高职衔接“3+2”学制研究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19,(02).

[2]钱娴.多元主体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问题、诉求与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8,(18).

[3]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作者:张蕾蕾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