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浅谈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浅谈

【摘要】高中语文学习涉及的内容相较于初中增加了很多,难度上也有所提高,可以说高中三年是学生思维最活跃、表达能力最好、感受能力最强、鉴赏水平达到峰值的时期。高中学习到的任何知识必然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所以高中语文学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世界、对生活、对社会的感知和理解。那么如何在高中阶段进行较好的语文学习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自身的学习经验对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能够帮助到更多的高中生学习语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语文是与生俱来的学科,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启了对语文学习的启蒙。而想要学好语文,就应该亲近它,甚至热爱它,从心底里接受它的枯燥和博大精深。语文作为母语,对于国人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一个人可以缺乏数理化知识,但是一旦欠缺语文素养便会被人们当做愚蠢的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所以端正学习的态度,培养语文的兴趣,一步一步的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架构,从而深识语文,爱上语文,懂得语文。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现状

语文教育受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使得很多教师和学生无法突破自我,将语文局限在教室之中。而高中生学习语文更是增加了难度。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不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堆叠,而是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课外阅读的积累,这就加大了高中生学习语文的难度,若在按照以往的学习方法就容易让学生将语文学死。这也就是目前很多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迷惑,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也找不到语文学习的具体方法,以至于一直不能在语文学科上突破自己。

二、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

高中语文共有五个板块,分别是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和语言运用。高中生主要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三个部分有一定的难度,找不到能够提高的方向和方法。1.文言文阅读。高中阶段的文言文阅读以课外传记为主,主要取材于《宋史》《明史》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理清文章的大意,了解传记的主人公所做的每件事情和所说的每一句话。在进行语句翻译时要掌握好基本的文言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猜词能力,知道在一个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谓宾中不能省略的是谓语,而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所以在进行文言阅读时最主要抓的便是动词。而知识上的储备和猜词能力是高中生欠缺的。2.现代文阅读。高中语文的改革加大了现代文阅读的难度,不仅增加了阅读的量还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学生切实的回归到文本当中摘取人物的性格和体会人物的命运。而高中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很难对小说的某些人物进行深刻的体会,以至于在答题时困难重重。3.作文。作文是语文学习最难的一关,也是教师和学生最头疼的一个部分。因为写作不仅要通顺优美的语句,还要求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限时创作,如若不然,语文的整体成绩就会掉很多。高中生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导致在作文时容易缺乏真情实感,而有感而发才能写出好文章。

三、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

针对高中语文五个板块的学习,笔者总结了一些学习的方法:1.针对语言运用板块,高中生要多看、多写、多思考。语文学习注重积累,也注重思考。在语言运用这个板块,高中生不仅要认真对待试题上的题目,还要对一些敏感的社会现象和普众的慈善机构等进行关注,并在关注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由来,从而促使自己在语言运用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自我的评判。2.针对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高中生要储备好应有的阅读知识点,并且拓展自己的阅读面。上课记笔记,下课巩固笔记,这是传统的语文课程的规划内容。但是高中语文更多的关注了课外知识的考查,所以高中生在进行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时要在现有的知识点上进行合理的迁移,并且要结合文学和历史,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从整体上掌握语文阅读的内涵,深入语文学习,完全掌握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技巧。3.针对作文部分,高中生还应该多阅读一些优美的文章,多进行一些真情实感的写作,以便自己在考场上能够正常的发挥甚至超常发挥。4.此外,高中生还应该注重课上的认真听讲,尽可能地理解和消化老师讲授的知识。再有就是“字如其人”的通俗道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可以给老师一个很好的印象,在应试或其它考试的时刻,漂亮的字会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总之,学好语文需要平时的积累也需要临时的应变能力。知识积累越多,掌握的越熟练,就会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同学们,让我们在高中阶段不断的积累,努力的学习,都能够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要懂得学习就像跑步一样,是非常注重方法的。如果你一味的跑下去不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会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但若你一开始就按照正确的方法并确立了目标,那么你就会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拥有不断的动力,从而取得最终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胡生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少教多学[J];《语文阅读与研究》,2012,第25期

[2]张盼.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作者:熊奥蕾 单位:武汉市第一中学