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中高职教育衔接精选(九篇)

中高职教育衔接

第1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学院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层次不断丰富。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继续承担着中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如“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报考普通高校和高职等。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出现矛盾,如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如何正确处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已成为社会各界和职教战线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省都在积极改革中职教育,推出各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中职教育直接与专科教育对接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前3年基本按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培养人才,后2年按2年制普通专科(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培养,并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

2.“2+1”模式。“2+1”模式为分段式灵活学制。前2年开设文化基础课和某科类的专业课,后一年按学生意愿实行分流:一部分集中进行升学预备教育,即继续留校参加为期一年的专业课和文化课集中学习,然后参加当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或参加对口招生的高职考试或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而另一部分则集中进行就业预备教育,如参加技术等级考试培训以及与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培训,取得技术等级证书及其它相关证书后可面向社会自主择业。

3.综合高中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综合高中普遍采用的兼有职业和升学两种教育目的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了适应中职与高职教育接轨和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中职育人模式要进行改革。如教材改革,要与普通高中教材有机融通,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学习毕业年限可以2~4年,达到规定学历即可报考高一级学校。

(二)中职自身存在不利于与高职衔接的因素

中职自身存在许多与高职不相适应的因素,已成为中、高职衔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的培养目标不适应高职的要求。目前,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强调学生知道怎样做,不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由于中职的培养目标只定位于中级实用技术人才,并且有重实践轻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有的开设,有的不开设,特别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即使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有的也是选其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不适应高职的要求。由于中职招生录取分数较低,甚至不经中考就可进班学习,学生文化基础底子差。而且在中职学习期间,学校和学生都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思想,致使毕业生虽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没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能力,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4.中职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无力应考。目前,中职办学的自主性增强了,一些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随意缩短学制,争办一些二年制、一年制的中短班。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必要的技术技能外,基础理论、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达到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水

转贴于

平”的要求,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特别是文化课学习任务)。学生即使想上高职,也没有应考的知识和能力,造成中、高职难以衔接。

(三)促进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对策

1.确立新的中职培养目标。中职必须在保证实现自身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职输送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中职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改革中职课程设置。为了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并强化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例如,对计算机专业,可以采用将相关专业基础课合并的方法,减少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增加专业课的课时,并为学生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这样既可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全面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3.强化中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对中职生要“宽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中职的招生由于生源紧张,招生标准普遍较低,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中职学校应对这些“宽进”的学生,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例如,根据学生素质实际情况,可以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内容广度要求,加大文化课深度,使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和高中相当或略高于高中以满足职业需要为准,难度略低于高中。这样既便于与高职衔接又不与高职教学内容重复,还便于学生接受,符合目前中职学生情况,便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提高学生再学习能力。

(2)中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吸收学生参与研究,强化应用,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让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均等参与机会,如采取课代表轮流制,加大课代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强化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从管理工作中体会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乐趣。

第2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钢琴课程衔接的思考 试论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实践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音乐表演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研究 关于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的研究 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 中高职衔接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是市场需求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探讨 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 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思考 音乐课程在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对接研究 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试论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孙冬梅.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112

[2]徐丽蓉,张静.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华中人文论丛,2012.12,189-192

[3]纪芳芳,试论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J],考试周刊,2014.09,146-147

[4]姚韵红,"中高职衔接"项目课程衔接设计的思考--以学前教育课程标准建立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12,14-18

[5]吴楠,阮晓玲,华先宙.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衔接问题之探索[J],黄河之声,2014.01,83

[6]林楠.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76-78

[7]李新生.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2014.08,27-28

[8]董晖.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5),122-123

[9]关金艳.谈中高职教学的有机衔接--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6-8

[10]李斐.论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60-162

[11]梁俊.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31-134

[12]龚光军.中高职衔接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120-122

作者简介:

第3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研究;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32-02

中高职衔接指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中等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及职业高中的学生(三校生)可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教育衔接形式。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有利于确立各行业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并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全球典型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均充分意识到并极其重视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索出符合本国(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特征,可有效促进其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如表1。

1.英国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用国家资格框架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英国职业教育衔接的具体做法是,将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包含五个层次的教学单元,其中I、II、Ⅲ三个层次的教学单元为中职课程,Ⅲ、IV、V三个层次的教学单元为高职课程。同时,不同模块对应相应等级的“全国通用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国家统一资格框架来保证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清晰界定及顺利贯通。

2.美国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美国职业教育以课程、项目的方式散落至各个阶段的教育系统中来开展。这是一种基于课程的单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它的典型特征是通过强大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实现普职高度融合。在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引入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课程,将高中和高中后职业教育联系起来,实施技术准备教育,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中职与高职层次教学大纲或课程呈现系统性,通过大纲与课程的对接保障这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

3.中国台湾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台湾教育体系自中等教育后期则分为“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两大相对独立的体系。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纵向通达且自成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沟通,平等平行。“五年一贯制”是最典型的一体化衔接方式,具体做法是高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我国台湾的“五专”实行学分制,规定至少修满220学分,学生在前两年公共课学习结业后允许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在具体教学中采用模块的教学方式。

二、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项政策、文件的出台,中国各省份纷纷进行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与尝试,根据相互衔接中中、高职院校间关系的不同,可将其概括为五年一贯制、分段贯通及对口招生三种模式。

1.五年一贯制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即在一所高职院校或重点中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教学内容贯通中职与高职层次,教育期限为五年,是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五年一贯制模式有利于减少衔接中的内耗现象,便于系统设计教学计划,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各自的办学优势;五年教育期限培养周期较长,学生易因期间缺少竞争压力而产生麻木及倦怠;五年时间统一由一所高职或中职院校实施教学,而在学籍管理上则是分段管理,这造成管理繁杂,难度较大。

2.分段贯通模式(3+2、3+3或4+2模式)。分段贯通模式指高职与中职院校挂钩,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在此种模式下,相互衔接的中高职院校间存在合作关系。分段贯通模式打破了中、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此模式中的中高职院校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共同探讨、整体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教育资源与办学优势。存在的问题则表现在,中高职院校管理者及教师可能由于固有的习惯,不愿意根据双方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因此,双方合作的深度及效果存在较高的不稳定因素;仅由一所高职院校组织入学考试,考试的规范性、严肃性无法得到保障;同时,对于中职毕业生而言,升学选择面较为局限。

3.对口招生模式。对口招生模式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三校生),通过单独组织的高职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中高职学校之间没有合作关系。此种升学、考试模式有利于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统一协调,能够保障考试的质量和规格。存在的问题则表现为,通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文化基础课成绩评判职业教育人才,不具有人才选拔的针对性;一些中职院校违背了开展对口招生的初衷,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组建升学班,偏重文化课学习,偏离了中职教育的意义;高职与中职院校的课程及教学内容没有衔接,专业学习断档及重复问题严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中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1.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需以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基础。英国、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等教育体系完整,发达的国家地区均已形成了与本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相适应的系统、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而中国目前仍停留在各层次教育机构各自为政的探索中,需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贯通及纵向衔接,并以实现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基础。

2.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需要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在中国中高职教育实践中,各省份相关中职及高职院校纷纷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努力,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衔接模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中职毕业生升学选择面窄等问题,并非是中、高职院校层面可以解决的。全球典型的英国、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均具有系统化的顶层设计的特征,它使得教育衔接的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和普适性得以保证。可见,在各地、各相关院校发挥主动性的同时,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同样需要系统化的顶层设计。

3.中国中高职教育“内涵衔接”亟待加强。与全球典型中高职衔接模式相比不难看出,中国目前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还停留在仅做到了学历衔接的阶段,诸如中高职专业不对口、培养目标定位混乱、课程设置断档及重复等,由于缺乏“内涵衔接”而出现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中已经逐渐凸显。而在全球典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中,无论通过课程分级、一体化大纲、专门补习,还是一贯制模式,均是以“内涵衔接”来保证中高职衔接的真正实现的。比较之下,中国中高职教育“内涵衔接”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评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武佩牛.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

[4]胡晓红.关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若干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9,(1).

[5]赵志群.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2,(22).

第4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一、国外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一)德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双元制”,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课程上实行阶梯式职业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中职阶段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进行就业,也可以去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国家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条深造道路。

由于职业教育的梯次性较强,在教育分工中,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企业及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国家以实施双元制为主,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为前提。一个经过职业教育的人员,既可以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就业,也可以在经过双元制的职业实践以后,为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再去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多样,时间灵活,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条件。国家和社会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条深造道路。

(二)美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美国实行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育体制,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采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依据国家颁布的《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规定来实施中学后技术准备教育的,以中职和高职校际间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来统一制定并实施各层次的教学大纲和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

课程衔接的方法是把高中后技术教育的课程与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课程建立起内在的连接,随国内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改进衔接课程体系,开设一些技术准备课程供上高职的学生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用性类工程技术课程。

二、我国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 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二)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三)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四)高职自主招生模式:中职生参加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组织的“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取得高职的入学资格,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升学模式。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中高职衔接的经验和建议

总结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经验,与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相比较,建议应在下列方而得到启示并加以改进:

1.建立一套符合职教特点的高职入学制度,当下高职的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职教特点不明显。随着学龄人口和高校学位之间的供需缺口逐年接衡,今后中职学生升高职要逐步取消升学考试,由招生院校进行针对性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值得借鉴。逐步推进 “宽进严出”管理。实行中期择优分流等方法,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形成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立交桥”。

2.实行中高职衔接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管理机制,才能推进职业教育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学分制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放宽了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适合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打破了一次考试定终身及放宽了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适合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改变单纯的就业培训观念。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按学分制规定选修灵活组合的模块课程,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就业或创业,一段时间后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

3.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从而避免教育重复和资源浪费。建议由省级或者更高层级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行业企业、中职高职院校组建专业教学体系指导委员会,牵头开发出各专业门类得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 芦京昌. 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7).

[2] 高原. 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

[3] 郭翠兰. 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 职教论坛,2007,(05).

[4] 张家寰. 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第5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职与高职 衔接问题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事实。如何让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手,已是当前职教、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笔者根据三十多年从事职教的经历与体会,结合专门调研,提几点拙见。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一)各方对中高职衔接的反应不一、冷热不均。即:中职“热”、高职“冷”,学校“热”、学生“冷”,开始“热”、后来“冷”,家长“热”、学生“冷”,……一厢情愿,愿衔接的生源并不多。

(二)现行中高职衔接模式问题。中、高职院校行政隶属不同,存在“两张皮”“多张嘴”,难兼容;“一贯制”、“对口升学”、“直通制”模式不同,但同一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做法较乱,让人生疑、不定。

(三)当前中高职招考制度与政策不完善。中高职中,哪类的财政投入不足,强调大力发展哪个,招生指标和收费政策就倾向给哪个;哪个生源严重萎缩,就降哪个入学“门槛”、放开招生;同是职业教育,中职先是有“小费”(发助学金)、后是免学费,而高职不仅收学费、而且有点贵。致使学生要么“望门生畏”,要么“鱼贯而入”,要么“不敢来”、“不屑来”、“不好意思来”,有点乱。

二、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澄清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想认识

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大鱼吃小鱼”、“谁吃掉谁”问题,而是要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应当转变观念,在思想先贯通,清醒地意识到:中、高职教育,两者不可或缺。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终身发展的需求、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发展的需求,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深化改革,优化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制度设计

1.改革职教办学制度。我国初中教育为义务教育、多为升普高而准备,初等职教几乎没有,中高职教育是主要的、重要的,而高职教育中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也没有。2.优化职教招考制度。目前中职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高职生源大多是高中毕业生,中职生升高职的只是少数。3.强化职业培训制度。要改变过去的培训做法,叫停行政主管部门办培训,让行业协(学)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职业培训。要多方协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与互认。

(三)统筹管理,完善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运行机制

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中高职教育,要加强中高职运行管理机制的衔接,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首先,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管理机构。成立机构,以使现行中高职教育管理形成交流协作、统筹兼顾的“一体化科学管理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已成立机构的,应当尽快扫除障碍,结束中高职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其次,成立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牵头,联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让中高职学校参与,邀请行业、企业参加,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建立各专业大类的“一体化分阶段培养”的指导性教学计划与各专业教学标准,明确目标定位、减少重复、加强衔接,推进中高职教育教学整体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四)制定标准,夯实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实施基础

1.专业设置的衔接。基于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岗位要求,在专业设置上都应当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多依靠地方和行业来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中高职专业设置更好衔接。2.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职教育在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上有许多共性(如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职学校是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是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定位准确,才能有效衔接。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衔接上,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由浅入深。4.教学和评价模式的衔接。中高职教育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有许多共性特点。中高职教学和评价模式的有效衔接,要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协作,共同参与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设计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并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体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互认。

总之,中高职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整体推进,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作用,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N].中国教育报

[2]阚 丽.中高职衔接不畅症结如何解[N].中国教育报

第6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对策

当前已经形成的职业教育体系,其内部主要采取的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这两种形式。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必然对人们的文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中职毕业生就需要进行继续深造,由岗位一线人员变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是学生、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三方共赢”的新的职教模式,实行中高职衔接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一、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1)一贯制模式即由中等职业学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在课程、管理等方面实行统筹安排、整体设计,在学校连续学习五年,毕业时可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或多个中职学校与一个高职院校共同形成的衔接模式,具体有“2+3”和“3+2”两种形式。

(2)对口升学模式即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依据各自的学制年限分别开展教学,部分中职毕业生在完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业后,经过招生考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高等学校专科文凭。

(3)直通制模式即是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前三年依据中职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然后依据学生参加技能高考的情况,选拔优秀学生升入专科,继续学习两年,若考试合格即颁发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4)自主招生模式即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若通过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即可直接被院校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

对比分析以上四种模式,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衔接工作还处于摸索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察方式等方面可谓百花争鸣,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循,且各种模式均有优缺点,难以说哪种模式的优劣。

二、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各类高级技术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仍有某些高等职业学校错误地认为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了提供给考不上普通高等学校的高中毕业生以学习的机会,那么在办学目标和培养目的上,高等职业教育就中职教育或与职高发生了错位,根本无法衔接。

(2)专业设置无法精准对接。我国由于教育历史等原因,高职专业数量较少,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衔接性较差。中职教育不仅专业数量多而且专业分类细,相比较而言高职的专业更少,且专业口径也相对宽泛,其中高职宽口径的专业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中高职专业设置不对应已经严重阻碍了中高职的衔接。

(3)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根据湖南省的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重复率达到了30%以上。由此可见这些学校还未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中、高职衔接仅仅是表面上的还不够深入,在不同层面上还未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大多数中高职学校内部缺少一定的沟通,这就造成了重复的课程内容。比如工科学校钳工实训,中职和高职院校都在做锤子,这就存在着重复的训练现象。

(4)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由于当前中高职教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要求不同,而高职院校普遍还沿用着过去的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招生考试题中文化课的比例高、难度大,相反专业技能占的比例小,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报考的积极性。

三、中高职衔接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探索培养制度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改革,主要表现在灵活、开放、畅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创建适于职业教育人才发展的立交桥,其中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横向连接,以及职业教育内部的纵向衔接。未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应该是内涵衔接模式,更重视一体化设计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

(二) 课程设置兼顾专业性、教育性,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

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较大问题是课程衔接的不到位,中高职之间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连接,但还没有完全实现衔接。因此,施行中高职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组建课程体系,使各专业的课程一致化标准化,按要求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段实施,充分发挥中高职的办学优势,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技能训练,要体现延续与承接的关系,中职阶段偏重基本操作规范和方法等的培养以及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高职阶段则注重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体现出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综合性。

(三)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衔接依据

中职阶段完成初级培训要求即可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完成中级培训就可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在中职读书期间参加并获得了职业技能比赛二等奖以上的学生也可视为获得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课程以这种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相互之间即可实现衔接。同时加强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合作,使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内容得以契合,将“双证制度”作为人才评价的基本标准。

(四)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选拔和成长机制

中职升入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仅仅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而是要依据中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中职升入高职的考试要以淘汰形式为主,现在的高职入学考试依然是根据通识教育来进行选拔,这种方式不能对学生的技能做出充分的评价,相反高职的兴起与发展成了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推动了中职升入高职, 另一方面又削弱了中职的特点。淘汰这一模式主要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考察,考核合格学生才有机会升入高职继续学习。

湖北省对口单招的考试方式是“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综合理论+技能操作”,单招的专业技能考试也已经开始将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对于专业技能的考核应该将比赛成绩、实操考试、资格认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综上所述,只有在针对中高职间衔接问题上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探究科学的解决方式,才能使得职业教育系统充分体现其功能,从而完成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宗保.高职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职共同发展[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12

第7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

引 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不但涵盖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动向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还影响到中高职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以及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不但属于尤为关键的理论问题,还成为具备引导性的实践问题。因此,通过对中高职教育的探讨,对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给予分析。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1、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受到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良好的方式加快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变革阶段,在经济构造以及经济增长转变下,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为险峻。缓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政府的解决方法。

3、普及高等教育的所需

在社会发展下,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愈发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从而令中职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一缺陷则阻碍了有志者的发展,令经济发展欠缺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备受影响。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1、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

所有方面的目标定位准确才可以完成中高职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定等重要方面的有效衔接。高职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建立初级技能型人才。这一理念较为笼统,欠缺可操作性。从而令中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中各行其是,不具备相互间的递进与依存。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大多具有注重基础、重视专业、忽视理论等状况,从而令学生较难符合高职教育的理论教育。

2、高职招生制度有限

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学生大多为高中毕业生,中职对口升学的比例则在5%上下,从而令中职学校里大多数学生不能透过对口升学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并且中高职院校在专业目录中的分类准则、专业名称乃至专业设定均有所差异,令升学受阻。改革招生制度令中职学生可以走进高职继续深造,成为了中高职完成有效衔接的目的。

3、课程设定衔接不充分

当前我国不具备中高职融汇的课程标准系统,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均不具备高职课程内容的分类,未打造出统一的分类课程准则。所以,中高职院校均自行设定自身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课程范畴以及准则,欠缺交流的平台,令课程设定具有反复性、断层性以及脱轨性的状况,令中高职衔接不具备应有的内涵支撑。对于课程设定而言,中职学校将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作为主要方面,而文化课与基础理论课则以专业课为核心给予执行,并未关注学生总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建立[1]。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方法

1、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有效进行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制度中并未实现有效衔接,令中高职教育在对接融汇中展现出诸多不适宜之处。所以,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的有效进行则十分关键。应当转变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的状况,创建职业教育管理的全新体系,需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原本方式给予显著的转变。并且,需要对管理职能给予相应的改变,还需完善企业的参与制度,将产教相融合,激励行业与企业多进行一些职业教育,展现出企业办学的主体效果,以此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及激情。

2、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途径

依照经济社会人才的发展所需以及高品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在成长方面的规律,从而完善相应的招生考核方法。实施校企结合的招生、共同培养的学徒制试点,将政策给予完善,加快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创造机遇。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展现出中职教育在发展中的基础效果,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在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效果。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不同的途径。并且还需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加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对高职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创建学分累计和转换制度,加快学习成果的相互衔接。

3、创建完善的课程有效衔接,加速创建职业教育体系

创建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对于促进创建当前职教体系而言尤为关键。中高职教育侧衔接则为课程衔接。这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融合、产教结合的方式给予执行,加快校企的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课程的衔接需要符合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提升以及技术的改革,需创建专业教学体系以及职业体系相结合的开发机制,需不断加快专业设定、专业课程内容乃至职业标准的融合,从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与专业的设定乃至教学过程相融合,构成紧凑、鲜明、良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从整体执行素质教育,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整体发展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方式设定课程,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融汇于人才培养当中[2]。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变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处于创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处在中高职教育对于各方面的实践与分析而言,只有将中高职给予有效衔接,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融合,才能够令职业教育变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第8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 中高职 衔接教育 质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实现中高职衔接教育是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所必需的,也是对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完善。自从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发生改革,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因为某些因素,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不容易发生联系,二者相对比较分离,相交性不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我国颁发的政策表明,要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地联合起来,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推出了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教育制度。中高职衔接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是高质量、高要求和高效率。中职教育为学生铺垫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高职教育是全面培养专业文化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前途,可以满足很多高要求的公司和技术性应用岗位,从而有利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在这个社会,我国需要大量的优秀人员来满足逐渐空缺的优秀专业性职位,这就与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发展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2 中高职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佳

我们已经知道,中高职衔接是指将初中毕业生纳入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因此一些中职学生没有参加过中考或者中考成绩不佳,平时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再加之以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就会导致中职学生没有学习奋斗的动力。在升入高职院校学习时,还是延续以往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课堂不认真听讲,课下不积极思考和复习,学习不自主,这都会使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有效地进行中高职衔接教育,帮助学生度过过渡期,更好地适应今后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

2.2 学生思想认识不成熟

一些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学习的思想认识不够成熟,有时会自暴自弃,或者认为学习根本没有什么用,将来靠自己创业一样可以挣钱养家。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不愿意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自然对学习也就有了抵触情绪。有些中职学生认为虽然自己的成绩不好,但是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管理能力比较强,将来找工作时也能找到适合的岗位,所以选择不认真学习。这样的思想是极其不成熟的。因此,在进行中高职衔接教育时,应尽量帮助学生改变思想观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3 某些高职院校管理欠妥

由于从中职学校升上来的学生没有在中学中受到良好的培训,也没有非常严格的教育环境,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管理方面是需要加强的。可是在某些高职院校中,校方并不是非常重视管理问题,从而放纵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有些高职院校的课程很轻松,甚至每天一节课或者是两节课,学生整天无所事事,自然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进程。再加之在课上查勤不严格,学生想旷课就旷课,想离校就离校,太过于纵容学生往往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职学校必须要加强管理力度,这样中高职衔接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进行。

2.4 校方对中高职衔接教育不够重视

由上文我们已经得知,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并不这样认为。中职学校的领导认为自己的学生已经足够优秀,没有必要再去高等院校学习技能,在本校所学的技能本领就已经满足于社会的需求。而高职院校的领导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文化素质不高,自身修养也不够优秀,因此不乐于接受中职学校升上来的学生。这些方面都反映了校方对中高职衔接教育不够重视,如此一来,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作用就不能发挥出来,学生也就得不到良好的指导和培训,这对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中高职衔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中职院校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私人中学日益增多,可有些只在乎盈利不在乎教育的中职学校,成为了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绊脚石,因此社会和政府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无论是私人学校还是公立学校,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本领为目的。中职院校应该紧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水平也会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从而有利于今后升入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自暴自弃,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3.2 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教育中,永远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有效。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改变他们的错误观念,才会更好地发展中高职衔接教育。中职院校应该向学生强调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重要性,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更优秀更专业的人才。而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课,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有了动力,自然就会消除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因此,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改变和深化,让他们真正了解到中高职衔接教育对于他们而言的帮助和意义。

3.3 高职院校完善教育管理

很多从中职学校升上来的学生在中学没有受到优秀的教育,教育方法也不是很科学,这更需要高职院校完善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安排较充实的课程和丰富的课外活动,劳逸结合,使学生既有学习的兴趣,又有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但是院校在管理考勤方面一定要严格,不能纵容学生无故旷课,甚至逃学。良好的教育管理是成就优秀教育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完善校方的教育管理。

3.4 加强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重视

无论是院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加强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高职衔接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优秀的专业性人才,也可以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前进。学校应充分为学生讲解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在体会中拥有对未来的信心和对学习专业技能的向往,从而对中高职衔接教育引起重视。而学生自身应该多和社会实际接轨,渴望在高职院校中得到良好的培训,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了,才会真正地发挥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作用,从而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性人才。

4 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出台大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前进和发展,因此,社会和学校应加强对中职衔接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在完善中不断前进,争取为社会培育出更有用的专业技术人员。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25y118

参考文献

第9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8-02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1.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许多企业不得不裁剪员工,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使本来就困难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探索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可以让中等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得以推迟,更有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因而,做好中、高职的衔接也就成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2.人才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人才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2]其中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由普通教育负责,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负责。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和调整急需一大批技术类人才。目前我国现有的职教体系很难培养出这种技术实践和技术理论兼备的人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重点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弥补对这类人才培养的欠缺。

3.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等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别,但是两者又都具有共同的特质,即技术性和职业性。而我国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程度较之其他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体系,不仅有利于纠正以往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不再认为中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而且也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同时中职教育也会得到有利的拉动和发展,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得到了缓解。[3]

二、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1.对口招生模式。对口招生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单独组织的高职招生考试,对口招收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三校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学至三年。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X考试方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文化基础课,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X”指专业综合考试,由各自负责招生的高职院校确定,不同院校X的考试科目不同。[4]

2.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只要学生的成绩达到录取成绩,便可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学习时间为一般为五年。[5]进行五年一贯制教学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侧重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学习内容以公共课为主;第二阶段主要侧重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学习的主要内容以专业课为主。

3.3+3模式。该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挂钩,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首先,通过招生考试,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三年,然后由高职院校对考生进行测试,选拔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高职学习三年,颁发高职专科毕业文凭。[5]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1.中、高职院校冷热不均。高职院校更倾向在普通高校后面网罗生源,导致中职生无法进入高一级别的学校学习。而普高毕业生被高职录取后往往放弃入学,选择复读。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陷入尴尬境地。与高职恰恰相反,中职学校十分热衷于为学生寻找升学机会,他们希望通过提高升学率,为学校吸引更多的生源。中高职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质量。

2.专业课内容重复。由于各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确定,目前还没有中高职贯通的材,一些专业课程的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时有发生。课程名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也基本相同。学生在中职阶段就曾经学习过这些内容,而到了高职阶段,又重复开设这些课程,不仅对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造成了浪费,更严重的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专业技能课程倒挂。由于中职教育历史要长于高职教育,在开设专业技能课程方面,在设备、师资、管理方面,中职学校往往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实力强于高职院校。相反,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开设专业技能课程时,往往在设备数量、管理经验、“双师型”教师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专业技能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很难保证,因而经常出现实践技能课程“倒挂”的现象。

四、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建议

1.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相关制度。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为了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正常的职业教育经费,可以探索制定政府、企业、学生三方投入制度。其中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出资和学生缴费为辅。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形成良性的政策导向,通过相关制度的建立,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通过监督、评估等行政手段来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内部的改革。政府的行政和政策的干预得到了积极的发挥,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必将实现健康发展。

2.改革考试制度,大力发展对口招生。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要达到一定的比例,一般来说,这个比例应保持在60%以上,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及学制等方面有机衔接,更有意义的是这将使中职学生的深造路径得到拓宽。考试内容和方法也要随之改革。建议把中职对口考试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可以把中职阶段的文化课水平统测的成绩作为高职升学的入学成绩,高职三年级时进行专业课考核。这样做的目的是把中高职的教学考试与考证相结合,使中、高职之间职业技能得到充分的衔接。

3.加强中、高职学校间的联系与沟通。由于长期以来两种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中、高职教育教学一直处于对接错位的状态。在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过程中,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给予鼓励和支持,特别是积极组织开展中、高职学校间的多形式联合办学,保证教育资源实现共享。除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中、高职学校自身也要探索各种形式促进二者较好的衔接,定期开展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之类的活动。高职院校要改变原来不积极的态度,主动加强对中职的了解,尤其是到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对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全面掌握,并且对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密切关注,使自己的教学计划与中职教育教学计划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http://china,/polcy/txt/2do-03/01/com-19492625-3

[2]肖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0.

[3]董绿英.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